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当归根腐病病原物研究

当归根腐病病原物研究

当归根腐病病原物研究当归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在栽培当归的过程中,农民和研究人员发现当归根腐病成为当归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此病害严重影响了当归的产量和质量,给当归种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研究当归根腐病的病原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归根腐病通常由土传真菌根腐菌引起。

这种病菌具有强烈的侵染性,能够迅速侵入当归根茎并破坏其组织结构。

引起当归根腐病的根腐菌主要有炭疽病菌、绿僵菌和真菌。

这些病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并感染当归植株,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根部水肿、腐烂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整株当归会死亡。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首先,他们通过采集不同感染程度的当归植株和病株,从病株中分离出病原物。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科研人员鉴定出这些病原物为真菌根腐病、炭疽病菌和绿僵菌等。

这些病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但都会带来当归根腐病。

接着,科研人员对当归根腐病的病原物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他们发现这些病原物对温度和湿度有较高的适应性,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生存并侵染植株。

此外,病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这些特性,揭示了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为了更好地控制当归根腐病,科研人员还研究了其致病机理。

通过观察病原物感染植株的过程,他们发现病原物通过产生一系列的毒素和酶,破坏当归的细胞壁和组织结构,从而侵入并繁殖于植株内部。

此外,病原物还能引起当归植株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剧病情。

这些发现为控制当归根腐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控制当归根腐病病原物的方法。

首先,他们建议在种植当归时选择健康的种苗,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

其次,科研人员提倡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农业方法,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天敌对抗病原物,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展了一些化学药剂用于治疗根腐病,但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大黄是中药材之一,在我国的陕西省镇巴县是大黄的主产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镇巴县的大黄种植遭遇了一些病害问题,其中以大黄根腐病为主要问题之一。

这种病害会导致大黄根部腐烂、枯死,使得大黄产量大幅下降。

因此,本文旨在对镇巴县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研究相应的生物防治技术。

一、病原鉴定通过采集受感染的大黄根部样本,进行病原鉴定。

用无菌鉴定培养基将样本接种,进行菌落观察和形态学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导致大黄根腐病的病原主要为绿葡萄链霉菌。

绿葡萄链霉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可以引起许多植物病害,包括大黄根腐病。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了解了病原信息后,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病害的发展。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者其他生物制剂来减轻或者防止病害的发生。

这种技术安全、环保、低毒,并且不会产生抗性。

1. 生物制剂防治首先,可以使用一些生物制剂来防治大黄根腐病。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根际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数量来达到防治效果。

其次,可以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该病害。

生物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或者人工制作的外源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松材线虫、烟草草星线虫、木霉等。

可以通过这些生物农药控制绿葡萄链霉菌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3. 土壤调节防治最后,可以利用土壤调节控制该病害。

土壤中一些关键的化学物质,如pH值,氮、磷等元素的含量,可以影响绿葡萄链霉菌的繁殖与致病性。

因此,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合理施肥,可控制病害的发展。

综上所述,镇巴县大黄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为绿葡萄链霉菌,而生物防治技术是控制这种病害的有效方式。

生物制剂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土壤调节控制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镇巴县的大黄种植业提供一定的指导。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摘要:大黄根腐病是影响药用大黄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导致药用大黄根部腐烂,严重影响了大黄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镇巴县大黄产区进行调查和病原鉴定,分析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菌特征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一、引言药用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镇巴县是中国大黄的重要产区之一,但近年来大黄根腐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给大黄的种植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黄根腐病会使大黄根部发生腐烂,导致大黄的产量和质量下降,降低了大黄的经济效益。

对大黄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镇巴县大黄根腐病的病原鉴定1. 调查和样本采集为了解镇巴县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菌特征,我们对镇巴县大黄种植区进行了调查和样本采集。

在调查中发现,镇巴县大黄种植面积广阔,大黄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给当地农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研究其病因,我们采集了多个大黄根腐病病斑样本,并将其送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分析。

2.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将采集的大黄根腐病病斑样本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物学特性鉴定,最终确定了引起大黄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糯米状青霉菌和立枯丝核菌。

3. 病原菌特征分析糯米状青霉菌和立枯丝核菌是导致大黄根腐病的两种重要病原菌。

糯米状青霉菌在大黄根部形成白色腐烂,最终腐烂为黑色。

而立枯丝核菌在大黄根部形成褐色腐烂,对植株的危害更加严重。

通过病原菌的特征分析,为后续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三、大黄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 有益微生物的应用针对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菌,我们筛选了一些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如木霉菌、拮抗细菌等,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筛选。

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2.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在大黄根腐病的生物防治过程中,我们还研制了一种富含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并进行了田间试验。

对大豆根腐病的探究

对大豆根腐病的探究

Z i x u n t a i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

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病原及病原机理根腐病的病原是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 App.et Wr.],属于半知菌的一种真菌。

病原真菌可产生两种形态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有2~4个横隔膜,大小为14.0~16.0×2.5~3.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大小6~11×2.5~3.0微米;病菌还能产生近圆形、淡褐色的厚壁孢子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

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

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

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

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

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二、症状识别此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

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

干旱时,潜伏期长。

死亡后根部完全腐烂,只剩下丝状的维管束。

主根受害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萎缩,症状容易同疫病混淆。

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症状基本同镰刀菌根腐病相似,只是有时可见灰白色带状菌丝体块,在根皮细胞可见密生的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三、发生条件大豆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耕作土壤的菌源数量,而菌源数量取决去土壤的理化性质、温度,湿度等。

石榴种植中的防根腐病技术研究进展

石榴种植中的防根腐病技术研究进展

石榴种植中的防根腐病技术研究进展石榴是一种果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然而,石榴种植中常常遇到根腐病的问题,根腐病会严重影响石榴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石榴种植中,防治根腐病是至关重要的。

根腐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主要有根腐霉菌、立枯霉、灰褐色霉菌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一般通过土壤中的破碎根系、病原植物残体等方式传播。

因此,在石榴种植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根腐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首先,石榴种植中要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

目前已经育成了一些抗根腐病的石榴品种,这些品种在抗病性方面表现较好。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在石榴种植中要进行合理的疫前处理。

疫前处理就是对种植材料进行特殊处理,以去除其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害。

常用的疫前处理方法有石灰渍液浸泡、密封于塑料袋中贮藏、高温热处理等。

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和虫害,减少石榴苗木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害带入。

第三,石榴种植中要加强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根腐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要加强土壤通气性,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如果土壤湿度过高,就会给根腐病的病原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蓄水排水等措施,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第四,石榴种植中要加强病害监测和诊断。

及时发现根腐病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病害监测可以通过病害综合调查、观察病症、采样送检等方式进行。

病害诊断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病原鉴定等方式进行。

通过及时监测和诊断,可以帮助农民掌握石榴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最后,石榴种植中要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石榴根腐病的发生机理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展新型的防治措施。

目前有一些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菌剂可以用来防治根腐病,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是未来石榴种植中的重要方向。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了药用大黄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对于药用大黄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通过对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的特性,为后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的病原鉴定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该病害的主要病原为真菌,主要有根腐霉菌、根腐镰孢菌等。

这些病原菌对药用大黄的根系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植株生长减缓甚至死亡。

研究还发现,土壤中的病原菌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不同。

针对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特点,研究人员进行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希望通过利用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实践,研究人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益生菌防治技术利用益生菌防治药用大黄根腐病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环保和安全的防治措施。

研究发现,一些益生菌可以在土壤中形成一层抑制层,抑制病原菌在根际的生长,从而减少药用大黄根腐病的发生。

益生菌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的抗病能力。

利用益生菌防治药用大黄根腐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酶制剂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生物酶制剂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从而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

生物酶制剂还可以降解一些对植物有害的物质,减少病害的发生。

使用生物酶制剂来防治药用大黄根腐病也是一种可行的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杀菌剂是一种可以杀灭病原菌的微生物制剂,其制剂中含有一定的杀菌成分,可以对病原菌产生致病作用。

