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金融经济学第一章-引论
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
2. 解决的核心问题 货币经济学:货币资产的价格: 利率、汇率决定机制及定价 金融经济学:金融资产的价格:资产定价机制及其定价
3. 分析方法 货币经济学:基于宏观经济总量运行结果的市场均衡分析 金融经济学: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决策行为结果的市场均衡 分析
Oskar Morgenstern (1902-1977)
2.2 现代金融经济学
1952年马科维兹(Markowtz)在JF上发表了题为 《投资组合的选择》,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 也称为“华尔街第一次革命”。
同年亚塞•罗伊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安 全第一与资产持有》,同样解决了马科维兹的投资组 合选择问题。
二、什么是金融经济学?(续)
货币经济学
vs.
金融经济学
货币/ 信用 创造与控制
国际 金融学
货币 银行学
时间/ 风险 优化配置收益
公司 财务
投资学 (资本市场)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和工商企业
货币调控
提供流动性
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
1. 研究对象 货币经济学:货币的功能、形式、货币制度、
货币供给与需求 金融经济学:经济主体的跨期资源配置:
国际 金融市场
公司财务
资本市场 (投资学)
金融经济学
三、金融经济学与金融学其他课程关系
为什么要学习金融经济学?
理论金融经济学是代表人类对金融领域 的最为“理性”的认识。它赋予我们对金融 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的基本框架,并且构成金 融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因此,为 了深入揭示金融现实的本质,这样的理论框 架是绝对必要的。但是,由于金融现实无比 复杂,这样的理论框架直到半个世纪以前才 开始逐步成形,并且在这一框架中能揭示的 金融的本质仍然相当有限。因此,人们还需 要通过许多其他的手段来认识金融。
现代企业理论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现代企业理论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启示作者:周冰洁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3期摘要: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探讨了传统企业理论所忽略的问题,将研究领域深化到企业组织内部,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
现代企业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用于分析中国企业改革问题,成为十分热门的理论。
本文通过总结和评述现代企业理论,旨在为我国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企业理论;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一、现代企业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1.科斯企业理论。
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
科斯主要研究了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边界如何确定以及企业为什么会节约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企业本质是价格机制替代物。
关于规模问题,科斯认为市场没有变成一个大企业是因为:替代有一定的限度,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的相对大小决定了企业规模。
然后,科斯认为企业是用一个长期契约来替代市场上的一系列短期契约,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2.间接定价理论。
该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的直接定价成本或交易费用。
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相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中间产品市场,“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
只有当间接定价费用小于直接定价费用时,企业才会出现。
杨小凯和黄有光基于张五常理论,借助于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三个因素,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契约模型。
3.代理理论。
1.团队生产理论。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斯发表论文《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内部结构,提出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个生产活动需要多个不同生产要素的参与且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第二,整个产出并不是各个要素贡献的简单相加;第三,这种性质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非常困难。
“团队生产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团队生产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监督者,这个理论的特征在于,团队成员的监督者就是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资本主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他享有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因而产权占有主体是唯一的,产权结构是完整统一的。
《新制度经济学》第五章 公司治理
一、监督者的激励与约束(2)
2、激励监督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格罗斯曼、哈特、莫尔
等人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产权 结构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1986,1990,1995) 认为,剩余控制权才是企业所有权的本质,剩余 控制权的配置与激励和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剩余控制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存在有专用性 投资导致的“套牢”问题时,它影响当事人事后 讨价还价的地位,从而影响事前的投资决策。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层的委托-代理关 系中,在职业经理人所构成的科层组织中,越是 上层经理人,对其监督和激励就越关键。否则上 层经理人的激励约束不足,将导致由他以下的各 层代理人都得不到必要的监督与激励
第五章 公司治理
第一节 什么是“公司治理”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一般原则:激励与约束 第三节 资本结构与控制权 第四节 外部竞争压力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什么是“公司治理”(一)
公司治理在狭义上是指有关企业董事会的 功能、结构、股东与董事会及经理层的权 利配置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在广义上 还包括各项监督激励制度、财务制度以及 经理选聘等市场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影 响企业组织运行的一切契约安排和市场力 量。
显然,通过对代理人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 代理问题,通过一种精心设计的激励契约同样可以起到遏 制委托—代理问题达到激励相容目的的重要作用。
