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药涂药技术
适用范围:
1、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腰背、颈肩痛等。 2、中风后遗症康复。 3、妇科炎症所致的腹痛等症状。 4、消化系统疾病。 5、还可适用于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疾病所造成的各种关节疼痛。
1、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维持生命医用电子器械者禁用。 2、妊娠期妇女禁用。 3、有出血倾向、治疗部位有伤口、感染或严重皮肤病患者。 * 治疗中如果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必须立即停止治疗。
中药涂药技术
外科 -黄 荣
中药涂药技术 简介:
① 将粉末调剂成药膏,均匀平铺在皮肤表面。在磁 疗仪的作用下,扩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推动药物分子来透过皮肤黏膜,将药物 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过皮肤黏膜, 快速的进入人体,作用于患部病灶。
② 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经通络、调节和改善 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操作流程:
作用:
金黄散: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醋:软坚散结。
金黄散:(天花粉、大黄、姜黄、黄柏 厚朴、橘核、甘草片等)(注意:根据病人病情及辩
证来对古方进行调剂)
取穴:
颈椎病:风பைடு நூலகம்、大椎、肩井等。
肘关节疼痛:曲池等。
膝关节疼痛:膝眼、委中穴、血海、足三里、阳陵泉、 阴陵泉等。
腰背部疼痛:腰部阿是穴、腰阳关等。
5、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和患病情况。 这样医生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确定患者是否可以使用中医定
向透药治疗。如果患有发热,出血症,严重动脉硬化,破伤风,高血压 (血压控制不佳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就不能使用此项治疗。
6、注意调整磁热仪的热强度。 很多患者都认为电流越大、磁疗灯越热,药效就越明显。
实际上,药效的发挥与仪器的电流强度并无直接关系,并且 每个人对于电流承受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使用仪器 前,患者就得注意将电流调整到适合自己的强度,这样才能 顺利的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7、做好防烫措施。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介绍1.1 目的本手册旨在对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以及相关技术人员。
2.基本知识2.1 中医基本理论①中医阴阳五行理论②中医经络理论③中医脏腑理论2.2 中医诊断方法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3 中医常用技术①中药疗法②针灸疗法③推拿按摩疗法④拔罐疗法⑤刮痧疗法3.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评估3.2 中医技术选择3.3 技术操作前准备3.4 技术操作步骤3.5 技术操作注意事项3.6 操作结束后的处理4.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针灸操作中出血问题的处理4.2 推拿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问题的处理4.3 拔罐过程中出现瘀斑问题的处理4.4 刮痧后出现皮肤过敏问题的处理5.安全与质控5.1 中医技术的安全性要求5.2 患者知情同意的获取与记录5.3 技术操作中的卫生控制5.4 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附件:1.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2.常用中药材列表3.针灸器具清单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5.拔罐器具清单6.刮痧工具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执业护士法:指对执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2.医疗事故: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错误或过失导致患者乃至他人的身体、精神损害或死亡的不良后果。
3.患者知情同意: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说明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涂药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涂药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涂药法作为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家通过长 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涂药法理论和技术。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涂药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涂药法在剂型、用药选择、操作方法等方面不断 创新,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
涂药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 涂药法概述 • 涂药法操作规程 • 涂药法注意事项 • 涂药法临床应用 • 涂药法案例分析
01 涂药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涂药法是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 型,涂于皮肤或黏膜表面,以达 到治疗和护理目的的中医护理技 术。
特点
简便易行、作用直接、疗效迅速 、毒副作用小、成本低廉。
外科疾病涂药法应用具有显著的治疗 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减 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详细描述
外科疾病涂药法应用时,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创面情况,选择适当的 中药和剂型,进行正确的涂药操作。 同时,应注意保持创面的清洁和湿润 ,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三:皮肤科疾病涂药法应用
皮肤科疾病涂药法应 用
涂药法的适用范围
01
皮肤疾病
涂药法适用于各种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通过涂抹具
有抗炎、抗过敏、滋润等作用的药物,可缓解症状,促进皮肤康复。
02 03
黏膜疾病
涂药法也可用于治疗口腔、鼻腔、眼部等黏膜部位的疾病,如口腔溃疡、 鼻炎、结膜炎等。通过涂抹具有抗菌、消炎、滋润等作用的药物,可缓 解症状,促进黏膜修复。
