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等于从来没有-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合集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深深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不同角
度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人们在不同境遇下对待生命的态度。

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丰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挣扎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题“生命之轻”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间和重要的决定,通过对生
命的珍惜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我渐渐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
责任和义务。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的每一
次机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并学会了珍惜每一天、每一个人。

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
直激励我,引导我在人生的路上保持希望和勇气,继续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优秀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优秀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优秀5篇)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作文篇一有人说,生命如海洋,波涛汹涌,奔腾不息;有人说,生命如道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有人说,生命如花朵,俏丽多姿,姹紫嫣红。

一千个人谈生命就用一千种不同的理解。

因为生命是神奇的造物主,他很伟大,可以书写一切奇迹;他又脆弱,薄弱蝉翼,承载着我们不可获知的未来,然而生命也有着他所无法承受之轻,那就是——信念。

2022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我曾不止一次对着电视机默默地滚下泪水。

永远无法忘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

我无法接受眼前的残垣断壁,更无法让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可我看到你微笑的脸,看到了你激动着对救援人员说谢谢,看到了你奋不顾身一次次冲上废墟的身影……我泪流满面,我知道,是信念让你们在被掩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是信念让在废墟下100多个小时的你坚持到了最后,是信念让你不放弃生的希望,昼夜不停地营救遇难人员。

是信念,是强大的生命所无法承载的那一份重量,就算获救后会面临截肢等残酷的现实,你们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一切。

因为,思想的残缺才是最可怕的。

只要你不放弃,不抛弃,拥有坚持到底的信念,你就是最后的赢家!就好象残运会上的运动健儿们,他们从未放弃信念。

一次次用实际行动挑战残酷的现实,一次次用思想的完整克服肢体的残缺,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他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笑容里更多是坚持,是决心!是比奖牌还要珍贵的信念!我一直以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莫过于生命。

可是经历了2022这多灾多喜的一年,我才明白:再强大的生命也有他无法承受起的信念。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用真诚酿泉;信念是冬日的暖阳,点燃坚持的火把,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信念是母亲温柔的双手,挽起失落抚平伤感,拭去眼角的泪痕!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乘着自己的信念之船迎接风浪的袭击,感受风雨的洗礼,风再大,浪再急,也掀不翻信念的船,那时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力量之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书本上,叙述了情的纠葛、性与爱、灵与肉等矛盾主题情节,起初看咋觉得腐靡混乱,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对故事的解读,包括性格、行为分析,且对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心里和选择结果进行探索,而通过分析让读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轻与重,并且把整本书读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话说真不容易啊!拜读完这本书后我给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我们生活在生活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小说以尼采的“永劫回归”论点开篇,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尼采认为,永远循环下去的生命是一场噩梦,而有限回归则具有积极的意义。

昆德拉在小说中通过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托马斯认为,只有一次经历等于没发生过,而多次重复后,当初的选择不一定是错误的。

这让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单次囚徒博弈必然会导致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复博弈会促使双方采取互相信任的策略。

我认为,由于人们都知道生命的时间有限,所以都会努力让人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选择,谁能确定哪一种选择对未来是正确的呢?有限回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试,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选择。

我愈发觉得,年轻时的试错是可以被原谅的,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而非苛刻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所有人都能活得更好。

“轻”与“重”是全书的主题之一。

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托马斯的“轻”与特丽莎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待性与爱情上,托马斯认为性和情感可以分开,他可以一心一意地爱特丽莎,而与其他女人做爱只是一种消遣。

特丽莎则无法理解,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与自己不爱的人做爱。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成长经历中已经注定。

托马斯过着单身汉的生活,生活变得轻飘飘的,而特丽莎从小就想摆脱母亲的束缚,这使她的生活充满了沉重。

然而,当他们相遇并相爱后,轻与重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托马斯为了特丽莎而改变,特丽莎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

但这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我们会变得更加沉重和软弱。

关于媚俗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并没有给出媚俗的简单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概念来阐述。

我认为,偏见就是媚俗,认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是媚俗,认为所有人都要遵从同一个价值观也是媚俗。