在药用大黄根腐病的防治中,生物杀菌剂可以选择对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具有较强杀灭作用的微生物种类作为活性成分,通过喷施或施用农作物根际来达到控制药用大黄根腐病的目的。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镇巴县药用大黄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摘要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然而,大黄根腐病病害在近年来日益严重,给大黄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对中药材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生物防治技术。

结果表明,大黄根腐病的主要病原是根腐病镰刀菌和炭疽菌。

同时,采用三种生物制剂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其中以拮抗细菌制剂EFB-1防效最高,可达到80%以上,而且对大黄植株生长和品质无不良影响。

AbstractKeywords: Rhubarb, root rot diseas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引言大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及医药、食品、化工、染料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草本植物。

其主根长约30~60cm,粗大略呈圆柱形,质坚韧,表面黄褐色,常有灰白色分隔点。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等功效,因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1]。

然而,近年来,大黄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病害威胁,其中以根腐病最为常见和严重。

大黄根腐病对植株根系、叶片、茎干等均有损害作用,严重影响大黄产量和品质,给该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

目前,大黄根腐病病害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和病害管理等方法,但由于中草药品种的特殊性,农药滥用不仅残留严重,而且容易导致品质下降,遇到药材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导致市场波动。

因此,研究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大黄根腐病防治的重要方向,这不仅可以保证草药的品质安全,而且对环境质量的损害更小。

因此,本研究对大黄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生物防治技术。

材料与方法1. 病原鉴定本研究采集了100份大黄根系样品,进行了病原鉴定。

首先,将样品表面去除,再用火烧消毒。

然后将根系切成2cm长的小段,挑选外观正常的根段,用铲子将土型取下,余下实型洗净后在培养皿上生长。

等到菌丝长成后,从寄主上分离出来,培养纯种。

豌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豌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病已遍及我国的大部分产区,危害较重,一般减产 10%〜30%,重病地区可以减产60%,甚至绝产,严 重制约豌豆生产的健康发展。作为豌豆生产上的一 种毁灭性根部病害,豌豆根腐病在世界各地豌豆产 区均有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豌豆产业 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针对豌豆根腐病发生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对农 业生产的危害,本文就国内外豌豆根腐病危害及分 布特点、病原菌种类、抗性鉴定、抗性机理、种质资 源、分子标记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述,并探讨未来豌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方向%
1豌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分布
1"豌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症状表现 豌豆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根部病害, 由多种病
收稿日期:2018-08-21
修订日期:2018-10-14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8-G14)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2O17GAAS97) #甘肃省农业科学
alsop oposed. Key words Pisum sativum + root rot; pathogen; disease control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蝶形花科严格自交冷 季豆类作物。生育期短,适应性强,是重要的养地作 物。其富含丰富的优质蛋白及多种人体和动物需要 的营养物质,具有较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易于消化吸 收,兼作蔬菜和饲料,可作为人类和动物营养来源之 一口* 。随着豌豆在食用、深加工和畜牧饲料方面的 利用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干豌豆 的第二大国和生产青豌豆的第一大国2%但我国每 年需进口 80万〜100万t干豌豆3 %虽然豌豆在粮 食作物生产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栽培简单易管理, 具有可净作、可间作、套作等特点,在现代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品种抗性衰退、生态 环境和种植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豌豆病虫害发 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根腐

