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构造运动第二节2016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8普地褶皱+断层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几何关系:每个褶皱横切面上可确定-弧尖,弧尖的连线 为枢纽,若干枢纽组成轴面。
3 褶皱分类(93页) (1)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躺)褶皱 (2)根据剖面形态划分
4.空间位置由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产状三要素)所确定 a.走向strike: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方向。 b.倾向dip: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倾斜线即层面上与 走向垂直的线(指向下方)。 c.倾角dip angle: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夹角(真倾角)。 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5.岩层厚度thickness: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真厚度); 非垂直距离为假厚度(大于真厚度)。
● 确定地层正常与倒转 (2)应用● 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 寻找油气矿产的富集部位 ●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断裂构造
1.定义:岩石中沿不同方向发生的破裂构造。 破裂面二侧岩石有明显位移的为断层;无明显位移的为节理。 2.断层的几何要素 ● 断层面: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 断层盘:断层二侧的岩块
●倾斜岩层才有走向、倾向、倾角。 ●水平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均为零。 ●垂直岩层无倾向,用走向描述。 ●火成岩:层状侵入体有走向、倾向、倾角;厚度即二 边界之间的距离(无所谓顶底)。 非层状火成岩形态复杂,其产状据其延伸方向确定。
二.褶皱 fold 1 定义: 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
逆掩断层(倾角<30度)
(3) 根据断层组合分4种: ● 阶梯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正断层. ● 叠瓦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逆断层. ● 地堑Graben、地垒Horst:二条以上断层,断层面
第八章沉积矿床的成因类型
• 3.海滨砂矿 • 海滨砂矿平行海岸分布,是海流和岸流作用下有用矿物聚 集的结果。岸流把物质带到海滨,本身就有分异轻、重矿 物的作用:海浪又把碎屑物质抛回海滩,回流和底流带走 轻的和细粒物质。因此沉积物的分选性极好。大而重的物 质聚集在海滩上,即形成海滨砂矿。 • 现代海滨砂矿一般位于潮间带。较老的砂矿,随着岸边部 分一同抬升,就形成阶地砂矿:若岸边部分相对下降,即 形成被埋藏的砂矿。 • 海滨砂矿富集的有用矿物,主要是一些比重不大(3.2— 3.6)、硬度较高(5.5—7.5)、稳定耐磨的矿物。如锆 英石、独居石、钛铁矿、金红石、磁铁矿、钛磁铁矿等。 有时有锡石和金刚石。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海滨砂矿,从纽 卡斯尔到弗列则尔岛,南北延伸近千公里,可分海滩砂矿 和砂丘矿两种类型。
• (二)铝土矿床成矿机理、成矿模式 • 1.成矿机理 • 根据许多证据和特征(诸如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层 矿中高岭石结晶度指数、矿层及矿石碎屑物质特 征等)证明铝土矿层是基底风化、含铝物质原地或 异地堆积,而后经过埋藏和表生富集而最终形成。 根据廖士范等(1989)的研究,这个过程经历了三 个阶段: • (1)风化陆生阶段 • (2)水体淹没和埋藏阶段 • (3)表生富集阶段
• 1.残积-坡积砂矿 • 露头附近残积层中,较重和较稳定的有用 矿物相对富集,形成残积砂矿。由于重力 作用而沿山坡移动。有用矿物在坡积层中 的相对集中,即为坡积砂矿。二者空间上 毗连,均离母岩或原生矿体不远。
•
残坡积极砂矿的有用矿物,可以是母岩中的 造岩矿物或副矿物,也可以是有工业价值或无工 业价值的原生矿体。风化、搬运过程中,轻矿物 先迁移和不稳定矿物被淘汰,而使有用矿物相对 富集,使之由贫变富或由非矿而成矿。 • 发育在含稀有金属花岗岩和碱性岩体上的残积砂 矿(包括部分冲积砂矿),往往具有较大的工业价 值。有用矿物来自岩体的副矿物、伟晶岩脉。这 类砂矿距蚀源区近,故成分复杂。按成分可分为: 与锡石、独居石共生的铌钽铁矿砂矿;独居石砂 矿;斜锆石砂矿;某些风化成因的红土型铝土矿 中,也可含铌、钽、钛的重砂矿物。
第八章 构造运动
积,逐渐转变为滨海沉积,此后又转变为陆上河流沉
积,这说明了该地区的地壳是逐渐上升、海水逐渐退 出的;相反,如果一个地区从早期的陆上河流、湖沼 沉积,逐渐变为滨海、浅海、甚至深海沉积时,则说 明了这个地区的地壳是逐渐下降、海水逐渐侵入并加 深的。
因此,研究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 岩相变化,一方面能查明沉积环 境或古地理的变迁情况,同时也 揭露了地壳升降运动的过程。我 国河北开平下寒武统地层的柱状 剖面,岩相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 迁历史为,浅海一陆上一滨海一
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 变测量。它是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地形变测量中,测量观测点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变化 称为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对于了解现今地壳的垂直运动具有
重要意义。我国从1951年至1982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
和多次区域性的精密水准测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在 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平面图,
一、构造运动在地形和地物上的表现
1. 地形变测量反映的现代构造运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得的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矢量 (据Reigber等,2001)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yr)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被 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反映了我国大陆近30年来地壳垂直运动的总体情况。基本上
以昆仑山一秦岭一大别山一线为界,南部以上升为主,北部 以下降为主。在南部以青藏高原上升最快 ,一般为 5 ~ l0
mm/a;云南西南部次之,为5~7 mm/a;广大的华南地区一
第八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3、化学成分的交换(化学活动性流体) 钾长石+Na+ 纳长石+K+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
