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确定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范文
《长度单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地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长度单位的运用:测量和计算实际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
2.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1.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1. 教具:长度单位卡片、实际物体(如直尺、铅笔等)。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导入新课。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3. 练习: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计算长度等。
6.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相关实践活动,如制作长度单位尺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和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解答。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个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测量物体大小的经验,如用尺子量身高、用米尺量房间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能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2.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物体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尺子、铅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身高、房间、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大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手臂长度等,并记录结果。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于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演示、操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难点: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2.学具:每人一份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练习题等;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让学生直观认识;2.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长度单位名称,加深记忆。
推荐-一年级数学上册 确定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
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及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仅此学习交流之用
谢谢
环节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
环节一
学生用手比划。
环节二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环节三、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板书课题。
环节二、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确定长度单位
年级
一年级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
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及单位:米、厘米、毫米、千米等。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等。
3. 实际测量: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记录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实际测量方法。
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实际测量中的精确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和换算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提高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身高、房间面积等,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讲解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介绍米、厘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演示直观教具:用尺子、卷尺等直观教具,展示长度单位的大小和换算过程。
4. 实际测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记录并计算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课堂活动: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例如,设置一个虚拟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商品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实际测量中的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创作与长度单位相关的手工作品或绘画作品,展示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长度单位》教案(精选5篇)
《长度单位》教案《长度单位》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度单位》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度单位》教案1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长度单位》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
(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一、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一、引言:介绍教案的背景和目的(150字左右)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一堂有趣、生动的数学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掌握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00字左右)1.知识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2)掌握长短的概念,能够用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3)了解并能够运用常用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能力;(2)训练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00字左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掌握长短的概念,并能用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
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实物展示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将利用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具,进行直观的教学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换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列举所需教学准备资源(150字左右)1. 实物:小米粒、纸张、铅笔、尺子等;2. 图片资料:包括不同的长度单位的图片;3. 教具:显示器、黑板、白板、多媒体投影仪等;4.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或教辅资料。
五、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步骤和方法(1200字左右)1. 导入阶段:a. 通过展示一段可爱的卡通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内容;b. 复习学生之前学过的一些单位,如重量单位、时间单位等,提醒学生单位的概念。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单位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认识和掌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敬重、使用和适应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单位进行长度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长度。
然后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
请学生自己思考,如果用其他单位来表示这个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2. 学习(2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a. 首先让学生想想身边有哪些长度的单位。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集体呈现出来。
b.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和分类,如米、千米、厘米、毫米等。
c.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各个单位的定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2)单位的换算a. 以米为基本单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如:1千米 = ________ 米 1米 = ________ 厘米b.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 操练(25分钟)(1)个别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批改答案。
(2)合作练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两人一组,相互练习长度单位的换算,互相提问、回答,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换算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决,然后进行检查和讨论。
4. 总结(5分钟)通过学习和练习,再次强调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方法,总结归纳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习题册中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课题:认识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厘米(cm)、毫米(mm)_________________换算关系:1千米 = 1000米1米 = 100厘米1厘米 = 10毫米五、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和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来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学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3.能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3.能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教学板书、学生的教材和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好铅笔、橡皮、直尺等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用手指在教室里找一找,长长的椅子、宽宽的黑板、高高的窗户等,引导他们思考什么工具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这些长度。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
2.演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围绕教室,用计量尺测量椅子、黑板、窗户等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按照要求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实验,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并比较结果。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学会了如何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练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量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
2.练习使用计量尺在家中进行长度测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程《长度单位》的学案,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激疑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②1米=100厘米1m=100㎝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二、互动解疑1、黑板的长是多少?①估一估2米、3米、5米……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2、完成试一试①先估测②再量一量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2、填一填。
①1米=()厘米②12米+7米=( )米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④2米+45厘米=()米( )厘米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再测量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cm和m的概念;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cm和m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尺子、铅笔、书等,可以作为示例;2.准备一些图片或卡片上面标有不同长度的物品,用于实际操作。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1. 教师出示一张纸上标着1cm的尺子,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尺子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2.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长度”吗?请学生举例说明。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cm意思是什么?请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学习长度单位cm1.教师出示一枝笔,并问学生这支笔有多长?2. 给学生分发一把1cm尺子,并告诉学生这支笔的长度是大约多少个1cm。
