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

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

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

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

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

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

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

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

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

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

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讲清楚禅宗的思想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禅宗的思想(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二)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终是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话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后”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述,禅宗主张在现实感性生活中实现心里、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越道家的原因所在。

二、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禅宗,不同于佛教的禅法。

禅法是佛教的基本训练的一门学问,从小乘“安般守意”到大乘禅法,有它的体系。

本文所讲的“禅宗”,特指隋唐时期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禅宗的兴盛,是佛教其他宗派衰落后的产物。

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黄夏年从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入华到禅宗高僧弘忍(中国禅宗五祖)之前,禅宗在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自慧能(中国禅宗六祖)以后,禅宗的影响与日俱增,愈往后,影响愈大。

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不能不知道禅宗,只有了解禅宗,才能了解中国古文化的特点。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教方面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印度的佛教加以改造后新建的一个宗教派别,因此它带有中国民族化的特点。

在中国宗教中,传统的宗教有祭祖敬天的宗法性宗教和道教,以及流传于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宗教等。

外来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一度在中国流传过,后来又消失了的摩尼教、祆教、景教(唐代天主教)等。

但是不管是传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其影响都没有禅宗这样广泛。

就佛教内部而言,禅宗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直觉顿悟法门或思想,使信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其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又给信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佛解脱之路,同时也为禅宗吸收其他宗派的思想和融合各宗提供了方便。

就佛教外部而言,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影响了其他宗教,例如,道教曾经借鉴禅宗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丛林和清规。

思想方面的影响禅宗的开发自性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宋以后儒家理学思想的源头。

许多大儒,如朱熹、王阳明等人都从禅宗那里找灵感,以帮助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禅宗与道教的思想沟通更是明显。

如禅宗讲顿悟、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道教也吸收了这一思想。

到了明代以后,社会上盛行亦佛亦道的思想,谈禅论道已成为时尚。

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禅宗在这方面的影响可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一直有“学诗浑如学参禅”的说法。

因此,不管是作禅或是作诗,都需要灵感,而这个灵感,就来自体内的领悟,它与禅宗所说的自心自性、顿悟的学说有共通之处。

提倡无缚、无碍、不拘一格的创作状态,就是一种禅悟的境界。

直观直觉,纯然任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

而审美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这也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解脱境界。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佛教的传入地之一,佛教经过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始于印度,最初传入中国。

公元前67年,汉昭帝派遣康居国的传教士安世高来中国传教。

此后,佛教从西域、中亚等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时期,佛教被广泛接受,并在中国本土化。

这一时期的佛教特别注重对世俗生活的应用,倡导“度人利己”。

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合了道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佛教。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时期,大量佛经被译成中国文,佛教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等。

二、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禅宗与中国哲学的融合禅宗强调觉悟和体验,特别注重实践和体验,这与中国哲学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禅宗表达出的“不立文字”的立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言之不预”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思想相容相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禅宗与文学的交融禅宗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作者们可以通过禅境体验来醒悟自我,探索灵魂深处,从而创作出深邃、富有禅意的文学作品。

诸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永夜把船烧》等,都融合了禅宗的思想,体现了禅境的深邃和净化。

3. 禅宗与园林文化的交融禅宗与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宗所强调的“禅意”,其实就是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园林艺术逐渐向着“禅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中的“水、石、树、花”等元素,都包含着禅宗的思想。

三、佛教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常常被用来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了解中国文学,必须了解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发源于印度禅宗,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禅”,即“禅定”或“禅悟”。

禅定是指通过修行和冥想,达到身心的安稳平静,消除烦恼和困扰,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清净,使人获得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禅悟则是指通过禅定,使人觉悟到自己和万物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

禅宗思想强调直接体验,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自我觉悟,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完全融合。

禅宗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通过禅宗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他的一些诗作中,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思考和领悟。

又如,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表现出对人生的解脱和超然的追求,这些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理念是相通的。

宋代文学中的一些文学家,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神,体现出对禅定、禅悟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文学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创作了一些充满禅宗思想色彩的作品,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人生的疑惑和探索,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气息。

