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研究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a5d142aa5e9856a5612606a.png)
一
、
“ 文学谱 系” 界说
歌发展的历时性作 系统性阐述 , 但 已有“ 谱 系” 研究
的意 义。《 诗 谱》 没有 对 诗歌 进行 源 流 的 阐述 , 但 它 将 诗 歌 视 为一 个 整体 , 注 意诗 歌这 一 文体 的 门类 结 构, 并对其作 了区分和 简略 的辨 体探 索 。应 该 说《 毛 诗谱》 、 《 诗谱序》 和《 诗谱》 虽还 不是完 全意义上 的谱 系研 究 , 但 为“ 中国文学谱系” 的 建 构 确 立 了基 本
研 究 中国文学谱 系的发展 历程 。其意义在于 为中国文 学的研 究提供 一种新 的阐释理论 和新的视 角及 阐述 方式, 拓 展 中国文学研究的视 野 , 有助 于建构 中国文学史新 的书写范式。 关键词 : 中国文学谱 系; 母 系统 ; 子 系统 ; 内在关联 ; 基本要素承传 ; 新元素 ; 中国文学史
谱。由此可知 , 中国传统的“ 谱系” , 多指宗族世系或
同类 事物发展 系统 的历时 l 生记述 , 其 方法是将 研究对 象作 类别 的区分 , 考镜 源 流 , 寻 找对 象新 的元素 及变
异点 。2 ( 】 世纪 7 0年 代 , 法 国哲 学 家福 柯 在 论 文《 尼
中西谱 系及谱 系学 的研究对象不 同 , 但存 在一 些 共 同点 : 一 是注重 研究 对象 演化 的历 程 和渊 源关 系 。 二是 注重寻找对 象新 元素 的发 生及其 变 异而形 成 的
“ 发生 ” , 追溯新元 素 的产 生 , 考察原 有体 系 在加入 新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9d3eb6f61fb7360b4c6598.png)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二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年级:一年级(上学期)课时:80学时课程设计:王雪青――――――――――――――――――――――――――――――――――――――――――――――关键词:工具/手段形态/色彩感觉/逻辑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什么是二维设计基础?1.二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二维的范围——即在“平面”范围内,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形态的创造方法与规律、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生成与构成关系等基础知识。
2.二维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形、色、质形——形态、形状;色——色彩;质——质地、肌理,这是在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
3.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培养学生对图形要素——形、色、质敏锐的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力求通过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宽泛、灵活的了解与体会,研究它们在面积、空间、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进行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段,加强对图形的表现能力;●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以达到所谓“理想形态”的造型关系——一种从审美的认识上的满意组合形式与效果。
●在了解与掌握图形创造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2.二维设计电脑基础3. 形态的创造与构成4. 色彩的感知与构成5.图文编排设计实验---------------------------------------------------------------------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大课(4课时)2.二维设计电脑基础:(16课时)讲授CorelDRAW、Photoshop 两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
全球公域_思想渊源_概念谱系与学术反思_韩雪晴
![全球公域_思想渊源_概念谱系与学术反思_韩雪晴](https://img.taocdn.com/s3/m/031a400dde80d4d8d15a4f5f.png)
、 “人类共同利益 ” 等国际法 的义务”
⑥ 原则时,论及全球公域及其相关概念。
⑥
也有学者以 “国际环境法” 为视角, 介 绍全球公域的概念、 范围和法律地位,
· 189·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6 期
并对全球公域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实践及 其遇到的主权、 域外效力等法律障碍进
③ 五是以梅根 · 国家的挑战谋求对策。
布鲁姆菲尔德 ( Megan Blomfield ) 等为 代表的伦理研究。 其中, 主要成就集中 于气候变化领域。 学者们将关于气候变 化问题的探讨上升至全球正义的伦理高 度,试图为建立公正的全球温室气体减
④ 排机制设计方案。ຫໍສະໝຸດ 在中国,学界对全球公域的研究启 动较晚,著述有限。 早期成果主要体现 在环境治理与法律保护研究中。 有学者 从 “一切人 共 有 的 物 ” 的 法 律 思 想 出 发,论述了全球公域概念生成的合法性
② 四是 底区域等具体个案的对策研究。 ② ① John Vogler, The Global Commons: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Chichester: Wiley, 2000; John Vogler, Global Commons Revisited, Global Policy, vol. 3, no. 1 ( Feb. 2012 ) , pp. 6171; Mark E. Redden and Michael P. Hughes, Global Commons and Domain Interrelationships: Time for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Strategic Forum, no. 259 ( Nov. 2010) , pp. 111, etc. Todd Sandler, After the Cold War, Secure the Global Commons, Challenge, vol. 35, no. 4 ( Jul. / Aug. 1992 ) , pp. 1623; Hugh Ward, Game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Global Common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7,no. 2( Jun. 1993) , pp. 203235; Kathryn Harrison and Lisa McIntosh Sundstrom, eds. , Global Commons, Domestic Decisions: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10. ③ Barry R. Posen, Command of the Commons: 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U. S. Hegemon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8,no. 1, 2003, pp. 546; Scott Jasper, ed. , Securing Freedom in the Global Common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Scott Jasper, ed. ,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Global Common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 C.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2; Abraham M. Denmark and James Mulvenon, eds. , Contested Common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in a Multipolar World, Washington,D. C. :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an. 2010. ④ Megan Blomfield, Global Common Resources and the Just Distribution of Emission Sha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 21,no. 3, 2013, pp. 283304. ⑤ : 《 “一切人共有的物 ” 概念的沉浮 徐国栋 — — — “英特纳雄耐尔 ” 一定会实现 》 , 《法 商研究》 2006 年第 6 期,第 140 —152 页。 : 《论国际法之 “人类共同利益 ” 原 许健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5 期, 则 : 《论国际法之 “对 第 112—116 页; 王秀梅 ” 》 , 《河南省政法管理 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 干部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4 期,第 170—178 页。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3571795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c.png)
一开创“文化与文明”对立的文化批评传统 二率先以历史主义的眼光诊治英国近代文化病灶 三首创“以文化代宗教”之说,树立文化的权威 四最早表现出跨学科视野、大文学观念与文化批评意识 五简要的结语
一 “文化”释义:论作为社会生活整体的文化(或复合的文化观) 二艾略特文化诗学批评的语言向度 三艾略特文化诗学批评的古典学传统与基督教向度 四艾略特文化诗学批评的文化向度 五简要的结语
一生平与思想:从“奖学金男孩”到大学英文教授 二 《识字的用途》:语境与结构 三 “传统的秩序”:二战前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四 “让位于新时代”:二战后大众文化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的影响 五 《识字的用途》对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学术构型
