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面与网络控制课程标准
《组态技术(DCS)应用与实践》课程标准
《组态技术(DCS)应用与实践》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组态技术(DCS)应用与实践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计划课时:72课程学分:4先修课程: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应用,PLC技术及工程应用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制订人:课程标准内容第一部分:前言随着以工业PC为核心的工控集成系统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组态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工控组态软件和PLC、变频器、传感器、气动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集成部分正突飞猛进地在各行各业发展着。
《组态技术(DCS)应用与实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模块顶岗实习的前修课程。
该课程标准参考高级技术资格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制定。
该课程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水处理系统的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开发的训练,培养工控系统设计、集成、人机界面组态、调试、维护、改造、运行、销售等总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新兴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
本课程以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工控计算机组态现场人机界面监控技术,实时监控现场的运行状态、实时查询数据和曲线、打印各种需要的报表,以及具有将工控组态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传感器技术、驱动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和现场维护能力。
二、课程理念(一)工作过程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的职业行为模式相结合选择在和企业合作过程在、中开发的典型、先进、可操作的项目放入了课堂,以该课程的“硬件集成、软件组态、控制编程、安装调试”关键能力为主线,围绕该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模式:“工控项目了解→方案设计→硬件集成→流程图绘制→软件组态→控制编程→安装调试→评价验收→技术资料编写”深入展开“行为导向”教学,每个阶段从“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完整的职业行为模式和教师主导模块、学生拓展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三个教学实践层次引导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 第五章网络互联设备
(3)网络的互操作 指网络中的计算机具有透明地访问对方资源的 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互联接和互通基础之 上,通过高层软件实现的。 注意:互联接、互通和互操作分别表示了不同 层次的内涵,互联接是网络连接的物质基础, 互通是通信手段,互操作是网络互联的最终目 的,只有解决好这三个层次上的问题才能真正 实现网络的“互联”。
2
✓ 10BASET:100m ✓ 10BASE2:185m ✓ 10BSEE5:500m 2. 网络分段
在组建局域网时,往往需要进行网络分段。所 谓网络分段是指将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分解成几 个小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互联设备(交换 机、网桥或路由器)将各个子网连接成一个整 体网络。
3
3. 网络互联的类型
(1)网络互联的应用类型 局域网之间的互联 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联 局域网通过广域网与Internet之间的互联 多个远程局域网之间互联为广域网
4
(2)互联局域网的类型 同构网络 所谓同构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特性和性质的网络,也就
是说它们具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呈现给接入设备的 界面也相同。 异构网络 所谓异构网络是指具有完全不同的传输性质和通信协 议的网络。
有目的地转发数据帧。 网络层的互连设备 ✓ 主要设备有:路由器。 ✓ 功能:路径选择、拥塞控制和控制广播信息 ✓ 主要用于: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如,当一个局域
网通过广域网与远程局域网连接时,就应当使用这 层设备。
10
高层互连设备 ✓ 主要设备:网关。 ✓ 当互连的网络的传输层及以上层协议不同
时就需要网关进行协议转换。 ✓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应用层网关。
8
2. 网间互连设备的层次
物理层的设备
✓ 主要设备有:中继器和集线器。
✓ 物理层互连设备的主要功能:对不同电缆段 之间的信号进行复制、整形、再生和转发位 信号。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机界面设计课程代码:020160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多媒体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教材: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 人机界面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主要参考书:[1] 李乐山. 人机界面设计. 科学出版社. 200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
《人机界面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特色选修课程。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硬件人机界面与软件人机界面方法、理论与设计实例,探索新的交互技术。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概论1 人机界面的定义2 人机界面学的起源3 人机界面学的发展4 人机界面学的研究内容5 人机界面设计的发展趋势第2章认知心理学1 感觉信号的检测2 视觉3 听觉4 记忆与学习5 人的特性6 认知心理学中的人机比较第3章人机工程学1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2 显示界面的设计3 控制界面的设计4 显控协调性的设计5 视觉显示终端作业的人机界面设计6 数字化人机工程第4章人机界面的艺术设计,1 设计的概念2 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3 艺术设计与技术4 艺术设计的形态5 艺术设计的内涵6 艺术设计的美7 艺术设计的语言与符号学规范第5章色彩设计1 色彩基础2 色彩调和与色彩搭配3 计算机色彩4 硬件界面的色彩设计5 软件设计的色彩搭配第6章硬件人机界面设计1 硬件人机界面的设计风格2 信息时代的硬件界面设计3 典型硬件人机界面设计4 设计思潮第7章软件人机界面概述1 人机界面的基本概念2 人机界面的用户分析3 人机界面的交互方式4 人机界面的软件开发过程第8章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1 命令语言界面设计2 菜单界面设计3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4 直接操纵和WIMP界面设计5 交互输入输出界面设备6 响应时间和显示速率7 帮助和出错界面设计第9章软件人机界面设计1 MacintoshOSX的界面设计2 WindowsXP操作系统的界面设计3 游戏软件的人机界面设计4 T业自动化控制软件的人机界面设计5 移动工具的人机界面设计第10章 Internet网页界面设计1 互联网——知识的储藏库2 基于信息的网络界面设计3 网页的界面设计4 网页界面设计的语言与文化5 虚拟展示设计6 网络化的发展前第11章图标设计1 图标的作用2 硬件界面中的图标设计,3 软件界面中的图标设计4 网页界面中的图标设计第12章人机界面设计的测试与评价1 人机界面设计测试和评价的意义2 设计准则3 人机界面的测试4 界面设计评价5 硬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6 软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与可用性测试第13章多通道用户界面及交互技术1 概述2 眼动跟踪3 手势识别4 三维交互5 语音识别6 面部表情类7 自然语言理解8 手写识别第14章下一代人机界面展望1 引言2 SUI:新一代用户界面技术3 智能网络用户界面.4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5 自然的人机交互6 下一代人机界面发展讨论三、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讨论课:下一代人机界面发展展望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艺术出发,掌握硬件人机界面与软件人机界面方法、理论与设计实例,探索新的交互技术。