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密度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运用;2. 密度在生活中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不同密度的液体、密度计、烧杯、量筒等;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2. 学生回答: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探究密度的特性(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用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2. 实验2: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的液体混合后的密度变化。

3. 引导学生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三、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实验3:让学生改变液体的温度,观察密度计的示数变化。

2. 实验4:让学生改变液体的质量,观察密度计的示数变化。

3. 引导学生总结:密度受温度和质量的影响。

四、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5分钟)1. 问题1: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2. 问题2: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水中会浮起来?3. 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密度的概念、特性和影响因素。

2. 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密度的概念、特性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3. 密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质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密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密度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密度计算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5.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讲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密度计算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一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密度”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 讲解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kg/m³,还有g/cm³等。

3. 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4. 讲解如何查找密度表和使用密度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砝码和体积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密度的计算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的计算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2)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密度、计算物体质量或体积等;(3)了解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用比值定义法研究物理问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2. 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 密度单位:kg/m³,g/cm³等;4. 密度计算: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质量或体积的计算;5. 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不同物体,如桌子、椅子、课本等,提问: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相同?体积是否相同?(2)学生回答: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3)教师总结: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那么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量来描述这种特性呢?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提出假设: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与物体种类有关;(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3)实验结果表明,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密度概念: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5)学生掌握密度公式ρ = m/V。

3. 密度计算(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2)学生回答:已知密度、质量或体积,可根据公式进行计算;(3)教师举例:已知一个铜块的体积为20cm³,密度为8.9g/cm³,求铜块的质量;(4)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得出铜块的质量为178g;(5)教师总结:密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测量物体密度、判断物体种类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学会计算物质的密度,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天平、毛细管、滴管、小试管等。

2.实验材料:水、盐、沙子、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质量和体积的物体(如铁钉、水杯、棉花等),让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了解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引入物质的密度做铺垫。

2. 密度的讲解•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3)。

3. 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教授密度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引导学生计算物质的密度,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示例一:计算铁钉的密度–铁钉的质量:10克–铁钉的体积:5立方厘米–密度 = 10克 / 5立方厘米 = 2克/立方厘米•示例二:计算水的密度–水的质量:500克–水的体积:500立方厘米–密度 = 500克 / 500立方厘米 = 1克/立方厘米4. 密度的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密度。

实验一: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实验材料:水、盐、沙子•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盐和沙子,分别记录它们的质量。

2.将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滴管中,并用毛细管固定。

3.将两个滴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位置变化。

•实验结果:–沙子的密度大于水,所以沙子下沉;–盐的密度小于水,所以盐上浮。

实验二: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材料:水、糖•实验步骤:1.在两个等大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糖水。

2.观察并记录两种溶液的状况。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质量和密度(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密度(一)教学目的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

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

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

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

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初中物理密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现象让学生拿出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数据处理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质名称、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用量筒测量)。

(3)分析结果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4)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得出密度的定义。

3. 密度单位及换算(1)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国际单位(kg/m³),熟悉其他单位(g/cm³、g/mL)。

(2)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密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ρ= m/V),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密度、判断物体是否漂浮等。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学教案

教案:初中科学——密度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密度公式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质量或重量。

3. 教师总结:是的,物体的质量或重量是判断它们重轻的重要依据。

但是,还有一种属性可以用来判断物体,那就是密度。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是kg/m³,常用单位是g/cm³。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上的公式,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数据处理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种物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八年级《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讨论密度知识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物理概念。
(二)教学难点
1.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解决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容易混淆质量和体积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对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有效结合。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的看法,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释这些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正式引入密度概念,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密度定义: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1.注重概念巩固:通过复习质量、体积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验操作: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物理《密度》优质课教案

物理《密度》优质课教案

物理《密度》优质课教案§6.2 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采用了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本节课没有从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传统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掌握,而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像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

通过对密度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关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首先从学生身边的物理出发,从不同的物质“轻重”不同;不同的物质,它们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一般不同入手,逐步的引入密度这个概念,深入浅出,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3、从“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的物体”如何比较区别它们,继续深入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物质的区别不是质量或体积的不同,而是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并且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进一步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如何让实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实验好操作,数据明显、区分度大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为此本堂课采用了软陶和铁棒作为实验的对象。

