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任务-地位-发展史
温病绪论

宋——金元时期小结 ——金元时期小结 对温病的认识有较大提高 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 为温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一阶段为温病在理、 因此,这一阶段为温病在理、法、方、药 上开始有突破, 上开始有突破,特别是在治疗学方面有了 新见解。 新见解。
(三)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特点: 1.理论日臻完善 1.理论日臻完善 2.治疗不断丰富 2.治疗不断丰富 3.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 3.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 法。
3、《伤寒论》有关论述: 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阳病,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对温病的概念和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 阳明病治疗的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在温 病治疗运用也很普遍
4、晋.王叔和《伤寒例》的论述 、晋.王叔和《伤寒例》 王叔和《伤寒例》 王叔和《伤寒例》提出:寒邪“中而 即病为伤寒, 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 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的观点,提出 的伏寒化温说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提出“时行之气”概念,即非时之气,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对后世创立新感温 病和瘟疫学说很大影响。
(三)明清时期(1 (三)明清时期(1) 明代医家汪石山提“新感温病” 明代医家汪石山提“新感温病”之说, 认为除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认为除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 温病外,尚有“ 温病外,尚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 者…… 此新感之温病也。” 此新感之温病也。”
温病复习提纲

绪论温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一般称为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第一章温病的概念第一节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骤,传变较快;②发热;③易内陷生变,出现险恶证候,如动血、动风、闭窍等;④易耗伤阴液)。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及分类按季节分类命名为:春温、秋燥、冬温;按四时主气分类命名为: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按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以特殊临床症状分:大头瘟、烂喉痧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
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3、变化迅速(逆传心包)二、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三、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四、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最先论述卫气营血和三焦概念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一、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二、气分证临床表现复杂,共同特点为: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辩证要点:壮热(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为气分湿热证的基本表现)三、营分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温病学知识点

一、温病学的争论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进展概况。
四个主要进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温病学》学问点绪论(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特地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肯定生疏,理论朴实,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进展,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根底。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敏捷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别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生疏更加深化,制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说明温病发生进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根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进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奉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纲领,标准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阅历,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1.1)--绪论

《灵枢 . 热病篇》:“泻其热而出其汗,实 其阴以补其不足。”对温热病的治疗具有 普遍意义,尤其治温病祛邪为先,补阴为 要的原则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治则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佐以苦”;“热淫于内 ,治于咸寒,佐以甘苦”;“湿淫于 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以 淡泄之”;病的病因: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为伏气温病最早的理论依据。
认识到温病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素问 . 热论》:“凡病伤寒而成 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夏至日者为病暑。”
后世四时温病的命名,与这一理论 有密切关系。
认识到温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素问 . 刺法论》:“五疫之 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宋至金元时期
宋
金
元
庞安时 朱 肱 刘完素 王安道
变通仲景治法 ,反对墨守经 方
变革前期
创新论、立 新法、制新 方
变革仲景法
温病不能混称 伤寒
力争脱却伤寒
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离
宋——金元时期小结
• 对温病的认识有较大提高 • 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 • 为温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明清时期( 1 )
• 《伤寒例》提出“时行之气”概念,即非时之 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对后世创立新感 温病和瘟疫学说很大影响。
5 、《备急千金要方》的论述
• 唐代孙思邈的《备 急千金要方》列有 温病方十首,其中 萎蕤汤为后世温病 学家加减萎蕤汤的 基本方,用作治阴 虚表证的代表方。
温病学-1 绪论

(3)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突出邪热亢盛的证候特点 突出邪热亢盛的证候特点 邪热亢盛 强调与伤寒的不同 热象重, 与伤寒的不同: 强调与伤寒的不同:热象重,易 伤津
(二)宋金元时代—成长阶段 宋金元时代 成长阶段
—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 突破了《伤寒论》 突破了
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2)强调治疗热病应以寒凉药为主 )
2、理论上的新进展 、理论上的新进展
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明清时期 形成阶段
其主要的标志有: 其主要的标志有:
2、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思想 、
(1)吴又可 )吴又可——《温疫论》 《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 第一部温疫专著 要贡献如下: 要贡献如下:
杂气” 病 因:创“杂气” 说。 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流 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治 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
2、版
重印了大批古代原著 新编了多种温病专著 出版了各类温病学教材
3、对温病学诊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
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 舌苔变化生理、 舌苔变化生理、病理学的研究 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 治法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
4、大力开展对温病治法方药的研究 、
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 病的因证脉治 论述较深刻, 因证脉治, 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 详尽,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 详尽,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 下三焦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下三焦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丰 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表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湿温初起、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份、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智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三、辨舌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复证治法——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 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2、卫气同病――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泄热――清营汤4、卫营同病――泄卫透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第三节暑温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临床表现: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2、起病急;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较少见卫分过程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液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4、后期多表现为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淤留滞的后遗症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液第四节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鼻咽干燥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证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肠胃;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并重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证――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清燥救肺汤3、肺热腑实证――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伤寒;金匮;张仲景二热在胸膈1、热郁胸膈――清宣郁热――栀子豉汤2、热灼胸膈――清解膈热――凉膈散三邪热犯胃――清热保津――白虎汤四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六热盛动风——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五、后期证治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黄连阿胶汤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4、真阴耗竭――滋养肾阴――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第八单元湿热类温病第一节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为主临床表现: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即大暑至白露间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二、辨证治疗原则:辨湿热偏盛程度;辨病位上下深浅;辨证情虚实转化治则――分解湿热;湿去热孤治禁:禁汗、下、滋腻第二节暑湿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夏末秋初大暑至秋分;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2、起病急骤;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证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3、临床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突出的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4、病程中常有黄疸、出血之变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第三节伏暑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特点: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月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2、临床表现多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营分热盛证;均可兼卫分表证3、严重者即可出现阴伤尿闭或尿多失固的危重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首辨暑与湿之孰多孰少;次辨暑湿病邪郁发部位;再辨气血阴阳状态治则:早期以清泄里热为主;随后辨证论治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气分证治1、邪遏卫气――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藿朴夏苓汤;三仁汤2、邪阻膜原――疏利透达膜原湿浊――雷氏宣透膜原法3、卫气同病――疏解表邪;清暑化湿――雷氏清宣温化法;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二、气分证治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清泄胃热;兼燥脾湿――白虎加苍术汤4、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枳实导滞汤6、暑湿郁阻少阳――和解少阳;清热化湿――蒿芩清胆汤7、暑湿弥漫三焦――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三石汤8、暑湿伤气——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9、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清热化湿;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三、营血分证治1、暑湿内陷心营——清心开窍;涤暑化湿——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2、热闭心包;瘀阻血脉――清心开窍;活血通络――犀地清络饮3、湿热化燥;伤络便血――清火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四、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温肾健脾;祛寒逐湿――薛氏扶阳逐湿汤2、肾虚失固——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尿丸3、余湿留恋――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根汤4、余邪留扰;气阴两伤——清泄余热;扶中益虚——薛氏参麦汤5、余热未清——清涤余邪——清络饮第九章温毒类温病第一节大头瘟一、大头瘟是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二、临床特点:多发于冬春;起病急骤;初起憎寒发热;头面焮赤肿痛..三、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起病急;初起可见憎寒发热的肺卫表证3、具有特殊的局部表现;头面焮赤肿胀;呈斑块状鲜红突起;灼热疼痛;皮肤发硬;表面光亮;界限清楚..