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431107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 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包括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软件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推动,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设计学科的日益膨胀,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教学要求:感觉信号的检测、人的特性。
3. 人机工程学
教学内容: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显示界面设计、控制界面设计、显控协调性设计、集中控制中的显控上桌面设计、人机系统中及其界面设计、视觉显示终端作业的人机界面设计、数字化人机工程。
教学要求: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显示界面设计、数字化人机工程。
教学内容:软件人机界面概述、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软件人机界面设计、Internet网页界面设计、图标设计。
教学要求:软件人机界面概述、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
8. 人机界面设计评价
教学内容:人机界面设计的测试和评价的意义、设计准则、人机界面的测试、界面设计评价、硬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软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与可用性测试、新交互技术及展望。
14级人机界面授课计划(2课时)2
教学内容:软件的安装与构成,工程的建立,画面设计和变量定义及编辑,动画连接及程序设计。
实操
5
2
练习三:多功能按钮、指示灯画面制作
实操
4
2
PLC项目一
实操
5
2
练习四:工艺画面制作
实操
一体化
6
2
PLC项目二
实操
8
2
制作一简单画面
实操
一体化
9
2
PLC项目三
实操
10
2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
实验
12
2
制作一典型画面
实操
一体化
13
2
填充属性连接
14
2
复习
15
4
考试
课题
章学时数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实操教学
课大
堂型
练作
习业
课堂测验
机动
1
概述
2
2
2
软件的安装
3
组态软件的构成
4
工程的建立
2
2
5
画面设计工具
10
5
5
6
变量的定义及编辑
2
0
2
7
命令语言
2
0
2
8
动画连接及程序设计
4
2
2
9
复习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课件 以太网技术
10BASE5 粗缆
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 MAC
10BASE2 细缆
10BASE-T 双绞线
10BASE-F 光缆
❖铜缆或铜线连接到以太网的示意图
主机箱
网卡
主机箱
DB-15 连接器
收发器电缆
收发器
内导体
MAU
插入式 分接头
MDI
BNC 连接器 插口
外导体屏蔽层
保护外层
(3)总线拓扑
基 将所有站点通过硬件接口连接到单根传输介质——共 本 享总线上。 特 性
与星型拓扑相比,所需电缆长度较短;
优 点
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扩充(如增加站点、延长电缆等)较容易。
缺 故障检测不很容易,如总线有故障需分段查找,如站点 点 有故障需一个一个查。
❖ 常用的局域网传输媒体
❖ 双绞线:价格便宜、安装方便,在局域网中使用最多。但抗 干扰能力较差,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建筑物内部的布线系统。 ❖ 同轴电缆:分为粗缆和细缆,价格中等、安装较方便,有较 高的数据传输率,在早期的局域网中使用较多。抗干扰能力较好, 传输距离较远。 ❖ 光缆: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传输率高,传输距离远,是 环型网或主干网的主要传输媒体。但价格贵,技术复杂。 ❖ 无线传输:采用无线电波、红外线、微波等作为媒体,传输 距离远,不受空间限制。但设备价格昂贵,技术复杂。
❖ 小知识
❖ 拓扑学(Topology)是一种研究与大小、距离无关的几 何图形特性的方法。 ❖ 在计算机网络中,采用拓扑的方法,抛开网络中的具体 设备,把工作站、服务器等网络设备抽象为“点”,把网 络中的传输介质抽象为“线”,这样从拓扑学的观点看计 算机网络系统,就形成了由点、线组成的几何图形,我们 称这种采用拓扑学方法抽象出的网络结构为计算机网络的 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授课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课程教学时数:96H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代码:学制:全日制3年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制订:一、前言1.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熟悉网络的机构、网络协议、常见的网络命令等;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基本的网络知识;2.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总课时96课时,理论课时40学时,实践课时56学时。
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和Internet等内容。
(2)课程设计思路:《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原则进行设计。
本课程共设*个专业教学项目,其中必修项目*个,提高项目*个,可根据不同学生在提高项目选取。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看到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提高理论知识、动手技能,拓宽知识面。
二、课程目标依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础,在职业技能上达到熟练安装、调试常见网络设备,掌握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同时,将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培养全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为:1.专业能力目标(1) 掌握课程中所介绍的有关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
(2) 理解网络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改善系统性能的主要途径。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标准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标准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标准文档概述: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标准旨在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评估方法以及相关指导。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各个章节的内容,供参考使用。