首先由于软陶的密度大约在 1.35 g/cm3,学生大量的实验数据中,质量的测量一般不成问题,体积读数有些误差不会太影响结果。

但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能过明显的获得“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描点做图线时图线的斜率差别较大,就要用另外一种密度跟软陶相差较大的物质。

我们采用了铁,同样质量的测量一般不成问题,但由于铁的密度较大,如果体积读数误差较大就会比较明显的影响结果。

为此我们利用排水法测量体积,量筒的分度值就应该越小越好,我们采用了分度值为0.5ml的小量筒。

最新《密度》的教学设计

最新《密度》的教学设计

《密度》的教学设计1【理论支撑】1.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应用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2.新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是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期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故而对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行探究,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基础上,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教学重难点】1.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2.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质的特性?说出物质的特性有哪些?2.说出水、木块,铁块、铝块的特性有哪些不同?(二)讨论与交流怎样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设想尽可以多情况,设计可能多的方案. 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辨别物质,如一个铁块和一个塑料块,可以根据颜色、软硬程度来辨别它们.若把它们涂成相同的颜色,怎样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检查课前延伸准备情况.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来寻找物质的另一个特性.【设计思路:区分铁块和塑料块的方法很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学生有话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一些方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加以否定,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冲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6.4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通过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体积、质量,比较一个小马铃薯和一个大马铃薯的体积、质量,学生能够猜出同种物质组成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通过回忆上一节“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根据生活经验两袋盐的体积是一袋盐的体积的两倍,两袋盐的质量也是一袋盐的质量的两倍,启发学生测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设计思路:“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是有体会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猜测,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加以铺垫.】3.设计实验本活动的目的是验证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体积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研究的对象是大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形铁块好塑料块.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思考题:(1)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3)如何测量?(4)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5)设计什么样的表格?在学生讨论设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形成下列共识: (1)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测量质量需要的仪器是天平.(3)而铁块与塑料块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所以可以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需要测量的仪器是刻度尺.(4)具体的实验的步骤:①调解天平,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物体的质量填入表格; ②用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并填入表格;③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填入表格.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铁块1铁块2铁块3塑料块1塑料块2塑料块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收集相关信息. 4.分析论证(1)指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别作出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提示:物体的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2)针对图据图像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共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要求学生计算出,表格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设计思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学生也能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更能形象、直观反映出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三、梳理教材 1.密度的概念(1)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教材中P9,相关“物质的密度”的内容. 思考题:①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是什么?②密度单位的读法,密度单位的换算.(2)组织学生汇报思考的答案,了解单位体积的内涵,领悟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等.2.查密度表(1)学生仔细研读密度表,学会查密度表. (2)通过密度帮助学生认清这些内容:①固体的密度是不是总大于液体的密度?②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不同?③同种物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不相同. ④知道密度的物质的解释.五、交流提升针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引出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的种类.六、有效检测1.木块的密度为0.6×103㎏/m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盒装纯牛奶的体积为m3.若该牛奶的密度是1.2×103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kg.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单位换算水晶的密度是2.65g/cm3=_________㎏/m3《密度》的教学设计2乔泽丰一、教材分析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

初中物理物质密度总结教案

初中物理物质密度总结教案

初中物理物质密度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

2. 能够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分析物体的密度特性。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回顾2. 密度公式的运用3. 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分析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密度的概念和公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密度概念的回顾(10分钟)1. 复习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

2. 解释密度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

3. 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密度公式的运用(10分钟)1. 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 举例说明: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如何计算物体的质量;已知物体的密度和质量,如何计算物体的体积。

四、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2. 日常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解释现象等。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运用。

2. 强调密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密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密度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密度初中物理

教案密度初中物理

教案密度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和质量的概念;2. 引入密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体积、质量的关系。

二、讲解密度概念(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解释密度的物理意义: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3.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三、讲解密度计算公式(10分钟)1. 出示密度计算公式:ρ = m/V;2. 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ρ代表密度,m代表质量,V代表体积;3.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密度。