二、激励与风险分摊问题(1)
1.激励原则与风险分摊原则的冲突
从风险有效分摊的角度看,企业给其风险 回避型的雇员支付固定的报酬将是最优的 契约安排,即应将所有的风险都转移到企 业而不让雇员承担任何风险。
第一节 什么是“公司治理”(二)
一、公司的由来 二、企业内的委托—代理问题
一、公司的由来(1)
尤金法码
Eugene F. Fama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经济学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
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
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
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尤金·法玛教授是美国经济协会、美国金融协会会员、《金融》杂志副编辑(1971-1973,1977-1980)、《金融经济学》杂志顾问编辑(1974-)、《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副编辑(1975-1977)、《美国货币经济》杂志副编辑(1984-1996)、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金融学会会员。
2013年10月,尤金·法玛与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经历1963-1965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助教1966-1968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副教授1968-1993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教授1975-1976CATHOLIC 大学访问教授1982-1995加利福尼亚大学ANDERSON研究生院访问教授1982- 市场及投资委员会研究董事、成员、基金顾问研究法玛教授的研究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
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已贯穿于经济学、商务学和金融学。
他不仅研究了金融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的资产分配关系,还研究了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公司与竞争,风险管理,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不同通货的价格以及货币与银行业。
企业剩余
企业剩余克莱因(Klein,etal.1983)和道(Dow1993)认为企业剩余是“准租金”,就是指那种不会影响现有的对需求者的供给而只是将来影响供给的要素的报酬。
青木昌彦(Aoki1984,1988)认为企业剩余是:“准组织租金”抑或“组织租金”。
尤金·法玛和迈克尔·詹森(EugeneF.FamaandMichaelC.Jensen1983a)认为企业剩余是企业的不确定的收人流与合同中规定给予代理人的固定报酬的差额,即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合约所规定的对净现金流量的所有者为剩余索取者。
郭继强(2004)认为企业剩余是组织剩余,是指企业的总收入(总收益)减去支付给外部所有者的报酬和内部要素所有者的保留收入后的余额。
曾爱青、刘智勇(2005)认为企业剩余是企业总收入弥补完相关支出后的余额。
企业剩余=企业总收入-企业内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费用=企业总收入-资产与服务的市场交易成本-要素使用的保值成本。
郑立群、夏庆、吴育华认为可用企业的经济增加值(EVA)构造企业剩余函数。
理想EVA=税后经营净利润-投资总额(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比例×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普通股成本)。
史正富(2002)认为企业净剩余是剩余价值中扣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耗费后,真正归于产业资本所有者的最终余额即:S=W-(C+V)-RD-MS-GA-IR,其中RD、MS、GA、IR分别为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
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
简单地说是对利润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在实践中,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经营者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盛行的让经营者持有股份或分配给经营者期权。
这种激励方式的主要机理在于,让经营者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虚拟股东,使经营者与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取向完全一致。
一.深入研究编辑杨小凯、黄有光(1993年)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自给自足索取权结构(A)以及劳动分工要求下的进行组织交易的三种剩余索取权结构,即由产品市场与管理服务市场组成的结构(D)、由产品市场与被雇佣在企业里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Y)、由产品市场与在企业里被雇佣来生产产品的劳动市场组成的结构(FX)对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的影响,解决了管理者的管理服务直接定价的问题。
代理理论
读书报告——对代理问题的一些理解代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导致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两个方向一个就是由交易成本引起的,一个就是由代理问题引起的。
法玛和詹森对现代公司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向我们阐述了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于公司所有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而如何使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的对应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所在。
不同的资本结构下产生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也是我们要詹森和麦克林探讨的问题。
我们知道,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是公司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
当企业中的决策由经理作出,而他们又不是企业的股东时,就产生了法玛所谓的“管理”与“风险”的问题,也就是委托—代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工作努力可能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而仅获得部分收益,或者说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可以享受全部好处而只承担了一部分成本。
这样就造成了管理层的工作激励不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管理层是完全所有者时的市场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股权的代理成本。
在法玛的《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中,只是简要说明了由股权融资的情况下产生的代理成本。
由于企业的股东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将经营权交给了经理层,会引起股东价值最大化和管理层价值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建立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运作的关键。