变质岩的特征 变质作用类型
常见变质岩
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
第二节 变质岩的特征
变质岩——地壳中原来已经存在的各种岩石, 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 的岩石在结构、构造或物质成分上发生变化而形成 的新岩石。
岩浆岩 “变质作用” 沉积岩
结构/矿物组合变化
变质岩 变质岩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原岩成分和变质 作用的特点。
总体来说,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主要仍由 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 CaO、Na2O、K2O、P2O5、H2O及CO2等氧化物组成。 但是,与岩浆岩、沉积岩相比,这些氧化物的 变化范围很大,与它们在岩浆岩和沉积岩中变 化的总范围相当。
1. 泥质变质岩:源自泥质(铝质)沉积物。 2. 长英质变质岩:包括变质的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 岩)、酸性凝灰岩和中酸性岩浆岩。 3. 钙质变质岩:源自灰岩和白云岩(可含石英、粘土矿物等杂 质)等钙质沉积物。 4. 基性变质岩:由基性岩浆岩、凝灰岩及含较多的Ca、Al、Fe、 Mg的不纯泥灰质沉积物变质而成。主要原岩是基性火成岩, 包括侵入和喷出的各个种属及化学成分上与之相当的杂砂岩 和铁质白云质泥灰岩。 5.镁质变质岩:源自超基性岩浆岩和绿泥石质及其它富含Mg、 Fe的沉积物。原岩类型是橄榄岩、纯橄岩、辉石岩等超镁铁 质岩石及化学成分与之相当的沉积岩。 五大类常见岩石中,以泥质和基性岩石对温、压条件的变化 最为敏感,有重要的岩石学意义。富钙质和镁质的岩石对温 压的变化亦较敏感,长英质岩石则对温压变化不敏感。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2011)
类型 复背斜与复向斜
隔挡式褶皱与隔 槽式褶皱
长宽比
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或较小) 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 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或较小)的褶
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
由一系列紧闭尖棱背斜和开阔平缓向 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挡式 褶皱。由一系列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 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称为隔槽
岩石的空间位置
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空间中的方位。 岩层按产状分类:水平、倾斜、直立、倒转。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垂直距离。厚度 分为真厚度和视厚度。 露头宽度:地面上岩层顶底面间的长度。
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及厚度
在平面地质图上,直立岩层的露头界线是沿走向直线延伸 的, 不随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倾斜岩层的厚度
真厚度: 是指岩层的两个平 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 是指岩层顶面和 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视厚度: 在与岩层走向斜交 的直立剖面上或在与岩层面 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 剖面上所测得的岩层顶面与 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产状要素之间的关系
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没有走向与倾向: 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 °,有走向,但未有倾向。 倾斜岩层的倾角介于0~90 °之间,具有走向、倾向、 倾角。
褶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些列弯曲。反映了地
壳岩石发生的塑性变形。
褶皱的几何要素:核、翼、弧尖、枢纽、轴面、轴线等
核:褶皱岩层的中心。
弧尖
翼:褶皱岩层的两坡。
弧尖:层面上的最大弯曲点。
翼
枢纽:单个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直线或曲线。
轴面:褶皱两翼近似对称的面。直面或曲面。
《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质学简介1.1 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变历程以及各种地质作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地震、火山、地下水等。
1.2 地质学的任务和意义地质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地球的演变历程、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分析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评估和开发地质资源等。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历史、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科学方法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等。
在研究过程中,地质学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即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4 地质学问题的特点地质学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地球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质学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2)长期性:地球的演变历程长达数十亿年,地质学问题往往需要考虑很长时间尺度的过程。
(3)不确定性: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可知性,地质学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区域性: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质学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2.1 地壳中的元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底。
地壳中的元素可以分为两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包括铁、铝、钙、钠、镁等,非金属元素包括氧、硅、氢、碳、氮等。