四、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沉淀等;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布置作业: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示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教案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2.从比较质量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熟悉常用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会看产品说明书;4.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5.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6.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记住纯水的密度;7.会从密度表中查物质的密度;8.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体积,估测物体的质量;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能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3.学习“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4.掌握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2.养成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3.通过亲身参与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魅力和威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 质量、密度概念的建立;2. 托盘天平和量筒两种基本工具的使用;3.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天平、小磁酒杯、量筒、细线、大小木块、大小铝块等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教师拿出一些器材:天平、小瓷酒杯、量筒、细线、大小木块、大小铝块等,提出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可以设计哪些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质量和密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回顾质量和密度这一单元的几个重要实验,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这些实验而展开的,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

初中物理密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复习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密度复习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进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运用。

3. 密度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密度表。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提问:密度是物质的什么属性?它与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二、密度公式的复习(10分钟)1. 复习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三、密度单位换算(10分钟)1. 讲解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g/cm³ = 10³kg/m³。

2. 练习密度单位换算:将2.5g/cm³换算为kg/m³。

四、实际问题解答(10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进行解答。

2. 问题案例: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质量为150g,求铜的密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单位换算。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密度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单位换算,让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案课题:物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3.理解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教学重点:1.密度的计算方法;2.密度与物体的浮沉关系。

教学难点:1.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2.密度的应用。

教具准备:1.黑板、白板笔;2.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课题,告诉学生本课将要学习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2.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浮沉与物体的性质有关。

例如,铁钉沉入水中而塑料球浮在水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关系。

二、引入新知(15分钟)1.介绍密度的概念:物体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叫做物体的密度。

2.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3.通过具体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例如,给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让学生计算物体的密度,并帮助学生理解密度计算的步骤。

4.展示PPT课件,利用图表和动态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示范操作(15分钟)1.展示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注意保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误差的产生。

2.展示使用容器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准确地读取液体体积的方法,避免误差的产生。

3.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常见的物体如铁球、木块等,引导学生实际体验计算密度的过程。

四、让学生探究(25分钟)1.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2.进行实验:学生按照组内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可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并与课堂上的讨论进行对比。

五、小结与延伸(15分钟)1.小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之间的关系。

密度复习教案

密度复习教案
2、测量物质的密度:
原理:用量筒测量出体积V,用天平测量出质量M,根据密度的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对规则物体可用刻度尺量出有关长度,再求出体积.
例1:如何测固体如小石块的密度学生叙述主要步骤
3、应用密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1签别物质2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让学生讲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当堂
检测
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克,体积是60厘米3,问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纠错
记载
教学
反思
1、天平:测量质量的常有工具.
结构:使用时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思考回答
4、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学生思考量筒的单位及使用中要注意的地方.
三、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
1、应用公式求物质的密度:
例1:一块长2m,宽,厚20cm的金属块,质量是×103kg,求此金属的密度,并说出它是哪种金属若将它截去1/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多少学生解答
密度复习教案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章密度复习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重点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
应用密度解决简单问题




一、弄清两个概念:质量和密度
1、质量:1单位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单位:斤2换算:1吨= 千克 1公斤=2 斤 3常见物体质量估测
2、密度:1计算公式:2单位:
思考1、2×103 kg/m3= g/dm3
3、水银的密度是×103kg/m3表示的含 义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 :密度和沸点、熔点、比热等都是反应物质特性的一类物理量 ,应用十分广泛。

在初中阶段 ,密度是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到高中又是学习气态方程和其他有关物理量的必备知识。

因此,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之一。

突出实验和应用是这部分内容的显着特点 , 也是复习时要突出的方面。

为了有利于构建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也可以穿插适当的浮力和压强的问题 ,结合和密度概念紧密相联的质量、体积来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的应用。

(2)会用天平、量筒测量密度及了解其他间接测定密度的方法。

(3)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养成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意识和作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构建和完善基础知识网络是本节课的重点;密度是物质基本属性 ,密度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这部分知识结构并不复杂,可以采取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

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可以用练习的形式,密度应用可以采用实验方法来复习。

另外, 为了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可以采用抢答、竞赛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仪器 :天平、量筒、烧杯、水、酒精、大头针、铁丝、实物投影仪等。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概括回顾 ,构建体系———回忆本章所学知识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手抓起讲台上这块铁块吗?(出示铁块)假如这是一块中子星物质 ,你还能轻易地抓起来吗 ?那么这样一块中子星物质有多大呢 ?这就要利用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密度知识来解决。