即使在当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不乏融入禅宗思想的元素,表达对真理和精神解脱的追求。

禅宗思想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既是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接纳和发展禅宗思想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禅宗艺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禅宗艺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禅宗艺术与文化禅宗艺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这一文化形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绘画、诗歌和建筑等领域,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在古代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本文将从禅宗的定义、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禅宗文化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的定义禅宗是古代中国的佛教派别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禅修传统。

禅宗在唐朝时期基本形成,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瑰宝”。

禅教的核心是“悟”和“悟道”。

悟,即通过一定的修行方法,使自己从迷惑中解脱,认知真理;悟道,即通过悟的过程,建立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人生观。

二、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禅宗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的文化形态是禅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唐代文化的繁荣影响了禅宗艺术的发展,禅宗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禅宗的影响继续传承到宋朝,禅宗艺术也随之发展,尤其是在绘画和建筑领域。

在绘画领域,禅宗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禅宗画风格独特,强调笔墨和创意,注重画面中的构图和意境,通常表现出禅宗神韵。

在建筑领域,禅宗建筑的特点是简朴、宁静和舒适。

禅宗建筑注重内在美和精神美的表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体现了佛教的信仰之一——慈悲。

禅宗艺术形式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禅宗文化的内涵禅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基本思想是“悟、修、证”的过程。

禅修的初衷是让人们认识人生的真谛,体验生命的意义,以此改善自身。

禅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广泛的,艺术家们通常通过禅修来得到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并以此表现出更精彩的艺术作品。

其次,禅宗文化注重的是知行合一。

此处的“行”,即非常重视实践、行动的力量;而“知”,则是强调人们对于社会、人性、宇宙真谛的认知。

两者的结合才能呈现出一种全面的人生价值和修行意义。

这种价值体现在了禅宗艺术中,形成了对于美感、内涵等的综合考量,不仅强调审美品质的高度,还注重其精神价值的体现。

初唐时期的禅宗思想与文化表达

初唐时期的禅宗思想与文化表达

初唐时期的禅宗思想与文化表达禅宗是由中国佛教中的禅修法门演变形成的,其兴起源于唐代。

初唐时期,禅宗流传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以南北宗之争为轴心,形成了雄居于中国佛教两大宗派之间的禅宗。

禅宗在唐代时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和文化表达角度,对初唐时期的禅宗进行探讨。

禅宗思想禅宗主张超越言词,通过内心体悟、直接体验来获得觉悟。

初唐时期,禅宗在禅师行住坐卧中强调了坐禅,倡导通过禅修锻炼内心,达到超脱六根的目的。

禅宗所谓的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代表了人的感官机能。

信徒在禅修中,主要通过禅定和参禅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等方式集中心神,进入深层的内心世界。

参禅则是通过与先贤禅师的言行交流,把握住师父的指引,达到对心灵的洞察和开启。

禅宗有着非常高的思维难度,要深入领悟才能理解禅宗的思想。

禅宗的思想形成了禅宗的文化助力,在文学和艺术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文化表达作为一种宗教,禅宗在这段时期中,除了强调禅修,也表现出了很多独特的文学和艺术特点。

在文学上,唐代的禅宗诗歌为禅宗文化的产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诗关注人的内心境界,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经久不衰的特点。

禅宗诗在语言、形式和韵律上都具有独特性,在范畴上也涉及到人生哲理和世界观。

禅宗造像是禅宗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是由泥塑和石雕为主。

禅宗造像代表了禅宗的视觉标识,描绘了禅宗对佛教理念的理解,具有严谨、简约和精湛的特点。

禅宗造像特别注重形的表达,强调意境和艺术性,在造像中艺术与信仰的结合,体现了禅宗对于内心世界的执着。

此外,禅宗在绘画艺术中也有重要表现,擅长表达寂静的情感和境界。

禅宗绘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具有简练的构图和直观的表现,注重气节、化境、技巧和笔法。

