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

合集下载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内容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内容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内容(试行)一、品德发展水平主要考查学生品德认知、规则意识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具体考查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班级日常活动等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关键性指标。

(一)行为习惯:学生在安全防护、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团队活动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

(二)公民素养:学生在珍爱生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乐于助人,以及承担学校义务、家庭义务、参加社区服务和其他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

(三)人格品质: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律自强、尊重他人、乐观向上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

(四)理想信念:学生在爱国情感、民族认同、社会责任、集体意识、理想志向、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

评价方法:现场抽样观察、情景测试、问卷调查等。

二、学业发展水平主要考查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具体考查学业水平达成度、思维能力、学业成绩均衡度等关键性指标。

(一)学业水平达成度:学业水平是指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在某一学科、某一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所达到的标准。

学业水平达成度指的是学生在各学科达到标准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

(二)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钻研探究、知识迁移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三)学业成绩均衡度:包括总体均衡度、县域间均衡度和学校间均衡度三个方面。

总体均衡度指所有参测学生学业成绩总体差异的大小;县域间均衡度指各县(市、区)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学校间均衡度指各学校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

评价方法:学科抽样检测、问卷调查等。

三、身心发展水平主要考查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

具体考查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学习动力、潜能和特长发展、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等关键性指标。

(一)身体形态机能:学生视力、身高、体重、肺活量和身体运动能力等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

心理教育之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心理教育之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心理教育之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一、什么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接受程度,是形成个体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石。

在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家庭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中的培养1.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孩子们需要在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创造出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孩子们感到安全与被尊重。

2. 倾听和沟通家长应当倾听孩子们的需求和想法,将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适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见,并给予合理的回应,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主张和自信心。

3. 多角度的肯定和鼓励家长要从不同角度肯定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和努力,注重赞扬他们的付出和成就,及时表达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需要督促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分关注表面的虚荣和功利。

4. 提供积极的成长环境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为孩子们提供积极的成长环境,包括爱好培养、读书分享和社会参与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

三、学校中的培养1. 营造尊重和包容的氛围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尊重和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接纳不同的个体差异。

教师们应该注重发掘和发展学生们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2. 学生成就的引导与认可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成就进行引导和认可。

通过班级评比、学生助教等方式,激励学生们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并肯定他们在其中的成长和表现。

同时,学校也要避免把学生纳入过度竞争的环境中,减少竞争对孩子自我认同感的负面影响。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限制,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并塑造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四、总结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

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

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情操,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并分析其意义和具体做法。

首先,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情感压力,如厌学、焦虑、挫折等。

这些负面情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情感教育能够提供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升心理韧性和情商。

其次,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实践需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表现个人优点和才华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此外,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正面的情感反馈,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道德、伦理等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并帮助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观点。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情感态度,并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

此外,中小学教育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操。

社会情操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还需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和专业技能。

其次,学校应为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机会等。

最后,家庭与学校应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

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爱国主题教育的有效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爱国主题教育的有效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爱国主题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当今社会,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主题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时期是孩子们形成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主题教育。

一、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是一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认同感和爱国情感的形式。

每周或每月举行国旗下讲话仪式,让学生们在国旗下面向国旗,神态庄重、目光坚定地进行讲话。

通过让学生们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的理解、热爱和憧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国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小学生认同感和爱国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组织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们感受国家的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经典剧目的演出,通过舞台表演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国家的英雄、先贤和优秀文化;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农村或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三、红色教育课堂红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红色教育,小学生们将了解到国家的发展历程、党的有关政策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孩子们通过观看形象直观地了解国家的伟大历程和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比如制作党旗、国旗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国家的热爱。

四、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也能有效培养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们学习国画、剪纸、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艺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工坊,亲手制作一些传统工艺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五、心理辅导和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自我认同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形成孩子个性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因此,如何促进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已经成为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几个重要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与孩子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倾听和理解,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同时,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表情来鼓励和赞美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2. 激发兴趣和发展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

激发孩子内心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是培养自我认同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育者可以帮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对于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美术俱乐部或绘画比赛,让他们在这方面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

3. 培养积极的价值观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引导,教育者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如何区分对错,并且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

例如,教育者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意识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自我认同感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支持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