一从“铁路信号员之子”到剑桥大学英文系教授 二 《文化与社会:1780—1950》与《文化是日常的》:打开文化,揭示文化 的社会日常性 三对1780~1950年英国文化观念变迁史的图绘与重构 四 《漫长的革命》:“漫长的文化革命”与文化的民主和扩展 五 《传播》:传播机制的民主化改造与文化的扩张 六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其之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
第十一章文化研究的 “葛兰西转向”和文 化霸权理论范式
第十二章文化研究的 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 式
第十三章文化 研究的全球播 撒与后现代转
向
结语文化研究 的跨学科属性 与学术前瞻
一 “文化主义”术语的提出及辨析 二英国文化主义范式的知识母体:近代“文化与文明”对立的思想传统 三伯明翰学派创立与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的彰显(研究方法的开启) 四文化唯物主义: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挪用与文化主义的更新 五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的学术特色 六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的运用或批评实践
一文化研究与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二解构与建构:拉墨后马克思主义的双层理论结构 三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学 四拉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对新社会运动思潮的理论化) 五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主题转向 六话语接合论是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基本方法 七霍尔对拉墨后马克思主义话语接合论的改造 八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及批评实践
【免费下载】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免费下载】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71e41561c850ad02de804175.png)
2013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经学生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定,确定2013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6篇,二等奖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3篇。
获奖名单如下。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共26篇)院系作者导师论文题目建筑学院袁琳吴良镛从都江堰灌区发展论成都平原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土木系王宇航聂建国曲线梁桥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扭转效应研究水利系杨雨亭尚松浩植被非均匀覆盖下垫面蒸散发模型及应用研究环境学院梁赛张天柱多种政策对我国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分析机械系周铭温诗铸仿生粘着的机理及应用研究精仪系桂丽丽杨昌喜基于低维碳纳米材料饱和吸收体的锁模光纤激光器热能系张易阳李水清基于滞止火焰合成的高温场纳米颗粒动力学研究电机系兰江张钟华溯源到电阻基准的电容和互感数字化精密测量方法研究电子系魏鲲鹏张志军多频段/宽带、双极化全向天线阵列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系王健楠冯建华基于众包的实体解析关键问题研究自动化系邓岳戴琼海高维低质视觉信息的结构化感知与理解航院季湘樱冯西桥生物启发的表面浸润与粘附力学研究工物系佘顶王侃基于自主堆用蒙卡程序RMC的燃耗与源收敛问题研究化工系赵梦强魏飞基于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碳纳米管多级组装结构材料学院胡嘉冕南策文多铁性异质结:电压调控磁性的计算模拟及元器件设计数学系陈志杰邹文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组的解化学系闫晓宇席婵娟酸根型有机锆试剂与亲电试剂的反应研究生命学院冯越杨茂君一类潜在的抗生素药物靶点蛋白NDH-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经管学院张瑾陈国青商务智能决策中的代表性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研究公管学院智强苏竣权责、网络与知识: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研究法学院齐飞车丕照论常设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造法新闻学院庞云黠熊澄宇社交网络平台上意见领袖极化现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人文学院李季璇万俊人从权利到权力——论洛克自然法思想与其政治哲学的关系社科学院汪建华孙立平新工人的生活与抗争政治美术学院王小茉张夫也法国文艺复兴: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枫丹白露派的装饰艺术医学院刘飞白净基于小动物模型的荧光分子成像方法与应用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共68篇)院系作者导师论文题目李岩付林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配置与运行研究建筑学院陶金张杰喀什文化区传统聚落空间分布与形态研究吴艳单军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王萌石永久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土木系陈喜群史其信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研究赵铜铁钢王浩考虑水文预报不确定性的水库优化调度研究水利系王丽萍张嘎土质边坡加固机理与安全分析方法研究环境学院马磊傅立新Cu/Fe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柴油车尾气NOx的研究李虓吴德海网状石墨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闫剑锋邹贵生纳米金属颗粒焊膏合成及其低温烧结连接研究机械系张承龙冯平法光学材料旋转超声高效精密加工机理与工艺特性研究赵阳臧二军谐振腔光学反馈低噪声窄线宽半导体激光的研究精仪系冯灿李立峰平面位移测量用二维衍射光栅的标定方法刘超蒋东翔转子系统裂纹故障三维建模与动力学分析热能系胡南吕俊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非均匀性问题的模型研究钟海旺夏清内嵌网损的日前发用电计划模型与方法研究张俊勃韩英铎基于广域信息的电力系统动态建模与应用魏韡梅生伟电力系统鲁棒调度模型与应用电机系陈艳波卢强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研究曾维亮陆建华宽带无线预编码调制关键技术研究谢尚然李艳和光纤布里渊散射与干涉中的偏振问题及其分布式传感应用姜春晓任勇CRN频谱资源处理新方法雷诚陈明华高效灵活的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技术的研究电子系周飞廖庆敏图像目标超分辨率关键技术研究李先颖胡事民基于动态几何结构的可视媒体的建模与编辑张鹏林闯网络编码的安全与隐私机制研究布凡朱小燕文本信息度量研究俞能昆应明生量子信道环境辅助容量研究崔岩史元春面向多核架构的操作系统可扩展性研究计算机系沈超慧胡事民基于先验知识的低质量几何数据结构分析陈忠张贤达认知无线电网络中高性能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王曦元张贤达广播与中继通信中的线性传输技术研究自动化系李晗萧德云基于数据变换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微纳电子系谢倩许军纳米尺度多栅MOS器件的解析建模和优化设计姜长青李路明碳纳米管宏观体在脑起搏器电极中的应用研究刘晓东马兴瑞宝音贺西非中心引力场中的轨道动力学研究航院缪婷婷张兴微纳米线材热电性能的表征方法及其应用刘友江刘以农单频及二维双频数字预失真新技术和新模型研究陶炼冯骅超亮X射线源多波段观测与分析工物系吴洋唐传祥强流高增益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理论和实验研究兰文杰骆广生基于液-液微尺度流动的材料制备基本规律研究化工系颜彬航金涌热等离子体煤裂解一步法制乙炔过程原理与放大研究李和平潘伟Ti基功能陶瓷纳米纤维的电纺丝法制备与性能王建淦康飞宇纳米二氧化锰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兰金叻林元华高性能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材料学院王先飞熊守美含SO2气氛对纯镁及镁合金熔体保护膜及保护机制研究战鹏张政军未掺杂氧化锌室温铁磁性的研究数学系鲁建简怀玉Lp-闵可夫斯基问题毛施君庄鹏飞核物质超流与BCS-BEC过渡物理系郑京镐薛平全场OCT及其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崔洪奎刘磊构象锁定小蛋白用于调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韩国军张新荣基于元素标记策略的无机质谱生物分析方法研究化学系卢晋李景虹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电化学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周超刘冬生DNA组装体的若干应用研究赵冰陈晔光PICK1通过促进TGF-β