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文人共7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的文人

“逍遥”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个词汇,特别是由于有了庄子的《逍遥游》,使后世文人对于逍遥的境界十分向往。其实“逍遥”一词早在庄子之前早已被使用了。对于“逍遥”一词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我们今天常常理解为:形容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样子。《庄子·逍遥游》中有言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所谓“无己”、“无功”、“无名”其主题就是无事清静,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要理解“逍遥”更确切的说是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我们就必须明白什么是道家思想(包括道教思想。因为道教思想就其根源还是来自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道家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本然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所以道家主张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要注意这里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说“道”既是“自然”,“自然”是“道”的本性。由此,道家提出了一套“无为”的思想,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总之,“自然”在道家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遵循崇尚“自然”成了道家所主张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西汉以后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被视为正统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并且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道家崇尚的“自然”、“清静”、“无为”等思想,和道教的归隐修炼、神仙方术等思想对历代中国文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家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实在太大,远远超过了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 3 看看历史上几个的例子,道家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就可见一斑了。

在魏晋时期,一股很重要的思想风气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玄学。在当时,东汉王朝的崩溃,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腐败,经学繁琐难耐,名教(即礼教)成为当时追名逐利的工具,礼法之士虚伪横行,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而玄学是由老庄道家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这一时期文人最著名的便是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经常和其他名士在一起“清谈”。清谈者“超然于一切现实事物,所谈内容与现实事物极少瓜葛,所以‘玄远’是清谈的基本特点。而这决定了与传统道家学说之间的内在亲缘关系,而决定了作为新型道家学说的玄学与它不可分割的关系。” 4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抛弃了礼教,而崇尚老庄无私无欲的“自然”,用怡然自娱,少私寡欲的道家学说来理解历史和现实。他们或徜徉于山水,琴诗自乐,追求一种“萧条高寄”的生活;或“动违礼法”,“以任放为达”。

阮籍善为青白眼,可以大醉六十天来对抗司马昭的联姻,却在司马懿当政时为了步兵营的三百坛美酒而主动请求挂职,在酒喝光了之后又离职而去。政治立场在他看来还不及美酒的价值。阮籍还常常率然驾车至山穷水尽之处,长啸大哭而归。嵇康更是一个“异类”,他曾长期在河南焦作的山阳隐居,在《赠秀才入军》说自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5后来来到洛阳城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当当朝贵公子钟会来拜访他时,他不理不顾。当他的好友山淘推荐他做官时,他立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后来又因为为了帮助朋友吕安而下狱,被陷害判死刑。而在行刑前,他还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们正是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自由飘逸的人生。这正是由于道家思想对他们这一类人的影响吧。而在魏晋士人的推动下,老庄之学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进而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到了唐朝,统治者给了道家很高的地位和荣誉。因老子姓李,与唐代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并且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把道家排在儒、佛之前。还在全国建道院,设玄馆,置生徒,习老庄,以推广道家思想,不断提高道家学说的地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文学的舞台。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他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他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6,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漫游名山大川,去求仙,求仙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束缚,求得自我之解放。他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的精神,最集中表现在他的游仙诗中,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在明彻人世间世事都毫无意义之后,他追求的是神仙般的骑着白鹿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往来的逍遥。又如在在《古风其五》中“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8,《古风十九》中“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9,正是对人间世事的了悟,使得诗人能无所顾忌的追求那种不受羁勒的自由。即使是在他所描绘的仙境中,他同样傲岸不羁,不肯不愿丧失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李白不为现实世界所容纳的精神及行为,正是对道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思考方式最好的诠释。但毕竟李白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家信徒,他不能完全脱离尘世,飘然成仙,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仍然渴望济世救民,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在看破现实之后,他选择了隐逸漫游,寄情于山水诗酒,作为保全自己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在与自然山水的亲和与沟通中,诗人领略到了心灵与自然世界的共振和心灵的自由运迈。”10 这种“自然世界的的共振”与“心灵的自由”,就是道家的思想境界。

到了宋代,统治者也仿效前朝做法,想方设法与道家联宗,宋徽宗甚至还令僧尼改穿道服。因此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直到后来,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1页)在这一时期,儒道释三派逐渐合流,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每当他在身处逆境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