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复习知识点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化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掌握中药化学的知识,对于理解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和药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中药的来源、化学成分和药物代谢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个方面。

1. 植物药:植物药是指以植物全草、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等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黄连、当归、枸杞等都是常见的植物药材。

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多种物质。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身体组织、分泌物或器官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鹿茸、牛黄、熊胆等都属于动物药材。

动物药的主要成分有多种蛋白质、多肽、多糖等。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以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例如,石膏、硫黄、朱砂等都是常见的矿物药材。

矿物药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质,如氧化物、硫酸盐等。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多种物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

例如,鸦片中的吗啡、罂粟中的吗啡碱等都属于生物碱。

生物碱的结构多样,具有镇痛、镇静、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2. 黄酮类:黄酮类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柴胡中的柴胡素、葛根中的黄酮苷等都属于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复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3. 皂苷:皂苷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都属于皂苷。

皂苷的结构多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菌、驱虫、镇痛等多种生物活性。

例如,薄荷中的薄荷脑、丁香中的丁香油等都属于挥发油。

挥发油的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中药化学-要点总结资料

中药化学-要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总论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第二章生物碱一、基本内容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例外:秋水仙碱,N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显碱性)。

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毛茛科(黄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洋金花、颠茄、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苦豆子);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存在生物碱: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兰科;低等植物中仅个别存在生物碱:蕨类植物(烟碱)、菌类植物(麦角生物碱);科属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在某一部分或某些器官;生物碱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了以酰胺的形式存在外,仅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那可丁)。

绝大多数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少数以无机酸盐的形式存在(吡啶槟榔烟碱苦参碱萨苏林去甲乌药碱罂粟碱汉防己甲素;R=H汉防己乙素R=CH31-苄基异原小檗碱延胡索乙素R=H吗啡;R=CH(吲哚)、大青(士的(色胺)(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特殊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麻黄碱);升华法(咖啡碱、烟碱)1. 水或酸水提取常用0.1%-1%的硫酸或盐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采用浸渍或渗漉法提取。

常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萃取法进一步纯化和富集,除去水溶性杂质。

2. 醇类溶剂提取游离的生物碱和生物碱盐均可溶于甲醇、乙醇。

常采用浸渍、渗漉、回流、连续回流法提取。

3.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氯仿、苯、乙醚以及二氯甲烷等溶剂。

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之前,必须将中药用碱水(石灰乳、碳酸钠溶液或稀氨水)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提取方法多采用浸渍法、回流提取法或连续回流提取法。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中药化学知识点速记

中药化学知识点速记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极性最弱的是:乙酸乙酯。

2.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3.两相溶剂卒取法的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不同(分配系数K)。

4.樟木中樟脑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升华法。

5.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是:分馏法。

6.不宜用煎煮法提取的中药化学成分是:挥发油。

7.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结晶的熔点和熔距。

8.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滤纸中所含的水。

9.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葡聚糖凝胶。

10.采用透析法分离成分时,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成分是:无机盐。

11.用TCL检验化合物的纯度时,多采用:三种展开系统。

12.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生物碱。

13.可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蒽醌类。

14.提取非挥发性,对热稳定的成分以水为溶剂时常用:煎煮法。

15.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一般采用:回流法。

16.一种省溶剂,效率高的连续提取装置但有提取物受热时间长的缺点的是:沙氏或索氏提取法。

17.不加热,提取比较完全,但费时,消耗容量大的方法是:渗漉法。

18.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极性溶剂是:乙醇。

19.欲纯化总皂苷通常采用:醇醚法。

20.提取生物碱常用方法是:酸碱法。

21.用于除去亲脂性色素是:活性炭。

22.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聚酰胺色谱法。

23.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24.主要根据沸点高低分离物质的是:分馏法。

25.主要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分离物质的方法是:硅胶柱色谱法。

26.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活性炭。

27.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氧化铝。

28.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硅胶。

29.提取含有大量淀粉等多糖中药成分采用的方法是:浸渍法。

30.除去多糖的常用方法是:水醇法。

31.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聚酰胺色谱法中洗脱能力强的是:二甲基甲酰。

适合采用聚酰胺分离纯化的是:黄酮。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重点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重点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一单元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本章结构研究方法1.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膜分离法、色谱法、其他方法)二、大纲要求:1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常用的提取方法。

