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2.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表【教学过程】导入:第三章是初中地理的基础,也是重点集中的一章。

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指导同学们把握好重点,理清气候的学习思路,更好的掌握本章知识体系。

1.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解释:区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变化快慢。

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与之相反。

强调:重点掌握风、风向,据图掌握常见天气的符号,这些是考察的重点。

(练习:天气符号、风向风力符号识别练习)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变化:气温值——最高14时,最低日出前后、日较差?年变化(北半球):气温值——最高7月,最低1月、年较差?气温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补充:要会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等温线分布图,能够在图上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出气温年较差;分析影响气温的原因。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时间)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

降水的分布:赤道多,两极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中纬度(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知道世界各地的降水季节分布特点,能够分析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会简单总结影响降水的原因。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4.世界的气候。

据图指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和主要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强调:判断气候类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出气候类型的名称,据此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和典型的分布地区,这是观察的重点,要熟练掌握。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系统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运用天气预报方法,预测未来天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天气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气候的形成因素。

3. 天气预报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2. 难点:(1)天气系统的识别与判断。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气系统、气候形成和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气象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讲解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图识别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进行天气预报实践,让学生学会分析并预测未来天气。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天气系统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

中考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中考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复习课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复习课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复习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气候分布规律2、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3、对比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点与差异4、学会根据气候图判断各种气候类型教学内容与步骤:二天气与气候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天气状况,是多变的(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关注空气质量)2、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二、气温与降水1、气温(1)概念: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为气温,一般用0C表示,读作“摄氏度”(2)气温的变化A、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B、气温的年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情况相反。

(3)气温分布A、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反之C、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2、降水(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的主要类型、雨量的等级(2)主要的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等(3)降水的变化:A、季节变化:各月降水柱状图(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湿润型)B、年级变化(4)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基本规律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B、南、北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C、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三、世界的气候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气候类型的划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不同来划分,以“温”定带,以“水”定型(2)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200C: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3)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00C:亚热带季风、地中海(4)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一般<00C:温带海洋(最冷月>00C)、温带大陆、温带季风(5)寒带气候:大部分月均温<00C:冰原气候、苔原气候(6)特殊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纬度位置: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低纬多,高纬少B、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C、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天气与气候的体验。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3. 通过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4.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 通过地图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第三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4. 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第四章: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掌握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3. 介绍气候预测的方法。

4. 分析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2. 掌握防范和应对天气与气候灾害的方法。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会阅读卫星云图。

2、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4、会阅读和绘制年降水量分布图,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复习流程一、导入:检查《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题中选择题17、18和综合题的完成效果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三、学生独立复习全章内容,概括知识要点。

四、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一:等温线的判读出示经典例题(课件)例1.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21 D.2021米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例3.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21,气温比B 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学生解答,总结方法,跟踪训练,带出一个知识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以及影响要素。

(二)重难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出示经典例题(课件)1、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A、赤道附近的地区B、南北回归线附近C、两极地区D、温带大陆东岸3、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4.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A.1000毫米左右B.2021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5.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6.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降雨B、降雪C、降冰雹D、雾8、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降水量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毫米)(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少,降水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_天气和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天气和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气和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导入: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为什么出行的人们都带着口罩呢?空气质量状况是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也会特别关注空气质量。

重庆火锅给你什么感觉?为什么重庆人喜欢吃辣呢?对了,因为重庆气候潮湿,吃辣可以祛湿。

由此可见,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了解一下考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读图,掌握世界气温、降水分布特点。

一.区分天气和气候我们来做一道中考题,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哪句话是描述气候的?【真题链接】2014滨州中考题1.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昨夜风疏雨骤,今日绿肥红瘦D.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温暖短促你为什么选d呢?教师小结:可见天气是短时间的天气状况,经常变化。

而气候则是一段时间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二、天气这是今天咱们淄博的天气预报。

通过这个天气预报,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要素呢?只要你看出一个要素来,你就可以说!(评价:你的观察很敏锐。

请坐/很好,请坐 /对,这也是其中一个要素。

)天气包含了阴晴、风、气温、降水、空气质量等要素。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按照知识框架来自主复习。

虽然是自主复习,如果你认为你同桌完成得会比较慢,请一定跟他一块复习,相互帮忙。

【知识追踪】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复习,对今天的天气进行播报呢?给大家1分钟准备,准备好的同学一定要帮助同桌,让他看懂这个图,并能说出来。

