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部点的测绘原理.
碎部测量-传统测图法

2、绘制坐标格网
• 为了准确将控制点展绘在原图上,必 须先在图纸上精确绘制10cm10cm 的坐标格网。 专用工具:直角坐标展点仪、格网尺 等。 使用精确直尺: 按对角线法绘制
直尺对角线法绘制方格网
C D
A
B
直尺对角线法绘制方格网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1000
500
600
(2)距离交会法
• 距离交会法是测量两已知点到碎部点 的距离来确定来确定碎部点位置的一 种方法。 • 当碎部点到已知点(困难地区也可以 为已测的碎部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尺 段,地势比较平坦且便于量距时,可 采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测绘碎部点。如 城市大比例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时, 常采用这种方法。
8.5 大比例尺地面模拟法测图
700
800
900
1、10cm方格边 长误差不超过 0.2mm。 2、小方格对角线 长度误差不超过 0.3mm。 3、对角线各点应 在一条直线上, 偏离不大于 0.2mm。
2、绘制坐标格网
20cm×20cm
1、10cm方格边 长误差不超过 0.2mm。 2、小方格对角线 长度误差不超过 0.3mm。 3、对角线各点应 在一条直线上, 偏离不大于 0.2mm。
⊙ T51-1 35.789
3、展绘控制点(检查)
二、经纬仪测绘法原理
——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
已知:A、B
测绘:房屋
b
测点P D 后视B H
b p a
工作:
A 、B==>a 、b ? 观测:b、D、H ? P ==> p ?
测站A
经纬仪测绘法原理
——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
1、安置仪器: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控制点)上,量取 仪器高i,填入记录手簿,绘图板安置在测站旁。 2、定向:后视另一控制点,使 水平度盘读数为00º0000。 —极轴方向 3、立尺:由立尺员选定立尺点, 将水准尺竖立在地物、地貌特征 点上。
数字测图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数字测图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碎部测量2.碎部测图的⽅法及⽐较(传统、数字)碎部测图⽅法:a传统测图⽅法: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b航空摄影测量法:航空摄影像⽚—内业制作c数字测图法:地⾯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图和地形图数字化。
测图⽅法⽐较传统测图:根据碎部点的坐标⼿⼯绘制成图;周期长,精度低,适于⼩区域⼤⽐例尺测图航空摄影测量:利⽤航空摄影像⽚,以控制点为基础,借助内业仪器制作成图。
适于⼤⾯积地形测图。
数字测图:利⽤采集到的数据进⾏计算机处理,⾃动⽣成电⼦地图。
3.⼤平板仪的构造平板:测板、基座、三脚架照准仪:望远镜,直尺,⽀柱对点器:⽤来对中地⾯已知点.附件: 尺⼦,夹⼦,⼤头针,三棱尺,三⾓板4.⼤平板仪测图原理极坐标法已知A,B已知点,测绘其它地物特征点在A点对中,整平,⽤B点定向,固定图纸。
瞄准其它测绘点,定出其⽅向线,再沿⽅向线量取A到该点的距离,按⽐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即可。
5.⼤平板测图的准备⼯作1)上级资料成果准备:控制点、图式2)仪器及⼯具准备:检查与检校3)图板准备:图纸:聚脂薄膜、绘图纸绘制坐标格⽹:绘图仪\格⽹尺\直尺展绘控制点:6.⼤平板测图的成图过程①安置平板仪:对点(对中):使地⾯控制点与图上相应点在同⼀垂直线上。
整平:使平板表⾯⽔平。
定向:使图纸上已知⽅向线与实地⽅向线⼀致。
②测绘特征点:⽤照准仪直尺斜边紧贴图上的a点,照准碎部点上所⽴的尺⼦。
计算出碎部点与测站间的⽔平距离。
在直尺斜边上,根据计算的⽔平距离,按⽐例尺点出碎部点的位置。
③勾绘地物:按地物符号平滑连接。
拼接:取相邻图幅对应点的平均值检查:室内: 符号注记,地物的完整性等室外: 对照实物抽查整饰:完整,完善,美观1..地物符号分类及其表⽰地物符号(表⽰类别、⼤⼩形状及位置)⽐例符号:房屋、江河、森林、果园⽐例符号:控制点、独⽴树、烟囱等半⽐例符号:道路、河流、管道等地物注记:名称、特性说明、数量等2..等⾼线表⽰的原理等⾼线:地⾯上⾼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测绘专业-全站仪碎部测量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碎部测量的实施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1.架设全站仪。将电子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对中(误 差在2mm内)、整平、量取仪器高。
