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陵园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指导老师蔡中奇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包文波120130301012乔晨光120130301046郑千元120130301041目录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1.无陵无墓 (1)2.有陵墓 (1)3.有陵墓 (1)(二)、陵墓结构 (2)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1.秦始陵 (3)2.唐乾陵 (5)3.明长陵 (6)(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一)、 (8)(二)、 (8)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1.无陵无墓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 机构。每一个皇帝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 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 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2.地下部分(1)墓Fra bibliotek结构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 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 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 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覆斗方上——秦始皇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从唐代开始。“因山 为陵”不仅能利用人工所难造成的山岳雄伟气势,以体 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挖和水土流 失现象。自唐太宗李世民改为这种形制后,唐代十八陵 都照样采用。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最为 典型。
因山为陵——唐乾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 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 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 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 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 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
第四节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的结构
陵墓建筑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地面部分包 括封土和陵园建筑;地下部分包括墓 室结构和随葬品 。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1.地面部分 (1)封土
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合称为坟墓。 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不封不树”。 春秋晚期:“封土为坟。其形制主要有3种类型:“覆 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墓葬知识术语

中国古代墓葬知识术语

中国古代墓葬知识术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坟丘、坟墓:一般多称封土、墓冢。

2.墓制、葬制:即墓葬制度、埋葬制度或丧葬制度、丧葬礼制。

3.陵园、墓园:坟丘周围用垣墙(夯土墙、石墙)或壕沟围成的封闭空
间,一般帝王陵墓称陵园,其他级别的墓葬称墓园。

4.陵寝建筑:位于坟丘之上或坟丘附近的各种陵园礼制建筑的总称。

5.陪葬坑:分布在墓内或墓外的各种器物坑,也称丛葬坑。

6.帝陵:专指埋葬帝王或诸候王的墓,比如明十三陵。

7.冢:是比较高大的坟,冢的士堆比坟高大的多,这种高大的坟通常是
王侯将相的埋葬地。

8.衣冠冢:此冢通常没有埋葬尸体,一般用生前物品代替,埋藏死者物
品的墓就叫衣冠冢。

9.庙宇类型陵墓:一些生前不是帝王的人,他们的坟墓也是按照帝王陵
的标准去建的,这些人一般都是被后世推崇的名人,比如孔子、老子的庙,都是根据帝王陵格局建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考古人士。

陵墓建筑 (2)

陵墓建筑 (2)

随葬
陵墓建筑——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
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 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 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 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 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孝陵
陵墓建筑——儒家内涵
• 风水 礼制
•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 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 ,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 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 位置的排列。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四.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宝城明楼,形 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方城名楼
陵墓建筑——建筑形式
•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
品。 帝王级: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 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帝王:有好多石像 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 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一.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 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 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
西汉“六安王”大墓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 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 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 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部分与地 面部分组成。
一、地下部分——墓室结构
1、土穴
2、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3、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4、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陵墓木椁示意图
汉 墓 结 构 图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 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 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 灭者久之

秦陵兵马俑图

墓室面积、位置

宫墙
防土大坝,死乃崇丧”
(《后汉书· 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茂陵博物馆图
唐乾陵
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砖墓中的发券顶和浮雕立柱、透雕门楣(图)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一、地下部分——随葬品

1、原始社会的殉葬

2、奴隶社会的殉葬

奴隶社会的殉葬
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
汉墓画像图
汉代画像砖中的中型住宅图像,四川成都出土
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图)
汉 代 明 器 陶 质 塔 楼 河 北 阜 城 出 土 的 ( 图 )
二、地上部分—封土

中式建筑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2)

中式建筑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2)

典型建筑——祈年殿
祈年殿形制特点: 1、祈年殿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的大祀殿, 平面为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 外檐柱十二根,十二应一周之数。 2、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底 层径约90米,殿身高约38米,柱枋隔扇为朱红 色, 上为三重檐青色琉璃瓦檐,顶尖以鎏金宝顶结 束,檐下彩绘金碧辉煌,整个建筑色调纯净, 造型庄重典雅,其南为祈年门,与殿北的皇乾 殿是天坛内仅存的两座明代建筑。
二、专题研究
乾陵双阙
二、专题研究
乾陵神道
乾陵石柱 乾陵石马 乾陵石狮
名词解释 石象生 是皇帝陵墓前供奉的仪物之一,是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 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这 些石兽又名“石象生”, 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阙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二节 坛庙专篇 一、坛庙分类 1、祭祀自然神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
北京地坛
2、祭祀祖先
太庙(帝王) 家庙或祠堂(臣下)
3、先贤祠堂
孔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
二、专题研究 专题一 北京天坛
一 布局特点
1、明清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大街