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110-115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2767.2024.03.0110王小国.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3):110-115,128.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王小国1,2(1.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园林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2.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在根茎类药用植物集约化种植中,长期连作引起的植株生长不良㊁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等连作障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㊂为缓解根茎类药用植物的连作障碍,促进根茎类药用作物的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成因,并概括总结了消除连作障碍的措施㊂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成因十分复杂,包括植物的化感作用㊁土壤理化性质恶化㊁土壤酶活性改变和土壤中致病菌增加等,这些因素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㊂目前常用的消减技术措施包括:筛选耐重茬抗病新品种㊁合理轮作间作㊁土壤强还原处理㊁土壤蒸汽消毒和施加生物炭等物理措施㊁使用氯化苦㊁威百亩㊁棉隆和噻唑膦等化学农药,以及利用微生物菌剂如芽孢杆菌㊁哈茨木霉和淡紫拟青霉等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等㊂其中,利用微生物菌剂消减连作障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连作障碍涉及根系㊁土壤和微生物等诸多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消减连作障碍㊂最后从选育抗病性强㊁耐连作的优质新品种㊁进一步探索适宜的轮作间作模式和提高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稳定性等方面,对我国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药用植物;连作;重茬;消减措施收稿日期:2023-08-22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232102110061);三门峡市软科学计划项目(2022003031)㊂作者简介:王小国(1977-),男,硕士,副教授,从事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㊂E -m a i l :w a n g x i a o g u o @s m x pt .e d u .c n ㊂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下游产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持续增长㊂据统计,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5.964万h m2[1]㊂由于中药材生产周期较长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种植过程中,道地产区的连作障碍问题也日益凸显㊂长期连作导致的植株长势弱㊁病害严重㊁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㊂根茎类药用植物指入药部分(根㊁块根㊁块茎和鳞茎等)生长于地下的植物㊂‘中国药典“(一部)记载的根茎类中药占其收载药材和饮片的27.44%,与其他药用植物相比较,连作障碍问题更为严重㊂早在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中就记载,地黄 种植甚易,入土即生㊂但种植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㊂再二年,可种山药㊂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㊂否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㊂ [2]现代研究则表明,不仅地黄不能连作,丹参㊁太子参㊁西洋参㊁白术㊁三七㊁黄连㊁黄芪㊁黄芩㊁百合㊁贝母㊁山药㊁当归和半夏等根茎类药用植物也忌连作㊂丹参连作后,根系维管束腐烂,有时会形成结节状虫瘿,地上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者甚至死亡[3];西洋参连作后,易发生根腐病和锈腐病,根部出现腐烂,叶片褪绿,植株萎蔫死亡[4];半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易发生土传病害,产量和品质均下降,必须间隔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可复种[5]㊂本文在分析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成因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消减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中药材种植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㊂1 连作障碍发生原因1.1 化感作用研究表明,植物的根茎或残体通过挥发㊁淋溶㊁分泌和腐解作用向土壤释放的化感物质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因子[6]㊂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通常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药用植物更易产生化感物质㊂这些物质不易分解,对下茬中药材产生毒害作用,从而抑制其发芽和生长发育㊂这些化感物质包括香草酸㊁香豆酸和阿魏酸等大分子物质(表1)㊂如何志贵[7]对连作3年半夏根际土壤和非连作土壤中的酚酸物质进行提取,通过L C -M S 鉴定出17种酚酸类物质,其中没食子酸㊁原儿茶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香兰素㊁丁香醛㊁阿魏酸㊁绿原酸等8种物质可能对半夏生长发育产生较强的化感作用,除阿魏酸外,其他7种酚酸对半夏发芽率和萌发指数均有抑制作用㊂随着研究者不断深入地研究,还会有新的化感物质逐渐被发现㊂113期 王小国: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表1 根茎类药用植物根际化感物质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化感物质半夏没食子酸㊁原儿茶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香兰素㊁丁香醛㊁阿魏酸㊁绿原酸[7]丹参包括2-乙基己醇㊁苯甲酸㊁油酸甲酯等24种物质[8]地黄香豆酸㊁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阿魏酸[9]人参水杨酸㊁没食子酸㊁苯甲酸㊁3-苯基丙酸和肉桂酸[10]黄连香草酸㊁阿魏酸与4-香豆酸[11]山药香草酸㊁对羟基苯甲酸及阿魏酸[12]西洋参总苷㊁生物碱㊁酮及黄酮㊁有机酸㊁萜㊁醇和香豆素等[13]黄芪4-羟基香豆素㊁对羟基苯甲酸㊁对甲氧基苯甲酸及肉桂酸[14]太子参9种酚酸(包括没食子酸㊁香豆酸㊁3,4-二羟基苯甲酸㊁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香兰素㊁阿魏酸㊁苯甲酸)和8种有机酸类物质(草酸㊁甲酸㊁苹果酸㊁乳酸㊁乙酸㊁柠檬酸㊁酒石酸和琥珀酸)[15]玉竹对-羟基苯甲酸㊁香草酸㊁丁香酸㊁香豆酸㊁阿魏酸[16]1.2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诸多研究发现,长期连作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表现为土壤板结,团粒结构破坏,孔隙度下降,通气透水性下降,如三七连作3年土壤和未种植三七土壤相比较,土壤出现板结[17]㊂同时,由于根茎类药用植物栽培年限较长,植物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以及长期重施化肥而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中一些营养元素缺乏,而另一些营养元素富集,土壤养分失衡㊂如山药连作后,土壤中氮㊁锰和锌元素大幅降低[18];党参连作后,土壤中硝态氮㊁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轮作均降低[19];浙贝母连作后,土壤中有效氮㊁有效磷㊁有效钾含量显著降低[20];半夏连作后,根际土壤中有机质㊁全氮和全磷含量降低,而速效钾含量升高[21];三七连作后,土壤有机质㊁氮和磷含量较对照显著下降,而土壤铁㊁硼和铝含量增加[17]㊂此外,长期连作还可以导致土壤酸化㊂研究表明:人参连作6年后,参地p H 由新林土的5.5~5.8降为5.1~5.3[22],白术㊁三七和党参根际土壤p H 也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㊂1.3 土壤中酶活性改变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土壤酶活性能够反映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同时也能反映土壤肥力㊂前人研究发现,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后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通常降低,表明连作后土壤对氮㊁碳等元素的利用率降低,而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通常增强(表2)㊂但研究者对不同药用植物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例如半夏㊁牛膝㊁地黄㊁三七㊁栝楼和西洋参连作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说明连作后中药材抗逆性减弱,可能会诱发病害的发生,而山药连作却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这可能与药用植物种类不同有关,同时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性,酶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㊂表2 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土壤酶活性变化药用植物土壤酶活性变化半夏连作较轮作土壤的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磷酸酶活性降低6.21%㊁18.80%和21.49%,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62.96%[21,23]牛膝连作20年以上土壤中脲酶㊁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从1.57m g ㊃g -1降低至1.23m g ㊃g -1,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24]地黄连作土壤脲酶活性比正茬降低63.06%,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51.92%[25]三七连作3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由2.23m g ㊃g -1降至1.02m g ㊃g -1,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17,26]栝楼连作2年土壤中蔗糖酶㊁脲酶㊁磷酸酶活性均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下降26.97%[27]山药连作后土壤中脲酶㊁碱性磷酸酶㊁蔗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28]黄连脲酶活性降低,正茬416.56μg ㊃d -1㊃g -1,连作3年148.47μg ㊃d -1㊃g -1,连作5年127.31μg ㊃d -1㊃g -1[29]黄芪连作6年后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纤维素酶活性0.281U ㊃g -1,比正茬提高59.4%[30]西洋参连作较对照土壤脲酶㊁磷酸酶㊁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正茬土壤脲酶活性25.89m g ㊃g -1,连作土壤脲酶活性20.69m g ㊃g-1[31]玉竹正茬脲酶活性392.069μg ㊃d -1㊃g -1,连作298.174μg ㊃d -1㊃g -1;正茬蔗糖酶活性34.800μg ㊃d -1㊃g-1,连作20.801μg ㊃d -1㊃g-1[16]1.4 土壤微生物失调,致病菌增加土壤微生物失调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㊂随着药用植物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细菌数量减少,病原11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真菌数量增加㊂研究表明,随着丹参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 a c i l l u s )等有益细菌逐渐减少,而真菌镰刀菌属(F u s a r i u m )㊁毛壳菌属(C h a e t o m i u m )和青霉菌属(P e n i c i l l i u m )等病原菌数量及相对丰度增加[32],镰刀菌属可引起丹参根腐病的发生㊂有学者对重茬地黄植株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后,确定尖孢镰刀菌(F .o x y s po r u m )是地黄连作障碍主要病原菌[33];同时,尖孢镰刀菌㊁腐皮镰刀菌(F .s o l a n i )和轮枝镰刀菌(F .v e r t i c i l l i o i d e s)也是黄芪和人参[34]根腐病的致病菌,镰刀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后仍能表现出致病性㊂此外,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后,易导致线虫病的发生,如山药短体线虫病和根腐线虫病[35]㊁丹参根结线虫病[36]和西洋参线虫病等,降低了根茎类中药材的商品价值㊂2 消减连作障碍的措施近年来,连作障碍在我国中药材各大产区均有发生,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消减措施包括:农业措施㊁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㊂2.1 农业措施2.1.1 筛选抗病新品种和嫁接育苗 选育抗病新品种,是消减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㊂目前我国根茎类药用植物选育出的耐重茬抗病新品种有:三七抗病新品种 苗乡抗七1号 [37]㊁高抗根腐病黄精新品种 皖黄精3号 [38]㊁半夏中抗腐烂病新品种 赫麻芋2号 [39]㊁丹参高抗根腐病新品种 丹杂2号 [40]㊁高抗根腐病黄芪新品种 9118 和新品系 94-02 [41-42]㊁抗重茬山药新品种 丰抗3219[43]㊁抗当归麻口病新品种 岷归4号 [44]㊁抗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柴胡新品种 济柴1号 [45]等㊂此外,嫁接育苗也是减轻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通过砧木嫁接换根,可以提高种苗抗性,目前已在西瓜㊁甜瓜和黄瓜等园艺作物中推广应用,而根茎类中药材多以地下根茎入药,难以通过嫁接方式消减连作障碍㊂2.1.2 合理轮作间作 轮作间作是实际生产中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㊁消减连作障碍经济有效的措施㊂ 