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可能事件教学反思(六数)

合集下载

教学反思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反思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完整,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知识体系的形成。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 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充分利用现实背景的问题, 让学生“走进生活”,反复对等可能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对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条件有较好的判断。

并自然地设计了有关概率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起“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上多次提醒学生在准确计算概率的同时要规范书写过程,体现了数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熟练应用教学平板课前发布任务,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课上进行点名、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利用白板出题、互批等功能,收集学情,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方法。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对于学习目标来说,第二个学习目标范围太大,应将“能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改为“能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次,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的不够充分,第三个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不理想,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研究,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教师再给以必要的问题提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目标3。

最后,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多方面给学生讲透。

数学知识点上海教育版六上3.6《等可能事件》word教案-总结

数学知识点上海教育版六上3.6《等可能事件》word教案-总结

3.6等可能事件【教学目标】1.了解等可能事件和简单的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试验,体会用试验的方法来证明数学问题;通过情景、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合作,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等可能事件的意义难点:等可能事件的计算【教学流程】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教学过程设计】1、问题呈现,情景导入①情景一:某商场开展抽奖活动,满88元就可以参加抽奖一次(若压线则可以重新转一次),转盘如图所示。

提问:请同学观察,抽到冰箱和抽到雪碧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呢?学生可以直观的发现,通过面积不同得到:抽到冰箱和雪碧的可能性不同这样一个结论。

情景二:如果做了如上的改动,那么,抽到冰箱和抽到雪碧的可能性一样吗?学生会发现,转盘被分割为5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区域,那么指针落在的区域可以是5个中任意的一个,并且这个可能性是相同。

引入课题——等可能事件。

提问:如转盘2所示,你能说说抽到冰箱的可能性是多少吗?有些同学可以直接得到答案,有些同学还有些困难,那么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

2、探索发现 实验1:抛硬币游戏 规则:(1)硬币“1”为正面 花为反面 (2)正面朝上 学生赢 反面朝上 老师赢提问:学生赢的可能性大小是多少呢? 试验2:掷硬币 规则:(1)硬币“1”为正面 花为反面。

(2)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记录,一个同学掷硬币。

(3)每一大组一位同学进行统计。

515转盘上块区域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转动转盘, 指针落在哪里有5种可能性,那么,指针落在冰箱 这块的可能性就是5种里面的一种。

答案是(4)注意:硬币不要落在地上,可以用“正”字来统计。

表1表2用表格来统计班级的总的情况。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做的投硬币的试验:由此可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为0.5.实验2:大家来做个讨论:谁去听演唱会?某组合要到上海来开演唱会,但是,我们只有一张票子,而同学们都想去,那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来决定谁去听这个演唱会吗?方案一,我们抓阄的方法,准备51张白纸,其中50张写“不去”,1张写“去”方案二,还是抓阄的方法,也准备51张白纸,但其中50张写“去”,一张写“不去”,然后选出“不去”的那个学生,然后再准备50张白纸,其中49张写“去”,1张写“不去”,依此类推,就可以选出最后一个要去的学生了。

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率是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内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

本节课的教材选取了抛硬币、摸球游戏等实例,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研究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我采用了启发式探索法,教案设计“以学生为本”,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研究的真正主人。

我通过预设出递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答案,使学生慢慢总结出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走,给学生保留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我共设计了复旧知、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新知、实践练和课堂检测五个环节。

在复旧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5道题来复前两节课的知识,通过第一题和第二题来考察学生对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判断,再通过第三、四、五道概率题来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导入新课时,在抛硬币和摸球游戏两个实例中不断设问,引导学生先计算可能出现的结果数量,再判断结果的可能性是否相同,最后要求计算出所求的概率。

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思想逐步形成一个模式。

探究新知环节中我先通过“观察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的共同特点”这个问题,引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启发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逐步归纳出等可能事件的定义。

在学生对等可能事件及其特点理解得比较清楚后,自然的引出概率这个课题。

再次通过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加强学生对等可能事件的判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在通过回答递进式问题时一步步得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在教授掷骰子例题的概率时,我采用了列举法来讲解。

通过这个例子,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计算等可能事件概率的步骤。

在实践练中,我设计了三道练题,分为基础和变式题型,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等可能事件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可能性复习教学反思(锦集17篇)

可能性复习教学反思(锦集17篇)

可能性复习教学反思〔锦集17篇〕篇1:可能性复习教学反思可能性复习教学反思这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一块内容。

可能性是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分支——概率论里最根本的概念,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使学生充分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在此根底上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根本的考虑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天气预报、彩票、扑克牌等〕的情景,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创设游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让学生考虑中让已学知识得到拓展、解释与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效劳于生活。

1、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地复习,共同重温并整理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

