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同捷汽车
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实用标准-同捷汽车

同济同捷科技企业标准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2005-XX-XX发布2005-XX-XX实施同济同捷科技发布TJI/YJY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本标准于2005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同济同捷科技提出。
本标准由同济同捷科技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强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1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术语和定义3.1车门、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浅析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

浅析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作者:石攀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5期汽车开闭件作为汽车车身中制备流程较为复杂的运动部件,主要包含有零部件冲压与制备、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制备工艺,可以说是汽车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因此,在汽车零部件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方面均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汽车开闭件作为汽车车身的重要运动部件,在灵活性、密封性、坚固性等关键的特性上则易于显露出其结构设计问题,这样极易影响着汽车产品的使用品质。
因此,这就对汽车开闭件结构设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以期达到人们的要求。
一、汽车开闭件的分类汽车开闭件通常被称之为可以开闭的汽车零部件,也就是通过铰链等联结到汽车车身上的零件和部件的总成,一般包含有车门开闭件、发动机盖开闭件、行李箱盖开闭件、天窗开闭件等,主要应用在电子件、塑料件、钣金件等方面的领域,是汽车车身较为关键的部件总成。
依照功能来分,汽车开闭件的分类见图1所示。
二、汽车开闭件设计要点简述在对汽车开闭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关注较多的几类汽车开闭件的设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汽车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的设计要点在对汽车舱盖进行设计时,应在铰链处设计成向内收口的形式,要不然在打开的过程中会形成干涉,其设计应注意:舱盖的最大开启度应稍微大于处在被支撑情形时的开启度,且其被支撑情形时的高度要达到国家标准;在对舱盖内板进行设计时,基准主大面和外板的关系是偏置关系,约有3~5mm的偏置距离,而中空内板则存在有15~35mm的偏置距离;舱盖和外板采用周围包边的连接形式,除此之外,内外板间可均匀布置有涂胶点,涂胶区域应设计凸起的特征;在对舱盖内板实施结构设计时其强度不可太大,通常在发动机舱盖中间区域配置一条贯穿的横筋,应确保撞击时不可碰断铰链进到乘客舱。
因此,相对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来说,可自行选取发动机罩内板的几何形状,然而在设计过程中也应注意几个要点:因为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的最初形态和最大开度的关系,不管是铰链、撑杆和空气弹簧,这些部件所能起到的均为支撑力的作用;把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开启到约定的角度时,通常在90°左右,这些部件都不会和前后挡风窗玻璃相碰触,而是维持在大约10毫米的最小间距;同时还要考虑到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的加工工序、轻量化、车身的防护和最低成本的原则。
开闭件设计规范

xxxx公司xxxxx开闭件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15-03-15发布 2015-03-15实施xxxx公司发布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开闭件设计规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冲压件车身的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 术语和定义3.1 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 x=0 平面上的投影与 z 轴之间的夹角。
3.2 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 y=0 平面上的投影与 z 轴之间的夹角。
内外倾角前后倾角3.3 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 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 双曲率玻璃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标准

mk:@MSITStore:E:\吴崇宪\spec\GB\汽车行业国家标准电子版.chm::/汽车行... 2008-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页码,4/5
4.17.1 试验电压 无特殊规定时,其试验电压按表6规定。 表6 V
开关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应按GB 4942.2的规定进行。 4.4 低温试验
将开关放入低温箱中,待箱内温度由室温下降至-40±3℃后,在不工作状态下保持2h, 开关自低温箱取出后,在2min内完成检查,应符合3.10的规定。 4.5 高温试验
将开关放入高温箱中,待箱内温度由室温上升至按表2规定相对应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后 (温度偏差为±2℃),保持2h。对连续工作制开关应在其最大额定负载下进行试验,并自高 温箱取出后,待冷却到室温时进行检查;对短时工作制开关应在不工作状态下进行试验,并 自高温箱取出后2min内完成检查,应符合3.10的规定。 4.6 温度变化试验
其触点电压降值允许比表5增加67%,并应符合3.19的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条件
a)除非另有规定,开关的各种试验一般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温度
相对湿度
气压
23±5℃ 45%~75% 86~106kPa
b)试验用电压表的精度应不低于0.5级,电流表的精度应不低于1.0级,耐电压试验用变
压器容量应不小于0.5kVA;
