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新史学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论文

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论文

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论文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论文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论文《新史学》的另一种历史意义【摘要】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发表,无疑在学术界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意义,而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也只是就这方面来探讨,在这种学术上的历史意义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却是甚少提及或为大家所忽略。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探讨了其在思想史上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史学《新史学》历史意义甲午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再次面临更加深重的民族灾难,国家主权进一步沦丧;1898年“戊戌维新”以“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的悲壮流血而惨烈失败。

这两大首尾相接的历史事件是梁启超先生创作《新史学》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的历史坐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怎能不促使国人反省深思:国家的希望何在?民族自强的出路在哪?寻找这出路的方法是什么?怎样去寻找出路?这一连串的疑问成为那一特定时代国人日夜思虑的问题。

他们开始反思自身,从自身寻找存在的问题。

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新史学》的发表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经过一段过程,先知先觉的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作为参与和领导戊戌维新运动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如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维新运动的失败教育了国人,也教育了包括像梁启超此类先进的国民知识精英。

国民的思想不破除腐朽的封建禁锢,国家何来希望?国家怎能立于地球之上?史,历来为国家的鉴本,历来国家的兴衰,必载于史;人民欲晓国家的过往,必求于史。

梁启超这位毕生都在探求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先驱人物也终于注意到了“史”中的伟大力量,并试着将蕴于这伟大力量释放出来、解放出来。

“史界革命”②遂即爆发——“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1902年,梁启超先生的《新史学》于《新民丛报》上发表。

在该文里,梁氏入木三分地痛陈了传统史学的弊端,即所谓的“四弊二害”③之后,从世界人类社会进化的观点重新给予了“史”以全新的定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新史学》是梁启超撰写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此篇文章收录于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中。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史界革命”的理念,呼吁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历史,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转型。

他认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事件,而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研究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赏析方面,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界革命”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全面、多角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他的新史学理论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黄敏兰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

1902年,他发起“史界革命”,推动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

梁启超在历史学的各个方面: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中外历史编纂、史学史、人物传记等各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史学革命思想及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百“现代史林泰斗”。

①年史学基业。

梁启超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灵”、一、挑起“史界革命”大旗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新史学》一文,公开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从此而开辟了中国现代史学的新天地。

梁启超《新史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宣言书,宣告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史学的终结。

梁启超的“史界革命”堪称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

梁启超的“新史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梁启超主要是政治家,其学术活动多以政治为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此时梁启超对传统史学主要是进行政治批判而缺乏学术分析,对新史学也未做实质性的学术建设。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着重阐述的是政治理论,分析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落后的国民性,探讨西方民族强盛及中国落后的原因。

当时梁启超是要以新史学动员民众与专制势力作斗争。

所以他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国不可救”这样严重的问题。

直到梁启超退出政坛,成为纯粹的学者后,他才全身心地致力于新史学的学术建设,对传统史学的评价也趋于客观。

《新史学》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宣扬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政治理论,另一部分是主张用新史学这一新学术来教育民众的史学理论。

不过,这两部分是融为一体的,很难截然分开。

例如他论证的“正统”问题,既是指史学上的正统之辨,也指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宣扬民主政治理论,也是他提倡用新史学、新学术来启蒙和教育民众的实践。

所以,“史界革命”既是学术革命,也是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新史学》主要内容如下:11批判旧史和旧政治。

《新史学》的一多半文字都是用来批判旧史。

除第一节《中国之旧史》外,还有后三节《论《论书法》和《论纪年》。

梁启超的_新史学_是文化史

梁启超的_新史学_是文化史

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文化史张昭军【提要】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干是文化史。

从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到20年代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间有发展变化,也有矛盾冲突,但总体上是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从文化史角度看,梁启超所构建的“新史学”理论体系,以文明史立根基,以普遍史致广大,以专门史为核心,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过程中由博到专、分工趋细的特点,又可看出文明史—广义文化史—狭义文化史—文化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

这一逻辑结构对理解和反省当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史 普遍史 专门史 文化史观一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师和史学巨擘。

1929年,他归隐道山,去今虽历八十余载,但他所留下的史学遗产仍有认真梳理的必要。

①本文瞩意于梁启超“新史学”与文化史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此前已有学者论及。

神谷正男认为,梁启超的史学前后两期在①比如,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的性质,就有民族主义史学、启蒙史学、科学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等诸多称谓。

王晴佳的《台湾史学50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指出,梁启超的新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史学。

唐小兵的《全球空间与民族主义者论述:梁启超史学思想》(Global Space and the N ationalist D iscourse of M odernity:The H istorical Thinking of L iang Q ichao,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6)、汪荣祖的《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收入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则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民族主义史学。

