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现色剂

合集下载

汽巴新型染化料

汽巴新型染化料

终导致反倾销。有效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预防这一隋 况, 建立 行业 预警 机制至关 重要 。
收 稿 日期 :0 7 4 0 2 0 —0 —2
汽 巴新型染化料
汽巴精化公 司新推出用于涤纶 / 聚氨酯弹性纤维混合织物 的分散染料 T rs W —E , e i al L 它在低温 染色中有最佳染色可靠性 , 有优异 色牢 又 度。近年来 , 涤纶/ 弹性纤维 织物增 长较快 , 尤其是运动服 面料相 当流行 。但此类 织物的染色有一定难度 , 应用汽 巴 T r iW — L分散染 料 es al E
要 的一点就 是 注重 创 新 , 断 出新 品 。新 品对 消 费 不 者的诱 惑 力 是 巨大 的。 中 国 企 业 若 开 发 出人 无 我 有、 人有我新 的产品就 可 以在 价格 上胜 人一筹 , 而 从 带来 丰厚 的利润 。
续发展必须进行 自我约束 , 从被动式应对 向主动式 发展 转变 。
首先 , 加强 宏 观调 控 。控 制 新 建 的小 型 纺织 企
业数 量 , 紧纺 织企业 注册 的管卡 , 把 严厉 打击 非法家
庭作坊 。小 作坊 式 的 制作 质 量 没有 严 格 的把 关 , 工 人利益 没有 保 障 。影 响 中 国纺织 品 的世 界竞 争 力 。 其次 , 加强 企业 之问 的动态联 系 , 立联 合商会 。避 建
免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 避免价格竞争, 合理分配 市场 。第 三 , 立投 资和 贸 易 的预 警 机制 。我 国一 建
些企业 经 营战略缺 乏远 见 , 经常一 窝蜂抢 市场 , 容易
造成生 产能 力过剩 , 形成 恶性 竞争 。另外 , 国行 业 我 协 会等 中介组 织 内部 协 调 力度 不 够 , 尚未 建立 有 效 的行业 自律 机制及 预警 机制 , 必然造 成竞 争无 序 , 最

大学《药物分析》章节试题及答案(四)

大学《药物分析》章节试题及答案(四)

大学《药物分析》章节试题及答案第九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选择题1.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B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2.检查维生素C中的重金属时,若取样量为1.0g,要求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问应吸取标准铅溶液(每1ml标准铅溶液相当于0.01mg的Pb)多少毫升?( E )(A)0.2ml (B)0.4ml (C)2ml (D)1ml (E)20ml3.维生素C注射液中抗氧剂硫酸氢钠对碘量法有干扰,能排除其干扰的掩蔽剂是( C )。

(A)硼酸 (B)草酸 (C)丙酮 (D)酒石酸 (E)丙醇4.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是( C )(A)在中性溶液中加入硅钨酸的反应,形成沉淀,称重求算含量(B)在碱性溶液中加入硅钨酸的反应,形成沉淀,称重求算含量(C)在酸性溶液中加入硅钨酸的反应,形成沉淀,称重不算含量(D)在中性溶液中加入硅钨酸的反应,形成沉淀,溶解,以标准液测定求算含量(E)在碱性溶液中加入硅钨酸的反应,形成沉淀,溶解,以标准液测定求算含量5.使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B )(A)17.61mg (B)8.806mg (C)176.1mg (D)88.06mg (E)1.761mg6.能发生硫色素特征反应的药物是( B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烟酸7.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B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8.维生素A含量用生物效价表示,其效价单位是( D )(A)IU (B)g (C)ml (D)IU/g (E)IU/ml9.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入丙酮,这是为了( E )(A)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 (B)增加维生素C的溶解度 (C)使反应完全(D)加快反应速度(E)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的干扰10.维生素C的鉴别反应,常采用的试剂有( A )(A)碱性酒石酸铜 (B)硝酸银 (C)碘化铋钾 (D)乙酰丙酮 (E)三氯醋酸和吡咯11.对维生素E鉴别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D )(A)硝酸反应中维生素E水解生成α-生育酚显橙红色(B)硝酸反应中维生素E水解后,又被氧化为生育酚而显橙红色(C)维生素E0.01%无水乙醇溶液无紫外吸收(D)FeCl3-联吡啶反应中,Fe3+与联吡啶生成红色配离子(E)FeCl3-联吡啶反应中,Fe2+与联吡啶生成红色配离子12. 2,6-二氯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AD )(A)滴定在酸性介质中进行(B)2,6-二氯靛酚由红色→无色指示终点(C)2,6-二氯靛酚的还原型为红色(D)2,6-二氯靛酚的还原型为蓝色13.维生素C注射液碘量法定量时,常先加入丙酮,这是因为( B )(A)丙酮可以加快反应速度(B)丙酮与抗氧剂结合,消除抗氧剂的干扰(C)丙酮可以使淀粉变色敏锐(D)丙酮可以增大去氢维生素C的溶解度14.维生素E的含量测定方法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A)铈量法适用于复方制剂中维生素E的定量(B)铈量法适用于纯度不高的维生素E的定量(C)铈量法适用于纯度高的维生素E的定量(D)铈量法适用于各种存在形式的维生素E的定量15.有关维生素E的鉴别反应,正确的是( A )(A)维生素E与无水乙醇加HNO3,加热,呈鲜红→橙红色(B)维生素E在碱性条件下与联吡啶和三氯化铁作用,生成红色配位离子.(C)维生素E在酸性条件下与联吡啶和三氯化铁作用,生成红色配位离子.(D)维生素E无紫外吸收(E)维生素E本身易被氧化16.维生素C与分析方法的关系有( ABDE )(A)二烯醇结构具有还原性,可用碘量法定量 (B)与糖结构类似,有糖的某些性质(C)无紫外吸收(D)有紫外吸收 (E)二烯醇结构有弱酸性二、问答题1.维生素A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答: 共轭多烯侧链的环正烯 1有紫外吸收 2易氧化变质。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TCL )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 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 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 f 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21d d R f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 g ,甚至0.01u g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3、主要操作步骤d 1d 2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四、薄层色谱操作技巧1、手工自制板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 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薄层色谱柱色谱及凝胶色谱法