一般先由鼻旁、面颊肿起;向眼、耳、面部蔓延;甚则波及头皮..严重者可出现水疮..四、辩证治疗原则:疏风透邪;清热解毒辨治:邪偏卫表――疏风透邪;解毒消肿毒壅肺胃――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毒炽肺胃;壅阻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局部红肿明显――清热败毒;散结消肿热退津伤――滋养肺胃;清泄余邪第二节烂喉痧一、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二、临床特点: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三、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多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的病史3、具有急性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布满丹痧;舌红绛起刺如杨梅状等典型的临床表现4、病程中可因热毒深入而见气营血两燔及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四、辩证治疗原则:清泄热毒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中期――清火解毒后期――滋养营阴;兼清余邪第三节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毒邪犯卫――疏风透表;宣肺利咽――葱豉桔梗汤葱鼓桔栀翘草竹2、温热毒邪犯卫――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清咽栀豉汤:豉薄荷牛蒡蝉衣桔梗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犀角马勃僵蚕甘草芦根玉钥匙:焰硝硼砂冰片僵蚕二、气分证治1、毒盛肺胃――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连柏大黄乳香没药2、毒壅肺胃;热结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泻热——通圣消毒散;三黄二香散外敷3、毒壅上焦――清气解毒;凉营退疹――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余氏清心凉膈散:生石膏连翘黄芩竹叶山栀薄荷桔梗甘草锡类散:象牙屑珍珠青黛冰片壁钱西牛黄焙指甲三、营血分证治1、毒燔气营血——清气凉营;解毒救阴——凉营清气汤2、邪陷心包;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后期证治1、胃阴耗伤——滋养胃阴——七鲜育阴汤2、余毒伤阴――滋阴生津;兼清余热――清咽养营汤西洋参二冬生地玄参白芍甘草知母花粉茯神第十单元温疫类温病第一节湿热疫一、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二、临床表现: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三、诊断要点:1、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2、起病急;病情重;病初多见邪伏膜原证候3、病程中易见脾胃、大小肠;或留恋三焦气分证候四、辨治治则:清化湿热疫毒疠气遏伏膜原――疏利透达胶闭大肠――导滞通腑逐邪清浊相干――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疫秽郁闭中焦――辟秽解毒;利气宣中疫困脾土――渗利逐邪疫漫三焦;波及营血――芳化解毒;渗利逐邪;清凉并施邪入心脑――开窍复苏阳明热盛――清热生津邪结肠腑――攻下逐邪耗气亡阴――益气养阴;生津救逆阴竭阳脱――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化燥深入营血――清营凉血第二节暑燥疫一、一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证候并见二、临床表现: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三、诊断要点:1、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2、起病急;病变发展迅速;病情重3、初起无论是否兼表;皆里热炽盛;邪毒进而充斥表里上下..常常同时出现卫气营血数个阶段证候四、辨治治则:祛除疠气;扭转病情阳明胃热炽盛――清解阳明胃热;解除疫毒燥疫热毒充斥表里――大剂清热解毒热毒亢盛而阴津将绝――大剂苦寒解毒清热护阴邪去正伤――清除余邪;恢复阴液第三节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气同病――表里双解――增损双解散荆芥穗防风薄荷蝉蜕黄连黄芩连翘栀子姜黄桔梗僵蚕白芍当归石膏滑石大黄芒硝甘草二、邪遏膜原――透达膜原;疏利化浊――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三、清浊相干——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燃照汤、蚕矢汤四、秽浊郁闭中焦——解毒辟秽;芳香开闭——玉枢丹、行军散五、疫困脾土——解毒辟秽; 运脾渗利——胃苓汤六、疫漫三焦——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七、邪传阳明——清热生津或急下存阴——白虎汤、大承气汤八、疫毒充斥――泄热解毒;大清气血――清瘟败毒饮石膏地黄犀解黄连山栀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九、正气欲脱——亡阴须益气养阴;生津救逆;亡阳则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生脉散、大定风珠;通脉四逆汤、参附汤十、正衰邪恋――扶正祛邪――三甲散鳖甲龟甲穿山甲僵蚕蝉蜕白芍当归土鳖虫甘草补充的:冒暑:冒暑即夏月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肺卫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暑秽俗称“发痧”;实亦中暑一类的病证..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阳湿:湿已化热;汗出发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津枯邪滞:湿热化燥;热结阴伤;肝风内动;证见:谵语昏不知人;口渴;苔黄起刺;脉弦囊缩;两手抽搐等..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膜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透风于热外:湿热挟风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辛散疏解之品;如薄荷、牛蒡使风邪透散于外..渗湿于热下:湿热挟湿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使湿邪从小便下而排出..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圊血:又叫清血..“清”古通“圊”即便血..此指湿热化燥损伤肠络所致..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
温病学 任务 地位 发展史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温病学- 任务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 地位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
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
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温病学- 发展简史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
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一)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
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
论述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温病学说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二、温病学说的起源温病学说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
《内经》认为,人体受到外界邪气侵袭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与外界环境的温度有关。
因此,《内经》提出了“寒邪”、“暑邪”等概念,并探讨了这些邪气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内经》对于温热性质的阐述相对较少,真正系统地形成温病学说还要追溯到晋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三、《伤寒杂病论》对温病学说的贡献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家之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温病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首次明确提出了“温邪”和“热邪”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外感性和内生性两种类型。
张仲景认为,外感性温病主要是由于外界温邪侵袭而引起,而内生性温病则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所致。