3.让学生用尺子量一下,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Step 3:学习长度单位m1. 教师出示一个相同的物品,如一本书,问学生这本书的长度是多少cm?2. 教师告诉学生,如果用1cm尺子量这本书,可能需要很多个1cm。
那有没有更方便的方式来量这本书的长度呢?3. 教师出示一个1m尺子,告诉学生这本书的长度是大约多少m,并与之前用1cm尺子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4.让学生用1m尺子量一下这本书的长度,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Step 4:巩固练习1.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图片或卡片,上面标有不同长度的物品。
2. 让学生用1cm和1m尺子分别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写出结果。
3.让学生交换结果,并互相核对答案。
Step 5:拓展练习1.教师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书包、黑板擦等,请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尺子进行测量,并写出结果。
2. 学生将结果与同桌进行比较,并讨论哪些物品使用1cm尺子比较方便,哪些物品使用1m尺子比较方便。
Step 6:小结归纳1.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长度单位cm和m的概念、使用1cm和1m尺子进行测量等。
2.教师与学生总结造成尺度误差的原因,并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尺子时要保持准确性。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通用10篇)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通用10篇)数学长度单位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意义。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 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 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画图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教具,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使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度单位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2. 计算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计算。
3. 应用题: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堂小结:2. 强调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例子,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2. 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长度单位在科学、工程、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探讨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量学的进步。
3.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创新,如纳米技术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 确定长度单位教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
环节一
学生用手比划。
环节二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环节三、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确定长度单位
年级
一年级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环节二、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理解并认识长度的概念,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2. 掌握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的概念,能正确读取书写关于长度的测量结果。
3.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知能力以及通过比较和估算来判断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品:米尺、绳子(长度不小于1米)、图纸、彩色笔。
2. 教辅材料:涉及测量长度的绘本故事、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绘本故事或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测量长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选择题材简单且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内容。
2. 感知活动(15分钟)让学生围坐一圈,每人依次说一说看到的物体的长度比如:“椅子长长的,长过我一点点。
”或者“纸巾短短的,比铅笔略长一些。
”通过言语表达巩固学生对长度的感知。
3. 引入米的概念(10分钟)出示米尺和绳子,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并测量相互之间的长度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绳子的长度是几个“绳子米”长?4. 学习米的标志和读法(10分钟)将米尺放在教室某个位置,让每位学生轮流走到米尺前,用手指指向一个长度标示,然后朗读出对应的读法,例如:“这是一米(m)。
”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米的基本单位和读法。
5. 实践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彩色笔在图纸上绘制一个物体,然后使用米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报告自己绘制的物体长度,同时进行比较,看哪个物体较长较短。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并重申它的读法和标志。
7. 拓展延伸(15分钟)在教室内和校园中,让学生观察并估计各种物体的长度,并用手指比划出估计的长度。
教师可给予肯定的反馈和引导。
8.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主持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应用场景,如:学生可以问“使用米的标准测量长度的好处是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教案名称】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常见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3. 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长度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如米、厘米、毫米等;2. 常见长度单位的换算:介绍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3. 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列举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Step 2: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1.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和厘米的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换算等。
2. 利用实际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巩固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Step 3: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与长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计算书包的宽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享解决思路。
Step 4: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进一步拓展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和解答:用于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实际问题解答: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深度。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厘米、毫米。
2. 长度单位的换算: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长度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4. 问题解决: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决。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长度单位的教学挂图或PPT。
2.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3. 实际物体(如书本、铅笔等)用于测量和计算。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长度单位的运用: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难点:长度单位的运用,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
2. 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展示常用长度单位。
3. 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的实践活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长度单位的教学课件。
2. 长度单位的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4. 计算器。
5.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第3-4课时:长度单位的运用,测量和计算。
3. 第5-6课时: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完成长度测量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长度单位
年级一年级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所
需
资
源
反思与评价
环节一
复习引入
环节二.探究新课环节一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
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
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
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
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
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
书课题。
环节二、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
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
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
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
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
法。
环节一
学生用手比划。
环节二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有效的数
学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在本
节课中,教师将
主动权交给学
生,引导学生操
作、思考、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
在认
识厘米的时候,
先呈现给学生1
厘米的表象,再
让学生说见过
的大约1厘米
长的物体,如田
字格的宽,食指
的宽,图钉的长
等,加深对1厘
米表象的认识。
本节课不足之
处在于认识尺
上的刻度0
由于学生带
的尺子规格不
同,演示的尺子
又距离比较远,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
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
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
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
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
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
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
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
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
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
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
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环节三、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
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
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
脚印应该是1厘米。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60厘米还是60米?
教
学
课
件
因此花的时间
比较多,以致后
面的练习进行
地比较仓促。
及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
13米。
环节三、练习拓展
环节四.课堂小结htt
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
写在括号里。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 ,不能说是
5厘米。
)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
5
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
约5厘米。
)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环节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环节三、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
环节四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
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
单位。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