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2 什么是矿物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无机物质。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也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矿物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2.3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光泽、透明度、断口、比重等。
这些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例如,钻石具有高硬度和强的光泽,而石膏则具有柔软性和特有的颜色。
第八章井壁稳定
2、井壁失稳与岩石破坏类型的关系 井壁失稳(unstable borehole)时岩石的破坏类型主要有两种: 拉伸破坏(tensile failure)、剪切破坏(shear failure )。 剪切破坏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脆性破坏,导致井眼扩大,这会给固井、测井带来问题。 这种破坏通常发生在脆性岩石中,但对于弱胶结地层由于冲蚀作用 也可能出现井眼扩大; 另一种是延性破坏,导致缩径,发生在软泥岩、砂岩、岩盐等 地层,在工程上遇到这种现象要不断地划眼,否则会出现卡钻现象。 拉伸破坏或水力压裂会导致井漏,严重时可造成井喷。 实际上井壁稳定与否最终都表现在井眼围岩的应力状态。如果 井壁应力超过强度包线,井壁就要破坏;否则井壁就是稳定的。
一、井壁不稳定的危害
在我国各大油田的长期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壁不稳定问题一直 比较突出。如环渤海湾地区主要表现为馆陶、明化镇组泥页岩地层 的水化膨胀,造成缩径卡钻事故;东营底、沙河街、孔店组泥页岩 地层的剥落掉块,造成井径扩大(out of gauge hole )、坍塌卡钻 (stuck drill pipe )、电测质量低下、固井不合格等工程事故; 一些特殊层位如:生物灰岩、裂隙性玄武岩、软弱砂岩的井塌井漏 等。
(公式复杂) ,再利用破坏准则(failure criterion )求解。
三、井壁破裂的判据
对于拉伸破坏一般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
3 Pp t
其中 3 为井壁上的最小主应力; t 为地层的抗拉强度。
对于直井,均匀水平地应力的情况,有:
Pf Pw 2 h t Pp
对于直井,非均匀水平地应力的情况 :
pw 图8-1 井壁围岩的应力分析
H h
h
H h
h
h
pw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一)构造运动的形式: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叫水平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叫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常在争议,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固定论: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下降阶段 不均匀的下降,使地槽区成为由地背 斜和地向斜相间排列的狭长地带,初期 在地向斜中接受碎屑沉积并伴较小规模 的海底火山喷发;中晚期下降强烈,海 侵扩大形成碳酸盐岩沉积。
2,上升阶段(回返阶段) 初期地向斜局部回返上升形成中央隆起, 伴有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两 侧为山前或边缘拗陷,接受从中央隆起 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后期各个地向斜 全部褶皱隆起上升,原来地背斜的地方 则形成山间拗陷并接受大量粗碎屑堆积。 最后地槽区全部上升,形成褶皱带。
3,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浊流沉积即为复理石沉积 混杂堆积是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的一种成 分、岩性、时代各不相同大小岩块的堆 积。它是地缝合线一个重要标志。 4,蛇绿岩套 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由成分与洋壳相似 的超基性、基性岩转变而成的含绿泥石、 蛇纹石等绿色岩石。它是地缝合线的另 一个重要标志。
5,双变质带 在板块俯冲带中,常出现低温高压变质带和 低压高温变质带对称产出的地质现象。 6,火山和地震活动
2)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常形成碰撞带, 以山弧—地缝合线型(雅鲁藏布江型) 为代表。
3,剪切(平错)型边界 以转换断层为代表。
(四)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 大西洋型海洋 太平洋型海洋 地中海型海洋 地缝合线。
(五)板块学说如何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现代地槽 地槽可以发生在板块的不同部位,按性质 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前者以大西洋 型地槽为代表,后者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2,造山作用
构造旋回: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 起形成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 育过程。
(二)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 下降初期:下部陆屑建造和海底火山岩 建造。 下降中晚期:石灰岩建造。 回返初期:上部陆屑建造或复理石建造。 回返后期:磨拉石建造。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油气运移是使油气由分散向集中转化的 过程,是油气从生成到油气藏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运移的证据:地面油气苗、油气井产量的互相干扰等。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生油层的过程。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以后的所有运移。 油气在力的作用下,既可随生油层紧接成岩过程而发生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 层运移的初次运移,也可以在储集层中发生二次运移(后期运移),既可沿着地层 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横向运移),也可沿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内,运移的方式,方向和距离等有所不同而已。总之,油气运 移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7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 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 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2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1.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A运移时间:三种观点①泥岩中期压实阶段(主要是油气生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必须克服有机质对油 气的吸附)②大港、胜利等油田认为在孔隙度变化大的压实突变阶段③欠压实作用(泥岩中油气生成及蒙-伊转 化脱水可以形成异常高压)。总之,主生油期就是主运移期。 B确定方法: ①根据泥岩压实阶段,大概在1500-4500米; ②根据微裂缝形成时间(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初次运移的时间就是微裂缝形成的时间); ③包裹体。 C运移相态 ①水相(油溶在水中,以水为载体) 依据 有充足的水源:a粘土矿物脱水;b欠压实作用保留一部分滞留水;c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生成一定量的水。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岩相及厚度变化
