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20 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 分)
1、三言二拍
“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三言”与“二拍”真正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沈汤之争
沈汤之争是指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与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
3、四声猿
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本短戏。它抨击、嘲弄封建的黑暗政权、虚伪神权、专制男权,表现作者愤世嫉俗、憎恶现实的叛逆精神。
4、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但毫无创新和生气。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5、竟陵派
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一方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与公安派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用“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在创作上他们刻意追求新奇,喜用怪字险韵,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
6、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倡导“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佶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7、前后七子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8、唐宋派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9、复社
明末以张溥(pu)、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10、几社
明末以陈子龙、夏完淳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其中,陈子龙在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11、四大才子
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吴中这一文学群体在弘治初形成时,与李、何在北方崛起时间相近,两方起初并没有联系。他们的基本方向——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极其一致,正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出现了整体性的骚动。
徐祯卿加盟李、何的群体,恰好体现了南北文学潮流汇合的趋势。
12、童心说
是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的主张。他认为,凡天下致文,莫不是童心的表现。而童心则是指摆脱儒家礼义束缚的自然情感和欲望。李贽的“童心说”,把真与美联系了起来,明确地提出真是美的基础,对我国文学理论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13、脂评本
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的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目前发现的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戚序本,靖藏本等十二种。
三、简答(每题10 分,共30 分)四、论述(每题15 分,共30 分)
1、分析《牡丹亭》的文化内涵。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感情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杜丽娘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使自己的非法的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这正是《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力震撼力的嘤嘤哀鸣。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好结合。千金小姐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观、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励,是振聋发聩的闪电惊雷。
三是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及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