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无机化学命名原则

无机化学命名原则无机化学命名原则是指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种类以及它们在其中的比例关系,给予化合物一个准确、规范的名称。
在化学研究中,通过这种命名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标识化合物,方便化学家进行研究和实验。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的具体内容:1. 根据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名称组合成化合物名称阳离子是指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Na+)、铵离子(NH4+)等,而阴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等。
化合物的名称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名称组成的,例如氯化钠(NaCl)、硫酸二钾(K2SO4)等。
2. 根据元素的化学符号和氧化态,确定化合物中的离子种类在无机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态对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元素的化学符号和氧化态,确定化合物中离子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二氧化碳(CO2)中,碳原子的氧化态为+4,氧原子氧化态为-2,因此它是由一种碳离子和两个氧离子组成的。
3. 确定离子数量的方法在无机化合物中,离子的数量是由元素的化学式和晶体结构决定的。
对于离子不能通过化合物名称表达出来的化合物,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前缀来表示其离子数量,如亚硫酸盐(S2O32-)和亚硫酰基(SO2)等。
4. 命名复杂化合物的方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无机化合物,我们需要根据化学式中的不同部分来确定名称。
例如,硫酸铵((NH4)2SO4)中,硫酸根离子的名称为“硫酸”,而氨根离子的名称为“铵”,因此可以组合成硫酸铵。
总之,无机化学命名原则是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化合物的准确命名可以帮助化学家进行精确的研究和实验。
在学习命名原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练习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化学研究中。
无机化合物列表

无机化合物列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无机化合物列表中,无机化合物名称遵循IUPAC無機化合物中文命名法。
按照阳离子,带正电元素或基团的拼音顺序排列。
溶剂合物列在相应的盐欄目之下。
酸纳入氢欄目下,而酸式盐则被纳入相应正盐欄目之下。
配位化合物通常列在外界正电元素之下。
内容列表:锕氨铵钯钡铋铂钚氮氘锝镝碲碘铥氡锇铒钒钆钙锆镉铬汞钴硅铪钬镓钾金肼锎钪氪铼镧铑镭锂钌磷硫镥铝氯镁锰钼镎钠铌镍钕硼硼烷铍钋钷镤镨铅氢氰铷铯钐砷铈锶铊钛钽碳铽锑铁铜钍钨硒锡氙锌溴氧铱钇镱铟银铀铕锗锕∙溴化锕 - AcBr3∙氧化锕 - Ac2O3氨∙氨 - NH3∙氨水 - NH3·H2O/NH4OH铵∙氨基磺酸铵 - NH4NH2SO3∙氨基甲酸铵 - NH4COONH2∙苯甲酸铵 - NH4C7H5O2∙草酸铵 - (NH4)2C2O4·H2O∙草酸氢铵 - NH4HC2O4·H2O∙重铬酸铵 - (NH4)2Cr2O7∙重铀酸铵 - (NH4)2U2O7∙次磷酸铵 - NH4PH2O2∙次磷酸二氢铵 - NH4H2PO2∙次氯酸銨 - NH4ClO∙碘化铵 - NH4I∙碘酸铵 - NH4IO3∙二草酸根合氧钛酸铵 - (NH4)2TiO(C2O4)2∙氟化氢铵 - NH4HF2∙二硫代氨基甲酸铵 - NH4S(C=S)NH2∙钒酸铵 - NH4VO3∙氟化铵 - NH4F∙高氯酸铵 - NH4ClO4∙氯酸銨 - NH4ClO3∙高锰酸铵 - NH4MnO4∙铬酸铵 - (NH4)2CrO4∙过硫酸铵 - (NH4)2S2O8∙甲酸铵 - NH4OOCH∙酒石酸铵 - (NH4)2C4H4O6∙酒石酸氢铵 - NH4HC4H4O6∙苦味酸铵 - NH4C6H2N3O7∙賴納克氏鹽,四硫氰酸根二氨合铬(III)酸铵 - NH4[Cr(SCN)4(NH3)2] ∙磷酸二氢铵 - NH4H2PO4∙磷酸氢铵,磷酸一氢铵,磷酸氢二铵 - (NH4)2HPO4∙磷酸铵 - (NH4)3PO4∙硫代硫酸铵 - (NH4)2S2O3∙硫化铵 - (NH4)2S∙硫化氢铵,硫氢化铵 - NH4HS∙硫氰酸铵 - NH4SCN∙硫酸铵 - (NH4)2SO4∙硫酸铬(III)铵,硫酸铬铵 - NH4Cr(SO4)2·12H2O∙硫酸钴(II)铵,硫酸钴铵 - (NH4)2Co(SO4)2·6H2O∙硫酸镍(II)铵,硫酸镍铵 - (NH4)2Ni(SO4)2·6H2O∙硫酸氢铵 - NH4HSO4∙硫酸铁(III)铵,硫酸铁铵 - NH4Fe(SO4)2·12H2O∙硫酸铁(II)铵,硫酸亚铁铵 - (NH4)2Fe(SO4)2·6H2O∙六氟硅酸铵,氟硅酸铵 - (NH4)2[SiF6]∙六氟镓酸铵,氟镓酸铵 - (NH4)3GaF6∙六氟磷酸铵,氟磷酸铵 - NH4[PF6]∙六氟铝酸铵 - (NH4)3[AlF6]∙六氟锗酸铵,六氟锗酸铵 - (NH4)2GeF6∙六氯合钯(IV)酸铵,六氯钯酸铵 - (NH4)2[PdCl6]∙六氯合铂(IV)酸铵,六氯铂酸铵 - (NH4)2[PtCl6]∙六硝酸根合铈(IV)铵,硝酸铈铵 - (NH4)2[Ce(NO3)6]∙氯化铵 - NH4Cl∙锰酸铵 - (NH4)2MnO4∙钼酸铵 - (NH4)2MoO4∙柠檬酸氢铵 - (NH4)2HC6H5O7∙柠檬酸铵 - (NH4)2C6H8O7∙氢氧化铵,一水合氨 - NH3·H2O∙氰化铵 - NH4CN∙乳酸铵 - NH4C3H5O3∙软脂酸铵 - NH4OOC(CH2)14CH3∙砷酸二氢铵 - NH4H2AsO4∙砷酸钙铵 - NH4CaAsO4·6H2O∙砷酸镁铵 - NH4MgAsO4·6H2O∙十二三氧化钼磷酸铵,磷钼酸铵 - (NH4)3PO4·12MoO3·H2O∙十八酸铵 - NH4OOC(CH2)16CH3∙四硼酸铵 - (NH4)2B4O7·4H2O∙四氟硼酸铵,氟硼酸铵 - NH4[BF4]∙四氯合钯(II)酸铵,六氯钯酸铵 - (NH4)2[PdCl4]∙四氯合铂(II)酸铵,六氯铂酸铵 - (NH4)2[PtCl4]∙四氯合铝酸铵,氯铝酸铵 - NH4AlCl4∙四氯合铜(II)酸铵,氯铜酸铵 - (NH4)2CuCl4·2H2O∙四氯合锌酸铵,氯锌酸铵 - (NH4)2[ZnCl4]∙碳酸氢铵 - NH4HCO3∙碳酸铵 - (NH4)2CO3·H2O∙硒酸铵 - (NH4)2SeO4∙硝酸铵 - NH4NO3∙辛酸铵 - NH4OOC(CH2)6CH3∙溴化铵 - NH4Br∙溴酸銨 - NH4BrO3∙亚硫酸铵 - (NH4)2SO3·H2O∙亚硫酸氢铵 - NH4HSO3∙亞氯酸銨 - NH4ClO2∙乙酸铵 - NH4C2H3O2∙硬脂酸铵 - NH4C18H35O2∙仲钼酸铵 - (NH4)2Mo7O24·4H2O钯∙氯化钯 - PdCl2∙氯化烯丙基钯二聚物,氯化烯丙基钯二聚体,氯化烯丙基钯(II)二聚体 - (η3-C3H5)2Pd2Cl2∙硝酸钯 - Pd(NO3)2∙氧化钯 - PdO∙乙酸钯 - Pd(C2H3O2)2钡∙苯磺酸钡 - Ba(O3SC6H5)2∙草酸钡 - BaC2O4∙碘化钡 - BaI2∙碘酸钡 - Ba(IO3)2∙钒酸钡 - Ba3(VO4)2∙氟化钡 - BaF2∙高氯酸钡 - Ba(ClO4)2∙高锰酸钡 - Ba(MnO4)2∙锆酸钡 - BaZrO3∙铬酸钡 - BaCrO4∙过氧化钡 - BaO2∙磷酸鋇 - Ba3(PO4)2∙磷酸氢钡 - BaHPO4∙硫代硫酸钡 - BaS2O3·H2O∙硫化钡 - BaS∙硫氰酸钡 - Ba(SCN)2·2H2O∙硫酸钡 - BaSO4∙六氟硅酸钡 - BaSiF6∙氯化钡 - BaCl2∙氯酸钡 - Ba(ClO3)2·H2O∙锰酸钡 - BaMnO4∙钼酸钡 - BaMoO4∙铌酸钡 - Ba(NbO3)2∙氰化钡 - Ba(CN)2∙氢氧化钡 - Ba(OH)2·8H2O∙四氰合铂(II)酸钡,四氰铂酸钡 - Ba[Pt(CN)4]·4H2O ∙钛酸钡 - BaTiO3∙碳酸钡 - BaCO3∙碳酸氫鋇 - Ba(HCO)32∙硒化钡 - BaSe∙硝酸钡 - Ba(NO3)2∙溴化钡 - BaBr2∙溴酸钡 - Ba(BrO3)2·H2O∙亚硫酸钡 - BaSO3∙亚硝酸钡 - Ba(NO2)2·H2O∙氧化钡 - BaO∙乙酸钡 - Ba(C2H3O2)2·H2O∙硬脂酸钡 - Ba(C18H35O2)2铋∙碲化铋 - Bi2Te3∙碘化铋 - BiI3∙碘氧化铋 - BiIO∙氟化铋,三氟化铋 - BiF3∙氟化铋(V),五氟化铋 - BiF5∙磷酸铋 - BiPO4∙硫化铋 - Bi2S3∙硫酸铋 - Bi2(SO4)3∙氯化铋 - BiCl3∙氯氧化铋 - BiClO∙氢化铋 - BiH3∙氢氧化铋 - Bi(OH)3∙水杨酸铋 - C7H5BiO4∙五水合硝酸铋,硝酸铋 - Bi(NO3)3·5H2O ∙硒化铋 - Bi2Se3∙溴化铋 - BiBr3∙溴氧化铋 - BiBrO∙氧化铋,三氧化二铋 - Bi2O3∙氧化铋(V),五氧化二铋 - Bi2O5]铂∙氟化铂(VI),六氟化铂 - PtF6∙卡铂,碳铂 - C6H12N2O4Pt∙硫化铂(IV),二硫化铂 - PtS2∙氯化铂(II),二氯化铂 - PtCl2∙氯化铂(IV),四氯化铂 - PtCl4∙顺铂 - PtCl2·2NH3∙氧化铂(II),一氧化铂 - PtO∙氧化铂(IV),二氧化铂 - PtO2]钚∙氟化钚(III),三氟化钚 - PuF3∙氟化钚(IV),四氟化钚 - PuF4∙氟化钚(VI),六氟化钚 - PuF6∙硫化钚(III),三硫化二钚 - Pu2S3∙氯化钚(III),三氯化钚 - PuCl3∙氢化钚(II),二氢化钚 - PuH2∙氢化钚(III),三氢化钚 - PuH3∙溴化钚(III),三溴化钚 - PuBr3∙氧化钚(II),一氧化钚 - PuO∙氧化钚(III),三氧化二钚 - Pu2O3∙氧化钚(IV),二氧化钚 - PuO2氮∙氟硼酸亚硝酰 - NO[BF4]∙三氟化氮 - NF3∙三氯化氮 - NCl3∙三碘化氮 - NI3∙亚硝酰氟 - NOF∙亚硝酰氯 - NOCl∙亚硝酰硫酸,亚硝基硫酸 - NOHSO4∙硝酰氟 - NO2F∙硝酰氯 - NO2Cl∙硝酸氟,氟硝酸 - FONO2∙氧化氮(I),一氧化二氮 - N2O∙氧化氮(II),一氧化氮 - NO∙氧化氮(III),三氧化二氮 - N2O3∙氧化氮(IV),二氧化氮 - NO2∙氧化氮(IV),四氧化二氮 - N2O4∙氧化氮(V),五氧化二氮 - N2O5氘∙氧化氘,重水 - D2O锝∙氟化锝(VI),六氟化锝 - TcF6∙氧化锝(IV),二氧化锝 - TcO2∙氧化锝(VII),七氧化二锝 - Tc2O7镝∙氟化镝 - DyF3∙氯化镝 - DyCl3∙溴化镝 - DyBr3∙氧化镝 - Dy2O3碲∙碘化碲(IV),四碘化碲 - TeI4∙氟化碲(IV),四氟化碲 - TeF4∙氟化碲(VI),六氟化碲 - TeF6∙氯化碲(II),二氯化碲 - TeCl2∙氯化碲(IV),四氯化碲 - TeCl4∙氧化碲(IV),二氧化碲 - TeO2∙溴化碲(IV),四溴化碲 - TeBr4碘∙氯化碘,一氯化碘 - ICl∙七氟化碘 - IF7∙三氯化碘 - ICl3∙五氟化碘 - IF5∙五氧化二碘 - I2O5∙溴化碘,一溴化碘 - IBr铥∙氟化铥 - TmF3∙氯化铥 - TmCl3氡∙二氟化氡 - RnF2锇∙六氟化锇 - OsF6∙四氯化锇 - OsCl4∙四氧化锇 - OsO4铒∙硫酸铒 - Er2(SO4)3·8H2O∙氯化铒 - ErCl3∙氧化铒 - Er2O3钒∙二氯二茂钒 - (C5H5)VCl2∙二氯氧化钒 - VCl2O∙氟化钒(III),三氟化钒 - VF3∙氟化钒(IV),四氟化钒 - VF4∙氟化钒(V),五氟化钒 - VF5∙硫化钒(III),三硫化二钒 - V2S3∙硫酸钒(III),硫酸钒 - V2(SO4)3∙硫酸氧钒(IV),硫酸氧钒 - VOSO4∙氯化钒(II),二氯化钒 - VCl2∙氯化钒(III),三氯化钒 - VCl3∙氯化钒(IV),四氯化钒 - VCl4∙三氯氧化钒 - VOCl3∙双乙酰丙酮氧钒 - VO(acac)2∙碳化钒 - VC∙溴化钒(III),三溴化钒 - VBr3∙氧化钒(II),一氧化钒 - VO∙氧化钒(III),三氧化二钒 - V2O3∙氧化钒(IV),二氧化钒 - VO2∙氧化钒(V),五氧化二钒 - V2O5鍅∙氫氧化鍅FrOH∙氫化鍅FrH∙高氯酸鍅FrClO4钆∙氟化钆 - GdF3∙硫酸钆 - Gd2(SO4)3·8H2O∙氯化钆 - GdCl3∙硝酸钆 - Gd(NO3)3·6H2O∙氧化钆 - Gd2O3钙∙泛酸钙 - [HOCH2CH(CH3)2CHOHCONH(CH2)2COO]2Ca ∙葡萄糖酸钙 - [HOCH2(CHOH)4COO]2Ca∙苯氧基钙 - Ca(OC6H5)2∙丙酸钙 - Ca(OOCC2H5)2∙草酸钙 - CaC2O4·H2O∙次磷酸钙 - Ca(PH2O2)2∙次氯酸钙 - Ca(OCl)2∙氮化钙 - Ca3N2∙碲化钙 - CaTe∙碘化钙 - CaI2∙碘酸钙 - Ca(IO3)2∙碳化钙 - CaC2∙氟化钙 - CaF2∙高氯酸钙 - Ca(ClO4)2∙高锰酸钙 - Ca(MnO4)2·5H2O∙铬酸钙 - CaCrO4∙硅酸钙 - Ca2SiO4∙过氧化钙 - CaO2∙琥珀酸钙 - CaC4H6O4·3H2O∙甲酸钙 - Ca(CHO2)2∙焦磷酸钙 - Ca2P2O7∙酒石酸钙 - CaC4H4O6·4H2O∙苦味酸钙 - CaC6H6O7·4H2O∙磷化钙 - Ca3P2∙磷酸钙 - Ca3(PO4)2∙磷酸二氢钙 - Ca(H2PO4)2·H2O∙磷酸氢钙 - CaHPO4·2H2O∙磷酸甘油钙,甘油磷酸钙 - Ca[C3H5(OH)3]PO4∙硫代硫酸钙 - CaS2O3·6H2O∙硫代乙醇酸钙 - Ca(-OOCCH2S-)·3H2O∙硫化钙 - CaS∙硫氰酸钙 - Ca(SCN)2·3H2O∙硫酸钙 - CaSO4∙硫酸氫鈣 - Ca(HSO4)2∙六氟硅酸钙,氟硅酸钙 - CaSiF6∙氯化钙 - CaCl2∙氯酸钙 - Ca(ClO3)2·2H2O∙钼酸钙 - CaMoO4∙氢化钙 - CaH2∙氢氧化钙 - Ca(OH)2∙氰氨化钙 - CaCN2∙氰化钙 - Ca(CN)2∙乳酸钙 - Ca(C3H5O3)2·5H2O∙砷酸钙 - Ca3(AsO4)2∙水杨酸钙 - Ca(C7H5O3)2·2H2O∙四硼酸钙 - CaB4O7∙四氢铝钙,氢化铝钙 - Ca[AlH4]2∙钛酸钙 - CaTiO3∙碳化钙 - CaC2∙碳酸钙 - CaCO3∙碳酸镁钙 - Ca[Mg(CO3)2]∙碳酸氫鈣 - Ca(HCO3)2∙钨酸钙 - CaWO4∙硒化钙 - CaSe∙硒酸钙 - CaSeO4·2H2O∙硝酸钙 - Ca(NO3)2∙溴化钙 - CaBr2∙亚硫酸钙 - CaSO3·2H2O∙亞硫酸氫鈣 - Ca(HSO3)2∙亚氯酸钙 - Ca(ClO2)2∙亚硝酸钙 - Ca(NO2)2·4H2O∙氧化钙 - CaO∙乙酸钙 - Ca(C2H3O2)2∙硬脂酸钙 - Ca(C18H35O2)2∙油酸钙 - Ca(C18H33O2)2∙鉻酸鈣 - CaCrO4∙重铬酸钙 - CaCr2O7∙棕榈酸钙 - Ca(C16H31O2)2锆∙二氧化鋯 - ZrO2∙氮化锆 - ZrN∙碘化锆(IV),四碘化锆,碘化锆 - ZrI4∙二氯氧化锆,氯氧化锆,氧氯化锆 - ZrCl2O·8H2O ∙二硼化锆 - ZrB2∙二氢化锆 - ZrH2∙氟化锆(IV),四氟化锆,氟化锆 - ZrF4∙硅酸锆(IV),硅酸锆 - ZrSiO4∙硫酸锆(IV),硫酸锆 - Zr(SO4)2·4H2O∙氯化锆(II),二氯化锆 - ZrCl2∙氯化锆(IV),四氯化锆,氯化锆 - ZrCl4∙氢氧化锆(IV),氢氧化锆 - Zr(OH)4∙碳化锆 - ZrC2 / ZrC∙硝酸锆(IV),硝酸锆 - Zr(NO3)4·5H2O∙溴化锆(IV),四溴化锆,溴化锆 - ZnBr4∙氧化锆(IV),二氧化锆,氧化锆 - ZrO2镉∙碲化镉 - CdTe∙碘化镉 - CdI2∙氟化镉 - CdF2∙磷化镉 - Cd3P2∙硫化镉 - CdS∙硫酸镉 - 3CdSO4·8H2O∙氯化镉 - CdCl2∙氢氧化镉 - Cd(OH)2∙氰化镉 - Cd(CN)2∙砷化镉 - Cd3As2∙碳酸镉 - CdCO3∙钨酸镉 - CdWO4∙硒化镉 - CdSe∙硝酸镉 - Cd(NO3)2·4H2O∙溴化镉 - CdBr2∙氧化镉 - CdO∙乙酸镉 - Cd(C2H3O2)2铬∙氟化铬(II),氟化亚铬 - CrF2∙氟化铬(III),氟化铬 - CrF3∙铬酰氟 - CrO2F2∙铬酰氯,氧化铬氯 - CrO2Cl2∙甲酸铬 - Cr(CHO2)3·6H2O∙磷酸铬(III),磷酸铬 - CrPO4∙硫酸铬(III),硫酸铬 - Cr2(SO4)3·18H2O∙硫酸铬(III)钾,硫酸铬钾 - CrK(SO4)2·12H2O ∙硫酸铬(II),硫酸亚铬 - CrSO4·7H2O∙六羰基铬 - Cr(CO)6∙氯化铬(II),氯化亚铬 - CrCl2∙氯化铬(III),氯化铬 - CrCl3∙氢氧化铬(III),氢氧化铬 - Cr(OH)3∙硝酸铬(III),硝酸铬 - Cr(NO3)3·9H2O∙溴化铬(II),溴化亚铬 - CrBr2∙溴化铬(III),溴化铬 - CrBr3∙氧化铬(III),三氧化二铬 - Cr2O3∙氧化铬(IV),二氧化铬 - CrO2∙氧化铬(VI),三氧化铬 - CrO3∙乙酸铬(II),乙酸亚铬 - Cr(C2H3O2)2∙乙酸铬(III),乙酸铬 - Cr(C2H3O2)3汞∙苯甲酸汞(II),苯甲酸汞 - Hg(C7H5O2)2∙醋酸苯汞,苯醋酸汞 - C8H8HgO2∙碲化汞(II),碲化汞 - HgTe∙二甲基汞 - CH3HgCH3∙氟化汞(I),氟化亚汞 - Hg2F2∙氟化汞(II),氟化汞 - HgF2∙甲基汞 - CH3Hg+∙雷酸汞(II),雷酸汞,雷汞 - Hg(ONC)2∙硫化汞(II),硫化汞 - HgS∙硫氰酸汞(II),硫氰酸汞 - Hg(SCN)2∙硫酸汞(I),硫酸亚汞 - Hg2SO4∙硫酸汞(II),硫酸汞 - HgSO4∙氯化汞(I),氯化亚汞 - Hg2Cl2∙氯化汞(II),氯化汞 - HgCl2∙纳氏试剂,奈斯勒试剂∙羟基甲基汞,甲基氢氧化汞 - (CH3)HgOH∙氰化汞(II),氰化汞 - Hg(CN)2∙硒化汞(II),硒化汞 - HgSe∙硝酸汞(II),硝酸汞 - Hg(NO3)2∙溴化汞(I),溴化亚汞 - Hg2Br2∙溴化汞(II),溴化汞 - HgBr2∙氧化汞(I),氧化亚汞 - Hg2O∙氧化汞(II),氧化汞 - HgO∙乙酸汞(II),乙酸汞 - Hg(C2H3O2)2钴∙草酸钴(II),草酸钴 - CoC2O4∙碘化钴(II),碘化钴 - CoI2∙氟化钴(II),氟化钴 - CoF2∙氟化钴(III),氟化高钴 - CoF3∙铬酸钴(II),铬酸钴 - CoCrO4∙钴胺素,维生素B12 - C63H88CoN14O14P∙甲酸钴(II),甲酸钴 - Co(CHO2)2·2H2O∙磷酸钴(II),磷酸钴 - Co3(PO4)2·8H2O∙硫化钴(II),硫化钴 - CoS∙硫氰酸钴(II),硫氰酸钴 - Co(SCN)2·4H2O ∙硫酸钴(II),硫酸钴 - CoSO4·7H2O∙氯化钴(II),氯化钴 - CoCl2∙氢氧化钴(II),氢氧化钴 - Co(OH)2∙氢氧化钴(III),氢氧化高钴 - Co(OH)3∙氰化钴(II),氰化钴 - Co(CN)2∙碳酸钴(II),碳酸钴 - CoCO3∙硝酸钴(II),硝酸钴 - Co(NO3)2·6H2O∙溴化钴(II),溴化钴 - CoBr2∙氧化钴(II),氧化钴 - CoO∙氧化钴(II,III),四氧化三钴 - Co3O4∙乙酸钴(III),乙酸高钴 - Co(C2H3O2)3∙乙酸钴(II),乙酸钴 - Co(C2H3O2)2·4H2O硅∙二硫化硅 - SiS2∙二氯硅烷 - SiH2Cl2∙二氧化硅 - SiO2∙硅钨酸 - SiO2·12WO3·26H2O ∙四氮化三硅,氮化硅 - Si3N4∙四碘化硅 - SiI4∙四氟化硅 - SiF4∙四氯化硅 - SiCl4∙四溴化硅 - SiBr4∙碳化硅 - SiC∙硅酸 - [SiO x(OH)4-2x]n∙硅烷 - SiH4∙三氯硅烷 - SiHCl3∙一碘硅烷 - SiH3I∙乙硅烷 - Si2H6∙一氯硅烷 - SiH3Cl∙原硅酸 - H4SiO4铪∙四氯化铪,氯化铪 - HfCl4∙二氧化铪,氧化铪 - HfO2钬∙溴化钬 - HoBr3∙氯化钬 - HoCl3镓∙氮化鎵 - GaN∙氟化镓 - GaF3∙磷化镓 - GaP∙氯化镓 - GaCl3∙三甲基镓 - Ga(CH3)3∙三乙基镓 - Ga(C2H5)3∙砷化镓 - GaAs∙锑化镓 - GaSb∙硒化镓 - Ga2Se3钾∙苯酚磺酸钾 - KC6H4(OH)SO3·H2O∙草酸钾 - K2C2O4·H2O∙超氧化钾 - KO2∙重铬酸钾 - K2Cr2O7∙碲(IV)酸钾,亚碲酸钾 - K2TeO3∙碘化钾 - KI∙碘酸钾 - KIO3∙二草酸三氢钾 - KH3(C2O4)2·2H2O∙二磷(V)酸钾,焦磷酸钾 - K4P2O7·3H2O∙二水二草酸氧合钛(IV)酸钾 - K2[TiO(C2O4)2(H2O)2] ∙二氰合银酸钾,氰化银钾 - K[Ag(CN)2]∙钒酸钾 KVO3∙氟化钾 - KF∙氟氢化钾,氟化氢钾 - KHF2∙高碘酸钾 - KIO4∙高氯酸钾 - KClO4∙高锰酸钾 - KMnO4∙铬酸钾 - K2CrO4∙偏硅酸钾 - K2SiO3∙过铼酸钾,高铼酸钾 - KReO4∙过二硫酸钾,过硫酸钾 - K2S2O8∙过氧化钾 - K2O2∙过氧重碳酸钾 - K2C2O6·H2O∙过一硫酸氢钾,过硫酸氢钾 - KHSO5∙甲酸钾 - HCOOK∙焦硫(IV)酸钾,焦亚硫酸钾 - K2S2O5∙焦硫(VI)酸钾,焦硫酸钾 - K2S2O7∙酒石酸钾 - K2C4H4O6·0.5H2O∙酒石酸钠钾 - KNaC4H4O6·4H2O∙酒石酸氢钾 - KHC4H4O6∙邻苯二甲酸氢钾 - KHC8H4O4∙磷酸二氢钾 - KH2PO4∙磷酸钾 - K3PO4∙磷酸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一氢钾 - K2HPO4∙磷酸氧钛钾,磷酸钛氧钾,钛氧磷酸钾 - KTiOPO4∙硫代硫酸钾 - K2S2O3∙硫代碳酸钾 - K2CS3∙硫化钾 - K2S∙硫氢化钾 - KHS∙硫酸钾 - K2SO4∙硫酸氢钾 - KHSO4∙六氟合锆酸钾,氟锆酸钾 - K2[ZrF6]∙六氟合硅酸钾,氟硅酸钾 - K2[SiF6]∙六氯合铂(IV)酸钾,氯铂酸钾 - K2[PtCl6]∙六氰合铁(III)酸钾,铁氰化钾 - K3[Fe(CN)6]∙六氰合铁(II)酸钾,亚铁氰化钾 - K4[Fe(CN)6]·3H2O∙六亚硝酸根合钴(III)酸钾,亚硝酸钴钾 - K3[Co(NO2)6]·1.5H2O∙六亚硝酸根合钴(III)酸钠二钾,亚硝酸钴钠钾 - K2Na[Co(NO2)6]·H2O ∙氯化钾 - KCl∙氯酸钾 - KClO3∙锰酸钾 - K2MnO4∙钼酸钾 - K2MoO4∙檸檬酸鉀 - K3C6H5O7·H2O∙硼氢化钾 - KBH4∙偏硼酸钾 - KBO2∙葡萄糖酸钾 - KC6H11O7∙七碘合铋酸钾 - K4[BiI7]∙氢化钾 - KH∙氢氧化钾 - KOH∙氰化钾 - KCN∙氰酸钾 - KOCN∙三草酸合锑(III)酸钾,草酸锑钾 - K3[Sb(C2O4)3]∙山梨酸钾 - KC6H7O2∙砷酸二氢钾 - KH2AsO4∙砷酸钾 - K3AsO4∙四碘合镉酸钾 - K2[CdI4]·2H2O∙四碘合汞(II)酸钾,碘化汞钾 - K2[HgI4]∙四氟硼酸钾,氟硼酸钾 - KBF4∙四氯合金(III)酸钾,氯金酸钾 - K[AuCl4]∙碳酸钾 - K2CO3∙碳酸氢钾 - KHCO3∙硒氰酸钾 - KSeCN∙锡酸钾 - K2SnO3·3H2O∙硝酸钾 - KNO3∙溴化钾 - KBr∙溴酸钾 - KBrO3∙亚硫酸钾 - K2SO3·2H2O∙亚硝酸钾 - KNO2∙氧化钾 - K2O∙乙基二硫代碳酸钾 - KOCSSC2H5∙乙酸钾 - KC2H3O2∙乙酸双氧铀(VI)酰钾,醋酸铀酰钾 - K(UO2)(C2H3O2)2·H2O∙硬脂酸钾 - KOOCC17H35金∙碘化金(III),三碘化金 - AuI3∙碘化金(I),一碘化金 - AuI∙二锑化金 - AuSb2∙氟化金(III),三氟化金 - AuF3∙氟化金(V),五氟化金 - AuF5∙氯化金(I,III),八氯化四金 - Au4Cl8∙氯化金(III),三氯化金 - AuCl3∙氯化金(I),一氯化金 - AuCl∙硫代硫酸金(I)钠,硫代硫酸金钠 - AuNa3(S2O3)2·2H2O ∙硫化金(III),三硫化二金 - Au2S3∙硫化金(I),一硫化二金,硫化二金 - Au2S∙氰化金(I) - AuCN∙氰化金(III) - Au(CN)3·3H2O∙氢氧化金(III),氢氧化金 - Au2O3·xH2O∙五碲化三金 - Au3Te5∙锡化金 - AuSn∙硒化金(III),三硒化二金 - Au2Se3∙溴化金(III),三溴化金 - AuBr3∙溴化金(I),一溴化金 - AuBr∙氧化金(III),三氧化二金 - Au2O3肼∙肼,联氨 - H2N-NH2∙碘化肼 - N2H5I∙高氯酸肼 - N2H5ClO4∙酒石酸肼 - (N2H5)2C4H4O6∙盐酸肼∙氯化肼(1+) - N2H5Cl∙氯化肼(2+) - N2H6Cl2∙硫酸肼 - N2H6SO4∙水合肼 - N2H4·H2O∙四氟肼 - N2F4锎∙氯化锎 - CfCl3∙氟化钪 - ScF3∙硫酸钪 - Sc2(SO4)3·5H2O∙氯化钪 - ScCl3∙三氟甲磺酸钪 - Sc(OSO2CF3)3∙硝酸钪 - Sc(NO3)3∙氧化钪 - Sc2O3氪∙二氟化氪 - KrF2铼∙氟化铼(IV),四氟化铼 - ReF4∙氟化铼(VI),六氟化铼 - ReF6∙氟化铼(VII),七氟化铼 - ReF7∙硫化铼(VII),七硫化二铼 - Re2S7∙四氯氧化铼(VII),氯氧化铼 - ReCl4O ∙氧化铼(VI),三氧化铼 - ReO3∙氧化铼(VII),七氧化二铼 - Re2O7∙一氯三氧化铼 - ReClO3镧∙氟化镧 - LaF3∙硫酸镧 - La2(SO4)3∙氯化镧 - LaCl3∙碳酸镧 - La2(CO3)3∙硝酸镧 - La(NO3)3·6H2O∙氧化镧 - La2O3铑∙二氯四羰基铑 - Rh2(CO)4Cl2∙氟化铑(III),三氟化铑 - RhF3∙氯化铑(III),三氯化铑 - RhCl3∙氧化铑(III),三氧化二铑 - Rh2O3∙氯化镭 - RaCl2∙溴化镭 - RaBr2锂∙磷化鋰 - Li3P∙磷酸鋰 - Li3PO4∙氨基锂 - LiNH2∙苯基锂 - C6H5Li∙苯甲酸锂 - LiC7H5O2∙氮化锂 - Li3N∙氘化锂-d - Li2H or LiD∙碘化锂 - LiI∙碘酸锂 - LiIO3∙丁基锂 - C4H9Li∙二异丙基氨基锂,LDA - [(CH3)2CH]2NLi ∙氟化锂 - LiF∙高氯酸锂 - LiClO4∙重铬酸锂 - Li2Cr2O7∙铬酸锂 - Li2CrO4∙亞铬酸锂 - Li2CrO2∙过氧化锂 - Li2O2∙硫酸锂 - Li2SO4∙六氟磷酸锂,氟磷酸锂 - LiPF6∙六氟铝酸锂,氟铝酸锂 - Li3[AlF6]∙氯化锂 - LiCl∙柠檬酸锂 - Li3C6H5O7·4H2O∙硼氢化锂 - LiBH4∙偏铝酸锂 - LiAlO2∙偏硼酸锂 - LiBO2∙氢化锂 - LiH∙氢化铝锂 - LiAlH4∙氢氧化锂 - LiOH∙叔丁基锂 - (CH3)3CLi∙四硼酸锂 - Li2B4O7∙碳酸锂 - Li2CO3∙硝酸锂 - LiNO3∙溴化锂 - LiBr∙溴酸锂 - LiBrO3∙亚硫酸锂 - Li2SO3∙氧化锂 - Li2O∙乙酸锂 - LiC2H3O2·2H2O∙正丁基锂 - n-C4H9Li∙仲丁基锂 - Sec-C4H9Li钌∙氟化钌(V),五氟化钌 - RuF5∙氯化钌(III),三氯化钌 - RuCl3∙氧化钌(IV),二氧化钌 - RuO2∙氧化钌(VIII),四氧化钌 - RuO4磷∙苯基膦 - C6H5PH2∙碘化鏻 - PH4I∙膦,磷化氢 - PH3∙磷酰二氯一氟 - POCl2F∙磷酰氯,三氯氧磷 - POCl3∙磷酰溴,三溴氧磷 - POBr3∙磷酰一氯二氟 - POClF2∙硫代磷酰氯 - PSCl3∙六氧化四磷,三氧化二磷 - P4O6∙三碘化磷 - PI3∙三氟化磷 - PF3∙三氟硫化磷 - PSF3∙三硫化四磷 - P4S3∙三氯化磷 - PCl3∙三氯硫化磷 - PSCl3∙三硒化四磷 - P4Se3∙三溴化磷 - PBr3∙三溴硫化磷 - PSBr3∙十氧化四磷,五氧化二磷 - P4O10∙五氟化磷 - PF5∙五硫化二磷 - P2S5∙五氯化磷 - PCl5∙五溴化磷 - PBr5硫∙二氯化二硫 - S2Cl2∙二氯化硫 - SCl2∙二氧化硫 - SO2∙磺酰胺,硫酰胺 - SO2(NH2)2∙磺酰氟,硫酰氟 - SO2F2∙磺酰氯,硫酰氯 - SO2Cl2∙硫代亚磺酰氟,二氟化二硫 - S2F2∙六氟化硫 - SF6∙三氟甲磺酸 - CF3SO3H∙三氧化硫 - SO3∙十氟化二硫 - S2F10∙四氮化四硫 - N4S4∙四氟化硫 - SF4∙亚硫酰氟 - SOF2∙亚硫酰氯,氯化亚砜 - SOCl2∙亚硫酰溴 - SOBr2镥∙硫酸镥 - Lu2(SO4)3·8H2O∙氯化镥 - LuCl3铝∙苯氧基铝 - Al(C6H5O)3∙丙醇铝 - Al(C3H7O)3∙次磷酸铝 - Al(H2PO2)3∙氮化铝 - AlN∙單硬脂酸鋁 - Al(OH)2C18H35O2∙碘化铝 - AlI3∙氟化铝 - AlF3∙高氯酸铝 - Al(ClO4)3·6H2O∙甲醇铝 - Al(CH3O)3∙磷化铝 - AlP∙磷酸铝 - AlPO4∙硫化铝 - Al2S3∙硫酸铝 - Al2(SO4)3·18H2O∙硫酸铝铵 - AlNH4(SO4)2·12H2O∙硫酸铝钾 - AlK(SO4)2·12H2O∙硫酸铝钠 - AlNa(SO4)2·12H2O∙氯化铝 - AlCl3∙氯酸铝 - Al(ClO3)3∙硼氢化铝 - Al(BH4)3∙硼酸铝(2/1),硼酸铝 - 2Al2O3·B2O3∙氢氧化铝 - Al(OH)3∙三乙基铝 - (C2H5)3Al∙三(乙酰丙酮合)铝 - Al(C5H7O2)3∙砷化铝 - AlAs∙叔丁醇铝 - Al(C4H9O)3∙双(乙酰水杨酸)铝 - Al(OOCC6H4OCOCH3)2OH ∙碳化铝(4/3),碳化铝 - Al4C3∙锑化铝 - AlSb∙硒化铝 - Al2Se3∙硝酸铝 - Al(NO3)3·9H2O,Al(NO3)3∙溴化铝 - AlBr3∙氧化硅铝(1/1) - Al2O3·SiO2∙氧化铝,三氧化二铝 - Al2O3∙乙醇铝 - Al(C2H5O)3∙异丙醇铝 - Al(C3H7O)3∙硬脂酸铝 - Al(C18H35O2)3∙仲丁醇铝 - Al(C4H9O)3氯∙二氧化氯 - ClO2∙一氟化氯 - ClF∙高氯酸氟,过氯酰氟 - FOClO3∙七氧化二氯 - Cl2O7∙三氟化氯 - ClF3∙三氧化氯 - (ClO3)2∙五氟化氯 - ClF5∙一氧化二氯 - Cl2O镁∙氨基镁 - Mg(NH2)2∙氮化镁 - Mg3N2∙碘化镁 - MgI2∙二铝酸(2-)镁 - MgAl2O4∙氟化镁 - MgF2∙高氯酸镁 - Mg(ClO4)2∙高锰酸镁 - Mg(MnO4)2∙硅化镁 - Mg2Si∙硅酸镁 - Mg2SiO4∙过硼酸镁 - Mg(BO3)2·7H2O∙过氧化镁 - MgO2∙磷酸氢镁 - MgHPO4·3H2O∙磷酸镁 - Mg3(PO4)2·5H2O∙六氟硅酸镁,氟硅酸镁 - Mg[SiF6]·6H2O∙硫酸镁 - MgSO4·7H2O∙氯化镁 - MgCl2∙偏硼酸镁 - Mg(BO2)2·8H2O∙偏硅酸镁 - MgSiO3∙偏桃酸镁 - MgC16H14O6∙氢化镁 - MgH2∙氢氧化镁 - Mg(OH)2∙乳酸镁 - MgC6H10O6·3H2O∙碳酸镁 - MgCO3∙钨酸镁 - MgWO4∙锡化镁 - Mg2Sn∙硝酸镁 - Mg(NO3)2·6H2O∙溴化镁 - MgBr2∙亚硫酸镁 - MgSO3·6H2O∙氧化镁 - MgO∙乙酸镁 - Mg(C2H3O2)2∙油酸镁 - Mg(C18H33O2)2∙锗化镁 - Mg2Ge锰∙次磷酸锰 - Mn(PH2O2)2·H2O∙碘化锰 - MnI2∙氟化锰(II),氟化锰 - MnF2∙氟化锰(III),三氟化锰 - MnF3∙氟化锰(IV),四氟化锰 - MnF4∙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 - (CH3C5H4)Mn(CO)3∙焦磷酸锰 - Mn2P2O7∙磷酸锰 - Mn3(PO4)2∙硫化锰 - MnS∙硫酸锰 - MnSO4·7H2O∙氯化锰(II),氯化锰 - MnCl2∙氯化锰(III),三氯化锰 - MnCl3∙偏硅酸锰 - MnSiO3∙氢氧化锰 - Mn(OH)2∙十羰基二锰 - Mn2(CO)10∙钛酸锰 - Mn2TiO4∙碳化三锰,碳化锰 - Mn3C∙碳酸锰 - MnCO3∙硝酸锰 - Mn(NO3)2·6H2O∙溴化锰 - MnBr2∙氧化锰(II),一氧化锰 - MnO∙氧化锰(II,IV),四氧化三锰 - Mn3O4∙氧化锰(III),三氧化二锰 - Mn2O3∙氧化锰(IV),二氧化锰 - MnO2∙氧化锰(VII),七氧化二锰 - Mn2O7∙乙酸锰 - Mn(C2H3O2)2·4H2O钼∙氟化钼(VI),六氟化钼 - MoF6∙磷钼酸 - H3PO4·12MoO3·30H20∙硫化钼(III),三硫化二钼 - Mo2S3∙硫化钼(IV),二硫化钼 - MoS2∙六羰基钼 - Mo(CO)6∙氯化钼(IV),四氯化钼 - MoCl4∙氯化钼(V),五氯化钼 - MoCl5∙钼铬橙,钼铬红∙溴化钼(III),三溴化钼 - MoBr3∙氧化钼(IV),二氧化钼 - MoO2∙氧化钼(VI),三氧化钼 - MoO3镎∙氧化镎(IV),二氧化镎 - NpO2钠∙氨基钠 - NaNH2∙苯甲酸钠 - NaO2C7H5∙铋酸钠 - NaBiO3∙铋化钠 - Na3Bi∙丙酸钠 - NaOOCC2H5∙草酸钠 - Na2C2O4∙超氧化钠 - NaO2∙重铬酸钠 - Na2Cr2O7·2H2O∙次磷酸钠 - NaPH2O2·H2O∙次氯酸钠 - NaClO·5H2O∙单氟磷酸钠(MFP)- Na2PFO3∙氮化钠 - NaN3∙碘化钠 - NaI∙碘酸钠 - NaIO3∙二甲基胂酸钠,卡可酸钠 - NaO2As(CH3)2∙二磷酸二氢钠,焦磷酸二氢钠 - Na2H2P2O7∙二乙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 NaS2CN(C2H5)2·3H2O∙二铀酸钠,重铀酸钠 - Na2U2O7∙钒酸钠 - NaVO3∙氟化氢钠 - NaHF2∙氟化钠 - NaF∙甘油磷酸钠 - Na2C3H5(OH)2PO4∙高碘酸钠 - NaIO4∙高铼酸钠 - NaReO4∙高氯酸钠 - NaClO4∙铬酸钠 - Na2CrO4∙硅酸钠 - Na4SiO4∙过硫酸钠,过二硫酸钠 - Na2S2O8∙过硼酸钠 - NaBO3·4H2O∙过碳酸钠 - 2Na2CO3·3H2O2∙过氧化钠 - Na2O2∙甲醇钠 - NaOCH3∙甲酸钠 - NaHCO2∙焦磷酸钠 - Na4P2O7∙酒石酸钠 - Na2C4H4O6·2H2O∙抗坏血酸钠 - NaC6H7O6∙连二硫(V)酸钠,连二硫酸钠 - Na2S2O6·2H2O∙连二硫(III)酸钠,连二亚硫酸钠 - Na2S2O4∙磷酸二氢钠 - NaH2PO4·2H2O∙磷酸钠 - Na3PO4·12H2O∙磷酸氢二钠,磷酸氢钠,磷酸一氢钠 - Na2HPO4·7H2O ∙磷酸氢钠铵,磷酸氢铵钠 - NaNH4HPO4·4H2O∙硫代硫酸钠 - Na2S2O3·5H2O∙硫化钠 - Na2S·9H2O∙硫氢化钠 - NaHS∙硫氰酸钠 - NaSCN∙硫酸钠 - Na2SO4·10H2O∙硫酸氢钠 - NaHSO4∙六氟铝酸钠,氟铝酸钠 - Na3[AlF6]∙六氯合铂(IV)酸钠,六氯铂酸钠 - Na2[PtCl6]·6H2O∙六氰合铁(III)酸钠,铁氰化钠 - Na3[Fe(CN)6]·H2O∙六氰合铁(II)酸钠,亚铁氰化钠 - Na4[Fe(CN)6]·10H2O ∙六亚硝根合钴(III)酸钠,亚硝酸钴钠 - Na3[Co(NO2)6] ∙氯酸钠 - NaClO3∙氯化钠 - NaCl∙钼酸钠 - Na2MoO4·2H2O∙柠檬酸钠 - Na3C6H5O7·2H2O∙硼氢化钠 - NaBH4∙偏硅酸钠 - Na2SiO3·5H2O∙偏铝酸钠 - NaAlO2∙偏亚砷酸钠 - NaAsO2∙葡萄糖酸钠 - NaC6H11O7∙羟甲基磺酸钠 - Na[HOCH2SO2]·2H2O∙氢化钠 - NaH∙氢氧化钠 - NaOH∙氰化钠 - NaCN∙氰基硼氢化钠 - Na[BH3CN]∙氰酸钠 - NaOCN∙乳酸钠 - NaOOCCHOHCH3∙三聚磷酸钠,偏磷酸钠 - (NaPO3)3·6H2O∙砷酸二氢钠 - NaH2AsO4·H2O∙砷(V)酸氢钠,砷酸一氢钠 - Na2HAsO4·7H2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NaO3SC6H4C12H25∙十二烷基硫酸钠 - NaO3SOC12H25∙水杨酸钠 - NaOOCC6H4OH∙四氟磺酸钠,氟硼酸钠 - Na[BF4]∙四氯合铝酸钠,氯铝酸钠 - Na[AlCl4]∙四硼酸钠 - Na2B4O7·10H2O∙碳酸钠 - Na2CO3·10H2O∙碳酸钠-碳酸氢钠-水(1/1/2) - Na2CO3·NaHCO3·2H2O∙碳酸氢钠 - NaHCO3∙钨酸钠 - Na2WO4·2H2O∙硒酸钠 - Na2SeO4∙锡(IV)酸钠,锡酸钠 - Na2SnO3·3H2O∙硝酸钠 - NaNO3∙溴化钠 - NaBr∙溴酸钠 - NaBrO3∙亚碲酸钠 - Na2TeO3∙亚氯酸钠 - NaClO2∙亚硫酸钠 - Na2SO3∙亚硫酸氢钠 - NaHSO3∙亚硝基五氰合铁(III)酸钠 - Na2[Fe(CN)5NO]·2H2O∙亚硝酸钠 - NaNO2∙氧化钠 - Na2O∙乙醇钠 - NaOC2H5∙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四钠 - (NaOOCCH2)2NC2H4N(CH2COONa)2∙乙基磺酸钠 - NaO3SOC2H5∙乙酸钠 - NaC2H3O2·3H2O∙硬脂酸钠 - NaOOCC17H35铌∙氟化铌(V),五氟化铌 - NbF5∙氯化铌(V),五氯化铌 - NbCl5∙氧化铌(V),五氧化二铌 - Nb2O5镍∙苯甲酸镍 - Ni(C7H5O2)2∙丁二酮肟镍 - Ni(HC2H6N2O2)2∙二硫化三镍 - Ni3S2∙二茂镍 - (C5H5)2Ni∙氟化镍 - NiF2∙甲酸镍 - Ni(CHO2)2·2H2O∙硫化镍 - NiS∙硫酸镍 - NiSO4·6H2O∙氯化镍 - NiCl2·6H2O∙氰化镍 - Ni(CN)2·4H2O∙氢氧化镍 - Ni(OH)2∙四羰基镍 - Ni(CO)4∙碳酸镍 - NiCO3∙碳酸镍-氢氧化镍(1/2) - NiCO3·2Ni(OH)2∙硝酸镍 - Ni(NO3)2·6H2O∙溴化镍 - NiBr2∙氧化镍(II),氧化镍 - NiO∙氧化镍(III),三氧化二镍 - Ni2O3∙乙酸镍 - Ni(C2H3O2)2钕∙硫酸钕 - Nd2(SO4)3·8H2O∙氯化钕,三氯化钕 - NdCl3∙氧化钕 - Nd2O3硼∙氮化硼 - BN∙三氟化硼,氟化硼 - BF3∙三氯化硼,氯化硼 - BCl3∙三(五氟苯基)硼 - (C6F5)3B∙三溴化硼,溴化硼 - BBr3∙碳化硼 - B4C∙氧化硼,三氧化二硼 - B2O3∙一甲醇合三氟化硼 - BF3·HOCH3∙一乙醚合三氟化硼 - BF3·O(C2H5)2硼烷∙丁硼烷(10) - B4H10∙环硼氮烷 - B3H6N3∙己硼烷(10) - B6H10∙癸硼烷(14) - B10H14∙戊硼烷(9) - B5H9∙戊硼烷(11) - B5H11∙乙硼烷(6) - B2H6铍∙氮化铍 - Be3N2∙碘化铍 - BeI2∙氟化铍 - BeF2∙硅酸铍 - Be2SiO4∙硫酸铍 - BeSO4·4H2O∙硫化铍 - BeS∙氯化铍 - BeCl2∙氢化铍 - BeH2∙氢氧化铍 - Be(OH)2∙碳化铍 - Be2C∙硒酸铍 - BeSeO4·4H2O∙硝酸铍 - Be(NO3)2·3H2O∙溴化铍 - BeBr2∙氧化铍 - BeO钋∙氯化钋(IV),四氯化钋 - PoCl4∙氧化钋(IV),二氧化钋 - PoO2钷-147∙氯化钷 - PmCl3∙溴化钷 - PmBr3镤∙氯化镤(IV),四氯化镤 - PaCl4∙氯化镤(V),五氯化镤 - PaCl5镨∙氯化镨 - PrCl3∙氧化镨(III) - Pr2O3∙氧化镨(IV) - PrO2铅∙草酸铅(II),草酸铅 - PbC2O4∙碲化铅(II),碲化铅 - PbTe∙碘化铅(II),碘化铅 - PbI2∙叠氮化铅(II),叠氮化铅 - Pb(N3)2∙二溴化铅(II),溴化铅 - PbBr2∙氟化铅(II),氟化铅 - PbF2∙氟化铅(IV),氟化高铅 - PbF4∙氟氯化铅(II),氟氯化铅 - PbClF∙锆钛酸铅 - Pb[Ti x Zr y O3] (x = 0.52)∙铬酸铅(II),铬酸铅 - PbCrO4∙硅酸铅(II),硅酸铅 - Pb2SiO4∙甲酸铅(II),甲酸铅 - Pb(CHO2)2∙磷酸铅(II),磷酸铅 - Pb3(PO4)2∙硫化铅(II),硫化铅 - PbS∙硫氰酸铅(II),硫氰酸铅 - Pb(SCN)2∙硫酸铅(II),硫酸铅 - PbSO4∙氯化铅(II),氯化铅 - PbCl2∙氯酸铅(II),氯酸铅 - Pb(ClO3)2∙钼酸铅(II),钼酸铅 - PbMoO3∙偏硅酸铅(II),偏硅酸铅 - PbSiO3∙偏硼酸铅(II),偏硼酸铅 - Pb(BO2)2·H2O∙氢氧化铅(II),氢氧化铅 - Pb(OH)2∙砷酸氢铅(II),砷酸氢铅 - PbHAsO4∙四甲基铅 - Pb(CH3)4∙四乙基铅 - Pb(C2H5)4∙碳酸铅(II),碳酸铅 - PbCO3∙硒化铅(II),硒化铅 - PbSe∙硝酸铅(II),硝酸铅 - Pb(NO3)2∙氧化铅(II),氧化铅 - PbO∙氧化铅(II,IV),四氧化三铅 - Pb3O4∙氧化铅(IV),二氧化铅 - PbO2∙乙酸铅(IV),乙酸高铅,四乙酸铅 - Pb(C2H3O2)4∙乙酸铅(II),乙酸铅 - Pb(C2H3O2)2·3H2O∙硬脂酸铅(II),硬脂酸铅 - Pb(C18H35O2)2∙油酸铅(II),油酸铅 - Pb(C18H33O2)2氢∙氨基磺酸 - H2NSO3H∙次磷酸 - H3PO2∙次氯酸 - HClO∙氘化氢 - 1H2H or HD∙碲酸 - H6TeO6∙碲化氢 - H2Te∙碘化氢,氢碘酸 - HI∙碘酸 - HIO3∙叠氮化氢,叠氮酸 - HN3∙二磷(IV)酸 - (HO)2OP-PO(OH)2∙发烟硫酸 - H2SO4·xSO3∙氟磷酸 - H2PO3F∙氟磺酸,氟代硫酸 - HOSO2F∙氟硅酸 - H2[SiF6]·2H2O∙氟化氢,氢氟酸 - HF∙高碘酸 - H5IO6∙高氯酸 - HClO4·2H2O∙铬酸 - H2CrO4∙过二硫酸 - HO3S-O-O-SO3H∙过一硫酸 - H2SO5∙过氧化氢,双氧水 - H2O2∙焦磷酸 - H4P2O7∙磷酸 - H3PO4∙硫化氢,氢硫酸 - H2S∙硫酸 - H2SO4∙硫酸羟胺 - (HONH3)2SO4∙氯代亚硫酸,氯磺酸 - HSO3Cl∙氯化羟胺,盐酸羟胺 - HONH3Cl∙氯化氢,盐酸 - HCl∙氯金酸 - HAuCl4∙氯酸 - HClO3∙钼酸 - H2MoO4·2H2O∙硼酸 - H3BO3∙偏硼酸 - HBO2∙偏高碘酸 - HIO4∙偏磷酸 - HPO3∙羟胺 - HONH2∙氰化氢,氢氰酸 - HCN∙氰酸 - HOCN∙三硫代碳酸 - (HS)2CS∙三氧化二氢 - H2O3∙水 - H2O∙四氟硼酸,氟硼酸 - HBF4∙钨酸 - H2WO4∙硒化氢 - H2Se∙硒酸 - H2SeO4∙硝酸 - HNO3∙溴化氢,氢溴酸 - HBr∙溴磺酸 - HOSO2Br∙亚碲酸 - H2TeO3∙亚磷酸,膦酸 - H3PO3∙亚硫酸 - H2SO3∙亚硒酸 - H2SeO3氰∙氰 - NC-CN∙叠氮化氰 - NC-N3∙氟化氰 - NCF∙氯化氰 - NCCl∙氰尿酰氯,三聚氰氯 - C3N3Cl3∙溴化氰 - NCBr[编辑]铷∙碲化铷 - Rb2Te∙碘化铷 - RbI∙氟化铷 - RbF∙磷酸二氢铷 - RbH2PO4∙六氯合铂(IV)酸铷,六氯铂酸铷 - Rb2[PtCl6] ∙硫酸铷 - Rb2SO4∙氯化铷 - RbCl∙氯酸铷 - RbClO3∙檸檬酸銣 - Rb3C6H5O7∙氢氧化铷 - RbOH∙碳酸铷 - Rb2CO3∙硝酸铷 - RbNO3∙溴化铷 - RbBr∙氧化铷 - Rb2O∙乙酸铷 - RbC2H3O2铯∙碘化铯 - CsI∙碘酸铯 - CsIO3∙氟化铯 - CsF∙高氯酸铯 - CsClO4∙铬酸铯 - Cs2CrO4∙硫酸铯 - Cs2SO4∙氯化铯 - CsCl∙檸檬酸銫 - Cs3C6H5O7∙氢氧化铯 - CsOH∙碳酸氢铯 - CsHCO3∙碳酸铯 - Cs2CO3∙硒酸铯 - Cs2SeO4∙硝酸铯 - CsNO3∙溴化铯 - CsBr∙氧化铯 - Cs2O钐∙碘化钐(II),二碘化钐 - SmI2∙氟化钐(III),氟化钐 - SmF3∙硫酸钐(III),硫酸钐 - Sm2(SO4)3·8H2O ∙氯化钐(II) - SmCl2∙氯化钐(III),氯化钐 - SmCl3∙氧化钐(III),氧化钐 - Sm2O3砷∙苯砷氧,氧化苯砷 - C6H5AsO∙碘化砷(III),三碘化砷 - AsI3∙二甲胂酸 - (CH3)2AsO2H∙二硫化二砷,四硫化四砷 - As2S2∙氟化砷(III),三氟化砷 - AsF3∙氟化砷(V),五氟化砷 - AsF5∙硫化砷(III),三硫化二砷 - As2S3∙硫化砷(V),五硫化二砷 - As2S5∙氯化砷(III),三氯化砷 - AsCl3∙氢化砷(III),氢化砷,胂 - AsH3∙碲化砷(III),三碲化二砷 - As2Te3∙硒化砷(III),三硒化二砷 - As2Se3∙溴化砷(III),三溴化砷 - AsBr3∙氧化砷(III),三氧化二砷 - As2O3∙氧化砷(V),五氧化二砷 - As2O5铈∙碘化铈(III),碘化铈 - CeI3∙氟化铈(III),氟化铈 - CeF3∙氟化铈(IV),氟化高铈 - CeF4∙硫酸铈(III),硫酸铈 - Ce2(SO4)3∙硫酸铈(IV),硫酸高铈 - Ce(SO4)2∙氯化铈(III),氯化铈 - CeCl3∙硝酸铈(III),硝酸铈 - Ce(NO3)3·3H2O ∙溴化铈(III),溴化铈 - CeBr3∙氧化铈(IV),二氧化铈,氧化高铈 - CeO2锶∙碘化锶 - SrI2∙碘酸锶 - Sr(IO3)2∙氟化锶 - SrF2∙高氯酸锶 - Sr(ClO4)2∙铬酸锶 - SrCrO4∙过氧化锶 - SrO2∙磷酸氢锶 - SrHPO4∙硫化锶 - SrS∙硫酸锶 - SrSO4∙氯化锶 - SrCl2∙氯酸锶 - Sr(ClO3)2∙氢氧化锶 - Sr(OH)2∙乳酸锶 - Sr(OOCCHOHCH3)2·3H2O∙钛酸锶 - SrTiO3∙碳酸锶 - SrCO3∙硝酸锶 - Sr(NO3)2∙溴化锶 - SrBr2∙氧化锶 - SrO铊∙碘化铊(I),碘化亚铊 - TlI∙氟化铊(I),氟化亚铊 - TlF∙氟化铊(III),氟化铊 - TlF3∙硫化铊(I),硫化亚铊 - Tl2S∙硫酸铊(I),硫酸亚铊 - Tl2SO4∙硫酸铊(III),硫酸铊 - Tl2(SO4)3∙氯化铊(I),氯化亚铊 - TlCl∙氰化铊(I),氰化亚铊 - TlCN∙硒化铊(I),硒化亚铊 - Tl2Se∙硒酸铊(I),硒酸亚铊 - Tl2SeO4∙碳酸铊(I),碳酸亚铊 - Tl2CO3∙硝酸铊(I),硝酸亚铊 - TlNO3∙溴化铊(I),溴化亚铊 - TlBr∙氧化铊(I),氧化亚铊 - Tl2O∙氧化铊(III),三氧化二铊 - Tl2O3∙乙醇铊(I),乙醇亚铊 - TlOC2H5钛∙Petasis试剂 - (C5H5)2Ti(CH3)2∙氮化钛 - TiN∙碘化钛(IV),四碘化钛 - TiI4∙二氯二茂钛 - (C5H5)2TiCl2∙二氢化钛 - TiH2∙氟化钛(IV),四氟化钛 - TiF4∙硫酸钛(III) - Ti2(SO4)3∙硫酸氧钛 - TiOSO4∙氯化钛(II),二氯化钛 - TiCl2∙氯化钛(III),三氯化钛 - TiCl3∙氯化钛(IV),四氯化钛 - TiCl4∙硼化钛 - TiB2∙碳化钛 - TiC∙氧化钛(II),一氧化钛 - TiO∙氧化钛(III),三氧化二钛 - Ti2O3∙氧化钛(IV),二氧化钛 - TiO2∙溴化钛(III),三溴化钛 - TiBr3∙溴化钛(IV),四溴化钛 - TiBr4∙异丙醇钛(IV),异丙醇钛 - Ti[OCH(CH3)2]4钽∙氮化钽 - TaN∙碘化钽(V),五碘化钽 - TaI5∙二硼化钽 - TaB2∙氟化钽(V),五氟化钽 - TaF5∙氯化钽(V),五氯化钽 - TaCl5∙碳化钽 - TaC∙碳化二钽 - Ta2C∙溴化钽(V),五溴化钽 - TaBr5∙氧化钽(V),五氧化二钽, - Ta2O5碳∙二硫化碳 - CS2∙二硒化碳 - CSe2∙二氧化三碳 - C3O2∙二氧化碳 - CO2∙硫代碳酰氯 - CSCl2∙硫氰 - (SCN)2∙四碘化碳 - CI4∙四氟化碳 - CF4∙四氯化碳 - CCl4∙四溴化碳 - CBr4∙碳酸 - H2CO3∙碳酰氟 - COF2∙碳酰氯 - COCl2∙碳酰溴 - COBr2∙氧硫化碳,硫化羰 - COS∙一氧化碳 - CO铽∙氯化铽 - TbCl3∙硝酸铽 - Tb(NO3)3·6H2O锑∙碲化锑(III),三碲化二锑 - Sb2Te3∙碘化锑(III),三碘化锑 - SbI3∙氟化锑(III),三氟化锑 - SbF3∙氟化锑(V),五氟化锑 - SbF5∙硫化锑(III),三硫化二锑 - Sb2S3∙硫化锑(V),五硫化二锑 - Sb2S5∙硫酸锑(III),硫酸锑 - Sb2(SO4)3∙氯化锑(III),三氯化锑 - SbCl3∙氯化锑(V),五氯化锑 - SbCl5∙氢化锑(III),锑化氢 - SbH3∙三苯基锑 - (C6H5)3Sb∙三甲基锑 - Sb(CH3)3∙三乙基锑 - Sb(C2H5)3∙砷化锑 - SbAs∙硒化锑(III),三硒化二锑 - Sb2Se3∙溴化锑(III),三溴化锑 - SbBr3∙氧化锑(III),三氧化二锑 - Sb2O3∙氧化锑(V),五氧化二锑 - Sb2O5∙乙酸锑(III),乙酸锑 - (CH3COO)3Sb铁∙苯甲酰基二羰基(η5-2,4-环戊二烯-1-基)铁 - C14H10Fe2O4∙草酸铁(II),草酸亚铁 - FeC2O4·2H2O∙氮化二铁 - Fe2N∙碘化铁(II),碘化亚铁 - FeI2∙二硫化铁,二硫化亚铁 - FeS2∙二茂铁 - (C5H5)2Fe∙氟化铁(II),氟化亚铁 - FeF2∙氟化铁(III),氟化铁 - FeF3∙硅酸亚铁 - Fe2SiO4∙磷化二铁 - Fe2P∙硫化铁(II),硫化亚铁 - FeS∙硫化铁(III),硫化铁 - Fe2S3∙硫氰酸铁(III),硫氰酸铁 - Fe(SCN)3∙硫酸铁(III),硫酸铁 - Fe2(SO4)3∙硫酸铁(II),硫酸亚铁 - FeSO4·7H2O∙六氰合铁(II)酸铁(III),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滕氏蓝 - Fe4[Fe(CN)6]3∙氯化铁(II),氯化亚铁 - FeCl2∙氯化铁(III),氯化铁 - FeCl3·6H2O∙磷酸铁(II),磷酸亚铁 - Fe3(PO4)2·8H2O∙偏硅酸亚铁 - FeSiO3∙氢氧化铁(II),氢氧化亚铁 - Fe(OH)2∙氢氧化氧铁(III) - FeO(OH)∙砷酸铁(III),砷酸铁 - FeAsO4·2H2O∙水合氧化铁(III),水合氧化铁,氢氧化铁 - Fe(OH)3∙碳化三铁 - Fe3C∙碳酸铁(II),碳酸亚铁 - FeCO3∙铁硫簇∙五羰基铁 - Fe(CO)5∙硒化铁(II),硒化亚铁 - FeSe∙硝酸铁(III),硝酸铁 - Fe(NO3)3·9H2O∙溴化铁(II),溴化亚铁 - FeBr2∙溴化铁(III),溴化铁 - FeBr3∙氧化铁(II),氧化亚铁 - FeO。
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规则

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规则是一套准确而系统的规则,用于给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
这些规则旨在提供统一的命名方式,方便化学家们在交流和理解化合物命名时保持一致。
I. 二元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二元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命名方式如下:1. 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命名对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我们首先要记住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单词,并在其后面加上“化”字。
然后再写上金属元素的名称。
例如:NaCl:氯化钠MgO:氧化镁2. 非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命名对于非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我们需要记住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名称,并在其后面加上“化”字。
例如:CO2:二氧化碳N2O4:四氧化二氮II. 酸的命名规则酸是指含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命名方式如下:1. 以氧化物为酸基的酸的命名如果酸中含有氧化物(负离子),我们需要将氧化物的名字改为“酸”字,并在其后面加上“酸”的形容词前缀。
同时,酸中氧化物负离子的数量要用希腊数词表示。
例如:H2SO4:硫酸HNO3:硝酸2. 不以氧化物为酸基的酸的命名对于不以氧化物为酸基的酸,我们需要将其名字改为“酸”字,并在其后面加上酸性无机根的名称。
例如:HCl:盐酸H2S:硫酸III. 氧化物的命名规则氧化物是指只含有金属与氧的化合物,其命名方式如下:1. 一价金属的氧化物的命名一价金属的氧化物直接用金属元素的名称加上“氧化物”字。
例如:Li2O:氧化锂Na2O:氧化钠2. 非一价金属的氧化物的命名非一价金属的氧化物需要在其名称前面加上希腊数词来表示其价态。
例如:CuO:氧化铜(I)CuO2:氧化铜(II)IV. 盐的命名规则盐是由一个金属离子和一个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其命名方式如下:1. 一价金属的盐的命名一价金属的盐直接采用金属元素的名称加上“盐”字。
例如:NaCl:氯化钠KBr:溴化钾2. 非一价金属的盐的命名非一价金属的盐需要在其名称前面加上希腊数词来表示其价态。
例如:CuCl2:氯化铜(II)Fe2(SO4)3:硫酸亚铁综上所述,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规则提供了一套准确、系统的命名方式,用于将化学无机化合物命名和理解。
化合物命名中文

b. * 酸:酸根离子中非氧元素名称的词干 + - ic acid
c. 亚 * 酸:酸根离子中非氧元素名称的词干 + ous acid
d. 次 * 酸:hypo- + 酸根离子中非氧元素名称 的词干 + -ous acid
(从a到d含氧原子数依次递减)
A
8
* 偏 * 酸:meta- + 酸根离子中非氧元素名称的词 干 + -ic acid
A
3
2. Names of Anions(阴离子的命名)
1) Monatomic anions (单原子阴离子):
元素名称的词干 + -ide + ion
例:F-:fluoride ion(F:fluorine); Cl-:chloride ion(Cl:chlorine); Br-:bromide ion(Br:bromine); I-:iodide ion(I:iodine)
i). 总碳数≤10时(total C no. ≤10):
1. 甲: meth-; 2. 乙: eth-; 3. 丙: prop-; 4. 丁: buta-;
5. 戊: penta-; 6. 己: hexa-; 7.庚: hepta-; 8. 辛: octa-;
9. 壬: nona-; 10. 癸: deca-.
PO3-(偏磷酸根):meAtaphosphate ion
5
* 如果某元素能形成一种以上的含氧阴离 子,则按以下规则:
a. 高(过)* 酸根离子:per- + 非氧元素名称 的词干 + -ate + ion
b. * 酸根离子:非氧元素名称的词干 + -ate + ion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的学科,而化合物则是化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为了方便科学家们准确地描述和记录化合物,制定了一套命名规则。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合物命名规则。
