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毛囊的研究开题报告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软骨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结缔组织,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软骨缺损、软骨疾病等引起的软骨损伤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之前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并具有很好的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BMSCs骨髓移植受到很多限制,如手术风险、供体来源等。
因此,如何提高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效率和稳定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方法。
通过研究不同的生化因子诱导条件、细胞培养基组成等因素对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其分化效率和稳定性,为治疗软骨缺损提供更为可靠的细胞治疗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BMSCs分离与培养:采用骨髓抽取法,得到BMSCs,经过培养并筛选后,筛选出具有较高增殖能力、稳定性较好的BMSCs。
(2)体外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通过控制诱导条件、添加生化因子、调节营养物质及培养基组成等影响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因素,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的相关表达水平,评价分化效果和稳定性。
2. 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BMSCs将在体外继续培养,诱导加入可溶性生化因子,包括TGF-β1、BMP-2、IGF-1等。
(2)细胞培养与检测: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生长因子处理后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效果,评价其效益和稳定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探索不同的BMSCs分化诱导条件,旨在提高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效率和稳定性,为软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细胞治疗方法。
同时,研究对于深入理解BMSCs分化分子机制,有利于发掘BMSCs在其他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五、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 细胞分离与培养2.2 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方法2.3 检测方法第三章实验结果3.1 BMSCs分离与培养3.2 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评价3.3 分化效率和稳定性检测第四章讨论4.1 BMSCs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机制4.2 BMSCs在软骨缺损的治疗中的应用4.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五章结论5.1 研究结论5.2 研究贡献参考文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多巴胺能神经元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元类型,负责调控身体的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
它的死亡和损伤会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
因此,体外定向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培养和定向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高质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探究其分化机制,为细胞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通过多种细胞培养方法,获得高质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 优化体外培养和定向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条件,比如细胞培养液组成、生长因子的添加、培养时间等;
3. 对分化后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等,验证其表型和功能特征;
4. 探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机制,如RNA测序和微阵列芯片等。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望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也能够深入探究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毛囊的研究开题报告
及答辩
预期研究成果
• 成功培养诱导前MSCs,细胞接种后12h可见少数细 胞开始贴壁生长,细胞形态成梭形,悬浮在溶液 中的细胞呈圆形,主要是造血细胞和造血干细胞。 24h后首次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3天后细胞增 殖加快,呈集落样迅速生长,7天后细胞达到80% 融合,传代采用1﹕2,每3天传1次,随着传代次 数的增加而逐渐达到纯化的目的。
研究目标
1. 观察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的不同 时期MSCs的形态学变化。
2. 研究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MSCs 经诱导以后不同时期细胞表型的变 化及细胞表型的转化率。
3. 研究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比较 诱导前后向MSCs毛囊分化过程中相 关表达相关蛋白的变化。
研究内容
1. MSCs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绘制 生长曲线,MSCs的鉴定及标记
及细胞活力的检测
化及细胞表型转化率 法检测共培养的细胞
12 2-3d 1
37℃ 5%CO2 10%FCS DMEM 2mL DMEM
100gWistar
MSCs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鉴
定
剪
取
颈
取去
椎 无出 股
冲 出
、 每
脱 菌股 骨培
的
:
臼 条骨 及养
雄 法 件和 胫液
性 处 下胫 骨冲
大死
骨 的洗
MSCs作为首选靶细胞的优点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平滑肌细胞是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管的收缩和松弛、血压的调节以及血液循环等密切相关。
因此,平滑肌细胞的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目前,细胞治疗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由于其易得、易扩增、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细胞治疗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BMSCs能够向平滑肌细胞分化,但其分化程度和效果仍有待提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体外诱导兔BMS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最佳条件及分化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 BMSCs的提取与鉴定:收集兔骨髓,并通过红细胞溶解液和悬浮培养法提取BMSCs;使用细胞形态学和表面标志物鉴定方法确立BMSCs的特异性。
