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66abd54b35eefdc9d333a2.png)
阅读下边的文育文,达成9-12 题。
( 共 12 分)陶渊明字光明,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罕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何如自苦这样?”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从军。
谓亲友曰:“聊欲弦歌,认为三径③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改日解绶离职,赋《回去来》。
渊明不解乐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这样。
.(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修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受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住所。
9.以下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博学善属.文 ( 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 就:上任)C.认为彭泽令( 认为:认为)..D.便语客 ( 语:告诉).()(2 分10.为文中画波涛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贤者处此/ 天下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B.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2 分 )11.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品。
B.陶渊明已卧床受饿多天,江州刺史檀道济馈送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肯束带迎接督邮,当天辞官,表现了他“不汲汲于荣华”的质量。
D.陶渊明嗜酒。
亲友不论穷富,都会设酒款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3d2df184254b35eefd3456.png)
阅读下文,完成1—3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753e6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2.png)
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15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84114941ea76e59fa0418.png)
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陶渊明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53bdf1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c.png)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
B.禊,一种祭礼。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C.仆射,秦始置。
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
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御史,官名。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
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
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开头以写实的笔墨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B.《兰亭集序》中良辰、贤人、美景、趣事……都是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原因。
C.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D.萧翼趁辩才禅师外出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此事,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
(辩才)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此诗是元丰三年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
文言文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
![文言文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洛阳2023届高三摸底考)](https://img.taocdn.com/s3/m/a3f985f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b.png)
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本一:陶渊明,或云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亦不能致也。
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文本二: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
侃早孤贫,为县吏。
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
”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
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
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
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
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
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
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0eac86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2.png)
2024年湖北省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对“黄发垂髫”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指老年人B.指小孩子C.指老人和小孩D.指成年人【小题2】下列关于桃花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和谐B.桃花源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C.桃花源里的人不知道有汉,无论魏、晋D.桃花源里的人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小题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桃花源美景的由来B.文章主要讲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C.文章主要讲述了桃花源里人的生活方式D.文章主要讲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后,返回人世的故事【小题4】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记叙文的手法,以渔人的视角展开叙述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桃花源与外界的不同C.文章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桃花源的宁静与和谐D.文章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展现了桃花源里人的美好品质【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桃花源的理解。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cc3c6a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8.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
州召主簿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语文79C答案
![语文79C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08503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75.png)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d85f45f01dc281e53af013.png)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
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
京,大。
④笃:坚定。
⑤污隆:沉浮。
污,下降。
隆,上升。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②不以躬耕为耻()11.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10.①显著②亲自11.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
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
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
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陶渊明集》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集》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78550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3.png)
《陶渊明集》阅读练习及答案《陶渊明集》阅读练习及答案(一)(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
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
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851515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png)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XXX《陶渊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XXX《陶渊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0a766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9.png)
XXX《陶渊明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A.XXX是一个博学多才、善于写作的人,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B.XXX曾经担任过州祭酒和参军等官职,但由于不满吏职生活,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C.XXX的妻子XXX和他一样,都非常有才华和勤劳,二人共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D.XXX虽然不懂音律,但是他有一张没有弦的琴,每次喝酒时,他都会抚弄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XXX是古代官名,魏晋时期位于三公之上,是上公之一,拥有第一品的官位。
祭酒是汉魏时期的学官,起初是担任州中的学官。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负责管理文书的佐吏,广泛存在于魏、晋以前的各级官署中。
谥号是古代皇帝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XXX的谥号“XXX先生”是私谥。
XXX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擅长写作文章。
他曾经写了《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人认为这个形象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他曾担任过州祭酒、镇军、XXX参军、XXX等职,但是他的仕途很短暂。
由于亲人年老家贫,他去做了州祭酒,但是他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
XXX是一个清高不群的人,他不接受江州刺史XXX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XXX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他认为自己是曾祖父XXX的后代,却居于人下感到可耻。
XXX认为自己是真自得的人。
他曾将XXX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有才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现在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要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2)XXX的妻子是XXX,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XXX自认为曾祖父是XXX 的宰相,以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贤者”,有才能的人;“文明”,政治清明;“奈何自苦如此”,倒装句;“安勤苦”,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同志”,相同的志向;“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746b8e168884868662d660.png)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
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
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已经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既不必像山涛那样在“宫阙”和“竹林”之间两厢和悦,也无须如向秀一般始离而后附。
阮籍似的一面竭力冲破名教的网络,一方面得到“大将军”暗中保护的尴尬,也不必了。
他回归到了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田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的转变,不仅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
如同陈寅恪先生所说,陶渊明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佯狂任诞”。
当时的士人其实还有另外的精神栖居点和归宿,这就是佛教和道教。
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
南朝由东晋而宋而齐而梁而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五易朝纲,对浮屠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梁朝之武帝萧衍甚至宣布佛教为国教,自己则三舍其身,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北朝虽然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但为时甚暂,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佛教在北朝的发展。
只不过呈现的方式和归宗的旨趣,南北殊有别耳。
汤用彤先生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诚为不刊之论。
而且北方当佛教受阻的时候,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
道士寇谦之被北魏宰相崔浩尊之为师,魏太武帝为表示尊崇道教,亲自为寇氏起道场,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当然佛道相较,则即使经历了毁佛事件的北朝,也还是释加的势力更占上风。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
乱世出奇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乱世出奇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fc237e700abb68a882fb84.png)
乱世出奇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裒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营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
节选自《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节选自《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1561f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5.png)
节选自《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节选自《晋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落英缤纷②黄发垂髫③善属文④颖脱不羁2.翻译句子。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
1.花小孩写拘束、束缚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只要懂得弹琴的乐趣(或: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反映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05057d4d8d15abe234edc.png)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练习及答案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麾:指挥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致:招致,使……来C.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造:前往,到D.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耻:以……为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木欣欣以向荣B.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既自以心为形役C.久之,满手把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其真率如此10、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0290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6.png)
文言文《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含答案)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三处)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 欣然便共饮酌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博学,善属.文(写)(2)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曾经)(3)少日,自解.归(解职)(4)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
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
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
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
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A “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
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2. C(A “鄙视出仕”有误。
第二段第三行说:陶渊明“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B“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有误。
第二段第四行说:陶渊明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
D“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误。
第四段第四行说: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
)
3. B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
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B项偷换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