在治疗方面,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清解表里、辨证施治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四、温病学说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温病学说在后世医家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宋代刘完素所著的《医宗金鉴》等医书都对温病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清代吴鞠通在《诸病源候论》中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说,并提出了“温热病”和“寒凉病”的区分。
他认为,温热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性的温邪侵袭所致,而寒凉病则是由于内生性的寒邪侵袭所致。
在现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温病学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
许多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温病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温病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温病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温邪的不同特点和侵袭部位,医生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温病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温病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热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热病学阶段:古代医家首先提出了热病的概念,如《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都有涉及热病的记载,这标志着温病学的起步阶段。
2. 温病学形成阶段:在唐、宋两代,随着对热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温病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温病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3. 温病学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温病学家们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诊断方法,如《温病条辨》等。
4. 温病学现代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现代温病学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如辨证施治、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总之,温病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逐步深入研究热病本质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温病学》总论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在理 法方药上有了重大突破,贡献最大的当属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 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 市),故又名刘河间。号河间 居士,又号通元处士。生于公 元1120年(金天辅四年), 卒于公元1200年(金承安五 年)左右,享年80岁。
• 预防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乙流金散烧烟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薛雪,(1681-1770) 字生白,号一瓢,苏州南 园人,气宇洒落,风度俊 雅,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颇有声望的大方家,秉性 孤傲,工八法,诗画俱佳, 因母多病,而究心岐黄之 学,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 著有《医经原旨》、《湿 热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第一、二章1.温病学的定义2.温病学的地位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6.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郭壅,韩祗和,庞安时,朱肱)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8.温病的命名19.温病的分类20.温病与伤寒21.温病与温疫22温病与温毒1.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2.温病学的地位(1)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多数病种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4)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1)揭示了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2)其六经辨证纲领,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启迪(3)理法方药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研究瘟疫意义重大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不是,是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温病卫分时即有恶寒6.温病学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1)宋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学说(2)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了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灵活运用经方(3)金元刘完素寒凉派代表医家,温病的奠基人,创始人在热性病的治疗上大胆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创新方①六七皆从火化--温病性质属热②六经传变,由浅至深,皆是热证--创新论③开寒凉医热病之先河--立新法④创立了双解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创新方⑤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温疫,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2)创立了疠气学说(3)在流行特点上,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4)在感染途径上,认为邪从口鼻而入(5)在受邪部位上,指出邪伏膜原(6)在治疗上,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阐明了纹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4)提出了温病各阶段(卫气营血)治疗大法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第一部湿热类温病专著(2)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的系统阐述(3)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辩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明确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2)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纲领(3)提出三焦用药规律(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对温热类温病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2)王孟英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卫气营血与三角辩证纲领的创立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从外感受,性质属热)(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表现的特殊性: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2)湿邪困遏清扬,组阻滞气机(3)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身热不扬(4)湿从热化,湿从寒化18.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春温,暑温以时令主气----------------------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以发病特点----------------------伏暑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19.