I型受体降解来抑制其信号转导生命学院王磊钟毅EGFR/PI3K信号通路在Aβ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王燕刘玉乐植物细胞自噬的功能研究高研院尤亦庄翁征宇铁基超导体的二流体模型经管学院马宝君陈国青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的多样性评估测度及提取方法研究公管学院陈源于永达技术精英联盟与政策变迁:以法国核电政策过程为例法学院陈进崔建远框架合同研究姚苏杰谢思炜商周青铜器铭文结构研究人文学院牛鹏涛李学勤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研究社科学院牛桂芹刘兵A旗科技下乡——一项本土特色的科技传播案例研究马克思主义刘伟艾四林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其现实意义学院美术学院李昂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演进原理与主体结构核研院王鹏于溯源高温气冷堆用核级石墨IG-110的氧化行为研究医学院陈又圣宫琴基于麦克风阵列的电子耳蜗前端语音增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173篇)院系作者导师论文题目周斌赵彬多环芳烃人群呼吸暴露量的模型分析及相关肺癌风险估算喻涛边兰春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复兴的“公共参与”对策研究赵秀芳张昕康巴艺术中心图书馆基于藏式传统建筑光环境的照明王颖顾朝林苏州城市增长边界(UGB)初步研究李金晨朱育帆行走的力量——玉树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转经道景观设计建筑学院沈锋庄惟敏复合空间视野下当代学术型图书馆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定位吴家东朱文一当代美国监狱建筑研究邢宗海谭纵波北京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研究——以大兴区西红门镇为例阿拉腾敖德周榕蒙古族建筑的谱系学与类型学研究张龑华冯鹏FRP抗屈曲加固轴压钢构件的研究沈彦皓杨赞基于信息视角的房地产公司违约风险度量研究土木系高义奇施刚火灾下不同拉剪组合对螺栓节点性能影响的研究余勇军王守清BT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实证研究马雪英阎培渝硅质铁尾矿粉用作混凝土掺合料的应用研究张晓颖丛振涛降水随机特征及流域产流研究水利系林森徐艳杰地震动非均匀输入特性及沙牌拱坝抗震机理研究魏浩然邓述波三种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CO2的吸附研究环境学院王驰中李俊华过渡金属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袁璐璐梁鹏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吸附耦合脱盐系统运行及优化马源曾攀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叶轮拉索增强结构及其振动分析余强赵乾基于电涡流的纳米级金属膜厚测量方法与应用研究机械系于红娇张弓新型无铅焊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及抗氧化成分优选汪嘉澍潘国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制备技术的研究马添翼成波基于面部表情特征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方法研究汽车系李申广郑四发汽车品质评价用扬声重现系统试验研究袁浠卉李志忠数字化工作环境下班组成员相互意识对事故诊断的影响佟悦赵磊城市货物配送中运输资源分配问题及算法研究戴晨旭王凯波直立单晶硅生长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工业工程系钟明廖立新集装箱码头出偶集装箱堆场位置分配算法研究陈永涛戚铭尧带产能约束的多层级批量规模与机器调度问题研究冯煦孙利群基于正交偏振谱技术的活体微循环成像理论及实验精仪系乔晓蕊周倩基于结构光的徒手交互投影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张梅灵顾春伟兆瓦级燃机高压级静叶流热固耦合数值研究俞伟伟吕俊复煤粉颗粒群射流着火特性实验研究热能系李穹吴玉新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脱硝关键技术开发靳星李水清静电除尘器内细颗粒物脱除特性的技术基础研究李燕刘瑛岩不同绝缘子对污秽颗粒的粘附力及其积污差异性研究李晶晶赵争鸣基于网侧电流检测方式的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研究电机系丁楠闵勇含风电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研究万树伟王黎明极不均匀场中电晕放电的紫外特性研究范伟男贾志东基于恒压负荷循环试验的交联聚乙烯电缆运行状态研究李龙郑小平光载无线系统相位噪声的传输规律及其补偿研究阎海冯雪母子微环结构的集成光分插复用器黎靖宇粟欣BRadio传输增强技术研究电子系张旭王生进基于在线迁移学习的驾驶员状态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贾淑芸王劲涛DTMB多业务广播系统研究及实现黄潇拉杨文明基于指背纹与指静脉的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研究许丹青马少平基于多源网络信息的社会态势分析研究尼古拉斯朱军基于贝叶斯推理的支持向量机并行算法研究袁明艺刘华平基于约束线性编码的视觉动作识别与目标跟踪唐文斌唐杰社交网络中的关系挖掘张楠李国良面向移动终端的空间数据关键字搜索研究计算机系叶丰武永卫多租户云存储系统中数据管理构建实现方案研究郭文静刘永进结合特征词和形状模型的图像物体分类方法梁尚立袁春基于自适应图像分割的视频深度恢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李军汪东升微博社交网络用户影响力分析研究张赛徐恪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测量、分析与建模陈金元郑海涛基于语义的移动信息推送平台明华冯建华文档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区间持久性top-k查询技术研究李孟兴石纯一基于规则和案例推理技术的电力设备故障红外诊断系统王鑫袁春分布式视频编码边信息和相关噪声模型算法研究杨云杰彭黎辉电容成像测量策略设计及图像重建算法研究李成海黄必清基于属性匹配的云制造服务资源搜索系统设计与实现沈健翔贾庆山基于仿真的策略改进方法研究及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自动化系李宁谢旭东基于HMM的脱机手写阿拉伯文字的无切分识别李方昱陆文凯基于时频分布的地震信号谱分析马茜戴琼海立体视频编码模式决策优化算法研究闫军政杨士元固态功率控制器结温无损伤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张威龙刘雷波基于点阵位移及SURF特征的入侵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耿树理李宇根基于脉冲超宽带技术的低功耗短距离无线收发机设计孙慧任天令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柔性能量收集器研究微纳电子系杨昌宜李福乐高性能低功耗流水线模数转换器的研究夏维尹首一可重构视觉处理器人脸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朱玮楠张进宇石墨烯场效应管模型与模拟张鹏李俊峰双三体系统halo轨道间的小推力转移设计庞珂珂张超宽带航空通信导航一体化系统研究航院乐晨王浩文无人直升机传动系统设计单小东王沫然基于热子气模型的微纳尺度非傅里叶导热问题研究孙嘉龙余纲林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GPU加速方法研究樊星明王义高位置分辨MRPC探测器的研究工物系王志勇黄弘山坡上建筑火灾数值模拟研究龙洁翁文国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研究王少华刁兴中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缓冲器可靠性分析与试验核研院张东辉梁彤祥计算机射线照相系统(CR)在核电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杨博栋吕阳成功能水凝胶微球的设计制备化工系刘安骆广生T型微通道内乳化过程压力变化研究-实验与模拟何薇和亚宁大分子重氮偶合反应制备双亲性嵌段共聚物王自强朱静占位分辨EMCD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材料学院雷钰郑永平石墨质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在电容/电池混合器件中的应用邢玉涛李宝华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数学系官辉琪卢旭光一类HJB方程的粘性解分析及其在保险中的应用物理系王路晴段文晖低维氮化硼材料功能调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易宇张希硒氮相互作用:一种新型超分子自组装推动力化学系陈祝海李景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糖生物学的分析应用蒋仙丽吴琼MicroRNA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界面行为的机理研究生命学院张璐李珍LPL促进脂联素蛋白高聚化的分子机制殷志韬徐心维基百科对内部交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伊莲娜郑毓煌消费者的拟人化——跨文化区别的研究经管学院张妍妍赵平“淘品牌”营销策略分析李源初陈国青基于语义分析技术的商务智能——企业销售领域的应用郑逸慈WhiteSteven中国社会企业发展阶段分析杨建林张海燕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现金池”模式研究王祎灏王雪莉A公司事业部级组织结构优化及绩效管理研究郑伟吴维库北京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盛科辛刘玲玲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策略研究彭莱杨之曙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研究高固焦捷人民币债券整体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周家欢刘淳基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我国短期融资劵发行利差研究唐薇廖理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研究——以中外典型案例为例李一民何平利率市场化与经济转型阶段的信贷资本配置效率范语辰陈武朝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与违规公司的治理改善研究王余其马永义中国石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研究张少伟秦荣生疏浚企业分包结算审计研究山姆郑毓煌非洲手机产品和营销策略康健朱武祥多元化企业集团上市模式研究——五矿集团案例分析林雪松杨之曙股票投资策略研究——以贵州茅台为例张会清陈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改进策略肖军高建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翟志刚魏杰中联航低成本战略研究李建李飞维萨拉公司营销战略研究吴子建陈晓大型国有企业的集团化财务管控研究——以中核集团为例熊国斌郑晓明南航乘务员排班满意度研究肖兴立王雪莉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绩效管理系统设计郑若婷王名乡村治理中的中间层——以河北省肃宁县为例张杰薛澜水电工程移民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廖清林彭宗超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以海南省为例饶琼娟胡鞍钢激励相容视角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高文娟苏竣城市化进程中利益关联人群的目标博弈与政府角色张琳薛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研究以36个大中城市为例杜胜平楚树龙冷战后的美国亚太联盟研究卫文星薛澜我国农业科研