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和进率数学教案
计量单位和进率数学教案标题:计量单位和进率数学教案一、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量单位。
2. 学习并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规则(进率)。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量单位的基本概念- 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等)- 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等)- 容积单位(升、毫升等)2. 进率的概念和计算- 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千克=1000克等)- 如何使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2. 实践操作法: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3.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计量单位和进率的概念。
2. 新知讲解:详细解释各个计量单位及其含义,介绍进率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4.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题目,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检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回家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
2. 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使用计量单位和进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实践操作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计量单位和进率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园数学启蒙认识简单的计量单位
幼儿园数学启蒙认识简单的计量单位幼儿园数学启蒙:认识简单的计量单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自幼儿园就开始启蒙教育。
在幼儿园课程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还包括计量单位的认识。
通过学习计量单位,幼儿能够从小开始培养量的概念,并逐渐掌握使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的基本技能。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认识简单的计量单位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和米尺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一个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
长度是衡量物体长短的属性。
对于幼儿来说,最直观的方式是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来认识长度单位。
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帮助幼儿认识米、厘米和米尺。
1. 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到一些常见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然后比较它们的长度。
可以使用手指、铅笔等作为计量工具,帮助幼儿量取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2. 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幼儿使用米尺,向他们展示米尺的刻度,并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物体,如书本、玩具等,让幼儿使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长短不同的物体需要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量,从而初步掌握米、厘米和米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重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引力大小。
幼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 比较物体的重量寻找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如手机、书包、水果等,引导幼儿通过手持物体的重量来比较它们的重量大小,并帮助他们理解重物和轻物的概念。
2. 秤重活动借助一把可调节的秤,让幼儿参与秤重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物体,如鸡蛋、石头、玩具等,让幼儿将它们一个个放在秤上进行称重。
引导幼儿观察秤上指示的数字,帮助他们认识克和千克。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逐渐理解重量的差异,并初步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
三、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容量是衡量物体所能容纳的液体数量的属性。
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容量单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二、探究新知1.教学计量的产生:(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4)练习:①估测一条线段的长度: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进行实际测量:长度是多少?为什么?(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②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4千米=()米 120厘米=()分米小明的身高是135().数学书的厚度是12().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120().教学面积单位.教师提问: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算.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教师归纳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师举例说明1平方千米、1公顷、有多大.教师归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教师指出:平方千米、公顷是计量士地面积的单位.4.学生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不同;进率不同)5.练习:(1)估测数学书封皮的大小.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测量书皮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面积,看与估测的结果相差多少.(2)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4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课桌的面积是30().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学校礼堂的面积是1200().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填写课本78、79页“常用面积单位表”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先目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实际量一量,把结果分别填在下表里,然后算出相差的数量.目测结果实际测量结果相差数量教室长教室宽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请同学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演示动画“长度单位”】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品:要为窗户添置窗帘、为写字台配上玻璃板、还要为单人床上配置床单.请同学们帮助张老师算算:每样东西到底需要多少呢?(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窗帘、床单应该比实际窗户、床的大小要多一些,玻璃板的大小应与写字台的大小一样或略小一些.)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3.还有什么问题或补充的内容?五、布置作业量一量学校的篮球场或操场的长和宽,再算出球场或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三、课堂活动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后延伸克、千克、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用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计量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 面积的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 体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4. 质量的计量单位:克、千克、吨。
5. 时间的计量单位:秒、分钟、小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计量单位的大小。
2. 采用换算练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计量单位。
五、教学准备1. 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计量单位的图片或实物。
2. 计量单位换算表格。
3. 生活情境案例。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可以用哪些计量单位来表示。
2. 教学长度单位:介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3. 教学面积单位:介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4. 教学体积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5. 教学质量单位:介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6. 教学时间单位:介绍秒、分钟、小时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7. 应用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计量单位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
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导语: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整体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能够听懂和说出各种计量单位的名称,并且能够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米和厘米、千克和克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计量单位的儿歌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认知: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如铅笔、书包、水杯等,引导学生认知不同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度、重量、容积等。
3. 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计量单位相关的实物,比如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称重水果等,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4. 拓展: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身高和同伴的身高,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量单位的概念。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自主探索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