先将开关放入温度为-40±3℃的低温箱中,放置2h后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3min(如用 自动两箱试验设备,可少于30s,且不必在室温下放置);然后将开关放入各类开关标准规定 数值的高温箱中(温度偏差为±2℃)放置2h,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2~3min。上述过程构成一 个循环。如此循环5次。
汽车开闭件设计实用资料_1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a、内板沿罩、盖的外板四周设置,通过翻边压合、 粘接或焊接与外板组合;在内板上焊接有安装铰 链、锁和支撑杆用的加强板;为了轻量化,可在 内板上挖去受力小的材料。如图2-1 、图2-2所 示。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图2-6 行李箱流水槽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⑶铰链机构 铰链机构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保证盖有足够的开度,并在开启过程中不与车 身其它部分干涉,行李箱盖的开度一般在90°左 右,发动机罩开度可达90°,主要为了拆卸发动 机方便。 b、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运动正确、可 靠耐久。 c、两铰链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且与XZ平面 垂直。如图2-7
象最突出,是评价汽车造型的一个主要面。车身后 部也是现在人们注意观赏与注目的对象。与车身 其它外覆盖件一起,必须满足车身外观整体造型 要求。
发动机罩、后行Leabharlann 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⑵发动机罩盖总成和行李箱盖总成设计原理
a、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罩盖前部用锁固定,后部通 过铰链悬挂于车身前围板上横梁上,往后开启的 形式。行李箱盖悬挂于后围挡板上,后端用锁固 定,往前开启的形式。两盖都是内、外板组成, 外板是车身上的大型覆盖件,其形状必须满足车 身造型的要求;为增强其刚度并可靠地固定在车 上,一般由内板起加强作用。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图2-7
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总成的设计规则
⑷锁止机构 锁止机构通常由锁体,锁扣,操纵机构和安全钩 等组成。现多用卡板锁。如图2-8所示为卡板式。
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同捷汽车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2005-XX-XX发布2005-XX-XX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本标准于2005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强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术语和定义3.1 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 平面上的投影与z 轴之间的夹角。
3.2 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 平面上的投影与z 轴之间的夹角。
3.3 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 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 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轿车车身设计-开闭件设计[92页]
![轿车车身设计-开闭件设计[92页]](https://img.taocdn.com/s3/m/97f38df97375a417876f8f9c.png)
二、车门结构组成
• 合页式铰链
– 两个合页分别与车门和车身门柱连接,合页之间用销轴 定位
– 优点是质量轻、刚度高、易于装配
佛山市南海盐步汽车配件五金厂
第一节 车门系统
(二)车门附件
一、车门系统功能要求 • 1.车门铰链和限位系统
二、车门结构组成
• 车门开度限位器
– 具有门半开时支承功能和全开时限制车门的最大开度功 能,防止车门外板与车身相碰,并使车门停留在所需开 度,防止车门自动关闭的作用
第一节 车门系统
(一)门体
一、车门系统功能要求 •
二、车门结构组成
1.车门外板
– 一般采用0.65mm~0.85mm厚的薄钢板冲压成型 – 由于轻量化和侧面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广泛使用高强度钢板
• 2.车门内板
– 是车门几乎所有附件的安装体,是车门的重要的支撑板件
– 一般采用0.7~0.85mm的薄钢板拉延成型,对于整体式门内板, 拉延深度形成门体厚度的侧板
一、车门系统功能要求 盖等部件
二、车门结构组成
佛山市南海盐步汽车配件五金厂
第一节 车门系统
1. 有必要的开度,开启后能停止在最大开度和半开的位置
一、车门系统功能要求 2. 安全可靠
二、车门结构组成
3. 操作性良好
4. 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使乘员与外界隔离
5. 具有足够的刚度
6. 制造工艺性好,易于冲压并便于安装附件
• 内、外板是分别与门的内外板一体冲压的
• 车门本体零件数量少,制造方便
• 车门刚性好,便于设两道密封条,提高密封性能
• 需较大的压床台面尺寸,且废料较大
佛山市南海盐步汽车配件五金厂
第一节 车门系统 一、车门系统功能要求 二、车门结构组成
(汽车行业)汽车产品同一型式判定原则

(汽车行业)汽车产品同一型式判定原则汽车产品同壹型式判定原则(草稿)第壹章总则第壹条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检验,明确检验时应考虑的内容,统壹汽车部件、系统、整车同壹型式判定的尺度,避免重复检验,制定本原则。
第二条本原则用于指导在某壹特定检验项目工作的开展之前,分析汽车产品的状态变化对该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以作出是否检验的决定。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挂车、汽车整车及由整车衍生形成的底盘产品。
第二章同壹型式判定的基本原则第四条当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技术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同壹车型或者同壹型式原则的,按照标准(或者技术法规)规定执行。
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技术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同壹车型或者同壹型式原则的,按照附件壹的要求执行。
第五条状态变化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包括:没有不良影响、有不明显的不良影响、有明显的不良影响等三种。
原则上对有前二种情况的产品进行同壹型式判定,对于第三种情况实施检验。
第六条按照“同壹车型边界条件”的规定,属于同壹车型范围内的产品,对照相关的检验项目进行同壹型式判定,否则不能判定为同壹型式。
同壹车型边界条件如下:各类车辆的主要技术特性参数应不超出下述范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单位:倍第七条和已经批准、公告的车辆产品比较,整车及系统、部件的技术特性参数发生变化时,按照±5%的比例控制同壹型式判定的界限,当车辆的主要技术特性参数变化≥±5%时,原则上应当实施检验;当车辆的主要技术特性参数变化<±5%时,可判定为同壹型式,不实施检验。
