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海洋生态学共27页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PPT(共 37张)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PPT(共 37张)

浙江 省
464
海 湾
亚健 基本 康 稳定
福建 5 海 亚健 略有 省 063 湾 康 下降
广东 1 980 口 康 稳定
广东 1 珊瑚 亚健 基本 省 150 礁 康 稳定
•二是人为的因素,即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海洋污染,使海洋生态 环境受到破坏。本世纪以来,工业迅速发展,人 口大量增加,海洋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大量废水、废弃物、 有毒化学物品大量排放入海,超过了海洋的自净 能力,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 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 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52%、29%和 19%。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 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主 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 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 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 开发活动等。
我国海域污染示意图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 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 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 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 约6.5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约1.4万平 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 2007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 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 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 域。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 具有重大作用。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地区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适合于人类居住生活;沿海地区适合 于建立临海工业,外贸事业,旅游业,以及海产 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因此,在世界范围内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 上,而且近百年来人口一直处于向沿海地区集中 的趋势;沿海地区也是经济和技术密集区。我国 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4亿多人口,约占全 国人口的44%;沿海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沿海地区的人类生活 和经济发展,都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ppt

海洋生态系统.ppt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洋资源类型主要有:
一:化学资源 二:生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海洋能源
如何合理利用
一是制定并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加强对海洋生态功能 区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规 范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修改、审批程序。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二是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水平。发挥海洋资源 优势,建立良性循环的海域农牧生态系统。根据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 查成果,制定养殖规划,确定合理养殖规模
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海洋覆盖了地球2/3的面积,海洋对人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能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海洋孕育了生命
浩瀚的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广阔 的生存空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海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
海洋孕育着大量的生物。地球动物的80%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 物种类繁多,整体地球的生物生产力,海洋占了87%,相当于 1.339亿t有机碳。
7.在预测天气、控制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和大气是相互联系的,地球上的气候受海洋状况影响。自然 界的风、雨、云、台风、海浪、大洋环境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气 层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通过研究近水层大气和海洋间相互作用 的机理,研究海洋表面的海流和深层环流状况来预测天气。 海水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交换起着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 这种动态平衡能够控制气候的转变。目前世界所排放二氧化碳一 半以上被海洋吸收,这一功能正在因全球变暖而削弱。但可以肯 定,如果没有海洋,地球生态环境早已不适于人类生存了。
又如海岸活动,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 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 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学导论海洋生物(精品资料)PPT

海洋学导论海洋生物(精品资料)PPT
海洋学导论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洋生物的栖居环境分水层和底层两局 部
• 水温是决定海洋生物的生存区域、物种 丰度及其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
• 盐度对海洋生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渗 透压,因为大多数海洋生物和海水是等 渗的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 海水深度对生物最明显的影响是流体静 压力的作用和光照深度
• 海洋生物的生理过程“生物泵〞对全球 起哄的作用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分为浮游生物、游泳 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 这个生态类群的生物缺乏兴旺的运动
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悬 浮在水层中随水流移动。又分为 phytoplankton • zooplankton
上升流或铅直方向的海水混合,能把较冷但富有营养物质的深层海水输送到上表层,是指成为富于生产能力的海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含生命和非生命两大局部,前者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后者包含无机物质、有
• 全世界底栖植物的平均生产力为海洋浮 机化合物和气候因素
海洋生态系统的反响机制,是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医药材料、工业材料等
游植物的2%-5% 生物因素:浮游动物的摄食
海洋动物生产力
• 二级生产力:指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力为 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大局部浮 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食性游泳
• 三级生产力:指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 养来源的生物生产能力;主要包括一些肉食性 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 终极生产力:指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消 耗的生物生产力;主要包括凶猛的鱼类和其他 大型或特大型动物,也可以是任何一级生产者

海洋生态学PPT课件

海洋生态学PPT课件

深海动物
在水深更深的大洋中,真光层往下是弱光 层,颜色发红和发黑的动物取代了透明的 无脊椎动物。
一般在这种环境下缺乏食物,动物是很难 生存的,但在深海层,仍然发现一些不依 赖浮游生物生存的动物。
在光的影响下,各水层海洋生物的 分布表现出不同规律:
底栖生物一般较喜欢在黑暗环境 下栖息、生活;各类浮游生物一般还有昼 夜垂直移动的习性,而这种习性与光照也是 密不可分的。
3.无光层(aphotic zone)
光强/(µW·cm-2)
10-11 10-9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0
深度/m
日光
200
清晰的近岸水
400 600
最月清光晰的大洋水
800 1000 1200
无光层
最日清光晰的大洋水 生物发光
深海鱼的检出限 弱光层
颜色可视
浮 游 植 物 生 长 真光层
因此,多年来,光度变化被一致认为是影响 垂直移动的主要外界因子。
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 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 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 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 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 天栖息的水层。
ID = I0 e-kD
K

lnI0-lnID D
I0:海表面光强;ID :深度D处光强;K:平均消光(衰减) 系数,K值大小与水体干净程度有关
透明度(transparency):
间接地估算调查海区的消光系数(K),并以此来估计
透光层的深度,方便实用。
透明度可反映海水的贫瘠与肥沃程度。 透明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海区、同一海区不同 时间都不一样。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专业知识模板)

