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成 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心得
公共政策导论读书心得最近因为在学习《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期间较多涉及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如果没有较多的关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就很容易对客观问题产生偏颇,所以翻箱倒柜了一番终于发现了几本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颇为衷心,所以在以《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为主干,《政策科学导论》、《现代决策方法学》为辅助的基础上粗写自己的心得。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结构安排,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有限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是公共政策质量的制度基础,也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著者综合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力图展示这些制度分析的重要著作,系统介绍其理论。
这本书中既有系统的理论分析,也有严格的实证案例剖析。
我只初浅的读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由此我联想到当今中国的各种政策以及其社会作用,感受良多。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着眼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集体行政理论,同时也为面对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务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的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本书开篇系统总结了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理论模型。
这种理论模型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具有普遍意义,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实际的制度安排要比任何简单的博弈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是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的制度研究。
公共池塘资源即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
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方案,就是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二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题。
公共政策经典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经典读书笔记泰州的汤兴桥两年前因车祸摔成植物人,身高1米5的母亲魏美英悉心照顾体重180斤的儿子。
魏美英为唤醒儿子,用刷子刷儿子的脚心,不停地和其拉家常。
沉睡两年多的汤兴桥,不久前终被母爱“唤醒”。
两年前2年前儿子突遇车祸成植物人今年31岁的汤兴桥前年因车祸受伤变成了植物人,是母亲不离不弃,两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让他重新醒了过来站了起来。
苏醒后的汤兴桥感慨地说道,是母亲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今天。
”昨天,已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汤兴桥告诉记者,一旁是其娇小的母亲魏美英。
“那一天,他睁开眼睛叫我妈妈,我眼泪流了下来,我两年的工夫没有白费。
”魏美英动容地说。
对汤兴桥来说,年3月23日就是个黑色的日子。
这一天,在上海打零工的他赶去邵武林湖乡岳父家吃晚饭,晚宴中他听闻一位亲戚家门窗未关,便立即离席骑著摩托车赶往该亲戚家,欲帮忙其锁好门窗,不料在途中出现车祸,头部受到轻伤。
汤兴桥随后被送至医院展开救治,手术后却一直处在昏迷不醒状态,变成了植物人。
两年来天天“刷脚心”无人知晓用糟多少刷子汤兴桥的母亲魏美英从那一刻起就守在了汤兴桥的身边。
她每两三个小时就给儿子翻一次身,不间断地给儿子捏捏胳膊按按腿。
为早日唤醒“沉睡”中的儿子,不管其是否能听见,魏美英一有空闲就在儿子床边呼唤他的名字,跟他“拉家常”。
在请教医生后,魏美英得知用刷子刷脚心可以刺激病人的敏感神经,可以加快唤醒植物人的进程。
就这样,她找来了一把刷子,每天来回刷儿子的脚心,一刷就是上千次!新刷子变成了旧刷子,上面的毛“倒伏”下来,对儿子的刺激变小了,魏美英便重换一把。
两年来,魏美英已经记不得刷坏了多少把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的一天,汤兴桥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喊了一声“妈妈”。
如今儿子已能够扶墙慢慢走路了因不堪重负,汤兴桥的妻子去年离家后,一去不复返。
前几年,丈夫因癌症离开人世,所有的家庭重担全压在魏美英一个人身上。
每天早上,魏美英得早早起床做饭,照顾儿子穿衣、洗漱,同时还要照顾小孙女的饮食起居,然后骑着旧自行车接送小孙女上学。
《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
《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制定政策只是事情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在于执行政策,执行的不好,再好的政策也会落空,而且会损害党的声誉。
但在实践当中,不能正确执行政策的现象还很严重。
本文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对政策缺乏准确的理解第一,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未“吃透”。
我们知道策的精神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政策的最高本质,二是指政策的具体实质。
对政策吃不透主要体现在这里。
政策的最高本质,即指政策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就是说政策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是哪个阶级意志的体现,政策的最高本质一般明确表述于国家的总政策、总方针之中,但也贯穿于每一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中。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意志的体现,这是我国政策最根本的特征。
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理解,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点。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要牢牢记住改革政策的方向和目的是社会主义方向,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策的具体实质,就是指政策除了内涵为人民群众利益外,每一项政策还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比如,政策要实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要求等等。
因此,理解政策不仅要掌握“根本精神”还要抓住“具体精神”。
对政策的理解一定把根本的精神和具体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执行中不迷失方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政策界限分不清。
政策界限是不同政策之间的分界或区别点,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是正确执行政策的条件。
我国实践当中,某些政策执行者划不清的政策界限主要有:正确政策与错误政策的界限分不清。
例如,在经济改革中,就有人划不清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界限,认为“吃大锅饭”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行政策与过去以至将来才能实行的政策之间的界限分不清。
例如,一抓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就以为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了。