(2)平滑肌细胞分化条件的筛选:体外诱导BMSCs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评价分化程度和效果,筛选出最佳的分化条件。
(3)平滑肌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与平滑肌分化相关的分子表达变化,探讨平滑肌分化机制。
2. 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新西兰白兔。
(2)主要试剂:DMEM/F12基础培养液、FBS、L-Ascorbic Acid、β- glycerophosphate、Dexamethason、Insulin、Fibrinogen、Thrombin等。
(3)实验步骤:BMSCs的提取、平滑肌细胞分化条件的筛选、平滑肌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预期成果(1)筛选出最佳的平滑肌细胞分化条件,提高BMS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程度和效果。
(2)探究平滑肌细胞分化机制,结合上下游调控因子,探索平滑肌细胞分化的新途径和方法。
不同月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分化能力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月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分化能力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重要的多能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BMSCs的体外培养和扩增一直是BMSCs应用瓶颈之一。
此外,BMSCs的来源、分离和培养条件也对其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进一步探究BMSCs的特性和体外增殖、分化规律,对于推动BMSCs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月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变化规律,为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研究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选择1、2、3、4、5和6月龄的SD大鼠。
2. 分离和培养BMSCs:采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BMSCs,研究期间定期观察和记录BMSCs的生长情况、形态学特征等。
3. 线粒体DNA拷贝数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SCs中线粒体DNA的拷贝数,进一步研究BM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变化规律。
4. 分化实验:将BMSCs分别培养于成骨诱导液、成脂诱导液和软骨诱导液中,观察和记录细胞分化情况。
四、预期结果1. 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能力随着SD大鼠月龄增加逐渐下降;2. BMSCs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可能是体外增殖和分化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3. BMSCs的分化能力随着环境因素和分化诱导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五、意义和价值通过探究SD大鼠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能力变化规律,可以为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进一步探究肌骨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和临床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针药结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药结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骨关节疾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等。
因此,BMSCs在软骨组织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但是,BMSCs的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细胞因素等,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其在软骨组织修复中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方法。
近年来,针药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在激活细胞、增强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选择针药结合的方法作为干预因素,探究其在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方面的作用,旨在为软骨组织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体外实验方法,收集人类BMSCs,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将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入针药结合液,对照组则加入普通培养液,观察两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形态学变化、染色体结构和分化能力的改变。
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评价不同时间点的分化效果。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能够验证针药结合对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机制。
同时,该研究将为软骨组织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并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影响本研究将在理论上探究干细胞分化的相关机制,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在实践上为软骨组织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同时,本研究可能对针药结合治疗的机理进行深入探究,推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原始的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
BMSCs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免疫学特性尚未完全明确,需要深入研究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BMSCs的免疫学特性,包括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分泌免疫因子的能力、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等,以期为BMSCs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和理论基础。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取以下研究内容:
(1) BMSCs表面标志物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探究其免疫学特性和细胞类型。
(2)免疫因子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MSCs分泌的免疫因子,如IL-6、IL-10、TGF-β等,研究其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3) BMSCs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共培养系统或转移系统等方法,观察BMSCs对免疫细胞的作用及调节机制,如CD4+T细胞、巨噬细胞等。
(4) BMSCs对炎症反应的影响:采用炎症模型动物,检测BMSCs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如NF-κB通路等。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BMSCs的免疫学特性、探索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推进BMSCs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此外,本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免疫治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因此被视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而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一种主要来源,因为它们相对易获取并且具有丰富的来源。
将MSCs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的方法越来越被研究,其
中向内皮细胞的分化方法是一种有潜力的方法,因为内皮细胞在许多疾病(如心血管
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MSCs向
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以拓宽治疗疾病的途径。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间充质干细胞可否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
2.在诱导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生物因素或细胞因素对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
3.经过诱导分化后,MSCs分化到内皮细胞的程度如何评估?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使用骨髓MSCs和血管内皮细胞来进行体外实验。
MSCs将通过培养和
特定的生物因子和细胞因子处理来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
分化程度将通过多种实验方
法进行评估,比如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检测。
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的结果,我们将确
定最佳的诱导方法。
四、预期结果
我们预计最终能够成功将MSCs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探索出特定的生物因素和细胞因素对内皮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
以及在MSCs分化到内皮细胞的程度方面找到量
化方法,并为进一步治疗疾病提供基础研究。
骨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开题报告
骨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肝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缺失或机能障碍严重影响机体代谢功能,造成严重疾病和甚至死亡。
肝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受限于供体来源和免疫排斥等问题。
因此,开发有效的肝细胞替代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成为替代治疗的有力候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脂肪、软骨、肌肉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近年来,研究表明MSCs还能分化为肝样细胞,并有望作为一种新兴的肝细胞替代治疗方案。
脐血亦是重要的干细胞来源之一,其中包含较多的MSCs和造血干细胞。
脐血来源的MSCs具有与骨髓M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且获取方便、无痛苦和数量充足。
因此,本文研究以骨髓和脐血中提取的MSCs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将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为脱离供体来源限制的肝细胞替代治疗提供基础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 骨髓和脐血中MSCs的提取和培养通过梅毒鞭毛虫协同骨髓巨噬细胞分离离心分离法分离骨髓,采用离心分离法分离脐血细胞,提取MSCs。
通过光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的表型特征,包括CD105、CD73、CD90等表面分子的表达以及CD45、CD34等造血、免疫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的消极表达。
2.骨髓和脐血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将培养好的MSCs分别在含有肝细胞分化诱导因子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分化,观察和比较诱导效果并检测分化后细胞的相应标志物和功能。
包括细胞形态与生长情况、特异肝细胞标志物ALB、AFP、CK18的表达水平、肝细胞代谢酶如谷草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的动态变化等。
三、预期研究结果预计本研究能够成功提取和培养出不同来源的MSCs,通过不同的肝细胞分化诱导因子诱导,成功分化出肝样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其自我更新、迅速增殖、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和缺乏免疫原性等特点,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骨髓间充
质干细胞具有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 (ECs) 的潜力,可以用于血管再生和血管疾
病的治疗。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体外实验,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并探讨这些细胞在治疗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和培养:将来自小鼠骨髓的MSCs 提取出来,培养至四代后进行实验。
2. 血管内皮样细胞诱导分化:通过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和培养基,逐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并进行相关的形态学和生物学检测。
3. 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稳定性。
4. 细胞生物学性质的研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细胞增殖实验、核糖体RNA