的东侧,双重城墙,东南、西南成方角,

东北、西北成圆角,象征天圆地方。
2、天坛面积273公顷,相当于北京紫禁城
的3.7倍。
地 坛
社 稷 坛

禁 城


日 坛





一 布局特点
3、其轴线偏东,轴线南端为祭天的圜丘坛 祈年殿
组群,轴线北端为祈祷丰年的祈谷坛组群。 斋宫

陵墓简介

陵墓简介
ຫໍສະໝຸດ 河南巩县宋陵神道石刻
华表
明十三陵石牌坊
第三部分:护陵监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
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为防止盗
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护陵监外
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秦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秦始皇陵 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乾陵 北宋帝陵,西夏王陵


三国、晋、南北朝及元朝外均实行厚葬
陵墓构成:封土、墓室、陵园建筑
封土:
第一类:方上
第二类:以山为陵
第三类:宝城宝顶
方上
以 山 为 陵
乾陵
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
方 城 明 楼
墓室: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 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 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 建筑大型墓室。
元代
明代 清代
成吉思汗陵
朱元璋南京明孝陵,朱棣长陵 关外三陵,清东5陵,清西4陵
定陵地宫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配殿:正殿两旁的殿


廊庑建筑
焚帛炉: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祭坛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祭殿与配殿
第二部分:墓道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石象生:祥瑞—獬豸、甪端、麒麟、朱雀、骆 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华表(望柱) 阙、坊、门等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第四节 中国古代陵墓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是祭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 廊庑等。
陵园祭祀建筑——清永陵
3.陵园建筑
(2)神道,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大道。
明孝陵神道
3.陵园建筑
(3)墓阙,为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眺。
图为东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3.陵园建筑
(4)护陵监
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 市衙、住宅等机构,好像一座小城。
中国古代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概述
在战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所谓“寝”,是指皇陵上
的宫殿建筑,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展而来的。
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1.陵墓形制
形制即封土形式,封土就是指墓上堆筑的土丘,有三种形式: (1)覆斗方上式 (2)皇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这样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 又可以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
中国古代陵墓
2.墓室结构
(1)木椁墓室 早期为井干式结构, 即用大木纵横交搭 构成。从殷代开始 一直到西汉时期, 往往都采用此种结 构。
井干式结构
(2)砖筑墓室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
(3)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 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 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 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清西陵
清西陵 位于易 县永宁 山下,有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四 位皇帝 陵。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堂 微课!
方上,是早期的陵墓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之上 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
宝城宝顶——慈禧陵墓
这是明清时期所采用的一种封土形式。在地宫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个园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 儿墙,犹如一座城,称为“宝城”;高出的园顶,称为“宝 顶”。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通过对帝王陵园地面建筑布局的了解,认识到保护这些建筑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帝王陵墓陵园的建筑布局、各建筑的名称 难点:帝王陵墓陵园建筑的作用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2
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 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 耀,因此帝王陵墓不仅要宏伟 的封土“陵丘”,而且陵园范 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如 秦始皇陵园总面积56.25平方 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 包括三个部分: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3
知识要点1 祭祀建筑区 在墓冢前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祭殿(享殿、隆
恩殿、明朝称祾恩殿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ຫໍສະໝຸດ 旅游服务与管理W-4
知识要点2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 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唐以前神道并不长,道旁置有少量石刻。
陵监设神宫监军,共有甲士6204人。此外,每座陵墓还各设一卫, 计有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茂陵卫等11个卫。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与管理
W-6
【课堂小结】 帝王陵墓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都很壮观,地面建筑主要用于
祭祀和看管陵墓之用,一般都比较宏伟壮观,但由于暴露在外,自然 和人为破坏严重,因此保护这些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可采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收到好的效果。
A.祭祀建筑区 B.神道
C.护陵监 D.陵墓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道路两侧出现了大型的石像生“仪仗
队”石刻。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关羽庙
寿光文庙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 (三)宗祠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 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 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 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 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 盛行。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 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 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 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 式。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 种图腾标志,也称为神道柱、 石望柱、表、标、碣等。华表 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 和其上的蹲兽犼组成。柱身多 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 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 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 之一。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 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 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 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 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 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 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 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 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 称为望天、犼。
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 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如 太和殿、乾清宫、太庙正殿和明长陵祾恩殿,建筑性质各异,基于等级的 最高体制,用的都是重檐庑殿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 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 形制。这种固定形制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建筑单体以至庭院整体 越来越趋向固定的程式,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 规范化;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独特性,保证了 建筑整体的统一性、协调性,保证了建筑普遍达到不低于规范的标准水平。 但是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 加剧了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延缓性。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清陵形势分析
宝城宝顶式:明清多才用这种.清东 陵、明十三陵。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隆起圆形坟, 为宝顶。适应南方多雨气候便于雨水 下流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
南侧建立方城明楼。
宝城宝顶式
方城明楼是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 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 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 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 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 陵方城明楼形制。(特例:道光皇帝未建 明楼)
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 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 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 半部。
有学者认为这是按照“以 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 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 封冢并不在西半部。 体现“树 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 --龙盘虎踞之感。
4)墓穴结构
据考古勘探,秦始皇陵的朝 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 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 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 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 西向东的格局。
人工夯筑的宏伟陵台
魏晋南北朝 提倡薄葬,墓制比较小。
唐宋元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殿阁高潮
时期。 陵园内设置祭享殿堂(上宫), 陵园外设置斋戒等用的下宫,陵区内设 置陪葬墓等。
元 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和地面 建筑。 明清
明代:放弃历来的正方形布局,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墓前引导部分。
清代:布局和形制因袭明代,雕 饰风格更加华丽。
秦人起源于东方,秦人是上古 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 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 附近一带。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 情。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 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3)汉武帝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