禅宗绘画不局限于描绘实现物,更注重表现人心对外界的感受,拥有强烈的心灵感应和蕴含了禅宗的思想。

小结初唐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一种独特的、深邃的思想体系,尤其注重对人的心灵体验与思想的反思,其思想影响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源于印度,兴起于中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使之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关系。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禅宗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禅定观念,经过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禅宗强调通过冥想、打坐来领悟佛性,强调“顿悟”的境界。

它特别注重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强调“心即是佛”,倡导通过静坐来体悟内心的智慧和力量。

禅宗思想摒弃了经书的研读和宗教仪式的束缚,提倡直接体验本心的方法,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从中可以看出,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解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禅宗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土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禅宗文化。

在历史上,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简朴禅、唐代的早期禅宗、五代至宋代的繁荣时期以及明清两代的发展变化。

唐代是中国禅宗的鼎盛时期,禅宗大师鱼著、慧能、神秀等相继兴起,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禅宗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倡导禅修的方法,通过冥想、打坐等实践的方式,使人们更能够深入地探寻自己内心的密码。

这种内省精神促成了中国文学在表现手法和内涵上的转变与发展。

三、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题材,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禅宗思想强调语言的简约和意境的凝练,使得古代的诗歌、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凝练、含蓄。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就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内在精神,他的诗歌含蓄深远,如《山居秋暝》中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正是运用了禅宗中“顿悟”的思想,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

禅宗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转变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兴起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

它源于佛教教义的演化和印度文化的熏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禅宗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历时漫长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禅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转变所起到的作用。

二、禅宗的思想内涵与发展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皆佛,即人的内心本来具备智慧与觉悟的本性。

禅宗强调通过专注于内心体验和直接体验的方式,觉醒自己内在的佛性。

这种思想相较于其他佛教流派的修行方式更为简洁而直接。

禅宗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变革与繁荣。

许多禅宗祖师如达摩祖师、僧璨、慧能、法眼等,都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创立了各自的禅宗派别,如曹洞宗、临济宗等,这些派别各自以不同的教法和修行方法来引导信众实现觉悟。

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艺术领域,禅宗对中国绘画、建筑、陶瓷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强调静心与内省,这种特质在中国绘画中得到了体现,潜心修行的禅画表现出恬淡宁静的意境;禅宗的禅堂建筑体现出简洁而富有内涵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对于茶道、瓷器等的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禅宗通过诗歌、文章、对话与公案等形式来传达思想,这种方式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皆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

对话与公案作为禅宗的重要法门,也影响了中国哲学思考的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索。

最后,禅宗在人文道德的塑造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禅宗注重内心修行与反观自省,倡导遵循内心的正直与真实。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禅宗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禅宗的黄金时期,有很多著名的禅宗高僧和名山,禅宗思想和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这篇文章将探讨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与贡献。

禅宗的起源和历史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经过长达三个世纪的发展,传入中国后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教义强调内观、禅定和觉悟的修行方式,崇尚经验和直觉而非概念和语言,是佛教中最具体验性的宗派之一。

在五代时期,禅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成为了一个自立门户的佛教宗派。

五代十国时期的禅宗以华严宗为主,强调坐禅和静修禅定。

到了宋代,禅宗开始得到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视,成为人们研究和崇尚的对象。

宋代禅宗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宗和南宗。

北宗以临济宗为代表,强调在禅修中达到顿悟。

南宗则以曹洞宗为主,强调“念佛不离舌,敲禅不离脚”,即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和在悟体性的修行。

在北宗和南宗之间,还有南北合一的“黄檗宗”,该宗派融合了临济禅和曹洞禅两种禅修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宋代禅宗的文化传承宋代的禅宗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禅文化宋代的禅宗文化融合了禅者的思想、生活和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禅文化体系。

禅文化中最著名的就是禅宗诗歌,宋朝的高僧们常以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禅宗的理解和体验。

禅诗的特点是具有“吟哦、超脱、意境深远”的风格,这些禅诗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此外,禅宗茶道也是宋代禅宗文化的一大特色,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品位,通过品茶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禅画禅画是禅宗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禅画强调的是表现主题,不注重细节和技法。