院所职能定位问题研究徐小庆巫永平中间选民与民进党选举路线转型研究月光王亚华北京屋顶绿化的大范围采纳:成本、收益和政策公管学院包娜薛澜关于如何留住圭亚那大学的教学人员的实证研究贾世开李超东亚经济体汇率的锚货币研究金融学院贾文磊陈文辉运用FAVAR-ATSM模型分析预测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鲁婧妮邓海峰城镇居民用地配额制度研究金银玲程啸债权让与对外效力研究王彩燕邓海峰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李翔斌陈新宇明代特务体制研究法学院邱松宁申卫星《合同法》六十二条第一项四种质量标准适用的实证研究李政汤欣投资条款清单及其法律分析索朗德吉张小琴纪录片《拉萨旧事》蒋在怡周庆安国际媒体中文网的本体化策略研究新闻学院王琳琳崔保国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转型研究柯以成陈昌凤中国的孤独症:变迁和挑战李莹雷建军超越意识形态的书写: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钱浩曹峰道家的音乐本源观阮光安王中忱砂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书写:以吴岸早期诗歌为例人文学院翟淑琪崔刚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语言产出恢复过程的个案研究周海建张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清史稿》审查及其反响徐炀李虹模拟疏散演练中的从众行为—影响因素及中介效应社科学院索多阎学通伊朗政权如何从世俗转向神权石文博孙立平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中的基层工会运行逻辑马克思主义李丁翁贺凯萧公权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以《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中心学院教研院陈丽谢维和学习环境与留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收获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黄菲李当岐中国古代裙装研究康源刘振生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空乘座椅研究与设计李骐芳尚刚工艺美术的永乐时代王芳李静杰龟兹石窟本生因缘图像考察美术学院王晨雅郑曙旸大学毕业生公租房室内模数系统配套设计研究张引吴冠英动画角色动作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周哲婷史习平基于材料可行性在短期展览的应用研究张晶肖文陵系列服装部件的解构与重组的应用研究卫昆曾成钢凝固时空——我创作中的材料与表达杜笑菲王广志针对癫痫深部电极置入手术的三维血管重建及术前规划医学院黎新黄国亮上转换荧光高分辨率在体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贡亮张洪宇软件频谱缺陷定位技术的研究缪亦舒李春平基于非参数贝叶斯话题模型的新闻数据挖掘研究李天颍刘璘基于关系抽取的需求文本自动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软件学院丁雪涛靳晓明基于协同关系主题回归模型的推荐算法研究衣国垒王建民基于中心节点架构的大规模数据对象存储系统黄雅芳罗平基于损失量的软件可信度量方案研究。
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5b5c22e4bb4cf7ec4afed095.png)
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作者:刘伟李海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5期摘要: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等数字化学习终端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需加快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标准体系构建应考虑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三个视角,数字化学习终端的体系框架有概念框架、标准系统体系架构、标准系统层次结构、标准功能建模等。
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体系的核心是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总体标准、电子课本的标准、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虚拟教具的标准以及学习服务标准。
关键词:电子书包;数字化;技术标准;概念框架;功能建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数字化学习终端逐渐完善,电子书技术会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发展成熟,对数字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已开始了无纸化学习的新时代,出版和教育行业里,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身影逐渐增多。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发展技术支持,而标准就是一个重要保障,目前已有OeBPS“开放电子书出版结构”标准、ePub标准、国内的CEBX标准等,我国的新闻出版总署也成立了相关标准的研究机构,进行电子书的标准研究。
1、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视角对标准体系的构建要考虑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这三个视角。
无论是电子课本还是电子书包,都涉及了众多领域,教育、网络、政府、出版等,包含众多对象,例如电子课本内容、学习终端、服务平台等,并与学习者,教授者、服务提供者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都是复杂多变的非良构系统,必须用生态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学习终端的生态框架模型,在此前提下进行标准体系的建设。
电子课本的出版涉及数字出版领域,电子课本的应用确实在教育领域,因此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数字化学习领域与出版领域的多个标准进行融合,带有这两个行业的不同特性,必须对技术和产业以及应用这三个方面来融合。
电子课本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媒介,这对众多传统产业如出版业、培训、硬件制造商等都产生较大影响,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规范和推动此类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教育应用的创新,因此要从产业的视角来构建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e46a9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0.png)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一、概述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是生物信息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手段,其核心在于利用分子层面的数据揭示生物体之间的进化关系。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DNA或蛋白质的分子序列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序列间的相似性,从而估计基因分子进化的速率、基因间序列的分歧时间以及物种或基因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中,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不仅限于单条生物序列的进化信息提取,还涉及到多条生物序列之间的比对与关联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基因序列,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生物信息学方法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直观地展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历程。
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新的算法和工具不断涌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生物序列数据,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单条生物序列的进化信息提取、多条生物序列的比对与关联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方面,并探讨这些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1. 分子系统发育学概述分子系统发育学,作为系统发育系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通过深入剖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物各类群之间的谱系发生关系。
这一学科不仅涵盖了生物进化历程的宏观视角,更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深入到微观层面,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生物演化的全新理解。
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中,基因或生物体的系统发育关系常常通过构建有根或无根的树状结构来展示。
这种树状结构不仅揭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还为我们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演化模式提供了关键线索。
通过多重序列比对,研究者可以分析一组相关基因或蛋白质,进而推断和评估不同基因间的进化关系,这包括分子进化(基因树)和物种进化(物种树)的研究。
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学习的应用
![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学习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57804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2.png)