一、无机1. 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当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通常以非金属元素名称的词根加上"-化"来命名。
例如,NaCl表示氯化钠。
2. 两个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两个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通常以较电负性元素的名称作为前缀,后面紧跟较电正性元素的名称。
同时,非金属元素名称也会根据其个数使用特殊的前缀来表示。
例如,CO表示一氧化碳,N2O表示二氧化氮。
3. 酸和盐的命名酸的命名通常以氧化物或氧化态作为依据。
如果氧化物的名称以"-ate"结尾,则对应的酸的名称以"-ic"结尾;如果氧化物的名称以"-ide"结尾,则对应的酸的名称以"-ous"结尾。
例如,硫酸(H2SO4)对应硫酸盐(如铜硫酸CuSO4)。
二、有机有机化合物是碳和氢元素以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其命名规则相对复杂,主要根据分子结构和官能团进行命名。
1. 链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链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1) 确定主链:找到碳原子数最多的连续链作为主链。
(2) 确定根号:将主链的端点与长度较短的支链相连,确定根号。
(3) 编号:从根号开始按照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进行编号。
(4) 命名:根据主链上的取代基(碳原子上的其他官能团)以及它们的位置进行命名。
2. 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1) 确定主环:找到环上碳原子数最多的环作为主环。
(2) 编号:从主环上任一碳原子开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编号。
(3) 命名:根据主环上的取代基及它们的位置进行命名。
3. 官能团的命名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部分特殊结构,如羟基、氨基、酮基等。
化学化学物质的命名与分类

化学化学物质的命名与分类化学物质的命名与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而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为了能够清晰地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化学物质,人们发展了一套命名与分类体系。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命名方法和常见的分类方式。
一、化学物质的命名方法1.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无机化合物是指不含碳的化合物。
常用的无机化合物命名方法有:离子命名法和配位化合物命名法。
离子命名法:(1)阳离子的命名:阳离子通常采用元素名称或者英文元素符号加上罗马数字的方式命名,例如:铁离子(Fe3+)。
(2)阴离子的命名:以元素名称或者英文元素符号加上“-ide”后缀的方式命名,例如:氧化物离子(O2-)。
配位化合物命名法: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命名时,先写配体的名称,然后再写金属离子的名称,例如:六配位六羰基铁(Fe(CO)6)。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主要有:直接命名法、功能团命名法和IUPAC命名法。
直接命名法就是根据化合物的常用名称直接命名,例如:甲醇(CH3OH)。
功能团命名法是根据有机化合物中所含的主要功能团进行命名,例如:乙醛(CH3CHO)。
IUPAC命名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命名方法,通过规则和体系化地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例如:乙酸(CH3COOH)。
二、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 按化学组成进行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按照其化学组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是指不含碳的化合物,而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2. 按物理性质进行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按照其物理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3. 按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酸、碱和中性物质。
无机化合物命名法

1. 化合物正电荷部分的读法 .
直呼其名,即读其元素名称。 如CO: carbon monoxide Al2O3: aluminium oxide N2O4 :Dinitrogen tetroxide (tetra-,mono-后缀中的a,o在后一o之前省去) 对于有变价的金属元素,除了可用前缀来表示以 外,更多采用罗马数字来表示金属的氧化态,或用后缀ous表示低价,-ic表示高价。 如 FeO: iron(II) oxide 或 ferrous oxide Fe2O3: iron (III) oxide或ferric oxide Cu2O: copper(I) oxide 或cuprous oxide CuO: copper(II) oxide或cupric oxide
复盐:同正盐的读法,并且阳离子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 复盐 母顺序读。 如 KNaCO3: potassuim sodium carbonate NaNH4HPO4: ammonium sodium hydrogenphosphate 水合盐:结晶水读做water或hydrate 水合盐 如AlCl3 .6H2O: aluminum chloride 6-water 或aluminum chloride hexahydrate AlK(SO4) 2 12H2O aluminium potassium sulphate 12water
√ √ √ √ √ √ √ √ √
二 化合物的命名
化合物的命名顺序都是根据化学式从左往右读, 这与中文读法顺序是相反的。表示原子个 数时使用前缀:mono- di - tri- tetra pentahexaheptaocta-,nona,deca-,但是在不会引起歧义时,这些前缀 都尽可能被省去。
化学实验化合物命名

化学实验化合物命名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化合物进行命名。
正确的命名方法不仅可以准确描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而且方便于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中常见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1. 无机化合物命名1.1 金属阳离子 + 非金属阴离子命名。
非金属的命名通常以元素名称作为基础,如氧化钠(Sodium oxide),氯化铜(Copper chloride)。
1.2 阴离子是氧的化合物。
如果阴离子是氧,那么命名通常以“-ate”结尾,如硫酸(Sulfate),亚硫酸(Sulfite)。
1.3 有多种氧化态的金属元素。
对于有多种氧化态的金属元素,通常使用“+X”来表示其氧化态,例如CuCl2可以命名为氯化亚铜(Copper(I) chloride)和氯化二铜(Copper(II) chloride)。
1.4 需要加水合物的情况。
当化合物中存在水合物时,使用“hydrate”来表示,如硫酸铜(II)五水合物(Copper(II) sulfate pentahydrate)。
2. 有机化合物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常基于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
2.1 烃的命名。
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命名通常以烷、烯、炔为后缀,如甲烷(Methane)、乙烯(Ethene)。
2.2 醇类命名。
醇是烃类中含有羟基(-OH)的化合物,根据羟基的位置和数量来命名,如乙醇(Ethan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2.3 醛、酮的命名。
醛、酮是由碳氧双键构成的化合物,醛以“-al”结尾,酮以“-one”结尾,如甲醛(Formaldehyde)、丙酮(Acetone)。
2.4 羧酸的命名。
羧酸是由羧基(-COOH)构成的化合物,通常以“-oic acid”结尾,如乙酸(Acetic acid)。
2.5 酯的命名。
酯是由羧酸和醇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通常用羧酸的名称加上醇的名称命名,如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无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

无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1. 金属氧化物,碱和盐的命名:原则:先说正离子名(对于有变价的金属后面要有价态标志,如I、II、III等),后说负离子名即可。
负离子的命名:(按照负离子的组成分为三类)1) All monoatomic anions have names ending with “ide” for example, F-(fluoride), Cl-(chloride), Br- (bromide), S2- (sulfide) and P3- (phosphide).2) Two polyatomic anions which also have names ending with “ide” are OH-(hydroxide) and CN- (cyanide).3) Many polyatomic anions contain oxygen in addition to another element. The number of oxygen atoms in such oxyanions is denoted by the use of suffixes “ite” and “ate”, meaning fewer and more oxyen atoms, respectively. In cases where it is necessary to denote more than two oxyanions of the same element, the prefixes “hypo” and “per”, meaning still fewer and still more ox ygen atoms, respectively, may be used.许多的多原子阴离子(polyatomic anion)除了氧原子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元素。
这类含氧阴离子(oxyanion)中所含氧的数目由后缀“ite” 和“ate”来表示,分别意味着较多的氧原子和较少的氧原子。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化合物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化合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化合物一、介绍在化学中,为了方便识别和命名各种化合物,采用了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结构和功能组的规则,用来给化合物命名并标识其组成和结构。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及其他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在有机化学中,采用了一套严格的规则来命名这些复杂的分子。
1. 碳骨架有机分子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碳骨架组成。
碳骨架可以是直链、支链、环状或含有多个环状结构。
根据碳骨架的类型,可以将有机分子进行分类。
2. 主链选择在命名有机分子时,首先需要确定主链。
主链是指具有最长连续碳原子链的部分。
通常选择具有最多取代基(即连接到主链上的其他原子或原团)的主链作为主要框架。
3. 取代基取代基是连接到主链上的其他原子或原团。
每个取代基都需要被标记,并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常见的取代基包括甲基(-CH3)、乙基(-CH2CH3)和羟基(-OH)等。
4. 功能团有机分子中的功能团是指具有特定性质和反应的原子或原团。
常见的功能团包括羰基、羟基、氨基和醇基等。
根据功能团的存在,可以为化合物赋予不同的后缀。
5. 后缀和前缀根据主链上存在的功能团,可以为化合物添加相应的后缀或前缀,以表示其化学性质。
醇类化合物以“-ol”作为后缀,酮类化合物以“-one”作为后缀。
6. 具体命名规则根据以上原则和规则,可以使用系统命名法来命名各种有机化合物。
这些规则非常详细且复杂,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三、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无机化合物是由非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在无机化学中,同样采用了一套系统命名法来给这些化合物命名。