汪荣祖同文指出:“论者辄谓:梁氏之《新史学》具‘启蒙’与‘实证’精神,甚至是在提倡科学的史学,殊与事实相违。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所著的一本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首先,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真谛在于研究当前问题”。

也就是说,历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更应该是我们理解当今问题、发现解决之道的工具。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今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根源,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案。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剖析原因,发扬精神”。

对于历史的研究,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现象,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实、分析原因,来探究历史背后的本质规律。

同时,在探究历史规律的同时,应该弘扬历史人物的精神,从而启示当代人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梁启超还提出了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观点。

他认为,把历史教育仅仅视为知识灌输,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误解。

相反,要通过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对历史的对话和思辨能力,从而塑造出具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热情。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正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它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读书无涯,这本书只是我的一份启迪,我会不断地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在1895年发布的一本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本书启迪读者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不仅是一个过去的记录,而且是在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道路上的工具。

同时,历史研究应该尊重事实,分析原因,发扬精神,通过对历史背后规律的探究来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途径。

历史教育应该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阅读此书有助于激发读者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复杂问题的挑战。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

梁启超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

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

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

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

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

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

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

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

他说:“质而言之, 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 总不离贵族性, 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

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

“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

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

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

”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

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

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张,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

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梁启超创办南社时发表于《南社丛刊》第一辑的《新史学序言》一文,其后又以《新史学》为名系列出版。

这部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学科范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对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思潮论”,梁启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历史思潮所推动和引领的,同时他提出历史应该是批判式的,要注重对史料的筛选和分析,不能轻易的纯粹接受传统的历史观点,并主张要对历史进行持续的批判和改造。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序言》中详细阐述了“历史思潮论”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思潮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深入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他指出,历史思潮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思潮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更深刻地塑造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历史研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历史是由史料构建起来的,而史料则是由史家选取和编辑的。

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分析,避免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和误导。

他主张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批判的眼光对史料进行评判和解读,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辨析来寻找更加真实、科学的历史真相。

在具体的史学研究中,梁启超提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历史应该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而文化历史则侧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成就,探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要关注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表现和变迁。

此外,梁启超对史学研究的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注重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既要深入实际,结合实证,又要运用理论指导研究。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新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学术生涯中,他汲取了多种思想资源,包括中国传统史学、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等,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新史学思想。

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例如,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点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引述和借鉴。

在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方面,梁启超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等。

他通过这些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具有西方色彩的历史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梁启超提出了“历史公例”的概念,即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认识历史、把握未来的重要参照系。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即用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强调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三是主张树立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如进化史观、文化史观等。

这些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对于传统的封建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为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传统的封建史观逐渐被摒弃,而新的史学方法和观点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不仅提高了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历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现代历史学而言,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和他的新史学

梁启超和他的新史学

梁启超7和他的“新史学"胡迎春张仲波(余干二中,江西余干335100)摘要:粱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创始人,他对20-'世-8"6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过奠基作用。

梁启超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方法的创新,在当时学术界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粱启超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创新粱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89生g中举。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

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i ce: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89,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

梁启超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梁启超支持袁世凯。

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

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

梁启超反对其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袁世凯死后。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1、建立的原因❖《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四弊”指:❖“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与新史学
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C
一.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二.内容
1)1901年、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

2)他认为,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所以中国古代的史学虽然发达,但国民却未能从中受到教益。

他呼吁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历史观念: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
治史目的: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
对象: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三.意义
突破历史循环论;在史观方面的创新:社会史观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响应,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中国所写的一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历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梁启超在书中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分期史学和评价史学的理论。

读完《新史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历史分期的理论,即历史的划分应该根据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进行。

他认为历史的划分应该是从个人生活的阶段性变化出发,而不是传统的朝代划分方法。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的划分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划分。

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变革的动力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了历史评价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他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政治成就、道德品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在进行历史评价时,我们不能仅仅看重人物的政治成就,而应该将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价值纳入评价标准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另外,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到了历史与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历史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是人类不断前进的行进路线,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新史学》的阅读让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启超在书中提出的历史分期和评价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全面的视角,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史学史的影响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史学史的影响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史学史的影响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

梁启超首次勾勒出中国史学史的轮廓,最早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问题,并对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理论作了初步论述,是这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过奠基作用。

梁启超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方法的创新,在当时学术界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近代中国史学史被称为中国新史学,指的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它萌芽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前后,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在经过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史界革命”和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倡导与积极努力下形成的。

因此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之一就是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产生和完善。

中国的传统史学,是以封建君王为中心,记载一朝一代的兴衰,传统史家“以史为镜”作为治史要旨,一直把“存史”、“教化”、“资政”作为治史的目的,探查一治一乱王朝的兴衰之理。

我们从梁启超所作《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和《史学史的做法》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史学史问题上,无论编写体例,还是具体内容,梁启超受传统史学家刘知几、郑樵和章学诚三人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

