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3.教学用具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知识拓展)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4.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在课后分组,针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如何保护地球圈层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讨论结束后,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的练习,内容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相互关系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简答题:设置3-5道简答题,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球圈层结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气象站、水厂、地质公园等,观察并记录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现象,撰写考察报告。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
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3.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水圈
1.水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2.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三)岩石圈
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话题和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其学习潜能。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地球模型、PPT等;2.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球科学》、《地球的圈层结构》等;3. 小组讨论材料:纸、笔、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地球模型或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2)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讲解各圈层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实践与探究:(1)让学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分析各圈层的分布和特点;(2)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加深对圈层结构的理解;(3)邀请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创新等。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学科知识:(1)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等;(2)生态学:生物圈的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3)环境科学: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论述明确,注意排版美观。
2.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3.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针对错误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环境的形成等。但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认识尚浅,特别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利用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圈层结构的变化,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课前提供预习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4.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适时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及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2、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向学生讲解地震波的分类(纵波和横波)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变点,从而得出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位置。
(3)结合图片和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的示意图,介绍大气圈的组成成分、厚度和作用。
(2)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水圈的组成、循环过程和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3)以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性和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态PPT、GIS软件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设计动态演示,展示地球圈层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安排户外考察活动,如参观地质公园、气象观测站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
2.教学内容关联:
-强调地球圈层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点、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教学内容以地球圈层结构为主线,紧密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机制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基本概念的理解。
-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地图分析题: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指导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课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圈层结构知识。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观察能力。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貌特征,并提出问题:“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运动、地球形状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二式,详细讲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
-大气圈: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以及大气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圈:讲解水圈的分布、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指导】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述地震波的类型、特点及意义。
2、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构成(四大圈层)及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从位置、组成、特点、意义等方面,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4.、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划分和特点;难点——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及与地球结构特点的关系。
教学策略:分层教学。
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观看地震波传播动画,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要点如下: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其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较快且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如下表。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P22图1.34(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2)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3)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情况。
要点如下:(1)传播特点: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形成不连续面(莫霍面),在地下约2900K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形成不连续面(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
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3.异同:
【合作探究一】根据纵波、横波的传播特点:
1.当某地地下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分别感受到什么样的震动特点?
2.当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的逃生和自救?
3.可否利用地震波进行石油、天然气的初期勘探?
【过渡】科学家利用纵波、横波从地表向下传递,获得的波速变化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什么启示?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1.34中横波与纵波向下传播的速度变化,说出不连续面的特点?
2.结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说明不连续面对内部圈层划分的指导意义?
【小结讲解】不连续面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2.类型:莫霍界面:大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横、纵波速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承转】物理学中声音在不同介质(空气、水、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传播的介质不一样。
那么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连续面上下的速度发生突然变化,也正好说明不连续面上下的“介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内部圈层即可按此划分。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壳的范围?
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
2.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海的地壳厚度有什么差异?
【小结讲解】地壳是指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幔的范围?
2.试推测地幔的物质状态?
3.说出软流层与岩浆的关系?推测软流层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联性?
4.何为岩石圈?
【讲解】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的板块运动与之有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合称岩石圈。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核的范围?
2.试推测地核的物质状态?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熟鸡蛋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异同?
【讲解】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密度极大,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承转】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地震波的分析出发,得到两个不连续面,进而划分内部圈层结构,其中涉及软流层、岩石圈等地理事物及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内部圈层结构划分搞清楚之后,咱们来探究一下外部圈层结构。
【合作探究二】多媒体展示图1.36,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
2. 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2.思考图中各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讲解】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使地表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气,形成天气变化。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中作用显著。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过渡】划分外部圈层,了解了各圈层自身的特点,那么各圈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小结讲解】参照图1.35板图,据图讲解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总结】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由地震波分析切入,得到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两个界面分内部圈层结构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外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后作业】根据本节所学,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