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要让学生做复习的主人,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好的、明确的知识网络。

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化,而且感到通过复习和整理确实有所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进步复习的效果。

2、来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首先是更好地为生活效劳。

因此我设计了猜天气、彩票、摸牌等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实际问题。

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泼,收到较好的效果。

3、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能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本身理性重于情感,单纯的数学解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心理学中的移情原理,新课标下的课堂中出现许多有趣的寓言、数学典故、数学故事、带学生旅游等为情境的环节。

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在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考虑、探究,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敏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没有一成不变按照我的课前的预设,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究空间和创造空间。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本质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是对于等可能事件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等可能事件。

2.培养学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判断。

2.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等可能事件的性质。

例如,抛硬币游戏,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否相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可能事件,哪些不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等可能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等可能性”教学实录与反思

“等可能性”教学实录与反思

“等可能性”教学实录与反思七台河市新风小学肖满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98—10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3.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与游戏理解并掌握等可能性的含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教材特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教科书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主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直观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观察、分析事物。

学情分析:本单元“可能性”这一内容上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是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在联系生活的活动中,此年龄段的学生已初步能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教学中的知识,但此部分知识较抽象,学生会产生动机不强,疑惑做这些活动的目的干什么?因此,在第一个抛硬币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晰,生活中,象这种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重点目标。

接着继续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方法教学,是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每人一个硬币;统计卡每组一张;正方体、长方体骰子各一个;计算器每两人一个;转盘两个;游戏盘一个;投影片(情境图一张、抛掷要求、历史上数学家抛硬币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课前老师先问大家做几个问题:1.每天都有婴儿出生。

2.天上飞石狮子。

3.一个盒子里装8个白球和4个黄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习的可能性主要是用一些恰当的词语,如:一定、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设计说明:新旧知识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案例上海市普雄学校徐建华【案例背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者的数学修养,最为要紧的标志是看他如何明白得数学的价值,和可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看、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碰到的现实问题。

”显然,在日趋关注有效教学的今天,让学习者—学生体会数学思维方式,进而学会用数学试探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现今数学教育的要紧目标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与生产实践”。

在教学中如何把把现实生活实际引向数学世界,同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价值之一。

运用各类教学媒体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起学生探讨数学新知的爱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基于对学习者认知规律和数学情境教学的点滴试探,设计了《等可能事件(1)》的教学设计案例,并在课堂中踊跃实践。

现论述如下:【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课落款称:3. 6等可能事件课时数:第一课时所用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讲义(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两个游戏和两个实验,明白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初步感受和体会等可能事件.2.经历游戏与实验,感受与体会等可能事件的进程,会用数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初步体会概率论的思想方式.3.在游戏与实验、踊跃参与试探讨论的活动中,构建并丰硕学习体会,提高学习爱好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增进良勤学习适应的养成和提高数学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明白等可能事件,并会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正确找出等可能事件发生的结果数和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二、学习者分析:依照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维认知水平,学生对具体生活情境中的等可能事件有必然的接触.因此,在教学中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看、分析和探讨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归纳出等可能事件的特点,并探讨出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计算公式. 通过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

难点•较复杂情况下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小黑板等;3.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教学设计大纲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出“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等可能事件。

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教师简短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可能事件,即指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具有相同的发生概率。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等可能事件并计算其概率。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若干道等可能事件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等可能事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复杂情况下的概率计算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下一节课将通过更多案例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等可能事件

等可能事件

新课程背景下《等可能事件》的备课案例市三女初刘丹晶自2005年9月开始,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初中起始年级全面铺开。

《等可能事件》被编入六年级新教材《比和比例》这一章中,关于概率的教学内容第一次出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笔者连续担任了2005、2006两学年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有机会较早地在初中起始年级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反思与再实践。

以下就对《等可能事件》的备课情况做一个交流。

一、备教材“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在初中阶段全新增添的内容,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比和比例》的最后一节内容,与这一章的其他内容相对独立又存在联系,是分数、比和百分比的一种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六年级学生通过学习《等可能事件》这一内容,一是要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二是要能用数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根据教材,这一节内容有以下特点:对于“事件”、“等可能事件”、“概率”等抽象概念六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书中没有给出规范定义,只要求学生能从生活实例中体验感受即可;教材走出了纯理论化的阴影,摆脱了“确定性数学”的束缚,突出了随机思想。

选择“掷骰子”、“抽扑克牌”、“转圆盘”等具有公平性规则且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作为实例,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二、备学生1、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好新: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动:六年级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六年级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2、学生难点预计:(1)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明白掷硬币是等可能事件,但是会因此产生错误理解,认为只有两种可能结果的随机事件都是等可能事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可能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可能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与教学反思