薄层色谱柱色谱及凝胶色谱法
图3 点样
1.4.3展开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 的活性等因
素来考虑。
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入色谱器中 (小板可用广口瓶代替),使色谱器内空气饱和5-10min,再将点好 试样的薄层板放入色谱器中进行展开,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 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 5-10mm)或多组分已明 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 显色。
2.3.5 淋洗剂 也叫洗脱剂,即流动相。 试样吸附在氧化铝柱上后,用合适 的溶剂进行洗脱,这种溶剂称为洗脱剂。如果原来用于溶解试样的溶 剂冲洗柱子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可改用其他溶剂。一般极性较大的 溶剂影响试样和氧化铝之间的吸附,容易将试样洗脱下来,达不到将 试样逐一分离的目的。因此常使用一系列极性渐次增大的溶剂。为了 逐渐提高溶剂的洗脱能力和分离效果,也可用混合溶剂作为过渡。先 用薄层选择好适宜溶剂。常用洗脱溶剂的极性按以下次序递增。
以上看出,色谱定性困难(缺乏标样下),而
质谱 (MS )
测未知物分子量
核磁 (NMR) 测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IR) 测分子中的官能团
色谱、质谱、光谱、联用,取长补短,发展迅速、发挥更大 的作用。
1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 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 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 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 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 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此外,薄层色谱 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发色剂作用原理

发色剂作用原理

发色剂作用原理发色剂是一种可以改变物体颜色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染发、织物染色、食品着色等领域。

发色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光线,改变物体表面的颜色,从而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不同色彩。

发色剂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根据物体表面所吸收的光线波长,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比如,红色的物体吸收了绿色和蓝色的光线,而反射了红色的光线,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红色。

发色剂的颜色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吸收某些波长的光线,反射其他波长的光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发色剂还可以通过反射光线来改变物体的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发色剂吸收部分光线,同时将未被吸收的光线反射出来。

这样,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就是反射出来的光线的颜色。

发色剂的反射能力决定了物体的颜色深浅和明暗程度。

发色剂还可以通过透射光线来产生颜色变化。

当光线穿过物体表面时,发色剂会吸收部分光线,透过其他光线。

透射光线的颜色取决于被吸收的光线波长和透射出来的光线波长,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发色剂还可以通过散射光线来改变物体的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发色剂会将光线散射到不同的方向,使得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均匀分布。

这种散射效应会影响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从而影响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总的来说,发色剂通过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光线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颜色。

不同种类的发色剂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发色剂的作用原理是一种复杂的化学过程,需要精确的配方和工艺控制才能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

