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法之治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第五章《三礼》专项训练

《经典常谈》第五章《三礼》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5章三《礼》专项训练《礼记》第五内容要点梳理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乐本。

发展历程:①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同步练习一、填空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_____。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______。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______。

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

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_______。

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_____和______,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______。

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_____》、《______》、《周礼》。

其中,《______》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6.《____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______》和《______》。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是:A. 个人权利和自由B. 集体荣誉和集体利益C. 法律秩序和国家权威D. 科技发展和先进思想2. 中国的法制传统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朝代?A. 商朝B. 唐朝C. 清朝D. 共和国时期3. 下面哪个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A. 孔子B. 毛泽东C. 韩非子D. 鲁迅4. 中国古代的法治传统体现在下列哪个方面?A. 君主专制和法官裁决B. 男尊女卑和等级森严C. 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D. 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原则5. 对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排斥B. 传统文化是法治的基础和支撑C. 法治会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D. 传统文化对法治没有影响二、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尊孔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尊重权威、尊重长辈、尊重祖先等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律秩序。

儒家礼仪观念对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与现代法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中国古代法治传统强调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在权力和权威方面存在较大限制;而现代法治制度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力制约,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以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

3.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基础,对于培养公民的尊法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区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4. 简述中国古代法治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治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规范,在商业发展、社会交往、刑事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法治传统也促进了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八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八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解析】选C。

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故选C;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 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错误。

3.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

”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倡导“敬天保民”维护统治D.政治局势动荡【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你的伟大光明的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很高兴,就降大命给文王。

用兵灭殷。

体现了周公对周文王崇尚德政,爱护子民,慎用刑罚的治国思想持肯定态度,C正确。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单选题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

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

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

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A.郑国王室的衰落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C.法治体系的缺陷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2.“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

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

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

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据材料可知《法经》()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3.《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讲到:有贼进入甲家,甲呼救,四邻和基层官吏不救援,则要受到惩罚。

但甲呼救时,街坊四邻不在家,可免于处罚;典、伍这些基层官吏,即使不在家,仍然要进行处罚。

材料反映了()A.维护治安是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B.秦代鼓励百姓互相揭发举报C.“以法为教”在基层治理的运用D.严刑峻法激化社会阶级矛盾4.汉惠帝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汉平帝元始四年诏:“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非坐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

”这表明汉代法律()A.具有以情入法的特点B.从属封建礼仪制度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D.注重优抚弱势群体5.《大唐开元礼》详尽而完备地记录了国家方方面面的典礼仪制,从而为统一王朝的礼典修撰建立了模式和典范,并成为后世王朝颁行礼典的圭臬。

这部礼仪法典()A.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C.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D.分吉、宾、军、嘉、凶五礼6.关于某部重要典籍的编修缘起,《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四年,右丞相张说奏曰:‘《礼记》汉朝所编,遂为历代不刊之典。

论述类文本《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云南高三上模考)

论述类文本《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云南高三上模考)

云南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

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

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

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

“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

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

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商朝假借天命的刑罚观念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为西周提出“明德慎罚”打下了思想基础。

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

“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

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

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

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

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

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在法治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在法治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在法治上的表现前言:礼法结合是法学中的一个大题目。

自学科成立以来,它就成为众多学者瞩目。

中国法律自实行礼法结合的开始,从东汉到清朝,始终加以沿用与继承,并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与标志。

它的被沿用与继承,不仅体现在法制上,还体现在思想上。

礼法结合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关于礼法关系的历史考辩(一)礼的起源1、礼的简介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礼的发展及形成礼是中华文明所独具的特产。

在夏、商、周三代,礼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是王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维系家天下的等级制社会政治秩序的准则、制度或规程。

礼制的成熟,实在西周成王、周公时代,核心内容是建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根据礼建立社会的秩序应是”亲亲、尊尊、长长”(二)法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1、法的起源(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它是没有法的,也不可能有法的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其认为:法和国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才出现的,它们都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在那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人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由此便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因此其是不存在什么私有制、剥削、阶级的。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答案版)-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答案版)-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答案版)自主学习: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德出现:先秦德治与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1)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影响最大)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何时?简述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

(1)说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历代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了)(2)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郑国。

(3)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邻国叔向的反对(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说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国主张有哪些?结果怎样?(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

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结果: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

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中华法系至唐律臻于完备)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中华法学体系的确立)1、秦汉的律令:(明确律令的含义)自秦商鞅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何在?(1)最重要的变化:是律令儒家化。

最新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3.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4、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7、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8、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9、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10、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11、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12.试述《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

13.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5、试析唐律的特点。

16、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17、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18、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9、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20、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2、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3、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