法玛认为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
对管理层进行约束来自己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法玛认为,虽然经理层当期的工资是不受现阶段团队业绩的影响,但是他所在的团队的成败却会影响他未来的工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资本市场会折射出经理层的能力和行为。
因为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的股票价值的信号,这体现经理层的经营业绩。
两权分离的可行性内部原因是有很强的经理间监督,还有约束最高管理层的董事会,外部原因为经理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根据业绩挑选经理和支付报酬,即有效的资本市场的约束。
代理理论视角下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CHAPTER
03
代理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创新
代理理论与企业创新的关联
要点三
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Agent)之间的关系,即一方(委托人)委托另一方(代理人)完成某项任务或行使某种权力,同时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要点一
要点二
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等手段,实现企业发展和竞争优势提升的过程。
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urley)和米恩斯(Means)发现,很多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管理层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代理理论因此成为研究公司治理、合约设计和激励机制的重要工具。
代理理论的定义与背景
代理理论的核心概念
03
代理理论对于解释和管理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所有权结构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所有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所有权结构类型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影响。
实证研究综述
总体来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所有权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相对于单一所有制和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此外,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可以缓解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对企业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CHAPTER
05
研究结论与启示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引言最近我研究了一些关于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的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议题的理解和一些个人观点,以及对于公司理论的一些读后感。
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希望能够清晰地展现我的思路和观点。
代理问题什么是代理问题代理问题是指当一个人(代理人)被委托为他人(委托人)行使某种权力或职责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全力以赴履行职责的现象。
这一问题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例如政治、经济、组织管理等。
代理问题的原因代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
代理人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同时,代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冲突,导致代理人偏离了委托人的期望。
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可以从监督与激励、契约设计、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
•监督与激励: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激励代理人尽职尽责。
监督可以包括定期检查、报告制度、绩效评估等方式,而激励可以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等方式。
•契约设计: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契约应当包括明确的目标、约束措施和激励机制,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期望行事。
•治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可以促使代理人更加负责地履行职责。
治理机制可以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以监督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个人观点代理问题是组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现代企业中,代理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管理者与股东、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因此,建立有效的代理机制和治理机制对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认为解决代理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监督与激励是最常见的手段,但单一依赖监督和激励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合理的契约设计和治理机制的支持。
只有在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够有效地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企业理论第四章 委托代理理论
整理课件
国有企业承担充分就业的责任
今年5月,为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的就 业压力,重庆市政府提出,今年在渝的国有企业必须大规模 扩招大学毕业生。下达的指标如下:市属重点国有其偶也招 收大学毕业生7000人,中央和外地在渝国企招收大学毕业 生6000人。为此,重庆市国资委还专门发文,明确市属重 点国企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大学生的招聘工作, 并实行目标责任制,为完成任务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考核和 监督。
▲为什么是代理人侵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不是相反?主要是信息 不对称和有限理性所致。
整理课件
(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因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引起的四个方 面的问题,即信息传递、信息甑别、隐藏知识和隐藏行动。前 两项导致逆向选择;后两项导致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 ■上述中的第1类、第2类问题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签约前和签 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契约是有风险的。委托 人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会采取逆向选择行动。