通过对发色剂作用原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实现更精准的染色效果。

题库生物碱

题库生物碱

选择题(一)单选题A型题1.生物碱主要分布在:A.双子叶植物 B.单子叶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E.低等植物2.此生物碱结构属于:A.吲哚类B.吡啶类C.喹啉类D.萜类E.吡咯类3.此生物碱结构属于:A.吲哚类B.吡啶类C.喹啉类D.萜类E.吡咯啶类4.此生物碱结构属于:A.吲哚类B.吡啶类C.萜类D.喹啉类E. 异喹啉类5.此生物碱结构属于:A.吲哚类B. 萜类C. 吡啶类D.甾体类E.大环类6. 生物碱的味和旋光性多为:A.味苦,右旋B.味苦,左旋C.味苦,消旋D.味甜,左旋E.味酸,右旋7.水溶性生物碱从化学结构上分析大多属于:A.伯胺碱B.仲胺碱C.叔胺碱D.季铵碱E.酰胺碱8.亲脂性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尤其是易溶于:A.乙醚B.苯C.乙酸乙酯D.氯仿E.四氯化碳9. 生物碱无机盐的水溶性大多是:A.含氧酸盐大于卤代酸盐B. 含氧酸盐小于卤代酸盐C. 含氧酸盐等于卤代酸盐 D. 含氧酸盐难溶于水 E. 含氧酸盐只小于氯代酸盐10. 生物碱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成盐酸不同而异,一般情况是:A.无机酸盐小于有机酸盐B. 无机酸盐大于有机酸盐C. 无机酸盐等于有机酸盐 D.无机酸盐小于大分子有机酸盐 E.无机酸盐难溶于水11.决定生物碱碱性最主要的因素:A.分子结构中氮原子杂化方式B.分子中诱导效应C.分子中共轭效应D.分子中空间效应 E.分子内氢键12.某生物碱pKa为10.5属于:A.强碱性B.中碱性C.弱碱性D. 极弱碱性 E .中性13. 某生物碱pKa为12属于:A. 极弱碱性B. 弱碱性C. 中等碱性D. 强碱性 E .中性14. 某生物碱pKa为3.5属于:A. 强碱性B. 中等碱性C. 弱碱性D. 极弱碱性 E .中性15.具何种结构生物碱碱性最强:A.脂氮杂环B.芳氮杂环C.芳氨类D.酰胺类E.季铵类16.麻黄碱的碱性比去甲基麻黄碱强是由于下述哪种因素:A.正诱导效应B.负诱导效应C.空间效应D.共轭效应E.分子内氢键17.东莨菪碱碱性弱于莨菪碱碱性是因为分子中有下述哪种因素存在的结果:A.正诱导效应B.负诱导效应C. 共轭效应D. 空间效应E.分子内氢键18.下列三个化合物碱性大小顺序:A.a>b>cB. a>c>bC. c>a>bD. c >b>aE. b>c>a19.下列化合物中三个N原子的碱性强弱的大小顺序:A.N 1>N 2>N 3B.N 2>N 1>N 3C.N 3>N 2>N 1D.N 1>N 3>N 2E.N 2>N 3>N 1 20.不易与酸成盐的生物碱为:A. 季铵碱B. 叔胺碱C. 伯胺碱D. 仲胺碱E.酰胺碱 21.季铵类生物碱与酸成盐,质子(H +)多结合在:A.氧原子上B.氮原子上C.碳原子上D.碳环上E.与OH -结合成水22. 伯胺、叔胺生物碱与酸成盐,质子(H +)多结合在:A.氧原子上B.氮原子上C.碳原子上D.碳环上E.与OH -结合成水23.进行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A.有机溶剂中B. 醇溶液中C.中性水溶液D.碱性水溶液E.酸性水溶液24. 生物碱沉淀试剂碘化铋钾与生物碱产生沉淀反应,其颜色为: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橙色 E.红棕色 25.碘化汞钾试剂与生物碱反应,其沉淀颜色为: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橙色 E.红棕色 26.雷氏铵盐的化学组成是:A. NH 4[C r(NH 3)2(SCN)4]B.H 3PO 4·12MoO 3C.NH 4[Fe(SCN)5]·5H 2OD.SiO 2·12WO 3·26H2OE.Na[Cr(NH3)2(SCN)]27.下述哪种生物碱沉淀试剂既可用于定性又可用于定量分析:A. 碘化铋钾试剂B. 碘化汞钾试剂C.硅钨酸试剂D.鞣酸试剂E.碘-碘化钾试剂28.生物碱进行薄层层析时,一般使用的显色剂是:A. 碘化汞钾B.苦味酸C. 硅钨酸D. 鞣酸试剂E. 改良碘化铋钾29.生物碱进行硅胶薄层层析,下述最好的展开剂为:A.氯仿:丙酮(8:2)B.BAW(4:1:5)C.环己烷:氯仿(6:4)D.甲酸:甲醇:水(1:5:1)E.氯仿:丙酮:二乙胺(5:4:1)30生物碱以分子形式进行纸层析,可选用下列哪种展开剂为好:A. BAW(4:1:1)B.正丁醇:水(4:1)C.苯酚:水(8:2)D.正丁醇:氨水:水(4:1:2)E.丙酮:水(9:1)31. 生物碱盐类进行纸层析,展开剂应选用:A.BAW(4:1:1)B. 苯酚:水(8:2)C. 氯仿:丙酮(8:2)D. 正丁醇/水饱和E. 正丁醇:氨水:水(4:1:2)32.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大多数以什么状态存在:A.无机酸盐B.有机酸盐C.游离状态D.甙的形式E.氯化物33.若将中草药中所含的生物碱盐类及游离生物碱都提出来.应选用的溶剂为:A.水B.乙醇C.乙醚D.氯仿E.苯34.从生物碱水提取液中分离出季铵碱可采用:A.碱化后氯仿萃取B.碱化后乙醚萃取C.碱化后正丁醇萃取D.碱化后苯萃取E.碱化后丙酮萃取35用离子交换法提取生物碱,一般选用的交换树脂为:A.低交链度强酸型B. 高交链度强酸型C. 中交链度弱酸型D. 低交链度强碱型E. 高交链度强碱型36从药材中提取季铵生物碱,一般采用的方法为:A.碱溶酸沉法B.酸水-氯仿提取法C.醇-酸水-氯仿提取法D. 雷氏铵盐沉淀法 E. 碱化-氯仿提取法37在生物碱酸水提取液中,加碱调PH由低到高,每调一次用氯仿萃取一次,首先得到:A.强碱性生物碱B. 弱碱性生物碱C.季铵碱D.中等碱性生物碱E.水溶性生物碱参考答案:1.A2.B3.E4.D5.D6.B7.D8.D9.A 10.B11.A 12.B 13.D 14.C 15.E16.A 17.D 18.B 19.B 20.E21.E 22.B 23.E 24.E 25.A26.A 27.C 28.E 29.E 30.D31.A 32.B 33.B 34.C 35.A36.D 37.B以上例题答案均出自张继杰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8_3_tcl 薄层色谱(TLC)指南