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学习的应用一、智能辅导系统概述智能辅导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它通过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随着教育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辅导系统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辅导系统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策略。
1.1 智能辅导系统的核心功能智能辅导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实时学习反馈、学习效果评估和学习资源智能推荐等。
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辅导方式。
1.2 智能辅导系统的应用场景智能辅导系统的应用场景广泛,不仅适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在线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等不同环境。
它可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智能辅导系统的技术基础智能辅导系统的技术基础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用户界面设计等。
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智能辅导系统的技术框架,使其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分析学习数据,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支持。
2.1 智能辅导系统的核心技术智能辅导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智能辅导系统能够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难点。
- 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
- 交互式学习环境:智能辅导系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系统的互动来提高学习效果。
- 自适应学习机制: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
2.2 智能辅导系统的技术实现智能辅导系统的技术实现涉及到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多个环节。
系统需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
三、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智能辅导系统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
![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f349b08c5727a5e9856a61bc.png)
伴随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构建适切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
传统知识本位的分科课程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导致学科孤立、边界固化,而“核心素养下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1],要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打破分科主义实施课程统整。
尽管“课程统整”是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却是一个含混不清甚至被滥用的概念[2][3],尤其缺乏可以达成共识的操作性定义[4]。
许多课程统整方案在未弄清楚基本内涵之前,就投入方法技术层面实施,导致课程决策过程中目标不明和内容肤浅[5],课程统整浅表化、随意化,甚至出现“为统整而统整”的形式主义。
概念杂芜及指导框架缺失成为制约课程统整深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此,本文追踪了课程统整的本真意涵及其概念流变历程,并在系统梳理相关“家族概念”的基础上勾勒出了指导课程统整的概念框架,试图为克服分科主义、构建适切我国课程统整实践的本土化模式提供借鉴。
1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一)“统整”的词源学考察从词源学上看,“统整”(integration)源自于拉丁文(integrate),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使事物变得圆满(to make complete);其二是使分化的要素(elements)或部分(parts)形成有机的整体。
[6]牛津英语词典把“统整”界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结合;取消种族隔离(美国英语),给予平等待遇;同化作用。
[7]韦氏大学英语词典(2003年版)认为“统整”有三个方面的意涵:一是指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发生关联促使其更有效力;二是使不同的族群或种族平等地融入社会;其三是协调人的心智过程,形成健全的人格。
[8]柯林斯英语词典把“统整”界定为要素的结合;不同社会族群的融入。
[9]因此,从词源学看“统整”有消极和积极两层意思:“消极的统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优化组合而产生新的联系,是部分要素的有机联合。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8f3dcaa1c7aa00b52acbf3.png)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肖 君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摘要: 随着众多学习技术系统的应用,系统质量观和效益观也为人们所重视。
论文首 先分析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产生背景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 随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谱 系框架的概念并总结出一个谱系框架模型及谱系图。
在概括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使用 方法之后,论文介绍了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在上海教育资源库软件平台中的应用实例分 析。
关键词: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设计模型,标准1.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产生背景当前在国内,很多地区投入了大量经费到地区教育信息化中,从早期的硬件投入到现 在的软件及资源建设转变,已成为共识。
学习技术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材料、资源、环境、 服务和人力或技术架构,从而支持学习[1]。
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主要支撑 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习技术系统通常包括网络课程系统、备课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学习 管理系统等,在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有很强的需求,很多软件企业和 有实力的教育机构都在开发这些系统,出现了百家齐放的局面。
高质量的学习技术系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已往的学习技术系统设计 开发和应用中,有很多困饶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对系统质量和效益的关注。
软件工程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学习技术系统的领域设计开发问题。
学习技术系统目前所面临 的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快速变化、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新技术不断出现、软件的更新加快; 学习技术系统的开发结果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和现实支持软件不一致、人性化差、架构伸缩性 差、架构互操作性差、昂贵的费用投入;学习技术系统软件失败的可能原因包括战略性的规 划错误、错误的采用技术、不完整的需求描述、不现实的项目目标、缺少基于学习技术系统 的通用设计方法指导、开发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等。
以上背景情况呼唤着要有一个科学化的框架能指导我们规划、设计、开发、评价、使 用学习技术系统,既要有理论和技术的雄厚基础,也要有可实践化的指南。
谱系地理 系统发育树
![谱系地理 系统发育树](https://img.taocdn.com/s3/m/72a2ea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8.png)
谱系地理系统发育树
谱系地理学是一种研究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
谱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物种的分化和演化是受地理空间和环境影响的。
系统发育树是谱系地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它用来表示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
系统发育树通常是一种分支图,它显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祖先和后代关系。
从地理角度来看,谱系地理学关注生物物种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演化。
地理环境对物种的适应性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群落和物种组成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系统发育树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演化和分化的。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系统发育树是基于物种的遗传信息建立起来的。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或形态特征,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