师:以前复习课大都是老师帮大家整理知识 ,大家想不想试着自己整理啊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基本上每 4 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并在讨论基础上每组画出知识结构图或表格 ,教师可以适度指点。

2.汇报交流师 :请各组派代表上来 ,在投影仪下展示本组归纳好的知识小结。

学生观察、比较 ,一边欣赏其他同学的小结 ,一边回顾知识 ,教师应该充分肯定每一个同学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在学生汇报本章知识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含义、测定方法 ,以及应用密度知识的几个方面。

以下是一张代表性的结构图。

(二)练习反馈 ,归纳感悟———巩固知识 ,完善结构练习巩固 :投影仪打出例题和练习题。

例 1:图 6-1 是 A,B,C三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线。

由图可知 ,A,B,C 三种物质的密度ρA, ρB, 和ρC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例2:冰的密度是 0.9 ×103kg/m3,读做 ______,意义是 ______。

体积为 450cm3的水结成冰 ,体积为多少 ?体积增大还是减少了 ?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 ?如果是有益的怎样利用 ,如果是有害的如何防止 ?两道例题是复习密度概念、单位、基本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水的密度等 , 且把物态变化、质量概念都考查在内。

同时还能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 1:学生抢答比赛 (以 4 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打分,每题 10 分)。

有一密度为ρ,质量为 m 的金属块 ,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三小块 ,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为 ( )??该题复习了密度是物质基本属性这一重要特征 ,这是复习时的难点之一 ,须要结合例子深入细致地讲清 ,讲透。

变题 1:设金属块是均匀的长方体 ,放在水平桌面上。

它的体积为 V,密度为ρ,受到的重力为 G,桌面的压强为 p,如从中间切掉左边的一半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变题 2:储气瓶中压缩空气用去一半后,剩余气体的质量将________ ,密度将________ 。

封闭在气球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后,质量将 ,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感悟归纳 :从上面抢答题的解答可知 ,当 m,V,G这几个物理量改变时 ,物质的本质属性ρ并不随之而改变。

而压缩空气用掉一部分后 ,变成了稀释空气 ,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 ,所以密度会跟着改变。

气体受热后性质亦改变 ,密度当然也改变了 ,这跟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不随质量、体积、重量的改变而改变的结论并不矛盾。

只有当外界因素变化不会明显引起物质物理性质改变时 ,密度才不随其他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把这些体会归纳到原来的知识结构中 ,使之更加完善。

小结 :求解变题 1 时,须综合应用密度、压强的知识 ;对于变题 2,当 G 变为 G/2 时,剩余部分底面积变为 S/2,所以 p 不变。

用抢答形式可以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对于优胜小组可以立即发给奖品 ,及时鼓励。

例3:(拿出一个水箱里用的铜球 ,根本无法放入任何量筒或者量杯 )大家能想办法测出它的外观体积吗 ?小王同学测出它的体积是 500cm3,质量是 4000g,你能判断该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吗 ?若是空心的 ,在其中空心部分灌满水 ,水和铜球的总质量应是多少 ?分析 :根据题中给定的铜球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很自然会想到算一下密度:小结 :以上我们从比较密度的角度来判断实心还是空心 ,从其他角度来判断行不行 ?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其他的解法。

练习 2:质量和外观体积都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 ,其中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 _______球。

如果三个球中只有一个是实心的,肯定是 _______球,可能有两个实心球吗?该题是定性分析 ,例 2 是定量计算 ,都讨论了密度知识在空心实心问题中的应用,考查了密度和体积、质量的关系。

此题还须发挥一定空间想象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结合图像来考虑,比较直观,三球的实际体积是密度最大的铜最小,故铜球的空心部分最大 ,同理铝球的空心部分最小。

变题 1:体积都是 V 的甲、乙两个实心球 ,它们的密度与某种液体密度的关系是ρ甲< ρ乙< ρ液。

若将两球都放在液体里,则静止时甲、乙两球所受浮力的大小分别是 ( )??小结 :此题实际上是一个与密度有关的浮力综合题 ,是密度知识的一个较高层次的应用。

当液时 ,两个实心球均处于漂浮状态 ,所以此时两球虽然本身体积相等 ,但是漂浮时浸入水面部分的体积也就是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 V 排并不一定相等。