2 、掌握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的原理及应用。

3 、掌握吸附色谱、分配色谱、聚酰胺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等的原理及应用。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溶剂提取法有效成分提取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考点一:溶剂提取法 -溶剂的极性、提取方法溶剂的分类:水(强极性溶剂):提取无机盐、糖、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等亲水性有机溶剂:甲、乙醇,丙酮。

提取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

常用溶剂的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提取方法:(1)浸渍法:以水或稀醇为溶剂,适于遇热易破坏及含多量淀粉、黏液质、树胶、果胶的植物。

(2)渗漉法:以稀乙醇或酸水为溶剂。

适用范围同浸渍法。

但效率高(3)煎煮法:以水为溶剂(4)回流(连续回流)提取:以有机溶剂加热回流。

不适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例题:1.适用于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提取方法是A.浸渍法 B.水蒸气蒸馏法 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 E.连续回流提取答案: A2、下列化合物极性最大的是A、丙酮B、甲醇C、乙酸乙酯D、正丁醇E、乙醇答案: B3 、不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A、蛋白质 B 树脂 C 黏液质 D 淀粉 E 氨基酸答案: B[1-5]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 回流提取法E.连续回流提取法1.不加热而浸出效率较高的是2.以水为溶剂加热提取的是3.有机溶剂用量少而提取效率高的是4.自中药中提取含挥发性成分时不宜采用的方法是5.提取受热易破坏的成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答案: BCECA考点二:水蒸气蒸馏法的概念及应用适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不溶于水、耐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药物形式,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的优点。

作为中药的基础学科,中药化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本文就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复习,讲解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

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组成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中药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黄酮类是中药中常见的抗氧化物质,萜类则是中药的香气成分。

2.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各个器官有不同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包括苦杏仁,可以消积除痰、止咳定喘;枸杞子,具有补肾强腰、明目益智的作用;大黄,能够疏通经络、止痛泻火等等。

3.中药的提取与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通常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才能发挥最好的药理效果。

目前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波提取等方法。

而中药的纯化则主要是通过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实现。

二、中药的化学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HPLC)HPLC是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色谱分离能力强等优点。

通过在色谱柱中加入不同类型的固定相材料,可以实现对中药中个别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检测。

2.气相色谱(GC)GC则是一种适用于挥发性物质检测的方法。

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GC可以将中药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3.质谱(MS)质谱是一种分析检测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化学成分中的分子与电荷分离并离子化后进行检测,可以准确鉴定中药的化学成分,推测它们的分子结构和主要药理作用。

4.红外光谱(IR)I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通过红外光进行分析。

在中药的化学成分中,每种化学基团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中药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5.核磁共振(NMR)NMR是另一种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它可以将分子中的质子和化学键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并推测分子的结构及其三维构成。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重点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二章糖和苷类化合物(一)糖类化合物1、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2、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3、结构类型:Fischer式(C1-OH与原C5或C4-OH):相对构型—顺式为α,反式为β绝对构型--向右为D型,向左为L型Haworth式(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之间的关系):相对构型--同侧为β,异侧为α绝对构型--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二)苷类化合物1、苷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2、苷的分类1)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溶解度小,难溶于水)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醇苷--是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的苷。

如红景天苷酚苷--是通过酚羟基而成的苷。

如天麻苷。

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的。

如山慈菇苷A氰苷--是指一类α羟腈的苷。

如野樱苷、杏仁苷吲哚苷--吲哚醇中羟基与糖缩合,如靛苷氮苷:糖上的端基碳原子与苷上的氮原子连接而成—巴豆苷碳苷: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芦荟苷硫苷: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硫基缩合而成的苷—黑芥子苷△苦杏仁苷在人体会缓慢分解生成不稳定的a-羟基苯乙腈,进而分解成为具有苦杏仁味的苯甲醛和氢氰酸。