不同性质政策之间的界限分不清。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1部分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第1部分政策分析的方法论·第2章政策分析的历史背景 (39)2.1早期起源.................。
(40)汉漠拉比法典 (40)符号专家...,..,......,......,..........。
.....,. (41)中世纪社会的专门知识 (42)工业革命 (43)2.2 19世纪的历史背景 (44)经验研究的发展 (44)政治稳定性的提高..........., (46)专门知识的现实基础 (47)2.3 20世纪......,.. (48)社会科学的职业化 (49)政策科学运动...。
.. (51)一种“分析中心论”观点的发展··············一532.4面向后工业社会 (55)政策建议的制度化..........., (55)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56)专家指导论与专家建议论 (57)通过对社会进步建议的批判,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为获知某些经济或政治的行为是否能产生预期结果而进行的尝试,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卡尔·R·波普(Karl R . Popper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60年) 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所见,政策分析可以被理解为提供政策过程和政策过程中的知识的过程。
川从这一宽泛意义看,政策分析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它包括多种探询形式,从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形式到现代科学。
这种笼统的表达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探究过去这一提供政策相关知识的过程(即政策分析)在含义上的变化。
从词源上看,“政策”一词是从希腊语、梵文和拉丁语借鉴来的。
希腊语和梵文的post polis(城邦)和pur(城市)演化成拉T语的politic(国家),后来又演化成中世纪英语的policie,指政府的管理或公共事务的指导。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摘要在当今社会, 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最大两股力量。
而政府行政与公共管理对国家提升竞争优势, 对社会释放生产能力, 对个人激发发明潜力含有不可替换作用。
其中, 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管理一个基础, 它使社会有序前进, 调解多种利益矛盾, 分配多种利益资源。
而公共政策分析为政府制订和立刻调整政策提供了途经。
本书独特之处于于将宏观经济学原理引入政策分析之中,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真正告诉读者一个完整政策分析是怎样得出。
第一篇第一部分以一个政策分析实例开篇, 强调了作为一个职业行为政策分析是以用户为导向, 并提出了这种导向之下职业道德。
在加拿大鲑鱼渔业例子中, 应该用什么样政策来规范和管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鲑鱼渔业, 首先明确了政策目标。
首先, 这个政策目标有利于处理鲑鱼渔业面临关键问题, 直中问题根本原因, 从而提升政策效率。
其次, 特定目标提供了一个将之前和现在政策与可能政策方案进行对比基础, 方便避免新政策失误。
对于渔业发展, 要兼顾开发与保护, 充足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鲑鱼生态平衡, 这么才能够达成经济可连续发展目。
基于经济效率、保护资源、公平和政策可行性政策目标, 提出了政策备选方案。
基于以上鲑鱼实例, 提出政策分析一个简单定义: 政策分析是相关公共决议、以用户为导向活动, 并反应了社会价值。
即使相关政策分析定义很多, 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个简单定义。
这么有利于将我们全部注意力锁定在一个点上, 即这本书所要表示意思上。
提出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 有效地进行政策分析并利用政策分析结果。
在这个定义之中政策分析对象是公共决议, 包含了政策驱前和政策趋后。
政策驱前是相关政策制订过程, 是提出具体政策提议。
这一过程中, 政策趋后即对之前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定也是必不可少。
关注之前政策实施有利于了解政策对象历史、困难、关键性和现今情况, 方便尽可能地确保新政策有效性。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定义一、政策概念的演绎:从词源学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只有“政”与“策”两个分开的词。
“正”的含义是“规范”、“控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政者,正也”。
“策”:“策,谋术也”,其本意为“计谋”、“谋略”。
《吕氏春秋·简选》中解释:“策,谋术也”。
若将两词合起来则为“规范的计谋”。
中国现在使用的“政策”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从日本传来的。
汉唐以后中国许多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文字中出现“政”与“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西方文字。
日本人在接触到英文“policy”以后,就翻译为“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该词在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又传回中国。
另一说是由西方在中国的人士翻译出来的。
据载,英国传教土李提摩太,他曾在1895年上书清朝廷一份《新政策》,其内容是要求清政府设置新政部,聘请英美等国人士来主管新政。
其后,梁启超在1899年所写的《戊戌政变记》中开始使用“政策”一词,他认为: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首注重于学校教育之中可谓得其本矣。
后来,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政策”这一概念。
此后,政策一词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成的“政策”概念,但是,与“政策”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却早已存在。
人们早已在“政策”的系列上使用其他丰富多样的概念,如“路线”、“战略”、“方针”、“策略”、“计划”、“措施”等。
可以将“路线”、战略”看作是“总政策”;将“政策”、“方针”看作是“基本政策”;将“策略”、“计划”、“措施”看作是“具体政策”。
在当代汉语中,人们在使用“政策”一词时,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将“政策”与“公共政策”通用,讲“政策”时多指“公共政策”。
如《辞海》中,“政策”被解释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因此,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有关上“规范的计谋”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同现代的公共政策结合起来。
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212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5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1一定的行为准2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12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120世纪70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融于一体的特人意志决定论。
很难为人们理解。
对政策科学起的作用不大。
220世纪80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
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在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方面。