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总结回顾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以确保他们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准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 计量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计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中,需要采取一些统一的单位来进行计量,这就是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计量标准的基础,它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计量而规定的一种量的单位。
计量单位既可以是基本单位,也可以是派生单位。
对于充分发挥计量单位的作用,需要广泛应用计量单位,以便提高各领域的生产力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长度单位长度是距离的量度。
它是一条直线或某种曲线的长度。
在现代社会中,长度单位主要有米制、英制和美制等多种体系。
其中,米制是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体系。
2.1 米制米制是以1米作为基本单位,以1000倍数为增补单位。
即1千米=1000米,1分米=0.01米,1毫米=0.001米。
在科学计量领域,米制是世界上最常用的一种计量单位体系,它以国际米制为标准。
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米制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使用米制单位。
2.2 英制英制是指以1英尺作为基本单位,以12英寸或者3码为增补单位。
英制单位被英美两国广泛使用,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应用。
英制长度单位的规定都是比较古老的,而且比较复杂,但是在英美两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领域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体育运动领域、建筑工程、零售业等。
2.3 美制美制是指由美国人设计的计量单位系统。
美制又分为英制和市制两种。
美制的英制长度单位和英制的规定大致相同,不同点是美制英制把单位换算成了以英制长码为基本单位。
美制的市制也是以1尺为基础,与英制相似,但是增补单位不同,美制的市制以10、1000或者5280等为倍数,从而方便使用。
3. 面积单位面积是表示幅员大小的量度,是指在平面上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
面积单位的使用不仅涉及到地质、农业、林业等领域,而且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也广泛应用。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4)
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解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更是生活实用的基本概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策略被提出并得到实践。
本文将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策略1. 观察实物,引入单位在小学二年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把小学生熟悉的物品按照大小进行排列。
然后用规则和尺子对它们进行测量,并引入厘米和米两个单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物品,将测量的结果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即介绍“大”和“小”的概念。
2. 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组员发放纸牌、直尺、卡尺等测量工具。
然后教师将一个物品指定给一组,让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接着,组内学生要协商一个数值,并跟其他组比较。
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列,而且让学生算出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倍数关系,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和抽象思维。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策略1. 自然景观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到邻近的公园或操场上与同学一起感性的了解面积单位。
首先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比如一块大草地,然后教师会让孩子们步测其中的一段大约一米左右,适量捏起草来,示范把扎好的草条摆放到九宫格里,让学生算出被摆小草所覆盖的面积(即一个网格大小)。
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画出 36 个九宫格,并记录下面积的大小以及单位,慢慢的了解什么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理解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2. 小组合作,团队协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拿到一份普通的大纸片,教师要求同学在上面画出一些规格不一致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再用比例尺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测量出来的数字报告出来,并与其他组成员进行比较。
最后,学生将记录所有测量数字,并讨论各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比较、单位换算、规则整改等等。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复习课(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中的《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常用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并能熟练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特别是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的计量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单位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量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教师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的转换。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2. 内容:包括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设计: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覆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实践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数学教案-认识米 用米量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米,并能正确使用适合的单位来量米。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米。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米的问题。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认识米并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2.提问:你们平时有没有听过“米”这个单位?它是用来量什么的呢?步骤二:认识米1.讲解:米是长度的单位,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
2.示意图:画出一张米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一米的大致长度。
步骤三:测量物体长度1.准备物体:准备几个常见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教室的桌子等。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3.使用尺子: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把尺子,让他们使用尺子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
4.记录结果:学生将测量结果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用米作为单位。
步骤四:讨论结果1.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对比。
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组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步骤五:应用1.练习题: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米的应用题,让他们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答案:让学生交换答案并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讲解。
步骤六:总结1.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提问:学生自由提问,解答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疑惑。
三、教学资源1.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尺子。
3.相关的物体。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自主选择一个物体,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写出结果。
以上是本次数学教案的内容。
希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什么是米,并掌握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米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各种计量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各种计量单位一、引言在数学学习中,认识和掌握各种计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认识各种计量单位,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计量。
二、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认识并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2. 能够正确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3.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使用适当的计量单位进行描述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认识计量单位a.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如长度、重量、时间、容量等。
b.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并列举出常见的计量单位。
c. 学生自主探索并观察一些事物的大小、重量、时间等,并尝试用适当的计量单位进行描述。
2. 计量单位转换a.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如厘米与米、千克与克等。
b.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些计量单位的换算练习。