系统发育树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祖先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化演化的。
这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物种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谱系地理学和系统发育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框架,它们帮助我们从地理和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物种的分化和演化。
通过综合地理和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基因谱系地理学在人类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谱系地理学在人类进化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a5132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3.png)
基因谱系地理学在人类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基因谱系地理学(Genetic Geographical Anthropology)是一种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地理学原理来研究人类进化史和人类生物学多样性的新兴学科。
它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和比较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再结合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地理信息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人类进化和迁徙的历史,为人类史和人类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I. 基因谱系地理学的起源和概念基因谱系地理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Cavalli-Sforza提出,他认为人类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反映了迁徙历史,这一理论奠定了基因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基础,它主要基于三个原则:第一个是人类基因组变异的内部结构呈现出地理分布性;第二个是这种结构是由于人们的祖先在空间范围内不同程度交往所导致的;第三个是不同程度的群体交往已经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II. 基因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基因谱系地理学采用的主要技术是DNA分析,特别是核酸序列分析和多态性检测。
基因谱系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对遗传信息进行地理定位,即把样本所代表的人群置于一个地理框架内,从而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是否反映了不同地理演化过程和文化交流历史。
III. 基因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基因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以人类进化历史的探讨最为著名。
例如,在非洲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只有部分离散族群逐步扩散到其他大陆,进而形成现代人。
随着人类扩散到不同地区,人类基因组的变异逐渐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而这个网络可以被解释为过去数千年的人类大迁徙和交流,包括地理和文化的因素。
IV. 基因谱系地理学的未来基因谱系地理学在追溯人类进化和人类多样性的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基因谱系地理学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广泛的应用:(1)发掘更多的人类进化遗传事件。
(2)可以在遗传水平上确定标志和趋势。
(3)缩小基因谱系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的距离,实现人类进化史和人类多样性的整合,为人类认识自身和探索人类未来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学依据。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f7d359b7360b4c2e3f644d.png)
3.文化相对
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自 身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种文化都 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调查中将文化不加辨析地划 分出“先进”与“落后”,对一些文化想当然地 贴上“原始”的标签,极有可能遮蔽文化的多样 性及其价值,对于文化理解,只有把它放在其特 定的文化生成土壤中才有意义
(五)、如何进行观察
1.尽快熟悉所在社区的基本布局。 (1)建议在绘制一份该社区的草图,标明自己所
在的位置、社区中每个村寨的名称、山脉、河流。
应特别注意当地地名的记录,如果是在少数民族 地区进行调查,还应该注意每个地名的汉语名称、 少数民族语言的名称以及该名称的含义。其好处 在于,地名通常包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地名的简单记录可以了解到许多该社区历史 上的变革、族群的迁徙、民族关系等内容。可用 以下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 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 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 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 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 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 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 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 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 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例一:田野调查一般问题大纲
一、基本情况 (一)民族称谓 (二)自然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 (三)人口与分布 (四)历史 (五)语言文字 (六)族际关系 二、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形式 (三)传统社会组织与习惯法
三、民俗活动 (一)生产习俗 (二)岁时节令 (三)人生礼俗 (四)生活习俗 四、宗教信仰与仪式 (一)宗教调查 (二)民间信仰调查 五、教育
植物学分类
![植物学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28f5c9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c.png)
植物学分类植物学乃是生物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科学,研究各种植物的分类分布、繁殖能力及其形态结构的演变趋势等,是植物的生态学及系统性研究的基础。
植物学分类,是指把植物按其关系进行系统分类的学科,它通过对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形式和亲子关系等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将植物划分成较小的单元,以及进行家系分类,以反映服务植物发育与演化的概念,把植物类群阐释成有系统关系的结构格局。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是构建系统发育树。
系统发育树是植物的分类的基础,它主要是从一个现存的群体及其近缘类群中推断出共同的谱系,以及这些群体的分化情况。
系统发育树可以用语言简洁清楚地表明植物种类之间的近亲关系,又可以为植物在进化发育过程中群体分化的形态、集合及分布规律提供一种框架。
植物学分类的研究受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它的分类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植物的细胞结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繁殖方式,生长和变异等的基础上的。
植物的演化是总体的进化过程,联系着植物的演化史和谱系结构。
植物学分类的历史要求学者在植物的分类中,要考虑其形态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和联系,以确定植物各种谱系之间的联系,及其分类体系的秩序。
植物学分类的历史也要求学者不断更新与发展分类技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分类结果。
比如,在植物学分类中,一般要通过细胞学,放射技术,基因技术,细胞化学,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等研究,辅助植物学分类,以期获得更加精确的分类结果。
植物学分类乃是植物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有了它,不仅方便了植物科学研究,而且也是保护植物,维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作与内容。
植物学分类的正确性不仅是分类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生态学、系统发育和体系统论研究的基础。
因此,植物学分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系统工程期末复习资料
![系统工程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9a9b0bf111f18583d05a5a.png)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P5★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环境的整体。