温病的分类(1)从病因性质分类(病症性质)温热类--风温,春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霍乱(2)发病初期证候类型(感谢之后是否立即发病)新感温病--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春温,伏暑20.温病与伤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21.温病与温疫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疫的概念: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是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温疫属于温病范围22温病与温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它除了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第三、四章1.温邪3.风热病邪4.暑热病邪5.湿热病邪6.燥热病邪7.温热病邪8.温毒病邪9.疠气10.发病类型11.卫分证12.气分证13.营分证14.血分证15.上焦证16.中焦证17.下焦证18.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关系19.邪陷心包与湿蒙心包鉴别1.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角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2.温邪病因的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 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互相转化(6)病位有别3.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首犯上焦肺卫(2)易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逆传内陷4.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2)发病可径犯阳明气分(3)易于耗气伤津(4)易致闭窍动风5.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变化较少(2)易犯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7.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①邪伏少阴说---叶天士、柳宝诒②邪伏肌肤说---王叔和③邪伏肌骨说---巢元方④邪伏膜原、少阴说---俞根初⑤三纲鼎立(肌肤、少阴、肌肤少阴之间)---喻嘉言⑥随体质变化不同---雷丰(雷少逸)《时病论》(2)初起即见里热证(3)郁热蒸迫,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耗伤阴津,后期易致肝肾阴伤8.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具有火热之性(2)攻窜流走(3)蕴结壅滞9.疠气:致病特点(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复杂多变(5)致病有种属选择性10.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受外邪后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病多发于表,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2)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受外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其发病初起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11.卫分证:(1)概念: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4)病机:温邪袭表,肺气失宣,卫阳被郁(5)治则:在卫汗之可也,汗为解表法(6)治疗禁忌:a.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采用不同解表法b.忌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c.不宜早用苦寒直折之品12.气分证:(1)概念: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病变指温邪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2)主要证候:a.温热类: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辨证要点) b.湿热类:发热,脘痞,苔腻(3)病机:湿热类:正邪剧争,热炽津伤湿热类:湿热交争,瘀阻气机(4)时期:温病中期(极期)多见,高潮阶段,初期亦可见,如伏邪温病(5)范围:凡温邪已离开卫分,而又未传入营血分时,所出现的各种类型(6)临床主要证候类型: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身热,咳嗽,痰黄,胸闷,苔黄,脉数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壮热,汗多,烦渴,苔黄燥,脉洪数热结腑实证(小承气汤):潮热,腹满,便秘,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有力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身热,心烦懊恼,苔黄,脉数热灼胸膈证(凉膈散):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苔黄,脉滑数热与胆腑证: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胸胁不舒,溺赤,苔黄腻,脉弦数邪留三焦证(湿):寒热起伏,胸闷腹胀,溲短,苔腻热蕴膀胱证:身热,小便短赤或涩滞热痛,苔黄,脉数邪伏膜原证(湿):憎寒发热,脘腹痞胀,苔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红绛(7)治则:到气才可清气13.营分证:(1)概念: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4)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5)主要证候类型:温邪传入营(血)分,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大多基本相似临床证候显示不出明显的差异及区别(6)治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14.血分证:(1)概念: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2)主要证候:身灼热,躁然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漏血,斑疹密布无汗,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3)辨证要点:出血见证,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4)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或耗血动血(5)主要证候类型:热盛动血: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致,证同主证气血两燔(最严重):由热毒亢盛,充斥气血而致,证见壮热,口渴,烦躁发斑,吐血(清瘟败毒饮)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血热动风:灼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绛或紫,脉弦数热瘀交结(桃仁承气汤):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行,神志如狂,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6)治则: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15.上焦证:(1)手太阴肺证a.湿热阻肺证:主要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病机:湿热阻肺,肺失宣降(2)心包证a.邪陷心包证(邪闭心包;热陷心包)主要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绛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病机:邪热内陷,阻闭心窍治法:清心开窍醒神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温病条辨》b.湿蒙心包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主要证候: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数辩证要点:神识昏蒙,舌苔垢腻病机:气分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3)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邪在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如桑菊饮之类(2)邪热壅肺:清宣肺热,麻杏石甘汤之类(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清宫汤或清营汤送服三宝(4)转归: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16.中焦证:(1)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易出病例)主要证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舌黄腻或黄浊,脉滑数(2)中焦治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阳明热炽证:清胃泄热,生津止渴,如白虎汤类(2)阳明热结证:苦寒攻下,泄热存阴,如承气汤类(3)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通畅气机,如三仁汤之属(3)转归: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温病学