8_3_tcl 薄层色谱(TLC)指南

警示:这些材料所叙述的实验可能是危险的,因此需要高标准的安全训练、特殊的设备和装置,并在合适的人员监管下才能进行。

对于履行这样的安全程序和措施,你负有全部的责任和义务,并独自承担其风险。

对于所提供的任何材料的内容或其执行情况, MIT 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不承担任何风险。

法律提示7.3. 薄层色谱(TLC)的使用指南综述: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 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参考资料:参考LLP145-152页,那里有比较全面的讨论。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 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天然药化实验

天然药化实验

天然药化实验实验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天然产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在深入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其中包含哪些类型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皂甙、黄酮等。

这需要对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定性预测试。

或根据研究需要,采用单一预测试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未知成分的天然产物是怎样初步提取分离的,熟悉各主要成分的试管试验、沉淀反应和纸层析、薄层层析的方法并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含有什么类型的化学成分。

二、基本原理利用各组分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来检查天然产物的提取物,可以初步判断化学成分。

由于大多数提取物颜色较深,这会影响颜色变化的观察,因此可以使用薄层色谱法(TLC)或纸色谱法(PC)对天然产物的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然后进一步检查。

3、实验内容:利用不同成分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一般可采用以下3种溶剂分别提取,试验。

1.水提液:取中草药粗粉5g,加水60ml,在50~60℃水浴中加热1小时,过滤,滤液进行以下试验。

检查项目糖*1、酚醛缩合反应*2、菲林试剂试剂名称酚类鞣质△1%fecl8试剂△1tcl8试剂苷类或多糖*1、酚醛缩合反应皂苷生物碱**2.加入6nhcl进行酸化,加热煮沸几分钟,冷却后仔细观察是否有絮状沉淀*3和膜试剂,观察水解前后Cu2O沉淀量是否增加*泡沫试验*1,在试管中进行碘化铋钾试剂*2和硅钨酸试剂。

delta在滤纸或硅胶CMC-Na薄层板上进行。

?糖鉴定(1)使用α-萘酚-硫酸试剂(molish反应)检查还原糖。

溶液一:10%α-萘酚乙醇溶液。

解决方案二:硫酸。

取1ml样品的稀乙醇溶液或水溶液,加入溶液i2滴~3滴,混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少量溶液ii,二液面交界处产生紫红色环为阳性反应。