2. 输入测站坐标。启动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软件,新建工 程或调用以前的工程,然后按菜单提示输入测站点坐标和仪 器高。 (可调用全站仪已有测站的坐标数据,也可手工输 入)。
全站仪碎步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数据采集的实施过程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3.定后视 在后视点上架设棱镜,对中整平后、用全站仪瞄准后视
点棱镜中心,输入棱镜高度及后视点坐标。
全站仪碎步点数据采集
三.全站仪数据采集的实施过程
(一)测站设置与检查 4.检查 (1)测站点坐标和后视点坐标 测量后视点,检查测量值与已知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小结
• 1、碎部点的概念; • 2、全站仪碎部测量方法。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一、碎部点的概念
2.地貌特征点(如下图所示):体现地貌形态,反 映地貌性质的特殊点位,即地面坡度变化的点,如山 顶、鞍部、变坡点、山脊点和山谷点等。
全站仪碎点数据采集
二、碎部点测量的方法
碎部测量的方法有GPS-RTK法和全站仪法。 全站仪碎部测量的方法有: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 、 距离交会法、方向距离交会法等。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全站仪碎部点数据采集
一、碎部点的概念
碎部点:碎部特征点,包括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 地物特征点(如下图):能够反映地物形状、位置的特 殊点位,简称地物点。地物轮廓线的转折、弯曲等变化点 以及地物的交叉、交汇点,如房屋,农田边界转折点,河 流、道路、管线等的交汇点、转折点;独立地物的中心点 等。
• 碎部点数据采集有草图法和编码法。 • 草图法就是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要及时将碎部点之间的关联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7-4 碎部测量的方法一、碎部点的选择二、经纬仪测绘法三、增补测站点四、注意事项五、地形点的分布与最大视距一、碎部点的选择一、碎部点的选择碎部点:地物特征点,地貌的特征点。
(一)地物的特征点的选择特征点:指决定地物形状的地物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交叉点、弯曲点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等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0.5)mm均要表示出来,小于0.4mm,可以用直线连接。
立尺:立尺员把标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
(1)“地物”取“轮廓转折点”。
§7-4 碎部测量的方法自学——供参考:地物——地球表面上自然和人造的固定性物体。
1、地物测绘要求:依比例表示的地物,将其正射投影位置的几何形状相似地描绘在图上,或将其边界位置表示在图上,边界内绘上相应符号;不能依比例表示的地物,在图上以相应的地物符号表示在地物中心位置;根据规定的比例尺,按规范和图式的要求综合取舍;测定地物形状的特征点(拐点)。
2、居民地测绘测图比例尺不同,综合取舍不一样;外围轮廓准确测绘,内部主要街道及较大的空地应区分出来;散列式居民地、独立房屋应分别测绘;一般只测绘房屋的三个角或相邻的两角顶并量取房屋宽度。
3、道路测绘①铁路:标尺应立于中心线上,直线立尺稀,曲线立尺密;附属物按实际位置测定。
路堤测绘路堑测绘3、道路测绘①铁路:②公路:一律按实际位置测绘。
立尺位置:中心、两侧、一侧立尺、一侧实量宽度。
转弯、交叉处尺点密,附属物实测。
路堤、路堑:测绘方法同铁路。
大车路:立尺于道中心,按图式绘制。
小路:视其重要程度综合取舍,弯曲程度综合取舍,与田埂重合不绘田埂。
4、管线的测绘架空管线转折处的支架塔柱实测,直线部分用视距长度图解确定;塔柱上有变压器时其位置按其与塔柱的相应位置绘制;电线和管道按符号绘制。
5、水系的测绘无特殊要求时均以岸边为界,如要求测水涯线、洪水位、平水位,按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绘。
碎部测量实验报告

碎部测量实验报告实验八一个测站的碎部测量----经纬仪测绘法班别:工管10-1 姓名:梁伊天学号: 19 第五组一、实验目的:1、练习用经纬仪在一个测站上测量碎部点的观测方法。
2、练习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最后计算出碎部点的高程。
3、练习用地形半圆仪和比例尺,根据观测和计算的数据展绘碎部点的方法,并绘制成图。
二、实验仪器和工具:电子经纬仪一台,罗盘仪一架,水准尺一把,花杆一根,记录板一块,粉笔若干根,计算器一个,量角器一把,图纸一张。
三、实验组织、方法、步骤和要求:1、五人一组,在试验场地内选出A、B两点,用粉笔做好标志,用罗盘仪测出A、B直线的方位角;绘图员在测站附近安置图版,用比例尺和量角器将A、B直线绘于图纸中央,作为控制点。