小剂量口服时,由于释放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而镇咳,大剂量时因氢氰酸能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的活性而阻断生物氧化链,从而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2)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3)苷在植物体的存在状况分: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的苷(杏仁苷)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野樱苷)4)根据糖的名称分:葡萄糖苷、去氧糖苷、木糖苷5)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分: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6)按照糖连接的糖链数:单糖链苷、双糖链苷7)按照理化性质或生理活性分类:皂苷、强心苷等3、苷类的性状:多数固态、无色、无味,个别有色、有味4、苷类的旋光性:多为左旋,水解后生成糖呈右旋5、苷类的溶解性:苷-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苷元-亲脂性6、苷键的裂解: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环(1)酸催化水解:试剂――酸(盐酸、硫酸、乙酸等)、溶剂――水或稀醇水解难易的规律:aN-苷>O-苷>S –苷>C-苷b呋喃糖苷>吡喃糖c酮糖(呋喃结构)>醛糖d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e 2、3-去氧糖苷 > 2-去氧糖苷 > 3-去氧糖苷> 2-羟基糖苷> 2-氨基糖苷f 芳香属苷>脂肪族苷避免苷元脱水-难水解、对酸不稳定:①两相水解法、②改变水解条件(2)碱催化水解:具酯性质苷可发生碱水解:酯苷、酚苷、稀醇苷、β吸电子取代的苷(3)酶催化水解:专属性很强:特定酶只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条件温和:①保护糖和苷元结构②保留部分苷键得次级苷(4)乙酰解反应:特点: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用途: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易难顺序:1→6﹥ 1→4﹥ 1→3 ﹥ 1→2(5)氧化开裂法:最常用Smith降解法反应过程:①试剂 NaIO4 --- (邻二羟基)→二元醛②试剂 NaBH4 --- (二元醛) →二元醇③室温下酸水解产物:丙三醇,羟基乙醛,苷元,甲酸(三)苷类的提取与分离1、苷类的提取:提取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a 破坏酶①加温、沸水煮(>80℃)②加乙醇(>60℃)或加甲乙醇提取③加碳酸钙或硫酸铵处理④烘干药材(< 60℃)b 避免酸、碱接触c 溶剂的选择①多用乙醇、甲醇、醋酸乙酯②沸水不宜用于含淀粉多者,有时用含有机酸缓冲剂控制pH以防水解③亲脂性强者用氯仿等亲脂性溶剂2、苷类的分离:溶剂法、大孔树脂法色谱法:吸附色谱吸附剂:常用氧化铝和硅胶洗脱剂:氯仿—甲醇、氯仿—甲醇—水(四)糖和苷类的检识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菲林反应和多伦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五)苷类的结构研究苷键构型的确定: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M]D=[M]D(苷)-[M]D(苷元)利用NMR谱: J=6~9Hz → d,b ;J=2~3.5Hz → d,a3.苷类化合物的一般性状、溶解性、旋光性、显色反应如何?(1)一般性状:苷类多是固体,其中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如皂苷,则多呈具有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鉴别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XX苷2.四环三萜、五环三萜、甾体皂苷3.生物碱、薄荷醇、香豆素、双糖4.萘醌、香豆素、薁类5.甲型强心苷苷元、乙型强心苷苷元、三萜皂苷苷元简答题1.例举常用的溶剂提取法答:冷提法:浸渍法、渗漉法热提法: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2.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答: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①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②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③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①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②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③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3.地黄炮制变黑的原因?答:地黄中含有梓醇苷,为 C4 去甲环烯醚萜苷类,易水解,水解后的苷元不稳定,苷元聚合而变黑。

4.生物碱的一般鉴别方法答:金属盐类:①碘化铋钾——生成橘红色至黄色无定形沉淀②碘化汞钾——生成类白色沉淀③碘-碘化钾——生成红棕色无定形沉淀酸类:①硅钨酸——生成类白色或淡黄色沉淀②苦味酸——生成黄色沉淀5.黄酮类化合物用聚酰胺色谱吸附的规律?答: a 游离黄酮与黄酮苷的分离:以含水流动相洗脱,出柱先后顺序一般是: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以有机溶剂 (如氯仿- 甲醇) 作洗脱剂,则结果相反。

b 苷元母核上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 当羟基在邻位等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其与聚酰胺吸附力减小,易于洗脱。

d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一般是: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

e 分子中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易被吸附,故查耳酮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于洗脱。

f 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g 各溶剂在聚酰胺色谱柱上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乙醇(浓度由低到高) <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6.简述常见色谱分离法的种类及原理①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分离②凝胶过滤色谱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③离子交换色谱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④大孔树脂色谱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目的⑤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7.关于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和评价其品质的理化常数组成: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理化常数:物理常数: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化学常数:酸值、脂质、皂化值8.区别甲型强心苷和乙型强心苷的原理及鉴定原理:根据 C上的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甲型强心苷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其在17碱性醇溶液中双键移位产生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