(2)斐林试剂检查还原糖。

溶液一:将6.93g结晶硫酸铜溶解在100ml水中。

溶液二:将34.6g酒石酸钾钠和10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ml水中。

取1ml样品热水提取液,加入4滴~5滴用时配制的溶液i、ii等量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产生砖红色沉淀为阳性反应。

TLC常用显色剂

TLC常用显色剂
冷却下,小心将5ml醋酐与5ml浓硫酸混合,并将其加入50ml无水乙醇中(用前配置)
喷雾
100℃加热
10min
长波紫外灯下观察
强心甙
Kedde’s reagent
2%3,5-二硝基苯甲酸甲醇溶液与2N氢氧化钾溶液用前1:1混合
喷雾
紫红色
碱性三硝基苯试剂
Ⅰ.间三硝基苯试剂100mg溶于二甲基甲酰氨40ml,再加浓硫酸3~4滴加水至100ml
各种颜色
有机酸
甲红-溴酚兰指示剂
1g甲红、3g溴酚兰溶于95%EtOH100ml
如展开剂有HOAc,先于
120℃挥去喷雾
黄色背景红色斑点
溴甲酚绿指示剂
1ml浓H2SO4加至含0.5ml茴香醛的50ml乙醇溶液中(用时配)
蓝色背景黄色斑点
皂甙
血球试液
取羊血或兔血1份,加玻璃球不断振摇除去玻璃球和凝集的血蛋白,加pH7.4磷酸缓冲液7份稀释而成
醋酸铝试剂
0.5%AlCl3溶液
醋酸镁试剂
0.5%MgOAc2甲醇溶液
喷雾90℃显色5min
紫色或红色等
适用范围
显色剂名称
配置方法
使用方法
显色
香豆素,酚芳香胺和能偶合的杂环化合物
重氮化氨基苯磺酸试剂
0.9g对氨基苯磺酸加热溶解于9ml 12N HCl中,用水稀释至100ml,取10ml,冷却,加热冰冷的4.5%亚硝酸钠10ml,0℃放置15min,用前加等体积1%0%NaOH或KOH甲醇溶液
喷雾前后在日光和紫外灯下观察
本身颜色或荧光加强或改变
三氯化铝试剂
1%或5%AlCl3乙醇溶液
醋酸镁试剂
2%MgAc2甲醇溶液
三氯化铁试剂

氨氮 安卓屏 泽天版操作说明书

氨氮 安卓屏 泽天版操作说明书
3 系统说明 ......................................................................................................9 3.1 内部结构图........................................................................................9 3.2 电路板简图......................................................................................10 3.3 测量步骤..........................................................................................13
4 安装 ............................................................................................................14 4.1 拆箱检查..........................................................................................14
I
4.2 确定安装地点..................................................................................15 4.3 管路连接..........................................................................................15 4.4 电路连接..........................................................................................15 4.5 通讯连接..........................................................................................16 4.6 接线端子示意图..............................................................................16 4.7 分析仪对外接口..............................................................................17 4.8 取水预处理装置..............................................................................17 5 运行 ............................................................................................................19 5.1 运行准备..........................................................................................19 5.2 试剂准备..........................................................................................19 5.3 开机调试..........................................................................................22 5.4 日常维护..........................................................................................22 6 软件操作 ....................................................................................................24 6.1 软件功能..........................................................................................24 6.2 菜单结构..........................................................................................24 6.3 操作说明..........................................................................................25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薄层色谱(TCL)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 f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2d1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 g,甚至)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3、主要操作步骤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低温染色助剂对CE型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低温染色助剂对CE型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有 机 磷 化合 物 A、 、 、 用 于羊 毛低 温 染 色 进行 B cD 了初步研 究 , 开发 出一种 新 的羊 毛低 温染 色助 剂
B 并对其性能和作用做 了初步探讨 。 ,
收稿 日期 :02 0 — 9 2 1— 2 1
图1常规 染 色工艺 9 q 9C
后 处 理 工 艺 : 洗 (0 1mi) 皂 洗 ( 水 7℃ O n一 皂

