博士生公共政治课的学习体会与意见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生公共政治课的学习体会与意见建议
一、公共政治课的学习体会
实际的理论学习与应用中,总有人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断章取义式寻找原话以对应现实问题,所以,也就常常发现我们的政策、做法或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样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伟大的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他们每一个人及他们所在的集体的理论思考和论述,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要求他们对他们死后的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所发生的所有问题都提供一个准确的、现成的答案。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也应有科学的态度。学习他们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史重要的是把握他们所倡导的立场、观点和把握他们理论中所透出的思想精髓和科学精神。
由于有些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他们主张用其他的理论尤其是西方的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也是相当危险和值得警惕的。姑且不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历史,就现实来看,就西方理论在现实社会所起的作用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那么几个,就是这么几个国家的问题已经够麻烦了,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各种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西方的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尚且如此,怎么能适用于他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二、公共政治课的几点设想
公共政治课理论教学设想:公共政治课程内容的陈旧、狭窄造成多数研究生对公共政治课不满意或逃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本框架构建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绝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并不陌生。从高考到大学四年的政治理论考试,再到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政治理论部分,无一不是以这些理论为重点。其中的理论系统,条条框框,研究生们早已烂熟于胸。不能否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在人类思想进化的过程中,这些理论确实是经典,是人类智慧升华之后的结晶,值得每一位研究生深刻学习和研究。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不能不让人厌倦了。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引起研究生对这门课程心理阻抗而导致的满意率较低的局面不是简单地改变授课形式就能从根本上扭转的。
①与其他思想对比。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等也只是人类思想巨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其他那些曾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大量深刻思
索印痕的智慧巨人,如黑格尔、康德、莱布尼茨、笛卡尔等以及他们为后世所留下的、至今还依然熠熠生辉的思想。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让学生理解各个时代精神和思想精华,并让研究生充分吸取其中对于现代发展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
②与现实相结合。今天,人类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今天,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需要全人类携手合作才能最终解决。所以,人类的命运也随之维系在一起,人类的发展早已越过疆域和文明的藩篱,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合作。当代研究生要想为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既了解自己,也清楚别人;既要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思潮,也要坚定不移地守卫自己的信念。唯有如此,才能在冲突与竞争中与不同信仰的人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共同繁荣。所以,研究生政治课必须能让学生熟悉并理解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涌现出来的新思潮,并通过教师的研究和讲授,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坚定地执著于社会主义信念。这种从对比之中得来的信念可能远比那种单调地灌输来的空洞理论更精彩。
公共政治课实践教学设想:现在各高校研究生公共政治课虽然形式多样,但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很少走出课堂感受社会实际与理论形成的反差,很少真正体验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显示出来的魅力。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和社会参与的课程体系不利于研究生正视现实,也不利于研究生在对现实的正确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基本定型,要实现对他们思想中某些消极成分的有效改造,简单的理论说教已显得有些苍白,而实践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作用。因此,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止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在美国,大学生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为学校所在的社区服务。而巨在赘个服务过程中,其服务的质量和在服务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将计入考核成
绩。其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见证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时所能产生的效力,也是理论教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