1、引言1.1 目的介绍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并满足行业需求。
1.2 范围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的范围,包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列出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
2.2 技能目标列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例如网络操作系统配置和管理、故障排除等。
2.3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阐述学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3、教学内容3.1 模块划分将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介绍每个模块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2 知识点详细说明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概念、原理、应用等。
4、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授课方法介绍适用于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4.2 实验设备和环境详细描述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环境要求。
5、学习资源5.1 课程教材推荐适用于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材,并说明使用教材的原因。
5.2 学习网站和在线资源相关网络资源,包括在线教程、学习网站等。
6、课程评估6.1 评估方式介绍适用于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作业等。
6.2 评估标准明确每种评估方式的评估标准,包括满分要求和评分规则。
7、附件7.1 实验指导书提供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指导书的附件,以供参考。
7.2 课程项目作业提供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项目作业要求和相关资料。
附录:1、法律名词及注释- 知识产权法:指对作品和发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 数据保护法:指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法律法规,限制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
- 信息安全法: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和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学生电一体化的系统知识,将所学“机”和“电”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使用,凭借着对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和维护,全面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的前叙课程是:机械制图、电机拆装维修、机床电气控制、PLC可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将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知识,让学生科学地建立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结构,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维护方法,培养机电一体化岗位素质,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准备。
二、课程设计思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机电岗位群,岗位人员持有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证书。
机电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常用的仪表有万用表、钳表、兆欧表、示波器等,常用的工具有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剪线钳、验电笔等。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知识、电力电子知识、自动控制知识于一体的课程。
课程从工作过程分析出发,根据企业机电岗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工作项目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项目的内容选取应当具备以下特点:选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工作项目中应当使用岗位常用的工具、有操作规范的训练;工作项目应当尽量使用机电一体化各种常用的器件,例如:电机、变频器;工作项目中应当包含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各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课时数为80学时,4学分。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对常见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安装、调试和操作等活动,使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装调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群职业素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网络安全等方面。
为了规范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制定本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第一章:基础知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结构、网络传输媒介、网络拓扑等。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能够描述每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网络协议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学生应该了解每个协议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试。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以及网络协议的分层结构和协议包的格式。
第三章:网络设备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常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
学生应该了解每种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第四章:网络拓扑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等。
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网络拓扑,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试。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拓扑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不同拓扑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方式。
第五章:网络安全学生需要学习并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络等。
学生应该能够评估网络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攻击的类型和方式,以及防范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网络管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网络监控、故障排除、性能优化等。