反之,以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允许异己的存在,同时不盲从他人,就是不媚俗。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俄狄浦斯悲剧的寓意。

我曾经深信王阳明心学,认为只要内心是为了做正确的事,结果不正确也可以被原谅,甚至可以被推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生命的最终意义表示出了怀疑,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是轻?还是重?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500字:Esmuss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Einmalist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数。

两者是昆德拉对重和轻做出的形而上学的阐述。

Esmuss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征,代表了我们必须顺从的世俗道德和必须遵循的命运,人的伟大在于扛起命运,这代表了一种必然性。

而Einmalistkeynmal是生命之轻的象征,一次不算数,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不能用来比较,是偶然性的代表。

如果必然是重的那么偶然便是轻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轻。

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在这一书中提出的问题。

托马斯选择了生命之轻,他不拘泥于世俗道德,对内心十分诚实。

他在和千百个情人的交换中领略了每个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他讨厌俄军也不欣赏反对派,在书的最后他没了工作没了朋友;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践行者,她认为灵与肉不可分割,在书的最后她完成了道生命之轻的转化,但他们二人的爱情毋庸置疑。

或许没有那6次偶然,托马斯不会遇到特蕾莎。

但这6次偶然也是由托马斯自己一次次的选择所引起的,这就是仅一次生命的可承受之轻。

但若是永恒轮回,则100次的生命,都会由这6次偶然而和特蕾莎走到一起。

所以这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人存在的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这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就是我们生命的理由。

所以如何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去选择,去决定自己的道路,去对自己的存在负责,是我们这一次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

而生命之轻的另一践行者萨比娜背叛了所有,并不在乎自己将去往何处,最后她的世界变成了一片虚空,又或许她所做的决定本身就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弗兰茨遵从生命之重,固守内心政治理想,结识萨比娜后他背叛自己原来的生活弗兰茨的重是对历史的崇尚,可惜他看重的历史并不是十分有意义最终他在一次去柬埔寨的游行途中,被当地的恶人杀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

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我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昨天2011年的雪不期而至,窗外雪花清轻;我则独坐书桌,手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凝视着窗外雪花飞舞的轻盈,若有所思、似有所悟。

一直有个习惯,每当自己读完一本书后,总会抽出一段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把握,就像完成一种潜意识的对话----和书的作者、主人公和潜在的自己对话。

一般来讲总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的,可这一次我只能用若有所思、似有所悟。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绝对算得上小说界的异类,无处不在的隐喻,甚至是隐喻之上的隐喻,为我们提供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而这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有心读者的大脑来说也绝对会是一个挑战。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总会有一个问题在我的头顶白鸽似的盘旋:米兰·昆德拉到底想要说什么?隐约感觉到他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灵与肉、轻与重的对立那么简单。

况且这对立经过作者大量隐喻的处理,已经变得十分陌生化和模糊化。

作者在书中说:“隐喻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

可见作者所理解的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人生状态。

他是把人生当成隐喻来处理的,而他的这种隐喻又似乎具有某种潜意识的意味和宿命的不可抗拒性。

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表达的是爱、美和自由。

作者所欣赏的爱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爱;至于托马斯和萨比娜以及其它女人的性伙伴关系,则表现的是自由。

书中写道:“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

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与她共眠的欲望体现的”。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究竟是巧合还是宿命的必然?作者曾说,偶然一次不算数。

可是偶然的出诊,偶然的旅馆,偶然的音乐,偶然的做爱之后的发烧,这一切真得仅仅是偶然吗?他们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做爱之后:她发烧了,他不能像对其他女人那样送她回家。

他跪在床头边,冒出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到他身边的。

于是米兰·昆德拉换了一个说法,隐喻是危险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尼采开篇序言的这句话就给了我深深的一击,一时之间就想起了《苔丝》中作者所构造的我们无止境的百年来一直重复着的悲剧。

更多的还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的感慨,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不过就是一天一天的重复着的,就拿我们学生来说,不过就是每天都上课,吃饭,偶尔谈个恋爱,偶尔喝点小酒,再偶尔装着些许忧伤一下,再考一次试。