• 比如说,地壳上升,沉积物的粒度变粗, 厚度变小,甚至没有沉积物,而使地表遭受 风化剥蚀(这是海退);如果地壳下降,沉 积物的粒度变细,厚度加大(这是海进); 如果地壳运动活动频繁,交替出现,自然沉 积物的粗细就复杂多变。反之,如果地壳运 动相对稳定,沉积物就趋于简单化。
7
岩相及厚度变化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作用
3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4
一、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球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运动。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及其分布的变化(造 陆运动)、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的垂直位移以及层 状岩层中大型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5
地壳垂直运动的主要标志
1.沉积相及其变化 沉积相:能够综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气候 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滨海碎屑岩相、 河流冲积相等。 2.超过沉积环境允许的沉积物厚度 3.地层接触关系 4.岩层产状的变化 6
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为,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 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 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 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 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 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 。
24
25
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
据地震带、地形和地
第八章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泛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 表层(岩石圈,主要是地壳)的机械运动. 如大洋板块的漂移和俯冲、大陆壳的破裂 及相对错移、区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质 体的变形与变位等。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 运动或岩石圈运动。
1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8章 公路勘测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gai)
① 桥位
② 桥基 ③ 引道 ④ 调治构造物(导流堤、截水坝等) ⑤ 材料
一、桥位勘测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桥位工程地质勘测的任务是为桥位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采用的方法是调查与测绘,必要时可辅以少量勘探工作。 对于大桥应提供桥位工程地质说明书,在复杂情况下还应有 桥位工程地质图与粗略的桥位中线处的河床地质断面图。 桥位工程地质勘测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桥位应尽可能选在河道顺直,水流集中、河床稳定的地段, 以保证桥梁在使用期间不受河流强烈冲刷破坏或由于河流改 道而失去作用。 2、桥位应选在岸坡稳定、地基条件良好、无严重不良地质现象 的地段,以保证桥梁和引道的稳定并降低工程造价。
2、地温
在开挖深埋山岭隧道时,地温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在40℃ 以下才能正常施工,因此,必须对深埋隧道内的温度进行预测, 并采取降温措施。
3、有害气体
在开挖隧道时,常会遇到各种对人体有害、易燃、易爆的气 体。在工程地质勘探时,应注意查明隧道所通过的地层含有的 各种有害气体,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有害气体有如下几种: ①甲烷(CH4) →易燃、易爆炸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CO2) → 无毒的窒息气体 ③氮(N2) → 无毒的窒息气体 ④硫化氢(H2S) → 易燃的有毒气体
路线方案有大方案(主体方案)与小方案(局部方案)之分。
一、山岭区
(一) 沿河线
沿河线路线布局的主要问题是:河岸选择、路线高度、桥位选择 应结合河谷的地貌、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为 1、河岸选择: 了避让不利地形和不良地质地段,还可考虑跨河换岸。 ①为节省工程量、施工方便与路基稳定,路线宜选在有山麓缓 坡、较低阶地可利用的一岸,尽可能避让大段的悬崖峭壁。 ②在积雪和严寒地区,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很大,路线宜尽可能 选择在阳坡一岸,以减少积雪和翻浆等病害。 ③在顺向谷中,路线应注意选择在基岩山坡较稳定、不良地质 现象较少的一岸。在单斜谷中,路线应结合岩层倾向和地貌 考虑选择较为有利的一岸。
第八章喀斯特及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研究
水的溶蚀性是喀斯特发育的必要条件 水对碳酸盐岩的化学溶蚀过程
CO2(溶解)+H2O +CaCO3
Ca+2 +CO3-2 +H+1+ HCO3-1
CO2(空气)
Ca+2+ 2HCO3-1
由上式可以看出,水中CO2含量越高,H+1也越多。由 于H+1是非常活跃的离子,当和石灰岩作用时,H+1就 会与CaCO3中的CO2—结合成HCO3-1 ,分离出Ca+2, 从而使CaCO3溶解于水。上述反应是可逆的,正反应 速度取决于CO2的浓度。
第1节、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喀斯特(karst),又称岩溶,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 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地貌现象的总称。
岩溶作用(karstification)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 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 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 地质作用。