1. 阳离子和阴离子无机分子通常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团,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团。
根据离子的组成,可以将无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对于离子化合物,通常先命名阳离子,然后是阴离子。
阳离子的名称不变,阴离子的名称根据其元素种类和电荷进行调整。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介绍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正确地命名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我们在交流和理解化学知识时没有歧义。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来确定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命名规则和例外情况。
1.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1.1 二元无机化合物二元无机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阴离子,另一种是阳离子。
我们首先使用阳离子的名称,然后用阴离子的名称,并在阴离子后面加上“-ide”来表示。
例如,氯化钠是由钠阳离子和氯阴离子组成的。
1.2 酸和氧化物的命名当处理酸和氧化物时,我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方法。
以元素氧为例,当与另一个元素结合时,氧化物的名称以其阴离子的名称以及“-ide”结尾来表示;而酸的名称则以“酸”字作为后缀。
例如,氯氧化物是由氯阴离子和氧化物结合而成的,而盐酸是一种由氯阴离子和氢阳离子组成的酸。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1 烷烃和烯烃的命名烷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它们之间是通过单键相连的。
烯烃则由碳和氢组成,并且含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对于烷烃和烯烃,我们使用数词前缀来表示碳原子数,并在其后添加“烷”或“烯”来表示它们的结构。
例如,甲烷是一个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而乙烯是一个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2.2 羧酸和醇的命名羧酸是一类带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我们使用碳原子数目的数词前缀来表示它们的结构,并在其后添加“酸”字。
例如,乙酸是一个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羧基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醇则是由羟基(-OH)取代氢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命名也是根据碳原子数目进行的。
例如,甲醇是一个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羟基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3. 命名规则和例外情况命名化合物时,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优先级。
有时候会出现特殊的例外情况,这些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在一些含有氨基(-NH2)的有机化合物中,我们将羟基(-OH)的命名规则应用于氨基,以表示氨基取代的碳原子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汇总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大一学习的无机化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在无机化学中,命名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命名的原子命名法,另一种是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命名的功能命名法。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是原子命名法。
在原子命名法中,主要有离子命名和分子命名两种。
对于阳离子,常见的有氢离子(H+)、铵离子(NH4+)等;对于阴离子,常见的有氯离子(Cl-)、氧离子(O2-)等。
在命名时,将阳离子的名字放在前面,阴离子的名字放在后面。
例如,氯化钠(NaCl)中,氯是阴离子,钠是阳离子,所以命名为氯化钠。
而硫酸铜(CuSO4)中,硫酸是阴离子,铜是阳离子,所以命名为硫酸铜。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工具,它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一张表格中。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信息,还可以反映出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子序数,可以用来标识元素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的主体部分分为若干个周期和若干个族。
每个周期代表了元素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电子层数逐渐增加;每个族代表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对于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习时可以多进行元素周期表的背诵和复习,加深对元素的了解。
三、常见无机化合物性质在大一学习的无机化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这些性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合物的本质和特性,还可以为化学实验的进行提供参考。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酸碱性、氧化性等。
化学名称大全

化学名称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有许多化学物质具有各自独特的命名方法,这些命名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学名称体系。
在本文档中,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名称及其命名规则。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1. 元素的命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
金属元素的命名一般采用拉丁文词根加上“-ium”结尾,如氧气(Oxygen);非金属元素一般保留原来词根不变或者加上“-gen”结尾,如氮气(Nitrogen)、碳素(Carbon)。
2. 阴离子的命名:阴离子的命名一般采用加上“-ide”结尾,如氯化物(Chloride)、硫酸根离子(Sulfate)。
3. 阳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命名一般采用元素名称或者词根加上“-ion”结尾,如钠离子(Sodium ion)、氢离子(Hydrogen ion)。
4. 化学化合物的命名:化学化合物的命名一般采用阴离子名称加上阳离子名称,如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碳氢化合物的命名:碳氢化合物的命名一般采用以下规则:首先确定主链,然后根据主链上的官能团、取代基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命名。
例如,乙烯(Ethene)是一个含有两个碳原子和一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
2. 醇类的命名:醇类的命名一般采用“-ol”作为后缀,如甲醇(Methanol)、乙醇(Ethanol)。
3. 醛类的命名:醛类的命名一般采用“-al”作为后缀,如甲醛(Formaldehyde)、乙醛(Acetaldehyde)。
4. 酮类的命名:酮类的命名一般采用“-one”作为后缀,如丙酮(Acetone)、甲基乙酮(Methyl ethyl ketone)。
除了以上介绍的命名规则,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的化学名称,如酸类的命名、酯类的命名、酚类的命名等,这些名称的命名规则也各有不同。
在学习化学时,我们需要熟悉这些命名规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反应过程。
化学名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还可以作为科学交流的重要工具。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应力求简明而确切地表示出被命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这就需要用元素、根或基的名称来表达该物质中的各个组分;用“化学介词”(起着连接名词的作用)来表达该物质中各组分的连接情况。
1.无机化合物的命名须知(1) 化学介词: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是由其基本构成部分名称连缀而成的。
化学介词在文法上就是连缀基本构成部分名称以形成化合物名称的连缀词。
列举如下。
①化表示简单的化合。
如氯原子(Cl)与钾原子(K)化合而成的KCl就叫氯化钾;又如氢氧基(HO-)与钠原子(Na)化合而成的NaOH就叫氢氧化钠。
②合表示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与离子相结合。
如CaCl2·H2O叫水合氯化钙,H3O+叫水合氢离子。
③代a.表示取代了母体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如NH2Cl叫氯代氨;NHCl2叫二氯代氨;ClCH2COOH叫氯代乙酸。
b.表示硫(或硒、碲)取代氧,如H2S2O3硫代硫酸;HSeCN叫硒代氰酸。
④聚表示两个以上同种的分子互相聚合,如(HF)2叫二聚氟化氢,(HOCN)3叫三聚氰酸,(KPO3)6叫六聚偏磷酸钾。
(2) 基和根:基和根是指在化合物中存在的原子集团,若以共价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基,以电价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根。
基和根一般均从其母体化合物命名,称为某基或某根。
基和根也可以用连缀其所包括的元素名称来命名,价已满的元素名放在前面,未满的放在后面。
见表1。
表l 基和根母体化合物基根NH3氨-NH2氨基NH4+铵根HOH水-OH羟基OH-氢氧根HCN氰化氢-CN氰基CN-氢氰酸根H2S硫化氢-SH巯基(氢硫基) SH-氢硫酸氢根含氧酸酰基酸根H2CO3碳酸根=O羰基、碳二酰CO32-碳酸根,HCO3-碳酸氢HNO3硝酸-NO2硝基、硝酰NO3-硝酸根HNO2亚硝酸-NO亚硝基、亚硝酰NO2-亚硝酸根H2SO4硫酸-SO2OH磺酸基SO42-硫酸根=SO2硫酰HSO4-硫酸氢根H2SO3亚硫酸-SO2H亚磺基、亚硫酰SO32-亚硫酸根HSO3亚硫酸氢根H3PO4磷酸-H2PO3磷酸一酰H2PO4-磷酸二氢=HPO2磷酸二酰HPO42-磷酸氢根≡PO磷酰PO43-磷酸根铀氧基盐=UO2铀酰(3) 离子:元素的离子,根据元素名称及其化合价来命名。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无机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化合成的化合物。
为了正确明确地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无机化合物需要进行命名。
本文将介绍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常见的命名方法。
一、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
正离子一般是金属离子,负离子则是非金属离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1. 金属离子的命名金属离子通常采用原子名称作为离子名称。
例如,铁离子表示为Fe2+或Fe3+,钠离子表示为Na+。
2. 非金属离子的命名非金属离子的命名需要根据其所具有的原子价数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原子价数为正数的需在其名称后面加上“-ide”。
例如,氯离子表示为Cl-,氧离子表示为O2-。