第八条构成系统或整车的总成或部件即使符合要求,且不表明系统或整车在安装该总成或部件时的也符合要求。
即不能按同壹型式判定。
第三章同壹型式判定的基本要求第九条产品发生以下方面的变化认为对各项目的检验结果没有影响,按同壹型式判定。
1.车辆的品牌、商标及商品化名称变化。
2.构成产品的分总成供应方(制造企业)的变化不影响检验结果。
Q-FPT 2720001-2011 整车开关系统技术标准

Q/FPT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FPT 2720001—2011整车开关系统技术标准The Specification Of Vehicle Switch System2011-10-20发布2011-11-5实施目次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3.1 参数公差 (1)3.2 锁定栓 (2)3.3 自动回位机构 (2)3.4 抗干扰特性 (2)3.5 速度特性 (2)4 试验仪器环境要求 (2)4.1 试验仪器要求 (2)4.2 试验环境要求 (2)5 技术要求 (2)5.1 一般要求 (2)5.1.1 图样与文件 (2)5.1.2 外观 (2)5.1.2.1 适用类型 (2)5.1.2.2 试验方法 (2)5.1.2.3 接受标准 (2)5.1.3 外形及安装尺寸 (3)5.1.3.1 适用类型 (3)5.1.3.2 试验方法 (3)5.1.3.3 接受标准 (3)5.1.4 工艺质量 (3)5.1.4.1 适用类型 (3)5.1.4.2 试验方法 (3)5.1.4.3 接受标准 (3)5.1.5 背光要求 (3)5.1.5.1 适用类型 (3)5.1.5.2 试验方法 (3)5.1.5.3 接受标准 (3)6 功能验证 (4)6.1 1-点功能参数测试 (4)6.1.1 适用类型 (4)6.1.2 试验方法 (4)6.1.3 接受标准 (4)6.2 5-点功能参数测试 (4)6.2.1 适用类型 (4)6.2.2 试验方法 (4)6.2.3 接受标准 (4)6.3 持续监控 (4)6.3.1 适用类型 (4)6.3.2 试验方法 (4)6.3.3 接受标准 (4)7 机械性能要求 (4)7.1 档位要求 (4)7.1.1 适用类型 (4)7.1.2 试验方法 (5)7.1.3 接受标准 (5)7.2 锁定栓回弹压力 (5)7.2.1 适用类型 (5)7.2.2 试验方法 (5)7.2.3 接受标准 (5)7.3 锁定栓强度 (5)7.3.1 适用类型 (5)7.3.2 试验方法(锁止循环) (5)7.3.3 试验方法(300 N.m) (6)7.3.4 接受标准 (6)7.4 防盗螺栓的拧断力矩 (6)7.4.1 适用类型 (6)7.4.2 接受标准 (6)7.5 点火锁强度试验 (6)7.5.1 适用类型 (6)7.5.2 试验方法 (6)7.5.3 接受标准 (6)7.6 抗干扰特性 (6)7.6.1 适用类型 (6)7.6.2 试验方法 (6)7.6.3 接受标准 (6)7.7 速度特性 (7)7.7.1 适用类型 (7)7.7.2 试验方法 (7)7.7.3 接受标准 (7)7.8 操作力(转换力) (7)7.8.1 适用类型 (7)7.8.2 试验方法(组合开关) (7)7.8.3 试验方法(其它开关) (7)7.8.4 接受标准 (7)7.9 抗振动试验 (7)7.9.1 适用类型 (7)7.9.2 试验方法 (7)7.9.3 接受标准 (7)7.10 机械冲击试验 (8)7.10.1 适用类型 (8)7.10.2 试验方法 (8)7.10.3 接受标准 (8)7.11 机械冲击强化试验 (8)7.11.1 适用类型 (8)7.11.2 试验方法 (8)7.11.3 接受标准 (8)7.12 外壳碾压试验-手臂 (8)7.12.1 适用类型 (8)7.12.2 试验方法 (8)7.12.3 接受标准 (8)7.13 外壳碾压试验-脚部 (8)7.13.1 适用类型 (8)7.13.2 试验方法 (8)7.13.3 接受标准 (9)7.14 插接件强度试验 (9)7.14.1 适用类型 (9)7.14.2 试验方法 (9)7.14.3 接受标准 (9)7.15 扳柄强度试验 (9)7.15.1 适用类型 (9)7.15.2 试验方法 (9)7.15.3 接受标准 (9)7.16 跌落试验 (9)7.16.1 适用类型 (9)7.16.2 试验方法 (9)7.16.3 接受标准 (9)8 电气性能要求 (9)8.1 电压降 (10)8.1.1 适用类型 (10)8.1.2 试验方法 (10)8.1.3 接受标准 (10)8.2 静态电流测试 (10)8.2.1 适用类型 (10)8.2.2 试验方法 (10)8.2.3 接受标准 (10)8.3 电源供电中断试验 (10)8.3.1 适用类型 (10)8.3.2 试验方法 (10)8.3.3 接受标准 (10)8.4 电源电压变化试验 (11)8.4.1 适用类型 (11)8.4.2 试验方法 (11)8.4.3 接受标准 (11)8.5 正弦叠加电压试验 (11)8.5.1 适用类型 (11)8.5.2 试验方法 (11)8.5.3 接受标准 (11)8.6 脉冲叠加试验 (11)8.6.1 适用类型 (11)8.6.2 试验方法 (11)8.6.3 接受标准 (11)8.7 短路试验(信号线和负载线) (11)8.7.1 适用类型 (11)8.7.2 试验方法 (11)8.7.3 接受标准 (12)8.8 开路试验—单路导线 (12)8.8.1 适用类型 (12)8.8.2 试验方法 (12)8.8.3 接受标准 (12)8.9 开路试验—多路导线 (12)8.9.1 适用类型 (12)8.9.2 试验方法 (12)8.9.3 接受标准 (12)8.10 地偏移试验 (12)8.10.1 适用类型 (12)8.10.2 试验方法 (12)8.10.3 接受标准 (12)8.11 离散数字信号输入门槛电压试验 (12)8.11.1 适用类型 (12)8.11.2 试验方法 (13)8.11.3 接受标准 (13)8.12 过载试验 (13)8.12.1 适用类型 (13)8.12.2 试验方法 (13)8.12.3 接受标准 (13)8.13 绝缘耐压试验 (13)8.13.1 适用类型 (13)8.13.2 试验方法 (13)8.13.3 接受标准 (13)8.14 长时过电压试验 (13)8.14.1 适用类型: (13)8.14.2 试验方法 (13)8.14.3 接受标准 (13)8.15 瞬时过电压试验 (13)8.15.1 适用类型 (13)8.15.2 试验方法 (14)8.15.3 接受标准 (14)8.16 瞬时低电压试验 (14)8.16.1 适用类型 (14)8.16.2 试验方法 (14)8.16.3 接受标准 (14)8.17 跳跃电压试验 (14)8.17.1 适用类型 (14)8.17.2 试验方法 (14)8.17.3 接受标准 (14)8.18 Load Dump试验 (14)8.18.1 适用类型 (14)8.18.2 试验方法 (14)8.18.3 接受标准 (14)8.19 短时中断试验 (14)8.19.1 适用类型 (14)8.19.2 试验方法 (15)8.19.3 接受标准 (15)8.20 起动脉冲试验 (15)8.20.1 适用类型 (15)8.20.2 试验方法 (15)8.20.3 接受标准 (15)8.21 电压曲线(智能发电机控制)试验 (15)8.21.1 适用类型 (15)8.21.2 试验方法 (15)8.21.3 接受标准 (15)8.22 反向电压试验 (15)8.22.1 适用类型 (15)8.22.2 试验方法 (15)8.22.3 接受标准 (16)8.23 击穿强度 (16)8.23.1 适用类型 (16)8.23.2 试验方法 (16)8.23.3 接受标准 (16)8.24 Back Feeds试验 (16)8.24.1 适用类型 (16)8.24.2 试验方法 (16)8.24.3 接受标准 (16)8.25 绝缘电阻 (16)8.25.1 适用类型 (16)8.25.2 试验方法 (16)8.25.3 接受标准 (16)8.26 技术性能分析试验 (16)8.26.1 适用类型 (16)8.26.2 试验方法 (16)8.26.3 接受标准 (17)8.27 短路/开路试验 (17)8.27.1 适用类型 (17)8.27.2 试验方法 (17)8.27.3 接受标准 (17)9 电磁兼容性试验(EMC) (17)9.1 发射性能 (17)9.1.1 电磁辐射发射试验 (17)9.1.1.1 适用类型 (17)9.1.1.2 试验方法 (17)9.1.1.3 接受标准 (17)9.1.2 电传导发射试验 (17)9.1.2.1 适用类型 (17)9.1.2.2 试验方法 (17)9.1.2.3 接受标准 (17)9.2 抗干扰性能 (18)9.2.1 电磁辐射抗干扰试验 (18)9.2.1.1 适用类型 (18)9.2.1.2 试验方法 (18)9.2.1.3 接受标准 (18)9.2.2 电瞬变传导抗干扰试验 (18)9.2.2.1 适用类型 (18)9.2.2.2 试验方法 (18)9.2.2.3 接受标准 (18)9.3 静电放电试验 (19)9.3.1 适用类型 (19)9.3.2 试验方法 (19)9.3.3 接受标准 (19)10 符号标志及牢度的要求 (19)10.1 标志耐磨性 (19)10.1.1 适用类型 (19)10.1.2 试验方法 (19)10.1.3 接受标准 (19)10.2 标志耐刮性 (19)10.2.1 适用类型 (19)10.2.2 试验方法 (19)10.2.3 接受标准 (20)11 耐久性试验 (20)11.1 适用类型 (20)11.2 试验方法 (20)11.2.1 转向灯开关 (20)11.2.2 变光开关 (21)11.2.3 雨刮开关 (22)11.2.4 洗涤开关 (23)11.2.5 灯光调节开关 (23)11.2.6 点火开关 (23)11.2.7 大灯开关 (24)11.2.8 电动后视镜开关 (24)11.2.9 防盗指示 (24)11.2.10 门接触开关 (24)11.2.11 其它按键开关 (25)11.3 接受标准 (25)12 环境条件要求 (26)12.1 耐高低温试验 (26)12.1.1 适用类型 (26)12.1.2 试验方法 (26)12.1.3 接受标准 (26)12.2 温度梯度试验 (26)12.2.1 适用类型 (26)12.2.2 试验方法 (26)12.2.3 接受标准 (26)12.3 耐热冲击试验 (26)12.3.1 适用类型 (26)12.3.2 试验方法 (26)12.3.3 接受标准 (26)12.4 湿热循环试验 (26)12.4.1 适用类型 (26)12.4.2 试验方法 (27)12.4.3 接受标准 (27)12.5 湿热常量试验 (27)12.5.1 适用类型 (27)12.5.2 试验方法 (27)12.5.3 接受标准 (27)12.6 耐盐雾试验 (27)12.6.1 适用类型 (27)12.6.2 试验方法 (27)12.6.3 接受标准 (27)12.7 防水试验 (27)12.7.1 适用类型 (27)12.7.2 试验方法 (27)12.7.3 接受标准 (27)12.8 振动运输性能 (27)12.8.1 适用类型 (28)12.8.2 试验方法 (28)12.8.3 接受标准 (28)12.9 凝露试验 (28)12.9.1 适用类型 (28)12.9.2 试验方法 (28)12.9.3 接受标准 (28)12.10 防尘试验 (28)12.10.1 适用类型 (28)12.10.2 试验方法 (28)12.10.3 接受标准 (28)12.11 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28)12.11.1 适用类型 (28)12.11.2 接受标准 (28)12.12 耐化学腐蚀试验 (28)12.12.1 适用类型 (28)12.12.2 试验方法 (28)12.12.3 接受标准 (29)13 检验规则 (29)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行业等相关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公司产品设计、生产、采购、质保等部门的工作需要而制定的。
汽车零部件硬件设计规范,看此文才觉自己多懵逼-低调的人原创

汽车零部件硬件设计规范,看此文才觉自己多懵逼-低调的人原创置顶公众号本方由卧龙会成员低调的人原创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零部件设计所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汽车用零部件设计起指导作用。
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的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确保零部件的通用性、实时性、可靠性、高效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6261-1996 印刷版总规范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8655-2010 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2421.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GB/T 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GB/T 4588.3-2002 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GB/T 5465.2 -2008 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2部分:图形符合ISO 7637-2-2011 道路车辆来自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第2部分:仅沿供电线路的瞬时电传导ISO 7637-3-2007 道路车辆来自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第3部分: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电瞬态发射IISO 16750-1-2006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总则ISO 16750-2-2010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2部分:电气负荷ISO 16750-3-2003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ISO 16750-4-2003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ISO 20653 -2006 道路车辆--防护等级(IP代号)针对异物、水及接触的电气设备防护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3 汽车零部件设计原则3.1 基本设计原则3.1.1 必须保证汽车零部件在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3.1.2 汽车零部件设计应考虑其经济性。
开闭件设计汇总

(二)开闭件在车身设计中应完成的工作:1、开闭件同车身间的间隙断面线的控制,开闭件各个总成断面线的绘制;通过N个断面检查零件的干涉性;2、开闭件总成铰链的安装位置、铰链中心距、铰链结构形式,前后门的铰链轴线确定、内倾角与后倾角的确定;前后门限位器结构形式、安装位置的确定;各个门或盖的开启度的确定;3、发动机舱盖及行李箱盖(后背门)锁或者锁扣的安装位置、支撑结构的确定;4、前后门玻璃升降器导轨位置的确定;前后门玻璃最大下降位置确定;5、后门锁的安装位置(以及侧围上锁扣的安装位置)的确定;锁运动机构布置;门锁相关各部分的运动空间的检查;6、密封条的安装位置确定;各个密封条的详细截面图的确定与绘制;7、内饰装配硬点的检查;8、检查每个零件的制造工艺性;9、由于开闭件都会有大片的外覆盖面的存在,而这些地方往往都会受到一定的外界冲击,为了增强其刚性而不容易变形,减少相互振动,外板与内板的连接除四周包边连接外,还必须在内板与外板之间局部涂一层3mm~6mm左右的隔振胶粘接。