礼制建筑

礼制建筑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一、坛庙宗祠类建筑 (一)坛
坛就是没有房屋的台基。中国很早就在郊外设坛,用 来祭祀天地。
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广雅 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 食。----周书 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周礼 苍壁礼天,黄琮礼地。----周官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北京地坛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何为社稷? 《考经纬》 称:“社, 土地之主也; 稷,五谷之 长也。”意 国家政治。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稷的场所,坛为方形土台以示地 方,边长十五米,高出地上一米,台上铺设五色土。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社稷坛 位于紫禁城 之右符合左祖右社的 古制要求,它占地三 百六十余亩,其中主 体建筑由社稷坛、拜 殿与戟门组成,居于 全坛中轴线上。
庙 庙三 庙五 庙七
, 而庙 而庙 而庙
庶 三, 五, 七,
人 。一 。二 。三
祭昭昭昭
于一二三
寝穆穆穆
。,,,

与与与

太太太
--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曲阜孔庙座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 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 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这就是孔庙最早的雏形。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是举行祭天大礼的场所,它全部由青石铺成,中 圜丘坛面:央一块圆石为心,围绕中心石的四周皆用扇面石,
一层一层逐渐展开,共有九层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圜丘外墙及棂星门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圜 丘 石 阶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天坛皇穹宇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东阳革命烈士陵园说明文200字

东阳革命烈士陵园说明文200字

东阳革命烈士陵园是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的一处纪念革命烈士的重要场所。

陵园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是革命烈士们英勇抗击敌人、保卫国家的见证和象征。

一、陵园历史陵园建立于1953年,原名“东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后更名为“东阳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内共安葬了无数参加革命斗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是东阳市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陵园建筑陵园内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烈士纪念碑,古朴典雅的碑文记载着烈士们的事迹和英名。

陵园内还有一处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们的遗物和革命历史的珍贵文物,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三、陵园意义东阳革命烈士陵园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是人民永远缅怀和纪念的圣地。

陵园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四、陵园保护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革命烈士陵园的保护工作,加强了对陵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陵园成为一处安静、神圣的场所。

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弘扬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革命先烈的功绩。

五、陵园开放东阳革命烈士陵园对外开放,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悼念。

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们的缅怀,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放陵园也有利于增进人民裙众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激发社会正能量。