分析、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等,研究血管内皮样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如分化程度、生长
特性和分子表达等。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结果
本文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的应用前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验验证。
预计实验结果将通过形态学和生物学的方式揭示细胞分化的过程和
机制,提高细胞分化的效率和稳定性,并为治疗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疏密波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疏密波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和退行性关节病(如骨关节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问题。
传统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症状但无法恢复损伤组织的完整性。
因此, 有必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干细胞的治疗潜力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和研究的重视,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具有成熟的骨、软骨、脂肪等方向分化能力。
不过, BMSCs 仅有一部分可以向软骨细胞分化,且分化率比较低。
因此, 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刺激 BMSCs 向软骨细胞分化变得至关重要。
疏密波是一种把电磁场传输到生物内部的科学技术。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 疏密波被广泛地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当中,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的生长和骨样矩阵合成。
同时,疏密波也被发现能够促进 BMSCs 向软骨细胞分化。
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究疏密波如何促进 BMSCs 朝着软骨细胞分化的方向发展,以帮助改善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变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二、研究方法:本实验拟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分离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组织进行消化后用负向选择的方法筛选出BMSCs,经过聚集过程得到布满细胞的碗状结构并进行体外培养。
2.鉴定 B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 BMSCs 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判定其纯度和活力,并分析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和表型发生的状况。
3.疏密波处理 BMSCs:将 BMSCs 分为疏密波处理组和对照组,其中疏密波处理组以疏密波作为处理因素,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两组均进行培养。
疏密波的处理时间、处理剂量及处理次数等因素,将在此实验中探究最适宜的处理条件。
4.检测 BMSCs 向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通过 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疏密波处理前后 BMSCs 的软骨特异性基因,如胶原、骨形成蛋白2(osteoportin 2)、软骨素X (collagen X),以及软骨和骨的形成の钙离子( Ca++ )含量等。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其在组织修复和再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的多能性干细胞,其具有广泛的可塑性和易于体外扩增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等领域的研究中。
近年来,MSCs在向许多细胞类型诱导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包括心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等。
但是,目前对于MSCs向肝样细胞的分化研究还相对较少。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对于人体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某些疾病和损伤会导致肝细胞的死亡和减少,因此在研究肝脏组织再生和替代疗法时,MSCs的向肝样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培养和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研究人骨髓MSCs向肝样细胞的分化,探索其可能的应用前景及相关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人骨髓MSCs体外培养:通过骨髓穿刺采集人骨髓,并进行红细胞溶解、胶原酶消化等处理,获得MSCs的细胞群体,将其在适当的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体外扩增和维持。
2. 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将MSCs在适当的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分化,使用特定的细胞培养基、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辅助诱导其向肝样细胞分化。
3. 生化和分子学检测:通过染色、免疫细胞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鉴定肝样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比较诱导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与未诱导的MSCs的差异。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获得人骨髓MSCs向肝样细胞的分化的最佳培养条件、最佳时间和最佳生长因子组合,并对已经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和表征。
同时,本研究可为人类组织修复和替代疗法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与共培养体系诱导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与共培养体系诱导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SCs在修复成骨组织、软骨组织、神经纤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MSCs的定向分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实现定向分化、低转化率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定向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的方法,并探讨共培养体系在MSCs定向分化中的作用。
3. 研究内容
(1) 选取参照文献中已经成功应用的定向诱导方法包括化学诱导、生物诱导、物理诱导等方法。
(2) 建立共培养体系,将MSCs和其他细胞类型共同培养,探讨细胞间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基质等因素在MSCs定向分化中的作用机制。