(用1:500的比例尺)2、按一人观测,一人记录和计算,一人立水准尺,一人立花杆,一人绘图进行分工并且互相轮换,每次至少要测出三个地物特征点,三点都为地物中的一部分。
3、经纬仪观测步骤:○1安置仪器:观测员按照对中整平步骤安置电子经纬仪于测站点(控制点)A上,量取仪器高i(读取到厘米),记录员将i 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
(假定控制点A的高程为HA=100m)○2定向:一人在控制点B立一花杆,观测员用经纬仪照准部照准控制点B作为后视方向,然后制定水平旋钮,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立尺:立尺人依次将水准尺立在待测地物、地貌特征点(即碎部点)上,如图1中的1、2、3、4点。
A图1 经纬仪测绘原理○4观测:观测员照准水准尺,制动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旋钮,读取水平读盘读数β、水准尺上、中、下三丝读数M、V、N和竖盘读数α,记录员将各数据依次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
(注意:角度读数读取到秒,上、中、下丝读数读取到毫米)○5计算: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 D=klcos2αh=1/2klsin2α+i-v将计算出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填于记录表中,平计算出高程。
第七章 碎部测量

第七章 碎部测量
7.2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一、碎部点的坐标计算 极坐标法 方向交会法:有部分碎部点不能到达,利用 方向交会法计算碎部点的坐标。 量距法:部分碎部点受到通视条件的限制不 能直接观测计算坐标,可根据周围已知点通 过丈量距离计算碎部点的坐标。 方向距离交会法 直角坐标法
二、碎部点高程的计算 采用经纬仪或大平板仪进行测图时:
1 H = H 0 + k * l * sin 2α + i − v 2
采用全站仪或测距经纬仪时:
H = H 0 + D * sin α + i − v
7.3 地物测绘
一、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 地物:地球表面上自然和人造的固体性物体, 与地貌一起总称地形。 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原则:能按比例尺绘 制的,将它们的水平投影位置的几何形状依 比例尺描绘在地形图上;不能按比例的将地 物符号表示在中心位置上。
7.1 碎部测图方法
碎部测量: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 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将其绘制成地形图 的测量工作。 施测方法:对地物碎部点从测量 实质:地物和地貌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过程:测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绘制地物和地 貌
碎部测量方法: 传统方法-平板仪测图、经纬仪测图 现代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法及数字测图法 地面数字测图根据采集数据的手段不同可分 为:地面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图、地形图 数字化
二、几种典型地貌的测绘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盆地 山坡 梯田 特殊地貌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碎部点选点原则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碎部点选点原则地形测量中测绘地形图的一个工序。
指在图根控制测量后,首先在测图板上按坐标展绘各级控制点,然后根据控制点测定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如房角、道路交叉点、山顶、鞍部等)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对照实地将有关地物、地貌按比例尺以相应的符号描绘在图上。
地物特征点和地貌特征点统称为碎部点。
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最常用的方法是极坐标法;碎部点的高程,通常用视距测量法测定。
按所用仪器的不同,碎部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平板仪测图、小平板和经纬仪联合测图、经纬仪测绘法等。
经纬仪测绘法经纬仪测绘法的实质是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观测时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测站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