东阳革命烈士陵园作为一座纪念革命烈士的重要场所,不仅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也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励着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维护好这一红色文化遗产,让革命烈士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在人民心中熠熠生辉。

六、陵园的意义和价值东阳革命烈士陵园作为一处纪念革命烈士的圣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陵园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是他们革命事业的最好见证。

陵园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陵园的存在,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和追思,也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更重要的是,通过陵园的存在和开放,可以加强人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激发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第2章 陵墓建筑

第2章 陵墓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清 代称隆恩殿


配殿
廊庑建筑


焚帛炉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路。
望柱(华表)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麒麟、朱雀、骆驼、 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阙、坊、门等

第三部分:护陵监
明孝陵

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 峰下,茅山西侧。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 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 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

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一,至今已
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 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
第二章 帝王陵墓
jlauxiaoxuanke@ 密码:123456789
一、陵墓构成:

帝王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陵寝(陵者,高 起之土也;寝者,睡卧之处也)。

三国、晋、南北朝及元朝外均实行厚葬
陵墓构成:封土、墓室、陵园建筑

(一)封土:

第一类:方上 第二类:依山为陵 第三类:宝城宝顶
总面积约30k㎡。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 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 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 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
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
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
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 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 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 座。

南京烈士陵园建筑介绍

南京烈士陵园建筑介绍

南京烈士陵园建筑介绍南京烈士陵园可是一个充满着厚重历史和无限敬意的地方呢。

一、大门那陵园的大门呀,就像是一位庄重的守护者。

它有着一种古朴而又威严的气息,每次走到门口,就感觉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要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

大门的建筑风格很独特,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就像一位老者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门上的一些雕刻呀,虽然历经风雨,但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精致的纹路,仿佛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一个烈士的英勇事迹。

二、纪念塔再往里走,纪念塔就高高地矗立在那儿。

哇,那塔可真是壮观呢!它就像一个巨人,直指天空。

塔的造型简洁而又大气,塔身看起来非常坚固,就像烈士们坚定的意志一样不可动摇。

在阳光的照耀下,纪念塔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辉。

塔周围的地面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那是人们对烈士们的敬重呀。

每次站在塔下,抬头仰望,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想着当年烈士们是怀着多么大的勇气去战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碑林碑林可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

一块块石碑就像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

这些石碑的样式各有不同,有的高大厚实,有的小巧精致。

上面刻着的字呀,都是对烈士们的缅怀和纪念。

你看那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像是带着书写者对烈士的深深敬意。

在碑林里漫步,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有时候风吹过,碑林里会有一种特别的声音,就好像是烈士们在轻声诉说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四、烈士墓区烈士墓区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了。

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

每一个墓碑下都安息着一位英雄。

墓碑上刻着烈士的名字,有的可能还有简单的生平事迹。

在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放轻脚步,生怕打扰到烈士们的安息。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在陪伴着烈士们,仿佛在告诉他们,他们的牺牲永远不会被忘记。