禅画形式简洁、意蕴深刻,常用非常规画法和手法,如一笔画、临摹、倒置和崩豆画等。

禅宗的禅画与道教的神仙画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追求神秘和超高的意境,通过作画来达到超脱的效果。

禅宗的禅画代表作品有北宋的李公麟《五行图》和南宋的释道翁《牧云》等。

3. 禅学思想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以自己的智慧、直觉和直观知觉来认识世界。

浅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互(一)

浅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互(一)

浅谈禅宗与中国传统⽂化的交互(⼀)禅宗思想⾃传⼊中⼟后,受中国政治、经济及传统思想⽂化的影响,逐步地⾛上中国化的道路。

隋唐后,其思想⼜反过来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并与传统思想相结合,进⼀步演化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称佛⼼宗、达磨宗、⽆门宗。

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乘宗派。

中国⼗三宗之⼀,中国⾃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系,⽽不限于达磨宗;唐中叶以降,达磨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磨宗⽽⾔。

禅宗在中国流⾏时间长,传播范围⼴,所涉典籍浩繁、宗门林⽴,禅宗的祖庭就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祖寺、天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东南华寺等。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禅宗与中国⽂化的交互是不可忽视的。

禅宗思想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流⼊中国之后,成为了中国本⼟化程度最⾼的宗派,这主要由于两种原因:⼀是因为禅宗的学习门槛很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不仅仅是职业僧侣都可以进⼊禅宗宗派。

⼆是因为禅宗的,经义和佛教原理的解释性很⾼,很容易掺⼊其他思想。

禅宗号称“教外别传,不⽴⽂字”,重视个⼈内在体验和顿悟,通过证悟的⽅式来体验佛教思想,⽽不是像其他宗派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来解释经⽂。

在当代,号称⼗个僧侣有六个是禅宗,这也是因为禅宗学习门槛低和可解释程度⾼的原因。

在战乱⽂化运动和佛学衰落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中⼟佛教的全部传承体系其实都已经断绝,⽽禅宗靠着超⾼的解释性在这⾥获得了顽强的⽣命⼒得以延续⾄今。

民间⽂化中受到的佛学影响其实都来⾃禅宗,包括学佛靠悟啊,追求禅意啊,贴近⾃然等等。

⽽在官⽅正统⽂化中,受到禅宗的影响甚⾄更⼤,因为民间的禅很难说真正是禅宗的禅,更多是禅宗所传递给⼤众的普通佛学思想。

但官⽅⽂化,也就是儒学,在宋朝正是在禅宗思想的直接刺激下完成了理学的⾃我⾰新,所谓的天理性命理论基本是来源于禅宗,也就是佛学的道教化产物,所以才有三教本来是⼀家的说法。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禅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特殊宗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播,不仅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在兴起和传播过程中,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发展强调内观与无念的修行方法,倡导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禅宗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强化。

禅宗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等核心观念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框架。

其次,禅宗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静默与平和的境界。

这种立足于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清新自然、简约朴素的艺术风格深受禅宗的影响。

禅宗美学推动了诗词、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其更加追求灵性与内在的表达。

二、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寓意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山水画从形象的描绘转向抽象的表达,追求表现艺术家内心境界的意境。

其次,禅宗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寺庙作为禅修的场所,不仅展示了禅宗的信仰和修行方式,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先生于1999年12月15日于北大讲座记录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

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

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

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

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

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

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

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

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

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

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

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槃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槃,到彼岸去。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中国禅宗文化源于佛教的一支,传统认为是由菩提达摩将禅宗传入中国,成为了佛教的主要教义之一。

禅宗以“打坐”、“看心”、“修行”等方式来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衡,许多中国文化在禅宗的启蒙下得以深入和完善。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原理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保持沉着冷静,遵守本心,不被外界干扰。

禅宗长时间的冥思练习使修者能够意识到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象,在更深的层次上,人与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可以通过“打坐”或者参禅寺机会来感知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禅宗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禅宗的哲学中,还存在着“一念三千”和“一花一世界”等概念。

前者说明一个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影响到整个宇宙;后者则是指每个小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和价值。