3.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命名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与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氢氧化物则是指由氢、氧和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命名通常以金属元素的名称开始,后面接上“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例如,氧化钠表示为氧化钠(Na2O),氢氧化铁表示为氢氧化铁(Fe(OH)3)。
二、非离子化合物的命名非离子化合物即由非金属元素单独或与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组成的化合物。
1. 一元非离子化合物的命名一元非离子化合物由一个非金属元素组成。
命名时,需在其名称后面加上“-ide”,表示为原子数量的适当倍数。
例如,二氧化碳表示为CO2,硫化氢表示为H2S。
2. 多元非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多元非离子化合物由多个非金属元素组成。
命名时,需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数及其化合状态,采用希腊字母和“-ide”后缀的方式命名。
例如,三氯化磷表示为PCl3,六氧化二硫表示为SO3。
三、其他命名规则1. 水合物的命名水合物是指化合物中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其命名通常以无机离子的名称开始,紧接着是“水合物”。
例如,硫酸铜(II)五水合物表示为CuSO4·5H2O。
2. 复合离子的命名复合离子是由多个原子团组成的离子。
其命名时,需根据其中的原子名称和合成方式确定。
化学物质的命名

化学物质的命名化学物质的命名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不同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
正确的命名方法可以确保科学家们对物质的理解和交流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一、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一般通过离子键或共价键形成。
它们的命名规则如下:1. 金属离子的命名金属元素形成阳离子,一般根据元素名称直接命名。
例如,氧化铁(Fe2O3)中的铁离子直接称为“铁离子”。
2. 非金属离子的命名非金属元素形成阴离子时,要根据其元素名称加上后缀“-ide”来命名。
例如,氯化钠(NaCl)中的氯离子称为“氯离子”。
3. 一价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命名当一价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化合物时,要先写阳离子的名称,再写阴离子的名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空格。
例如,氯化钠的命名就是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名称直接拼接在一起。
4. 多价阳离子的命名对于多价阳离子,需要在其名称后面加上罗马数字来表示其价数,并使用括号将其括起来。
例如,铁的3价阳离子在命名时要写成“铁(III)”,在化学式中也常使用“Fe3+”来表示。
5. 酸的命名酸通常由带有氢阳离子的非金属元素和氧形成,命名时要将非金属元素的名字加上后缀“酸”。
例如,硫酸(H2SO4)就是由硫元素和氧形成的酸。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碳和氢元素,其中还可能包含氧、氮、硫等其他元素。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化合物结构和功能团来进行命名。
1. 碳链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特征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链,根据碳链的长度,可以分为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等。
命名时,需要根据碳链长度加上相应的前缀来表示。
例如,四个碳原子的碳链为“丁烷”。
2. 功能团的命名有机化合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团,如羟基(-OH)、羰基(-C=O)、胺基(-NH2)等。
根据功能团的不同,需用不同的前缀和后缀来命名。
无机化学英语命名法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ompounds无机化合物的命名(Prefix词头,前缀Suffix词尾,后缀Stem词根)1.Trivial Names俗名H2O water不说 dihydrogen oxideNH3 ammonia不说 nitrogen trihydrideCaO quicklimeCaCO3 limestone2.Systematic Nomenclature系统命名1)Oxide氧化物——先命名非氧元素ZnO zinc oxideCaO calcium oxideCO carbon oxideNa2O2 sodium peroxideH2O2hydrogen peroxide 注:peroxide过氧化物2)Hydroxide氢氧化物(base碱)Ba(OH)2 barium hydroxideKOH potassium hydroxide3)Acid酸Hydro acid氢酸General formula通式:HnX 命名:hydro- + stem of X + -ic acid H2S hydrosulfuric acid(英) hydrosulphuric(美) 氢硫酸S:sulfur(英)、sulphur(美) HBr 氢溴酸hydrobromic acid Br: bromine HCl 氢氯酸(盐酸)hydrochloric acid Cl: chlorine HF 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 F: fluorineOxoacid or Oxyacid含氧酸General formula通式:HnXOm 命名:Stem of X + -ic acid 注:oxo- (oxy-) 含氧, 氧代H2SO4 sulfuric acid(英) sulphuric acid(美)H2CO3 carbonic acidH3PO4 phosphoric acid P: phosphorus H3BO3 boric acid B: boronHNO3 nitric acid N: nitrogen If X has two oxidation states:-ic:the higher oxidation state-ous:the lower oxidation stateH2SO4 sulfuric acidH2SO3 sulfurous acidHNO3 nitric acidHNO2 nitrous acidIf X (such as halogens) has more than two oxidation states:halogen卤素per- (过,高) + -ic:the still higher oxidation statehypo- (次,在…下) + -ous:the still lower oxidation stateHClO3 chloric acidHClO2 chlorous acidHClO4 perchloric acidHClO hypochlorous acidHIO hypoiodous acid4)Salt盐General formula通式:MnXm 命名:Name of M stem of X + -ide(-ide…化物)Oxide、chloride、nitride、hydrideKI potassium iodideAl2S3 aluminum sulfideLiH lithium hydrideOxysalt含氧酸盐 Name the metal ion first and then the anionNaming anions:-ate anions derived from the -ic acid(the higher oxidation state of X)-ite anions derived from the -ous acid (the lower oxidation state of X)HNO3 nitric acidNaNO3 sodium nitrateHNO2 nitrous acidNaNO2 sodium nitriteSO42- sulfateSO32- sulfiteAgClO4 silver perchlorateNaIO3 sodium iodateKClO2 potassium chloriteKBrO potassium hypobromiteMnO42- manganateMnO4- permanganateAcid salt 酸式盐 Using “hydrogen” to specify “H”NaHSO4 sodium hydrogen sulfateNaH2PO4 sodium dihydrogen phosphateNa2HPO4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 P: phosphorus phosphate磷酸盐(根) Using prefix bi- + name of anion if only one acid salt existsNaHSO4 sodium bisulfateNaHSO3 sodium bisulfiteKHCO3 potassium bicarbonate5)Metals(M)with more than one oxidation stateTwo methods:①后缀法: 早期使用stem of M + -ic the higher oxidation state of Mstem of M + -ous the lower oxidation state of MHgI2 mercuric iodideHg2I2 mercurous iodide Hg:mercury Cr2+ chromousCr3+ chromic Cr: chromium注:In most cases, Latin stem is used if the metal has symbol derived from its Latin name.(mercury is an exception)Cu:cupr um (拉丁),copper (英)Cu+ cuprousCu2+ cupricCuI cuprous iodideCuS cupric sulfideSn:stann um (拉丁), tin (英)SnCl2 stannous chlorideSnO2 stannic oxideFe:ferr um (拉丁), iron (英)Fe(OH)2 ferrous hydroxideFeBr3 ferric bromide②IUPAC Rule 1957年开始使用English name of metal(Roman numeral)CuBr copper(I) bromideCuF2 copper(II) fluorideSnO tin(II) oxideSnS2 tin(IV) sulfideFe(NO3)2 iron(II) nitrateFe2(SO4)3 iron(III) sulfateUse Greek prefixes希腊文前缀Mon(o)一 di二 tri三 tetr(a)四 pent(a)五 hex(a)六 hepta七 octa八nona九1.to specify the number of each atom in the chemical formula.NO2 nitrogen dioxidePCl5 phosphorus pentachlorideCO2 carbon dioxide2.to specify the number of identical central atoms in condensed acid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anions.condensed acid缩酸H3PO4 (mono)phosphoric acidH4P2O7 diphosphoric acidH2SO4 sulfuric acidH2S3O10 trisulfuric acidCrO42- 铬酸盐(根) chromateCr2O72- 重铬酸盐(根)dichromate3. to indicate extent of substitutionPO43- phosphatePS2O23- dithiophosphate thio-硫代…,硫的,含硫的注:The prefixes ortho- and meta- have been used to distinguish acids differingin the “content of water.”ortho- [希腊词头] 正、原(无机酸用)邻(位)(有机化合物命名)meta- [希腊词头] 偏(无机酸用)间(位)(有机化合物命名)ortho-acid 原酸;meta-acid 偏酸H3BO3 orthoboric acid(or boric acid)(原)硼酸(HBO3)n metaboric acid偏硼酸H4SiO4 orthosilicic acid(or silicic acid)原硅酸H2SiO3 metasilicic acid 硅酸(习惯上不叫偏硅酸)H3PO4 orthophosphoric acid (or phosphoric acid)(正)磷酸(HPO3)n metaphosphoric acid 偏磷酸。
1950年出版化学物质命名原则

1950年出版化学物质命名原则
1950年出版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与现在的命名原则基本相同,但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以下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介绍的一些关键原则:
1. 命名法则:根据元素的名称或拉丁名,结合其在化学物质中的相对量和化学性质,来命名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根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比例来命名。
金属元素排在前面,其名称不变;非金属元素的名字末尾加上"-ide"。
如果化合物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非金属元素,则分别用不同的"-ide" 结尾。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基于烃类的命名系统。
有机化合物的名称根据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官能团等特征来命名。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命名系统包括IUPAC命名法和功能命名法。
4. 其他化合物的命名:对于化合物的类别(如酸、酯、酮等),在名称中会明确指出。
总体上,1950年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基本奠定了现代化学命名的基础,但在细节上可能与当前的IUPAC命名法有些不同。
化合物的命名

化合物的命名⼀、⽆机化合物命名离⼦化合物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ionic compounds1. 阳离⼦(cation)(1)单⼀价态阳离⼦:与元素名称⼀样。
Na+: sodium; Mg2+: magnesium; Al3+: aluminum(2)多价态阳离⼦a. 元素名称后⾯括号中注明价态:Fe2+ : iron(II); Fe3+: iron(III);b. 低价的词根+后缀ous,⾼价的词根+后缀ic。
(且原名取拉丁⽂名)Cu+: cuprous; Cu2+: cupricFe2+: ferrous; Fe3+: ferricSn2+: stannous; Sn4+: stannic(3)特殊阳离⼦:NH4-:ammonium2.阴离⼦(anion)(1) ⼀元阴离⼦将元素名后半部分做更改,以-ide结尾H–: hydride; O2 –: oxide; N3–: nitride; Cl–: chloride(2) ⼆元和多元阴离⼦a. 特殊命名:(以“化”做连接词的以-ide结尾,以“酸”做连接词的以-ate结尾)OH–: hydroxide; CN–: cyanide; CH3COO–: acetate;C2O42–: oxalate;Cr2O72-(重铬酸根):dichromate;⽢氨酸跟(gly-):glycinateSCN-:thiocyanate [thio- 与硫有关的]b. 中⼼原⼦只有⼀个价态:词根+ate。
CO32–: carbonatec. 中⼼原⼦有两个价态,低价态:词根+ite;⾼价态:词根+ate。
NO2–: nitrite, NO3–: nitrate;SO32–: sulfite, SO42–: sulfate.d. 中⼼原⼦有三个价态。
最低价态:hypo+词根+ite,PO23–: hypophosphite次磷酸盐;中间价态:词根+ite,PO33–: phosphite,亚磷酸盐最⾼价态:词根+ate,PO43–: phosphate,磷酸盐e. 中⼼原⼦有四个价态。
初中化学化合物命名方法

初中化学化合物命名方法稿子一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中化学里那些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这可有趣啦!先来说说无机化合物吧。
如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读成“某化某”,就像氯化钠,是不是很好理解呀?要是化合物里有氧元素,那命名就有点不一样喽。
一般是从后往前读,读作“氧化某”。
比如氧化铜,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啦?还有酸类化合物,像盐酸、硫酸,它们的命名也有规律哟。
无氧酸是“氢某酸”,含氧酸呢,通常是根据除氢、氧外的另一种元素来命名,叫做“某酸”。
对于碱类化合物,名字里一般都有“氢氧化某”。
比如氢氧化钠,是不是感觉挺顺口的?盐的命名也不难。
如果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就读作“某酸某”。
像碳酸钠,是不是很简单?怎么样,小伙伴们,这些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是不是没有那么难?只要咱们多看看,多记记,就能轻松搞定啦!稿子二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瞧瞧初中化学里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哟!你看啊,化合物的世界就像一个大乐园,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特别的名字。
比如说氧化物,像二氧化碳、氧化铁,一般都是某元素和氧元素结合,读的时候从后往前,叫“氧化某”。
然后呢,有一类叫酸的化合物。
像咱们常见的盐酸、硝酸,要是不含氧元素的酸,就叫“氢某酸”;含氧的酸,就根据另一种元素来叫,比如硫酸、磷酸。
碱也有它的命名特点哟,像氢氧化钾、氢氧化钙,都是“氢氧化某”。
还有盐类化合物,像是氯化钠、硫酸铜,它们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读的时候就是“某酸某”。
其实啊,给化合物命名就像是给它们起个专属的外号,只要咱们掌握了规律,就能轻松叫出它们的名字啦!多做几道练习题,多和这些化合物打打交道,很快咱们就能在化学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啦!加油哦,小伙伴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me
Na+
sodium ion
Ca2+
calcium ion
Al3+
aluminum ion
When a metal forms more than one ion,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ions. The accepted practice today is to indicate the charge of the ion by a roman numeral in parenthesi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name of the metal:
Compound
Name
H2O
water
H2O2
hydrogen peroxide
NH3
ammonia
N2H4
hydrazine
PH3
phosphine
AsH3
arsine
NO
nitric oxide
N2O
nitrous oxide
Practice Quiz.Try to name the following compounds.
FeCl3
Iron(III) Chloride
Mg3P2
Magnesium Phosphide
Mg(OH)2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3
Sodium Nitrate
NH4Br
Ammonium Bromide
SO3
Sulfur Trioxide
PbI2
Lead(II) Iodide
Compound
Name
N2O5
dinitrogen pentoxide*
N2O4
dinitrogen tetroxide
N2O3
dinitrogen trioxide
N2O2
dinitrogen dioxide
N2O
dinitrogen oxide
NO2
nitrogen dioxide
NO
nitrogen oxide
Formula
Ionname
Formula
Ionname
BO33-
borate
HSO3-
hydrogen sulfite (bisulfite)
CO32-
carbonate
HSO4-
hydrogen sulfate (bisulfate)
HCO3-
hydrogen carbonate (bicarbonate)
KCl
Potassium Chloride
Al2O3
Aluminum Oxide
BaSO4
Barium Sulfate
CaS
Calcium Sulfide
ZnCl2
Zinc Chloride
CaSO3
Calcium Sulfite
AgNO3
Silver Nitrate
CaSO4
Calcium Sulfate
WO3
Tungsten (VI) Oxide
Ca3(PO4)2
Calcium Phosphate
CoCl2
Cobalt (II) Chloride
Na3N
Sodium Nitride
TiO
Titanium (II) Oxide
Li2O
Lithium Oxide
dichromate
NO3-
nitrate
CN-
cyanide
C2O42-
oxalate
PO33-
phosphite
MnO4-
permanganate
PO43-
phosphate
SiO44-
silicate
HPO42-
hydrogen phosphate
H2PO4-
dihydrogen phosphate
Hg22+
mercury(II) or mercurous
Negative Ions (anions)
Monatomic negative ions are named by adding the suffix -ide to the stem of the name of the nonmetal from which they are derived:
Compound
Name
HCl
hydrogen chloride
H2S
hydrogen sulfide
NF3
nitrogen fluoride
If more than one binary compound is formed by a pair of nonmetals, the Greek prefixes di (two), tri (three), tetra (four), penta (five), hexa (six), etc. are used to designate the number of atoms present. The mono- prefix is rarely used.
CaCl2
calcium chloride
Fe(ClO4)3
iron(III) perchlorate
FeBr2
iron(II) bromide
NaHCO3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NH4)2SO4
ammonium sulfate
COVALENT COMPOUNDS
For covalent compounds involving metals, the above rules are still used when metals are involved:
Compound
Name?
CompoundH2S
(NH4)2S
K2CO3
Fe2O3
FeCl3
Mg3P2
Mg(OH)2
NaNO3
NH4Br
SO3
PbI2
KCl
Al2O3
BaSO4
CaS
ZnCl2
CaSO3
AgNO3
CaSO4
WO3
Ca3(PO4)2
CoCl2
Na3N
TiO
Li2O
*when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 vowel, the a is dropped.
Many of the most common binary nonmetal componds have common names which are use more frequently:
Ion
Name
Fe2+
iron(II)
Fe3+
iron(III)
Cu+
copper(I)
Cu2+
copper(II)
Sn2+
tin(II)
Sn4+
tin(IV)
The only common inorganic polyatomic positive ions are:
Ion
Name
NH4+
ammonium
IUPAC Rules for Inorganic Nomenclature
IONIC COMPOUNDS
Positive Ions (cations)
Monatomic positive ions take the names of the metal from which they are derived:
SO32-
sulfite
ClO-
hypochlorite
SO42-
sulfate
ClO2-
chlorite
S2-
sulfide
ClO3-
chlorate
HS-
hydrosulfide
ClO4-
perchlorate
OH-
hydroxide
CrO42-
chromate
NO2-
nitrite
Cr2O72-
Ionic Compounds
For ionic compounds, the name of the positive ion (cation) is given first, followed by the name of the negative ion (anion):
Compound
Name
Ion
Name
S2-
sulfide
H-
hydride
Se2-
selenide
F-
fluoride
Te2-
telluride
Cl-
chloride
N3-
nitride
Br-
bromide
P3-
phosphide
I-
iodide
C4-
carbide
O2-
oxide
The nomenclature of polyatomic anions is more complex. The names of the most common are:
AlCl3
aluminum chloride
SnCl4
tin(IV) chloride
For compounds made up of nonmetals, the first element named is the one with lower electronegativity, with the second having the higher electroneg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