格式:___日,_____(阴晴),___风___级,最高气温_,最低气温____,空气质量状况___。

【真题链接】我们通过几个真题,检验刚才大家的复习成果。

请看这道题!【真题链接】2014福建厦门中考题2.下列天气符号,表示沙尘暴的是()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一天共测得4次气温值,21℃、15℃、32℃和26℃,但同学们却忘记记下测量气温的时刻。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3.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能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3.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探讨分析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一.选择题(共21小题)1.长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某天在2时、8时、14时、20时测得气温分别是4℃、8℃、20℃、12℃,则当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均温是()A.44℃B.16℃C.11℃D.12℃2.降水概率为0,表示()A.多云B.阴C.肯定无雨D.肯定有雨3.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B.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C.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D.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4.降水的主要形式是()A.冰雹B.降雪C.降雨D.大雾5.我们了解天气状况的途径除收听天气预报,还可以拨打电话,电话是()A.120 B.119 C.121 D.1106.我国为了加强对大气进行环境监测,每天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其主要评价指标是()A.空气污染指数B.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空气的含氧量D.空气的能见度7.下列诗句中,描述气候的是()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8.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A.1月B.7月C.6月D.12月9.下列条件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①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②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③从高空中下沉到地面的气流④从地面上升到高空中的气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关于世界年降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附近降水多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C.两极地区降水多D.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少二.填空题(共5小题)1.在天气预报图上,表示天气,表示夏秋季节常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的灾害.2.一般而言,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3.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绿色表示.4.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长时间、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的突出特点是(多变、稳定).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上识别各种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表和气象图,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征。

(2)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和气候特点,深入理解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度。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2. 教学难点:(1)天气系统图的识别和分析。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梳理相关的知识点。

(2)收集相关的天气和气候实例,准备教学案例。

(3)制作PPT和教学图表,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天气系统和气候概念。

(2)收集相关的天气和气候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台风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

2. 教学新课:(1)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流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实际的天气和气候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梅雨、台风、沙漠气候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知识,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天气和气候现象。