再把我们的父辈和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联系起来,也不过是多少岁牙牙学语,多少岁跟朋友玩耍,多少岁开始挣钱,多少岁结婚生子,多少岁生老病死。

这一切都惊奇的相似,惊奇的轮回着。

一切都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我觉得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成功不是说他写的故事有点炫他的剪辑有多棒,而是说他能给人一定的感悟触发人们的思想。

米兰昆德拉写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更是一次思想旅程。

文中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弗兰茨在一场霍乱的爱情中思考着他们的人生,也替我们思考着我们的人生。

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三个地方:特雷莎说过的“我没办法为了虚荣而野心勃勃”,萨比娜的“圆顶礼帽”对她的意义以及托马斯对“非如此不可”的思考。

一、特蕾莎——何为虚荣特蕾莎说“我没办法为了虚荣而野心勃勃”。

特雷莎带着自己拍的俄国军官和士兵们种种不光彩行径的五十来张照片来到瑞士,可主编却说她照片上那些事离现在太远了。

特蕾莎所认为的虚荣是:为了一份工作,一个职业,甚至一张照片而打拼。

可这世间万人,有些在我们的意识里是虚荣,在别人的意识里却不是虚荣,而是一种真实的想要为之奋斗的东西。

或许我也在为了别人以为的虚荣而野心勃勃的吧。

就像纵多的我们为了学位证毕业证而上大学。

有时想想在热情驱使下做的事情,或许也是别人眼中离现实太远,不切实际的呢。

二、萨比娜——相同事物的不同语义在萨比娜的最爱之中,不得不提圆顶礼帽。

有一次在萨比娜和弗兰茨共同在萨比娜的画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作品提要】与妻子分居的外科医生托马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小镇酒吧女招待特蕾莎,两人很快陷入情网。

但随之而来的共同生活给两人带来焦虑与不安。

托马斯放荡的生活方式在特蕾莎软弱的“重压”下不情愿地改变,他陷入了承担特蕾莎的爱情和维护自己个人癖好的冲突之中。

一直将托马斯视为精神盟友的特蕾莎,终日生活在嫉妒的煎熬中,托马斯的不忠让她时刻担心自己会重新堕入“肉体的深渊”之中。

女画家萨比娜是托马斯的知心女友和情人,独特的个性和特殊的生活际遇使她在背叛的路上不能停步。

当一切都被背叛之后,她在怅然若失中体验到了生命之轻。

大学教授弗兰茨为了萨比娜而抛弃了无味的婚姻生活,最终得到的却依然是她的背叛,但他自信已从萨比娜那里得到了“赫拉克勒斯之帚”,将生活中所有的平庸都扫除掉了。

最终,托马斯和特蕾莎在“衰老”面前和解了——托马斯“老到”厌倦了各式各样的女人,特蕾莎终于在时间的帮助下赢得了“全部”的托马斯。

萨比娜选择将背叛进行到底,体验着生命之轻的美丽和失落。

弗兰茨在萨比娜的信仰的鼓舞下,毅然投入“伟大的进军”之中,为梦想献出了生命。

【作品选录】不解之词简编(第一部分)女人身为女人,并不是萨比娜选择的生存境界。

既然不是选择的结果,便算不上功绩也算不上失败。

面对一种强加给我们的状态,萨比娜想,就必须找到一种相适应的态度。

在她看来,对生来是女人这一事实进行反抗,与以之为荣耀一样,是荒唐的。

他们初遇时,一次,弗兰茨用一种奇特的语调对她说:“萨比娜,您是个女人。

”她不明白,他为什么会以哥伦布刚刚望见美洲海岸一样庄严的声调向她宣告这个消息。

后来她才了解,他特别强调说出的“女人”这个词,对他而言,不是用来指称人类的两种性别之一,而是代表着一种价值。

并非所有的女人都称得上是女人。

可是,如果萨比娜对弗兰茨而言是女人,那玛丽-克洛德,他真正的配偶,于他而言又是什么呢?二十多年前(那时他俩才认识几个月),她威胁他说,如果他抛弃她,她就自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四位主要角色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价值、爱情、自由和责任等主题。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小说所表达的“生命之轻”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托马斯的塑造,揭示了现代人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感情的随意态度。