南京烈士陵园的这些建筑呀,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烈士们精神的寄托。

它们承载着我们对烈士的缅怀,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要努力奋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陵寝建筑以明孝陵和十三陵最为著名,明孝陵
建筑结构复杂,设计巧夺天工,自起点下马坊至孝陵 正门,由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碑楼 (四方城)、神功圣德碑、外御河桥、神道石刻(石 像生群、石望柱)等组成,与中国其它帝王陵墓相比, 明孝陵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 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艺术最高成就,不仅继承了中国 传统帝王陵寝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 明清皇家陵寝文化的先河。明孝陵对中国帝王陵寝文 化的贡献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 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在陵墓布局中得到了形象再现。 虽然秦始皇及历代不少帝王墓葬中都有星象图的设置, 也都体现了这种人文情怀。但与一般帝王不同的是, 朱元璋通过自己的陵墓格局设计,来体现了这种人文 情怀,从而使道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封建 礼治秩序实现了完美统一。
从古代的活祭到在秦始皇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
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 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 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 之下。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 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我们 可以看出当时视死如生的观念仍然没有很大的变化,依旧 用了大量的陪葬物,希望死后依然可以享受生前所有 的特权。汉代承袭秦制,依旧采取了封土为陵的形 制,汉陵均为覆斗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 前朝后寝只制,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全部用夯 土筑成,墓前或置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 在汉代,长、安、阳、平、茂五陵还设有陵邑,徙天 下富豪、旺族于此。
宋代皇帝陵墓
在这期间经历了少数民族的入侵,
无论是金太祖的陵寝还是元太祖的 陵寝都显示出不同于中原特色的少 数民族气息。金太祖的陵园占地5.1 公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 先导空间、神道空间、宝顶和宁神 殿及地宫四个部分。在先导空间, 游人可以参观玉带桥、门殿和两座 鹊台;在神道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 空间,有乳台,望柱和石像生等; 宝顶高耸,松柏参护,俨然一派帝 王陵寝的森然气象。宁神殿建筑古 朴、雄健、庄严,是游人凭吊之场 所;地宫深9米,面积约750平方米, 存放着金太祖的棺椁和各种殉葬品。 金太祖陵寝,恢宏大气,神秘壮观, 展求出金源文化之神奇,处处透着 一股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其中,丰 富了中国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一种 另类的少数民族文明,是少数民族 人民智慧的体现。
小结
探秘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因为它带给人们很多神秘
感,而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它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流淌着文明的气息,让人觉得与其说仔细的研究每一 座帝王陵寝是在和千年前的帝王交流,还不如说是在 和千年前的智慧的人类对话。传承着千年文化,陪伴 着千年不灭的文明之火。
宋昭陵
宋朝皇陵概括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完成。故规模不及唐汉。又受阴阳
夯土筑造,底部方形,每边长约350米,现存高43米
(注:坟丘的原来形状,因年久塌毁,已不甚明显, 估计应为覆斗形)。坟丘的东西北3边都发现墓道。 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马四匹, 车上各有一铜御官涌,铜车马涌约为真车、真马、真 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挽具齐全,装饰华丽。内垣墙 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正是秦始皇的 寝殿所在。
其二是开创了 “前圆后方”的陵墓格局。明孝陵继承
了中国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制度,但一改汉、唐、 宋以来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合商 陵上下宫为一区,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圆丘及 宝城、长方形陵宫的制度。在陵寝建筑平面布局上, 开创了“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陵宫建筑内容上, 首次仿皇帝生前宫殿分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立“前朝 后寝”的陵宫制度。这种格局既继承了汉、唐、宋的 帝陵形制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 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 形制,在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这种帝王陵寝形制无疑又是一大突破,展现给我们另 一种文化的全新面貌。
秦朝的陵寝主要由封土而成,因此人们用山陵比作最
高统治者, 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 秦朝皇陵规模上是空前的。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 憧县城东5公里处,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 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内垣墙南北1300 米,东西578米。外垣墙南北2513米,东西974米,内 外垣墙每边都设有门。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
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经历了几番动乱,直到唐 代时中国的帝王陵寝才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 防止屡禁不止的盗墓行为,又为了展现高大巍 峨的盛唐之势,唐代的帝王开始将自己的墓穴 建在山中, 秦始皇陵墓室想象图因此有了
“因山为陵”的陵寝形制。供食不便,遂将
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 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成为上、下宫 制。
堪舆关于 “五音姓利”之说的影响,咦赵姓属角音,利于东南地 高,西北地低,故陵墓地势都兹南向北坡下,陵台处于低处,不 利于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于是将永安县设为专门陵区加以保 护。
当时陵墓的分布大致情况:陵台为方锥平台土台,四面有陵墙、
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为石像生、石望柱,相对而立。 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遗址,也称为上宫。陵的西北, 是皇帝死后供奉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
汉阳陵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 。妇好
墓口地面排列有比较规整的柱洞,洞底有卵石作为柱 础,柱洞外侧还有成行的挑檐柱的柱穴,当是明证。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同伴错银兆域图表示了陵墓的
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 五堂位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
君王之墓最早称陵,始于春秋。至秦惠文王规定“民
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设置外御河、内御河及宝城御河 三道由东向西的水系,通过御桥在空间上实现联接,使整 个陵区和谐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可见当时的工人技术 之发达,在如今看来也要叹为观止。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 传承,更是一种文明传播的历程。
清代承袭明制,但是在陵寝制度上用“宝城宝顶”的
建筑风格清代各陵的礼仪建筑设置如碑亭、石象生、 隆恩殿(明代称裬恩殿)、方城明楼等,皆按轴线展 开,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这种轴线安排是以远景、 对景为依据,并不是固定方向不变的直轴,达到“前 后照应”、“返顾有情”的效应,亦与明陵的意匠相 通。有关方城明楼的形制,在入关以前诸陵中有强调 城堡形象的意图,但入关以后接受了明陵设计中以隆 恩殿与明楼为建筑主体的构图。又如石象生采用动物 及文武臣两种系列,每一对石象生动物皆取立卧两式, 亦是效仿明制。四角立望柱,以强调“神功圣德碑亭” 地位的手法,也是学习明陵神道的 清西陵处理。
不得称陵”起,陵便成为帝王墓葬专用词了。《后汉 书·明帝纪》载,秦始皇“起寝于陵侧”,即把宗庙 之寝移至陵边一侧。西汉在继承这一做法的同时,将 宗庙也造到了陵园附近。这就初步形成了陵侧起寝, 陵旁建庙的制度,也就是将陵与寝、陵园与宗庙结合 起来的陵寝制度。
整整开始中国帝王陵寝文化
的,还应推“千古一帝”秦 始皇的始皇陵。秦王朝虽然 祚短,秦始皇陵的陵墓本身 也并未发掘,但仅因兵马俑 坑的发现,就已在秦汉以后 的中国帝王陵墓中,独占鳌 头,并有“世界八大奇迹” 之誉。汉代以后长达两千多 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因封建 世袭政治体制 秦始皇陵园布 局示意图的相对发展,导致 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 衰,绵延发展。
三、陵园建筑