指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与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320世纪9020世纪90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1①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指古代中国的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②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③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指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
④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指《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
2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
②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
3120世纪80指从1979年至20世纪90上进行的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
220世纪90②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
③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
四、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1等多个学科的施、管理变迁有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的知识领域。
2才能发展。
要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
34人公共政策活动各种创新型、危机1.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概念1员或部分成员题链条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情况区别对施企业、社会集团那些超越一个国家、政府之上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政策来解决。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今天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分为十章,。
第一章分别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的法则三个方面进行。
在这一章中对我有影响的是公共政策在国家的地位:“在公共权威政治中,政策行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政治。
在履行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功能时,无论对内的智能,还是对外的智能,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政策,以确定行动和行为依据。
”记得我以前在里时,学校集资建房,每个都可以买,但是我没有要,当时不知道这一政策对自己的益处。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时真的需要把握时机。
做一个智慧人没有政策能力是要吃大亏,就像我没有买房子,现在房子价格翻跟头似的上涨,后悔晚矣。
第二章是公共政策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即古代公共政策理论、近代公共政策理论、现代公共政策理论、马克思主义公共政策理论。
这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句话:“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我感觉公平对我们每都很重要。
在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中有一句关于西蒙的话对我影响很深“就是决策”。
因此,他的决策理论不但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一切正式组织机构,特别是政府机构。
麦克拉夫林:“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过程,而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第三章是公共政策主体,这一章分别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政策的直接主体、政策的间接主体。
政府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也是公共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政府是以公共权力为名义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国家机构。
狭义的政府: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建立的行政部门。
“政策的最大功能是对社会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
对社会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叫做社会公共权威。
其实这一章告诉我们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府,其实就是执政党。
政策的间接主体就是利益集团,其实政府本身并没有什么利益要求,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吸引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加工协调,以制定出趋向于各种利益的政策。
《公共政策学》参考文献
《公共政策》教材与参考书目一、教材1.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宁骚、吴群芳等.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二、参考书目1.[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2.[美]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美]戴维·L·维默,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8.[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0.[美]Thomas R.Dye.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美]卡尔·帕顿.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与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4.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黄孟藩,王凤彬.决策行为与决策心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8.贺仲雄,王伟.决策科学:从最优到满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9.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许文惠.行政决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陶学荣.公共政策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3.安宝生.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4.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8.刘霞.风险决策:过程、心理与文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9.郭巍青,卢坤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30.鲍宗豪.决策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1.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32.林德全.政策研究方法论.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33.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 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杨胜群,田松年.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公共政策经典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经典读书笔记【篇一:公共政策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五、公共政策的作用 p11(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