MxU i Mx 2 U MxU i
即各项分效用的边际效用相等。
■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激励 因素尽可能包括所有变量;二是要正确把握每项变量使用时的 “度”,使之满足最大化的条件。
整理课件
2、职位消费激励
■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业绩,明确职位享受相应的消费标准,这 是对经营者才能和人力资本的一种肯定。
1、委托人监督成本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 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作者简介:尤金•法马,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他的研究不仅包括金融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的资产分配关系,还包括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公司与竞争,风险管理,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不同通货的价格以及货币与银行业。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这就是说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
写作动机及研究背景:本文试图说明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如何分离的。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管理层激励问题,这些问题研究促使了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模型(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或者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合一),而是更集中的研究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在代理问题研究中,虽然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是经济学家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
企业就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也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产权文献中认为企业家起着中心作用,然而这也很难解释清在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在管理者手中,而管理者是从所有者中分离出来的。
本文主要观点:本文认为,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基础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经济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
我们首先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也暂不考虑企业家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管理和承受风险两种要分离处理的职能都归给企业家。
因此,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它被迫加强对自身的监督,而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要正是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本文的分析框架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关——本文首先放弃的假设管理是一种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这一切都有“决策”的特性。
我们假设企业租赁其他所有的生产要素,租赁契约在每一个生产期开始时协商签订,并在结束时付清。
企业代理问题
三、代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2.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应包括: ( 1 )基本工资与福利,用于保障企业经营 者的基本生活; (2)与短期效益挂钩的奖励; (3)与长期效益挂钩的奖励。长期激励的 比重应相对较大,这样有利于促使企业经 营者努力改善企业的长远盈利能力。
三、代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委托代理的概述
2、委托代理的特点
委托代理是基于受托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委
托授权在委托代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委托代理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如在商业、工业、
贸易、经营等市场行为中得到广泛应用;
委托代理中的代理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代理
机构的种类很多;
、案例分析
3、委托代理关系存在问题
委托人与代理人相互缺乏信任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同
委托方对经理人的监督制约缺失
委托方对经理人的激励缺失
四、案例分析
4、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搭建委托代理双方的信任桥梁 促进所有者与经理人目标利益一致
确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监督约束机制
四、案例分析
2、国美之争引发的问题思考
根据公司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即一个在公司 众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契约网络。公司契约理论同时认为,现代公司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严重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在于降低 代理成本。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现代企业普遍的特征,因此就形成了所有者与管 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由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契约理论演 化而来的,是20世纪末以来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是一种产权应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委托人希望代理人采取一些需要成本的行动,但他不能直接观察 代理人的行动,只能通过观察已有的产量,部分地了解代理人的行动。 家族企业里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签署契约协议的形式将所有者与管理者连 接起来,家族企业雇佣代理人管理企业并赋予其一定的决策权。而当前的越 来越多的中国家族企业走向上市公司的道路已成为一股热流,在转型的过程 中可能也会产生类似于国美案例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此我们需 要运用以上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来认真分析研究国美之争的本质并作出总结 。
(经典书)企业理论:现代观点读书笔记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一、斯密理论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好处三点p7Tips: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关系)从此角度看,企业就是将那些具有专门技能、分属各种职业的人集中在一个作坊内,利用专门机器实现某些特殊工艺的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Tips: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经济的专业化;此理论背景是手工工场是制造业主要组织形式。