托马斯是一个漂泊不定、对感情不负责的男人,他通过各种方式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生命之轻”并不仅仅是托马斯个人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珍视生命的珍贵和独一无二性,追求刺激和享乐成为他们的主要追求。

小说通过对托马斯的描写,深刻反映了这种现象,并带给读者思考和警醒。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引起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

小说中托马斯与他的爱人希尔达之间的爱情关系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之间充满了激情,却又缺乏真正的信任和责任。

他们在一起时,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但在分开后,他们又能轻易地将对方抛至脑后。

他们对爱情持有的态度既追求自由和激情,又缺乏责任和承诺。

这让我意识到了爱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交流和激情的火花,更需要相互间的理解、承诺和支持。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让对方幸福的承诺。

通过作者对于托马斯和希尔达之间爱情的描写,我对于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此外,小说对于自由和责任的讨论也让我深思。

小说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面临了责任的问题。

他们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对感情和社会的责任。

托马斯通过追求感官的快乐来获得自由,但他却无法拒绝希尔达对他的依赖和对其感情的期望。

希尔达在寻求自由的同时,又无法解脱对托马斯的爱情和需求。

在小说中,自由与责任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这让我认识到自由并不等于放纵和无拘无束,真正的自由需要在责任的基础上获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早年,我曾粗略带过这本书,当时的我将其视为一本爱情小说,更多地关注托马斯的情人数量,而对他本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甚少。

如今,当我重新拾起这本书时,却发现自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火车上阅读《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节时,尤其是看到卡列宁安乐死的情节,我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眼泪,这也引起了对面美女的侧目。

确实,人类与狗狗之间的感情是纯粹而真挚的,我们爱它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是纯粹地去爱。

这种感情没有掺杂任何功利和算计,因此更加纯粹和温暖。

而在寻找爱人时,我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对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爱情,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幸福呢?如果我们能像爱狗一样不计回报地去爱人,或许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卡列宁认为,重复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它是可以掌控的,是真实的。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千篇一律的重复却让我们感到厌烦,我们渴望改变,追求新的刺激和生活。

这种对变化的渴望驱使着我们不断向前,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烦恼和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知足,珍惜眼前的幸福,或许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自我伤害。

爱情与责任,孰轻孰重?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性格和当时的情境,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痛苦不堪。

然而,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是否非如此不可。

无论选择爱情还是责任,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选择和矛盾,我们需要在爱情、责任、欲望和真实之间找到平衡。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会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给予我启示和力量。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本文不涉及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具体情节的描述,因为尽管我重读了多遍,仍然未能完全理解它。

我仅能记录下重读此书后的一些离奇想法。

)十二年前的十二月,在经历了一段极度纠结的感情后,我在宿舍里读完了这部晦涩难懂的小说。

那时的武汉,冬天并不寒冷,但我却感觉置身于冰窖之中。

九年后的十月末,在洒满阳光的山峦与密林之间,偶然听到姐姐提及这本书,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我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是一个复杂矛盾体的事实,其实早在九年前的寒夜就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没错,正是这部小说大致概括了我整个不安分的青春,甚至我一直担心这种草率可能会延续到我可怜的中年生活中。

“灵与肉,孰轻孰重?”那个年龄段的我,无法辨别!“偶然与必然,孰轻孰重?”那个年龄段的我,无法辨别!我们是如何登上高楼的?又是如何陷入洪流的?我们是否曾为生活而皱眉?是否曾为爱而低头?……对于这些问题,那个年龄段的我,更是无言以对。

至于什么是厚重,什么是轻盈,或许从始至终,都无需我来回答。

我不谙哲学,从未踏入哲学的殿堂,更无法辨别其中的门道,自然也无法登堂入室,一窥究竟。

然而,我却对哲学充满了痴迷,仿佛哲学是我病态心理(“恋父癖”)的具体表现。

我常常在晨昏颠倒的日子里,忐忑不安地审视镜中的自己,纠结于那些不可调和的对立事物中,无法自拔。

我时常想,如果说我的内心住着一个特蕾莎和一个萨比娜,那么她们所经历的种种,我也同样在经历着:或者参与设计自己与他人的命运,或者逃离背叛那无尽的关注,或者放荡不羁,或者谨小慎微……但我却没有那么幸运,能够遇到托马斯或弗兰茨。