(3) 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染色、实时PCR等技术手段对MSCs 进行定向分化效果评估。
4.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建立一种高效定向诱导骨髓MSCs分化的方法,并进一步探究共培养体系在MSCs定向分化中的作用机制。
这将有助于促进MSCs在组织工程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构建生物人工肝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构建生物人工肝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由于临床上肝脏疾病的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大,而且易复发,为此需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采用异体肝移植虽然效果较为显著,但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严重的副作用,且供体资源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人工肝的构建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
生物人工肝是通过体外培养一类或多类肝细胞或干细胞,并将其植入体内以代替患者疾病肝脏的功能。
人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广泛,易获得,具有较高的分化潜能和维持体内稳态能力,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选择BMSCs为实验材料。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为,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方法,将BMSCs分化成肝细胞,并将分化好的肝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通过比较小鼠的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和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来评估构建的生物人工肝的功能。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骨髓抽取的方法提取BMSCs,进行细胞的鉴定和鉴定、纯化,最后进行培养。
(2)BMSCs的诱导分化:采用体外培养BMSCs的方法,加入肝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
(3)小鼠肝脏切除和细胞移植:采用小鼠全肝切除的方法,将分化好的肝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
(4)结果的分析:最后,通过小鼠的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和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来评估构建的生物人工肝的功能。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为 BMSCs可通过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成为肝细胞,且分化后的肝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替代肝组织的功能,有效构建出高效的生物人工肝。
这将为解决肝脏疾病困扰人类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并且在干细胞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多劳动能的干细胞,具有广泛分化潜能。
BMSCs已被
广泛用于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目前,BMSCs的分化方向大多集中在骨组织、软骨组织和脂肪组织等方面,但对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上皮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类型,具有形成上皮
层的能力,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因此,BMSCs向上皮细胞的分化研究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体外诱导兔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其分化的可
行性、特点和分子机制等,为其在上皮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和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应
用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兔BMSCs的分离和培养:采用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从新鲜家
兔骨髓中分离和扩增BMSCs。
2.体外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通过调控培养基成分和配方,包括改变细
胞培养条件和添加重要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
3.分化特点和机理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方法,研究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和分子机制等。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成功实现兔BMSCs向上皮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观察并分析其
分化的特点和机理,为BMSCs在上皮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和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肺泡是肺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提供身体所需的氧气。
当肺泡出现疾病或损伤时,往往会导致呼吸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开展肺泡再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对于改善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具有多能性的细胞,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BMSCs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成为了肺泡再生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方法,为肺泡再生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BMSCs的提取和培养;(2)肺泡上皮细胞的特征及相关分子的表达;(3)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方法的建立;(4)诱导后肺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评估。
3.2 研究方法(1)BMSCs的提取和培养:从人体成年骨髓中提取BMSCs,进行培养和扩增。
(2)肺泡上皮细胞的特征及相关分子的表达:通过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肺泡上皮细胞的特征及相关分子的表达。
(3)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方法的建立:通过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实现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