2、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定理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
它是不以个人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
(案例:苏格兰高地偏僻地区亲手自己做很多事情)a市场范围的扩大为劳动分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深入使得人们有可能终生专务一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职业。
b分工继续扩大,单人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就出现了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购取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c这种产物,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不同的资质才能,而企业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集合专门职业、专门机器、专门工艺、专门技能为交换的目的,互相协作,不自觉的满足市场对产品需求,随市场膨胀,它也会逐渐变得复杂,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时候,就会被新的组织形式所代替(企业组织解释)3、斯密定理的两难冲突:施蒂格勒的解释从第二点,斯密定理说明:市场范围扩大,会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带来生产力的增加。
从这点看,似乎企业会一直扩张下去。
两难困境:A若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典型的产业结构一定是垄断B若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都是竞争性的)施蒂格勒解释:首先按照厂商的不同功能或活动范围的不同操作阶段对厂商分割。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
代理问题和公司理论读后感“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读后感本文是EUGENE FAMA 1980发表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一篇论文,是自1936年科思以来又一篇论述公司性质的革命性文章。
本篇论文的中心观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由各种合同组成的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传统的企业家或“雇佣者”有双重责任,即管理者与风险承担者,但现代的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已或多或少地从公司股东分离开来了,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管理者与风险承担者分离,公司在与外部其他企业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对内部管理者及员工的有效监督。
并提出外部经理劳动市场的存在,管理者内部的自我监督及董事会的存在等均可产生对管理者行为的有效制约,通过工资调整,控制管理层行为可有效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代理问题。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为文献综述,引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对公司所有权概念的再次明晰;第三部分明确了公司管理与风险承担的概念;第四部分是对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一、文献综述:1、Baumol(1959)、Simo(1959)、Lyert&March(1963)、Willianson(1946)等提出“行为理论”和“管理者理论”,反对传统的企业家(集所有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主要研究了关于那些控制并管理但并不拥有企业的管理者(这些人并不完全同于传统的“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及其激励问题的理论。
有权结合在一起,此外公司的风险承担功能与所有权结合在一起还体现在不同的投资者上,如债权与股权所有者往往承担的风险不一样,前者大于后者。
区分资本所有者与公司所有权是非常重要的:公司是一组合同组合,公司每一要素均有自己的所有者,合同的作用是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得到产出,并按不同的投入分配产出所有,消除公司是券商所有的观念,是更好理解所有者(债权所有者、股权所有)没有必要控制整个公司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把固有的企业家的观念放在一边。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请老师过目:一、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必要性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之所以必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制度的实行.在公司制度下,企业的财产关系由“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即所有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而经营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
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必需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原因如下: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1)委托人(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最终表现为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2)代理人(经营者)的利益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经营者的自身效用是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一个函数。
由于其货币收入要由董事会根据其经营业绩来决定,以至于经营者为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便转向非货币收入,如追求奢侈的办公条件、气派的业务旅行、公款吃喝等.凡此种种通常都必须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
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控制不对称。
代理人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经营信息,而委托人则不能。
3.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任和风险不对等。
资产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承担最终的责任,而代理人承担的责任仅以损失自身的名声和职位为限。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健(一)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二)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
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一、经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经理人员的收入构成不合理.经理人员的收入构成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名义收入偏低,而灰色收入很高,如公费吃喝玩乐、公费出国、公费游山玩水、公费购买豪华汽车、公费购买高级住宅等。
