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本课程“楹联”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其坚实的群众基础、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均衡和谐的对仗格律、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但学生对其中的知识还存在疑问。例如,对联产生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基本要素,用途分类等。这些相关知识在网络上应有尽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收集、分析、总结,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使其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并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模块《奇妙的对联》,选修课《语言文字的应用》等均有对联知识。我校“楹联”课程既独立于语文课程,又依附于语文教学,作为第二课堂,确立了校本课程试用教材《柳苑联书》。互联网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重视教材也要整合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感受到新课程教和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各乡镇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所有学生已初步接触对联并已掌握对仗的基本知识,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教学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调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迅速、准确地筛选对联的信息;理解、掌握对联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视频演示等教学环节,培养运用网络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媒体设计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教学视频,大屏幕投影仪,课件等。

●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利用互联网开展“对联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是一个构建在网络研究性学习方式下的教学设计,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地方。本课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对对联知识学习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两个这样的情境:①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征联视频。②播放一个婚嫁视频,突出对联图景。引入探究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有哪些?对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对联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并选择主题之一进行网络探究。教师也可要求实力强的小组探究两个主题。

(2)指导运用互联网检索信息的方法

教师指导使用“分类检索法”和“引擎检索法”,并特别提示学生利用“百度”、“搜狗”两个常用的搜索引擎。

学生观看大屏幕投影仪上教师演示过程,选择自己掌握的检索方式进行模仿操作。

(3)网上检索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对“搜索→阅读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这一流程进行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不能操作的学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个重点中的一个或两个进行信息的检索、筛选、整理。小组成员对要点进行记录。整理符合主题的内容,为制作展示成果做准备。

教师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演示使用Word和PowerPoint两个程序,指导操作命令,掌握字号、字体的设置。

学生小组制作探究成果;对筛选出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进行归纳、编辑、保存等整理性操作。

(4)学习成果展示评比

教师在计算机上用PPT显示成果;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形成文字,打印,然后进行展示评比。

●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了教情和学情、学校硬件和软件实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设计流程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情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利用网络检索与掌握对联知识”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充分体现了本课探究的趣味性和文化生活情境的构建,引起了共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源于兴趣与求知,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参加知识的探究,共同协作,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与此同时,本课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校地处辽宁西部,是县级学校,学生多数来自乡镇,缺乏对互联网和浏览器的了解与认识,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比较陌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学生对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不熟悉,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少数学生熟知网络却不能主动帮助同学;还出现了部分学生没有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探究、浏览一些无关网页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引导上下足功夫,同时与信息技术教

师沟通,在技能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并对部分学生作出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对联课感兴趣,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表现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