教育者可以创造一个互动和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同时,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提供适当的挑战,教育者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5. 鼓励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对于小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心理健康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认知发展特点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2.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中小学生开始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他们能够理解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3.思维灵便性增强:中小学生的思维灵便性逐渐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量问题,寻觅多种解决方法。

4.注意力集中时间逐渐延长: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延长,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和活动。

二、情感发展特点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2.情绪变化较为频繁: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经历兴奋、焦虑、悲哀等情绪。

3.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中小学生开始逐渐重视同伴关系,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4.对成人的依赖程度减弱:中小学生逐渐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开始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社会发展特点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始形成道德观念:中小学生开始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善恶,并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力。

2.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动。

3.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中小学生开始形成性别角色意识,对于男女的行为和角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逐渐培养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四、身体发展特点中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协调性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逐渐提高,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和动作。

2.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中小学生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更长期的运动和体力活动。

3.青春期的到来:中小学生接近青春期,身体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身高增长、声音变低等。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

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幼儿园到大学四个阶段分别探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园阶段1.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社交环境,也是他们开始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表现出对自己和周围事物感兴趣。

2.情绪波动较大由于孩子在这个阶段对外界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小事情而开心或者难过。

3.好奇心强烈幼儿时期正是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孩子们对周围事物都非常好奇,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尝试和探索。

二、小学阶段1.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开始表现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评价。

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且开始寻求自我肯定。

2.社交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并且懂得与人相处。

3.情绪稳定性增强由于小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所以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情绪波动也减少了。

此时,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情绪。

三、初中阶段1.身份认同感强烈在初中阶段,孩子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他们会通过与同龄人比较来寻求自我肯定,并且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2.思维方式更加抽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转向抽象。

他们开始懂得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体验更加复杂初中生在情感体验上更加成熟,他们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例如爱情、友情等。

同时,由于学业压力增大,他们也会面临一些负面情绪。

四、高中阶段1.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在高中阶段,孩子们将逐渐进入到社会中。

他们需要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

初中学生心理生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生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生特点初中学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以下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初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能力、外貌和认同感。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希望受人尊重和认可。

2.兴趣逐渐突出:初中学生对一些特定兴趣的关注度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一些事物的浓厚兴趣,可能会对音乐、体育、文学、科学等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这些兴趣爱好。

3.规则意识强化:初中学生的规则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

对于公平、正义和道德准则,他们有着更强烈的认同感,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

4.追求独立和自主性:初中学生对于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决策有着强烈的追求。

他们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决策过程,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并尝试自己做出决策,承担责任。

5.自尊心脆弱:初中学生对自己的形象和评价非常敏感,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嘲笑而产生自卑感。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可能会因为自身条件与标准不符而感到沮丧和自责。

6.社交需求增强:初中学生急切地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并力图适应并融入集体。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和行为,希望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认同。

7.工具思维发展:初中学生开始逐渐转变为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

他们更加倾向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并愿意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8.情绪波动较大:初中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常常由于身体发育和荷尔蒙的原因而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他们会经历兴奋、激动、焦虑、沮丧等各种情绪,并需要学会管理和处理这些情绪。

9.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并能够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

10.自我认同意识觉醒:初中学生开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自己的个人信仰和世界观。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认同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

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有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自我认同感较低的情况。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呢?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依赖他人的看法,或者仅仅以学习成绩等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认识自己,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点等等。

例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可能在绘画方面有独特的天赋,或者在帮助同学方面非常热心,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品质。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将不足视为可以改进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

当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时,他们就能够建立起更加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其次,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是增强其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

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置合适的目标和任务,确保他们在努力之后能够取得成功。

这种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比如,在学习上,可以将一个大的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逐步完成。

对于那些在某些学科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部分入手,逐步提高难度。

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无论获奖与否,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锻炼。

再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尤其是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肯定。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到和认可。

这种积极的反馈会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报告「篇一」一、基本情况:尚某,男,六(3)班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个性特征︰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二、了解背景: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

二、具体措施: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

1、调整座位。

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

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

2、鼓励家长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和欣赏孩子。

3、行为矫正。

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

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4、追踪辅导。

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初步效果:主要的变化是他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四、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1、问题孩子多来自问题家庭。