学生应该具备管理网络的能力,能够识别和解决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网络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以及网络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一、引言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机器人技术正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技术之一。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作为培养和提升我国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技能的重要指导,其编写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概述1. 课程标准背景《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我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对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培养和管理。
该课程标准将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为培养高素质的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提供有力保障。
2. 课程标准内容(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维护的基本能力,熟悉机器人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具备在各类机器人设备上进行操作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2)课程设置:本课程共分为若干模块,包括机器人系统概述、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维护、机器人系统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全面覆盖了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
3. 课程标准意义《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机器人操作人才,为我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章结构1. 主题展开:深入解读《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2. 课程目标解析:详细分析学生通过该课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能3. 课程设置探讨:对课程的模块设置进行分析和讨论4. 教学要求分析:就教学方法、方式和要求进行详细解读5. 深入讨论:个人对于《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观点6. 总结回顾:对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实施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回顾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机器人操作人才非常重要。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 (2)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如何设计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包括人类信息处理模型、认知过程,利用人的能力促进设计技术的提高,任务分析,建立用户中心模型,可用性指导,交互方式和图形化设计原理等;2)建立用户界面的技术,包括原型设计和原型工具、输入/输出模型、模型-视图控制、布局、约束和工具包;3)评价用户接口可用性的技术,包括启发式评价、预兆性评价和用户测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技术有一个较为宽广和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one of the elective subjects for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of user interface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ree key areas:1)How to design good user interfaces, including the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or model, perception and using human capabilities to drive design techniques: task analysis, user-centered design, iterative design, usability guidelines, interaction styles, and graphic design principles. 2)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including prototypes and prototyping tools, input/output models, model-view-controller, layout, constraints, and toolkits. 3)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and measuring interface usability, including heuristic evaluation, predictive evaluation, and user testing.By learning this course, the student will get a reasonable broad and coherent coverag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design technology, and build the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and working in the future.《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 人机交互的概念1.2 人机交互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人机交互的研究内容1.4 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教学重点:人机交互与人机界面的概念。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 第七章+工业现场总线
再需要DCS系统的信号调理、转换、隔离技术
5.1.2 现场总线的优点
等功能单元及其复杂接线,还可以用工控PC机作 为操作站,从而节省了一大笔硬件投资,由于控 制设备的减少,还可减少控制室的占地面积。 2、 节省安装费用。现场总线系统的接线十分简单, 由于一对双绞线或一条电缆上通常可挂接多个设 备,因而电缆、端子、槽盒、桥架的用量大大减 少,连线设计与接头校对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当需要增加现场控制设备时,无需增设新的电缆, 可就近连接在原有的电缆上,既节省了投
5.1.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系统是指通信协议公开, 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 换,现场总线开发者就是要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工 厂底层网络的开放系统。这里的开放是指对相关 标准的一致、公开性,强调对标准的共识与遵从。 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 它设备或系统相连。一个具有总线功能的现场总 线网络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系统把系统集成 的权利交给了用户。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对象 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5.1 概述