天气与气候专题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五天气与气候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根底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测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一、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以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二、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是运用背景材料, 或运用气候资料,气候分布图,或某地经纬网图等形式,考查考生的判断、分析水平,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三、从水平考查上看,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命题趋势:此局部内容在今后仍可能是命题的重点,还会重点考查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其一可能利用图表来考查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其二估计多以选择题为主,结合热点区域进行综合考查.知识要点测试要点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一一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②纬度30.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③纬度60.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也形成了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一一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大致在10.左右,没有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测试要点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1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使得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进而出现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在夏季是陆地高海洋低,陆地形成热低压;在冬季是海洋高陆地低,陆地形成冷高压.2 .季风的形成原因: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冬季风是由于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夏季风是由于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的夏季风一一西南季风包括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改为向右偏转而成的.测试要点三: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我国东部大局部地区降水测试要点四: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央〔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央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思路清楚,提升水平!一.大气环流的一些规律:〔1〕〕气流方向与冷暖性质: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那么性质暖湿〔例如:中纬西风性质暖湿,受其影响,大陆西岸气候温和湿润〕;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性质一般较干〔例如:极地东风冷干,低纬信风热干.但在大陆东岸,由于是迎风海岸,会带来降水〕 .〔2〕低压带上降水多,高压带上降水较少.〔3〕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气压带,稳定;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气压带,不稳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低压中央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高压中央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4〕季风影响的范围内,季风取代了原有的风带.〔5〕 7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二.冷锋、暖锋的识别:〔1〕看箭头方向:弋〔2〕看锋面坡度所府扁K大景■门」■修:■帏山人姑如画〔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4〕看符号flW I rwin *.於It * 妙N阱甘三.锋面气旋①在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如下图,这是一个低气压区域,低 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 AB CD 为两条槽线,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②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③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 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 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 前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那么是单一暖气团限制下的晴好天气.【真题亮相】两年高考真题~~精彩无限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本钱的相关资料.据表答复1〜2题.年平均气温 〔C 〕年降水量〔mm 1月平均气温 〔C 〕 夏季平均气 温C生产本钱 〔元/千克〕中国某产区 8〜12 490〜660 -1 〜-8 19 〜23 0.64 美国某产区15〜17470〜5206〜818 〜212.05A. 30° N~40° N 西海岸B. 30N 〜40° N 东海岸 C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2 .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④劳动力本钱较低A.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 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以下图为“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答复3〜4题.〔双选〕3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 .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 .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D .华北地区枯燥少雨4 .以下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B .黄梅时节家家雨C .雨滴梧桐秋夜长D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读以北极为中央的地球局部示意图〔AB 为晨昏线,阴影局部为气压带〕,完成1 .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A .赤道低压带B .副热带高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 2 .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 .开普敦处于炎热枯燥的季节 C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读我国某区域简图,答复 3〜4题.3 .导致甲、乙两地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 .黄河流经 B .地形起伏 C .矿产开采 D .距海远近4 .以下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图中京包铁路沿线气温变化的是.清风细雨湿梅花5 .图1、图2两幅图中,位置相同或气团性质相同的地点有A .①和bB .②和aC .①和dD ,④和b6 .以下关于图1和图2两图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图1中①地气温最高B .图2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C .图1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限制D .图2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阅读下面的气候资料,答复7〜9题.地区气候资料1月均温7月均温12-2月降水量6-8月降水量年降水县里①26 C26.5 ℃6436122480②-10.7C24.8 ℃45321680③8 c25 C34532740④ 6.4 ℃27.5 ℃10542510157.气候资料中四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排序正确的选项是A .①水稻②冬小麦③玉米④甜菜B .①天然橡胶②冬小麦③葡萄④水稻C .①椰子②甜菜③油橄榄④甘蔗D .①甘蔗②冬小麦③棉花④柑橘8 .表中气候资料与国家主要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A.①英国 B .②中国 C .③智利D .④美国9 .表中四个气候区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AM B .② C .③ D .④10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 D C两处相比处气温较高,处气压较高.A、D两处相比,白天处气温较高,夜晚那么处气温较高.(2)图中所示的是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②,③ .(3)假设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 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央是 ,我国盛行季风和季风.【社会热点】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高考时事热点-----我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害中新网2021年1月27日电:中央气象台26日下午六点钟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受来自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前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南方大局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南方局部地区将有大到暴雪,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北部的局部地区有大雨,希望有关各方采取必要的防护举措.