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
关于三车和尚的典故介绍
关于三车和尚的典故介绍三车和尚的故事一天小厮忽报说玄奘法师登门化缘,尉迟宗将军忙迎进玄奘法师,顶礼拜过。
玄奘法师说自己贸然造访,是有事相求,还望将军不吝布施。
尉迟宗听后慷慨地说,斋供佛门是自己平生最大的宿愿,请大师明示,一定有求必应。
玄奘法师说道:“几日前令公子与贫僧有缘相识,我观他相貌堂堂,器宇非凡,颈有玉枕,十指皆盘折如印,实为佛门大器。
故欲度之为僧,为我佛门立一无量功德,还望将军成全。
”尉迟宗听后直觉得热血沸腾,头上热气直冒。
他怎么能舍得放爱子去出家呢?因此讪讪地说:“犬子一向粗野,怎么配大师度他?”分明舍不得爱子出家。
玄奘法师说,像窥基这样的将门佛子,非将军无人能生养;除贫僧无人能发现,实为难得的僧才啊!将军如果爱他,就应当帮助他。
有道是一子出家,七祖成佛。
这是盖世功德,浩瀚福田。
于国有益,于家有望,于人有利,于己有德。
望将军三思,说一不二。
一席话说得尉迟宗心悦诚服,思前想后,在情在理,何况他早已说过有求必应的话,因此当下同意了。
不料,早在门外听了很久的窥基突然闯了进来,大声说:“我不愿意!”又隔了几日,玄奘再次来到将军府。
随身还带来了一个西域神童。
将军便命窥基出来拜见法师,并要他把自己写的兵书带上,当面向法师诵读请教。
窥基不敢违抗父命,只得带上兵书,出来拜见法师。
玄奘法师说:“听说公子写有数千言的`兵书,贫僧今日特来欣赏,请公子念来听听,以饱耳福。
”说完目视身边的童子,要他留神注意。
窥基不知就里,洋洋得意地诵完他自己写的兵书。
玄奘待他念完之后,就对尉迟宗将军说:“公子所诵的是无名氏所写的古代兵书,不足为奇。
”将军不信,玄奘说如果不信,可叫这名童子诵来,他早已读过此书。
童子依言一字不差地诵了出来。
尉迟宗将军听了,勃然大怒,骂儿子欺世盗名,喝令将此逆子关禁闭。
玄奘法师立刻替公子求情,说与其这样,不如让我度他出家,将军这才答应免于惩罚。
这时窥基早看出玄奘的用意,执意不从,玄奘“化缘”又一次失败。
一代西域「神僧」佛图澄,活了117岁,伴随后赵政权始终,留下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一代西域「神僧」佛图澄,活了117岁,伴随后赵政权始终,留下了无数神奇的故事后赵——一个五代十六国时期的短命政权,由羯族人石勒建立,享国三十二年。
佛图澄——西域龟兹人,本姓帛,(也有史料记载本姓湿)出身王族,自幼出家,兼学道术与玄术。
佛图澄的生平事迹,记载在《晋书·佛图澄传》和《高僧传》中,内容详实,其中不乏神异的故事。
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年近八旬的佛图澄来到洛阳弘法,准备修建一座寺院。
当时中原地区处于“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期,他刚来到洛阳不久,洛阳即大乱。
先是前赵汉帝刘聪下令攻打洛阳;接着王弥先行攻入洛阳城,在城内大肆抢掠,并将宫内珍宝及宫女全数洗劫一空;再后匈奴刘曜从洛阳的西明门攻打进来,见皇宫已空,于是将除怀帝与两位大臣外的2万余人全部斩杀,并盗掘了邙山皇陵,焚烧了宫室;等到石勒最后攻入洛阳城的时候,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了。
于是他愤然带兵前往了许昌。
佛寺一时是建不起来了,佛图澄只能静观其变。
彼时,石勒为了树立威望,在他的屯兵葛陂,大开杀戒,凶残至极,其中还有不少出家之人被杀。
佛图澄于是发愿,要度化石勒。
他先来到了石勒的军营,找到了石勒手下的一员大将,名唤郭黑略,此人是石勒“十八骑”之一,很受石勒重用。
郭黑略笃信佛法,是一名虔诚的三宝弟子,当他见到一位来自西域且声名显赫的大和尚时,非常高兴,当场拜佛图澄为师并受持五戒。
自此郭黑略每每出战,佛图澄都能够预言战争的胜败。
时间一长,石勒很是迷惑,就问郭黑略:“你的智慧突然高出以往很多啊!你是怎么知道战争胜负的呢?”郭黑略借机引见了佛图澄给石勒。
佛图澄与石勒的初次见面,《高僧传》里是这样记载的:佛图澄知道石勒不信佛,于是动用道术,快速的取得了石勒的信任。
他用饭钵盛满水,然后念动咒语,一会儿工夫,钵中便长出一朵洁净的青莲,闪耀着五色的光芒。
佛图澄还当场治愈了许多人的顽疾。
石勒大惊,从此信服了佛图澄。
一次,石勒从葛陂回河北,经过枋头(今河南浚县)。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玄奘译经图(图片来源:资料图)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
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
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长安慈恩寺里埋头译述,发誓要把蕴含至大至深智慧的佛法传遍中土。
然而有一件事情始终让他牵挂,寺里的经籍箱堆箧叠,而人的肉身终归毁坏。
唯有薪火相续,找到聪慧的后生,才能使弘扬佛法的事业不至一旦而废。
可是,庙堂之上,庸器居多,难以为任。
所以,他时常漫步长安街头,慧眼炯炯。
一天,他在闹市之间,看见一位魁梧少年。
眉清目秀,安详而行。
蓦然间若觉似曾相见。
前缘有识,又回想起在印度计划回眼程时,曾在尼犍子占得一卦,说他东归必得哲嗣。
便连忙打听这少年家世。
原来是当朝开国公尉迟宗的公子。
玄奘感叹道:“如此灵慧的孩子生在将门,不可思议!也是有缘,我的衣钵可以传下去了!”即刻前往国公府拜访。
尉迟宗想知法师来意,虽然不忍骨肉分离,但想到一代高僧如此器重,也颇为得意。
那时代,佛教不仅是清庙净僧的空寂之事,还是一种普遍的信仰,鲜活的事业。
所以虽贵为国公,一见大法师钟器儿子,怎会不高兴呢?便答应了玄奘的要求,还说:“小儿是有些不同,他母亲见月轮入腹,就怀上他。
从小就不爱耍枪弄棒,一读书就精神抖擞哩!只怕这孩子脾性倔强,难以教化。
”玄奘双手合什,道:“窥基资质聪颖,终成大器。
非您老生不出来,非小僧莫能赏识。
”说罢拉起徒弟飘然而去。
这年窥基年方十七。
窥基由贵族公子削发为僧,在当时非常轰动。
长安一带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
相传他开始死活不肯出家,除非玄奘答应他三件事。
即不戒女色,不戒荤腥,不戒美食。
不料玄奘欣然应允,用三辆马车满载歌妓美食这些窥基享受惯了的东西,带着窥基回寺。
据说玄奘想先把窥基领进佛门。
然后再灌注佛家智慧,使之渐渐破除欲障。
后来窥基被弟子们问及此事,淡淡一笑,说:“我九岁时就失去母亲,逐渐疏远世俗。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佛教传奇故事讲述的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弟子,高僧大德等等的一些传奇故事,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篇一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
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
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
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
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
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
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
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
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
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
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
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
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