学习材料,请勿照搬照抄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可能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从选择的素材看,打算局部是十分简单的随机事件,事件的可能性是1/2;例2的情境复杂一些,要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从研究的可能性看,两道例题都是等可能性,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试一试〞和练习出现可能性不相等的现象,要用不同的分数分别表示。

从问题的难度看,先是摸到某只球、某张牌的可能性,然后是摸到某种花色的牌、某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

学情分析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现象。

在此根底上,继续教学可能性,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感性描述可能性到定量刻画可能性,对可能性的体验深刻了一步。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根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根本思考方法。

难点:是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同学们肯定玩过抛硬币游戏,其实抛硬币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足球、排球〕,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在足球比赛中的运用吧。

板书:可能性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带着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生活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觉察1、教学例1〔1〕课件出例如1场景图,提出问题。

足球比赛中是用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的,乒乓球比赛中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2、同步体验:试一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可能性的根底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相等〞。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可能事件》是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及其概率计算方法。

本章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概率的基本知识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率基础知识,对于事件的分类和概率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及其概率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及其概率计算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案例和图片。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入等可能事件的定义,例如抛硬币实验。

向学生提问: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方法。

详细讲解等可能事件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如何计算其概率。

同时,给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例如,抛两次硬币,计算出现两次正面的概率。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有关等可能事件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在学习概率论的过程中,等可能条件下的问题经常会引发学生的困惑和错误。

本文将分析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常犯的错误原因,并提出教学反思,以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问题条件的理解不准确在解决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问题时,学生常常出现对问题条件的理解不准确或不清楚的情况。

他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进而导致后续计算的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掷硬币的问题: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2,因为硬币掷出后可能正反两面均有可能出现。

然而,这个问题中的条件是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只涉及到正反两面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应为1/2。

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

同时,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概率问题条件的理解。

二、计算方法选择错误在计算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学生常常选择错误的计算方法,从而导致最终结果错误。

他们可能没有将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问题与其他类型的概率问题区分开来,导致使用了错误的计算步骤或公式。

例如,考虑一个从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的问题:抽到红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应用全概率公式,将红心牌的数量除以整副牌的数量。

然而,在等可能条件下抽取一张牌的问题中,每张牌出现的概率均相等,因此正确答案应为红心牌的数量除以总牌数。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概率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并熟悉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特点与计算方法。

三、无法正确解读概率结果即使学生正确计算了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他们也可能无法正确解读概率结果,从而在后续问题中出现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掷骰子的问题:掷一次,出现偶数点数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正确地计算了偶数点数出现的概率为1/2,但在后续问题中仍然无法正确运用该概率结果。

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连续两次掷骰子出现偶数点数的概率仍然为1/2,而不是(1/2)*(1/2)=1/4。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说课稿)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说课稿)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等可能事件是概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事件。

本节课通过引入等可能事件,使学生对概率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然而,等可能事件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等可能事件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能判断一个事件是否为等可能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可能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入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尝试判断一些常见事件是否为等可能事件。

3.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分析等可能事件的特征,总结判断方法。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强调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5.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

6.拓展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知识进行解决。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性》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性》的教学反思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可能性》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学会用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尝试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2、通过猜测、验证事物的可能性,明确事物的发生存在概率,并会合理的阐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初步体会假设、验证、应用的数学学习方式。

3、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探究数学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与比赛的公平原则,体验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公平、公正意识,促使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通过猜测、验证事物的可能性,明确事物的发生存在概率。

教学准备:课件、扑克牌、纸盒、转盘、乒乓球、小正方体、长方体、油画棒、记号笔。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从学生喜欢游戏入手引出可能性这个课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贯穿游戏,激发探究“可能性”的兴趣设计抽扑克牌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引起学生思考,发现先拿的会赢,从而引起用什么办法解决谁先拿是公平的问题。

引入到抽扑克牌。

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自己的发现。

接下来引入抛硬币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规律。

发现当数据越大时,红牌出现的可能性越接近二分之一。

用游戏这根“线”将学生的身心和数学新知牢牢的维系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让教学变得自然流畅、有滋有味,让深奥的史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亲近“好玩”。

3.贴近生活,实际感受“可能性”的作用。

让数学生活化,让数学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中,我利用我和同事要准备下跳棋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解决书上的错例。

并尝试在小组内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原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巧妙而有效的体现了课改理念,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材版本: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教学内容:3.6 等可能事件二、教学目标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2.能正确区分事件和极端事件。

3.能够分析并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2.教具:骰子、扑克牌等3.PPT或黑板白板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什么是等可能事件。

•通过观察投掷骰子、抽扑克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事件和极端事件的区别。

第二步: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让学生掌握方法。

第三步:练习(20分钟)•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不同情境下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第四步: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等可能事件,并设计问题讨论。