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 p19 含义。
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五、公共权力 p20 含义。
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 p23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p25 含义。
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含义。
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一、政府收入 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二、政府支出三、公共政策范围 p33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p35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政府失灵 p37含义。
缺点。
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二、市场失灵 p40含义。
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三、契约失灵四、志愿失灵 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五、社会失灵 p43(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第二章政策分析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一、政策分析的由来 p53二、政策分析的含义 p54 含义。
公共政策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一、定义尽可能的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内容:政策系统与环境、政策过程目的:提高政策质量二、学科特征及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制定的公共政策(二)学科特征具有准科学的特征包容性强鲜明的功利性第二节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对象(一)行为取向A.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B.一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二)结果取向研究公共政策二.公共政策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1、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2、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些共同的本质和属性称为政策一般。
(二)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个人:理性途径直观途径团体: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德尔菲法组织:理性分析、协议、直观判断、顿悟2、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策研究组织:咨询和评估的主体(分析者)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权力机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人民:政策的对象和客体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1、从时间上看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评估需要过程2、从功能上看公共政策过程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完整过程第3节公共政策分析的产生一、中国古代的政策研究前公共政策学时期:上古时代到20世纪中期公共政策学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一).中国古代第一层面的政策研究―巫史制度1、殷商时代借助巫史进行统治。
公共政策与政策研究(学习笔记)
郭红玲《公共政策学导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目的而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它表现为经过政治过程而选择和制订的旨在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行为规则或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的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规定和命令、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
它具体体现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具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威部门按照统治阶级或社会公众的意愿为社会生活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制定,又称为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这一界定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策规划相当于政策分析,即包括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议程;狭义的政策规划不包括这些内容,而专指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与择优。
有学者将狭义的公共政策规划又称为公共政策策划,“就是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设计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措施,起草和论证公共政策方案、运筹构思出谋划策的活动。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从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狭义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主体就某个政策问题(而非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目标,并给出若干备选方案,经过严密的论证后,确定最后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一般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1.政策制定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2.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3.利益群体4.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5.社会舆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以公共政策作为主要手段和途径的政府公共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公众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公共管理的根本宗旨只能是为人民即绝大多数公众服务。
这种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因此,公众利益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一开篇,我就感觉像是被人拿个小锤子敲了敲脑袋,突然意识到原来公共政策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以前我觉得政策那都是政府大楼里的大人们操心的事儿,离我十万八千里呢。
可这本书告诉我,从早上出门走的那条路(道路建设政策),到孩子上学读的书(教育政策),再到去医院看病的花销(医疗政策),全都是公共政策在背后捣鼓的。
这可真让我开了大眼。
书里对公共政策的定义那部分,刚开始读的时候,就像在雾里看花,什么权威性分配、目标导向之类的,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就有点懵。
越往后看,就像雾气慢慢散去一样,开始明白这些概念就像是构建政策大厦的小砖头,缺了哪块都不行。
说到政策的制定过程,这可太像一场超级混乱又充满戏剧性的大戏了。