有以下四个要点:(1)系统及其要素。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耽搁事物(元素),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等。
系统与其构成要素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范围。
(2)系统和环境。
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丛书的一个更大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
系统连同其环境超系统形成的系统总体。
系统与环境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3)系统的结构。
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样在系统的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结构即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4)系统的功能。
任何系统都应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也即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系统功能的实现受到其环境和结构的影响。
系统的一般属性:P6(1)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2)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关联性表明这些联系或关系的特性,并且形成了系统结构问题的基础。
(3)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功能及结构的变化。
系统必须首先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使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通常应区分不同的环境类(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和不同的环境域(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主要特点:P6(1)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而带来的多重目标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消长或冲突的关系。
(2)系统通常由多为且不同质的要素构成。
(3)一般为人—机系统,而人及其组织或群体表现固有的复杂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匹配类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匹配类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https://img.taocdn.com/s3/m/fb16918c02d276a200292e37.png)
推荐指数 3 3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关系数据库 1 关注度评估 1 公共交往 1 体育休闲 1 人际关系规范量表 1 人力资本结构 1 交易成本 1 virtual document 1 technical optimal structure 1 schema matching 1 relational database 1 origi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1 ontology mapping 1 inductivelogic programming 1 capital 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知识模型基础知识
![知识模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7faf629d1f34693daef3e92.png)
知识模型基础知识一绪论知识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对象,知识系统是庞大而错综复杂的。
知识模型的研究包含知识组织结构研究和知识处理两个方面。
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来展开论述:领域知识表示模型研究和领域知识处理模型研究。
1 需要研究和解决下列问题:1)学科领域知识的表示;(知识的表示和描述,并与各类学习技术规范接轨)2)学科领域知识的组织与交互关联;3)学科领域知识的有序化;4)学科领域知识处理模型2 研究内容:分析领域知识结构,建立基于概念网的知识表示模型。
需要从宏观到微观表示复杂的领域知识体系,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和关联关系上应该是不同的。
按照不同层面知识的不同特点可将概念网模型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最上层模型描述学科知识,中层详细描述领域知识,底层模型是对中层模型的补充。
根据三个层面知识的不同特点,分别构建模型。
中层概念网模型以本体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从对象的观点来认识概念,把基本概念看成是一个个的对象,具有属性、行为、概念描述、概念词等复杂特征,进而由基本概念衍生出派生概念和复合概念等。
在模型中,概念网可简化为概念树表示。
在此基础上根据树的层次关系计算概念树中节点的距离,将概念节点距离计算简化为纯数学计算。
底层概念与概念之间通过关联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底层概念网络,知识之间也建立起推理的依据。
(1)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学科领域知识为对象,逐步深入地分析领域知识的表示方法并对概念网模型进行研究。
(2)通过分析不同层次的知识表示,领域知识的层次结构分析,构建静态领域知识模型和动态领域知识模型,,给出能够详细表示知识内容的中层概念网络模型以及建构方法,确立三层概念网络的领域知识组织与表示模型。
(3)研究领域知识中层概念网建构,运用本体论的方法详细描述中层概念网模型的构建和表示。
(4)探索概念节点在概念树中的数学模型。
通过定义概念各种关系时的不同距离计算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联系转化为形象的概念距离。
研究精神谱系内容的著作
![研究精神谱系内容的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c6c164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d.png)
研究精神谱系内容的著作精神谱系(Spiral Dynamic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lare W. Graves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类文化、心理和社会的演化过程。
该理论认为各种需求和价值观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螺旋的进化轨迹。
下面将从精神谱系的框架、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精神谱系的框架是由8个层次和2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8个层次包括:生理层、族群层、动物层、探索层、评估层、规范层、战略层和全局层。
2个基本因素是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环境。
精神谱系框架的深层次层次结构被认为是所有人的共有特点。
每个层次都有其价值观和需求,而这些价值观和需求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精神谱系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层次,该层次凝聚了个体的核心信仰、态度和个人价值观。
例如,低层次的人可能更关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族群认同,而高层次的人则更注重智力、道德和全球问题。
换言之,个人的主导层次会对其思维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研究精神谱系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商业和组织领域,精神谱系理论已经被用于帮助企业实现文化变革并提高员工绩效。
在个人发展方面,精神谱系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健康和心理学领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除了这些学术领域,精神谱系理论也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用来解释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例如,精神谱系理论认为,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亚洲国家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关系。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各国之间产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分歧。
精神谱系理论的强项在于其能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框架,以理解人类文化、心理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和趋势。
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差异,还能够帮助个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这种理论也被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用于预测和规划未来趋势,以及帮助人们制定更好的决策和策略。
尽管精神谱系理论有很多优点和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_哲学理论论文.doc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_哲学理论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d3675367ec102de2bd89f0.png)
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_哲学理论论文把抽象还原成具体,他最不喜欢的东西中,一定包括有“抽象”。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他反对谈“主义”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抽象”。