2.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双边配合,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报告「篇二」一、学生基本情况:上学期,我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小鑫,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个同学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

”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讲小声话,作业是经常不做,教育处分都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小学个体心理辅导记录内容

小学个体心理辅导记录内容

小学个体心理辅导记录内容个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个体心理辅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并有效地解决各种情绪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个体心理辅导记录的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个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在开展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其目标,以确保辅导取得良好效果。

1.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教育环境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在个体心理辅导记录中应包含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资料。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计划。

2. 分析及评估学生的表现和行为由于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而有针对性的分析必不可少。

因此,在记录中详细列举并描述其表现、行为等方面的观察结果十分重要。

3. 掌握学生情绪和心理需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对个体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在记录中,准确地描述学生的情绪状态、表达方式以及表现出的需求,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

第二部分:个体心理辅导方法1. 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通过个体心理辅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

在记录中可以详述会话内容和相关测试结果,并准确描述学生对积极反馈的反应,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自身价值感的塑造及提高。

2. 运用适当技巧进行引导在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使用一些引导技巧来启发、激发学生思考。

记录时可以详细描述所采用的具体引导方法与效果评估,这有助于后续辅导工作更加系统化、针对性强。

3. 结合游戏与艺术治疗开展辅导活动小学期间,通过游戏和艺术治疗等方式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是非常有效的。

记录中应清楚描述所选用游戏或艺术形式以及该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个体心理辅导记录案例解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小学个体心理辅导记录的内容。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某男生在课堂上常常缺乏自信,无法积极参与讨论。

在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如下记录:1. 家庭背景与教育环境:本人为独子,在家庭中受到极大呵护。

提升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实践主题班会

提升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实践主题班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游戏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游戏和竞赛,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
集体活动
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支持、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
04
实践案例分享
成功提升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中学开展的“班级之星”评选 活动
案例二
该计划通过组织各类班级活动,增进学 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对班级 的认同感。可借鉴之处:定期组织班级 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
3
案例三分析
通过文化节活动,展示班级特色文化, 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自豪感;同时,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可借鉴之处: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和组 织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榜样示范
邀请优秀学生或校友分享他们的成长 经历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激 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决策
班级议事
让学生参与班级议事,讨论班级事务和活动,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和参 与感。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任务完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
展望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提升学 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方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升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的实践主题班会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目录
• 主题介绍 • 提升学生归属感的方法 • 提升学生认同感的方法 • 实践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主题介绍
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 部分,缺乏它们可能会导致孤独、焦虑和抑 郁等心理问题。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一、引言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二、学业压力过大1.1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分数等级,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思考。

1.2 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导致效率低下、时间浪费和情绪焦虑等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2.1 抑郁和焦虑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孩子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2.2 自我认同感缺失一些学生常常受到同伴和家长的期望压力,为了获得认同而不断努力。

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导致自我认同感缺失。

四、生活习惯问题3.1 不良饮食习惯一些学生追求方便和快捷的食品,常常选择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健康问题。

3.2 缺乏运动现代科技使得学生更多时间花在手机、电视和电脑等娱乐设备上,减少了户外活动和锻炼时间。

这导致身体素质下降以及慢性疾病增加。

五、沉迷手机与互联网4.1 学业受到干扰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等互联网应用中,并无法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这给他们的学业造成了干扰,影响了学习效果。

4.2 社会交往困难过度使用手机与互联网也导致一些学生在现实社交中表现出困难。

他们缺乏面对面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六、缺乏社会责任感5.1 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一些学生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缺乏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的机会。

这导致他们对社会问题关注度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

5.2 忽视公共环境卫生部分学生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垃圾,忽视环境保护意识。

这反映出他们缺乏对公共利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认知。

七、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建议6.1 提倡多元评价制度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多元评价制度,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分依赖。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1. 内涵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工作。

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和促进。

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情感健康情感健康是指学生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提供情感教育、情绪管理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情绪管理和情绪调适能力。

1.2 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自信心。

1.3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和处理能力。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应对压力的策略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2. 类型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指在日常研究和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它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2.2 咨询与辅导咨询与辅导是指为学生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提供个别或小组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