➢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解能力(水的溶蚀性) ➢水的运动状态(水的流动性)
(1)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的存在是喀斯特形成的物质基础。
➢卤化物类岩石 食盐、钾盐、镁盐等
➢硫酸盐类岩石 石膏、芒硝等
➢碳酸盐类岩石 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
(2)水的溶解能力(水的溶蚀性)
碳酸盐岩的比溶蚀度与矿物成分相关图
b.岩石结构: ➢ 岩石的结构制约了岩溶发育强度。 按溶蚀性指标排序:泥晶-粒屑-亮晶(灰岩类); 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白云岩类)。 ➢ 原因:岩石的孔隙度高,比溶蚀度、比溶解度值高,岩溶相应发育。
1-泥晶粒屑石灰岩 2-泥晶石灰岩 3-晶粒石灰岩 4-粉晶白云岩 5-细晶白云岩 6-细一粗晶白云岩 7-粗一巨晶白云岩 8-不等粒晶白云岩
构造运动
岩石暴露在海平面 之上,C和D层被 剥蚀作用去除
岩石沉降到海平 面之下,A和B层 沉积于剥蚀面之 上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T C O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藏剖面示意图
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红色代表充填于背斜圈闭和碳酸盐岩裂隙中的油藏
(3)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 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 连续,两者之间发育剥蚀面。 角度不整合反映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 伴随的升降运动,与平行不整合相对,一般 认为角度不整合反映了造山运动。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被绿线连接 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后面标注L和M 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 (卫星图片)
二. 构造运动在地物上的表现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可造成地表地势高差改变,引起海陆变迁, 常被称为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可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一些软 弱带可形成巨大的山脉,因而被称为造山运动。
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 扩张
剪切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 或丘陵,另一些地区下降成为盆地或平原。
角 度 不 整 合 的 形 成 过 程
角 度 不 整 合
E-Q
T8-
T8
J-K
2
Tg3Βιβλιοθήκη Tg5’ Tg6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由地震剖面揭示的 侏罗-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潜山型油气藏示意图 发育多套角度不整合
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乙》考点整理
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略)第二章矿物第一节元素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Si,Al,Fe,Ca,Na,K,Mg第二节矿物的概念与第三节矿物的主要性质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3 非晶体:内部质点排列无序的固体。
4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玻璃,珍珠,土状)颜色与条痕5 矿物的理学性质:A 解理:晶体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为平面的能力,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等。
B 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它总是不光滑的。
第四节常见矿物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第一节喷出作用与喷出岩1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体。
2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3 火山作用的产物有:气体喷发物、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液体喷发物(熔岩)4 岩浆的类型:A 超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富含FeAl 氢__________化物;B 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52%,又称为玄武质岩浆;C 中性岩浆,二氧化硅52%-65%,又称为安山岩浆;D 酸性岩浆,二氧化硅>65%,又称为花岗岩浆。
5 火山的分布:A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B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C 洋脊火山带;D 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第二节侵入作用与侵入岩1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 侵入体: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又叫侵入岩。
深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10/20km 者,规模较大。
浅层侵入体: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小于5km 者,规模小。
3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以依次结晶出不同的成分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第八章 地质构造-褶皱 断裂 地震
判断下面各图中断层的类型
33
4、 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
1)擦痕、镜面与阶步 2)牵引小褶曲 3)断层角砾岩 4)断层泥 5)地质体被错断 6)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7)地形证据 、镜面与阶步
擦痕-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分布的沟纹。 镜面(摩擦镜面)-指断层面上平滑而光亮的表面。 阶步-指断层面上与擦痕方向垂直的细微陡坎。
第八章 构造运动
二、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发生的弯曲形态。单个弯曲叫褶曲。
1、褶曲要素
1. 核(核部) 核—组成褶曲所有 岩层中的中心岩层。
2. 翼(翼部) 翼—核部两侧的岩层。
2
3.转折端
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4. 枢纽