•激发学生对概率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所学知识。

•提醒学生注意等可能事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概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练习成绩: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并对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等可能事件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较差的地方进行巩固训练。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希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率意识。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可能事件》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通过等可能事件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随机事件和不随机事件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等可能事件的定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找出等可能事件,并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

但是,对于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能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2.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可能事件的定义。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等可能事件。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等可能事件,并计算概率。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等可能事件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抛硬币。

引导学生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并提出问题: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引入等可能事件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并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如抽奖、投篮等。

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一些等可能事件,并计算它们的概率。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等可能事件

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等可能事件

•••••••••••••••••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等可能事件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等可能事件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等可能事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研究【教材分析】“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增添的新内容,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该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重点难点】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学情研究预初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好新:预初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预初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胜:预初学生好胜心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尝试新事物。

四是好动:预初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预初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三、教法流程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文本框:引入铺垫文本框:提出问题文本框:设计试验文本框:动手操作文本框:思考归纳文本框:反思拓展(板书)1、引入铺垫①教师将3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黄球放入一个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过讨论从盒中取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等可能性教学反思

等可能性教学反思

等可能性教学反思反思一:等可能性>教学反思本课探求的是游戏中的数学问题——等可能性问题。

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备课中,我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对等可能性这个概率问题的体验上面。

但这一过程的探究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非常困难,我在学区领导的帮助下先后进行了四次备课,力求找到对这一难点解决的最合适的方法。

开始两次我们的理解停留在硬币正反面次数的对比上,但感觉这个理解存在着知识性的错误,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一步认真钻研教材,有了新的发现,我们便加以修改,成为比较正反面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而"比重"这个概念学生还没有涉及,不便在本课进行教学。

于是就想到各种办法能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几种方法的对比,最终选取了图表理解法,构成本次设计。

下面对本次的教学进行反思:一、将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的规则、公平性有紧密联系,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存在着参与者各方获胜的机会是相等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的游戏活动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学生对等可能性的体验。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比如:抛硬币,让学生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之间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难点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着学生理解"如果抛的次数更多些,那么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会更接近1/2。

"但在实际上学生感悟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时间,介入图表的显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接受。

从而很轻松的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教学中,让学生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骰子中选择,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通常买到的骰子都是正方体的。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说课稿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说课稿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等可能事件》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概念,以及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主要让学生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以及如何用概率来表示等可能事件。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概率的概念和随机事件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可能事件的定义,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如何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小组合作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总结提升:对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一: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一: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1)本课时教材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2)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把知识教好教活。

“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2.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梳理知识,优化梳理方法。

(2)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需要破解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梳理知识,培养学生每一节课都要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的习惯。

>六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教学反思>>(348字)首先梳理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指导,查漏补缺。

具体地说,就是对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知识的串连性和连接点,将学生复习前零散无序、认识模糊的概念及题解纵横沟通,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脉络,以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消化、理解与掌握。

适时、准确的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学生的解题思维心理、准确把握复习节奏。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在一节课中部分习题的练习过程略显简单,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只做到了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充分展示,对于“面向一切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做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可能事件》的教学反思
上海预初
可能性的概念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属于比较新的知识点,它与生活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

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中的等可能事件;对“等可能”如何理解得更透彻,同时对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如:通过天气预报中降水率的可能性开始引入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使学生明白必然事件的可能性为1,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为0,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自然就在0~1之间。

学生对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几个概念。

接下来,小组合作抛硬币和抛瓶盖的试验,自己总结为什么硬币正反两面的概率相差不大,而瓶盖则不相同,让学生充分体验等可能性是指各种事件的情况或者条件相同。

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对结果的猜测与讨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逐步构建了数学模型。

二、注重合作学习,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在学生预习过例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首先讨论在预习中出现的疑问,在组内合作解决,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任务,负责讲解例题和预习检测,并负责解答其他小组对所讲题目的疑问。

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给小组评分。

这样的措施使每一个小组都积极活动起来,都为展示自己积极准备着。

展示的学生对题目研究的比较深刻,而其他同学积极想表现自己,也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三、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积极性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对他们行为的认可,老师积极的评价会
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产生极大的兴趣。

反思本课教学,我虽对学生有一定的评价,但是对学生激励仍然不够。

例如在王谷峰同学对最后一种事件概率的求法描述为12
111211=-时,虽有鼓励也有加分,但加分较少,激励的语言也较少,关键(人名)同学在特别强调要“等分圆”时,应该给与特别鼓励。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吝啬”的表扬和鼓励。

四、练习较少,还可以与生活更加贴近一点。

本节课由于学生的大量参与,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练习题做得比较少,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等可能模型(比如摸球)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概率事件也包括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但却由于时间有限而没有涉及,这是本节课较大的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考虑怎样提高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