例如:发动机罩在锁加强板、内板中心附近,前后门在防撞梁与外板之间,因此,这些粘胶面都应该是由这些开闭件的外板偏置而来的。
(三)在设计开闭件结构之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必须了解开闭件及开闭件周边一些总成的内部搭接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我们会做一些关键部位的断面,一来作为设计前的参考,从断面图上表示出密封条断面和安装位置、开闭件与周边相关件的间距硬点、大概的玻璃边界各钣金件之间的搭接关系、料厚,一些附件的安装位置还有密封条结构形式的确定等;二来作为设计后的校核硬点、零件的干涉性还有运动时的空间余量检查之用。
1、在开闭件设计开始必须按输入的外表面和分缝线数模及参考车型点云数模进行初步结构关键断面设计(含密封件等总成),此初步断面作为结构设计和开闭件附件采样(如密封条、门锁、内外把手和铰链等)的原始依据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如有修改,必须及时更改初步断面,在完成设计前冻结关键断面,以供参考(见表一)。
轿车整车通用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一、冲压件设计规范1.孔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1.3过线孔1.3.1过线孔翻边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
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1.3.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1.3.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1.4.11.5排水孔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1.7螺栓过孔1.8管道贯通孔2.圆角2.1对于在同一个件上喷涂两种不同颜色的零件,要设计分界特征,并且最小特征圆角为1.5mm。
3.边3.1密封边3.1.1行李箱下端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
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
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
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3.1.2行李箱上端为了防止水从密封条止口泄漏并且进入行李舱,可按下面结构进行设计:3.1.2.1支架内的胶黏料或可发泡的热熔胶需符合漏水防止设计手册。
车身缝隙图设计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03·53-2005车身缝隙图设计规范2005-09-28发布2005-09-30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03·53-2005前言本标准对车身外表面分缝间隙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适用于本公司负责设计的各类车型的车身、驾驶室。
由于各种车型对表面缝隙的要求不尽相同,本标准所列的数据为推荐值,在设计时可根据客户要求选用。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TJI/YJY·03·53-2005车身缝隙图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外表面缝隙的代号及推荐值,分缝间隙的标注方法及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负责设计的各类轿车车身及载货汽车驾驶室外表面的分缝间隙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TJI/YJY·03·12 车身主断面设计的规定TJI/YJY·06·11 车身数模装配与密集断面检查规则样车车身外表面间隙与段差测量标准3.术语和定义3.1 车身分缝间隙车身外表面两个零件的可见缝隙。
3.2 分缝间隙的分类3.2.1运动件与运动件之间的缝隙,如前车门与后车门的间隙。
3.2.2 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缝隙,如车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发动机罩及行李箱盖的周边间隙。
3.2.3 固定件与固定件之间的缝隙,如前保险杠与前翼板之间的缝隙、前大灯与翼子板之间的缝隙。
4. 分缝间隙图的要求4.1 分缝间隙图应包括三个内容4.1.1 车身分缝间隙图明细表,应具有分缝代号、分缝位置、间隙推荐值等内容。
4.1.2 分缝间隙布置图可用立体图或平面三视图来表示,表明各种代号的分缝间隙在车身表面的布置情况。
TJI/YJY·03·53-2005 4.1.3 设计主断面图对关键部位的分缝间隙还需以断面形式来表示。
汽车开闭件设计浅析

汽车开闭件设计浅析引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1、汽车开闭件的分类汽车开闭件通常被称之为可以开闭的汽车零部件,也就是通过铰链等联结到汽车车身上的零件和部件的总成,一般包含有车门开闭件、发动机盖开闭件、行李箱盖开闭件、天窗开闭件等,主要应用在电子件、塑料件、钣金件等方面的领域,是汽车车身较为关键的部件总成。
2、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术语和定义:(1)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4)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6)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轿车车身开闭件装配技术要求分析

轿车车身开闭件装配技术要求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车身开闭件装配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切实提高轿车车身的整体性能与品质。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轿车车身开闭件装配技术要求问题对策1前言从整体上来说,车身开闭件装配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对轿车整体性能与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若车门装设未落实到位,那么会引发大量问题,例如:外观间隙不均匀、漏雨、面差偏大等。
针对车身开闭件装配质量问题,我们要从技术层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从设计、生产工艺、检验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且切实提升轿车车身的整体质量。
2对轿车车身外观间隙不均匀问题探究和解决对策轿车车身外观间隙指的是车身开闭件产生的间隙和开闭件和侧围以及翼子板等部位所产生的间隙。