24、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

25、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26、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7、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28、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29、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0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

3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2、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33、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34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35、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6、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37、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38、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39、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

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所谓宗法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传统习惯演变而来的。

《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中国法制史》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关键词解释以德配天:周族推翻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提出的政治思想。

简言之,即认为“天”不是一个部族的专有祖先,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哪个部族有“德”,哪个部族就能获得“天”的佑护,强调不能仅仅对“天”负责,更要关注人世民心,这一政治思想鲜明的体现了西周时期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历程。

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

出礼入刑:礼与刑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同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标准相同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刑”所禁止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定。

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三代的主要刑罚。

包括“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

“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

傅别: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借贷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债劵剖为两半,合劵称为“傅”,分劵称为“别”,债权人执右劵,债务人执左劵。

质剂:指西周时期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买卖契约。

具体来讲即将买卖贸易分为大小两类,大型买卖例如奴隶、牛羊等用长,即“质”;小型买卖如兵器、珍奇用短劵,即“剂”。

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

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循婚姻缔结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成,这一程序即简称“六礼”。

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纳彩”即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姓名、生父母的姓氏;“纳吉”即男方占卜得吉兆后将结果告知女方,决定结婚;“纳征”又称“纳币”,即由媒人代男方向女方缴纳聘金,此后婚约成立;“亲迎”即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中国文化传统 第四套习题 (附答案版)

中国文化传统 第四套习题 (附答案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套习题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书,亦或者是一本历史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教、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象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21.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____的态度。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2014·海南高考·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2.(2014·海南高考·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3.(2013·海南高考·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礼乐是治平的核心手段,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排除A,而选B。

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排除C、D。

4.(2012·山东高考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试题1. 解释"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影响。

3. 中国古代的刑法主要通过哪些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请列举并解释其作用。

4. "道家"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何特点?请详细描述。

5.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礼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答案1.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者为商鞅。

他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并通过集权和严厉的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制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国家的目的。

这种思想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有效,能够明确规定权力与责任,保证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仅凭人治来处理事务。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和礼教为核心来引导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惟一的手段。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因此,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以德养德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3. 中国古代的刑法手段及其作用中国古代的刑法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律法:古代的刑法根据不同的罪行设定了相应的处罚,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律法的实施要严明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以确保正义的实现。

- 五刑:五刑是古代中国刑法中的一种刑罚手段。

它包括:1. 宫刑:对犯罪分子实施残忍的酷刑,以示警戒;2. 宫刑:对贵族罪犯的一种特殊刑罚;3. 械刑:对罪犯实施强制劳动,使其得以改造;4. 罪刑:对犯罪分子进行鞭打;5. 死刑:对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实施极刑。

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

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

2018年第5期法治研究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俞荣根**作者简介: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①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

讲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妇,为了生二胎“假离婚”,结果男方转身就另娶“小三”,还当众羞辱前妻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纠正这句话,告状告了20年,从法院院长告到了县长到市长,最后冲破层层关卡上京告御状,又阴差阳错地闯进了正在开全国人大会议的人民大会堂。

事情捅到了首长那里,于是从市长到县长到院长,全部被撤了。

但是李雪莲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也无法解决,因为他们的离婚在法律事实上是真的。

于是她只好继续告状。

十多年来的院长、县长、市长,面对被撤职的前任们,在每当两会召开之前,都开始登门拜访李雪莲劝她不要上京告状,劝说无效,只好上“维稳”手段,法院围堵,公安干警跨镇抓捕,阵仗浩大,耗费至巨。

故事从一个个案反映了社会矛盾被激化的深层原因,以及兴师动众“维稳”的某些荒唐举措。

李雪莲上访事件,往大里说是关涉到“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问题。

法院对他们“假离婚”法律事实的维护,从表面上看是坚持了法律公正,然而实际上背离了客观的实体公正。

但这一点在司法层面却无能为力。

行政官员同样束手无策。

需要反思的正是当时那个计划生育法埋下的“依法缺德”的立法瑕疵。

② 《论语·为政》。

摘 要: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

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

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

礼法仍存活在中国人的法文化血液深层之处,其中不乏有益于建构现代法治中国的元素和智慧。

在法制和法文化领域,建立文化自信和接续、转化、弘扬传统,应从礼法传统入手,一味地从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去分头寻找,可能本身就已陷于路径选择之误。

关键词:儒法之争 礼法体制 礼法之治 良法善治一、引言——从《我不是潘金莲》说开去《我不是潘金莲》是2016年热映的一部喜剧剧情片。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解析版)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解析版)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解析版)内容导航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问题,典例 +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通过阅读课本第一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通过阅读课本第二、三框题,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通过阅读教材,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历代王朝法律、礼教的关系。