我始终坚信,这是人生给我开的无数玩笑中,最残酷的一个,没有之一。

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初恋情人,它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只是被我用华丽的帷幕掩盖着,从未消逝,也无法被橡皮擦去分毫。

它始终飘荡在形而上的世界,用顾盼生辉的嘲笑,刺痛着形而下的我。

然而,它也如初恋情人一般,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模糊和残缺,因为那些痛苦的过去,曾被我无情地强行剔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很庆幸,我最终读完了这本令人深思的书。

书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西西弗斯不断地推大石上山,然而石头到了山顶后又滚落下来,他不得不重新开始。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世间所有事情都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一般,只是不断地重复,那生命还有何意义?如果人生真的只是一次次无聊的重复,那这样的人生将是空洞而无意义的。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西西弗斯敢于站起来接受并面对这种重复。

他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却依然坚持不懈地推石上山。

这种勇气和坚持令人动容,也让我明白,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重复,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

“如果人生真的只有一回,所有事情没有发生第二次的机会,那才是真正没有意义的。

”这句话让我深思。

托马斯的一生充满了爱情的纠葛和手术的重复,但他不断地寻找着每一次重复中的不同,试图在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新意和意义。

他害怕承受完全相同的重复,渴望那种轻飘飘的人生,去收集不同人身上本质性的东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蕾莎,她如同“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她的人生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开始。

她渴望读书、欣赏古典音乐,试图摆脱现有的生活。

然而,“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料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

”她的命运与托马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凸显了书中的哲理。

书中还提到:“多数人在二三十岁上就已经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句话让我感到震惊,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的影子,重复着昨天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否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人生很长,生命还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不能被生活的琐事和困难所束缚,而应该积极地去寻找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想读书体会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书没肿么看懂,有时间继续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现实,很唯美。

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选择是什么呢?是轻还是重?慢慢琢磨吧!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缘于不可思议的偶然。

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构成的结局有时会让人感觉很不靠谱。

按佛教解释,这些偶然其实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这么解释似乎又很靠谱。

关于轮回与直线但人生却是一条直线,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头不可能试验,一种选择面临一种结局,《罗拉快跑》的电影不过是一种假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本需要读者用心去读的书。

第二遍读完,感受比第一次更为深刻。

书中的诸多价值观,都对我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只有一次,相当于没有。

”这句话在第一次阅读时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无法验证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是否更好,我们只能选择当下,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无奈,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应该珍惜当下,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少留遗憾。

关于爱情,书中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情源于偶然,没有必然的“非如此不可”。

当爱情与同情相结合时,它似乎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然而,这种联系往往会拉扯着双方,让他们试图占有对方。

弱者常常缺乏安全感,即使知道对方爱自己,也仍然想要更多的证据。

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软弱作为武器,胁迫强者妥协,用自己的痛苦让对方让步,直到双方都变得脆弱。

在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爱情中,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特蕾莎渴望托马斯为了她放弃与其他女人做爱,而托马斯则试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找身体的独特性。

他们的感受相互错位,特蕾莎认为托马斯将她与其他女人同化,抹去了她身体的特殊性,而托马斯似乎并没有真正看到特蕾莎的肉体。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危机,因为他们都试图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这种需求往往是无法满足的。

我认为托马斯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他尊重特蕾莎,追随她,即使过程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也坚定地选择了她。

他没有试图改变特蕾莎,而是接受她的一切,这才是我所向往的爱情。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观点让我感同身受:人需要被注视,需要有人见证自己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在我身边的人,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我前进的动力。

即使我们不再需要身边的人时刻关注,也可以在其他人身上找到弥补。

生活中充满了错位和偶然,就像萨比娜和弗雷特茨一样,他们原本有共同的话题,但最终却分道扬镳。

这让我明白,即使我们与他人存在差异,也不应该放弃沟通和理解的努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随笔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作者精妙的叙事手法(蒙太奇般剪接处理)和深邃的思想而感叹。

