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1 = const. ε = const. q2,p > q2,s > q2,v
理论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0.8 ηt
0.6
q* = q1 cpT1
等容循环
0.4
p3 = 40 bar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来自百度文库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混合循环
第一篇 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1章 动力经济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第2章 燃料与工质 第3章 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1. 循环模式与热效率 2.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3. 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
第二篇 燃烧与排放
第5章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6章 燃烧过程及混合气形成 第7章 特殊燃烧问题的机理与对策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等容循环(Isochoric cycle)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奥托循环(Otto Cycle):早期汽油机 转速低,燃烧接近等容放热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汽油机(Gasoline engine)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哪国人?
1876, Nikolaus August Otto(奥托), Germany(德国) 2)柴油机(Diesel engines)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哪国人?
循环热效率(Cycle thermal efficiency)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
T
循环功
(总指示功)
wi
=

pdV =
∫ Tds − ∫ du
123
=0
wi
wi
Tds = dq
q2
q1
热力学
第一定律 w i = q1 − q 2
p 3
q
1
T
V2
3 q1
V1
ηt
= 1− q2 q1
η t,v
=
1−
cv(T4 cv(T3
− −
T1) T2)
=
1−
⎛ T1⎝⎜
T4 T1
⎛ T2⎝⎜
T3 T2
− 1⎞⎠⎜

⎞ 1⎠⎜
2
4
2
1 q2
1
V
压力升高比 λ=p3/p2
压力升高比对等容循环的
4 q2
q1 q2
s
T1 T2
=
⎛ ⎝⎜
V2⎞⎜κ−1 V1⎠
0.2
2) 等熵指数k越大, 热效率越高
0
0
4
8
12
16 ε 20
压缩比和等熵指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等熵指数由1.2提高到1.4, 热 效率可增加40%(q1和ε不变, κ ↑, cp和cv↓, 工质温升↑, 效 率↑)
循环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保证工质具有较高的等熵指数 κ(稀燃)
2)提供了发动机之间进行动力性、经济性对比的理论依据 同一机型不同加热模式的对比 ε、κ及q1不变: 等容循环ηt > 混合循环ηt > 等压循环ηt 不同机型(汽、柴油机)的对比 pmax及q1相同: 等压循环ηt > 混合循环ηt > 等容循环ηt
=
⎛ ⎝⎜
V3⎞⎜κ−1 V4⎠
=
T4 T3
η t,v
= 1− T1 T2
=
1−
⎛ ⎝⎜
V2⎞⎜κ−1 V1⎠
等容循环效率:
ηt,v
=
1−
1 εκ−1
热效率没有影响!
加热时刻对循环的影响(等容度)
TDC 加热: 1 - 2 - 3 - 4
BTDC 加热: 1 - 2*- 3*- 3’- 4*- 1
理论循环分析的指导意义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 指出了改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在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提高压缩比 ε, 尤其是汽油机
合理组织燃烧, 提高循环加热等容度(减少预膨胀比ρ、合理选择燃烧始点、压 燃)
ηt
= 1− q2 q1
q1 = const.
偏离上止点加热,ηt 增大 or 减小?
3′
q2 增加,ηt 减小
3
q1
3*
2
4*
4
2
2*
2*
4*
q2
4
ΔVc
Vs
1 q2
1
TDC V’2
V1 V
s
等压循环(Isobaric cycle)
狄赛尔循环(Diesel Cycle): 早期柴油机在上止点喷油燃烧
70 bar
150 bar
等压循环
0.2
p1 = 1 bar
κ = 1.4
q*= 9.14
0
0
4
8
12
16 ε 20
在加热量、压缩比相同的条件下,等容循环具有最高的热效率, 因此,提高等容加热比例是提高热效率的有效途径
循环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您认识他们吗?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Maybach 迈巴赫
Daimler 戴姆勒
Benz 本茨
奥托的贡献
Lenoir(列诺尔)两冲程发动机(1860)
Gas Air Exhaust Slide valve
x x x
1897, Rudolf Diesel(狄赛尔), Germany(德国)
3)转子发动机或汪克尔发动机(Rotary or Wankel engine)什么 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哪国人?