种地不倒茬,十年九抓瞎 换茬不换土,一亩顶两亩 轮作倒茬不用问,强如年年铺底粪 等农业谚语表明,通过轮作间作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㊂已有根茎类药用植物轮作间作模式(表3)研究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远物种的轮作间作可以提高土壤p H ,降低酚酸类物质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轻病虫害,提高中药材产量㊂对半夏与小麦轮作的研究表明,轮作后半夏根际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病原真菌被抑制而有益真菌丰度提高[7]㊂山药与小麦轮作较山药连作,可明显提高土壤脲酶㊁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28]㊂黄芪与莜麦/燕麦轮作能够提高土壤中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根腐病重度发病率为24.90%,显著低于连作黄芪重度发病率[30,46]㊂黄芩与小麦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中蔗糖酶活性[47]㊂丹参与烤烟轮作较连作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能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减少[48]㊂浙贝母与水稻轮作,可有效控制灰霉病和菌核病的发病率[49]㊂党参与小麦/玉米轮作倒茬,党参根腐病发病率降低为12.40%和16.60%以下[50]㊂白术与玉米轮作后,白术鲜重较连作增加3.7倍,产量明显提高[51]㊂表根茎类药用植物轮作间作模式2.2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强还原土壤处理(R e d u c t i v e S o i lD i s i n f e s t a t i o n ,R S D )㊁蒸汽消毒和施加生物炭等㊂强还原土壤处理指在土壤中施用大量粉碎易分解的有机物料后㊁淹水覆膜强还原土壤,短期内杀灭土传病原菌的方法[60]㊂强还原土壤处理不仅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修复因酸化和次生盐渍化而退化的土壤,还可以重建微生物区系,消减因理化性质退化和土传病原菌导致的连作障碍㊂强还原土壤处理在地黄中的研究表明,土壤强还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重茬地黄的存活率和产量[33,61];三七连作土壤强还原处理后,能显著降2113期 王小国: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低尖孢镰刀菌在真菌中的比例,降低三七发病率[62];在黄芪连作土壤中添加秸秆和牛粪有机物料后,强还原处理效果较好,可杀灭土壤中病原真菌[63];此外,强还原处理还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根结线虫,杀线率较高㊂土壤蒸汽消毒是利用70ħ蒸汽保持30m i n杀死土壤病原生物的方法㊂研究表明,土壤蒸汽消毒后,三七的出苗率㊁存苗率㊁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高于对照,根腐病的发病率降低[64]㊂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对太子参[65]㊁三七[66]和兰州百合的连作障碍也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存在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限制㊂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发现土壤中蚯蚓及蚯蚓粪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连作障碍[67-68]㊂2.3 化学方法消减连作障碍常用的化学农药包括氯化苦㊁威百亩㊁棉隆和噻唑膦等㊂氯化苦别名三氯硝基甲烷,是一种易挥发油状液体,可有效防治连作土传病害和根结线虫,目前在我国仅作土壤熏蒸,且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㊂研究表明:连作地黄每667m 2地块用30k g 氯化苦熏蒸后,长势较好[69];药食两用生姜连作后根结线虫发病严重,氯化苦熏蒸后,腐生性线虫数量和寄生性线虫数量大幅度降低[70]㊂威百亩是一种液态土壤熏蒸剂,常用剂型为32.7%~42.0%水剂㊂根据报道,安平县白山药连作种植后,土传病害严重,威百亩防治镰刀菌引起的白山药褐腐病效果较好,但熏蒸时应注意地温和熏蒸时间,当地温高且熏蒸时间过长时,易产生药害[71]㊂98%棉隆微粒剂是固态熏蒸剂,研究表明,375k g㊃h m -2的施用量对当归麻口病防效达50.00%~69.30%,同时控制了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的发生[72];此外,棉隆对三七和山药的连作障碍也有较好消减作用,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㊂噻唑膦属于有机磷类杀线虫剂,一般选择10%噻唑膦颗粒剂进行土壤撒施,如防风连作后发生根腐病,可按30k g ㊃h m -2的用量施用噻唑膦,如果施用量大则易伤根,且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㊂2.4 生物方法土壤微生物失衡是导致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㊂利用微生物菌剂可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并抑制有害微生物㊂目前已报道的病原菌拮抗微生物有芽孢杆菌㊁哈茨木霉(T r i c h o d e r m ah a r z i a n u m )㊁淡紫拟青霉(P a e c i l o m y c e s l i l a c i n u s )和厚孢轮枝菌(V e r t i c i l l i u mc h l a m y d o s p o r i u m )等㊂2.4.1 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作为镰刀菌的拮抗菌已被广泛应用㊂黄伟民[73]在野生地黄生防菌的筛选和验证试验中,筛选出有效拮抗菌蜡样芽孢杆菌(B .c e r e u s),平板对峙试验证实所筛选的菌株对地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明显的拮抗效应;杨瑾[74]通过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B .v e l e z e n s i s)对丹参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有抑制作用;杜家方[33]在地黄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及消减措施研究中发现,特基拉芽孢杆菌(B .t e qu i l e n s i s )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拮抗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 .s u b t i l i 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北苍术㊁桔梗和人参连作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㊂2.4.2 哈茨木霉 诸多研究表明,生防真菌哈茨木霉菌可缓解连作障碍[75],显著消减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对人参铁锈病的抑制率达79.53%,对地黄的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㊂平板对峙中对西洋参腐皮镰刀菌抑菌率高达100%[76],对从根腐病发病的白术中分离的尖孢镰刀菌抑菌率达50%以上[77],可降低白术发病率,促进白术生长,缓解连作障碍[78]㊂平贝母连作后菌核病发病严重,生物防治菌剂中的哈茨木霉菌对平贝母菌核病防效达79.27%[79],防治效果较好㊂此外,哈茨木霉菌可提高半夏连作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连作时细菌性疫病的发病率,提高生物产量[5]㊂可见,哈茨木霉菌在防治中药材土传病害时,具有广谱的特点,可以抑制多种土传病原菌的生长㊂2.4.3 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 药用植物连作后,不仅镰刀菌数量增加,还会增加土壤中线虫数量,如山药㊁丹参和西洋参等[80]㊂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属寄生真菌,淡紫拟青霉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ħ,菌丝生长适宜p H 6~9,黑暗中生长最佳,二者对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有较强寄生能力,可用于多种植物线虫病的防治㊂据报道,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k g㊃h m -2的施用量,对导致当归麻口病发生的茎线虫的防效为63.43%,厚孢轮枝菌颗粒剂33.75k g㊃h m -2穴施,亦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81]㊂除上述微生物菌剂之外,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在中药材无公害种植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可改善连作土壤,提高中药材产量和品质㊂3 展望集约化种植方式不可避免地引起连作障碍问题㊂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连作障碍原因及消减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研究都是从单一因素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且连作障碍发生原因31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3期较为复杂,涉及到根茎类药用植物的根系㊁土壤㊁微生物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㊂(1)运用基因组学㊁转录组学㊁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手段,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入解析连作障碍发生机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2)全面收集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选育抗病性强㊁耐连作的优质新品种,是消减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3)现有的芽孢杆菌㊁哈茨木霉㊁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菌剂㊁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虽已在实际生产中发挥较好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菌剂和肥料存在的田间应用稳定性及成本问题,仍然制约着菌剂和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和推广,还需进一步改良和研究,使其大田应用效果更稳定;(4)随着技术的进步,寻找新的病原菌拮抗微生物也将是今后研究的内容;(5)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单一的消减措施可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需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筛选适宜的轮作间作植物种类,积极探索药粮种植模式㊁林药种植模式和药药种植模式,建立科学㊁合理的轮作制度,同时注重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将有效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㊂参考文献:[1] 王慧,张小波,汪娟,等.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统计分析[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2(1):4-9.[2]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 ].刘更生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 车欣宇.丹参根际拮抗真菌R F 15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效应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4] 赵方杰.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5] 何贝贝.半夏连作效应缓解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2.[6] 董晓民,高晓兰,刘伟,等.桃连作障碍中自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2):123-127.[7] 何志贵.半夏连作障碍发生机制与轮作修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8] 王鹏飞.丹参自毒物质的鉴定及其在腐解液和根际土中的含量分析[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1.[9] 聂铭.不同连作年限地黄生长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化感物质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7.[10] 李自博.人参根系自毒物质在连作障碍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缓解途径研究[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11] 张丹.基于黄连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连作障碍机制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12] 刘永录,李自刚.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怀山药连作障碍的修复机制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10,39(11):90-93.[13] 李丽,蒋景龙,董艳鑫,等.连作西洋参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筛选及化感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22,31(8):1046-1057.[14] 杨焱.微生物肥料对黄芪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15] W U H M ,W ULK ,Z H U Q ,e t a l .T h e r o l e o f o r g a n i c a c i d s o n m i c r o b i a l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i nt h e R a d i x p s e u d o s t e l l a r i a er h i z o s p h e r eu n d e rc o n t i n u o u s m o n o c u l t u r er e gi m e s [J ].S c i e n t i f i cR e po r t s ,2017,7:3497.