知道法律和教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时空定位】【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阅读课本第一目,勾画下列知识点)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各自的思想主张、评价。

1.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背景(1)礼制的产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新思想萌发: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导火索: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实行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实行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大学中国法制史考试(习题卷22)

大学中国法制史考试(习题卷22)

大学中国法制史考试(习题卷22)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7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清朝推行禁榷制度,规定对什么物品进行官服垄断专卖A)盐、铁、酒B)盐、茶、酒C)盐、茶、矾答案:C解析:2.[单选题]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东汉D)西汉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对外贸易,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汉武帝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通过外交与贸易手段,加强与西域国家的往来,开通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律中亦有相关规定。

3.[单选题]根据唐律的规定,一家人共同犯罪,一般只处罚()A)造意者B)妇人尊长C)同居的尊长D)次尊长答案:C解析:唐律规定,共同犯罪应区分首、从犯。

家人共犯的,依其所侵害的不同客体而论。

如果他们危害了国家及社会利益的(除谋叛以上重大犯罪外),只追究尊长的刑事责任;如果他们侵害了他人财物、健康或生命的,则按照以上的一般首从原则处理。

4.[单选题]宋代的检验笔录不包括( )A)验状B)检验格目C)检验正背人形图D)检验结论答案:D解析:5.[单选题]汉高祖时,命叔孙通所作朝廷礼仪制度的法律称为( )A)九章律B)朝律C)越宫律D)傍章律答案:D解析: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包庇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答案:A解析:7.[单选题]《大业律》的篇目共有( )篇。

A)十B)十二C)十五D)十八答案:D解析:8.[单选题]唐朝把刑讯的工具称为()A)杖B)答C)鞭D)讯杖答案:D解析:唐朝把刑讯的工具称为讯杖。

唐太宗时对讯杖作了规定:讯杖一律3尺5寸,削去节,大头径3分2厘,小头则是2分2厘。

9.[单选题]唐律规定,官犯公罪,五品以上,一官当徒( )年。

A)一B)二C)三D)四答案:C解析:10.[单选题]在商代的继承制度上,继承的对象主要是()A)动产B)不动产C)土地D)爵位答案:D解析:商朝在继承制度上,主要指爵位的继承制度上,盛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制,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

即令令史己往执。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B.连坐制度影响深远C.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D.开启礼法结合先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材料的大意是父亲甲控告儿子丙不孝,恳求将丙处以死刑,官府受理后礼记把甲的儿子丙抓了起来,这体现了“孝”的伦理观念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丙的惩罚结果,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解A 项;材料没有体现连坐,只涉及甲和甲的儿子,且材料没有涉及判决结果,排解B项;先秦时期的荀子就主见礼法结合,排解D项。

故选C项。

2.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

其中中华法系建立的标志是A.《二年律令》B.《唐律疏议》C.《大唐开元礼》D.《大清律例》A.体现定罪量刑B.蕴含民本思想C.保障等级秩序D.强调儒家伦理【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

依据材料“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保藏)。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知)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

”可知,《秦律》中描述的都是在发生案件时,依据案件的金额大小、是否知情等因素来进行定罪量刑,体现了其定罪量刑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和体现民本思想、等级秩序和儒家伦理的信息,排解B项、C项和D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必备知识基础练1.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2.《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4.秦攻占楚国后,设置了南郡。

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通告各县、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

”这反映出秦国( )A.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实践B.郡县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法律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以法为教的历史必要性5.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于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 )A.民主化B.儒家化C.自由化D.法家化6.汉代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不同于秦律,汉律的判决会参考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涉及其父母子女等亲属关系,出于孝心的行为往往从轻量刑。

这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的儒家独尊观念7.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8.《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礼法之治(下)试卷
1、和谐源于“乐”。

正确
错误
2、中国社会对和谐的追求侧重强调法律必须被遵守。

正确
错误
3、开明的统治者及有道德修养的人,可以和具有不同观点和主张的人和睦相处。

正确
错误
4、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正确
错误
5、西方法律对和谐追求的特点在于注意弘扬人的“善性”,强调要有好的法律。

正确
错误
6、中国式即中国的特色或特点。

正确
错误
7、立法不慎并不会给违法造成合理的口实。

正确
错误
8、传统因素的思想遗产是追求善法。

正确
错误
9、“传统”在现实中国式法治中占有席位,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正确
错误
10、中国法治是以自身传统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而西方的法治却是在外来压力下“中断”传统,效法中国的产物。