江苏纺织JA G UT X IE IN ' E TL S
——●●

S I N EA D E H O O Y C E C N C N L G T
洗剂 1 of,O lmi) 水洗 (0C1ri) %(w )8 ℃ O n一 7  ̄ 0 n 。 a
1 . 温 染 色 处 方 :a ao C % ( f 甲酸 . 2低 2 L n sl E 2 o ) w, 1 %(w )低温 染色 助剂A、 、 D . of, 2 B C、 (%, 3 o 0 , 面 活 性 剂 106/ 或 表 面 活 1 2 %( )表 %, w (. 1 g) 性 剂2 06 a ,  ̄ l3 , 温工艺 见 图2 ( . )浴 t :0 升 g 。
cl a ̄ , C t f 色仪( 国dtcl a ̄ 。 oo Z 司)E O  ̄ @ rz 美 a oo / 司) a rz
1 . 2实验 方 法 121常规 染 色 处 方 :a ao C %( f 甲酸 _. L nsl E 2 o ) w, 1 %(w )浴 k l 0 升 温工艺 见 图 1 . of,  ̄ : , 2 3 .
【 关键词】 羊毛 ; 温染色; 低 低温助剂 ;aa l E Lns 型活性染料 oC
『 图分 类号] S 9 中 T 13 由于 羊 毛纤 维 表 面存 在 疏 水类 的脂 类 外 层

第十二章 生物碱

第十二章 生物碱

间千金藤碱 metaphanine
短防已碱 acutumine
三、理化性质(一)一般性质 (一)一般性质 1.形态——多为结晶固体,少为粉末;有熔点。 少数常温下——液体(多不含氧,若含多成酯键)
COOCH3 N H N N N Me N Me
毒藜碱
dl-anabasine
菸碱 nicotine
槟榔碱
黄连中的小檗碱——抗菌消炎作用
山莨菪碱——抗中毒性休克作用
生物碱化学结构的研究为合成药物提供了线
索,如:
一、概述 植物古柯中的有效成分古柯碱(cocaine)虽有很 强的局部麻醉作用,但是毒性较大,久用容易成瘾
COOCH3 H N CH3 O O
C2H5 N C2H5 O O NH2
古柯碱 cocaine (可卡因)
三、理化性质(二)碱性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5)空间效应 空间效应使碱性增强 如P372 阿替生(pKa=12.9) 异阿替生( pKa=10.0) 原因:阿替生分子中14-H与环之间的空间位阻比较大
Me
美登碱 maytansine
高效低毒、安全幅度大的抗癌活性成分
二、分类 (十六) 其他类型生物碱
Me N Me
Me
N
Me CH3 O
四甲基吡嗪(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
OMe
O
CH3 O N H H O N OH O CH3
O
OH Cl
MeO
N OMe
MeBiblioteka 莲氏花烷 hasubanane
NH2
6 1N 2 5 7 N 8
N N
N N
N 4 N 3 9
H H OH OH CO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 L现色剂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检查一般有机化合物的通用显色剂;另一类是根据化合物分类或特殊官能团设计的专属性显色剂。

显色剂种类繁多,本章只能列举一些常用的显色剂。

l.通用显色剂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 /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③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色。

④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⑤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烤薄层。

⑦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o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1) 烃类①硝酸银/过氧化氢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检出物:芳香烃。

溶液:2%四氯邻苯二甲酸酐的丙酮与氯代苯(10:1)的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下观察。

④甲醛/硫酸检出物:多环芳烃。

溶液:37%甲醛溶液O.2ml溶于浓硫酸l0ml。

(2)醇类①3,5一二硝基苯酰氯检出物:醇类。

溶液:I.2%本品甲苯溶液;Ⅱ.0.5%氢氧化钠溶液;Ⅲ.O.002%罗丹明溶液。

方法:先喷(I),在空气中干燥过夜,用蒸气薰2min,将纸或薄层通过试液(Ⅱ)30s,喷水洗,趁湿通过(Ⅲ)15s,空气干燥,紫外灯下观察。

②硝酸铈铵检出物:醇类。

溶液:I.1%硝酸铈铵的0.2mol/L硝酸溶液;Ⅱ.N,N-二甲基-对苯二胺盐酸盐1.5g 溶于甲醇、水与乙酸(128m1+25m1+1.5m1)混合液中,用前将(I)与(Ⅱ)等量混合。

喷板后于105oC加热5min。

③香草醛/硫酸检出物: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

溶液:香草醛1g溶于硫酸lOO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至呈色最深。

④二苯基苦基偕肼’检出物:醇类、萜烯、羰基、酯与醚类。

溶液:本品15mg溶于氯仿25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5~lOmin。

结果:紫色背景呈黄色斑点。

(3)醛酮类①品红/亚硫酸检出物:醛基化合物。

溶液:I.0.01%品红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直至无色;Ⅱ.0.05mol/L氯化汞溶液;Ⅲ.O.05mol/L硫酸溶液。