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
此法操作简单,灵活,适用于各类地区的地形图测绘。
操作步骤如下:1.安置仪器于测站点A(控制点)上,量取仪器高I填入手簿。
2.定向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后视另一控制点B。
3.立尺立尺员依次将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
立尺前,立尺员应弄清实测范围和实地情况,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
4.观测转动照准部,瞄准标尺,读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
5.记录将测得的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依次填入手簿。
对于有特殊作用的碎部点,如房角、山头、鞍部等,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6.计算依视距,竖盘读数上或竖直角度,用计算器计算出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7.展绘碎部点用细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上测站点A处,转动量角器,将量角器上等于水平角值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方向,然后用测图比例尺按测得的水平距离在该方向上定出点的位置,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
同法,测出其余各碎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绘于图上,并随测随绘等高线和地物。
一个测站的碎部测量——经纬仪测绘法

一个测站的碎部测量——经纬仪测绘法
1、一、实验目的:
2、练习用经纬仪测量碎部点的观测方法。
练习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高差和方位角, 最后计算虽不点的高程。
二、实验仪器和工具:
经纬仪一架, 罗盘仪一架, 水准尺一根, 花杆一根, 记录版一块, 测绘板及架子各一个, 图纸一张。
三、实验组织、方法、步骤和要求。
1、在建筑物旁边, 在通视的情况下选定A.B两点, 用罗盘仪分别测出AB.BA的方位角。
2、用经纬仪架立在A点, 量取仪器高i (假定HA=100m)
3、瞄准B点, 调水平度盘至0°00′00″。
并读出上、中、下叉丝的读数, 记录数据。
4、立尺人依次将水准尺立在建筑物的特征点上, 观测人瞄准特征点, 读出水平角、竖直角, 上、中、下叉丝的读数, 并画表格记录数据。
同3、4的方法在B点架立经纬仪, 测量个可视特征点的水平角、竖直角, 上、中、下叉丝的读数, 并记录数据。
计算:
D=kl cos²α
h=1/2klsin2α+i-v
展绘碎部点: 根据本组所测的数据及计算结果, 在图纸上绘出建筑物的地形图。
四、完成实验报告:
视距测量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形图的等高距 等高距的选择与地面坡度有关,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点的 高程应注至厘米(cm);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可注至分米(dm)。
第二节
(一)极坐标法 (二)角度交会法 (三)距离(边长)原理及方法
一、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原理及方法
极坐标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角度交会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距离(边长)交会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直角坐标法测绘碎部点示意图
二、碎部点的选择
地物和地貌特征点,亦即地物和地貌的方向转折点和坡度变化点。 (一)地物特征点的选择 地物特征点一般是选择地物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交叉点,河流和道路的 拐弯点,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二)地貌特征点的选择 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是地性线(亦称地貌结构线:它是地貌形态变化的 棱线,如山脊线、山谷线、倾斜变换线、方向变换线等,例如,山顶的最 高点,鞍部、山脊、山谷的地形变换点,山坡倾斜变换点,山脚地形变换 点处 。 (三)碎部点间和视距的最大长度 碎部点间距和视距的最大长度一般应符合表7-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