不起坟,深埋 起寝于陵 封土为陵 侧陵侧起寝,陵旁建庙
因山为陵
上、下宫 前圆后方 宝城宝顶
历史
墓葬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人类对与
生俱来的死亡,从原始社会的恐惧、茫然,发展到阶 级社会的“事死如生”,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了 某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其 中最突出的是体现了各个时代的阶级关系。中国古代 帝王陵寝制度是这个阶级关系中最集中的反映。就像 古代帝王生时为九五之尊一样,他们死后的陵寝则是 名副其实的阴间的宫院,以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继 续享受生活。

宋代的陵寝建筑比较复杂,一开始的北宋帝王陵
寝较为破旧,没有修建什么大型的陵寝,后来南宋又 偏安一隅,因此陵帝的陵寝又建在了南方,比起唐代 的气势雄伟,宋代明显不足,但是宋代的陵寝建筑阳 刚不足,秀雅有余,从它的石雕艺术中也可以看出, 石狮,石虎的雕工细腻,刀法婉约,不如唐代那么张 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南方的温婉和北方的豪 迈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隆 恩 殿
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
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 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 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 顶多为椭圆形。
但清代陵墓亦有时代变化特征值得注意。如清代实行帝后
分建陵寝制度,取消了后妃殉葬制度。从陵寝数量上相对 来讲,清代是增多了。另一项变化是缩小地宫规模,而增 加地面建筑的数量,地宫宝顶封土较明代为小;地宫由多 进正殿配殿复合的拱形体系,简化成南北一列的排布,埋 深也逐渐变浅。与此相反,地面建筑逐渐增多,在轴线上 增加了桥、碑亭、龙凤门等项内容,而且延长了轴线长度, 在轴线中部设立蜘蛛山以为间隔。蜘蛛山不仅可以作为陵 区的“案山”,而且可形成祭典路线的暂停与转折,变化 谒陵过程中的情思。清代陵寝建筑的规模尺寸虽较明陵为 小,但装饰质量远较明代豪华。
北京西郊秦 君墓表
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
汉代墓穴中以汉武帝的茂陵最为有名,汉武帝在即位
后第二年起就开始营建陵墓,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 说,当时把全国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 品的费用。陵墓的修建非常奢靡,为使墓土不生长杂 草,封土专门由外地运来,经过筛选、炉炕、锅炒处 理后才使用。所以,这里的墓土“贵如粟米”。茂陵 在汉陵中规模最大,其外形如一个被拦腰削去上半部 的金字塔。按西汉礼制,帝王陵穴可占地一顷,坟冢 高十二丈,坟顶还可建筑祭阳的献殿等。汉武帝茂陵 却高出二丈,周长也增加二十步,以显示自己的功业 和雄才大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