同一褶曲面(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 轴面
各相邻褶曲面的 枢纽连成的面。
6.轴迹
轴迹是轴面与地 面或其它任何平 面的交线。
2、 褶曲类型-基本类型
背斜--核部由老地层、翼 部由新地层组成,岩层凸 向地层变新方向
DS
向斜--核部由新地层, 翼部由老地层组成,岩 层凸向地层变老方向
平面上两翼岩层相对
于轴迹对称分布。
4
2、褶曲类型-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曲:轴面近直立,两翼 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倾竖褶曲 枢纽近于竖直
不管是向斜还是背斜,其枢纽均向地层越来越新的方向倾伏。
7
8
2、褶曲类型-按褶曲长与宽比分类
线状褶曲:长为宽的10倍以上。 短轴褶曲:长为宽的3-10倍。 等轴褶曲:长为宽的3倍以下。 穹(穹隆)为岩层上拱,核部相 对为老岩层; 盆用(构褶造皱盆中地同)为一岩褶层皱下面凹上,露核出部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进行描述。 相对为新岩层。
第八章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
铬
铬矿资源短缺,主要由于缺少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目前探明储量不多,多为中小型矿床,主要分布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
钛 钒
我国钛、钒矿储量十分丰富,主要为四川攀西地区铁矿中伴生矿。钛矿储量居世界首位,钒矿储量居世界第2位,可以充分保证建设需要。
(三)有色金属矿产
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保证 程度低
铁、锰、银、高岭土、汞
煤、铁、铅、锌、钨、钼、硫铁矿、高岭土、石墨、硅灰石
(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岩浆活动是多期多幕的,内生矿藏的形成也具有多期多幕性。特别是几条巨大的构造带,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了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在矿床种类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惟中国独有,带有明显中国地质特色。
辽中—辽河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冀东—渤海湾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冀南—豫北地区,煤、铁、辅助原料、油气; 豫西—豫中地区,煤、铝土矿、辅助原料;
10片矿产资源合理配套组合有利于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
鲁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煤、铁、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 晋中地区,煤、铁、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铝土矿; 黔中地区,煤、铝土矿、磷、建筑材料;
川滇黔接壤地区,铁、煤、铜、锡; 内蒙古宁夏接壤地区,煤、建筑材料,天然碱、钠盐; 河西—东疆地区,铁、镍、铜、煤、石油。
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折
(一)能源矿产
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为主。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全国已知含煤面积约55×104 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7%,预测埋深在2 000 m以浅的总储量为4.5×1012 t,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3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持续开采500年左右。
普通地质学—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第一节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一、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概念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1、一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大规模变化: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2、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岩石发生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一)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岩石圈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它们总是相伴而生。
1、水平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
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常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做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和海退。
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等。
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1、构造运动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
2、构造运动的幅度,是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
不论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只要运动方向不变,时间愈长,运动幅度愈大;同一时间内,速度愈快,运动幅度愈大。
3、一般来说构造运动的幅度大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地壳的活动性。
三、构造运动的类型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古构造运动:新近纪(25Ma年)之前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沉积岩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变成种种复杂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
第二节、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1、大面积升降类型 下降区中心部分,下降幅度比较大,表现为坳 陷盆地或地堑构造。隆起区和下降区的幅度差异可 以很大,从几百米到上千米。我国云贵高原海拔在 2500m以上,高原面上有厚层风化壳。晚新生代新 构造运动时期,高原不断隆起。鄂尔多斯高原就是 一个典型的,大范围拱形隆起构造区。
地震断层