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
中国历史故事-丘处机算不算汉奸?丘处机个人成就如何?
中国历史故事-丘处机算不算汉奸?丘处机个人成就如何?丘处机这个名字在老百姓的耳中也不算陌生,他是金庸先生所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重的人物。
在小说中他被描写成一位豪迈奔放,武功高强,爱国护民的英雄式的人物。
后来《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被拍成了电视剧,使丘处机为大众所熟知。
许多人都不知道,虽然丘处机是作为小说人物被众人熟知的,但是他却不是金庸先生虚构的一个人物,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丘处机为全真教第五代掌教,为全真教“七真”之一,是龙门派的祖师爷,为道教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人物。
他生于公元1148年,去世于公元1227年,是宋蒙金三国对立之时,著名的政治家、真人、文学家、养生学家、医药学家以及思想家。
既然是道家人物,那么有何来“丘处机算不算汉奸?”这样一个疑问呢?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丘处机在当时的政治倾向。
小说中的丘处机是大宋的忠实拥护者,爱国护民,抗击金朝和蒙古族对大宋的侵略,保护无辜的百姓免受战争的波及。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当金朝统治者金宣宗和南宋统治者宋宁宗以及成吉思汗的草原政权共同对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丘处机没有选择汉族政权统治的南宋,而是选择了在成吉思汗带领下迅速崛起,并隐隐有草原霸主之势的蒙古帝国。
丘处机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请,多次前往草原,与成吉思汗进行了十二次谈话,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倾向。
因为他选择了蒙古国,所以才会有后来他是不是汉奸的问句。
汉奸一般说的是,出卖国家利益的民族败类。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丘处机背弃自己原本的国家,选择了蒙古帝国,倒的确与汉奸搭上了关系。
但是严格说来,丘处机却并不属于汉奸这个行列。
首先丘处机的身份是个道士,也就是所谓的方外之人。
像道士和和尚一类的人,是出家人,本身就与自己的过去断绝了联系。
虽然道士不像和尚那样,要断绝七情六欲,但是也是出世之人。
这一类人已经没有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所以说他是汉奸并不正确。
其次,丘处机并没有做出卖民族利益的事情。
丘处机选择成吉思汗,仅仅是处于发展全真教的考虑。
窥基
窥基作者:隆莲文章来源:蜀中净土网窥基,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迟,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京兆长安人。
他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里;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
窥基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
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
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
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
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
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
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预译经。
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
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
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
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
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
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
后于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
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
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
玄奘在印度,将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了回来。
开始翻译时,拟将十家注释各别分译。
唐僧真实的故事
唐僧真实的故事《西游记》里的唐僧确实是有明文记载的,唐僧他也收过三个徒弟,当然不是悟空,八戒,沙僧。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唐僧真实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勇敢的偷渡者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
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
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
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
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
那年,玄奘刚好27岁。
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破格出家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袆,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是第四子。
玄奘自幼父母双亡,造成了幼年困顿的局面。
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本来就欣赏他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传奇的三个徒弟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
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故事
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故事导语: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吧,唐三藏就是以历史上的玄奘和尚的故事刻画出来的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和尚的一些真实故事吧!玄奘和尚取经的历史故事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
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
