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两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赏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棋的故事,强调了专注和专心的重要性。
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在听,但心有旁骛,想着射鸿鹄的事情。
结果,前者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这篇文章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文。
故事中,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中晚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各有各的道理,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揭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同时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道理,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也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寓言两则》课文原文

《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共34张PPT)

郑人:郑国人。
履:鞋子。 度:量长度,(动词)
欲:想,想要
者:……的人 其:他自己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之:代量好的尺码。
置:放
其:他的
坐:同“座”,座位。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到 之:动词,到……去。 市:集市
机应变。
固执
迂腐
2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
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不能墨守成规
卜妻为裤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 其妻问曰:“今 何如?”夫 曰 :“象吾故。”妻子因毁 新令如故。
郑县人卜子,一次,让妻子为他做条 新套裤。妻子问:“这条套裤做成什么样 式的呢?”卜子随口回答说:“就照我那 条旧的做吧。”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又按旧裤
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了。”就返回家拿尺码。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及:到,等到
罢,结束,这里指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了。
遂,终于。 得:买到 译文: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 终于没有买到鞋。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何:为什么
“试之以足”即“ 以
用
足
试
之”。
脚
试穿
这里的“之”指履。
译文: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穿鞋的大小 呢?”
的样子,把它弄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
了,这才交给 丈夫。
课堂小结
寓意:
整则寓言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通
过人物对话,揭示了郑人固执、迂腐的性格,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感受寓言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寓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掌握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寓意等要素,了解寓言通过虚构的故事传达道理的特点。
举例:《滥竽充数》中,分析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中的情节设定,如何体现寓言的讽刺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复述故事、讨论寓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举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解释故事寓意,锻炼表达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趣味性十足,但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表演本身,而忽视了寓言的寓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引导,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入体会寓言的道理。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对于寓言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寓言的表现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楚人丢失剑后在船上刻记号,然后按照记号下水找剑却找不到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做法。
《郑人买履》也是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但在去市场的路上忘记带尺子,最后因为市场关门而未能买到鞋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于依赖形式和规则,缺乏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的人。
它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应该相结合,不能只依赖规则和标准,而忽视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对。
这两则寓言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我们要有灵活的思维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拘泥于陈规和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跟从和迷信权威。
《古代寓言两则》PPT课件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7 练习
1.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之 ① 誉之曰
( 指盾 )
②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的 )
其 ① 又誉其矛曰
( 他的 )
②其人弗能应也
( 那个人 )
2.按自已的理解说出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 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8 练习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 网络,如有帮助请下载!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 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也。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3 意 练
1、自已边读句子边看注释,揣摩句子意 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 或说不通顺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5 古代寓言两则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 1 练习
读一读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2 练习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5 练习
★ 寓言中卖矛与盾的人可笑在哪 里?为什么可笑?你从中悟出了 什么道理?
★ 1.先小组讨论
★ 2.再全班交流
2021/3/8
课题 一读 再读 合作 表演 探讨 寓意6 练习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两则》

小学语文课文《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可是他想:响声要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古代寓言二则》课件ppt

①② ③④
刻舟求剑
(课本剧)
人物:楚人 船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 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 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 要。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 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也告诉 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要用运动和 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而忘操之。已得履, 同“散返回集”,返乃度及曰。反:,”市“ 反吾归罢忘取,持之遂。不
得履。人曰:“何 用 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 宁可 也。”
到……去 终于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lǚ
郑人买履 du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
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dù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
suì
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nìng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郑人买履 Lǚ,鞋子 duó,郑量长人短有欲买履者, 同“座”,座先自度其足,而置 量好的位尺码。之其坐。至之市,
2、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3、你能讲一个成语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并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看谁讲得 好。
思考
郑人是个怎样 的人?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探究学习
分析郑人形象
固执、迂腐
合作探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人不能墨守成规, 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 出的体会和结论。
中国古代寓言人教版电子版

中国古代寓言人教版电子版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1很久以前,只有中山国人会酿酒。
鲁国人想得到酿酒秘方,始终也未能如愿。
后来,有个在中山国的鲁人,设法从一烧锅里弄了些酒糟带回来,在鲁国开了家酒店,把酒糟浸泡在鲁国自己做的一种很不好吃的酒里,然后称说此酒是中山风味。
酒店开张,慕名而来的人很多。
品尝后都说是地道的中山风味。
有几个原先品过中山酒的人也说与原先喝过的没两样。
酒店越开越兴旺,天天座无虚席。
一天,中山国那个烧锅的酿酒师傅恰巧来到鲁国,闻名也来品尝,刚呷了一口,便吐出来了,苦笑着大声说:“和我们烧锅的光糟水一个味,也来混充中山酒。
”客人知道受骗,哄散而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2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3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
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
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
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
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
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01司马光宋·佚名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
其中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一不小心便失足跌落水缸里。
很快,这个小孩就被水淹没了。
其他小孩子见状,吓坏了,纷纷跑开了。
只有司马光淡定地拿石头砸开了水缸,水流迸射而出,小孩子被水流冲出缸外,最终成功被救。
02囊萤夜读唐代《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且不知疲倦。
他喜爱读书,因此知识渊博。
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
所以每到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把几十只萤火虫装进袋子里,像灯光一样照着书本。
有了“灯光”,车胤更是夜以继日地努力读书了。
03精卫填海先秦《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女娃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满东海。
04守株待兔先秦·韩非子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农夫看到还有这种好处,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地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意外撞死的兔子。
然而这种“好事”再没有发生,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05王戎不取道旁李南北朝·佚名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14古代寓言两则

改写
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内容,改变 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写 体裁,如把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可 以改写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写成第 三人称;可以改写结构,如把倒叙改 写成顺序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古代寓言两则
执教者:绥芬河市第二小学
王岩
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
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
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
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
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
是学习文言文的良才。
寓言
事
道理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 然归,宋谓人其/有人/悯曰其:苗“之今不日长病而矣揠,之予/者助,苗芒长芒 然矣/!归”,其谓子/其趋人而/曰往:视“之今,日苗/则病槁矣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綦江县营盘山小学杜祥槐
教学内容: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七个生字。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⑶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
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悟句子的意思。
⑶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⑷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寓言(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热爱我国的古典文学。
⑵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重点)。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
的话表达出来(难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一块。
2、学生准备:收集与寓言有关的资料,自己读、写、背诵。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