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礼仪的小故事
古代师德师风的小故事
古代师德师风的小故事那我给你讲个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吧。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这颜回啊,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是他特别好学,品德也高尚得很。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没吃的,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
这时候啊,有人弄来了一点米,就让颜回负责煮饭。
煮饭的时候啊,孔子就瞧见颜回偷偷地从锅里抓了一把饭塞到嘴里。
孔子心里就有点小疙瘩了,心想:“颜回啊颜回,平常看你老老实实的,没想到这饿起来也不顾礼仪了。
”过了一会儿,饭煮好了。
颜回把饭端给孔子。
孔子就故意说:“颜回啊,我刚刚梦到祖先了,这饭啊,得先祭祀祖先再吃。
”颜回一听,赶忙说:“老师啊,这饭可不能用来祭祀。
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灰掉进锅里了,弄脏了一些米,我觉得扔掉怪可惜的,就把弄脏的那点米抓起来吃了。
”孔子一听,心里可惭愧了,他对弟子们说:“你们看,我一直相信眼见为实,可是今天我错怪颜回了。
这颜回啊,品德高尚,我还不如他呢。
”你瞧,孔子这么伟大的教育家,都能从这样的小事里反思自己,而且他的弟子也这么有操守,这就是古代师德师风的一种体现,老师能及时纠正自己的看法,学生呢,坚守自己的品德。
再讲个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和游酢这俩人啊,都是北宋时期的才子,他们都拜程颐为师。
有一天,他俩一块儿去拜见程颐老师,到了老师家门口,发现老师正在屋里打盹儿呢。
这时候天寒地冻的,大雪纷飞,可他俩也不敢打扰老师休息啊。
就这么站在门外,雪花一片片地落在他俩身上,就像两个大雪人似的。
过了好半天,程颐老师睡醒了,一开门,吓了一跳,只见门外两个学生都快被雪埋了。
程颐被他俩的尊师重道感动得不行,这杨时和游酢呢,也因为自己的好学和尊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这说明在古代啊,学生对老师那是相当敬重,老师呢,也有那种让学生敬重的学识和品德魅力。
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故事一,孔子拜师求学。
孔子年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却是无比强烈的。
于是,他决定去拜师求学。
他先后拜师学习礼仪、音乐、射箭等各种学问,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始终怀着一颗尊师重道的心,虚心向师长请教,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故事二,张良拜师投效。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曾在山野间偶遇一位老者,老者教他读书识字,传授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后来,张良拜入名将韩信门下,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张良不仅尊师重道,更是在师长有难时,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故事三,班门弄斧。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许由的人,他在去见老师的路上,遇到了一群人在讲述一个人班门弄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木匠面前吹嘘自己的斧头有多么锋利,结果却被木匠的斧头比了下去。
许由听罢,深有感触,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他在老师面前虚心求教,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
在师生关系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悉心教育学生,成就更多的人才。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的美德,让这种美德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简单的中国礼仪小故事
【导语】在我们的现实⽣活中,“礼仪”到处都存在。
从⼤的范围讲,像这次,我们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留给宾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国的志愿者,他(她)们⽤真诚的微笑、优质的服务,专业的知识迎得了客⼈得好评,以及尊敬,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简单的中国礼仪⼩故事,欢迎阅读。
【刘庄尊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时,博⼠桓荣是他的⽼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设置⼏杖,像当年讲学⼀样,聆听⽼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数百⼈召到太常府,向桓荣⾏弟⼦礼。
桓荣⽣病,明帝就派⼈专程慰问,甚⾄亲⾃登门看望,每次探望⽼师,明帝都是⼀进街⼝便下车步⾏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师枯瘦的⼿,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服,亲⾃临丧送葬,并将其⼦⼥作了妥善安排。
常⾔道:⼀⽇为师终⽣为⽗。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的故事⽐⽐皆是,汉明帝做了皇帝后仍对⾃⼰的⽼师以礼相待。
当你徜徉在阅读和书写的快乐中,可曾想过:是谁,指点着书本教会你读第⼀个拼⾳,把着你的⼩⼿在纸上写下第⼀道稚拙的笔画;当你愉快地唱起动听的乐曲,当你尽情挥舞起五彩的画笔,⼜是谁,引领着你⼀步步⾛进艺术的殿堂……是⽼师,她把⾃⼰的爱⽆私地给了你们。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来,从现在做起,让尊师重道的氛围在我们的⾝边永远传递下去。
【团结友爱】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功⾂,台湾的第⼀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有⼀则发⼈深省的⼩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中谁的品格,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个⼈安安静静、⼼平⽓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9个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9个范文1:题目:名人故事中尊师的案例分析介绍:尊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名人的故事中看到这一点。
以下介绍了9个名人故事中的尊师案例。
一、孔子尊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待老师十分尊重。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经在他的老师面前表演舞蹈,以及长时间守夜练习礼仪。
孔子的尊师精神也很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
二、李白尊师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尊重老师,尤其是李阳冰,一位著名的古文家和诗人。
他在学习作诗的时候,深受李阳冰的影响,受益匪浅。
三、范仲淹尊师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
他在学习文学的时候,深受张问陶、王安石等老师的影响。
他十分尊重这些老师,甚至在他的葬礼上,他的棺材上刻着“张王之门徒”。