2.3 社会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3. 实施策略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3.1 全员参与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形成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认知特点:1.学习能力: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

幼儿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主要依靠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较大,但整体上,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和活动更感兴趣。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态度。

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的态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容易懈怠。

而有些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愿意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二、情感特点:1.情绪变化:学生的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等。

有时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给予关注和帮助。

2.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尊心和自信心强的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而自尊心和自信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退缩不前。

三、意志特点:1.自控力:学生的自控力就是指学生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自控力差的学生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控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性格特点:1.外向与内向:学生的性格倾向有外向型和内向型之分。

外向型学生比较开朗、活跃、善于交际,而内向型学生比较沉稳、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得到不同的关注和帮助。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一、情感发展特点:1.1 情感的波动性: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往往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如兴奋、愤怒、焦虑等。

1.2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1.3 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多样化,既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和认同感。

二、认知发展特点:2.1 抽象思维的逐渐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2.2 逻辑推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对于成就感的追求也逐渐显现。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增强,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社交需求。

3.2 角色认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参预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3.3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自我独立,他们希翼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决策,同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四、道德发展特点:4.1 道德观念的建立: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和善恶,开始意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的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起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做出贡献。

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对其个人发展和学业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如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一、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社交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对于塑造他们的个性和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自我认同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增强自信心:积极的自我认同使小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促进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表现出色。

2. 增强适应能力: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3. 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自我认同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对待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持有积极的态度。

二、培养小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的方法1. 接纳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教导小学生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帮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可与他人相比较。

2. 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机制:鼓励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3. 引导积极思考:教导小学生通过正面思考来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事物,看到困难和挫折中的机会与成长。

4.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小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积极参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同,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小学生更容易实现个人目标,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增强动力和积极性:高自我价值感的小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愿意尝试新的挑战,不退缩不放弃。

2. 培养自律能力:自我价值感强的小学生更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保持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发展创造思维:具有积极自我价值感的小学生更加乐于尝试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四、培养小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的方法1. 给予肯定和鼓励: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努力都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心理健康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正常状态,包括情绪稳定、自尊心强、自我认同感和适应能力等。

在小学生阶段,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社会、学业和生活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健康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方面小学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接触不同的社交圈子,与同伴、老师和家长等建立关系。

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并乐于分享和帮助他人。

同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小学生解决社交问题和应对困难。

在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欺凌、友情问题、学习压力等。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业方面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心理健康有助于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充满动力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保持专注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理解题目、掌握知识、应对考试压力等。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具备积极的应对策略,能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主动寻求帮助并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三、生活方面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充实生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首先,心理健康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会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注重营养和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指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分别探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1. 发展阶段: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形成了观察、比较、归纳和判断的能力,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方式:小学生喜欢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来学习。

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

3. 自我意识:小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

他们渴望被他人认同和赞美,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二、情感特征1. 情感需求:小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较为强烈。

他们希望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2. 情绪表达: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较为直接,容易被外界所影响。

他们常常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焦虑、恐惧和抵触情绪,同时也会因为成功和获得赞扬而感到快乐和满足。

3. 自我价值感:小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正在形成和发展。

他们倾向于根据自己在学业、体育以及社交方面的表现来评价自己的价值,因此需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社会特征1. 强烈群体意识:小学生正处于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对于团体关系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他们渴望与同伴建立友谊,享受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归属感。

2. 崇尚权威:小学生对于权威人物和权威规则有较强的认同。

他们容易被权威人物的意见和行为所影响,对于学校和家庭的规定和纪律有较高的遵守度。

3. 运动欲望:小学生具有丰富的体力和活力,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

运动能够帮助他们释放能量,发展机体协调性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以上是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简要介绍。

存在感和认同感

存在感和认同感

存在感一、存在感的概念:存在感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这种存在,简单的说,这就是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自我存在感,不是思维逻辑推理论证的结果,而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心理内部的依据与人际关系、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外部依据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是存在感的一种现象。

存在感包括远程临场感和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又称为辅助的远程临场感或者社会性远程临场感。

社会存在感的许多理论来自符号互动论和人际交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存在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媒体辅助交流的背景中是在70年代,为了界定远程交流的社会心理,他们扩展使用社会存在感这个术语。