[16] N IXZ ,J I N C Z ,L I U A Y ,e ta l .P h y s i o l o gi c a la n d t r a n s c r i p t o m i c a n a l y s e s t or e v e a l u n d e r l y i n gp h e n o l i ca c i d a c t i o ni nc o n s e c u t i v e m o n o c u l t u r e p r o b l e m o f P o l y go n a t u m o d o r a t u m [J ].B M CP l a n tB i o l o g y ,2021,21(1):362.[17] 孙雪婷,龙光强,张广辉,等.基于三七连作障碍的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5(3):409-417.[18] 王文庆.平遥长山药连作障碍机理研究及其防治对策[D ].太原:山西大学,2012.[19] 邱黛玉,杜毛笑,巫蓉,等.连作障碍对党参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2,41(5):12-17,22.[20] 廖海兵,李云霞,邵晶晶,等.连作对浙贝母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1,30(10):2203-2208.[21] 安艳.半夏连作障碍影响因子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8.[22] 谢忠凯,徐厚来.长白山区人参地连作障碍的研究:人参地土壤酸化初报[J ].人参研究,1996,8(2):31-33.[23] Z H A OY ,Q I NX M ,T I A NXP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c o n t i n u o u sc r o p p i n g o f P i n e l l i a t e r n a t a (T h u n b .)B r e i t .o n s o i l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e n z ym ea c t i v i t i e s ,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g e n e s [J ].C h e m i c a l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i e s i nA gr i c u l t u r e ,2021,8(1):1-12.[24] 郝慧荣,李振方,熊君,等.连作怀牛膝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307-311.[25] 李振方,杨燕秋,谢冬凤,等.连作条件下地黄药用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特性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2):217-224.[26] 吴凤云.三七连作对土壤酶活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27] 李婧.连作障碍对栝楼生理活性的影响及其根际土壤环境的动态探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28] 孙凯宁,杨宁,王克安,等.山药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95-98.[29] S O N GX H ,P A NY ,L I LY ,e t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h i z o s p h e r e f u n g a l c o m m u n i t y i n C o pt i s c h i n e n s i s F r a n c h .c o n t i n u o u s c r o p p i n gf i e l d s [J ].P L O SO n e ,2018,13(3):e 0193811.[30] 孙窗舒.连作对黄芪品质形成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黄芪轮作换茬方式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31] L I C W ,C H E NGZ ,Z H A N GJL ,e t a l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a r ec o n t i n u o u sc r o p p i n g o b s t a c l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m e r i c a n g i n s e n g (P a n a x q u i n q u e fo l i u s )c u l t i v a t i o n [J ].S c i e n t i f i cR e po r t s ,2021,11:5068.[32] 朱文娟.丹参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及防控技术[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33] 杜家方.地黄连作障碍发生的生物机制及其消减措施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4113期 王小国:根茎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34] 李翟.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1.[35] 赵伟超,秦朝,张江利,等.河南省温县铁棍山药根腐线虫种类鉴定[J ].植物保护,2022,48(3):248-253.[36] 陈昆圆,文艺,许相奎,等.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病原种类鉴定[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56(6):998-1006.[37] 陈中坚,马小涵,董林林,等.药用植物D N A 标记辅助育种(三)三七新品种: 苗乡抗七1号 的抗病性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2046-2051.[38] 彭星星,李卫文,储转南,等.多花黄精新品种 皖黄精3号 [J ].园艺学报,2020,47(S 2):3144-3145.[39] 唐映军,潘正康,王海玲,等.半夏新品种赫麻芋2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贵州农业科学,2022,50(12):1-5.[40] 温春秀,姜国志,谢晓亮,等.优质高产抗病丹参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Z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18.[41] 陈永军,苟永平.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种:9118[J ].农业科技通讯,2000(9):30.[42] 刘效瑞,荆彦民,尚虎山,等.甘肃黄芪新品系94-02选育及研究[Z ].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2008.[43] 孙敦恒,乔晓梅,史慧英,等.丰抗3219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农民科技培训,2011(3):32.[44] 李鹏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 ].中药材,2011,34(7):1017-1019.[45] 李玉春,赵霞,葛付存,等.柴胡新品种济柴1号的选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21(11):287-289.[46] 李冰圳.连作及轮作对蒙古黄芪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品质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9.[47] 彭晓邦,秦绍龙.黄芩种植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8):60-64.[48] 周广苗.烤烟和丹参轮间作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烟叶品质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49] 朱静坚.浙贝母种植模式调查与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3):380-381,387.[50] 金宏荣,陈红,姚彦斌.连作和倒茬对党参根腐病的影响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22,41(3):40-42.[51] 徐建中,孙乙铭,王志安,等.白术-玉米轮作对白术植株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2,14(2):40-42.[52] 李林强,邱黛玉,贾雪.连作轮作模式下当归大蒜间作对当归质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3):53-58.[53] 魏环宇,管丽蓉,王扬,等.万寿菊当归多样性种植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15,41(5):69-74,93.[54] 魏丹.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辣椒-太子参轮作可行性[D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1.[55] 陈家泽.粮经复合模式 水稻+川芎 高效栽培技术探索[J ].农家科技,2015(4):48.[56] 钮颜宇,郭志祥,徐淑慧,等.地黄-大蒜轮作对大蒜生长及地黄化感自毒作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3):139-146.[57] 刘丽.生物菌肥和种植模式对北柴胡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58] 赵磊,余弦,宋玉丹,等.川牛膝不同种植模式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8):86-88.[59] 刘海娇,苏应威,方岚,等.茴香轮作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缓解三七连作障碍的效应及机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1,37(1):139-149.[60] Y A N G R Y ,W E I N E RJ ,S H IXJ ,e t a l .E f f e c t o f r e d u c -t i v e s o i l d i s i n f e s t a t i o n o n t h e c h e m i c a l a n dm i c r o b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h i z o s ph e r es o i l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S a l v i am i l t i o r -r h i z a p r o d u c t i o ni nt h r e ec r o p p i n g s y s t e m s [J ].A p p l i e d S o i l E c o l o g y,2021,160:103865.[61] 张重义,李明杰,古力,等.地黄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62] 李云龙.三七化感作用及其微生物学消减机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63] 樊子婧.强还原土壤灭菌法改善黄芪连作土壤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64] 徐玉龙,戴蕾,赵丹,等.几种土壤处理方法影响三七幼苗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31(6):1006-1011.[65] W UH M ,Q I NX J ,W UH M ,e t a l .B i o c h a rm e d i a t e sm i c r o b i a l c o m m u n i t i e s a n d t h e i rm e t a b o l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u n d e r c o n t i n u o u sm o n o c u l t u r e [J ].C h e m o s ph e r e ,2020,246:125835.[66] 王昆艳,官会林,赵林艳,等.稻壳炭对三七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22,35(9):2107-2113.[67] 毕艳孟,孙振钧.蚯蚓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J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103-1115.[68] 孙喜军,吕爽,高莹,等.蚯蚓粪对作物连作障碍抑制作用研究进展[J ].土壤,2020,52(4):676-684.[69] 王素娟,董诚明,杨林林,等.土壤熏蒸对连作地黄生长㊁质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193-197.[70] 孙兆凯.不同土壤调控方法对生姜连作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71] 王菊.威百亩在白山药重茬地熏蒸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J ].现代农村科技,2021(4):35-36.[72] 尚虎山,曹世勤,张明,等.98%棉隆颗粒剂在甘肃岷县当归育苗中的应用效果[J ].植物保护,2021,47(6):347-352.[73] 黄伟民.野生地黄连作下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关键微生物筛选[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74] 杨瑾.河南省丹参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控药剂筛选[D ].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20.[75] 李正洲,丁绪,赖茅田,等.外施木霉对甜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2):53-57.[76] 安淑辉.抑制西洋参土传病害木霉菌的筛选及其连作障碍因子消除机制的研究[D ].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2.[77] 倪方方,徐红梅,宋腾蛟,等.生防菌对白术根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及盆栽防治效果[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3):179-185,204.[78] 雷琳琳.三种生物菌肥配施对白术连作障碍的缓减效用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22.[79] 孙海峰,沈莹,宁荣彬,等.防治平贝母菌核病的药剂筛选及田间应用[J ].农药,2019,58(2):141-144.[80] 谢辉.植物线虫分类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1] 惠娜娜,马永强,王立,等.淡紫拟青霉㊁厚垣轮枝菌生防菌剂对当归 麻口病 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护,2015,41(4):199-202.(下转第128页)511。