这些理念促使着人们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品质,做一个更好的人。

二、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诗歌中,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常常表现出深刻的禅宗意识,他们观察世界,反省自己,从而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其人生哲学的作品。

在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更加显著,许多中国画家笔下的景观意境就来源于禅宗,例如王蒙的山水画以及齐白石的写意花鸟。

在音乐方面,禅宗与民乐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如琵琶、唢呐等乐器都在庙会和禅宗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禅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也深远。

它追求无为而治,主张“法外无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义”、“忠诚”等价值观相辅相成,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禅宗文化还培养着人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注重观察、感悟和自我保持安静。

三、禅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关注在当代,虽然禅宗文化仍然存在着,但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其中蕴藏的消费主义文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弱。

禅寺也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各种问题的影响,缺乏传承后人的支持,使得一些禅宗文化价值得不到完全发扬。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其中禅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文化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关注人类生活的本质和进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禅宗文化的起源禅宗文化强调的是内省式的反思,并将其作为通向真理的关键步骤。

禅宗源于佛教,并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虽然禅宗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但它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哲学思想。

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并提出了非凡的见解和信念。

禅宗强调的是冥思苦想的态度,推动了追求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这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自然主义观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禅宗的影响禅宗文化不仅对佛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它更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禅宗的思想精髓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今天不少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专家都在使用禅宗的技巧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禅宗的艺术表现禅宗文化在艺术界也有着自己的良好表现。

禅宗的艺术方式以其简约、朴素和雄浑的风格而著称。

禅宗的艺术作品大多属于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以静态和平衡性为特征。

他们希望在作品中表达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交织。

禅宗对今天的影响禅宗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更在于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新的情况下,禅宗启示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方式,以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的优点和缺点。

禅宗通过深入的反思方式,时时引导我们注意到更多的自然和我们的内心。

今天的大多数人认为禅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精髓的体现,而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将继续延续下去。

结语禅宗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关系不言而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得它在人们心目中拥有一席之地。

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天,禅宗文化始终都对人类文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任何人都可以受益于禅宗的哲学思想,以此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禅宗源远流长,是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中,禅宗与中华文化互为依存、相互渗透,亦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某些特点源头。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禅宗对中国文化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禅宗心性传承与中华文脉禅宗是中国传统佛教中特有的法门,其强调的即是“顿悟生机”。

而茶道、山水画、文人墨客等中华文脉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自然的凝心定向”。

与此同时,禅宗亦强调切实的行动、贵在“修心养性”,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同中华文脉一样,禅宗亦注重的是习惯长远,注重传承与延续性。

禅宗追求的是整体的抱负,也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禅宗的修学者要过宁静、虚心、专注、独立、平衡、正直的生活,从而保证了中华文脉文化养分的长期积淀与脉络的延续。

禅宗智慧传授与中华文明融合讲求“悟与行”,禅宗并不强调因果。

禅宗关注的是当下,在当下寻找和把握“真正的自我”。

禅宗智慧弘扬了“爱与和平”、“自由与平等”等阳光心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在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禅宗的开创者们——达摩大师、法曼等先贤成立的寺庙、禅学等,安放着一种把虚拟与现实、个体与集体、自我与超越等相统一的思想哲学。

禅宗的智慧传授不仅有助于人们在内心精神世界的探寻,也给与实际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走向社会,禅修和定神被视为自然而平和的方法,助力于人们自觉地从快节奏、虚浮的现代生活中回归到以俭、约、朴实的价值观立身处世。

禅宗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华文化推广禅宗在世界上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贡献。

从古往今,禅宗文化铭刻着中华文化的魂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发扬光大。

禅宗在海外的推广不单是禅学修行,更赋予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信仰。

日本、韩国等国家是禅宗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对象,禅宗文化传入这些国家,也为其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其以自身独有的智慧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传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与中国文化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象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它是把戏当做真,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跟他一起投入感情。

历史学家要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

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

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

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

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

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

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

日语里面“禅”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

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哲,把禅宗带到了西方。

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

但是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是跟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

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还有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还有反越战。

在对自身的西方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很多人认为禅宗能够给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和紧张。