结合轿车的类型与等级的差别,要求轿车间隙公差也大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运输车、农用车等的用途和轿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外观质量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因此,对间隙面差的要求也不是十分严格。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工艺,通常情况下,间隙值约为6mm。
然而,对轿车的规定则有很大的不同,消费者更多是追求轿车的外观,而生产厂商为追求轿车的外观更加美观,并且降低驾驶车产是噪声,通常要求间隙外观值要尽量小,通常为5mm。
一般来说,轿车车门轮廓的精度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即车门外翻边磨具与车门包边设备。
然而,当前可供选择的包边设备主要有三种,即手工模具、滚轮包边、专用包边。
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当车门在经过包边模具包边之后,其单边轮廓会向内收0.5mm,因此,在对车门外板型进行设计时,必须把车门轮廓边向外延伸0.5mm,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弥补由于包边而使车门轮廓变小现象。
而当车门在经过滚轮包边机进行包边之后,其单边轮廓通常会缩小0.1——0.2mm,因此,在设计整型模具时,必须采取一定的补偿对策。
事实上车门包边收缩量是与车门轮廓半径有紧密关联的,一般来说,半径较大,其收缩量就会很大,相反,则收缩量会变小。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一般轿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的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QC 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 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3术语和定义3.1门锁总成实现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3.2开启力通过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需要的最大力。
3.3开启角度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绕其旋转中心运动过的角度。
3.4锁止/解锁锁止:车门关闭后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操作,使门锁内/外开启机构均失效(解锁后恢复),保证车门处于保险状态。
解锁:锁止状态下,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的操作,解除门锁保险状态,恢复门锁开启机构功能。
3.5操纵机构行程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锁芯等)的手柄开启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3.6门锁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或锁止动作时开启臂运动的距离,包括空行程,开启行程,最大行程和锁止行程。
3.7空行程门锁装置的内/外开启臂绕其旋转中心活动的自由尺寸。
空行程的作用主要为消除制造公差和防止路面颠簸对门锁开启产生影响。
3.8开启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门锁开启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9最大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10锁止行程门锁装置执行锁止/解锁动作时,锁止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4技术要求4.1 行程配合要求操纵机构行程与门锁行程有一定的配合要求,以满足通过操纵内/外开启机构能完全打开门锁,通过钥匙或锁止按钮实现门锁锁止和解锁,开启机构的开启角度及钥匙旋转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汽车用开关系统设计指南

开关系统设计指南目录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开关分类 (1)3.1 按档位型式分类 (1)3.2 按功能分类 (2)4 开关系统选型设计 (4)4.1 开关状态确定 (4)4.2 组合开关 (4)4.3 点火开关 (6)4.4 旋钮式开关 (7)4.5 拨轮式开关 (8)4.6 琴键式开关 (9)4.7 翘板式开关 (9)4.8 电源总开关 (10)5 造型可行性分析 (10)5.1 人机校核 (10)5.2 多功能开关 (11)5.3 组合开关 (11)5.4 点火开关和电子管柱锁 (13)5.5 仪表板开关 (14)6 数据设计 (17)6.1 多功能开关 (17)6.2 组合开关 (19)6.3 点火开关 (22)6.4 仪表板开关 (23)7 开关常用材料 (25)前言开关系统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系统之一,开关的布置位置、造型特征、表面处理方式、工作形式、操控手感直接影响整车的制造成本、消费者消费倾向,为了指导本公司汽车用开关系统的开发工作,保证新产品开发的合理性、严谨性和先进性,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总结公司近几年来各类汽车开关系统开发设计的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编制而成。
开关系统设计指南1 范围本指南概述了汽车开关系统分类、开关材料选用,详细描述了开关系统的造型特征、表面处理方式、工作形式、操控手感、内部结构、功能、性能等设计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各类开关系统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4094—1994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 4094.2—2005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 4785—2007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7258—2012 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 11552—2009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GB 15740—2006 汽车防盗装置GB/T 18655—2010 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23384—2009 产品及零部件可回收利用标识GB 24409—2006 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198—1995 汽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条件QC/T 218—1996 汽车用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QC/T 504—1999 汽车用点火开关技术条件QC/T 632—2000 汽车用翘板式开关技术条件QC/T 427—1999 汽车用电源总开关技术条件ISO 2575—2010 Road vehicle—Symbols for controls, indicators and tell—tales(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和信号装置的符号)。