四、周恩来尊师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在年轻时就深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们张志新的影响。
他认为张志新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五、毛泽东尊师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
他深受陈独秀的影响,陈独秀的抗日主义和进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六、鲁迅尊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尊重老师,受紫阳先生的传授,对他在文学方面的影响非常深刻,这种影响在他之后的文学创作方面也可以看到。
七、徐志摩尊师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深深地受到翁同龢和夏志清先生的影响。
八、冰心尊师冰心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散文家。
她曾经师从于梁启超先生和胡适先生,也是这些老师的精神启迪,让她成为后来的杰出作家、诗人。
九、韩愈尊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尊重老师,他曾向颜公谦和陈什恭学习,成为后来的诗人、文学家。
分析:这篇作文主要讲述了9个名人故事中对尊师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在写作时,我主要注意故事的来源和故事的要点。
写作重点也是在这个方面,以便说明这些人如何尊重老师,以及老师对他们的价值。
尊师重教典故
尊师重教典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师长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尊师重教的典故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孔子拜师求学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的虚心好学和尊师重教的品德,也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学问体系中,尊师重教被视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求学时,曾先后拜访了多位名师,如老师子贡、师傅师旷等。
他对待师长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尊敬和敬重,虚心向他们请教,努力学习。
在孔子拜师求学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就是孔子曾向老师子贡请教礼仪之道。
据说,当时子贡正在吃肉,孔子特意前去请教。
孔子站在门外,等待子贡吃完肉后才敢进去。
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师长的尊重和礼仪之道的重视,也让人们明白了尊师重教的真正含义。
尊师重教的内涵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尊重师长的人格和学问,还包括遵守师长的教诲和规范。
尊师重教不仅是对师长的一种敬意,更是对教育价值的认可和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师道尊严,认为师长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学生应该虚心向师长请教,遵循师长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教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但是尊师重教的精神依然不可或缺。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和贡献,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尊师重教的实践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
首先,我们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学问,不轻视和嘲笑他们的言行。
其次,我们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同时,我们还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尊重师长的教诲和要求。
只有尊师重教,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尊师重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明和和谐的基石。
师长的教诲和引导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受益终身。
因此,我们要秉持尊师重教的精神,珍视教育资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尊师重道的例子
尊师重道的例子
根据《宋史·杨时传》记载,北宋年间,福建有个叫杨时的人,非常聪明,善作诗文,喜欢钻研学问。
他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人称神童。
杨时为了去听理学大师程颢讲学,朝廷调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足见他对学问的痴迷程度。
程颢死后,杨时前往河南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理学。
话说有一天,杨时和自己的好友去拜访老师,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闭着眼睛静坐,杨时是一位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他觉得即便是自己再渴望请教,也不该在老师闭目静坐的时候打扰他。
于是,这俩人便恭恭敬敬地站立在门口,等候老师醒来。
可是,老师静坐冥想的时间有点长,这俩人毫无怨言,继续静静地在门口等候。
过了一会儿,下雪了,天气越来越冷,他们俩依然在雪中坚持等候。
雪越下越大,地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厚的时候,老师终于把眼睛睁开了。
他看见外面有俩人,依雪而立,忙召唤进门。
一问才知道,他们已经在雪地里耐心地等候了很久。
见此情景,程颐深受感动。
从此,这件事就被作为尊重老师的范例而流传开来。
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的理学,并形成了自己的独家学派,成为了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在程颢、程颐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时晚年隐居龟山,被称为“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也自此慢慢被人熟知,用以赞扬那些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他认为,尊敬师长、重视道德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而今,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
村中有一位老师傅,他教书育人多年,深受村民们的尊敬。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年轻人,他自负地认为自己聪明过人,不需要老师教导。
他对老师傅的教诲置之不理,甚至在村民面前嘲讽老师傅的教育方法。
然而,一场大雨过后,村子里的小河泛滥成灾,许多房屋被淹没,村民们焦急不安。
老师傅挺身而出,带领村民们共同抢险,最终化解了危机。
而那位自负的年轻人却束手无策,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这次事件让年轻人深刻反省,他意识到自己的自负是多么愚蠢。
他开始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老师的谦卑和勤奋。
他也开始尊敬他人,尊重道德规范。
渐渐地,他成长为一个深受村民尊敬的人,也明白了“尊师重道”的真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并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品德。