3. 常见计量单位的用途a.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计量单位的用途,如厘米用于测量相对较小的长度,千克用于测量较大的重量等。
b. 学生展示他们自己找到的实际生活中使用计量单位的例子,并解释其用途。
4. 实际问题的计量与比较a.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物体的长度、重量与其他物体的比较等。
b. 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用适当的计量单位进行描述和比较。
5. 应用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应用活动,如量取教室的长宽高,并计算教室的体积等。
b. 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教学扩展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计量单位探索和实践,提高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计量单位转换练习,提升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论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的计量单位。
教学这些计量单位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单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渐进式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的方法。
首先从最基本的计量单位开始,例如长度的米、重量的千克,然后逐渐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如分米、厘米、毫米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计量单位。
2. 实际应用: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际场景中,让他们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然后将结果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的计量单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 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5. 游戏化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可以准备一些计量单位的卡片或道具,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或竞赛,以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记忆。
6.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可以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一些图像或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计量单位的概念和用法。
教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单位。
渐进式教学、实际应用、比较法、探究式学习、游戏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一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绳,米尺,1平方米(一面画有100个方格)、I平方分米、1乎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
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
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
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
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井用数表示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1.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
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
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
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扌乍)。
”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比划比划“一寸”、“一尺”的长短,并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有几寸或课桌有几扌乍。
“这样利用一定的标准。
关于计量单位的数学教案
关于计量单位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千米等。
2.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
3.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等。
4.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等。
5. 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天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量单位的大小和用途。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计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长度单位:展示实物和图片,讲解米、厘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换算关系。
3. 讲解面积单位:展示实物和图片,讲解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面积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换算关系。
4. 讲解体积单位:展示实物和图片,讲解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等体积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换算关系。
5. 讲解质量单位:展示实物和图片,讲解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换算关系。
6. 讲解时间单位:展示实物和图片,讲解秒、分钟、小时、天等时间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换算关系。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9.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计量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的相关模型。
2. 图片素材:与计量单位相关的图片,如米尺、尺子、天平等。
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上册《基础计量单位》教案
2024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上册《基础计量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计量单位,能正确使用并转换常用的计量单位。
2. 能够通过实物和图像比较、估算和测量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大小。
3. 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计量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和转换。
2.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概念,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计量单位。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和操作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安排:1. 教师出示一把尺子,引导学生回顾尺子的作用,并和学生一起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长度。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描述物体的大小的?Step 2 概念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度?什么是计量单位?展示长度的基本计量单位—厘米,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厘米的用途和常见物体的长度。
2.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更大和更小的单位:分米、米和千米,并与学生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转换。
Step 3 讨论容量1. 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个杯子里的水的多少?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容量的概念,并出示常见的容量单位—毫升,并与学生一起探究毫升的用途和常见容器的容量。
Step 4 体验质量1. 教师出示一块铁块和一颗棉花,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质量。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质量的概念,并出示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并与学生一起探究克的用途和常见物体的质量。
1.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用不同容器测量同一物体的容量,用不同秤称量同一物体的质量。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不同计量单位的应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计量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和转换。
四年级数学下册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教案 人教版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教学内容:(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计量单位。
2.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计量单位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
像计量长度、面积、时间等这些活动都用哪些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常用的计量单位)二、新授:1.教学计量的产生。
(1)什么是量?教师指出:我们所说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
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表示出来。
如要表示黑板的长度,用一米做一段来量,量得黑板有怎这样的3段就是3米长。
(2)计量的产生。
让学生自习书本77页。
2.总结归纳长度单位。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引导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并板书。
再让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1千米有有多长。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填写书上的表,填完后再说一说它们间的进率。
(3)练习。
做“做一做”的第2题。
3.总结归纳面积单位。
(1)提问:回忆一下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这些单位有多大。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结合方格图回答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从小到大排列这些面积单位?再把结果填到书上。
(3)练习。
做79页上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平方米=()平方厘米 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平方千米=()公顷1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000平方米=()公顷2.做练习十八的1~3题。