车身附件设计规范(上海同济同捷)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03·19-2005车身附件设计规范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给出了车身附件的定义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为本公司车身附件设计的依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巧珍车身附件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附件的逆向设计、正向设计及选型、布置、固定及数模的输出。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的M1类车辆的车身附件设计,其它车辆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14166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GB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QC/T712 汽车安全带装置固定连接用焊接螺母TJI/CZ·0007.1· A1 三维数模设计规范文件命名和层目录3 定义车身附件指安装在车身上能独立实现其功能的总成或零件,包括遮阳板、内后视镜、外后视镜、雨刮器、安全带、烟灰盒、(活动的)杯托、脚踏垫、遮阳帘、座椅总成、天窗总成、车顶拉手、衣帽挂钩等。
本标准所述车身附件不包含开闭件上的铰链、锁总成及其操纵机构、玻璃升降装置、气弹簧等。
4 要求4.1 车身附件的逆向设计4.1.1根据二维图样逆向4.1.1.1所有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其三维数模上的精确度应在建模误差范围内,即距离误差不大于±0.01mm,角度误差不大于±0.1°。
4.1.1.2图纸上未标注的尺寸,可根据图纸或实物测量获得。
要求每个尺寸的测量次数不低于3次。
比较各次测量的数值,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误差值,按下式计算:误差值=测量最大值-测量最小值计算结果应在如下范围内:外形尺寸误差:距离误差不大于0.5~1mm;角度误差不大于1~3°。
汽车开闭件技术要求

Q/SHHM汽车车门与罩盖系统耐久试验技术要求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发布Q/SHHM XX-XX-2008前言本标准参照QC/B 15086-2006《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本标准由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审批人:本标准审核人:本标准校对人: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Q/SHHM XX-XX-2008汽车车门与罩盖系统耐久试验技术要求1 目的与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门与罩盖系统的引用标准、耐久试验方法、技术要求、以及主观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新开发的Z1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车门用于M1类和N1类汽车汽车侧面的能开闭,供乘员进出的铰接门和滑动门。
3.2 门锁锁止车门的机构,包括锁体、锁扣(或挡块)、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3.3 罩(盖)位于车辆风窗玻璃前方,对发动机、行李或储存物起防护和遮盖作用的向外可移动车身板。
4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4.1发动机罩盖4.1.1性能要求4.1.1.1 性能要求4.1.1.1.1 与车身的间隙及段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4.1.1.1.2 在打开罩盖时,操作应平滑,没有明显的噪音。
4.1.1.1.3 罩盖在开启过程中,与车身其它部位以及雨刮没有干涉。
4.1.1.1.4 作用于发动机罩中心线最前边缘的开启力(该力与发动机运动圆弧相切)应不大于130N。
4.1.1.1.5 当发动机罩盖从全开启关闭时,作用于发动机舱盖中心线最前边缘的关闭力应不小于35N,不大于130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2005-XX-XX发布2005-XX-XX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前言开闭件是车身中工艺较复杂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冲压、包边焊接、零部件装配、总成组装等工序;开闭件也是车身上安装附件最多的总成,对尺寸配合和工艺技术都要求严格。
开闭件是车身关键运动件,其灵活性、坚固性、密封性等方面的缺点易暴露,对汽车产品的使用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商对开闭件的制造均十分重视,开闭件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生产商的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
为了严格控制本公司汽车车身开闭件设计质量,我们参照国内外汽车白车身开闭件设计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产品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让汽车车身开闭件的设计有据可依。
本标准着重强调的是开闭件设计规则,而各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请参考相关国标。
本标准于2005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强TJI/YJY开闭件设计规则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轿车车身》、《现代轿车车身设计》3术语和定义3.1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3.7 门内板鱼嘴处即车门内板锁安装面上U型槽口类似鱼嘴处。
3.8 车门长度门内板鱼嘴处到铰链中心线的距离,如图1:(图1)3.9 铰链中心距上铰链上轴衬与下铰链下轴衬之间的距离,如图2:(图2)4要求4.1 开闭件整体设计部分4.1.1开闭件外表面不应有负角,除包边和局部整形外,理论上车门内、外板,前舱盖、行李箱盖都必须有良好的冲压工艺性,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4.1.2 开闭件边缘要光顺,与其他件间隙要均匀。
既要达到美观的目的,又必须实现车门结构的关闭和开启的可能。
4.1.3铰链为非四连杆结构时,前舱盖后端两侧需设计成向内收口。
否则打开时会与车身件干涉。
4.1.4部分前舱盖在内板中部位置有折弯特征。
我们称它为压馈筋,主要用途在于碰撞时保证舱盖在该处折弯变形吸能,保护乘客。
4.1.5前舱盖和后行李箱盖内板同外板连接方式,除周边的包边外,为了加大大面积覆盖件的强度,内板和外板之间还均匀分布涂胶点,涂胶处需设计凹陷的特征,称为盛胶槽。