尊师重道,就是要尊重老师的教诲,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自负、不傲慢;尊重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当今社会,尊师重道的意义更加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尊师重道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教诲是我们成长的指引。
而道德规范则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关系到我们的人格和社会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同时,要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总之,尊师重道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尊重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遵守道德规范,我们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也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
希望每个人都能牢记“尊师重道”的意义,用行动去实践,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尊师重道的故事典故简短
尊师重道的故事典故简短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典故,这些故事典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和意义。
孝经中讲:“君之所教,勿丝毫废,渊海之下,蜉蝣之上,皆得所受。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学到的东西,无论多大或多小,都应该珍惜并慎重地对待。
因为这些东西会对我们的未来和命运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他的老师曾经让他去寻找一只不合格的马,并花费三个月时间在寻找这匹马。
后来他的老师又让他去寻找一枚半坏的瓦片,并在三年时间里找到了这枚瓦片。
孔子非常敬重他的老师,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老师对自己的教导和教诲。
孔子还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人身上学习到什么东西。
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位教育家叫曾子。
他的祖父曾参担任过政府官员,但是他不居功休息,而是继续在社会上工作,认为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知识,并找到了一位名叫任返的老师,向他学习礼仪和道德。
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曾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另外,古代的一些名士也以尊师重道著称。
比如说韩愈,他在求学期间曾经十分勤奋地向古代的名士学习,经常熬夜,即使生病也还是继续读书。
他还在一次考试中,因为没有复述他的老师的话,而被拒绝了半个月的食物补给,这样的考试崇尚的是尊重老师,不是依靠个人才能。
可见,在中华文明中,尊师重道的传统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价值观。
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尊重教师,珍惜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坚持对知识的追求,从而承担起传承和继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让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古代关于尊师成语典故
古代有很多关于尊师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源于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故事。
杨时为了向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在雪中等待了很久,直到程颐醒来,他才得以请教。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求学的诚意。
2. 一字之师: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郑谷的故事。
郑谷在与朋友一起讨论诗文时,发现朋友的诗中有一个字用得不恰当,于是纠正了这个字。
朋友非常感激,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孔子拜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尊敬。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在生活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这些成语典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该对老师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小学语文中的尊师重道的故事
小学语文中的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小学语文中,我们经常会学到很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启发人心的情节,向我们传递了尊敬老师、感恩师恩的重要价值观。
下面将为你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尊师重道的故事。
故事一:管仲进宫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因为他过人的才能和智慧而受到了各国的推崇。
当时,他正担任齐国的重臣,国内外无人能及。
有一天,齐国君主齐宣王专程邀请管仲进宫,向他请教国家政务。
当管仲进入宫殿时,齐宣王却不起身迎接,态度冷淡。
但管仲丝毫没有介怀,他仍然彬彬有礼地向齐宣王请安,并就政务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管仲不仅没有因齐宣王的冷淡态度而愤愤不平,相反,他还大度地表示只要可以帮助到国家,无论受到何种待遇,都不重要。
得知管仲的表现后,齐宣王深感自己的失礼,当即起身向管仲行礼,并派遣使臣到齐国各地派发告示,将管仲列为百里之内尊师重道的标兵,让人们效仿他的榜样。
故事二:爱党童子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张良的小男孩,他对学习非常努力。
有一次,他听说书堂里会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来讲课,于是他提前到了书堂,但却只有他一个人。
他原本可以享受私教的机会,因为没有其他同学的存在,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
老师看到了这一幕,深受感动。
从那以后,他决定给张良一个特殊的机会: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大门口等候张良,并与他一起上学。
这个例子激励了其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书堂很快变得热闹起来。
故事三:颜回去世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深受孔子的赞誉。
有一天,颜回突然生病去世,他的家人、朋友和老师都感到非常伤心。
孔子闻讯后,亲自前去吊唁,并为丧家办理了丧事。
为了纪念颜回,孔子将他的墓地修整得十分庄重,还亲手为他祭拜。
孔子常常提到颜回,他说:“吾未见刻意者。
”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严谨认真的学生,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