花椒根腐病研究进展

花椒根腐病研究进展


5 4 一
中国园艺文摘
是一 种需要 。 ”一个新 城一个 老城 ,正 向着更 加宜居 的 目标迈进 ,而城 市景观 的意象在此 回归至城市形成 之初 的需求 。如今 对于城 市而言 ,景观既是城市形式 与美 学上 的追 求 ,又 是文化 、社会和 政策的原 动 力。 城市景观更新是一 项复杂的工程 ,但总体规划要从整 体大局 出发 ,要 充分考虑 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种 因
花椒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 害 ,其 发生发展受土壤
环境 因素的影响 ,如土壤病原 菌群体数量 、地温 、土 壤含水量等。朱 天辉等人利用通径分析找 出影响花椒 根腐病发生 的主要 因素为土壤 中病 原菌 的群 体数量 , 而 4月 的平 均 地 温 与其 配 合 将 有利 于 病 害 的 发生 , 7月的平 均地温对发病率 的影 响是通过其他 因素而产 生效应 ,7月的高温有利于病害 的发 展和蔓延 ,对发 病程度发生 作用 。
害 。根腐病是土传病害 ,尤其是粘度和酸度高 、地势 低洼 、排水不 良、污水污染的土壤 中栽培的植物 最易 受到感染 ,是花椒主产区的一种普通而严重的病害 】 。 其症状表现为根 系腐烂 ,有异臭味 ,根皮与木质部易 脱离 ,严重时木 质部呈黑色 ,有时根皮上生有一些 白 色絮状 物 质 ( 菌落 ) ,地 上部分 叶片变小 ,且发 黄发
致病 菌 的菌丝 生长温 度范 围为 5~4 0 ℃,最适 温 度
化花椒产 区均有发生 ,造成大批成年椒树死亡 ,严重 影响花椒产量和品质。
为2 5~ 3 0 ℃,p H 值 范 围 为 3~ l 0 ,最适 宜 p H值
为 5~ 7 ;分生 孢 子在 相对 湿 度为 9 0 %以下 不 能生
皮镰 孢 菌 】 ,其生 物 学特 性为 :花椒 根 腐病 的病 原 菌( F u s a r i u m s o l a n i ) 的 菌丝生 长以 2 5~ 3 0 ℃,分 生

中草药根腐病及其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中草药根腐病及其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中草药根腐病及其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中草药根腐病是近年来严重威胁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研究主要就中草药根腐病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种类的多样性、优势病原菌的区域差异性和引发症状的复杂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中草药根腐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还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标签:中草药;根腐病;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Abstract] In recent years,root rot diseas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ve been posing grave threa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n the occurring situation of the root rot disease,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the diversity of the pathogens,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dominant pathogens,and the complexity of symptoms and a survey of the progress in bio-control of the disease using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the research.[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root rot;microbial control;research progressdoi:10.4268/cjcmm20152102中草药是中成药及各类临床制剂的主要原料,也可用于某些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生产。

当归根腐病的研究和防治

当归根腐病的研究和防治

当归根腐病的研究与防治摘要:总结近年来对当归根腐病的研究工作和文献,对有关当归根腐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别从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当归根腐病;研究;防治前言:当归是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1]。

它是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特有的地道名贵中药材,人工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分布于岷山山系地带的当归俗称“岷归”,是当地群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近年来,当归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其产量却在降低。

经研究发现,当归根腐病是造成当归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1、当归根腐病症状:罹病植株矮小,叶片枯黄;地下部根尖和幼根初呈褐色水渍状,随后变成黑色病斑,逐渐脱落。

主根成锈黄色,腐烂,只剩下纤维状物,记忆从土中拔起。

地上部罹病初期植株矮小,变黄,严重时枯萎而死。

往往与当归茎线虫病混合发生。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田土壤内和种苗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一般5月份开始发病,6~7月为害较重,7~8月达到发病高峰,9月因气温下降,病势逐渐减轻。

病菌在土中分布多集中在耕作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地下害虫活动频繁,根部伤口多,利于发病。

灌水过量和雨后田间积水,根系发育不良等因素均加重危害。

连作也会加重病害发生。

3、影响因素:燕麦镰刀菌在田间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见于土壤和发病植株, 在良好植株的根茎和种子中也常发现, 但未形成病害。

这说明有了病原菌只是具备了发病的因素之一, 能否致病, 还要看有无发病条件。

为此, 我们对不同发病地段的土壤进行了比较观测。

测定结果表明, 在中温和微酸性的土壤中, 发病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一结果和广大药农认为在低湿积水地段当归根腐病严重的说法相一致。

这说明较大的土壤湿度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大湿会导致发病率迅速增高的原因主要是:①大湿有利于病菌抱子的大量萌发和菌丝的迅速生长,增强致病力②大的土壤湿度会引起根部迅速吸水而涨裂,造成病菌入浸的途径③由于根部积水,形成缺氧环境,使根系的正常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不利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根部的抗病力,有利于病菌的入浸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率便大大增高。

我国常见农林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

我国常见农林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

我国常见农林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帕若楠1,谢尹颖1,武自强1,2*(1.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昆明 650051;2.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51)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林业植物根腐病频繁发生,而根腐病作为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侵染植物根部,严重影响了农林业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对农林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为促进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几种常见农林业植物根腐病病害,对各类根腐病的发病和危害程度、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防治方法及防治效果进行概述,同时还对生物防治在根腐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为今后农林业植物根腐病的系统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根腐病;病原;防治方法根腐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根部病害,其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和热带海拔较高的地区。

在我国根腐病发生也很普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都有报道。

根腐病能够侵害多种树种,如多种乔木、灌木、农作物、药用植物等受害严重[6]:大豆感病时,一般减产10%~30%;云南会泽石榴感病时,一般减产30%~70%,严重时可造成绝产;苗木、种子类作物幼小,黄芪以根入药,因此,根腐病对种子园或根类经济作物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6,11],据报道,东北地区的红松、落叶松人工林、苗圃、种子园普遍发病,吉林省汪清林业局50 hm2的落叶松种子园及敦化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发病率达12%。

根腐病一旦发生,易造成植株大面积的死亡,常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不仅是部分地区农林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也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3]。

1 植物根腐病病害症状植株感染根腐病后,轻者水肥输送受阻,供应不足,树势衰弱;重者不仅完全切断水分和养分供应,并且使根系腐烂。

感病苗木的地上部分,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病状,初期生长缓慢,退绿,继而叶形变小,甚至萎蔫,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由局部到整体。

有些病害不直接危害根部皮层,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阻碍不是特别明显,这类病害不是特别容易被察觉。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成 瑢等: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 59 ·
发生最重[2]。近年来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 豆重茬和迎茬情况严重 ,根腐病病情越来越难控制 。 笔者主要综述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物生物学特征、发病 规律、抗病基因的克隆与应用,以及大豆根腐病的各种 防治方法介绍 ,以期为大豆根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 考依据。 1 大豆根腐病流行规律及其病原菌危害特征 1.1 大豆根腐病发病流行规律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计划;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大豆 PI437654 抗孢囊线虫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14QN19)。 第一作者简介:成瑢,女,1990 年出生,湖南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与微生物分子互作研究。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湖 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E-mail:crl5423@。 通讯作者 :刘世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通信地址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E-mail:smliuhn@。 收稿日期:2015-10-16,修回日期:2015-12-22。
12大豆疫霉菌大豆疫霉菌为土传真菌易在有水沉积或湿度很大的土壤中引发大豆根腐病该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病残体及种子表皮内的卵孢子进行传播卵孢子在植株残体和土壤内能存活多年休眠卵孢子能在休闲病田中存活长达4年4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2(8):58-62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60 ·
中国农学通报
表 1 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
基因名称
Rps1
Rps2
Rps3
Rps4 Rps5 Rps6 Rps7 Rps8 Rps9 Rps10 RpsZS18 RpsSN10 RpsYB30 RpsYu25 RpsUN1 RpsUN2 RpsJS RpsYD29 RpsSu RpsAH 未命名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摘要: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然而,近年来掌叶大黄的产量和质量逐渐下降,其中根腐病是重要的病害之一。