第二节、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3、挤压褶皱构造类型 新构造运动中的褶皱构造,是断裂错动派生的 次生构造,常与大幅度基底差异性断块升降构造伴 生。 由于断块升降运动使新的沉积物遭受挤压,形 成平缓的表层褶皱构造,受深部断裂构造严格控制, 我国西北一些大型山间和山前盆地边缘,常有这种 褶皱发育。
第二节、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水准基面反复测量的数据,归纳统计研究海平面升 降变化,进而研究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变化趋势。根 据本方法研究,我国渤海湾西岸的兴城高于海平面 15m,台湾岛的高海岸线上升隆起幅度更大,琉球 灰岩出露在海面上365m处。说明这些地区地壳仍然 在抬升。
第四节: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二)、地质—地貌法(定性法) 1.地貌法:通过地貌特点及其分布、组合分
第一节、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及其特征
大多数地学工作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从新第三 纪到现在所出现的地壳构造运动,运动最剧烈的时 期是在新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初期。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新构造运动是喜马拉雅造 山运动的继续与发展。
现代构造运动,指发生在有人类历史记载时期 以来的构造运动,并可以通过考古法、历史法及仪 器进行研究。
谢
END 谢
第三节、我国新构造运动表现
第四纪时期,岩浆活动以喷出活动为主, 火山堆积物和熔岩以酸性和基性最常见,中 性熔岩较少。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 诸省及台湾省,均有大面积第四纪火山岩分 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一定几何形态,如追踪 X 型节理的锯齿状张节理、单
列或共轭雁列式成因 • 压应力形成 两组共扼剪 节理。
• 张应力形成 一组张节理。
•
火成岩中的节理
雁 行 张 节 理
被 剪 节 理 切 成 的 岩 柱 湘 西 张 家 界 金 鞭 岩
X -
黄山莲花峰花岗岩中的追踪 张节理
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
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叠 而形成的。
地层与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
地层整合接触关系表现
为:
上(B)、下(A)地层连
续,无沉积间断。
上、下地层之间无地层
缺失,岩性渐变。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地层与地层整合接触
• 侏罗纪(J) 页岩。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
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地层与地层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 上下地层不连续,存在沉积间断,二者间缺失某一时代地层。 • 不整合界面存在古风化壳。 • 上下地层岩性和生物组合表现为突变。 •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平行不整合的确定
完整的地层 缺失地层 通过地层对比和野外证据可以确定右图存在 平行不整合。
42-35
(二)褶皱的基本类型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背斜(anticline)和向斜
(syncline)。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 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于地表的地 层具有核部为老地层、两翼岩层依次变新的对称重复特征。 向斜在形态上是向下凹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向倾斜(即
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性质,可将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两类。
张节理( tension joint)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
以下主要特征:
①张节理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 ②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③张节理多开口,常常被矿脉充填成楔形、扁豆形及其 他不规则形状。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④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 ⑤张节理有时成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
42-43
1.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
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差值小于5˚)
42-44
直立褶皱
42-45
2.倾斜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
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42-46
3.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 翼向同一方向倾 斜,有一翼地层 层序倒转。
42-47
4.平卧褶皱
轴面近于水平,
一翼地层正常,另
一翼地层层序倒转。
应力与应变关系图
(-)节理 剪节理(shear Joint)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 要特征: ①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②剪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③剪节理两壁一般紧闭或壁距较小,较少被矿物质充填,如被 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④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切割砾石和胶结 物。 ⑤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X节理发育良好时, 可将岩石切成菱形或棋盘格式。如果一组节理发育而另一组不 大发育,则形成一组平行延伸的节理。不论是 X型节理或一组 平行节理,节理往往成较好的等间距排列。
断盘(fault wall) 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作断
盘。当断层面倾斜时断盘有上、下之分,位于断层面 以上的断块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叫下盘。断层 面为直立时,往往以方向来说明,如称为断层的东盘 或西盘。如按两盘相对运动来分,相对上升的断块叫 上升盘,相对下降的断块叫下降盘。上升盘与上盘不 见得是一致的,上升盘可以是上盘,也可以是下盘; 下盘可以是上升盘,也可以是下降盘。
42-49
(三)褶皱构造的形成时代
褶皱的形成时代,通常是根据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的
