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xmind思维导图
马原1-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著作《神圣家族》第一次合作《德法年鉴》思想前提唯心、革命民主→唯物、共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传播最广最有国际性共同纲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法兰西内战》科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百科全书”创立社会根源(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现实需求)法、英、德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独立上舞台主观条件直接理论来源德古哲、英古政经、英法空想自然科学前提细胞、能量、进化诞生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恩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列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鲜明特征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辩证唯物、历史唯物革命性建立于科学性上彻底批判、鲜明无产立场实践性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理论是显著特征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政治立场:人民至上为人类求解放发展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当代价值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现成答案”"现成理想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
该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本书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同时适当吸收了一线师生使用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
目录: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品文摘:一方面,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马原思维导图-第五章
时间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层次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范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 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 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 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 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 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 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 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 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
导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规律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 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完整版)马原第六章思维导图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6世纪早期幻想社会主义18世纪幻想均匀共产主义圣西门幻想社会主义傅里叶社会科学主义的直接思想根源19世纪早期幻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进度幻想发展为科学理想到现实欧文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泛确定生产资料资本主义个人据有之间矛盾激化无产阶级与财产阶级的斗争更为强烈欧洲革命壮大无产阶级力量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出生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争夺政权的第一次伟大试试马克思恩格斯创办唯物史观和节余价值学说第二国际出生1917 年 11 月7 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稳固苏维埃政权期苏维埃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期间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模式苏联解体从一国到多国欧洲、美洲、亚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为代表的共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相联合,成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92年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十八大以来成立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内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定消亡、社会主义必定成功”的主要依照无产阶级是最初进的最革命的阶级,肩负颠覆资本主义,成立社会主义的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成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生产,以知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理,推行按劳分派原则符合自然规律地利用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睦共生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鼎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前锋队,一定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要鼎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盘剥和二极分化,实现共同富饶和社会全面进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一般原则怎样正确掌握一直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质相联合,创建性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停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由: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历史文化传统拥有差别性;时代和实践的不停发展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怎样探究从当时当地历史条件出发充足汲取全部人类的文明成就。
马原串讲思维导图
对象
认识论
感性认识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对象
认识的过程
第一步:从实践到认识
理性认识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相互依存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则会产生:
唯理论 经验论
唯心史观的缺陷
至多看到了思想动机,而没看到物质动因 只看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没看到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包括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道德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
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经济
社会意识包括
法律
非社会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存在是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存在的发展,意识也会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马原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性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物质
定义
定义
起源
唯物论
意识
对意识发展起作用的因素
决定性作用 重要作用
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能动作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定义
直接现实性
特点
自觉能动性
实践
社会历史性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马原思维导图
马哲在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在历史观上唯心(自然观上唯物)
马哲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没有 0
^实践的观寺是马哲独有的
►
除马哲外的其他唯物主义观念
5
... 世界是怎样的 、\ 唯物辩证法
6
/一 两大总特征 0
事物的普遍【联系】 0 事物的永恒【发展】 0
概念 0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能和现实
关系 0
对立统- 0 '
a现 实中孕育着可能
b可 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 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 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 0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注意 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 好应对不利清况的准备 ,争 取实现好的可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 0
7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O —
1联系具有客观性 0 事物本身固有,非主观腮想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0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同其他事物处千—定的联系当中
特点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个成分或环节
3联系具有多样性 0 事物是多样的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1物 质 =本原 意识= 派生
相互区别 0
2物 质 【不是】意识 ,意识 【不是】物质
对立统— 0
相互联系 0
3物 质 【不能代替 】意识 ,意识 【不能代替 】物质 1物 质可以转化为 (变成)意识 ,意识可以 转 为 (变成)物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0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0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思维导图)
马原九大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问题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都处于普遍联系、交叉作用之中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以及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定义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原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他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因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变化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是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者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情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理念
绝对精神(理念)、 道、 神、 上帝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识可否认识物质
可知论: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不可知论: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哲学的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人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基本类型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未知领域)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个体主体
基本形态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
自然能力
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质:内在规定性( xx 和 xx 有质的区别)
概念
量:数量、 规模
度:范围、区别(eg:压死骆驼的第一千根稻草,度指骆驼在1--999 之间稻草它都不会被压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势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要求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对立统一=斗争同一
同一性
有条件 (联系具有条件性)
2021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含义创造者继承者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续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象和内容讲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目标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批评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济学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显著特征)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指引着人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和物质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唯物的,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等。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观念和价值等。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来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核心,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等。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组织,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所取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使其受到剥削。
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是指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以上是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的内容概述。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来源、理论品质及世界观方法论。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意识的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马原思维导图
认识论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思政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背景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主观条件、思想渊源
创立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科学性 革命性 鲜明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
联系的含义
普遍联系 联系的特征
两大特征
系统的观点(补充) 含义
永恒发展 新旧事物的关系
过程的观点
内容与形式
辩证法
五对范畴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内容、发展的动力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定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发展性
当代价值
物质的范畴
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 运动和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空
意识的起源 本质
意识观
意识的作用(分析题)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关系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大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