温病学第一章绪论一、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温病学发展概况(一)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1、《内经》中已提出温病的病名(二)宋金元--成长阶段(1)宋代朱肱主张灵活应用经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加入寒凉清热药物(2)刘河间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为主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立新法--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应以辛凉清下为治温热病之大法,法当表里双解制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3)王安道《医经溯回集》①温病不得混称伤寒②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③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吴鞠通称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1.吴又可⑴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⑵提出温疫的病因为疠气⑶强调温疫的传染性和流行性⑷分析温疫的传变规律⑸提出了治疗温疫的原则:为温病邪伏膜原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2.叶天士——《温热论》(1)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2)创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体系(3)论述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在温病诊断上的应用(4)制定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3、薛生白——《湿热病篇》(1)湿热病的成因是太阴内伤在先,复感时令之湿,内外合邪所致。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2)湿热病以阳明、太阴病变为中心。
(3)湿热之邪侵入途径: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4、吴鞠通——《温病条辨》(1)倡导三焦辨证(2)采拾叶案,确立方5、王孟英——《温热经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1)提出“暑多夹湿”(2)制定王氏清暑益气汤6.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7.陈平伯——《外感温热篇》8.余师愚——《疫疹一得》9.1011.12.(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提高阶段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 病 学 概 论

《备急千金要方》:用加减萎蕤汤,太乙流金散治阴虚兼外感 发热。
(二)宋—金元时期
庞安时:“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朱肱:要因时、因地、因病、因人而异
刘河间:立论主火“六气皆从火化”
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 明代:
汪石山提出“新感温病”说:“有不因冬月伤寒 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
吴又可写成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 清代:
叶天士: ①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 ②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辩证论治理论 ③发展和丰富了温病学诊断方法 ④制定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 ①创立温病三焦辩证 ②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 ③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 ④组创不少温病方剂 薛生白:《湿热病篇》 王孟英:《温热经纬》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表现在人体的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在温邪作 用下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初发期 发展期
极期
后期
卫分(上焦) 气分(中焦) 营血(下焦) 伤阴(肺胃、肝肾阴虚) 伤阳(脾心、肾阳虚)
功能失调实质损害源自4、有特殊的临床表现①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②易化燥伤阴,烦渴,尿黄短,舌苔黄燥,大便燥结。
温病学概论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
一门临床学科。 研究对象-----温病(由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
温病学发展简史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伤寒论·伤寒例》 “《阴阳大论》云:……中而即病者,名 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 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精品课件
•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精品课件
贡献
• 一:寒温分论。 • 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 是温病学派形成的标志。 • 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齿若 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 • 对温病过程中斑、疹、白痦的形态、色泽、治法、预后都讲得非 常清楚,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 滋阴解表—葳蕤汤 • 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 《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
方剂36首。 • 《千金翼方》中有治疗温病的“杂方附”6首。
精品课件
• 唐,王焘《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书中也收载了治疗与预防 温病的数十个方剂。
• 隋唐时期的成就:有进展,有方剂,理论、辨治体系发展不大。
精品课件
宋、金、元—成长阶段
• 宋,郭雍, 《伤寒补亡论》。 • 生于北宋、南宋之间,字子和,号白云先生,后世多称他为郭白
云。《伤寒补亡论》大概成书于公元1181年。 •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
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精品课件
•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 明论方》等。
气所感”。 • “异气”“疠气”“戾气” • 戾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不是《伤寒论》所说的由皮毛而人,而是从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论述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温病学说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温病学说的起源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是针对传染病的防治而言,这也是温病学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伤寒论《伤寒论》是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
它是由张仲景撰写,主要介绍了伤寒时期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内容,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1. 温邪理论温邪理论是指人体在遭受外来邪气侵袭后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发热、汗出等现象,这些都是人体自身免疫机制的一种反应。
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期,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治疗,逐渐形成了温邪理论。