尊师重道的故事铭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提醒着我们要尊敬和感激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来培养我们的才华和品格。
尊师重教故事
尊师重教故事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尊师重教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一个著名的尊师重教的故事:岳飞祭拜恩师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严格教育,牢记忠孝礼仪。
岳飞的启蒙老师是周侗,周侗将岳飞收为义子,倾囊相授,对岳飞进行武学和文学的教育。
周侗去世后,岳飞亲自护送周侗的灵柩回乡安葬,跪拜于恩师坟前,喃喃自语:“师父,你的教诲和慈爱弟子没齿不忘,今日特来拜别师父,弟子要出征抗敌去了。
”说罢便痛哭失声。
在场的乡亲无不为之动容,称赞岳飞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这个故事体现了岳飞对恩师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他用行动践行了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这种敬仰和感激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上,也体现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
他一直秉持着恩师的教诲,致力于为国家、为人民尽忠职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更是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和传承。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以下是有关尊师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欣赏吧!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1】“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2】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尊师礼仪(通用5篇)
尊师礼仪(通用5篇)尊师礼仪篇1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
《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
”又说明当时进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同学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旧讲颂弦歌不衰。
同学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惟有颜回照样仔细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当以是否拥有抱负理想等精神财宝来衡量穷与通,境况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
同时也动听地批判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境况顺逆来推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念,也是对颜回中心诚意的欣赏(《风俗通义》卷七)。
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今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境况再困难,做同学的都应当始终敬重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愿啊。
其后,大家老狡猾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
数年后,孔子带领同学返回鲁国,始终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头时,都要同学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
由于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同学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
尊师重道故事
1.孔子拜项橐(tuó)为师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尊师孝亲好少年主要事迹7篇
尊师孝亲好少年主要事迹7篇【篇一】李xx同学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在学校里,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尊重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成果,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表示感谢;她尊重老师,对老师礼貌有加,遇到老师总会亲切地叫一声“老师好”;她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工作,帮助同学提升学习成绩,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她工作中讲究方法,真诚待人,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喜爱;她在担任校大队委学习委员工作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协助校委会老师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是学校和老师对她的信任,只有尽心尽职做好这个工作,才是对老师这份信任最好的回报。
正是由于这种积极和努力的心态和态度,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多次被评为校“内外兼修汾小学子”和“三好学生”称号。
她总是说,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帮助了她茁壮成长,没有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就没有她取得的众多成绩,唯有用更优秀的成绩和更加的勤奋来回报老师。
在家庭中,李xx同学是一个让父母省心和放心的好孩子。
她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学后自己安排作业时间,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喜欢主动给父母汇报成绩和学校的学习情况,遇到问题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父母对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如指掌;遇到父母工作不顺、心情烦恼时,她总是想办法安慰安慰,实在不行就讲个笑话,逗你一乐;遇到父母生病时,她就帮父母倒杯热水,泡点药,陪父母走走,缓解一下病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一些父母的负担。
虽然李xx同学年纪不大,为家庭和父母贡献的力量有限,但是,她有一颗尊敬长辈和感恩父母的爱心,真正从内心为父母分忧解难。
一份耕耘、一份收货。
学习和成长的路是漫长的,李xx同学用她的正直和善良、热情和宽容在尊师孝亲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二】我应该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我降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因为父亲几年前因车祸而瘫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这些,并没有把我打垮,也没有把父母打垮。
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实用十篇