10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铆钉假说 Ehrlich等(1981)提出了铆钉假说(river-popper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具有同样重要的功能,一个 铆钉或一个关键种的丢失或灭绝都会导致严重事故或系统的 变故。
(2)冗余假说
Walker(1992) 首 次 提 出 了 冗 余 假 说 ( redundancy hypothesis)。Walker(1992,1995)指出,生态系统中物种 作用有显著地不同,某些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 叠。从物种的角度看,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作用是不同的。 冗余是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的一种保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浅海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关系(据邓 景耀等,1987)
20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s) 依据营养级由低到高,并依据各营养级的数量大小划图构成。 数量单位若分别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则分别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其中,能 量金字塔恒为正锥体。
(2)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自上而下”(top-down)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数量、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依赖于 较高营养阶层物种(捕食者控制)的影响,称为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
“自下而上”(bottom-top)

厦门大学课程之海洋生态学PPT课件

厦门大学课程之海洋生态学PPT课件
图4.7 引入竞争机制的种群增长过程
第20页/共49页
• 直线方程:
dN dt
·N1
=-Kr
·N+r
• 整ddN理t =得r:N(1-NK )
第21页/共49页
(三)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
dN dt
= rN〔K-NK(t - T) 〕
3.0
2.0
2.5
种群大小
2.0
1.5
1.4
1.0
1.0
K
0.5
r–选择
K–选择
(机会种,opportunistic species) (平衡种,equilibrium species)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成体大小


生长率


性成熟时间


繁殖周期


幼体数量


扩散能力


种群大小 竞争能力
可变,常<K 值 低
相对稳定,接近 K 值 高
死亡率
高,非密度制约
低,密度制约
生命周期
短(<1a)
长(>1a)
水层/底栖的比率


第27页/共49页
(二)生活史模式的多样化
• 两种极端对策之间是一个连续谱。 • 大部分海洋真骨鱼类是偏向于r–选择,很多软骨鱼类
(鲨、鳐)趋向于采取K–选择。 • 浮游植物通常属于r–选择的类别,但如果深入分析,
第12页/共49页
(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动态生命表 (dynamic life table)或称股群生命 表(cohort life table)

海洋生态学课件一

海洋生态学课件一
海洋生态学
Marine Ecology
第一章 绪论
一、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三、海洋生态学 四、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一、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 研究内容
(一)定义
1869年,德国科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ecology) ” 这一名词。“住所或栖息地的科学”。 1945年,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认为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科学。 1954年,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澳斯认为生 态学是研究生物分布和丰度的科学。
三、海洋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的科学。 海洋环境与陆地和淡水环境有着很大的 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既表现有一半生 物共同的规律,同时也表现出有它们所特有 的特点。
海洋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海洋生物的繁殖、存 活、数量和分布、其目的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可持续利用以及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程序: (1)各种生存条件对生物的作用; (2)生物对生存条件的适应; (3)两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生物 种群的组成数量变动和分布。
一般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 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定义: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 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Odum(1971)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谱”的概 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 理论生态学(theory ecology) 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 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和 渔业生态学等等。

海洋生态学优秀课件

海洋生态学优秀课件
(二)化学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
三、海洋初级生产力旳测定措施
(一)测氧法
(二)14C示踪法
丹麦科学家Steemann-Nielse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海洋 方面旳研究
*CO2 + H 2O
光能 叶绿素
(*CH2O)+O2
优点:精确性高,所得成果接近于净产量旳数值 缺陷:技术性强(吸附、污染)、危险
• 群落净生产力 = 净初级生产力 - 异养呼吸消耗 •从群落整体考虑有无生物量旳积累 •与群落旳发展与成熟度有关
4.现存量、周转率、周转时间 • 生产力 = 现存量×周转率
生产量
生产量
现存量
现存量
A
降低许
B
降低许
图7-1 两个平衡旳群落(输入 = 输出)旳模式(A.输入和输出都较低、周 转慢;B.输入和输出都较高、周转快。)(引自 Krebs 1978 )
三、近岸水域旳初级生产力
受陆地旳影响 1、磷酸盐和硝酸盐往往不是初级生产力旳限制因子 2、水较浅,不出现浮游植物“被带到临界深度下方” 旳情况 3、极少出现持久性旳温跃层 4、大量旳陆源碎屑,浑浊,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
温带近岸海区不出现明显旳双周期生产模式,整个夏 季都可能有较高旳产量
四、全世界海洋初级生产力旳估计
b 0 5 10 15 20
浓度 S/(µmol/L)
25
c
20
15
10
5
0
1.0
2.0
-5
S/V
-9.3
图 7-4 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旳吸收动力学( a)和 Ks 值(b、c)
2、最大吸收速率(Vm): ①反应细胞营养水平和环境限制程度旳指标 ②可变