(4)诱导后肺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评估: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相关功能实验,评估诱导后肺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表现。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建立了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方法,并评估了肺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和功能性表现。
这将为肺泡再生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为肺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并指导临床的应用。
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之细胞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之细胞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及其潜在应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成体干细胞,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热门的研究对象。
BM-MSCs 具有广泛的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并可作为一种广泛用于再生医学中的细胞类型。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 BM-MSCs 的分化方向及其分化潜能,以及从中筛选出适合于再生医学应用的细胞类型。
二、研究内容:1. BM-MSCs 的分离和鉴定我们将使用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小鼠骨髓进行分离,得到BM-MSCs。
然后,我们将通过荧光标记和直接培养法等方法来鉴定 BM-MSCs 的特异性。
2. BM-MSCs 的多向分化潜能研究我们将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和诱导因子来诱导BM-MSCs 成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等多种类型的细胞。
然后,我们将利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研究 BM-MSCs 的分化程度,并对 BM-MSCs 的多向分化潜能进行评价。
3. 筛选适宜用于再生医学应用的 BM-MSCs我们将结合 BM-MSCs 的分化潜能和再生医学应用的需要,对 BM-MSCs 进行筛选和鉴定。
然后,我们将对这些 BM-MSCs 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确定其适合于再生医学应用的潜能和安全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项研究旨在探讨 BM-MSCs 的分化方向及其分化潜能,筛选出适合于再生医学应用的 BM-MSCs,并深入研究其再生医学应用前景。
预期成果包括:1. 确定 BM-MSCs 的多向分化潜能和不同成分的诱导因子;2. 筛选出适宜用于再生医学应用的 BM-MSCs,并对这些 BM-MSCs 进行深入研究;3. 深入研究 BM-MSCs 的再生医学应用前景,提出相关建议。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转分化为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转分化为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人体呼吸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布在气管黏膜,覆盖着气道表面,以及分支到肺的细胞。
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主要作用是调节肺的输送和气体交换,可以清除外界的颗粒物和异物,从而保护肺脏免受外来侵袭。
同时,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也可以产生黏液和黏膜屏障,防止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入侵,所以在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提供,具有不稳定、不可控等缺点,并且不适用于大批量培养。
而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是替代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培养的很好的选择。
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病理状态下亦有强烈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因此在体外诱导转分化成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研究中使用骨髓间质干细胞非常有前途。
本文将探讨基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建立持续稳定的气道组织工程,为临床上治疗各类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1. 提取、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并鉴定其干性;2. 按照一定的体外诱导方法将干细胞转分化为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3. 鉴定转分化后的细胞外形、形态学特征及其上皮特性;4. 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转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谱变化;5. 评估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功能。
三、研究方法1. 从成年人骨髓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2. 制备分化培养基和分化液,通过分化液诱导干细胞转分化为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3. 鉴定诱导的细胞外形、形态学特征及其上皮特性;4. 通过显微镜、RT-PCR、Western blot等多种技术手段监测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谱变化。
5. 评价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增殖、子宫内膜部位等。
四、预期成果1.成功提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并鉴定其干性;2.建立气管粘膜上皮样细胞的体外转分化方法;3.明确转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谱变化;4.建立持续稳定的气道组织工程,并评价其性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学与功能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学与功能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涉及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障碍。
目前,进行胰岛移植是糖尿病治疗的主流方法之一,但由于供体受限和免疫排斥等问题,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建立胰岛样细胞(IPC)的体外诱导分化方法,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分化和重构成仿生组织和细胞的潜能。