这是一部哲理小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学智慧,昆德拉以一位哲人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故事。

人生应该追求是轻还是重?这个问题文中没有答案。

有人的用一生在追求轻,无牵无绊,自由飞翔。

有的人只有重的感觉才会踏实,就如特蕾莎总要抓着托马斯才能入睡。

轻与重对多数人来说不是永恒的,它们会在生命中转换。

灵与肉应该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文中也没有答案,似乎也是会转换的。

即使是最极端的萨比娜,有时也是在这其间动摇。

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在轻与重之间转换的人,一出场就介绍了他是从妻子,孩子,父母处解脱的人。

此中的含义:他一开始是个与众人一致的人,妻子,孩子,父母都让他牵挂;婚后的生活改变了他,他忽然了悟他所想的那些道义上的负担,都是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

只要心里放下了,便真的放下了,了无牵挂,他从媚俗走向了抗俗。

但不成功的婚姻给他留下对女人的恐惧,于是在“三”的原则下,形成了他所谓“性友谊”的约定。

这是他人生由重变轻的第一次,这让他获得了画家萨比娜的喜欢。

因为这样的他脱俗不群,站在媚俗的对立面。

而这也是她所追求的。

特蕾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自为得意的平衡,这只源于他突然的一种感觉产生的一个比喻。

书中讲到“他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特蕾莎打破了他的游戏规则,他感觉一切仿佛都在暗中和他作对。

他疲惫的周旋于特蕾莎与众情人之间,感觉自己毫无出路:在情人眼里,他带着对特蕾莎之爱的罪恶烙印,而在特蕾莎眼中,他又烙着同情人幽会放浪的罪恶之印。

特蕾莎的以死相逼,和他在特蕾莎潜意识里形成的痛苦的阴影,(她的梦境里充满了痛苦的折磨,而这些痛苦的感觉他却如能感受到一样),使他产生了对特蕾莎的同情心。

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实际上是希望给她一种安全感,从噩梦中走出),他娶了她。

并养了一只狗:卡列宁。

这时托马斯是真诚的希望让特蕾莎幸福。

因为当俄国的坦克开过来,人们都四处逃难时,瑞士那位院长的好意托马斯毫不犹豫的回绝了,这完全为了特蕾莎的缘故。

这时的托马斯是由轻变重的,似乎回到了俗人世界。

但特蕾莎在这时却产生了移居瑞士的渴望,她感觉日内瓦的萨比娜(托马斯最有情调的情人)和在苏黎世的她,不会再有交集。

但是瑞士那么小(比宁夏小不少比台湾大不多),萨比那很快找到了苏黎世。

特蕾莎和萨比娜就如托马斯生活的两极,从媚俗到抗俗,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同样美妙。

特蕾莎的噩梦重新开始,六七个月后她给托马斯留下一封信独自回国。

托马斯曾一度感觉他如甩掉了套在脚上的铁球,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

但美妙的过程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是重的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的沉重。

他想象着特蕾莎痛苦的感觉,同情心在心中迅速增长,下定决心追随特蕾莎而去,而且他当时的感觉是:非如此不可!但当他真的追到布拉格,见到特蕾莎时,心中却涌起:别样亦可的声音。