冯友兰则深谙此道,而且终生坚持,即使是在说理最麻烦的情况下也如此。
他在1958年发表的那篇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章,《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就是对这种立场的再次表现: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哲学命题,如果作全面的了解,应该注意到这些命题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一是具体的意义。
过去我个人,对于中国哲学史中的有些问题,差不多完全注意它们的抽象意义,这当然是不对的。
近几年来,我才注意到这些命题的具体意义。
当然,注意具体意义是对的,但是只注意具体意义就不对了。
在了解哲学史中的某些命题时,我们应该把它的具体意义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跟作这些命题的哲学家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况有直接关系的。
但是它们的抽象意义也应该注意,忽略了这一方面,也是不够全面的。
(30)这篇文章虽然也举了象“天下为公”一类认知性质的例子来说明其观点,但他真正想说的问题是,如孔子的“爱人”、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之类的命题,应该在悬括其具体意义,即阶级属性的情况下,继承它的抽象意义,即把“人”当人类,把“尧舜”当道德完善的人看待。
这确是他前期正统观点的委婉申辩,后来发表的《论孔子》、《再论孔子──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便是这一意向的明朗化。
冯友兰把抽象与具体两方面说得很辩证,有点又想寻求“合题”的味道。
冯氏虽用瓶与酒来说明其对新旧问题的立场,其实,无论是“旧瓶新酒”(《中国哲学史》),还是“新瓶旧酒”(“新理学”),都是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来找“合题”的表现。
这反映出他在文化传统急变迁时代那种“旧邦新命”的价值立场,只是相对于更激进的人士来说,他才是保守的。
四、意识形态的更叠在二十、三十年代,分别是胡适、冯友兰的“哲学史”版本走红,但从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以后,这一领域便是侯外庐的解释独领风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研究
【摘要】:随着众多学习技术系统的应用,系统质量观和效益观也为人们所重视。
高质量学习技术系统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国内学习技术系统设计开发中,有很多困扰专业人员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要有先进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以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
在多个E-learning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基础之上,论文结合最新国际学习技术先进理论和标准、国际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框架、教学设计、信息架构等设计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框架,形成一个初步版本的框架并在实践项目中得到验证。
整个框架力图解决学习技术系统的学习技术设计开发和服务问题,涉及学习技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一个多层次的学习技术系统整合连续谱来表示设计和开发学习技术系统所要做出的不同指导和选择。
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首先分析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产生背景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列出成功的学习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要素。
随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概念并总结出一个谱系框架图,最后概括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优势特点。
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是为E-learning实施组织设计的一套有关学习技术系统开发的原则、模型、准则、输出和工具。
框架的设计目标是为组织E-learning系统的策略、设计、开发、评价、服务等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章:首先从技术和形式上以及学习过程的角度对网络化学习概念进行定义分析,然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并进行学习技术系统的发展回顾。
另外提供一个基于传递技术和学习模式的分
类框架,对各类常见的学习技术系统进行分类。
最后介绍了学习技术系统主要支撑技术。
第三章:首先对策略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策略框架基础原理。
重点分析策略目标成熟度模型、策略关键要素模型、策略团队模型、策略过程模型等四个策略框架模型。
最后给出了策略框架输出、策略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
策略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规划者在基于学习技术系统的策略规划中取得可靠性、可用性、经济性以及可管理性。
第四章:首先对设计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设计框架基础原理。
重点分析内容架构模型、平台架构模型、互操作宏模型、面向过程设计模型、标准数据流设计模型、设计团队模型等六个设计框架模型。
最后给出了设计框架输出、设计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
设计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设计者进行学习技术系统的集成化设计,从而取得系统设计的全景视图。
第五章:首先对开发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开发框架基础原理。
重点分析开发团队模型、开发方法模型、开发过程模型等三个开发框架模型。
最后给出了开发框架输出、开发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
开发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开发者进行清晰的内容和平台的过程开发,从而取得系统开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第六章:首先对评价框架进行概括说明并给出评价框架基础原理。
重点分析评价团队模型、测量工具模型、过程模型等三个评价框架模型。
最后给出了评价框架输出、评价框架准则和辅助工具。
评价框架提供的指导能让学习技术系统评价者进行基于过程的教学产品评【关键词】: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设计模型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P311.52
【目录】:目录5-7图目录7-10表目录10-11摘要11-13ABSTRACT13-15前言15-191.研究背景152.问题提出15-163.国内外研究现状164.研究目的165.研究目标和内容16-176.研究方法17-19第一章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构建19-341.1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产生背景19-211.2学习技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文献分析21-261.3成功的学习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要素分析26-271.4什么是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27-291.5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谱系图29-321.6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优势特点32-34第二章学习技术系统基础概念34-522.1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史34-402.2学习技术系统的分类40-452.3学习技术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45-52第三章学习技术系统策略框架52-633.1策略框架介绍52-533.2策略框架基础原理53-543.3策略框架模型54-593.4策略框架输出593.5策略框架准则59-603.6辅助工具60-63第四章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框架63-994.1设计框架介绍63-694.2设计框架基础原理694.3设计框架模型69-954.4设计框架输出954.5设计框架准则95-964.6辅助工具96-99第五章学习技术系统开发框架99-1145.1开发框架介绍99-1005.2开发框架基础原
理1005.3开发框架模型100-1115.4开发框架输出1115.5开发框架准则111-1125.6辅助工具112-114第六章学习技术系统评价框架114-1226.1评价框架介绍114-1156.2评价框架基础原理1156.3评价框架模型115-1206.4评价框架输出1206.5评价框架准则120-1216.6辅助工具121-122第七章学习技术系统服务框架122-1327.1服务框架介绍122-1247.2服务框架基础原理1247.3服务框架模型124-1297.4服务框架输出129-1307.5服务框架准则130-1317.6辅助工具131-132第八章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应用实践132-1748.1关于谱系框架实践领域的背景说明1328.2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知识库原型132-1378.3上海教育资源库软件平台建设137-1518.4Linux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研究151-1568.5上海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建设156-1618.6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应用的相关数据分析161-174结论174-176主要参考文献176-183中文部分176-179英文部分179-183致谢18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