常见的量(教案)
常见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量及其应用。
2.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五种基本计量单位的掌握。
2.常见的量之间的换算。
3.应用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1.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
2.运用量进行数学计算。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学生用书3.学生练习题册五、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通过生动的场景或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讲授法:在介绍常见的量和计量单位时,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记忆。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4.综合法:课后让学生复习、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一、前置知识讲解:1. 数量和量(1)定义:数量是指用数码来表示一个个体数目大小的概念。
量是指具有数量和单位的概念。
(2)形象化的理解:如果把数量比做一个人的话,那么量就是这个人的身高、年龄或重量等属性。
2.量的种类(1)定义:量的种类是按照物理世界的分类,分成基本量和导出量两种。
基本量是人们直接感知得到的量,其单位是国际制度单位的基本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等。
导出量是由基本量经过运算或组合而得到的量,其单位是国际制度单位的导出单位,如:速度、加速度、功等。
(2)常见的量和计量单位时间量秒(s)长度量米(m)重量量千克(kg)电量量安培(A)温度量摄氏度(℃)面积量平方米(m²)体积量立方米(m³)速度量米每秒(m/s)二、教学内容讲解1.五种基本计量单位(1)秒( s):时间单位。
(2)米(m):长度单位。
(3)千克(kg):重量单位。
(4)安培(A):电流单位。
(5)摄氏度(℃):温度单位。
2.常见计量单位的互换(1)长度量单位互换: 1km = 1000m,1m = 100cm,1cm =10mm,1m = 1000mm。
幼儿园大班数学启蒙:计量单位认知教学案例
幼儿园大班数学启蒙:计量单位认知教学案例一、引言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启蒙教育中,计量单位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计量单位,幼儿可以培养对物体大小、长短、重量、容积等属性的认知能力,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量化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大班数学启蒙中的计量单位认知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二、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并掌握长度、重量、时间、容量、温度等常用的计量单位,如米、克、秒、毫升、摄氏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辨、比较估量、量化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玩具尺子、积木秤、钟表、空饮料瓶、温度计等。
2. 教材:《幼儿数学启蒙》教材、配套的数字图形卡片、认知卡片、实景图片等。
3. 教学环境:教室中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幼儿的操纵工具。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 情境教学:结合幼儿园大班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玩具的大小、购物的重量、游戏的时间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和认识计量单位。
3. 视觉教学:通过图形、图片、视频等视觉化教学手段,帮助幼儿直观地认知和理解计量单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认知教学活动一:比大小游戏教师将几个不同长度的玩具尺子摆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比较,通过比大小游戏,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活动二:实践操作教师给幼儿准备一些“私人玩具”(如积木、穿珠子等),让幼儿用玩具尺子测量自己“私人玩具”的长度,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感知长度单位。
2. 重量单位的认知教学活动一:积木秤比重量教师提供几组不同重量的积木秤,让幼儿用积木秤比较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的重量,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克、千克等重量单位。
活动二:实验操作教师准备几个装满不同数量小石子的小玻璃瓶,让幼儿用手感受每个瓶子的重量,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重量单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会使用计量单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会使用计量单位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以及计量单位的种类;2.掌握长度、重量和容积三种最基本的计量单位,包括它们的名称、符号和换算关系;3.能够使用标准计量器具,如尺、秤和容积杯等,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积,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4.能够进行简单的计量单位换算,如米和厘米的互换,克和千克的互换,毫升和升的互换等;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计量单位的概念和种类;(2)长度、重量和容积三种最基本的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和换算关系;(3)使用标准计量器具,如尺、秤和容积杯等,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积,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
2.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简单的计量单位换算,如米和厘米的互换,克和千克的互换,毫升和升的互换等;(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
三、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法;2.示范演示法;3.讨论互动法;4.巩固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环节(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一些物品,问他们这些物品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最终引出计量单位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2)让学生看一些照片,问他们这些照片里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积该如何计量,从而引入计量单位的种类。
2.概念讲解环节(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介绍计量单位的有关概念、名称和符号等;(2)讲述计量单位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暨科研成果;(3)介绍计量单位的分类方法、换算关系和国际标准等。
3.实验演示环节(1)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引导他们使用尺、秤和容积杯等标准计量器具,观察测量单位的精度范围;(2)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的具体应用方法;(3)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4.巩固练习环节(1)制定不同难度级别的计量单位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完成;(2)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或小组活动,在学习和做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观察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
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
(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
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
(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4)练习:
①估测一条线段的长度:
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
b)进行实际测量:长度是多少?为什么?
(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②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
4千米=()米 120厘米=()分米
小明的身高是135().
数学书的厚度是12().
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120().
教学面积单位.
教师提问: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
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算.
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教师归纳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举例说明1平方千米、1公顷、有多大.
教师归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指出:平方千米、公顷是计量士地面积的单位.
4.学生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不同;进率不同)
5.练习:
(1)估测数学书封皮的大小.
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
b.测量书皮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面积,看与估测的结果相差多少.
(2)填空: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课桌的面积是30().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学校礼堂的面积是1200().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填写课本78、79页“常用面积单位表”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先目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实际量一量,把结果分别填在下表里,然后算出相差的数量.
目测结果
实际测量结果
相差数量
教室长
教室宽
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请同学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演示动画“长度单位”】
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
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品:要为窗户添置窗帘、为写字台配上玻璃板、还要为单人床上配置床单.请同学们帮助张老师算算:每样东西到底需要多少呢?(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窗帘、床单应该比实际窗户、床的大小要多一些,玻璃板的大小应与写字台的大小一样或略小一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问题或补充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量一量学校的篮球场或操场的长和宽,再算出球场或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