2.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短期性.激励的短期性主有表现为激励局限于在岗期间,以至于经营者在离职前通过各种途径“最后捞一把"以增加自己灰色收入甚至不合法收入。
对经营者激励的短期性,是产生“59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手段错位。
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读书报告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管理理论读书报告---读《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迈克尔•詹森和威廉•梅克林合著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一文发表于1976年。
在阅读了《企业的性质》和《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两篇文章之后,再阅读这篇文章,对于企业的形成、内在运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企业的性质》一文从市场的使用成本和交换、契约等角度讨论了企业的形成,科斯认为企业的边界是交换的范围。
在边界处,市场体制被抛弃而代以权威和指令来完成资源的配置。
《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主要讨论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企业雇员和雇主之间关系的形成和深化。
该文从团队生产、古典企业、利润分成企业、合伙制企业、社会主义企业、公司、非盈利企业等几种企业形式入手,讨论了成本考核、团队生产的效率、“偷懒”行为以及剩余所有权的索取。
《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进行了深化,主要论述了契约的代理费用与监督成本。
这篇文章的一大贡献在于将代理理论、产权理论、金融理论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发展成一种有关企业所有权结构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三个部分。
在提出代理成本理论之后,作者将之用于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分别讨论了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利弊,以及融资结构的选择等问题。
在第一部分的导言和概要中。
作者首先道明自己的理论有助于解决关于企业定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10个问题。
继续对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作“黑匣子”、产权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紧接着重新定义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综合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指出和剩余损失之和。
最后,在科斯对于企业定义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企业的定义。
作者认为企业的并不是一个个体,对企业进行人格化的暗示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误导。
企业如同其他大多数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假设。
作者给出的企业的最终定义是:企业是有一系列契约组成的法律假设。
代理理论在中国国企中的管理会计应用
代理理论在中国国企中的管理会计应用代理理论在中国国企中的管理会计应用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一.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学界对企业内部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与利益相冲突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出最优契约促使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工作,从而提升双方的利益。
代理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公司制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张,涉足于多领域发展,经营结构出现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企业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的模式被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取代。
在充分利用资本优势与知识优势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下,企业能够更有利发展。
两权的分离在为企业发展带来新能量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同时,同时也埋藏了隐患。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下,委托人的目标是使得资本不断增值,企业价值最大化。
而代理人的目标是使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的体现不单单在报酬上可以提现,还可以通过奢华的工作环境等物质条件,经营者甚至可以通过盲目的扩张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帝国,使得自己的管理权进一步扩大,在最大化经理人效用的同时却忽视了股东利益。
两者目标的偏离使得两权分离从一开始提出就带来一定隐患。
因为委托人被排除在企业经营权之外,与代理人相比,在获得企业的信息能力上,会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信息不对称使得委托人无法清楚的了解代理人的行为是否从股东利益出发。
代理人本身拥有的个人信息使得在契约签订之前会有逆向选择的风险,在契约签订后,经营公司的过程中经营者比委托人了解大量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道德风险。
作文/zuowen/二.我国国企背景下的代理问题由于我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并且又处在经济转轨时期,以西方私有企业为研究背景提出的代理理论在不考虑我国特殊背景直接运用到我国国企中会有一定的不妥,因此在国有企业的背景下研究委托代理问题有其意义。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委托代理人的选择问题,在私有企业形式下,委托人通过对资本市场的考察进行投资,依赖董事会从经理人市场上选择经理并进行委托代理,委托代理链条表现为委托人→董事会→代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碎碎片片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
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
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
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
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
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
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
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
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
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
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
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