本文从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因、症状和病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掌叶大黄根腐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其中根霉菌(Rhizopus spp.)和褐腐霉菌(Fusarium spp.)是主要致病菌。

病害首先导致根部质量降低,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通过对根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特征和防治方法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防控掌叶大黄根腐病,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一、引言掌叶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其根部富含大黄素和大黄酸等药用成分,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活血的功效,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然而,近年来掌叶大黄的产量和质量逐渐下降,其中根腐病是重要的病害之一。

根腐病会导致植株根部质量降低,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对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二、病原物的鉴定通过对掌叶大黄患根腐病植株进行病原物分离和鉴定,我们确定了引起掌叶大黄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物种类。

通过对病害植株根部的组织切片观察和病原菌的培养纯化,我们鉴定出掌叶大黄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根霉菌和褐腐霉菌。

根霉菌是一种耐寒特性较强的真菌,能忍受低温条件,在寒冷地区容易引起根腐病;而褐腐霉菌则是一种多样性广泛的致病菌,具有较强的寄主适应性。

三、病因分析掌叶大黄根腐病主要受到气候、土壤和病原物三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根腐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气候因素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土壤含水量过高或排水不良也容易造成根部腐烂,为病原物提供了生长的有利条件。

最后,病原物的侵染也是导致接种植株染病的关键因素。

由于根霉菌能忍受低温条件,因此在寒冷地区根腐病多发,而褐腐霉菌则在较暖的气候下容易引起病害。

四、病状描述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掌叶大黄植株根部质量降低,呈褐黑色,出现腐烂。

赤芍根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赤芍根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引起残毒污染ꎬ 这不仅破坏生态环境ꎬ 增强有害病原
专有的生防菌剂鲜有报道ꎮ 目前ꎬ 有关拮抗微生物防
物的抗药性ꎬ 还以食物链的富集形式积累毒素ꎬ 威胁
治根腐病的报道主要应用在室内的盆栽试验ꎬ 而大田
人类健康
[22]

试验数据较少ꎬ 这不利于菌剂的生产及推广ꎮ 因此ꎬ
3 3 生物防治
应根据不同病原菌导致的根部病害、 发生规律等有针
ꎮ 根腐病为赤芍最严重的病害ꎬ 其症状
害ꎬ 一旦感染不易根治ꎬ 普遍称之为 “ 植物癌症” [8] ꎮ
ꎮ 根腐病害往
根部多数呈黄褐色ꎬ 根系附着土壤的能力开始减弱ꎬ
往难以根治ꎬ 病原菌种类繁杂不易防控ꎬ 因此ꎬ 如何
植株生长严重受阻ꎮ 在病害发生中期ꎬ 根为红褐色ꎬ
合理防治根腐病是赤芍栽培中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之
对湖南牡丹根腐病研究发现ꎬ 其中 5 株菌致病性能力
较好ꎬ 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均是茄病镰刀菌 [15] ꎮ 牡丹
2 根腐病病原菌研究
和赤芍属同科植物ꎬ 根腐病研究方向较为相似ꎬ 说明
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繁杂主要有真菌、 细菌、 线虫
3 大类ꎬ 其中真菌是导致根腐病的主要优势菌群ꎮ 前
人研究报道中镰刀菌属的病原菌偏多ꎬ 其 致 病 力 较
次生根的数量减少ꎮ 病害后期地上部分叶片干枯ꎬ 根
ꎮ 目前ꎬ 国内关于赤芍病害的相关调查及研究较
部呈深褐和黑色出现腐烂症状ꎬ 病害严重的植株最终
区芍药根腐病危害严重ꎬ 病株率达 10% ~ 20%ꎬ 其致
高ꎬ 极大降低产量和药用价值ꎮ 已有研究表明ꎬ 三七
种植业发展
[6]
主要发生在根茎部ꎬ 会导致地上茎叶萎蔫和根褐变ꎬ
刀菌是引发 17 种中草药根腐病的主要菌属 [8] ꎮ 代毅

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的研究进展穆向荣;马逾英;杨枝中;马羚;蒋运斌【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年(卷),期】2014(005)002【摘要】根腐病是药用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由于根腐病的危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药材减产,严重影响到中药材生产.本文从药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不同产地对病原真菌种类的影响和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三方面概述了药用植物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药用植物根腐病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方法的进展,同时提出了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更加合理有效地防治药用植物根腐病,为中药材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5页(P5-8,52)【作者】穆向荣;马逾英;杨枝中;马羚;蒋运斌【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 6111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2【相关文献】1.药用植物陆英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J], 刘紫英2.药用植物提取液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 [J], 曾翠云;朱晓玉;崔振;李彦忠3.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 [J], 李志力;王浩;石明旺4.小麦根腐病防治研究进展 [J], 李志力;王浩;石明旺;5.药用植物根腐病的防治 [J], 王有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莓根腐病病害研究进展

草莓根腐病病害研究进展

草莓根腐病病害研究进展张旭,姚苏容,孙雅桃,陈佳佳,杨洪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草莓根腐病拥有发病广、为害重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草莓的种植,尤其是重茬连作更为严重。

草莓根腐病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褐色并伴随叶片卷缩、萎蔫亦或枯死的现象,大范围传播会导致草莓大面积死亡乃至颗粒无收。

基于此,阐述了草莓根腐病的分类、病原和病症,及其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旨在为草莓的实际生产和根腐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病害防治降;患病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呈现紫红色并萎蔫,茎部出现霉层,更严重之后,地下部根的数量会减少,植株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部会全部腐烂,植株的表皮和木质部出现分离,往往导致整株在开花结果之后出现死秧的情况。

导致植株患草莓黑根腐病的原因十分复杂,多数是由于病原真菌、线虫数量增加、土壤连作、土壤肥水不当等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

草莓黑根腐病病原物比较复杂,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孢菌()、终极腐霉()、拟盘多毛孢属()和炭疽菌属()等多种病原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都会导致草莓黑根腐病[3-4]。

2.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草莓感染红中柱根腐病后,植株叶缘会发黄或变红,易早衰,新叶会出现蓝绿色的金属光泽,草莓匍匐茎的数量下降,病株快速死亡。

受害草莓的根茎中柱部呈现泛红色,是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最为典型的症状特点,如果将根部切开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腐烂的根茎中柱变成了红色或红褐色[3-4]。

夏季气温较低、土壤积水过多、越冬遭受冻害等都可能造成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生。

重茬连作地块和重施氮肥都会加重病情。

引起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疫霉菌()和茄腐镰孢菌()[5-6]。

3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通过调查句容市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发现多数为复合侵染,主要为镰孢菌属、炭疽菌属、丝核菌属、拟盘多毛孢属等真菌以及卵菌纲的疫霉属。

3.1镰孢菌属镰孢菌属()可导致草莓根腐病在种植区普遍发生,国内对Fusarium 能够引起草莓根腐病已有一些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研究进展廖长宏a,b,周平b,赵明a,c,吕婉婉a,b,陈军文a,b*(云南农业大学, a. 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b.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c.龙润普洱茶学院, 昆明650201)摘要:根腐病为根茎类药用植物比较易发的一种病害,它具有易传染,致死率高,防治难度高等特点,不仅会造成不同中药材减产,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主要根茎类中药材的种类,药效成分,检索了根腐病的发病时间,证实了根腐病广泛存在于根茎类中药材中;另一方面从引起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的原因包括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根腐病可能的致病机理;综述了生物,化学以及人工防治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方法的进展,同时对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防治进行了展望;相信通过本文的一些信息能为有效地对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进行防治提供线索与帮助。