皮肤科疾病涂药法主要应用于皮肤瘙 痒、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的治 疗。通过涂药法,可以起到止痒、消 炎、抗过敏等作用,缓解症状、促进 康复。例如,对于湿疹患者,可以采 用涂药法涂抹一些具有清热利湿、解 毒止痒的中药,如黄柏、苦参等,以 缓解瘙痒、减少复发。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涂抹或擦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疾病起到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中药药物,一般来说,中药药物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外用药一般是一些贴敷剂、药酒等,内服药则需要配制成药膏或药液等形式。
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的操作步骤也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关键。
在进行中药涂擦操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处有水分或污物。
然后将中药药物涂擦均匀涂抹于患处,可以采用按摩、擦拭等方法,使药物充分吸收。
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擦拭,避免刺激患处皮肤。
擦拭后,患者应保持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擦拭后患处受潮。
此外,中药涂擦操作技术在药物的选择和擦拭操作中都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的体质是选择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体质适合的药物也不同。
在擦拭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轻重来确定擦拭的力度和时间,避免擦拭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中药涂擦操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药物选择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注意擦拭操作的正确步骤,同时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从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P3-92.拔罐技术----------------------P10-143.麦粒灸技术--------------------P15-174.隔物灸技术--------------------P18-215.悬灸技术----------------------P22-256.蜡疗技术----------------------P26-297.穴位敷贴技术------------------P30-338.中药泡洗技术------------------P34-369.中药冷敷技术------------------P37-3910.中药湿热敷技术---------------P40-4211.中药涂药技术-----------------P43-4612.中药熏蒸技术-----------------P47-4913.中药热熨敷技术---------------P50-53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P54-5615.穴位注射技术-----------------P57-5916.耳穴贴压技术-----------------P60-6317.经穴推拿技术-----------------P64-6918.中药灌肠技术-----------------P70-73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中医护理涂药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涂药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涂药法病人护理标准
病人在最小不适中,得到如医嘱所示的正确、安全的涂药法护理。
二、涂药法操作病人的护理结果标准
1.根据医嘱选择药液及湿敷部位正确。
2.患者及家属对操作和解释表示满意,配合治疗。
3.通过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减轻局部肿胀、阵痛、止痒等治疗效果。
4.记录及时准确。
三、涂药法操作流程
评估病人的一般状况——告知病人涂药法相关信息,取得病人的合作——准备物品——携物品至病床旁、核对——暴露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垫治疗巾,保暖——清洁皮肤——将药液涂于疮面—必要时以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包扎—整理—记录。
四、适应范围:
临床应用局部红胀、疼痛、瘙痒。
五、禁忌症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要清洁皮肤。
2、混悬剂先摇匀后在涂药。
3、霜剂可用手指或手掌反复搽抹,使之掺入肌肤。
4、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堵塞。
5、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禁用。
6、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应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擦净或清洁。
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
七、应注意的环节
1、评估应在物品准备之前进行,主要评估: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湿敷部位的情况、心理状况等。
2、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
3、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4-中药涂药技术
中药涂药技术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橡胶单、中单等;必要时备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橡胶中单,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地涂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人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可中间留空隙。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婴幼儿颜面部,妊娠患者禁用。
2、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3、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4、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参考文献1.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2.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3. 张翠娣.临床常用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郭淑明,贾爱芹.临床护理操作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 张雅丽,何文忠.临床护士实践指导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附: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附: (5)
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
(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