如果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 浮=G 排,将无法比较出 F 浮的大小 ,故只可以根据漂浮时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这一结论 ,得出因此选 A。

例4:小张同学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 ,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再把一定量液体倒入烧杯中 ,测出总质量 ,然后把液体倒入量筒测其体积。

请你思考一下 ,他的做法中,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程度 ?在不改变任何实验器材的情况下 ,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 ?变题 1:小丽在课上已学过了如何测量水的密度 ,现在她想测量食油的密度。

她想到食油与水不同 ,容易粘在容器壁上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给测量带来影响 ,她该如何进行测量 ?请简要写出测量步骤和所测的物理量 ,并用所测的物理量写出密度的表达式。

小结 :这里用习题化的形式来复习密度的测量这一重要知识点。

测量液体密度时,要考虑在倾倒液体过程中 ,由于液体的损耗而带来的误差。

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许多液体的密度也可以用一种叫做密度计的仪器直接测量 ,有关知识将在复习浮力时详细介绍 ,使知识结构尽量完整。

(三)综合应用———深化知识 ,发展能力过渡 :下面我们运用密度知识来讨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

练习 3:若没有天平 ,你能用量筒量出质量正好是 500g 的酒精吗 ?试简要说明所用的方法和依据 ( ρ酒=0.8 ×103kg/m3)。

分析 :量筒能量出的是体积 ,500g 酒精有多少体积呢 ?所以只要量出625mL 的酒精就可以了。

大家还记得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吗?我们一起来讨论 :变题 1:中子星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 1000 亿倍 ,你能估算铁块大小的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吗 ?变题 2:怎样用天平测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变题 3:怎样用天平测出一卷细铁丝的总长度?还须要选用什么器材 ?分析 :这里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来间接测量体积和质量 ,它扩展了量筒、天平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功能。

设计上述三个变题 ,旨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应用能力 ,培养实验素质。

变题 1 很有趣 ,首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铁块的体积 ,然后根据m=ρV来计算 ,相信得出的结论会令许多学生大跌眼镜。

变题 2 运用累积法 ,测出多枚大头针的质量 ,算出一枚的质量 ,根据 V=m/ρ计算得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变题 3 综合性更强 ,测出铁丝体积后 ,还要除以铁丝横截面积 ,才能得到长度。

如何正确测出铁丝横截面积 ,又是一个专门的问题 ,值得认真讨论 ,此处应通过物理问题本身的实际性、科学性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吸引他们去探究 ,去提高。

同时应该尽量动手做一下 ,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概括本节复习课的要点(五)布置作业(1)桌上有一块形状很不规则的厚度均匀的玻璃 ,你能利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它的表面积吗 ?说说你的做法。

(2)一只杯子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500g,用它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450g,求这只杯子的容积( ρ酒=0.8 ×103kg/m3)。

(3)工厂里有一个长为a、宽为 b 的长方体池子 ,里面储藏了深为h 的某种液体 , 你能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这池液体的质量吗?说说你的做法。

点评 :本节课是在初中总复习阶段的一节复习课 ,这时就可以站在整个初中力学整合知识的高度 ,回头审视曾经研究过的密度问题 ,进一步让学生洞悉密度概念的物理内核 ,扩展视野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总的来说 ,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 ,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参与性在新课程理念春风的沐浴下 ,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等课型纷纷展现出课堂活力和崭新面貌 ,只有复习课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没有多少老师愿意把它作为一节公开展示课 ,它依然那样波澜不惊 ,不温不火 ,教师苦得很 ,学生不愿听。

这跟复习课的特点和当今过分重视考试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怎样最大程度让复习课焕发生命活力呢 ?首先应该重视复习课的主体参与性。

复习课还有值得探究的问题吗 ? 本节课的开始要求学生互相讨论 ,自主建立知识结构 ,并交流评议 ,共同提高 ,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本领 ,培养了合作意识。

具体实施时 ,可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缺乏充分的整合、评议时间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事先整理好 ,一上课就交流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