正确
错误
11、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法律变革和发展,其中的一些阻碍,一些不如人意之处,可能来自我们对传统法律的一些误解或对传统没有自觉地发掘,而被动地受其阻碍。

正确
错误
12、1840—1949年我国传统法律整体挫败。

正确
错误
13、在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任免、奖惩皆无制可循。

正确
错误
14、唐代官吏考核分为三等九级。

正确
错误
15、唐代官吏按“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进行考核。

正确
错误
16、当纠纷闹到公堂官府,裁断者也会有“非常”之举。

正确
错误
17、对弱势群体出于仁义的体恤,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正确
错误
18、清代于成龙智断“月饼案”与现代民法相对公平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是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正确
错误
19、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法治思想。

正确
错误
30、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是法家。

正确
错误
31、《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无为

自然

32、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韩非
李斯
商鞅
管仲
33、春秋战国—秦时期的传统法律强调()。

礼法合一
隆礼至法
法治
礼治
34、传统法律的激变时期是()。

1840—1949年
汉—清(1840年前)
春秋战国—秦
商、西周
35、提倡礼治、德治、人治的是()。

儒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36、()指出:法治是理与力的结合。

江平
徐显明
郎咸平
孙国华
37、提倡以法治国的是()。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38、传统法律的核心是()。

平等
公平
公正
和谐
39、传统法律的发展时期是()。

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清(1840年前)
1840—1949年
40、商、西周时期的传统法律强调()。

礼治
法治
隆礼至法
礼法合一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宗教祭奠仪式
政治组织原则
普遍行为准则
国家根本大法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尚书》
《诗经》
《论语》
《礼记》
44、《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

三晋法家
鲁国儒家
楚国道家
齐国法家
45、提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是()。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46、()将和谐的理念用于治国,总结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47、《风俗论》的作者是()。

巴金
泰戈尔
伏尔泰
雨果
48、()言,先王用占卜之法“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 ,即敬畏自然大法。

《大学》
《孟子》
《论语》
《礼记·曲礼》
49、()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通制条格》
《唐律疏议·户婚律》
《唐令拾遗》
《大清律例》
50、鸠杖制度:即每年的仲秋之时,地方官按照户口,授给年届()的老人“王杖”,并给肉粥。

五十
六十
七十
八十
51、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律表》
《泰始律》
《唐律疏议》
《律本》
5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任性而为
无为而治
文治
武功
53、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武德律》
《大业律》
《便宜一十八事》
《法经》
54、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韩愈
柳宗元
王夫之
龚自珍
55、()记载了人们在一年中应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从事的不同工作和劳动,所谓春耕夏长秋收冬藏。

《礼记》
《中庸》
《三国志》
《论语》
56、()掌管诏书的起草,处理地方与中央各部门上行的公文,参与决策机密之事。

门下省
尚书省
立法省
57、()负责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





58、()负责祭祀、教育、往来礼节。





59、()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60、“八本堂”祖训是()故居中的。

于谦
曾国藩
包拯
于成龙
61、法治的含义包括()。

好的法律
被普遍遵守了的法律
国家制定的法律
必须遵守的法律
62、传统因素包括以下层面:()。

价值
思想
制度
63、汉代至清主流法律思想是()。

以法治国
以法为主
礼法合一
以礼为主
64、传统因素的制度模式包括()。





65、中国古代法制特点是:()。

以官制为主
行政法律规范发达
民事法律规范发达
刑事法律规范发达
66、理解中国传统礼法之治,要注意的问题有()。

和谐在中国古人的理解中,是“一统”与“多元”有机结合的体系。

法律的宗旨是一致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中国古代法追求的是最好的社会,而不是二等的,是法治精神的实现即礼乐政治,而不仅仅是条文规范的遵守
负作用:没有必须遵守法律的理念
67、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法条
法义
法数

68、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69、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70、以下属于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的是()。

立法权
司法权
考试权
纠察权
71、法的体系包括()内容。

伦理道德
律、令、科、比等法规、条例
法的灵魂
礼的宗旨和精神
72、宋太宗亲撰戒贪箴言:()。

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73、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的是()。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立法省
74、以下属于《周礼》六官的是()。





75、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叔向
子产
孔子
赵鞅
76、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

顺天之意,得天之赏
反天之意,得天之罚
天子有善,天能赏之
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77、朱熹“严刑”主张的具体内容有()。

恢复肉刑
限制赎刑
严惩奸凶
以口数占田
78、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原道觉世训》
《原道救世歌》
《原道醒世训》
《劝世良言》
79、下列对《大清现行刑律》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采用罪刑法定主义
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
取消了六律总目
采用缓刑制度
80、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的是()。




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