中药化学要点

中药化学要点

☆ 考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

如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

从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一般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1.浸渍法:是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

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2.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此法简便,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

4.回流提取法:是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

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

但此法时间较长。

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7.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

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考点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

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够溶解大量的待重结晶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的待重结晶物质。

(3)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

(4)溶剂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

(5)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一般可以根据结晶的形态和色泽、熔点和熔距及色谱法来判断结晶纯度。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的来源:中药除少数品种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中药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1、糖: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苷:苷又称为甙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3、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4、碳苷: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与苷元碳原子直接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酸碱性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2)颜色反应主要基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3、3、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根据其极性的差别,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苷类在氯仿中不溶而游离(2)游离蒽醌的分离方法: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3)蒽醌苷类的分离方法:溶剂法、色谱法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1、概念: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在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成分与分类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萜烯类等。

根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中药可以分为生物碱类、甙类、多糖类、多酚类、挥发油类等。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2. 红外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3. 质谱法:通过物质在质谱仪中的分子碎裂和离子化,分析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4. 气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气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5. 液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液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研究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三、中药炮制与贮藏中药的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处理,改变其药性、提高疗效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炒、炙、焙、煅、熬炼等。

中药的贮藏要注意避光、防潮、干燥和通风。

四、中药提取与分离方法 1. 水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水中,通过水溶性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2. 醇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醇溶剂中,通过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3.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使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迅速释放出来,提高提取效率。

4. 萃取法:利用萃取剂将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浸出,然后蒸发溶剂,得到提取物。

五、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 总灰分测定法:通过加热中药样品,燃烧掉有机物质,测量残渣的重量,判断样品中无机杂质的含量。

2. 挥发油含量测定法:通过蒸馏提取、重量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3. 总黄酮含量测定法:通过提取、分离、比色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4. 重金属含量测定法:通过酸溶、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六、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的关系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密切相关。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复习知识点重点整理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中药化学第一章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第二章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第2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1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2亲水性有机溶剂。

(乙醇、甲醇,最常见)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解离度差异)(4)大孔树脂色谱(具多孔结构,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红外光谱):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紫外光谱):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NMR: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4)MS(质谱法):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一)糖类化合物,通式为Cm(H2O)n,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又叫寡糖,2~9个)、多糖(10+)D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右边;L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左边Haworth式中:D-型:-CH2OH在环上方D-(+)-甘油醛L-(-)-甘油醛L-型:-CH2OH在环下方α-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异侧β-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同侧纤维素:由葡萄糖以1β— 4 苷键连接而成。

分子结构直线状,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以 1α- 4 苷键组成的,按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难溶于水)和支链淀粉(易溶于水)肝素:含有硫酸酯的黏多糖,组分是氨基葡萄糖、艾杜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透明质酸:由D-葡萄糖醛酸及乙酰D-葡糖胺连接而成的直链酸性黏多糖。

【糖的反应】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层交界面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菲林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可鉴别还原糖和苷)多伦反应:银镜或黑褐色的银沉淀第2节概念:苷是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羟基脱水缩合而成。

按苷键原子分类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

苷类的溶解性(1)苷:极性大。

在甲醇、乙醇、正丁醇中溶解度大,一般可溶于水苷的糖基增多,极性增大,水溶性增加。

碳苷:碳苷在所有的溶剂中溶解度都很小。

(2)苷元: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不同浓度的醇。

(记住S\N\C的例子剩余为)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等(醇苷);苷:黑芥子苷、白芥子苷、萝卜苷苷:巴豆苷苷:牡荆素、芦荟苷,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裂解法:高选择性、作用缓和◇2(1)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

水解顺序:五碳糖苷 > 甲基五碳糖苷 > 六碳糖苷 > 七碳糖苷 > 糖醛酸苷(2)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碱催化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3)酶催化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用酸水解法往往会使苷元脱水或异构化,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而酶水解条件温和(30~40℃), 不会破坏苷元的结构,可得到真正的苷元。