结合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乙中的南支西风气流中部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 .(2)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②8月,存在暖低压 ③1月,存在冷高压.②④ C .①④ D在此次大到暴雪的形成过程中,南支西风气流与实战演练,金榜题名!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l 〜2题/// ///1 .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限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A.终年温和湿润B .终年高温多雨C .终年炎热枯燥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枯燥2 .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A .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 .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D .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限制下的四个城市.甲 地气压990百帕,乙地气压1010百帕.读图完成3〜5题._•丁 3 .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最可能是 ‘1一一一吊J电〕一**2〕一一^乙甲〉- C —俨一 天一 /乙甲•一J dfo I 0〕0940 I 000 I 010 m 1OOD [口]口 940A4 .丙地的风向最有可能是A.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5 .当前丙地潜水补给量较丁地多,以下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丙地地形比丁地平坦 B .丙地植被较丁地覆盖率高 C.丙地地表水较丁地丰富D .丙地当前处于雨区,丁地为晴天以下图为乌鲁木齐(43047N)、拉萨(29040N 、重庆(29031川、海口( 20002/N)四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 曲线图,读图答复6〜7题.6 .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与四个城市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 .①一乌鲁木齐 B .②一海口 C .③一拉萨 D .④一重庆7 .关于四地气温变化的特点和原因,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由于太阳辐射弱 B .②地夏季温度较高是由于深居内陆 C .③地夏季气温较低主要受地势的影响D .④地气温年较差最大是由于纬度最高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以下图是 2月10 12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以下图答复8 .该锋面属于A.北半球冷锋 B .南半球暖锋 C9 . 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 .锋面移动速度减慢 B .锋面性质发生变化 C.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D .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10 . 10--12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A . 11 口的深夜B . 12日的深夜C .11日的日出前后D .12日的日出前后①1月,存在冷低压A.①③B(3)从降水的形成条件看, 什么?④8月,存在暖高压 ②③A 气流所起的主要作用分别是.北半球暖锋D .南半球暖锋11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相关.(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4) 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 A+C+D但是,这些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这种趋势带来的具体危害是.专题五参考答案与解析两年身考真题【答案】1 . A【解析】看1月平均气温是6〜8c可以排除B、D两项,由于30.N〜40° N东海岸的东海岸和五大湖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C,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论是年平均气温、1 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还是年降水量都要比表中的要高,结合该地区是苹果产区得出正确答案.【答案】2. C【解析】气温的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所以②错,由上题知美国产区是30.N-40° N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而中国的苹果产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美国产区好于中国产区,故③错,所以选C答案.【答案】3. BD【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o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答案】4. BC【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 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那么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三年名校模拟【答案】1.B【解析】甲地位于30°N〜400N之间,只能是副热带高压带.【答案】2. D【解析】副热带高压带限制30°N〜40°N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答案】3. B【解析】甲、乙两地分别位于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答案】4. A【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以判断为Ao【答案】5. BC 6 . AB【解析】根据冷锋前为暖气团,暖锋后为暖气团,判断①和d为暖气团,②和a为冷气团;暖气团为上升气团.【答案】7. C 8. B 9 . B【解析】由表格中材料推断,四个地方都是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应位于北半球.①应处于热带,②位于纬度高的寒温带,③位于亚热带,④也位于亚热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依次为椰子、甜菜、油橄榄和甘蔗.英国主要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①全年高温不符,智利位于南半球, 与题意不符,美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月均温应在OC以下,故④也不符.只有B符合题意,在中高纬度的内陆干旱地区存在荒漠化问题.故只有②地区有可能.【答案】10. (1) D C A D (2)冷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云层反射(3)亚洲低压东南西南【解析】锋面向冷气团方向倾斜, D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高,气压低;云层能增强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社会热点】【答案】11. (1)受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的阻挡. (2) D (3)南支西风气流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A气流加快了水汽的凝结过程.【解析】根据南支西风气流弯曲位置处的地形可得出其弯曲的原因,大到暴雪的形成要具备足够的水汽及促成水汽凝结的条件,根据图中气流的来向即可得出结论.【实战演练】【答案】1. B【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④风带分别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西风带,以及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风带.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限制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答案】2. D【解析】④风带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其产生的环球运行的西风漂流属于风海流、寒流,且自西向东流.【答案】3. A【解析】由题干可知,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而在甲、乙连线的上面有暖锋的符号, 根据相关知识,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槽,而低压槽在等压线上表现为等值线向气压变高的方向凸起.【答案】4. B【解析】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应为偏南风.【答案】5. D【解析】在暖锋中,降水区域出现在锋前,所以丁地位于降水区域,而丙地应为晴天.【答案】6.C【解析】在四地中,乌鲁木齐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温的年变化最大,所以④为乌鲁木齐;拉萨因位于青藏高原, 夏季气温最低,所以③为拉萨;海口因位于最南方,夏季气温最高,所以①为海口; 那么②为重庆,所以选项C正确.【答案】7. C【解析】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由于海洋的影响;②地夏季气温较高是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③地因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选项C正确.【答案】8. A【解析】雨区在锋后,所以为冷锋;冷空气在北侧,所以为北半球.【答案】9. C【解析】充足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答案】10. D【解析】对甲而言,11日为冷锋过境时,12日为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且一天气温在日出前后最低.【答案】11. (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4)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K12学习】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打印)