是一种可以带来生活改变的新资源。

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有可能它是全世界的。

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禅宗我们先从两首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寄语说起。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明镜说法”。

在唐高宗的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姓卢。

拜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门下。

弘忍禅师门下有很多的学生。

当他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时,他就要求众弟子,谁想继承他的衣钵就写一首诗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

有一个叫做神秀的弟子,就写了一首寄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话浓缩了佛教的一个根本的道理。

就是:心灵就像一面透明澄澈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

不想让外在的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的打扫和擦拭这面镜子,让它保持干净。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的非常好。

可是这个卢行者听了以后就说,好是很好,但是不够彻底。

他不会写字,就求别人帮他代笔,写了一首寄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按照大成佛教中的道理,智慧本来就不是树。

(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灵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因为按照大成佛教的说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

尘埃它也是虚幻的,所以既然尘埃是虚幻的,你擦拭什么呢。

这两首诗差别是很大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的流派,就是北宗和南宗。

卢行者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

因为神秀的根据地在现在的洛阳一带,而后来慧能到了广东。

所以,以神秀为领袖的宗派叫北宗,以慧能为领袖的叫南宗。

后来南宗占了上风,成为禅宗的主流。

为什么说这两首诗代表了两种禅宗思想呢?首先我们来看神秀的那首诗。

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

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这个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就必须得“苦苦”的修行,要非常认真的宁心入定。

就是凝聚你的心力去进入禅定的状态,要非常注意的反身自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境界。

因此,坚持修行,遵守戒律,以及禅宗祖师的开导和经典的阅读都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从人到佛的这个修行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叫渐修,就是要渐渐的,缓慢的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

慧能写的这首诗就不一样了。

慧能说智慧不是树,心灵也不是镜子,佛性本身就是清静的,根本没有什么尘埃不尘埃。

所以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此岸就是彼岸。

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

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的话,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此岸到彼岸,从人心到佛性。

所以这个时候修行不需要了,经典的研读不需要了,苦苦的遵守戒律也是不需要的。

所以慧能门下经常讲,在一切地方行、住、坐、卧,都是凭你自己的内心,叫做“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

这对于人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因为它这种修行过程是非常轻松的,这个就叫顿悟。

这是与神秀北宗的观点截然相反的。

按照北宗的说法,这个佛教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修行、入定都是很必须的。

所以据说神秀在一百多岁去世的时候,他给他的学生留下三个字,叫屈、曲、直。

它的意思就是:人的修行过程就要像蛇一样委屈自己。

蛇弯弯曲曲的,但是为了修行要钻进一个直的竹筒里。

大家都知道,蛇装进直桶里时身体就被拉直了,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所以按照北宗的说法修行就是痛苦的,所以佛教的存在,佛寺的存在,佛教戒律的存在就是必须的。

但是按照南宗慧能的说法呢,那就不需要了。

既然世界是虚幻的,你为什么要去为这一个虚幻的世界付出你的心力呢?所以禅宗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水无占月之心,月无分照之意”。

意思就是月亮投影在水上,水面映出了月亮,但是月亮并没有心思要把自己放在水里面。

水也不是有意映照出月亮。

这只是一个因缘巧合。

因缘巧合构成这个世界,大家还会以为它是真的吗。

所以在这个时候修行也好,戒律也好,坐禅也好,都是没有必要的。

这两首诗就代表了他们南宗和北宗,印度禅和中国禅之间非常大的分别。

因为印度禅是一个需要苦苦打坐、修行的方法,而中国禅是一种教人迅速的进入超越境界的一种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我讲的“明镜说法”的不同意味。

按照北宗的说法,明镜就是内在人心,他可能是清静的佛性,但是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

所以你要宁心入定,常常擦拭,让他保持永远的明亮。

所以修行需要经典指导、祖师引入,团体监督,戒律维护,这是传统的佛教。

来自印度的佛教就是这样一个修行观念,也是北宗禅的一个基本思想。

这是神秀的思想。

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法有我空”,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我内心要做到沉静。