4.1.6前舱盖在被支撑状态时高度和角度及行李箱盖、后背门打开时的最小高度应满足国家标准;将发动机罩、后行李箱盖打开至预定的角度(一般为90o左右),它们不应与前后风窗玻璃接触,且最小应保证约为10mm的间距,后背门开度角一般在75o到90o之间,或者以后背门打开后最低点距地面高度为1800—2200mm作为标准;4.1.7舱盖同前舱件(横梁)间、后背门(后行李箱盖)和侧围之间需设有对称的一组或两组缓冲结构,如橡胶缓冲垫,用以减少路面、开闭时激励引起的震动。
开闭件都为运动件,因此在其开关时都应留有缓冲行程,加有缓冲垫,而且与其他件的间隙一般保持在5~8mm的距离。
4.1.8由于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的原始状态和最大开度的关系,无论是撑杆、铰链还是空气弹簧,它们所起到的都是支撑力的作用。
4.1.9由于前舱盖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中附件比较少,而且不需要过程限位,所以在设计和校核的过程中只需要校核发动机罩和后行李箱盖(后背门)在运动过程中不要与周边零部件干涉。
而前、后车门各存在三个限位,因此,还存在限位器和铰链的复合校核。
4.1.10滚压型的窗框是等截面的,与内板一般是用二氧化碳保护焊连接,在设计的过程中,会产生窗框与外表面无法匹配的问题,但偏差较小,这样是可以忽略的。
不能为了匹配外表面而违背滚压件等截面的规律。
4.1.11带有后背门的轿车,其顶盖的后部会有一处负角,这是正常的,是为了避免后背门在开启的时候的干涉,只是在顶盖冲压工序之后,再做整型。
4.1.12车门内板和护板之间需贴一层防水膜,起到防水的作用。
4.1.13开闭件上都应设计有漏液孔,在避免涂装线上电泳水和雨水的沉积。
4.1.14开闭件的包边一般为7~12mm,内板边缘到外板倒角处留2mm 的净间隙,在拐角处必须设计切口,包边3~5mm,切口角度大于135o。
4.2 开闭件附件部分4.2.1 铰链轿车车门依靠两个铰链支撑在门框上,并实现其开闭旋转运动。
为满足车身表面光滑,流线型好的要求,车门铰链采用隐蔽式布置方式。
现代轿车车身广泛采用合叶式铰链。
具有质量轻、刚度高、易装配等优点,在车门铰链的布置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各个方面:4.2.1.1为了加强其连接刚度,在门体和门柱上设置必要的加强板或采用增厚的内板激光焊接外,在布置铰链时尽量加大两铰链的间距,改善铰链受力状况。
因为车门与铰链和门柱与铰链的连接刚度不足,往往是车门下沉的主要原因。
4.2.1.2两铰链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
并根据不同的车型和汽车不同的用途,具有内、外倾角和前、后倾角,开闭件各铰链中心距应尽可能大,前后门铰链中心距应不小于1/3的车门宽度(铰链中心线到车门鱼嘴处的距离)。
为了避免车门开启时,车门与车身的其他部位发生运动干涉,在铰链的布置中应使其轴线尽可能地向外移,这一点在车身外形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应给予考虑。
但是,由于轿车车身的侧围表面存在着一定的弧度和倾斜度,当其外形确定后,则对铰链轴线外移程度产生限制,并直接与两铰链的间距相关。
因此设计中应处理好车身外形、铰链间距和铰链轴线外移之间的关系。
根据车身外形的造型特点,可将铰链轴线内倾一定角度布置,则有利于在保证铰链间距的条件下,增大轴线的外移程度。
同时这种布置会使车门有自动关闭趋势。
一般来说,上铰链的上端到下铰链的下端要保持400mm左右的间距。
铰链中心距/车门长度=33%或更大例如:铰链中心距=377.19mm车门长度=1143.0mm377.19/1143.0=33%4.2.1.3车门铰链轴线确定后,必须以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车门开启运动校核,检查车门在最大开度位置时,有无与车身其他部位发生干涉。
一般车门最大开度角取65o~70o范围。
设计中确定车门最大开度角应考虑上下车的方便性,上车后的关门方便性,以及避免车门与车身各部分发生干涉等条件。
采用合叶式铰链时,设计中α角应小于45o。
若将铰链轴线内移,则α角增大,从而导致开门时门缝的实际间隙变小。
这样,由于车门边缘宽度的较小误差,也有可能造成车门碰到前门或前翼子板的后端。
4.2.1.4由于车门开启时,整个车门的质量及其上的作用力都作用在铰链上,应对铰链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设计铰链的刚度和强度。
4.2.1.5铰链的装配结构设计应保证车门与门框的相对装配位置可以调整。
其次为了提高铰链的连接刚性,应使螺钉的连接孔分布面积较大,并且铰链的装配面要平整。
4.2.1.6 对于四门轿车,车身中支柱上要安装前门门锁的锁扣和挡块,以及后门的铰链,两者布置位置应不相重合,否则中支柱结构复杂,断面尺寸增大。
4.2.1.7 铰链最外侧与车门内、外板的关系,如下图:(图3)A、铰链在y方向有4mm的调节量;B、铰链与门内板的接触面离内板倒角处最小间隙为2mm;C、车门内板和外板外覆盖面的净间隙为2mm等;综上所述:铰链安装面与外板外覆盖面的间距在11mm左右。
4.2.1.8 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应不小于设计要求的车门开度角,门铰链的最小关闭角应小于设计要求的车门关闭角。
对于装有车门开度限位器的门铰链,其限位应可靠。
4.2.1.9 相关国标参考QC/T586-19994.2.2 锁总成4.2.2.1 锁扣啮合部分所在平面应与铰链中心线垂直,允许误差±1°。
这样才能使锁体在开闭件关闭或打开的时候能顺利工作,不至于出现卡死现象。
4.2.2.2 锁扣到门内板鱼嘴处的距离在设计的时候有两种方案:1、当锁扣超出车门内板表面时,直接留足锁顺利开启和锁止的余量,超出锁体口边缘3mm ;2、当锁扣不超出车门内板表面时,要求锁扣到门内板鱼嘴处的距离在超出锁体口边缘的情况下为10mm 以上。
这是考虑碰撞之后车门仍能顺利打开而规定的。
4.2.3 内扣手和门把手内外把手是车门上重要的开闭工具,它们的安装和设计需要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让人能方便而又省力的打开;功能要求;与其它件与干涉,能自由开闭;同时又不能凸出表面,有效防止误开启。
4.2.3.1内扣手4.2.3.1.1 一般的结构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内扣手结构形式4.2.3.1.2常用的安装形式基体转轴开启锁止锁止锁开启锁杆连弹一般采用一个孔或面定位,两个孔安装。
如图5所示。
图5 内扣手的安装形式4.2.3.1.3开启度和行程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来说,一般要求内扣手在开启30°-45°时即将门锁打开。
锁的具体内开行程要由锁厂提供。
一般设计时,内扣手旋转到最大角度的行程要大于锁的内开行程。
4.2.3.1.4开启力一般开启力在20N-30N 之间。
4.2.3.2 外把手4.2.3.2.1 结构形式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6所示。
安定安定翻转式外拉式图6 外把手结构形式4.2.3.2.2 位置要求门外把手的放置位置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一般的离地高度在850mm-1000mm ,一般设计在车门外板的棱线上。
4.2.3.2.3 安装定位方式一般门外把手安装的结构中应该有两个安装点,外加一个定位机构,而且把手与外表面之间必须增加减振垫,一来为了减振,二来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如图7所示。
图7 外把手的安装结构4.2.3.2.4 开启度和行程一般要求外把手在开启最多到30°时即将门打开,具体的行程要由锁厂提供。
设计时要保证门把手的旋转无干涉,旋转角度应能保证锁的开关行程。
并且要注意:门把手的设计开启行程要大于锁的外开行程。
4.2.3.2.5 开启力开启力:一般开启力在20N-30N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