关键词: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根腐病防治1Research progress of root rot in tubers medicinal plantsLiao Chang-hong a,b,Zhou Ping a,b,Chen Jun-wen a,b*, Zhao Ming a,c,Lv Wan-wan a,b(a. Yunnan ProvincialResearch Center on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for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b.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c.College of Longrun Pu-erh Tea, 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Abstract: As a kind of serious disease in root, root rot not only lead to cutting in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ut also develop a closely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health. In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root rot appearance in different plants rhizome, and it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pathogenic fungi, ecological factors and nematode. The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oot rot of medicinal plant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prevention of root rot disease in medicinal plants was also discussed ,at last a expec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root rot disease had been put forward, believing there will be a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vention root rot disease in medicinal plants.Key words: tubers herbal medicine plant; root rot ; prevention of root rot .20 前言药用植物一直以来被人类用于治疗疾病具有保健、养生等作用,随着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被驯化成栽培作物,例如三七(Panax notoginseng)、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等名贵中药材。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种作物种植地的生态群落结构相比自然环境来说比较单一,多样性低,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协调,制约作用明显下降,造成了植物更易患病[1];另外,近几年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病原菌抗药能力增强。

因此,作物一旦发生病害,就会在种群间迅速的蔓延,导致大规模的病害。

根腐病是根茎类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高发的病害,它具有易传染、致死率高、防治难度高等特点。

其主要发生于植物的根及茎,主要症状为植物地上部分变黄、萎蔫,根和茎腐烂。

不同植物的根腐病发病率有很大差异,从10%到100%不等[1]。

据统计,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易患软腐病,此类病害的平均发病率为 2.5%,严重的为10 % 以上[2],三七根腐病发病率一般为5% 到20 %不等 ,在特别严重时期达到70 %[3][3][3][3][3][3][3][3][3][3][3],白芷(Angelica dahurica)也易发根腐病,有时达到80%[4][4][4][4][4][4][4][4][4][4][4]因此,及时有效防治根腐病可减少根腐病对植物的危害,降低损失。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报道过的根腐病发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根腐病的方法,期望能为根腐病的防治做出可行的参考。

1我国主要的根茎类药材根茎类药材是指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少量根茎的药材,这类药材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胆、徐长卿、茜数为须根系,多数细长的须根集中生于短的根茎上,如细辛、威灵仙、龙草、紫菀;另外还有一类为郁金、麦冬等。

表1对我国主要的根茎类中药材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这类药材的分类地位,道地产区,主要药效成分,并从相关报道中获悉了不同的根腐病发病高峰期大部分为多雨,空气湿度大的季节(要对表1中信息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根茎类药用植物是否统计完全!)。

表1我国主要根茎类中药材的相关统计3科属种名道地产区主要药效成分根腐病发病时期五加科三七云南文山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3~4月, 7~8月[5]人参吉林集安人参皂苷7~8 月为发病盛期[6]竹节参湖南恩施人参皂甙,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等未记载珠子参云南人参皂苷,竹节人参皂苷,竹节参皂苷Iv,三七皂苷R未记载羽叶三七西北部至西南部山区三七甙,竹节人参皂甙,,姜状三七甙,人参皂甙未记载姜状三七产云南东南部文山、马关等县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绞股兰甙未记载玄参科玄参浙江、四川、湖北哈巴苷和哈巴俄苷6—7 月发生最为严重[7]地黄河南豫北地区地黄甙, 二氢梓醇甙, 桃叶珊瑚甙,梓醇甙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8]胡黄连青藏高原地区胡黄连苷I,胡黄连苷II5-11月发生[9][9][9][9][9][9][9][9][9][9][9]伞形科白芷四川遂宁、浙江磐安、河南禹州、河北安国香豆素类成分收获后的加工,干燥过程中[10]当归甘肃岷县藁苯内酯类及其异构物、香豆素类、黄酮类等发病高峰一般在6—7月[11]柴胡河北、山西、内蒙古柴胡皂苷,甾醇, 柴胡醇、丁香酚高温,多雨时期[12]川芎四川灌县含川芎嗪,黑麦草碱或含川哚,藁本内酯等5月进入盛发期[13]防风东北地区色原酮类、香豆素类未记载羌活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羌活酵和异欧前胡未记载前胡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未记载天南星科天南星山东黄酮类物质以及皂甙类物质未记载半夏云南,四川1-麻黄碱、胆碱、鸟苷、胸苷等8-10月份[14]石菖蒲四川、浙江、江苏α-,β-及γ-细辛脑,欧细辛脑,未记载千年健主产于广西、云南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未记载百合科贝母四川岷贝碱甲、岷贝碱乙、川贝酮碱、棱砂贝母酮碱未记载土茯苓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落新妇苷,黄杞苷、胡萝卜苷未记载重楼云南甾体皂苷,黄酮8-9月[15]麦冬四川、浙江、湖北甾体皂甙,黄酮每年12月至次年3月[16]知母山西、河北、东北芒果苷,知母皂苷BII未记载兰科白及四川、贵州、湖南联苄类化合物,二氢菲类化合物6-9月[17]天麻云南、四川、贵州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甙未记载4石斛四川、贵州、云南生物碱类、联苄类、菲类、氨基酸、倍半未记载萜类唇形科黄芩河北黄芩苷8~9月[18]丹参酮II 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6-7月为发病盛期[19]丹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菊科白术浙江,湖北,贵州苍术酮,白术内酯A、3-β-乙酰氧基苍术6—8月最为严重[20]酮等木香四川、云南、广西、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高温多雨时期[21]贵州紫菀河南、甘肃紫菀酮低温,高湿时期[22]旋花科丁公藤中国大陆的沿海、广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未记载东等地蓼科大黄南川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未记载何首乌广东,广西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未记载虎杖西南、陕南等地大黄素,虎杖苷未记载表儿茶素未记载金荞麦陕西、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威灵仙江苏、安徽、浙江齐墩果酸未记载拳参东北、华北、山东没食子酸未记载苋科川牛膝四川β-蜕皮甾酮未记载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未记载毛茛科乌头陕西、湖南、甘肃、河北、四川、江苏升麻辽宁、黑龙江、湖南异阿魏酸未记载白头翁东北、内蒙古白头翁皂苷未记载两头尖吉林、山东竹节香附素A未记载黄连石柱,利川等盐酸小檗碱,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7-8月为发病高峰期[23]龙胆科龙胆云南,四川,贵州龙胆苦苷未记载秦艽甘肃省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时期[24]蔷薇科浙江、江苏、山东没食子酸未记载地榆防己科防己陕西汉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未记载古伦宾未记载金果榄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十字花科板蓝根河北陕西江苏正二十一烷酸,β-谷甾醇,靛玉红,大黄素未记载等丹皮酚未记载萝藦科徐长卿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陕西北部豆科内蒙古、山西、甘肃黄芪甲苷发病盛期为7月中旬至8月黄芪中旬[25]葛根我国南北均产葛根素8-9月发病较严重[26]52根茎类药用植物根腐病症状植物根部作为植株吸收水分和运输养分的器官,如果其发生腐烂势必会影响植株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导致植株死亡。

由于根部的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与营养元素,地上部分会逐渐出现植株瘦小,叶片变黄等症状,接着整个植株变黄、干萎,最后枯死。

常见根茎类药用植物地下根部病腐烂出现在三七、玉竹、川穹等植物中,但他们的症状具有差异性。

由镰刀菌造成的玉竹根腐病植株的根茎最初患病部位为淡褐色,随后病情加重,根部腐烂,特别严重者病斑连成大块,整个根部凹陷腐烂[27][27][27][27][27][27][27][27][27][27][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