海洋生态学课件二

海洋生态学课件二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其分布与底质类型相 适应。在海底垂直方向有底上动物和底内动物的分带现象。
(三)游泳生物群落的特点
浅海区的游泳生物包括鱼类、大型甲壳类、爬行 类(龟、鳖)、哺乳类(鲸、海豹等)和海鸟组成的 主动游泳者和海洋表层居住者。
主要的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一、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二、沙滩 三、河口、盐沼和海草场 四、红树林沼泽 五、珊瑚礁 六、近岸上升流区 七、大洋区 八、热液口区
海 蝇 帆水母 蓝壳蜗牛
僧 帽 水 母
猛 水 蚤
海 蝇
组成:
硅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等的一些种类。
适应机制: 充满气体的浮囊体,捕捉气泡,吞入空 气,轻薄的贝壳保持气体等。
二、浮游生物
(一)浮游生物定义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 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二)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 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3) 匍匐动物: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
海星类、海胆类、蛇尾类 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2、底内生活型 (1)管栖动物:部分沙蚕;
(2) 埋栖动物(底埋动物):多毛类、双
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
部分脊索动物;
(3)钻蚀生物(钻孔生物):海笋、船蛆; 3、 底游生活型
(三)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类群
1、微型底栖生物:可通过 0.1mm的种类,包括细 菌、微型藻类(滨海带)、原生动物。 2、小型底栖生物:可被 0.1~1.0mm筛网截留的种 类,通常由少数较大的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 以及线虫、介形类、涡虫类、腹毛类和猛水蚤类 组成,也包括有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双壳 类)的幼体。 3、大型底栖生物:不能通过 1.0mm筛网的类别, 除在滨海带之外,大型底栖生物都是动物。

《海洋生态保护》PPT课件

《海洋生态保护》PPT课件

五、海洋污染的特点
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 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 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 洋。
二是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 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 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 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 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Dugong dugon 50
物的个士不地的在儒 被农物兰容区海全艮 捕业种海易 洋球也 猎污的岸被个哺的被 。染常的追国乳总称
、见珍踪家动数作 被威贵。的物还海 渔胁研一沿漫不牛 网包究项海游清( 误括表对区在楚 捕来明澳域东。 和自人大,半这 作于类利使球种 为径对亚它热脆 食流这昆们带弱

本图显示了苏门答腊珊瑚礁的漂白变化情况:左图是漂白前 的情景,右图是漂白后的情景。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海水升温, 导致南亚和印度洋的珊瑚礁在十多年内大量死于糟糕的漂白 效应。漂白效应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海水导致海藻离开珊瑚礁 所形成的现象。如果珊瑚礁未能重新获得它们的海藻,它们 就会被饿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告称,如果未能有效控制, 到2100年,海平面温度将会大幅升高,这对珊瑚礁及其他对 温度敏感的海洋生物产生致命影响。
洋 生
数 量
, 过
的 工
大物大 度人
西 洋
学 家
幅 减
捕 捞
们 正
潜水员在开曼群岛海域捕到一条翱翔蓑鲉。为了防 止开曼群岛的鱼类不被翱翔蓑鲉这种贪婪的入侵物 种消灭,300多名潜水员被允许潜入到当地海域,展 开了一场捕捉翱翔蓑鲉的竞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极其关注海洋入侵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海洋生物学ppt课件

海洋生物学ppt课件
SO42- + 2(CH2O)+ 2H+ → H2S + 2CO2 + 2H2O + 能量
有氧呼吸:
C6H12O6+6O2----6H2O+6CO2+能量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plankton)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微弱。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 动的海洋生物。
按营养方式分为浮游植物(phytoplanton)和浮游动物(zooplanton)。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定义: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 成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过程:(1)由亚硝化来自菌参与,铵→亚硝酸;(2)由硝化细菌参与,亚硝酸→硝酸。
•意义: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硝化细菌利用硝化作用产
生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的。
反硝化作用
光合细菌不氧化水生成氧气,而以其它物质(如硫化氢、硫或氢气)作为电子供体。不产 氧光合细菌包括紫硫细菌、紫非硫细菌、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和太阳杆菌等。
➢ 硫酸盐还原菌
➢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类厌氧异养性细菌,无法利用氧气,虽然 氧气不会令它们死亡,却会抑制它们生长。硫酸盐还原菌可 以夺取硫酸盐(SO42-)中的氧原子,并利用它们进行一系 列与需氧呼吸作用非常类似的呼吸作用,从而将有机物氧化 而产生能量。硫酸盐呼吸作用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平常的生物 无氧呼吸过程。常见硫酸盐还原菌如脱硫孤菌属等。
定义:由硝酸盐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广义)。 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
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 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