时代来确定。基本原则是,褶皱的形成年代为组成褶
皱的最新岩层年代之后与覆于褶皱之上的最老岩层年 代之前。如图中褶皱的形成时代是二叠纪(P)之后、
早白垩世(K1)之前 。
三、断裂构造
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破裂, 形成断裂构造。断裂构造(fracture)包括节理(Joint)
• 接触界限
• 三叠纪(T) • 砂岩。 • 整合接触 关系反映 了什么?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又称假整合。其特
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
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
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
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单斜岩层(N1j,新疆库车)
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所
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垂直走向线向下引出倾斜线,倾斜线在 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称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 测量岩层走向
测量岩层倾向
测量岩层倾角
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是直接用罗盘测量出来的,测得的产 状要素用规定的文字或符号记录。常用的文字记录格式为: 倾向方位角∠倾角,如150°∠30°表示倾向方位角为150° (即东南方向)、倾角为30°。因为倾向方位角加、减90° 即为走向方位角,所以一般不记录走向,直接记下倾向即可。 走向、倾向及倾角在地质平面图上用“├3 0°”符号表示,符 号中的长线方位与走向一致,短线指向与倾向一致,长短线 的交点应落在测量点位置上,符号旁边加注的数字为倾角。 自然界的岩层按其产状可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岩层(倾角为 0°左右)、倾斜岩层(倾角介于0°~90°之间)和直立岩 层(倾角接近90°)。其中以倾斜岩层最常见、分布最广; 水平岩层只有少数地区才能见到;直立岩层也是局部现象。
断层位移断层两盘岩石沿断裂面的相对错动称为断层
位移。断层位移的距离可以在断层两盘上选择一定的 标志(对应点或对应层)来计算。
断层面 断层线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线
下盘 上盘
上升盘
下降盘
断层面
上升盘 下降盘
断层面上相应点被错开的实际距离称为总滑距;
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上的投影长度称走向滑距; 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投影长度称倾向滑距。
核部——泛指褶皱弯曲的 核心部位。
轴面
轴线
翼部——泛指褶皱核部两 侧的岩层。
轴面——通过褶皱核部, 平分褶皱的一个 假想面。
轴线——轴面和包括地面在内 的任何面的交线。
42-34
枢纽 脊线
枢纽
槽线
枢纽——褶皱中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背斜弯曲最高点的连线。
槽线——向斜弯曲最低点的连线。
和断层(fault)两类。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
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断 裂构造在地壳申分布极为普遍,它既可发育于沉积岩中, 也可广泛发育于岩浆岩与变质岩中。断裂构造的规模有 大有小,巨型的长可达上千公里。
应力与岩石变形
压应力 剪应力 剪应力
张应力 剪应力
压应力
张应力 剪应力
角 度 不 整 合
1788年Hutton在苏格兰首次发现角度不整合的地点。
P
C
角度不整合 (P/C法国阿尔卑斯山)
第三节 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岩石变形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沉积岩形成时除 局部地区具有原始倾斜以外,基本上是水平产出的,而且 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的;岩浆岩则具有原生的整体性。但
42-31
42-32
二、褶皱构造
褶皱(fold)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 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褶皱的 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在手标本中可见,大的 宽达几十公里、延伸长达几百公里。褶皱中的单个弯曲称为 褶曲。 (-)褶皱的要素 褶皱的组成部分称褶皱的 要素。
是经过构造运动,岩层可由水平变为倾斜或弯曲,连续的
岩层被断开或错动,完整的岩体被破碎等。根据岩石变形 的特征可以分析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及时代等。岩石变 形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geologic structure)。最常见的 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裂。
一、岩层产状
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而这些地质构 造的形态往往是由岩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表现出来 的。因此,要研究地质构造,首先必须确定岩层或岩石的空 间位置。 地壳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沉积岩,由于沉积岩具有原生层 理构造,所以它对记录岩石变形的特征最为有利。沉积岩的 基本单位是岩层(stratum),同一岩层一般由成分基本一 致的物质组成,岩层与岩层之间由层理面或层面分开。一个 岩层上、下两个层面,称为顶面和底面,岩层顶、底面间的 垂直距离即岩层厚度,同一岩层的厚度通常是比较一致的, 但有时也可出现岩层逐渐变薄并尖灭的现象。
苏 州 虎 丘剪 千节 人理 座和 追 火踪 山张 岩节 中理 的 J3
X
(二)断层
1、断层要素及断层位移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称断层要素。它包括断层面和断盘。 断层面(fault surface) 被错开的两部分岩石沿之滑动的破 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其 测量与记录方法同岩层产状。断层面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 或直立的,以倾斜的最多。其形状可以是平面,也可以为曲 面或台阶状。有时断层两侧的运动并不是沿一个面发生,而 是沿着由许多破裂面组成的破裂带发生,这个带称为断层破 碎带或断裂带。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断层线。它反映断层的延伸方向和断 层的延伸规模。由于断层面的形状、产状的变化及地形的影 响,断层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断层的组合 形式
地垒
断层( P1q,汤山大石碑)
• 特殊类型的断层
冲断层:高角度逆断层。 逆掩断层:低角度逆断层,位移量5km以上。又称辗掩断层或 推覆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