方法:将I、Ⅱ、Ⅲ以1:1:10混合,用水稀释至l00ml。

②邻联茴香胺检出物:醛类、酮类。

溶液:本品乙酸饱和溶液。

③2,4-二硝基苯肼检出物:醛基、酮基及酮糖。

溶液:I.0.4%本品的2mol/L盐酸溶液;Ⅱ.本品O.1g溶于乙醇l00ml中,加浓盐酸lml。

方法:喷溶液I或Ⅱ后,立即喷铁氰化钾的2mol/L盐酸溶液。

结果:饱和酮立即呈蓝色;饱和醛反应慢,呈橄榄绿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不显色。

④绕丹宁检出物:类胡萝卜素醛类。

溶液:I.1%~5%绕丹宁乙醇溶液;Ⅱ.25%氢氧化铵或27%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干燥。

(4)有机酸类①溴甲酚绿检出物:有机酸类。

溶液:溴甲酚绿0.1g溶于乙醇500ml和0.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

方法:浸板。

结果:蓝色背景产生黄色斑点。

②高锰酸钾/硫酸检出物:脂肪酸衍生物。

溶液:见通用显色剂酸性高锰酸钾。

③过氧化氢检出物:芳香酸。

溶液:0.3%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喷后置紫外光(365nm)下观察。

结果:呈强蓝色荧光。

④2,6-二氯苯酚-靛酚钠检出物:有机酸与酮酸。

溶液:0.1%本品的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微温。

结果:蓝色背景呈红色。

(5)酚类①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Ⅲ))检出物:酚类、芳香胺类及挥发油。

溶液:I.4-氨基安替比林1g溶于乙醇100ml;Ⅱ.铁氰化钾(Ⅲ)4g溶于水50ml,用乙醇稀释至100ml。

方法:先喷溶液I,在热空气中干燥5min,再喷溶液Ⅱ,再于热空气中干燥5min,然后将板置含有氨蒸气(25%氨溶液)的密闭容器中。

结果:斑点呈橙-淡红色。

挥发油在亮黄色背景下呈红色斑点。

②Boute 反应检出物:酚类、氯、溴、烷基代酚。

方法:将薄层置有NO2蒸气(含浓硝酸)的容器中3~10min,再用NH2蒸气(浓氨液)处理。

③氯醌(四氯代对苯醌)检出物:酚类。

溶液:1%本品的甲苯溶液。

④DDQ(二氯二氰基苯醌)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苯溶液。

⑤TCNE (四氰基乙烯)试剂检出物:酚类、芳香碳氢化物、杂环类、芳香胺类。

溶液:0.5%~1%本品的甲苯溶液。

⑥Gibb’s(2,6-二溴苯醌氯亚胺)试剂检出物:酚类。

溶液:2%本品的甲醇溶液。

⑦氯化铁检出物:酚类、羟酰胺酸。

溶液:1%~5%氯化铁的0.5mol/L盐酸溶液。

结果:酚类呈蓝色、羟酰胺酸呈红色。

(6)含氮化合物①FCNP(硝普钠/铁氰化物)试剂检出物:脂肪族含氮化物,如氨基氰、胍、脲与硫脲及其衍生物,肌酸及肌酐。

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0%硝普钠溶液、10%铁氰化钾溶液与水按1:1:1:3混合,在室温至少放置20min,冰箱保存数周,用前将混合液与丙酮等体积混合。

②Dragendorff(碘化铋钾试剂)试剂检出物: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类、抗心律不齐药物。