1954, Felix Wankel(汪克尔), Germany(德国)
4)第一辆现代汽车(the first modern automobile)什么时候发明 的?谁发明的? 哪国人? 1886, Gottlieb Daimler(戴姆勒)和Carl Benz(本茨/奔驰), Germany(德国)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汽车发动机原理
清华大学 汽车工程系 帅石金
点燃式和压燃式内燃机 工作过程、燃烧理论、性能分析以及参数调控
讲课内容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压力升高率和预膨胀比对热效率影响: 1) ρ=1, 等容循环, λ对ηt无影响 2) λ=1, 等压循环, ρ增大, ηt明显下降 3) 混合循环: ρ不变:随λ上升,ηt略有增加 λ再增大,ηt不受影响 λ不变:随ρ增大,ηt明显下降
结论: 减少等压加热;增加等容加热
V
s
示功图
温熵图
循环热效率:
ηt
=
wi q1
温熵图(T-s)是分析循环热效率 的一种有效而又直观的方法
ηt
= 1− q2 q1
理论循环分类
1- 2: 等熵压缩(Isentropic) 2- 3: 等容/等压加热(Isochoric/Isobaric) 3- 4: 等熵膨胀(Isentropic) 4- 1: 等容放热(Isochoric)
结果: 中、低负荷工况, 柴油机使用油耗较汽油机低30%~50%
理想循环
假设: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 保持理论循环中关于循环的假设(简化)
2) 工质特性按真实情况考虑: 循环过程中成分是变化的
压缩过程: 空气+燃料蒸气+残余废气 膨胀过程: 废气+空气
Pe
=
ηetG mHum
=
ηc
ηt
ηm
( Hu
φal0
)φc
Vs
(
ps R sTs
)( 2in ) τ
第8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 第9章 燃烧室与调节参数的优化
循环热效率和机械效率 质环节
第三篇 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
第10章 发动机运行特性与整车匹配 第11章 柴油机调速特性
be
=
1 ηc ηt ηm H u
Tsinghua University
p 等容循环
T
3
q1 2
p
2
4 1 q2,v
1
v
等压循环
T
q1 23
2
4
1 q2,p
1
v
q2
3
p
混合循环 T
q1,p
4 q2,v
3 3′
q1,v 2
s
4
1
q2,s
v
q1,p
q1,v
3′
3
2
4
1
q2,s
s
q1 3
ηt,s=
4
q2,p s
现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是混 合循环。相对而言,汽油机更接近于等容 循环,柴油机更接近于等压循环
ATDC 加热: 1 - 2 - 2*- 3*- 4*- 1
p
T
3′ 等容度:
3
σ = 1− V1 −V2' ×100% = 1− ΔVc ×100%
Vs
Vs
3*
等容加热≠100%等容度
q1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循环——理想循环:
封闭热力循环:系统加热→燃烧放热;系统放热→气体交换(进排气)
特殊热力过程:绝热压缩和膨胀;等容或等压放热和吸热
2) 理想循环(Ideal Cycle)
Q1
Q2
工质——真实工质
循环——理想循环
3) 真实循环(Real Cycle)
工质——真实工质
循环——真实循环
等熵压缩 等容/等压加热 等熵膨胀 等容放热
工质的热力参数随温度、分子结构及混合气浓度等变化
研究理想循环的目的:
1) 工质特性对热效率的影响(与理论循环相比)
理论循环分析的指导意义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汽、柴油机负荷变化(q1不同)时的对比
z 部分负荷柴油机: 缸内喷射扩散燃烧, 喷油时间缩短, 初期等容放热变化不 大, 即λ基本不变而ρ减小, ηt提高
z 部分负荷汽油机: 预混燃烧, 燃烧速度下降, 燃烧时间加长, 即 λ下降而ρ上 升, ηt下降
p
q1
2
ηt,p=
3
4 q2
1
V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容积预膨胀比:
ρ =V3/V2
T
q1
p2
3
V2
V1
4 2
4
1
q2
s
混合循环与其他循环的比较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四大循环参数: 1) 压缩比ε; 2) 等熵指数k; 3) 压力升高比λ; 4) 预膨胀比ρ
0.8
ηt,v
0.6
0.4
κ = 1.4 1.3 1.2
结论:
1) 压缩比ε越大, 热效率越高
压缩比由8增加为12,热效 率能提高10~15%。但 ε>20,热效率提高不明显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Lenoir发 动机工作 循环
Ignition
Otto发动机 工作循环
Otto四冲程发动机(1876)
• X 点火时刻
排气门开
进气门开
奥托独特之处: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把前人的理论 付诸实践(二冲程变为四 冲程)
理论基础:1861法国铁路工程师Rochas发 表了进气、压缩、作功、排气等容燃烧四冲 程理论。1862授予专利,但欠费,专利失效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第一台柴油机原型(1893)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根据加热过程进行分类: 1) 等容加热 → 等容循环 (Otto循环) 2) 等压加热 → 等压循环 (Diesel循环) 3) 混合(等容+等压)加热 → 混合循环(Sabathe循环)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小测验-内燃机历史知识
=
1 ηit ηmHu
=
1 ηet Hu
循环模式分类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根据工质和循环特征分类: 工质和循环模式是决定循环热效率的两大因素
1) 理论循环(Theoretical Cycle)
工质——理想气体(空气),物性参数(比热比, k)为常数,不随温度变化
Tsinghua University
z 慕尼黑技术大学毕业 z 热机工程师 z 生物“绿色燃料”鼻祖
z 语言学家 z 艺术鉴赏家 z 社会理论家 z 命运多桀
Rudolf Diesel (1858-1913)
z 空气辅助柴油喷射 z 第1台空气压缩、自燃吸气发动机
z 热效率 26%
z 输出功率 18 H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