BMSCs来源温和、易于提取,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将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IPC,不仅有助于提供大量的细胞来源,而且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利用小鼠BMSCs为材料,采用化学诱导和细胞外因子联合诱导的方法,建立BMSCs向IPC分化模型,并对分化过程进行功能学研究,包括胰岛素基因表达、胰岛素分泌、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特征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通过小鼠骨髓中分离得到BMSCs,进行纤维连接蛋白(Vimentin)、三维网状胶原蛋白(Collagen III)、类脂质酶(Lipase)和油红O染色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和多能性。
2. 生物学特征检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细胞核内的胰岛素基因表达情况;利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肝素等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在诱导过程中的增殖和凋亡情况。
3. 数据分析和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将BMSCs定向分化为IPC,建立了一种可靠的细胞来源,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同时,本研究对于BMSCs的分化多能性、诱导分化机制的理解以及IPC功能特征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和肝细胞极化分子表达与调节的开题报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和肝细胞极化分子
表达与调节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对体内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肝病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细胞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BMSCs 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而且易于获取和扩增。
因此,将BMSCs 内在的多向分化潜能转化为肝细胞特异性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肝细胞极化分子的表达和调节对于细胞的成熟和功能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研究 BMSCs 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机制及肝细胞极化分子表达与调节对于 BMSCs 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 BMSCs 的体外培养,探索 BMSCs 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机制,并进一步分析肝细胞极化分子表达与调节机制,为 BMSCs 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研究内容
1. 提取和培养 BMSCs。
2. 通过培养基中不同的细胞因子,寻找最佳的BMSCs 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方案。
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分析肝细胞极化分子的表达水平。
4. 通过 RNA 干扰技术,研究关键的肝细胞极化分子对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 BMSCs 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同时,探索肝细
胞极化分子表达与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肝细胞分化和功能的机制,为肝病治疗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
骨骨
骺髓
端腔
细 胞 悬 液 约
的
培
养
中
箱 培
养
换 液
消 化 传
次代
取第三代MSCs进行鉴定 CD29、CD44、CD1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MSCs的标记以及标记物的检测
• 取第3代MSCs,待细胞融合为50%-60% 时,向培养液中加入BrdU (终浓度 5μmol/L),置37℃、5%CO2孵育箱 内培养
• 每两天换一次液,同时加入新的BrdU 直至MSCs融合
• 免疫细胞化学法行BrdU检测。
无 菌 条雄 件性 下大 取鼠 上的 述触 同须 一部 只皮
肤
D-Hanks Wistar
3-5
3
毛囊的器官培养
液 连 续 冲 洗
遍 , 每 遍
解 剖 显 微 镜 下 用 眼 科 剪 刀 和
显 微 外 科 器 械 分 离 出 毛 囊
•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毛囊的生长情况和 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测定细胞活力。
MSCs经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
分别在诱导后3、7、10、15d用免疫细胞化 学双染色法检测共培养的细胞,观察“毛 囊组”与“对照组”BrdU与K15、BrdU与 K19和BrdU与β1整合素分别共表达的情况, 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DAB显色,在 2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β1整合素 和细胞质K15、K19免疫组化染色后呈棕黄 色BrdU染核为蓝黑色。“毛囊组”与“对 照组”BrdU与K15、BrdU与K19和BrdU与β1 整合素双染色细胞计数,结果以双染色阳 性细胞百分率表示,比较不同时相细胞 BrdU与K15、BrdU与K19和BrdU与β1整合素 双染色细胞中阳性表达情况。
• 通过比较诱导前后MSCs向毛囊分化过 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国内外未见 报道。
研究计划
• 2005.09—2006.04 综述 • 2006.05—2006.11 开题报告、预
实验 • 2006.12—2007. 7 细胞培养以及相
关指标的检测 • 2007.8-2008.6 总结资料、写论文
MSCs作为首选靶细胞的优点
1. 取材方便,分离培养技术简单。 2. 具有高度增殖的特性,并且体外培
养时,保持了生物学特性的稳定。 3. 体外扩增以及导入外源性基因相对
方便。 4. 可以通过骨髓穿刺取自自体,因而
由它诱导来的组织在进行移植时不 存在组织配型及免疫排斥的问题。
• 已有研究证实MSCs经自体移植作用于 创面局部后,在皮肤微环境中分化为 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皮脂腺导 管细胞。
• 诱导后MSCs的形态。诱导前MSCs呈成纤维 细胞样,诱导后形态发生变化,3天可见细 胞趋向于多角形,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卵 圆形或梭形,到15d时开始出现圆形细胞以 及梭形的集落形成,有一定的增殖分化能 力。
• 4、诱导前、后MSCs免疫细胞化学比较, “毛囊组” MSCsβ1整合素,K15、K19 表 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数据, 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 本实验室具备完备的组织培养和显微解剖 的设备,可以完成此项工作。
4. 经费预算: 文献检索:100元 实验动 物:300元 实验药品:2600元 装订论 文:500元 其它:200元 合计:3900元
立题新意
• 通过研究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的不 同时期MSCs的形态学变化,探讨MSCs 经诱导以后不同时期细胞表型的变化 以及细胞表型转化率如何,国内外未 见报道。