关于具体内容,主要是特别注重古代史官的作用、修史制度的演变、史书体裁的进化、史学理论的意义,以及对一些史书、史家的评价等等方面,梁启超多引用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等人的观点,加以自己的阐发。

他在文物专史上推崇通史,非难断代史,分明是依据郑樵的见解。

梁启超虽然也深受刘、郑、章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封建时代史学的范畴上,而是大大地发展了。

这同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或者可以说,最先把有关中国史学发展的许多方面(诸如史学的起源、史官制度、正史和非正史的体裁的演化、理论和方法的进步等等)联系起来,作为“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的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开始用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概括分析的研究,并企图求其“进化之轨迹”的,则是梁启超。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梁启超被誉为近代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其在中国现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被称为“新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编辑视角出发,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一、“新史学”的历史背景在近代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制约和官方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史学长期处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

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近代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梁启超生于1873年,其思想和学问丰富多彩,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改良主义、中国国粹主义、庶民文化主义、社会演化主义和“自强运动”。

在历史背景和自身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旨在借鉴西方史学思想,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梁启超“新史学”的核心思想1.差异性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描述过去,而在于感知过去,从而使现在和未来获得指导意义。

”这样就提出了“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历史上的差异性。

在相互比照、对照挖掘中,只有理解了过去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2.史学方法梁启超提出了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史义和史实统一”,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挖掘、整理、比照,才能达到历史真相的追求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研究。

他还常常强调,“原理即事实”,一个理论模型必须从一定的史实中得到支持、经验证后才有可能具有科学性,否则只是主观臆断的假设。

3.人类文明史的主线与支线梁启超认为,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两条重要线索:主线和支线。

其中主线是在世界各种文明的融合和交流之中,不断地重组和突破,并最终形成全球性的现代文明;而支线则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其他文明,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定成果和社会制度。