溶液:I.碱式硝酸铋0.85g溶于10ml冰醋酸及40ml水中;Ⅱ.碘化钾8g溶于水20ml中。

将上述溶液I及Ⅱ等量混合,置棕色瓶中作为储备液,用前取储备液lml、冰醋酸2ml 与水l0ml混合。

结果:呈橘红色斑点。

③4-甲基伞形酮检出物:含氮杂环化合物。

溶液:本品0.02g溶于乙醇35ml,加水至100ml。

方法:喷板后置25%氨水蒸气的容器中,取出后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

④碘铂酸钾检出物:生物碱类及有机含氮化物。

溶液:10%六氯铂酸溶液3ml与水97ml混合,加6%碘化钾溶液,混匀。

临用前配制。

⑤硫酸高铈铵/硫酸检出物:生物碱及含碘有机化物。

溶液:硫酸铈1g混悬于4ml水中,加三氯乙酸1g,煮沸,逐滴加入浓硫酸直至混浊消失。

方法:喷后薄层于1l0oC加热数分钟。

结果:阿朴吗啡、马钱子碱、秋水仙碱、罂粟碱、毒扁豆碱与有机碘化物均能检出。

⑥Ehrlich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盐酸)试剂检出物:吲哚衍生物及胺类。

溶液:1%本品的浓盐酸溶液与甲醇按1:1混合。

方法:喷后板于50oC加热20min。

结果:呈不同颜色的斑点。

(7)胺类①硝酸/乙醇检出物:脂肪族胺类。

溶液:50滴65%硝酸于乙醇100ml中。

方法:需要时120oC加热。

②2,6-二氯醌氯亚胺检出物:抗氧剂、酰胺(辣椒素)、伯、仲脂肪胺、仲、叔芳香胺、芳香碳氢化物、药物、苯氧基乙酸除草剂等。

溶液:新鲜制备的0.5%~2%本品乙醇溶液。

方法:喷后薄层于110oC加热10min,再用氨蒸气处理。

③茜素检出物:胺类。

溶液:O.1%本品的乙醇溶液。

④丁二酮单肟/氯化镍检出物:胺类。

溶液:I.丁二酮单肟1.2g溶于热水35ml中,加氯化镍0.95g,冷却后加浓氨水2ml;Ⅱ.盐酸羟胺0.12g溶于200ml水中。

方法:将溶液I及Ⅱ混合,放置1天,过滤。

⑤Pauly (对氨基苯磺酸)试剂检出物:酚类、胺类和能偶合的杂环化合物。

溶液:磺酸4.5g溶于温热的12mol/L盐酸45ml中,用水稀释至500ml,取lOml 于冰中冷却,加4.5%亚硝酸钠冷溶液lOml,于OoC放置15min。

用前加等体积10%碳酸钠溶液。

⑥硫氰酸钴(Ⅱ).检出物:生物碱、伯、仲、叔胺类。

溶液:硫氰酸铵3g与氯化钴1g溶于水20ml。

结果:白色至粉红色背景上呈蓝色斑点,2h后颜色消退。

若将薄层喷水或放入饱和水蒸气容器内,可重现色点。

⑦1,2-萘醌-4-磺酸钠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本品0.5g溶于95ml水,加乙酸5ml,滤去不溶物即得。

方法:喷后反应30min显色。

⑧葡萄糖/磷酸检出物:芳香胺类。

溶液:葡萄糖2g溶于85%磷酸l0ml与水40ml混合液中,再加乙醇与正丁醇各30ml。

方法:喷后于115℃加热l0min。

(8)硝基及亚硝基化合物①α-萘胺检出物:3,5一二硝基苯甲酸酯、二硝基苯甲酰胺。

溶液:I.O.5%α-萘胺乙醇溶液;Ⅱ.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方法:先喷溶液I,再喷溶液Ⅱ。

结果:呈红褐色斑点。

②二苯胺/氯化钯检出物:亚硝胺类。

溶液:1.5%二苯胺乙醇溶液与0.1g氯化钯的0.2%氯化钠溶液lOOml,按5:1混合。

方法: 喷后置紫外光(254nm)下观察。

结果:显紫色斑点。

(9)氨基酸及肽类①茚三酮检出物:氨基酸、胺与氨基糖类。

溶液:本品O.2g溶于乙醇l00ml中。

方法:喷后于110oC加热。

结果:呈红紫色斑点。

②茚三酮/乙酸镉检出物:氨基酸及杂环胺类。

溶液:茚三酮1g及乙酸镉2.5g溶于l0ml冰醋酸中,用乙醇稀释至500ml。

方法:喷后于120oC加热20min。

③1,2-萘醌-4-磺酸钠检出物:氨基酸。

溶液:临用前将本品O.02g溶于5%碳酸钠l00ml中。

方法:喷后室温干燥。

结果:不同氨基酸呈不同色点。

④靛红/乙酸锌检出物:氨基酸与某些肽类。

溶液:靛红1g与乙酸锌1g溶于95%异丙醇l00ml中,加热至80oC,冷却后加乙酸1ml,冰箱保存。

方法:喷后于80~85"C加热30min。

⑤茚三酮/冰醋酸检出物:二肽及三肽。

溶液:1%茚三酮吡啶溶液与冰醋酸按5:1混合。

方法:喷后于l00oC加热5min。

⑥香草醛检出物:氨基酸及胺类。

溶液:I.本品1g溶于丙醇50ml中;Ⅱ.1mol/L氢氧化钾溶液lml,用乙醇稀释至lOOml。

方法:先喷溶液I后于110oC干燥l0min,再喷溶液Ⅱ,于110oC再干燥l0min,于紫外光(365nm)下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