现场总线技术在历经了群雄并起,分 散割据的初始阶段后,尽管已有一定范围 的磋商合并,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 国际标准。其中有较强实力和影响的 有 :FoudationFieldbus (FF)、 LonWorks、Profibus、HART、CAN、 DeviceNet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不 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5.1 概述
作为工厂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要求具有协 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时间确定性和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还 具有网络负载稳定,多数为短帧传送、信息交换 频繁等特点。由于上述特点,现场总线系统从网 络结构到通讯技术,都具有不同上层高速数据通 信网的特色。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课件 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4)安装方便 适应工业环境的安装要求,如 采用DIN导轨安装。
3.2 工业以太网原理与体系结构
6.2.1 通信模型
工业以太网协议有多种,如HSE、PROFINET、 Ethernet/IP、MODBUS/TCP等,它们在本质上仍基于以太 网技术(IEEE802.3标准),对应于ISO/ISO通信参考模型, 工业以太网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均采用了IEEE802.3标 准,在网络层和传输层则采用被称为以太网“事实上”标 准TCP/IP协议族(包括UDP、TCP、IP、ARP、ICMP、IGMP 等协议),它们构成了工业以太网的低四层。在高层协议 上,工业以太网协议通常都省略了会话层、表示层,而定 义了应用层。有的工业以太网协议还定义了用户层(如 HSE),由于资料有限,这里仅以Ethernet/IP为主进行介 绍。
EtherNet/IP用TCP协议发送显式报文,用UDP发送隐 式报文。 3)基于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 4)数据触发方式的多样性(轮询、状态改变、循环和选通)
CIP的主要特点
◆轮询方式:主节点以点对点方式依次向各个从节点发送 轮询命令报文,轮询命令报文包含轮询命令和输出数据。
◆循环方式:循环方式是每隔一段时间发送一次I/O数据。 ◆选通方式: 位选通方式下主节点发出一个若干字节的广
第三章 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太网得 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以太网 交换技术的发展,给以太网的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带来了 新的契机。
首先,以太网通信速率的一再提高,从10M到100M到 1000M甚至10Gbps,在相同通信量的条件下,通信速率的 提高意味着网络负荷的减轻和碰撞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确 定性的提高;
人机界面与网络操纵课程标准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人机界面与网络操纵》课程标准五、教学方式建议本课程采纳“做”中“学”教学模式,要紧采纳任务驱动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并依照工作任务的工作量、难度等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又依照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难度的不同,不同生源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同,别离采纳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系统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如下表所示:六、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1.硬件资源:1)设备条件:实验设备名称等等3)工具:4)材料:2.教学文件1)课程讲义2)教材3)技术手册3.教学资源库(课程组共建)1)录像库、动画库、PPT课件、习题库、案例库2)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各类教学指导文件3)操作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4.教师资源1)设备台数6-8台需配教师1-2人。
2)教师均需预备必要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备课笔记、学生记分册),按讲课打算与课程标准统一进行教学,对小组同窗进行指导、考核并记录成绩3)主带教师负责填写讲课打算、成绩登入系统,其它如召集同窗、课前布置任务、课后点评、材料工具领用等,可课程组教师和谐安排。
七、课程考核与评判一、本课程的态度性、知识性、技术性三类评判按20:40:40的比例来划分。
二、态度性评判采纳扣分制,按20分计。
课堂上显现迟到、早退,仪容不整,不带书本、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项、打瞌睡、不参与团组活动和其他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现象的,每次扣1分;缺课、严峻阻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2分,直至该项成绩扣完。
3、知识性评判中,《机电传动操纵》课程要紧对课堂布置的项目完成情形和课堂提问相关知识点来进行考核。
4、技术性考核评判内容,可依照课程类型、性质和特点自定。
本课程在课程进行进程中安排3个综合项目,项目实施完成后提交详细的项目报告。
表1 《》课程成绩分派情形八、其它说明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2018级《人机界面与网络控制》课程标准
五、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工作量、难度等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难度的不同,不同生源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同,分别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系统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六、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
1.硬件资源:
1)设备条件:实验设备名称等等
3)工具:
4)材料:
2.教学文件
1)课程讲义
2)教材
3)技术手册
3.教学资源库(课程组共建)
1)录像库、动画库、PPT课件、习题库、案例库
2)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各类教学指导文件
3)操作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
4.教师资源
1)设备台数6-8台需配教师1-2人。
2)教师均需准备必要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备课笔记、学生记分册),按授课计划与课程标准统一进行教学,对小组同学进行指导、考核并记录成绩3)主带教师负责填写授课计划、成绩登入系统,其它如召集同学、课前布置任务、课后点评、材料工具领用等,可课程组教师协调安排。
七、课程考核与评价
1、本课程的态度性、知识性、技能性三类评价按20:40:40的比例来划分。
2、态度性评价采用扣分制,按20分计。
课堂上出现迟到、早退,仪容不整,不带书本、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项、打瞌睡、不参与团组活动以及其他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现象的,每次扣1分;缺课、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2分,直至该项成绩扣完。
3、知识性评价中,《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主要对课堂布置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课堂提问相关知识点来进行考核。
4、技能性考核评价内容,可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特点自定。
本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安排3个综合项目,项目实施完成后提交详细的项目报告。
表1 《》课程成绩分配情况
八、其它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