2. 三焦理论三焦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三个“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对应着心肺、脾胃和肾膀胱等器官。
在温病学说中,通过对不同部位的病症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疾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而形成了三焦理论。
四、温病学说的发展历程1.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温病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李时中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详细介绍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2.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对温病学说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治法。
3. 现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代医学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传统中医学中的温病学说仍然被广泛地应用。
五、温病学说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1. 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在现代临床中,温病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等。
2. 提高免疫力通过温补食物、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感冒等传染性疾病。
3. 促进康复在患者出院后,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第一章绪论()

---古方化裁,要因人、因地、因时加减。
---对辛温解表与清热药并用的方法做了总结。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热性病治疗上提 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
---“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 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
---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 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 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 清之”。
《伤寒论》清热、攻下、养阴。 《肘后备急方》温毒发斑方剂黑膏方。 《千金翼方》高热神昏方剂紫雪,风温方剂葳
蕤汤,热盛阴伤方剂大青汤。
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 气”。
王孟英 ,《温热经纬》 (1)“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以叶薛诸家之
辨为纬”,对温病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 (2)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暑多夹湿。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治在肺胃,清热 生津,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
柳宝诒《温热逢源》,对伏气温病进行了论证, 提出了养阴透邪等治法。
---温病的认识始从伤寒学说中分离出来,成 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故清代温病学家 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 病”。
治疗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
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 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 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
雷少逸《时病论》,将四时外感病按新感、伏 邪分类,共列七十余种,创治疗时病六十法。
温病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2、对象:温病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揭示温病的本质3、任务: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温病学的地位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卫气营血、三焦辨证)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三、温病学发展概况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1)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I、伏寒化温说《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3)证候: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
(4)预后:《素问·玉版论要篇》:“病温,虚甚死。
”(5)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葳蕤汤、大青龙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
温病学--绪论 ppt课件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温病学- 任务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 地位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
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
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温病学- 发展简史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
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一)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
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
在此时期中,虽然还没有堪称温病学专著的医籍出现,但是人们对温病怎样进行防治的认识已经开始萌芽,有不少科学设想和具体经验散见在有关医书中,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秦汗时代对温病学理论的初步认识(主要见于《内经》、《难经》、《伤寒论》)(1)对温病概念的认识:当时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时未明确提出温病病名,称之为热病)《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分广狭二类,广者即包括上述五类,狭者即上述五种之一的伤寒。
《伤寒论》认为:温病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对温病病因的认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原始病因是寒邪伏寒化温寒邪化热而成温病(3)对温病证候的认识:热象偏重,突出了温病的温热特性。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扼要叙述了温病的症状,对后世论述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热象偏重:虽对温病的证候描述不完全,不准确,但对证候的基本特点已有所了解)(4)对温病的治疗认识:《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虽不是针对温病而言,但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虽未明确指出温病的治疗原则,但论中所述的清热、攻下、养阴等,对温病的治疗有实际意义和启发作用。
如白虎汤,可直接用于温病气分胃热证,攻下的调胃承气汤变化为五承气汤(牛黄、导赤、增液、宣白、桃仁等)此外,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对于温病治疗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为临床所用。
另外,秦汉时代对温病的预防也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叙述。
2、晋唐时代对温病病因的探索和防治方剂的创制:秦汉后到了晋唐时代,在整个中医学界,医学的发展是对方药的整理,此时方书较多,在医理上无重大突破,温病学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
(1)病因的认识:葛洪《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不同于其它病因,这种特殊的物质疠气,致病传染性强。