得到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却觉得可贵。

古今中外,谁能真正逃脱这个魔咒?托马斯想到是六次偶然才促成了现在的结果(我感觉偶然越多结局越会必然),如果不遇到他特蕾莎也许会爱上Z时内心突然无比沮丧。

也许他感觉只要少一次偶然,结局便不会如此。

他所认为的必然(也就是重)其实是由偶然的轻组成的。

于是他的人生又一次由重到轻,但对特蕾莎来讲:从现在起,不是他对她负有责任;从今往后,该她对他负责了。

布拉格的六声钟响,让她充满了对崭新生活的渴望。

她感觉,这不是迷信,而是冥冥中注定的结果。

回到布拉格的日子,并不美好,失望的托马斯旧习难改,而无助的特蕾莎觉得自己连嫉妒的权利都不应该有。

她感觉自己正被托马斯逼上死路。

彼得山的一幕我更感觉是特蕾莎的梦幻一样的经历,却又那么真实。

她对托马斯的爱那么刻意,那么沉重,她尝试出轨,去体验灵与肉的分裂,证明爱与性是两回事,却感觉是陷入一个政治陷阱。

她内心痛苦纠缠,感觉自己好像被活埋了一样,她对托马斯说了她的梦境,并说了自己最忍受不了他头发的气味。

托马斯的爱心(这次不是同情心)被唤醒,决定搬到一个叫森林山丘的农村居住。

这是他与特蕾莎关系的一个节点,那天夜里他梦到了一个女子巨人,意味着妻子在他心中越来越重。

而特蕾莎梦到托马斯变成一只兔子,她快乐的抱起它,幸福的流下了泪,心想:总算快达到目的了,她已经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她不必再逃跑了。

她的貌似柔弱(骨子里她是坚强的,每一次孤注一掷都充满了必死的勇气)打败了托马斯的抗俗之心。

他们在农村度过了平静温馨的几年,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双双遇难,书中仅仅一笔带过,一切都归于轻。

特蕾莎和萨比娜是昆德拉塑造的两个极端的形象,代表着轻与重,灵与肉的统一和分裂,媚俗与抗俗。

特蕾莎代表重而萨比娜代表轻。

萨比娜,是更加纯粹的一个人。

她一生基本是在轻中徘徊,没有人能将她拉到重中来,(她自己讲太强“遇到一个对她发号施令的男人,她会忍多久,五分钟都不行”和太弱都不行“爱情意味着放弃力量,对她来讲是一种懦弱”,中庸派更不行,因为中庸派都是带着媚俗色彩的)直到她死去,她立下遗嘱将自己火化,完全归于轻之中。

媚俗是萨比娜一生的敌人,她一生都在追寻背叛之路。

即使在美国,似乎是对轻最认可的国家,她也会从参议员对草坪上跑过的孩子的赞美,想象出他和布拉格的领导人对脚下游行队伍发出的微笑一模一样。

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眼泪,第一点眼泪说:瞧着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真美啊!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感动,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上,政治家见到附近有照相机就会千篇一律的亲吻跟前的孩子。

萨比那对媚俗的对立源于她祖国当时的政治环境,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使她无法承受;而且当时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但她也并非对媚俗绝对的排斥,她有自己的方式,让自己与众相同的情感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在心中流露。

在希特勒时期,斯大林时期,每当她内心感到忧伤,她都会乘车远离布拉格,到波西米亚的墓地。

那些乡间的墓地,在蓝蓝的山丘映衬下,宛如摇着摇篮的女人一样美丽。

她说过媚俗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但是在她内心深处难道就不媚俗吗?她的媚俗就是看到宁静、温馨、和谐的家,家中母亲慈祥温柔,父亲充满智慧。

当看到暮色苍茫中幸福人家的闪亮的窗户时,她不止一次的感觉到双眼被泪水打湿。

媚俗一旦失去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没有人能完全摆脱它。

对于灵与肉的统一还是分裂,米兰·昆德拉也没有写出答案。

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特蕾莎在布拉格第一次见到托马斯,就被疯狂的爱和肚子饿的咕咕的叫,将科学时代的激情幻想——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但她依旧在心中将二者做出必须统一的要求,用自己貌似柔弱又坚韧不息的对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过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她的那次出轨尝试如果她不怀疑是政治陷阱,将会是什么结局,她是否会接受托马斯的观点,爱和性不是一码事?)。

托马斯对灵与肉的态度一直是割裂的,他之所以拥有众多的情人并非为了感官享乐(感光享乐像是额外的一笔奖金),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用解剖刀划开世界着横陈的躯体),就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着欲念。

他将大脑中掌管爱情的区域称作诗话记忆,特蕾莎独占了他的诗话记忆,其他女人留下的印记一扫而光。

自从他感觉特蕾莎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漂流到他身边时,特蕾莎就占据了他的诗话记忆。