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屋子里吵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政客们想要选票,利益集团想要捞好处,专家们在那争着说自己的理论才是最牛的。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哪是制定政策啊,简直就是一场“神仙打架”。
但是呢,又不得不承认,就是在这样的吵吵闹闹中,政策才慢慢有了个雏形。
而且,这中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捣乱,什么文化传统啦、社会舆论啦,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在旁边不停地拉扯着政策制定的方向。
政策执行这块也特别有意思。
我原本以为政策定好了,大家就按照规定办事呗,那还不简单?结果书里告诉我,这执行起来啊,就像走在一条到处都是坑洼的路上。
执行者可能会偷懒、会曲解政策的意思,而目标群体也不一定就听话。
比如说垃圾分类政策吧,政府定了规则,可有的人就是嫌麻烦,不愿意按照要求分类,执行者有时候也管不过来。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两边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在使劲儿。
政策评估那部分就像是给政策这个“学生”打分。
不过这个打分可不容易,就像评判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
有时候标准很难确定,是看效果呢,还是看过程?而且,不同的人打分的标准也不一样。
利益集团可能觉得这个政策对自己有利就说好,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没得到实惠就说不好。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以前呢,我觉得公共政策就像是高高在上的神秘指令,离我特别遥远。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超级耐心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公共政策这个神秘又超级重要的世界。
书里最让我觉得好玩的就是讲政策制定过程的那些部分。
我才知道,原来一个政策从无到有就像是一场充满曲折的冒险。
就好比一群人想要盖一座超级酷炫的房子(制定政策),但是这些人想法可不一样,有急性子想赶紧把框架搭起来(利益团体着急推动自己的利益诉求),有慢性子要先研究研究地基咋打最稳(专家要科学评估)。
而且,这个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就像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社会舆论、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可能就得改变盖房子的计划。
这个时候我就想,制定政策的人可真不容易,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在各种力量之间找平衡。
书中提到的政策模型也特别有意思。
什么理性模型啊,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机器人在做决策,把所有的因素都算得清清楚楚。
但实际上呢,我们人类哪有这么完美呀,于是就有了渐进模型,这个就像是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改进政策,感觉更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呢。
就像我学习做菜,第一次做肯定不会按照什么超级完美的食谱一步到位,而是这次盐放少了,下次就多放点,慢慢地菜就做得越来越好吃了,政策也是这样慢慢完善的嘛。
再说说政策执行这一块。
我以前以为政策定好了,大家就会乖乖听话照做。
结果书里告诉我,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执行政策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这边是政策的制定者想要按照计划推进,那边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这就好比老师在教室里定了一个规则,但是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遵守,或者是执行的时候和老师想的不一样。
这时候就需要各种策略来保证政策能真正落地,这可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啊。
整理公共政策1
整理公共政策1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开展1、我国学者采用公共政策学这一学科名称的著作是桑玉成、刘百鸣合著的《公共政策学导论》。
2、我国第一本比拟系统地对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的专著:《政策学研究》艺术;王福生对政策学的界定:1〕广义上说政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给予分析、评价并探索其规律的学问;2)政策学时研究政策及其自身规律的学科,是研究如何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政策问题中的一门应用学科;3〕政策学是从政策的角度研究有关的社会问题,从政策角度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政策学〔中国〕=政策分析〔国外〕=政策科学〔国外〕3、我国以政策科学这一学科名称出版的比拟早的著作是孙光著《政策科学》和张金马著《政策科学导论》;最早给政策科学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伊斯顿*罗斯维尔,政策科学第二代掌门人叶海卡*德洛尔。
政策科学包括五个根本范畴: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良、政策评估、政策科学的开展。
我国学者李忠尚认为:政策科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决策理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给予分析、评价并探索其规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他指出政策科学的核心是致力于政策系统的改良。
4、政策分析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
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分析在分别被用作学科名称时,含义都是广义的政策分析。
美国学者邓恩的著作《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和戴伊的《政策分析:政府做什么、他们为什么做,以及造成什么差异》。
我国学者较早一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分析为学科名称写成的著作有胡象明的《地方政策分析——体制、文化与过程》和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
陈庆云在书中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是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他还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的分支学科。
5、美国学者科勒曼著《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我国学者王沪宁为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所写的前言中直接用公共政策研究来指这门学科。
政府采购政策执行与执行组织关系
负着对其他政府采购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的责任。 目前全球处于
政府采购电子化快速发展阶段, 专业人才均显不足。 在信息化和电子 政务水平较高的美国, 也存在着电子化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 而在中
第2 。 期
素质也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一是信息技术能力 , 工作人员应该熟练
2桑玉成 刘百鸣著 :《 公共政 策学导论》 ,上海 :复旦大学 出
版 社 19 年 版 , 第 1 6 。 1 9 5页
掌握 信息和网络技 术, 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 二是管理能力 , 由于
电子化会引起 制度和管理的变革 ,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适应 信息时 代新的工作特 点和 方式 ,转变传统观念 , 提高科学决策 、快速 反 应和综合协调 的能力。| r
政府采购电子化带动的政府采购制度变革和流程重组 , 会减少和压 缩不必要的管理层次和审批程序 ,引发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模式、 采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不断推动人事的精简是其总体趋势 。
2 政府采购电子化要求素 质更高的专业人才。 .