【K12学习】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打印)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打印)第一章天气和气候课型: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

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的概念,并能正确的运用,会判读卫星云图,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3.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策略及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课时: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六、教学重点及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七、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本次期末考试内容相对期中之前的要简单得多,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在本次期终考试中占较大比重,气候也是出大题的地方。

另外本章内容看似较难,其实规律性较强,识记并不难,只要大家好好记,相信在本次期末考试中都能挽回面子取的好成绩。

本节课我们复习第四章的前三节。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自己正确定位。

【设计意图】地球和地图这两章内容较难,期中考试得高分不易,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应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其树立信心。

【闭卷自查】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掌握59页天气符号晴 _ 暴雨中雪大雪_ (3)认识风向和风级: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 3、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Ⅰ别空气质量状况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ⅡⅢⅣ______台风 __ ___ ______ ________ _ _____雪 _____小雨雨雨夹小雪中大雨 ____ 3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5. 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难点: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4. 借助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收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和预测方法。

4.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影响因素、关系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天气与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影响因素。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 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________、多变。

(2)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________、稳定的特点。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如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晴天、雨天是天气,而湿润、干燥是气候。

3.观察与分析(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强调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4.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学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学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学案分析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

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剖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剖析

天气与气候【复习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分析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生产的关系2、会看简单的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图3、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4、会阅读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5、知道降水的形式及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6、会阅读并绘制降水柱状图、等降水量线图【考点清单】考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考点2 气温的变化考点3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考点4 降水的变化考点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多三少)考点6气候类型及特点考点7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考点8 影响气候的因素考点9 人类活动与气候学生首先明确本章的主要考点,有目的有重点的去复习。

复习重点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降水的变化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多三少)4、气候类型及特点5、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复习模式:考-----改-----考时间安排:1、知识清单提前下发;2、检查清单完成情况5分钟;归纳体系、图文导学、难点突破5-10分钟,一考10分钟,改正巩固5--10分钟、二考10分钟复习流程:一、考点知识清单考点知识清单考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天气符号:(P59)3、空气质量:(P61)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最高出现在_______,气温日变化最低出现在________区别天气气候时间变化学生据导学案,完成知识清单,复习知识清单归纳知识体系地图图文导学地图图文导学1、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__月,最低____月气温年变化海洋:最高___月,最低____月南半球陆地:最高月,最低月海洋:最高月,最低气温日较差 = —气温年较差 = —个月平均气温之和年平均气温=12个月2、等温线特点:⑴世界各地气温存在着很大差别,通常用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⑵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不同,气温差异不同、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或小);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大或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课程标准】●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

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天气与气候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及其分降水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 天气与生活(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________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_______(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海洋气温_____;冬季陆地气温_____,海洋气温______。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原因_____________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2、一个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变化通常用_____________图来表示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_____________,两极地区_____________在南北回归线附近,_____________降水少,_____________降水多。

中纬度(温带)地区,_____________降水少,_____________降水多。

在山地,_____________降水多,_____________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________,最少的地方是_____.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呢?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影响了气候的形成。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此外,__________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1)纬度因素:气温:低纬地区____;高纬地区气温低;降水:赤道附近降水____。

两极地区降水____(2)海陆因素:气温同纬度地带,夏季___气温高于____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降水:离海较近,降水____, 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_____(3)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___ ,海拔每增加l000米,气温下降____℃降水:山地______ 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选择喜欢的科学家,回答问题:选择爱因斯坦的科学家练习1:计算气温年较差练习2:判断它们各处在哪个温度带,并说明判断依据。

练习3:看等温线图回答问题: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陆地海洋选择钱学深的科学家练习1:连线选择降水量季节变化类型。

练习2:在下图中指出气候名称选择居里夫人的科学家练习1:连线练习2:快速熟记4种热带气候类型:①热带雨林气候A温带大陆东部①温带季风气候B欧洲西部①地中海气候C温带大陆内部①温带大陆性气候D南极洲①寒带气候E地中海沿岸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F 赤道附近选择袁隆平的科学家:练习1:看图判断气候及特点:练习2: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练习3:计算山脚海拔500米气温24℃,山顶气温多少?三、自我检测,现在我们都是地理小达人!1.下列说法指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夏季高温多雨2.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A.春季多雨雪B.夏季干旱高温C.秋季阴雨绵绵D.冬季寒冷干燥3.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4.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南半球出现在()。

A.七月B.一月C.八月D.二月(1)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A.热带B.温带C.寒带(2)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低温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6.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

A.赤道附近B.印度半岛C.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D.低纬度大陆西岸7.非洲有明显干湿季地区的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草原气候8.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

A.非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9.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

A.亚洲中部B.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C.欧洲西部D.赤道附近10.北京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气候11.亚洲、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苔原气候12.根据下图气温、降水示意图、某国地理位置图和气候资料表判断其各地所属气候类型:A B E(伦敦)【教学反思】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

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自我检测环环相扣,知识点之间地自然过渡,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转换,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所以我们要能够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讲练结合,精讲精做,针对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习题,在习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2.本课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把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全面展现出来。

针对本课的不足或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力求在对比分析中令学生掌握本课的所复习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