专属性:麦芽糖酶是一种α-苷酶,它只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是β-苷酶,它主要水解β-葡萄糖,但专属性较差,也能水解一些其它六碳糖的β-苷键。

意义:酶水解可以得到次生苷(部分水解)。

因此,通过酶水解可以获知有关糖的类型、苷键及糖苷键的构型、连接方式等信息。

苷的提取:杀酶保苷:⑴提取原生苷时,要控制酶的活性,防止酶解。

⑵提取次生苷,要利用酶的活性,促使苷酶解。

⑶提取苷元,使苷键裂解时,特别要注意保持苷元完整。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quinoids)一、分类与结构:1.苯醌类: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2.萘醌类:两个苯环,通常在(1,4),(1,2),(2,6)3.菲醌类:三个苯环,分为邻醌和对醌4.蒽醌类:按母核结构分:单蒽核醌(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呈黄色,大黄中的羟基蒽醌衍生物多与葡萄糖、鼠李糖结合成苷类)双蒽核类(二蒽酮类:番泻苷A通过C10-C10’相互结合而成的二醌酮类衍生物)◇3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⒈酸碱性:酸性:醌核-OH>β‐OH>α‐OH(α‐OH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表现出更弱的酸性,所以只能在氢氧化钠下才能溶解)酸性强→弱:含—CO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碱梯度萃取,用于分离:β‐羟基蒽醌和α‐羟基蒽醌颜色反应:反应名称鉴定化合物反应结果备注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苯醌、萘醌PC\TLC上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大题)◇4游离蒽醌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经典方法)药材↓乙醇提取乙醇浸膏▕乙醚捏溶↓▔▔▔▔▔▔▔▔▔▔▔▔▔▔▔↓乙醚溶液不溶物▏5%NaHCO3溶液萃取(β‐OH醌弱酸性,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而α‐OH只能溶于氢氧化钠)↓▔▔▔▔▔▔▔▔▔▔▔▔▔▔↓NaHCO3液乙醚液↓酸化▕5%Na2CO3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 Na2CO3液乙醚液结晶↓酸化▕1%NaOH溶液萃取(含—COOH或沉淀↓▔▔▔▔▔▔▔▔▔▔▔▔↓2个β‐OH)↓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5%NaOH溶液萃取(含1个β‐OH)沉淀↓▔▔▔▔▔▔▔▔▔↓↓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含2个α‐OH)沉淀↓重结晶结晶(含1个α‐OH)(大题填空)◇5大黄主要有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醛、大黄酸。

大黄粉▕20%硫酸﹣苯(1∶5),回流↓▔▔▔▔▔▔▔▔▔▔▔▔▔▔↓药渣苯液▕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碱液苯液↓盐酸酸化▕5%碳酸钠水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细针状结晶↓盐酸酸化↓%氢氧化钠溶液萃取(大黄酸)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针状结晶↓盐酸酸化↓回收苯(大黄素)沉淀残留物↓重结晶▕硅胶柱色橙色长针状结晶▕石油醚-苯(芦荟大黄素)↓混合溶剂洗脱依次得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第五章概述: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均由桂皮酸途径合成而来。

三、香豆素类(4类):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的天然产物的总称1.简单香豆素类: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且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环,如七叶内脂2.呋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呋喃环,如补骨脂素68O OO 753.吡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吡喃环,如紫花前胡素O OO4、其他香豆素香豆素有内酯的结构,与可显红色,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wò)酸香豆素类分子中具有内脂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然后其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脂结构。

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脂荧光反应:香豆素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显示紫色或蓝色Gibb’s 反应:水解后用试剂2,6-二氯苯醌反应成蓝色则说明酚羟基对的C6位无取代基碱溶酸沉法(提取用): 由于香豆素类可溶于热碱液中,加酸又析出,故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冷却后再用乙醚除去杂质,然后加酸调节pH至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类即可沉淀析出。

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双环氧木脂素:比如连翘脂素、连翘苷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五味子素、五味子醇(含此类结构)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五味子,主要成分有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五味子酚、五味子脂素(均为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分子特征: C6-C3-C6 结构。

O O123456781'2'3'4'5'6'ABC了解命名的顺序和ABC 环具体结构看ppt 详解第2节(一)性状: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粉末,多呈黄色,颜色取决于结构中有无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OH 、-OC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