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建设需要一批技术人才 ,也需要一批管理人
再次,制订 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办法》 ,本办法的制订既要考
虑国内各地的探索与实践 , 又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本办法内容应该
包括信息公开、供应商管理、政府采购电子化程序、电子采据安全保护等方面规定。 青 最后 , 作为法律配套应该制订相关政策, 如 府采购电子化发 展战略 发展战略既要注重实效和步骤 , , 又要体现前瞻断 口 立法眭;
基础
1 7 年美 国学者 史密斯发表 政 策执行过 程 一文 ,使其 93 成 为研 究政 策执行 最早和最 有影 响力的学者 , 也使 得更 多政 策
公共政策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习笔记1、陈振明喜欢用公共政策学2、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猪口孝,公共政策学。
3、我国学者正式试用这一名称是桑玉成,刘百鸣的《公共政策学导论》4、王福生对“政策学”的界定是:从广义上说,政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给予分析、评价并探索其规律的学问。
5、政策学(中国)=政策分析(外国)=政策科学(外国)。
6、美国勒纳和拉斯韦尔一九五一年始创这门学科时使用政策科学名称7、我国用政策科学名称出书的是孙光笔张金马。
8、最早给政策学下定义的美国的伊斯顿罗斯威尔。
该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叶海卡德洛尔。
他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政策科学包括五个基本范畴,即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9、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10、中国古代有着如此发达的政策研究的主要原因是:(1)宗教不能解释而孔孟之道得以解释(大意);先秦时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又有科举制度;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做官路;11、十九世纪政治学沿着两条路线由思辨的哲学变成实证的科学:一条是约翰密尔和托克维尔比较方法与社会调查;另一条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通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对政治现象进行社会经济的考察和社会阶级的分析;1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2)他的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他的基本观点。
(3)在研究方法上,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基础;13、克劳维茨的政策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对此进行分析)(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14、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政策贡献:(1)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与方向;(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学习目标了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严重性,但是只是关系到当事人,尚未影响到其他人。
当问题超出了当事人而影响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并且,公众基于价值观念和自身的切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提出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公意诉求时,问题就转化为了公共问题。
而当社会的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政策问题。
2.政策问题的内涵对于政策问题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迪里 (David Diry)在《政策分析中的问题定义》一书中说:“政策问题是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可以通过公共行动来追求的改善机会。
”1琼斯在1970年版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中认为,政策问题是一种人们的需要被剥夺或不满足,可由自己认定或他人认定,且要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林永波、张世贤则认为,“所谓政策问题,乃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多数人觉察到或者关心到的一种情况,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规范或者利益相冲突时,便产生一种需要,受剥夺或者不满足的感觉,于是透过团体的活动向权威当局提出,而权威当局认为多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3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从政策意图的角度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需要或者不满足的某种条件或者环境,并为此寻求援助或者补偿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由受影响者直接从事,也可以由别人以他们的名义进行。
国内有学者认为只有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因而能进入政府议程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4陈振明认为,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5宁骚认为,在考虑政策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忽略两点:一是社会统治集团与社会多数民众在公共政策问题的认知上往往是有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有些可能并不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感知的问题却为统治集团的少数人所认识,因而也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二是公共政策问题尽管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然而并非都必须由政府亲自出面加以解决,有许多问题可由一1Willian N Dunn,Pb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4,p85. 2See David Diry,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Lawrence ,K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4.3林永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72页4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6页;5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4页些非政府的社会公共组织乃至政府委托的私人组织加以解决。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公共政策》是日本猪口孝先生主编的《现代政治学丛书》中的一个小册子,由日本政治学家乐师寺泰藏编著。
《现代政治学丛书》由20个小册子组成,组成了政治学的学术体系。
《现代政治学丛书》中文版序言里猪口孝先生谈及了此丛书的编纂背景。
日本政治学产生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政治学以推进国家政策为目的,所以政治学也称国家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自由化,日本政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政治学不再是一种把补充政府政策作为中心任务的国家学,而变成了了解政治组织形式并作出解释的一门独立的学问,更加具备市民学的色彩。
在日渐民主化的社会中,战前强调思辨和理念的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欧洲学派和战后突出实证和分析的以埃尔科特·帕森特等学者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都极大的促进了政治学的发展。
到了1980年,在日本产生了建立独立的政治学学术体系的思想。
《现代政治学丛书》就是这种思潮的体现。
我国政治学家编写政治类书籍大多厚的像砖头,里面的内容翔实却大都重在定义和描述。
拿起这套丛书的《公共政策》这本小册子不禁引起我的好奇,政治学的书竟然可以只有不到两百页的篇幅,而且序章“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标题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很快的吸引了我。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政治学书籍呢?作者在序章里告诉我们“本书与普通的教科书不尽相同”,“阅读本书时,不需要任何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是一部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书”。
编者献辞里猪口孝先生将公共政策学定义为“当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时,对其具体的政策措施、所需经费、政策效果以及政府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学术性研究。