研究目标
1. 观察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的不同 时期MSCs的形态学变化。
2. 研究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MSCs 经诱导以后不同时期细胞表型的变 化及细胞表型的转化率。
3. 研究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比较 诱导前后向MSCs毛囊分化过程中相 关表达相关蛋白的变化。
研究内容
1. MSCs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绘制 生长曲线,MSCs的鉴定及标记
MSCs—组织工程皮肤功能重建的希望
• MSCs体外培养时保持干细胞的特性自 身不断的增殖,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 能够向不同的谱系分化,为重建皮肤 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带来了希望。
• 因此,研究利用MSCs与毛囊共培养来 诱导MSCs分化来重建毛囊、汗腺、皮 脂腺的生理功能,从而完整重建皮肤 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探讨MSCs在 皮肤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 机理,为皮肤组织的修复重建开辟新 的思路。
2. 毛囊的器官培养、形态学以及组织 学观察
3. 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后,观察MSCs 经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以及 测定细胞活力
4. 观察MSCs经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 及计算细胞转化率
5. 研究MSCs经诱导后向毛囊分化过程 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成功完成MSCs与毛囊联合培养 2. 确定向毛囊、汗腺、皮脂腺定向转
• 因此,MSCs在将来皮肤创伤修复的实 际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优势,特别是跨 胚层的分化潜能促使人们探讨能否利 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来完 整重建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MSCs分化的机理和诱导条件
• 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MSCs的分化与其所处 的微环境“壁龛”密切相关,不同的组织 细胞微环境有着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 诱导MSCs获得靶组织的表型,并向不同细 胞谱系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组织工程皮肤研究的现状
• 虽然组织工程化皮肤是世界上第一种获得 批准的组织工程产品,并在治疗顽固性溃 疡和严重烧伤患者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 但是迄今未能合成还有皮肤附属器(毛囊、 汗腺、皮脂腺等)的皮肤。
• 目前尚无一种人工皮肤能完全满足创面修 复在功能上的需要,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是 均不能重建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 属器,降低了皮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 何实现皮肤的功能重建成为当前创伤修复 的研究热点。
实验仪器、药品试剂及动物等
• 实验仪器:CO2培养箱、倒置相差显微镜、 超净工作台、显微手术器械和体式显微镜、 压力蒸汽灭菌锅、照相机等。
• 药品以及试剂:DMEM培养基、PBS缓冲液、 D-Hanks液、胎牛血清、胰岛素、氢化可的 松、BrdU以及BrdU抗体、β1整合素和K15、 K19抗体、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剂等。
• 但是近来有人认为以前有关MSCs转化为不 同胚层细胞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干细胞与所 处的环境中细胞发生融合所致,但是这种 质疑一方面不能解释在体外比较单一的条 件下,诱导MSCs向骨、软骨以及神经等细 胞分化的现象,同时质疑者本身也认为融 合现象发生率比细胞发生转化的发生率更 低,因而不能完全用细胞融合来解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 分化为毛囊的研究
姓名: 导师:* * * 专业:* * *
2006.10.21
立题依据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抵御微生物入 侵,紫外线辐射以及防止水分的丢失、调 节体温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免疫系 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 大面积Ⅲ度烧伤、广泛瘢痕切除、外伤性 皮肤缺损以及皮肤溃疡等导致的严重皮肤 缺损,特别是大面积Ⅲ度烧伤,伤及皮肤 全层及其附属器,因而仅靠创面自身难以 实现皮肤的再生,需要足够的皮肤替代物 进行修复。
• 成功培养毛囊,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培 养第1天大部分毛囊开始生长,表现为毛囊逐渐延 长,毛干及内、外根鞘的共同生长,毛囊的生长 延长主要集中在前4天,到第7天后部分毛囊开始 贴壁,可见真皮鞘成纤维样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从 毛囊的上端或中下端长出,逐渐向周围扩散,呈 铺路石样外观;到第10天以后毛囊大部分贴壁, 生长缓慢,基本无变化。
及细胞活力的检测
化及细胞表型转化率 法检测共培养的细胞
12 2-3d 1
37℃ 5%CO2 10%FCS DMEM 2mL DMEM
100gWistar
MSCs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鉴
定
剪
取
颈
取去
椎 无出 股
冲 出
、 每
脱 菌股 骨培
的
:
臼 条骨 及养
雄 法 件和 胫液
性 处 下胫 骨冲
大死
骨 的洗
选小 取心 完移 整入 无 损孔 伤培 的养 生板 长中 期, 毛每 囊孔
24
1
分
根
钟
37℃ 5%CO2 0.5ml
在
每
孔 加Βιβλιοθήκη 、入培养
液
孵
育
箱
内
培
养
MSCs与毛囊的联合培养
• 将标记好的MSCs细胞悬液移入24孔培 养板中,每孔0.5ml,然后选取培养 24h后生长明显的毛囊(≥0.1mm)移 入此培养板中,共移入12根,每孔一 根,分成“毛囊组”和“对照组”, (共培养6组,“毛囊组”和“对照 组”各3组),每2-3天换液一次
• 实验动物:Wister雄性大鼠(北京医科大 学实验动物部提供)
本研究的工作基础
本实验室多年从事细胞培养 的研究,并且有研究皮肤组织工 程的基础,具备先进的细胞培养 设备和显微解剖设备,能够顺利 完成相关指标的检测。
化的干细胞类别。 3. 探讨分别将其移植于人造皮肤上构
建含有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 皮脂腺等)的人工皮肤。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MSCs的培养、形态学观察以及鉴定
毛囊的器官培养
MSCs的标记以及标记物的检测 选取生长明显的毛囊(24h≥0.1mm)
MSCs与毛囊的联合培养
MSCs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MSCs细胞表型的变 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
组织工程皮肤功能修复的希望
• 随着干细胞理论技术的发展,给重建皮肤 创伤组织解剖结构的同时恢复其生理功能 带来希望。
• 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 胎干细胞由于涉及伦理学的问题,目前大 规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备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