隐喻是危险的,爱情由隐喻而起。

灵与肉如果可以割裂,托马斯的爱倒像是纯洁的。

萨比娜的情爱观,是属于轻的。

她不想嫁给任何人,也不会拒绝自己喜欢的人,曾有一瞬间她被弗兰茨的痴情打动,但她还是保持住了自我。

不过对于灵与肉她是统一的,她为托马斯和她做爱时看表吃醋,而藏起他一只袜子。

也因弗兰茨和她在一起欢爱时,闭着眼睛而生厌恶。

我认为她的理念“和我在一起是,心中要只有我;分离后你便是你,我便是我,就像邂逅的云各自沿自己的轨迹飘动”。

弗兰茨闭眼的细节源自于他的妻子玛丽·克洛德,那个号称如果他抛弃她就去自杀的女人。

他内心深处存在一个牢固而必然的自我要求:永远不伤害妻子玛丽·克洛德,并且尊重她身上的那个女人。

而他尊重的那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

这一尊重是无比沉重的(当他得父亲离开时,母亲在他面前故作平静,却穿了两只不同的鞋子在街上行走),所以当他遇到轻轻进入他生活中的萨比那时,温馨的生命之轻让他着迷。

于是他背叛了当初的诺言,而背叛对萨比娜是最具吸引力的。

但弗兰茨欢爱时闭眼睛和萨比娜向他示爱时戴帽子(其实是为了找和托马斯在一起时的感觉),便都成了对方的不解之词。

小说对三个主角特蕾莎、萨比娜、托马斯的结局都只是一带而过,对弗兰茨的死写的却很清楚。

弗兰茨到柬埔寨去,仅仅是因为它与萨比娜的祖国捷克一样被同一个国家占领,如同是给萨比娜一次赞叹的壮举。

而这次伟大的柬埔寨之行结束的像个笑话,弗兰茨更是以一种极可笑的姿态,在柬埔寨之行结束之时死去,死去的原因是:因为他要给那位看不见的萨比娜展示力量,因为萨比娜曾夸赞他身体强壮。

死前他强烈地想见的人是他的戴眼镜的女学生,那是他真正为了自己选择的人。

他的妻子虚伪的重和萨比娜不负责任的轻,都不如他那个女学生真实有情(他死后那位女学生也许是唯一真正悲痛的人)。

弗兰茨也是因为太重转而追求轻的人,但是他的追求却显得懦弱而可笑。

他的追求与萨比娜的追求形成了完全的对比,一种严肃刻意的和出于本性的“轻”的对比。

他的结局也许是作者对轻与重,灵与肉关系的一种启示?“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如何取舍,不得而知。

文中的一个插曲,把人类分为四类(感觉不尽合理,萨比娜就不知道归为哪一类),而托马斯的儿子西蒙,却归为了需要找一个灵魂寄托的才能心安的人。

文中写他是虔诚的教徒,相信上帝无所不能,但他却找父亲的情人做精神寄托,于是宗教也成了媚俗。

卡列宁的微笑是最后一个篇章,也是最感人,语言最优美的篇章。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政治的纷扰,生命从此安详宁静。

卡列宁成为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精神寄托。

它与他们夫妇两个谱写出最后的凄美悠扬的牧歌。

在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是有相同的感情的,托马斯为了让生病卡列宁微笑(它的叫声被称作微笑)扮作一只狗同它抢羊角面包。

作者的一个思考和《未来简史》中的观点,大有相同的深意。

被火星人套在马车上的人类,可能会被银河系的居民挂在铁扦上烤着吃,这时他才会想到过去常在碟子里切着吃的小牛排,向母牛道歉(太迟了)。

《未来简史》中也在为进化为精英人类的人会怎样对待未曾进化的普通人类的态度而担忧。

卡列宁病了但是为了夫妇俩的开心,瘸着腿陪他们走在路上。

他们期盼着卡列宁的微笑,但是没有。

因为几封被误解的信(托马斯的儿子写来被特蕾莎误解为他的情人写的),他们两个动作一致的站在卡列宁的两旁,这不意味着和解而是恰恰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