”公共政策学在政治学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
《公共政策》是日本第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回答立案和实施公共政策时所必备的理论、方法论、实践知识和洞察力的著作。
第一部分为基础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为中心;第二部分为应用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政策分析法的实用战略和实例为中心。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篇一:《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公共政策分析》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内涵,并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现代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单一、简单以及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是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
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 所以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而且还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 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十分有必要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
学习《公共政策分析》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了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中,政府途径相比较其他途径的优势体现为:一是政府权威的广泛性,即除非遇到特殊的障碍,其权威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和人群;二是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对于国家政策而言,那些宏观调控政策,如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等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人口数量膨胀和质量提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等。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同时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消极的调控政策也被称为负调控功能。
这种消极作用,往往是因强调一种倾向而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所致。
比如,山西煤炭几乎是中国煤炭行业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06.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读书笔记《公共政策学导论》桑玉成刘百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说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其政治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
因而,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研究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对于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于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公共政策的界定:美国学者戴伊认为,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伊斯顿把政策看作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所从事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指出,政策是以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本书作者的分析:首先,所谓公共政策,它是一种政府的行为,或者准确地说,是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这里所谓的社会公共权威,是指能够运用它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对社会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的政治实体;其次,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再次,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或解决某种社会矛盾而作出的选择行为;最后,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
故而,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
公共政策的特点:权威性、政治性、普遍性、原则性。
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积极型政策和消极型政策、能动型政策和被动型政策、全局性政策与局部性政策、长期性政策和短期政策。
公共政策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对政治的理解:第一、政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公共权威的存在,这是从静态上理解政治;第二、政治表现为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系列活动,即把政治理解为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这是从动态上理解政治。
用政治过程的观念分析问题,社会公共权威的政策行为是一国政治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公共权威的政治活动中,政策行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政治活动。
在履行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职能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职能,其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政策,以确定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拍板说”,认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如何进行决断的过程;“规划说”,认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依据目标、价值和实践而设计规划的过程;“因素说”,认为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构成政策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政策结果的各种因素;“活动说”,认为政府的所有活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说”,认为公共政策学就是研究政府如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学问。
本书作者认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威的政策行为及其行为过程中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和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关于政策与政策环境关系的研究;关于构成政策系统的主体与客体的研究;关于政策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政策一般方法的研究。
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和后行为主义时期。
传统主义时期的政治学注重研究国家的历史、法律和制度。
行为主义政治学则以注重人的行为为出发点,即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个人或团体行为的社会与心理基础、投票及其他政治活动的决定因素、利益团体与政策的功能与立法、行政、司法的各种不同过程和行为。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致力于描述与解释政治活动的前因后果和环境因素,研究政治环境对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它是政治学发展到行为主义时期的产物。
研究者认为,社会公共权威的政策行为,是社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行为。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政治活动的本质和宗旨,对于探讨政治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于社会的发展面对实际政治运作所提出的要求,也促使了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罗斯福新政为美国化解危机,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人们提出了“政治求助于科学,官员求助于学者”的主张,希望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面对实际,研究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以使社会经常保持良性发展。
