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

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

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

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 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23首中的第5首。

该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

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七言律诗。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诗人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一首赞美竹石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诗人在赞美竹石坚定顽强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三首诗皆为借物咏怀、托物言志之诗,前两句或写景或状物,后两句或抒情言志。

诗人分别借马、石灰、竹石抒发个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做人的准则。

对于古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与志向,要借助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人的理解,进而读懂诗人要抒发的情感与志向。

二、教学要点1.生字识写。

课文中有4个生字,分别是“络”“锤”“凿”“焚”。

重点指导“凿”字,下半部分是两横,“锤”字右半部分要把三横写规范美观。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

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这是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已经掌握并能基本独立运用的方法。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诗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文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燕钩络踏漠)指名读,齐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虽有一腔抱负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马和人早已浑然一体!好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完整版)⼈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马诗》《⽯灰吟》《⽵⽯》教案备课素材托物⾔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志诗是⼀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志,由物到⼈,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表现⼿法——托物⾔志、寄情于物、借物喻⼈、⽐喻、象征、拟⼈、对⽐、⽐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动的描摹,从⽽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2)托物⾔志类这类咏物诗表⾯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象征⼿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居易的《⽩云泉》:天平⼭上⽩云泉,云⾃⽆⼼⽔⾃闲。

何必奔冲⼭下去,更添波浪向⼈间。

本诗抒情主⼈公是⼀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

10.古诗三⾸教学设计第⼀课时⼀、课题引⼊1、(出⽰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诗独树⼀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学习新课(⼀)回忆⼀下,学习古诗的⽅法有哪些?1.学⽣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解⼤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诗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燕y àn 山sh ān 似s ì 金j īn 络lu ò 脑n 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教学反思)六下语文(1)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教学反思)六下语文(1)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4.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教学难点: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2.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有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古诗又都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听起来很有意思吧!那就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初步感受诗歌。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三首古诗,你们是不是仿佛看到了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石灰和那劲挺的竹子呢?接下来,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想一想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二、初读古诗,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②借助课本上的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③想想这三首古诗中所写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着重正音:燕(yān)山金络(luò)脑千锤(chuí)万凿(záo)烈(liè)火焚(fén)烧郑燮(xiè)坚劲(jìng)◆着重辨形:“络”要注意右上的部分,和“攵”区分开;“凿”要注意下边的里面是“”,和“羊”区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虽有一腔抱负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马和人早已浑然一体!好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板书设计: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预习:1、了解诗人。

2、了解诗的大意。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设计理念:在复习曾经学过的古诗这一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的古诗词有概括的了解,引发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

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击,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1、补充阅读郑燮的《竹石》: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板书设计石灰吟【明】于谦清白留世竹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艰难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学重难点1.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2.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以及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1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2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评价。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三停顿)3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

老师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

4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1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1读准、读通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理解全诗意思。

4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

5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积累语言1人们是怎样赞美竹子的?汇报课前搜集的诗文。

2结合本诗和你对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竹子吗?六、指导写字板书设计:竹石郑燮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教学反思《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

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