他认为,东方文明并不是一种“被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经历过了与西方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些自身的成果;同时,他还强调中国与西方文化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结合,不单单是双向碰撞和调和,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照应和承认。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年) 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 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 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 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 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 想潮流。(3分)
• 摆脱神学束缚,(1分)关注现实, (1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梁启超与新史学
克罗齐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史。” 毛主席说: “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 过的。” 柯林伍德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史。”
东西方历史都有悠久的发展过程
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之父分别是谁? 司马迁 希罗多德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学相 当发达,其表现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 理论:史通 实践:史记 文史通义 资治通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 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 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 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 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 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 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
“史界革命”的兴起、新史学 的逐渐产生
标志 《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特点 ?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 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 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 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 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 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 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种的一种分期 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 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分)1917年 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2 分) •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 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分)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8年底至1920年3月,梁启超游历欧 洲诸国。回国后,他对自己曾深信不 疑的进化史观产生了怀疑。此外,由 于梁启超退出政坛之后,其主要精力 主要集中于学术研究这一阶段,梁启 超的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其 主要史学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为这一时 期的代表作。
梁启超晚年还十分关注中国近代新兴 学科考古学的进展。
在进化论史学思想已然深入人心 后,大批学者具有强烈的求变心理, 梁启超的议论切合了某种时代的要求, 新史学的思潮迅猛兴起。在新史学潮 流的冲击下,传统旧史学在理论上难 以应对,史学界的主流呈现出一派新 气象,史学发展的前沿具备了如下新 的共同趋势: 第一,转换旧史学的认识标准, 以进化论历史观为标准进行史学研究。 梁启超提出了指出:“数千年之历史, 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 世界也”。
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并于20 世纪初年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样式, 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以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 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 清时期的整个资产阶级学术阵营。 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思主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中的又一重要贡献 , 是他 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方法, 对中国古代的思想遗产作了比较系统的 整理, 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 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第一, 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重新作了评价, 初步打破了儒家独 占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局面。 第二, 注意对时代思潮的研究。抓住各个时代的思潮来认识中 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演化,这是梁启超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的一项重要方法。
1902年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新史学》,是在一定时 代背景激发下,以西方传来的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揉合西方多种史 学流派的观点,并参考浮田和民《史学通论》等日本学者著述而撰成, 因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史学的理念。 其一,“历史者,叙述进化论之现象也” 其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其三,“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其四,关于史学之功用,梁启超认为,史学为“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 者也”,为“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 其五,关于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批评传统史学“知有一局部之史,而 不知有人类以来全体之史”,指出:“夫欲求人群进化之真相,必当合 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
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与过去相比有 了很大变化,这一方面与他退出政 坛,专事学术有直接关系;另一方 面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史学界在 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的 反映。梁启超晚年丰富的著述为近 代史学拓宽了领域,有力推动了中 国近现代史学的发展,其积极地吸 收和接受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并 且勇于否定自我的精神,是值得肯 定的。纵观梁启超的学术生涯,史 学是其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 成就最辉煌的学术领域,从其对中 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来看,其无愧 为“影响最为广泛的史林泰斗”。
第一, 新史学应“ 有益于群治” , 为现代人提供活动之“ 资 鉴” 。 第二, 新史学应探察“ 国民全部之经历” , 成为“ 国民资治通鉴”
第三, 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 公理” 、“ 公例” , “ 求得 其因果关系” 。
第四, 新史学应力戒主观, “ 纯采客观的态度” 。 第五, 新史学应使用西方的科学方法。
第三, 注意对中西哲学和文明差异的比较、研究。 梁启超从二十世纪初即注意比较中西哲学、文明的差异 , 进而 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哲学的特点.
在猛烈的批判封建旧史学的同时,梁启 超大力鼓吹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史学”, 要“为史界辟一新天地”。 梁启超的“新史学”以进化论史观为指 导,把传统经史学放在审判的位置上并努力 摧毁之。其史学理论体系尽管带有明显的片 面性,但其批判旧史学的真正矛头是指向当 时已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 度、旧的专制政体,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 心,保种保国,救亡图强。.因此,“新史 学”强烈的批判意识,其政治意义大于学术 意义,现实意义大于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20世纪初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不仅产生了“新史学”的理论,而且撰成 多种依据新史学理念的通史著述,一个理论和实践皆获突出成果的新史学思潮汹涌澎湃, 得到广泛的赞许和追随,使中国史界的面貌大为改观,具有重大的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首先,新史学思潮的理念与新式通史著述,具有中国传统史学所未有的特征和优点, 即以西方进化论史学为理论基础,倡导“民史”,新式史著多采取章节体例,取裁史料机 动灵活,容易突出重点,可提供历史发展的清晰线索,利于明确表达系统的历史观念,迅 速成为最主要的撰写方式。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的史学已经发生巨变,并且与世界史 学的潮流接轨,因此标志着中国史学由古代向近代史学的转型,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地位。 其次,新史学兴起之初,虽然蕴含着改良派夸张史学的社会功效,将社会变革的责任 强加于历史学,大有以“史界革命”回避和遮蔽政治革命之嫌。但实际上并未影响革命派 力量的增长,新史学思潮在史界破旧立新运动的成功,否定“君史”和提倡“民史”,对 政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益而无害。因此,新史学思潮的成效不仅是史学的进步,也有助于 社会历史的进步。
以上可以看出,梁启超在史学界的 成就就是把历史的视野从帝王家谱扩 大到人群进化,用达尔文的进化思想 说明历史过程探索人物与事体之间的 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 的,它推动了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 可以说他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史学 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新史学。梁启超无 愧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创始 人!
第二,转换旧史学的价值,以 民史替代君史。梁启超指出,封建 旧史家著史“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 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第三,强化史学的社会功 能,欲以新史学拯危国家救亡。 梁启超认为史学为“学问之最 博大而最切要者也”,是“国 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 第五,以新的体例,编撰 新式史学著作。其中以曾鲲化 的《中国历史》、夏曾佑《中 国古代史》、刘师培《中国历 史教科书》为其中代表,具有 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史叙论》共八节,除第 一节“史之界说”外,其他七节 所论述的都是编撰新型中国史所 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中 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 等。 《新史学》全文共六节,分别 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 书法、论纪年等。
如何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 新史学与旧史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它的特点和任务是什么? 梁启超提出了以下一些原则性意见。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 的史学成就极大,堪称 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 的创始人。20 世纪初,梁 启超在史学方面最大的贡 献是对封建的旧史学进 行有力地批判,对建立资 产阶级新史学提出了明确 的主张。
在1901 年和1902 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 和《新史学》。对封建史学展开全面而激烈 的批判,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观点, 并明确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作 为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建 立资产阶级新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其主要主 张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猛烈批判封建旧史学。他指出,中 国数千年来各种体裁的史书,都“不过为一 代之主作谱牒,没有一本是为一般国民编著 的”。 第二,提出新史学应以进化论为指导,来 探索人群的进化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 认为历史要求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 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是梁启超史学观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第三,梁启超还把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引入 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指出历史循环是错误的, 历史不是一治一乱的简单更替,而是“其进 步又非为一直线,或尺进而寸进,或大涨而 小落,其象如一螺线”,表明历史发展是由 低级向高级曲折进步的。
第四,吸纳其他学科理论,谋 求史学的科学性。 随着近代“科学”的引入及 “科学主义”思潮兴起,中国人开 始以西方“科学”的眼光来衡量旧 史。史学要借助与其有直接或间接 问题关系的地理学、地质学、人种 学、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宗 教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 天文学、物质学、化学等学科的公 理公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