正是在社会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应运而生了。
公共政策学发展有三个阶段:1.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的政策科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学的研究注重“科学化”目标。
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重视研究人的政治行为同时,又提倡对政治决策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2.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政策咨询与“政策周期”时期,所谓“政策周期”就是认为一项政策经过制定、实施、评估等阶段后,必然会有一个政策终止的阶段;3.八十年代以后的比较公共政策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视野大大开阔,而且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政策效率上。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特点:1.定量化。
主要表现在以数学为主要的研究手段,结合应用统计资料乃至电子计算机,从而计量出公共政策之中的某些数量关系。
“定量化”的主要方式是抽样调查、指标测量和模型设计。
所谓抽样调查就是按照科学原则选择部分政策客体进行研究从而推测全部客体的过程;所谓指标抽样,就是通过某些数量指标反映政策客体特征的过程;所谓模型设计,是指编制用来分析或规划公共政策相互关系与发展前景的数量模型的过程。
2.实用化。
在我国研究公共政策学的作用:宣传政策、理解政策、完善政策、预测政策、评估政策。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机构:民间的“独立”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营业性或半营业性研究机构;政策筹划、咨询和协调机构;民意调查研究机构;学术性研究机构。
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法则:1.环境法则。
其意在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说明公共政策,以表明公共政策对于环境的依赖关系;2.预测法则。
其意在用预测的方法,研究尚未发生的而又必然或可能发生的政策现象,以说明公共政策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可能性;3.整体法则。
其意在从整体的角度,评判公共政策的实际效应,它的目标是寻求政策的整体最佳效应,以及达到这种最佳效应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公共政策理论古代公共政策理论: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客观的形势需要以及变化发展了的情况为依据,这是古代公共政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近代公共政策理论:在近代社会,公共政策的领域除了军事决策以外,还涉及到政治的以及其他各个方面。
尤其重要的是,这时期已经出现了关于国家基本政策倾向的主张。
1.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决策理论。
他提出的决策理论思想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他提出有而不用比用而不当更为不好,他还提出决策者要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决策的思想。
2.自放任的政策倾向。
亚当·斯密的政策理论是以他所谓的经济人的利己心为其立论基础的。
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斯密提出了“自放任”的政策思想。
他认为经济上的自放任是自然发展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
他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提倡让市场来调节经济,并认为市场是一种“看不见的手”,它具有足够的力量来组织社会生产,调节生产规模,从而使经济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斯密把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国防、司法、商业活动、学校教育和政府本身开支几个方面。
现代公共政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奉行政府广泛干预社会的经济领域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1.传统公共政策理论,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韦伯,他在《社会学随笔》中提出了理想科层系统的政策理论。
2.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流派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解决公共问题,这一流派不拘泥于制度、法规、组织等的静态研究,广泛采用系统分析、运筹学、控制论、博弈论和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运用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史学、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着眼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决策学者赫伯特·西蒙。
他的决策理论一方面强调权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政策研究。
因此表现出从提倡权威的传统的公共政策理论向提倡科学的行为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理论的过渡。
行为主义政策理论的直接倡导者是美国政治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分析加哈罗德·D·拉斯韦尔。
他在1951年的《政策科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说明。
他把政策制定过程划分为信息、建议、法令、援引、实施、评价、终止七个步骤。
此外,他还提出了政策研究学者在决定过程中的任务:一是确定决策的目标和价值;二是收集和提供有关信息;三是指出几种政策方案及其最佳选择。
行为主义政策理论的方法论特点在于其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和“系统”方法。
3.后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理论。
这一时期学者提出要改变研究的先后顺序,即把内容置于技术之前,把社会相关性置于“纯科学”之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1.执行机关互动理论。
即以行政机关为基础,将其互动关系作为探索的依据,这一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米尔布里·麦克拉夫林,他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试过程。
2.执行“博弈”理论,即以近代政治学中“博弈”的概念观察执行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就政策目标的达成所作的谈判、评价与妥协的互动情形。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德克是其代表人物。
巴德克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期间包括下列因素:.政策执行人员,即竞赛者;.利害关系;.策略与技术;.竞赛的资源;.竞赛规范;.公平竞赛的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他认为,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战略”选择。
3.执行循环理论。
提出者是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马丁·霍恩和弗朗西·F·拉宾诺维茨。
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系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以及监督阶段。
每一阶段必须奉行三项政策执行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官僚原则和共识原则。
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循环的。
此外还有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珀金斯、辛德和戴伊。
评估的目的在于获知政策执行的情况,了解执行机构所面对的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以便形成改进政策的决定。
第三种是公共政策的比较理论研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卡尔·W·多伊奇、阿诺德·J·海、德海默、休·赫克洛和卡罗林·亚当斯。
马克思主义公共政策理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政策依据。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情况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政策区别。
其次还要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发展和调整公共政策。
2.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政策目标。
在具体的政策活动中,要求我们始终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最终政策目标是否确定,它是什么;第二,我们具体的政策目标对于最终政策目标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是否偏离了这一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