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实用十篇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 1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__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
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
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
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__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__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里记载:“天生时而地生时,人其父生而师教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文明和国家强盛,而人的素质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则起着关键性作用。
尊师才能重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崇,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充分肯定。
古往今来,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广泛流传。
《韩诗外传》尊师重道故事
《韩诗外传》尊师重道故事【一、介绍《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作者不详。
该书以诗歌和故事的形式,宣传了儒家思想,强调了尊师重道、礼仪待人等美德。
其中,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承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故事梗概】1.子夏尊师子夏,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
他非常尊敬老师,每次见到孔子,都会恭敬地行礼。
有一次,子夏在路上遇到一个不懂的问题,他便回家请教孔子。
孔子告诉他答案后,子夏感慨地说:“原来这个问题这么简单,我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孔子微笑着说:“这就是尊师重道的道理,你尊重我,所以能从我这里学到知识。
”2.齐景公礼待孔子齐景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他非常尊敬孔子。
一次,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亲自迎接,并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告诉他:“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礼仪待人,国家才能安定。
”齐景公听后表示赞同,并说:“我从孔子那里学到了很多治国之道。
”3.叶公子高尊敬老子叶公子高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公子,他非常尊敬道家老子。
有一次,老子来到晋国,叶公子高亲自迎接,并向老子请教养生之道。
老子告诉他:“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心境平和,饮食有节。
”叶公子高听后受益匪浅,感慨地说:“我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三、故事背后的启示】1.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只有尊重师长,才能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礼仪待人的典范齐景公和叶公子高以礼仪待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我们应该怎样尊师重道】1.尊敬师长我们要尊敬我们的老师,感激他们的辛勤付出。
见到老师时,要主动行礼,用礼貌的语言和他们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向他们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
2.践行道义我们要践行道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传播正能量。
刘庄尊师的故事
刘庄尊师的故事
刘庄为太子时,皇帝选择天下贤才为其师,拜博士张佚为太子太傅、《尚书》学者桓荣为太子少傅。
又令其舅阴识,以执金吾身份兼职,辅导刘庄。
刘庄在诸位饱学之师、明达之士精心辅导下,学业突飞猛进,见识与日俱增,无论是评述古史,还是议论时事,他都能一针见血,明察曲直,分清是非,做出判断,显然,已有贤才、明君的派头了。
师生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后来,刘庄继位,做了皇帝,仍然以敬师礼恭奉桓荣。
他经常到太常府去,探望少傅,让桓荣坐案前,他坐案下,像当年做学生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以及桓荣的老学生们,都召集到太常府,执子弟礼,听取桓荣的专题讲座。
他经常问候少傅身体健康,每次探望时,一进太常府街口,他就下车步行,以示敬意。
见到少傅,常常拉着他枯瘦的手,默默垂泪,情意绵绵,难舍难分,良久乃去。
皇帝尊师重教,影响广远。
全国学子,跟风向学,崇尚师道,洞明礼仪,学习文化,蔚为风气。
而诸侯、权贵见尊长、问疾病,从此也不敢乘车至门,都恭敬如仪了。
当朝皇帝以身作则,开创了尊师重教、尊老敬贤的一代新风尚。
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
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我们古代的人都很尊重自己的老师,所以我们更应该将尊师的礼仪传承下去,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尊师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尊师礼仪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尊师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师礼仪的小故事
导读: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以下是有关尊师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欣赏吧!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1】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2】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
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
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
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3】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4】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
1.尊师礼仪故事
2.古代尊师礼仪的小故事
3.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
4.尊师礼仪小故事
5.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6.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7.孔子尊师的小故事
8.尊师孝亲的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尊师礼仪的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