但是按照六祖慧能的思想,明镜就是内在人心,他是永远清静的佛心。

至于什么灰尘、黑云,这是镜子里面映出来的虚幻的假象。

无论你擦还是不擦,佛性永远是清静的,就像明镜始终是明镜,灰尘始终是虚假的一样。

所以可以自己觉悟甚至是顿悟,这是慧能的想法。

那么到底慧能和神秀产生了这样的分歧之后,事情怎么样发展下去了呢?据说五祖弘忍是非常开明的。

他认为慧能的说法更加的彻底。

所以,他半夜三更时,悄悄地把慧能招到房间里面来,给他讲解《金刚经》。

然后把自己象征着传授佛法的权力的袈裟和一个钵传给他。

衣钵就象征着佛法的继承人。

但是这个弘忍又跟他讲了一段话,说自古以来,“传法命如悬丝”,非常的残忍,所以你赶快跑。

到南方去,到你的老家去。

传说慧能得到这个衣钵后,就连夜渡江往东走了。

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的风险,确实有人追杀他。

然后一直跑到岭南,在五岭一带一直住了16年。

之后,他到了广州。

到了广州以后他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儿:正月八号,有一个法师叫印宗,在广州的法行寺讲《涅盘经》。

《涅盘经》是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典。

慧能混在人群中听法。

这时风吹得寺庙里面的帆飘动。

印宗法师问底下听法的弟子说,大家看这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

底下的弟子有的说风在动,有的说是帆在动。

这时,慧能挺身而出,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人心自动。

印宗法师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讲的,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所以马上下座请他上堂说法。

慧能从此在法行寺正式出山。

后来这个法行寺改名叫光孝寺。

慧能到了广州后,正式出家成为禅师。

后来又到了韶州的南华寺去进行说法。

在南华寺说法时有很多官员和民众来听,甚至包括韶州刺史都来过。

这些传说,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慧能禅师伟大的。

为了构造他们光荣的历史,编造了很多很多故事。

实际上很多事情充满了谜团。

而这些故事真真假假,所以需要我们重新梳理。

从胡适之先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都在试图探索禅宗历史的真相。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达摩老祖是西边第28祖,就是禅宗传说中在印度的第28代,也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代祖师。

他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

他跟梁武帝曾经对话。

梁武帝问他,站在我面前的是谁啊,达摩居然回答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说你看我做了很多好事,有没有功德啊,他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被他搞的稀里糊涂,觉得他没意思。

而达摩也觉得梁武帝不是一个有慧根的人。

他摘下一片叶子,做成一条船,渡江北上了。

到了北边的少林寺,去达摩洞里打坐,面壁九年,把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从历史角度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事儿。

因为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比梁武帝时代早的多,是刘宋时代。

而且后来传说达摩留下一只鞋,自己真身回到印度去了,这也是传说。

历史学家考察的结果是:达摩有可能在北方因为它的身世影响比较大,被刘志和光同法师下毒害死了。

这说明禅宗早期的历史是充满了血和火的历史。

另外就是历史上六祖的真实身份。

历史学家考证:被弘忍认可,而且被大众选择的接班人可能既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

有可能是少林寺一个叫法儒的和尚。

因为现在还有一块公元689年立的碑,里面明明白白记载:少林寺是禅门重镇,只有在少林寺这个地方做主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传人。

而且也只有在少林寺修行的人才能够得到官方认可,才可以成为佛教禅宗在北方正宗的接班人。

但是这个人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是法儒。

只是由于后来慧能一派成为斗法的胜利者,所以他的弟子就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改写了历史。

传说中把百丈淮海当做中唐时禅宗最重要的人物。

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开创了禅宗里面“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传统,另一方面南方、北方的一些重要的禅门都是他的学生。

但事实上,百丈淮海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重要。

只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所以禅宗的历史非常复杂,很多象征性的故事,很多象征性的传说,它的重要就在于他是“象征”,他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但是他不是历史。

二、禅宗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一)禅宗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禅”说起“禅”很多人就会联想起静坐。

其实不仅如此。

在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大传统。

一个传统叫做大乘波若学,另一个传统就是小乘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