社会存在感的社会心理学是用来描述与他人实际存在的行为效果或者是他人在一位置观察的想法。

物理上的社会存在感简单的概念化为:另一个人被感知存在和缺席。

二、存在感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存在本体论是罗洛·梅存在心理学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存在感则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

罗洛·梅认为存在感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人对自己存在本体的体验,它产生于更基本的心理层次,可以统整与连贯个人的各种经验。

存在感不仅是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必要条件。

早期的社会存在感理论是关于:1.意识到并与他人共同存在 2.社会性交互媒体的能力,特别的。

3.在辅助交流环境中语言或者非语言的线索的存在与缺失。

三、存在感最基本的性质:1、能接收信息并维持信息;2、依附于电子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心理表现姓名黄XX所学专业教育管理准考证号0XXXXXXXXXXX指导教师日期2013年6月30号目录学生认同感及学习心理表现 (3)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 (3)(1)1897-1917为早期阶段 (3)(2)1917-1921为中期阶段 (3)(3)1921-1932为晚期阶段 (3)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4)中学生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 (4)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5)1.性别角色的影响 (5)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5)3.同辈群体的影响 (5)4.社会文化的影响 (5)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6)1.有效利用环境因素 (6)2.利用强化原理引导正确归因 (6)3.培养移情能力 (7)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7)二、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表现 (7)1、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8)2、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8)(一)教师方面 (8)(二)学生方面 (9)(三)、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9)1、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9)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 (10)3、因材施教 (10)4、课后多与有不良课堂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10)5、教师应不断提升组织教学的能力,改善教学方式 (11)(二)、中学生的特点 (11)(三)、90后和00后学生的特点 (12)(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12)参考文献 (13)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策略关键词:认同感课堂教学心理学论文摘要: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关键词:认同俄底浦斯情结自我癔症性认同梦认同中小学学生认同感及学习心理表现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教学工作,我觉得在课堂学生的认同感很重要,在平时教学当中维持课堂活跃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与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级学生们的思维投入。

而当教师课堂被普遍认同,这些都将提高,中学生成长时心理变化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很是至关重要弗洛伊德认同感的概念(1)1897-1917为早期阶段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癔症性认同和梦认同,主要是把认同作为一种临床上的病理性防御机制对待。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对弗洛伊德的崇拜和攻击,这种崇拜和攻击恰恰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的,前者(崇拜)有点类似红卫兵对毛泽东的奴性认同,后者(攻击)有点类似于毛泽东对美帝国主义的施虐性投射——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

(2)1917-1921为中期阶段弗洛伊德主要阐述了自恋认同及其与忧郁的关系,开始注意到认同在心理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1921年以前,弗洛伊德的文章中有关认同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

他既用认同来指称一种心理发育过程,又用认同来指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

既用认同来描述临床现象,又用认同来作为纯理论术语。

这样混乱的概念和自我的概念不明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早期所说的“自我”(ego)显然比结构理论形成后的自我的外延要宽泛许多(3)1921-1932为晚期阶段弗洛伊德全面阐述了认同与心理发育、人格形成的关系,认同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认同的基本概念,“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小男孩会表现出对他父亲的特别兴趣:他愿意像他一样长大,并成为像他那样的,处处要取代他的地位。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他把他父亲当做典范。

这种行为与对他父亲(以及对一般男性)的被动的或女性化的态度毫无关系。

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男子气。

它非常适合俄底浦斯情结,它有助于为这种情绪开辟道路。

”。

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几个月的实习教学工作,我觉得在课堂学生的认同感很重要,在平时教学当中维持课堂活跃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与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级学生们的思维投入。

而当教师课堂被普遍认同,这些都将提高,中学生成长时心理变化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很是至关重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走进心理咨询室。

他们常常疑惑:“我是谁”、“我该怎么做”,他们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是与不健康的自我认同相联系的。

最常见的如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和暴躁等,这些不良人格使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并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妨碍他们有效的学习和交往。

论文关键词:认同感课堂教学心理学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中学生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1)自我式混乱——表现为渴望知道“我是谁”。

自我认同不当的学生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加工能力,或是错误地加工,觉得自己被群体所淹没,于是他们努力想使自己独立出来,追求个性的发展。