至于鬼毒,葛洪出生于道家,故认为有鬼毒作用。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识到:温病是“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不同于一般病因的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
以上这二种认识,对后世吴又可“疠气学说”有很大指导意义。
(2)方剂的创制从治疗学方面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许多预防和治疗温病的方剂。
例如:黑膏方——治温毒发斑萎蕤汤——治风温(滋阴解毒)大青汤——治温病热盛阴伤太乙流金散——烧烟熏辟温气(空气消毒)黑膏方:生地黄、豆豉、猪膏(猪肤)萎蕤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木香、石膏大青汤:大青叶、阿胶(滋阴清热)太乙流金散:雄雌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以上几个方子,突出了清热解毒,为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通过对《内经》、《伤寒论》、《肘后方》、《千金方》等对温病的论述可知,此时虽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论简单、朴素、零散缺乏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仍属伤寒范畴。
总结概括此时期:A、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防治有了初步认识B、概念上温病隶属于伤寒C、对温病的认识理论简朴缺乏系统但我们从温病学说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个阶段是个良好的开端。
温病学说思想一经产生,就为后世继续发展这门学科开辟了正确道路。
唐代是我国经济繁荣时代。
唐代以后,南方地区,长江流域一带,逐步得到开发,城市兴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海外交通频繁,因此疾病传播类型增多。
宋代民族斗争激烈,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外感热病随之增多,流行传染更加残酷,使得医家们有更多实践机会。
医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新的治疗经验,认识到《伤寒论》的辨证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温病,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同时因为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所以有条件提出发展和改革的主张,使温病学进入成长发展时期(二)成长时期(两宋金元)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①宋代朱肱擅长灵活运用经方:朱肱首先提出运用经方不能墨守成规,{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灵活加减随证变化。
②金元刘河间强调热病治宜寒凉: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活跃。
刘河间首先打破《伤寒论》表证必须用麻桂辛温解表的方法,认识到很多外感病滥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
提出治疗热病:A、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B、立新法——寒凉清热为主,法当表里两解;C、制新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表里双解剂。
突破了发表不离麻桂的常规,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较朱肱前进了一大步,为后世建立以寒凉清热药为中心的温病治疗学打下了基础,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大转折。
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何间”之说。
③罗天益对温病证治作了规律性提示:《卫生宝鉴》即按热在上焦、中焦、下焦以及在“气分”、“血分”不同部位而分证、制方用药,但未把症状系统归纳,以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皆受之影响。
3、理论上的新进展(1)宋代郭雍对病因学说的阐发:宋代郭雍《伤寒补亡论》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也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实即导源于此。
(2)元代王安道对寒温之异的辨析:元末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对温病的病名、病理,治则有独特的见解,对寒温的辨析很重要。
A、病名:温病不得混称伤寒B、病理:温病与伤寒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怫郁于表C、治疗:清里热为主,解表兼之他的看法,划清了寒温界限,为温病学说脱离伤寒,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故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从以上所述,宋代的朱肱、郭壅及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罗天益、王安道等医家的论述可知,此时对温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理论和治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以说是成长阶段。
总结此期:1、理论上的进展:提出温病病因的不同看法及从病名、病机和治疗上区分伤寒和温病。
2、治疗学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热病的治疗以寒凉为主,提出外感病因按邪在三焦气血制方用药。
两宋金元后,到了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温病学家辈出,温病学专著丛现,对有关温病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三)形成时期(明清)这一阶段,以吴又可《温疫论》和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学家及温病学专著为标志,有关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专门独立学科———温病学。
1、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1)明代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金元以前,论述温病者大多以《内经》、《伤寒论》为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
在成长阶段已谈到宋·郭雍已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亦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
但他未直接提出“新感温病”之说。
为清代温病学家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感而即发的温病,有较大推动和启发作用。
(2)明末吴又可编著《温疫论》,创立温疫辩证施治理论吴又可身处崇祯末年,正适温疫流行。
他根据实践体会,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他在书中创造性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一些独特见解。
其学术成就表现在:Ⅰ、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大胆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独特见解。
Ⅱ、首创“疠气”学说,脱却“六淫”致病因素圈子,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
他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是感触疠气而引起,邪从口鼻而入,伏匿膜厚,迨其溃发则有九种传变。
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Ⅲ、在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提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
并创疏利透达之法。
如:a、发病初起,即用达原饮疏利透达膜原(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b、中期邪已陷胃,用三承气汤专主下夺,以邪尽方止(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c、后期重在滋养津液,清解余邪。
如用柴胡清燥汤、蒌贝养荣汤、清燥养荣汤等扶正祛邪。
(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花粉、知母)(蒌贝养荣汤: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桔红、白芍、当归、紫苏子)这些认识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和依据,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重大创见,且至现在仍不失其先进的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