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
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
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
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
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
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
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
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
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认为:古典企业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契约结构,包括:①联合投入生产;②若干个投入品所有者;③与联合投入的契约各方都发生关系的某方当事人;④有与这些契约无关的其他投入品所有者重新商议签订任何一种投入契约的权利;⑤拥有剩余要求权;⑥有将其中心的契约性的剩余要求的地位卖掉的权利。
在现代公司中,管理者被定义为③④的主体,风险承受被定义为⑤⑥的主体,并且这两个主体是分离的。
因此,任何一定的契约集合,都处于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之中,它们类似于生产要素相互合作的团队。
如果团队不能使要素受到市场保护,那么,它就会使风险承受者。
资本市场是现代公司中的风险承担者买卖其服务的市场,能以相对低的交易费用在团队之间流动,并能通过将投资分散到各个团队中去而避免任何一个特定团队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证劵组合理论告诉投资者不要把财富过多的依赖于某一个企业,否则会对监督企业活动的细节失去兴趣。
因此,承担风险的有效配置意味着证券所有权和企业控制权的大幅度分离。
同时,有效的资本市场提供的关于企业证劵价值的信号,对于管理者劳动市场重新评估企业管理者是重要的。
3、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分离的生命力:一般评论外部管理者市场为企业施加了许多直接压力,一种来自发展着的企业总是在市场上寻找新的管理者的实施,另一种是管理者对自身的内部监督。
而当最高管理者之间存在竞争时,他们可能最早得知企业经营状况,并成为最敏感的批评者。
最高管理者取得对董事会的控制后,对于彼此之间的竞争,他们更倾向于骗取和剥夺证券所有者的财富。
外部董事的介入,可能会降低这种骗取勾当的出现,同时董事会的活力可能会得到加强。
董事会的外部成员被认为是专职的调停者,任务就是刺激和监督企业最高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但外部董事又会受到他们的劳务市场的约束。
董事会是一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制度,是被称为企业的一组契约的最高内部监督者,最重要的职能是督导企业内部的最高决策者。
在竞争环境中,采用一类成本较低的监督机制更易生存。
因此,董事会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替换或者调整高级管理着的机制。
4、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生命力:细节有三个一般条件足以使管理者市场的工资重估成为一种完全的事后结算形式。
第一,管理者才能与他对在职消费的口味很难被确切理解并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必须诉诸管理者市场,至少是部分地求助于管理者现时和过去经营成绩的信息。
第二,管理者市场能够适当地使用当前和以往的信息来调整未来的工资,并能够理解工资调整过程中发生的条件约束力量。
第三,工资调整过程具有足以解决管理动力方面的所有潜在问题的重要意义。
4.1 例1:市场化的人力资本假设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即他未来的工资流,是一种可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再假设经营者认为,由于对未来工资要重估,因此其人力资本现值是随着对财富的最小无偏估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只要管理者不是风险偏好者,对其人力资本的重估就完全采取事后结算的形式。
但预计的未来工资调整结果所表示的管理着财富的变化,并非总是等价于完全的事后结算。
4.2 例2:边际产品的随机过程假定在任一时期t内,管理者可被考核的边际产品由两部分组成:①在管理者的才干以及他在时期t内付出的努力和额外消费等已给定情况的预期价值;②随机干扰。
即,边际产品等于期望价值加随机干扰。
Z t = Z t +εt (1)再假定风险承担者对任何风险都是中性的,且一时期内的市场利率总是为零,假设管理者工资契约已签订,因而在边际产量的事后考核中,只要风险承担者承认干扰εt ,任一时期t内管理者工资就是边际产量的预期价值Z t,其数值取决于已考核到的过去的边际产品的价值。
这是对中性风险承担者的最佳安排。
但对于风险规避的经营者来说,未必是最优的。
但是,事先规定按照管理者边际产品的当前预期值支付工资的契约,在缺少完善的契约事后实施的场合,就会产生道德败德行为问题。
当管理者的边际产品Z t被估定,就会谋求更多的额外收入,并付出较少的努力。
为此,事后实施机制引入了模型。
在假定Z t跟随者一个随机移动的现有方案中,马思(1960年)指出:Z t = Z t -1 + (1-Φ)εt-1 (2)这里的参数Φ(0<Φ<1)越接近零,相对于随机波动的方差,即(1)中的干扰项的方差就越小。
展开式如下:Z t = (1-Φ)Z t-1 +Φ(1-Φ)Z t-2 +Φ2(1-Φ)Z t-3 + … +εt (3)Z t = (1-Φ)Z t-1 +Φ(1-Φ)Z t-2 +Φ2(1-Φ)Z t-3 + (4)尽管管理者是根据事前预期的边际产品获得报酬,但他并不规避事后的边际产品从(4)中推断,Z t-1有Z t的权重1-Φ,有Z t+1的权重Φ(1-Φ),Z t+2的权重Φ2(1-Φ)等等,最后,Z t-1对未来预期边际产品,从而对未来工资的总贡献恰是Z t-1。
如果利率是零,就意味着风险承担者允许管理者按所有这些跨时期的财富转移的现行机会成本,将其边际产品跨向未来时期。
结果,管理缺少激励以消除不负责任的情况和对事后考核的边际产品的额外消费。
假设管理者劳动市场知道工资调整的重要性,则这一过程就等价于完全的事后结算。
所以,由于风险承受者或证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两所引出的潜在管理者激励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有一个明显的限制,式(4)的平滑过程有无数项,而管理者的工作寿命有限。
因此,Φ要充分地远离1,接近0。
4.3 若干扩展式(1)—(4)中概括的例子比较特殊,它只是预期边际产品跟随者一个随即变动,从而边际产品的差异成个稳态的、一阶趋于平均的过程,因此,作者又将其改变为:Z t =π1Z t-1 +π2 Z t-2 + … +εt (5)Z t =π1Z t-1 +π2 Z t-2 + (6)1i π∞∑= 1(7)这些可被看作当工资等于边际产品预期值时,通过工资调整过程加强准确全面事后结算的一般条件。
管理者通过自己承担所有边际产品的风险,可以避免对其工资的任何风险贴现,从热保持另择企业的完全自由,即在每个阶段末接受以他事后考核的边际产品支付的报酬,而非事先预期值,从而逐个阶段的对当前企业都进行完全时候结算。
4.4 契约性结算管理者可简单的订立契约:以边际产品的完全事后考核值作为工资,从而他利用资本市场将考核的边际产品平滑到以后各阶段。
式(5)—(7)中的权数π,正好是安歇使得能最优的得到信息并因此最优的平滑或平均化考核管理者边际产品中随机干扰的权数。
通过订立契约,管理者可达到同样结果。
5、结论式(5)—(7)所表述的模型是一种特殊情况,二重要的具有一般性的是,在工资调整过程的权重至少等价于完全事后结算的所有情况中,管理者激励问题——通常因为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相分离产生——都可得到解决。
四、收获在现代企业中,要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抛弃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而应该把管理经营职能和承担风险职能看作是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
因为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不一定同时在一个人的手中。
同时,这两种分离的要素都有它自己的市场来向它们提供各种机会和增进绩效的动力。
承担风险的最佳方案隐含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