有时他们会弄巧成拙,由此带来的是内心的迷茫。

(2)角色混乱——“我在哪里?”表现为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找不到过去的我,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知道该定在哪里。

他们羡慕成功者,又排斥身边成功的人。

他们不断地尝试更换自己的角色,每次寻找新角色时总是很兴奋,但失望后又觉得累极了。

(3)自我挫败——“我怎么了?”表现为对自己不理解不满意,类似于成长的烦恼。

同时对现实极为不满,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消极,尤其是在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后,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使他们自信心严重受挫。

(4)焦虑程度高——“我该怎么办?”他们会经常焦虑和忧郁,甚至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惑,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

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就是考试焦虑。

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1.性别角色的影响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的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感到好奇和关注,同时产生不安、害羞的心理。

表面上他们在异性面前羞涩,拘禁而淡漠,暗地里又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

常用一些特别的行为来引人注目,如:特别爱“美”,爱出风头,甚至以吵闹或恶作剧来吸引人注意。

总之,中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闭锁性与其较浅的阅历和幼稚行为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出现了充满矛盾的多样化表现。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是中学生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研究发现:民主型的父母由于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从而促进了子女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由于对青少年的行为控制过严,不给他们机会表达意见,从而促成了子女自我认同早闭;纵容型的父母对青少年的指导极少,并且让他们自行其是,结果促成了自我认同的扩散。

还有研究发现:在教育子女时使用解释、接受、同情等行为的父母会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而使用武断及贬低等限制性行为的父母在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上则起到消极作用。

3.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在于:在同辈群体中,彼此之间可以敞开思想,自由地探讨一些问题,如:生死观、恋爱观以及人体生理器官等。

中学生认为这些问题十分神秘,但对于朋友用不着保密。

因此,在同辈群体中,中学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些标准可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符合,也可能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

他们在接纳吸收同伴行为处事方式的同时改造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并形成相应的自我认同感,追求被同伴接纳和欣赏。

4.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认知,很大一部分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得。

社会文化是一种覆盖面很广的人际交流载体,对一种文化共同的兴趣、不同的争议都是增进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良好机会,中学生就是在对社会文化的困惑与理解、反感与喜爱、接受与拒绝中加强与其他个体的碰撞,从而促使自己社会化进程的完成。

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的外在环境,对中学生产生的不仅是覆盖式的外部影响,而且是占领式的内部催化,中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深化,正是在社会文化的熏染下发生着结构调整、元素整合、优化定型的巨大改观。

社会文化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富有知识、乐于进取、认真负责的一代,也可以把青少年塑造成玩世不恭、过度消费、缺乏理想的一代。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1.有效利用环境因素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自我认同感发展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对孩子采取接纳、鼓励的态度并且做出榜样示范,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自我进行肯定的评价。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爱对于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是必要的,而情感安全则有助于孩子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

那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的孩子,他们会踏着父母的足迹,走上正直、自制、和乐于助人的生活道路。

其次,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

除了父母之外,教师也是学生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同伴对中学生健康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个体发展到了青春期,更喜欢和同伴交往。

在这时期,如果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同伴的各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融人到自我概念中,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地,如果交友不慎,则自身也必定受到不良影响。

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这一时期对同伴的选择尤为重要。

另外,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密切注意中学生对这些传播媒介的选择,要主动向他们推荐一些反映积极健康价值观的优秀课外读物、影视节目等,为他们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这有助于他们通过观察、模仿,获得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2.利用强化原理引导正确归因中学生由于常常关心“别人是否喜欢和接受自己”、“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而关注自己行为处事的方式。

如果有时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行为获得了身边人的好感,这句话、这个动作或行为就有可能被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

由于有了自我归因,那些被他人肯定的做法才有持久性。

归因理论认为,若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这一稳定的内部因素,则这种失败无助于促使行为的坚持;若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则可能激发其加倍努力进取的决心。

同理,在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应着力使中学生关注自身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而不宜过多看重内在稳定因素(如能力)。

因此,适当的归因将在自我激励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品质的进步、各种任务的竞争、外来的奖励和自我责任心的实现中得到加强,所获得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就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