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
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
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
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
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
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
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
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
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
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
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一指头禅典故
一指头禅典故
一指头禅,是禅宗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唐朝时期,在唐武宗推行灭佛运动,浙江金华山的俱胝和尚为了躲避灭佛运动,一路南逃到了福建的灵石山,结庵居住。
某日,一位女尼来到他面前,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无法回答,心生惭愧。
女尼走后,他自觉连一个女尼的问题都无法解答,于是决定离开草庵,外出寻找高人求法。
在临行前的一天夜里,他梦见山神对他说:不需离开此山,即将有大菩萨来为你说法。
于是他留在草庵中苦苦等候,终于在第十天的时候,一位天龙法师来到他的草庵。
俱胝和尚于是把前面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天龙法师,并诚恳求教天龙法师该如何应答。
然而,天龙法师只是对着他竖起了一根指头。
他顿时大彻大悟。
此后,俱胝和尚在灵石山修行。
遇到有人来向他求教佛法,他便伸出一根指头,久而久之有了名气,被称为“俱胝一指”。
后来俱胝和尚收了一个小徒弟,小徒弟经常在旁边看师父举一指示众。
于是俱胝和尚外出时,再有人来请教佛法,小徒弟便学着师父的样子,给别人竖起一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大道至简,一些复杂的道理和问题,或许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和解决。
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
63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64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尉迟敬宗相商。
敬宗说:“伊类粗悍,哪教胜诏?”玄奘答:“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这样,在贞观二十二年(648),窥基正式落发为僧,成为玄奘的嫡传弟子。
窥基出家后,先随玄奘居于长安弘福寺,不久迁入大慈恩寺,开始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
显庆元年(656),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正式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和心传弟子。
作为自己选中的得意门生,玄奘对其非常器重。
据说,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单独传授唯识论时,西明寺的新罗留唐僧圆测用重金买通看门之人,偷听了玄奘的宣讲,等窥基开始宣讲唯识论时,圆测已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了,欲使佛教界有窥基步圆测后尘之讥。
对此,玄奘说,圆测只听了皮毛而未得因明秘传之旨。
窥基一直跟随玄奘参与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的译经工作,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达17年之久,玄奘把他的佛学理论的核心和精华全部传授给了窥基,使其成为玄奘之后最著名的佛学大师。
此后,窥基返回慈恩寺专心著书立说,现存其主要译著有《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三卷等,是唯识宗的主要经典。
窥基一生“造疏计可百部”,故又有“百部疏主”之称。
唯识宗祖 五台高僧玄奘的门人弟子很多,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
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继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窥基。
在玄奘翻译《唯识论》时,他准备把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和纂义工作。
窥基不赞成这样做,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做出定解,“意成一本”,使“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
对这个大胆的创新,玄奘毅然应允,并让窥基一人“汇聚十释群分……糅为一部”,这就是后来备受中国汉地佛教推崇的《成唯识论》一书,由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唯识宗”。
因其诞生于慈恩寺,法相念佛,故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窥基大师与道宣法师的故事
窥基大师与道宣法师的故事“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
”这一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
道宣律师是唐朝人,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
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是了不起的一个人。
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
道宣律师很欢喜。
但是他以为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可对於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
哪里知道左等右等,中餐竟然没有送到,眼看时间已经超过午时,他只好跟窥基大师连声抱歉,只好大家一起饿肚子啰。
(道宣律师厉遵佛制,日中一餐,过午不食。
)而窥基大师也不以为意。
于是两人聊天喝茶,不觉日之将暮,于是道宣律师大力留客,请窥基大师留宿一晚(他要窥基享受一下苦行的乐趣,睡一睡茅棚看滋味如何),窥基大师于是留了下来。
当晚,道宣律师一如往昔整晚打坐,不倒单,胁不至席。
而窥基大师呢?却是翻来覆去,而且酣声如雷。
道宣律师被他吵了一整晚,他心想:这还像出家人吗?明天一定要好好的数落他一顿。
依照出家人的礼仪,行住坐卧都有规矩的。
常言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像窥基大师这样睡姿的出家人大概很少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道宣就开始数落窥基大师的不是,说他睡没有睡相,不守规矩,而且酣声如雷,害他整晚不得休息。
哪知窥基大师却说:昨晚吵得人家不得安眠的,不知道是谁哩!昨天晚上有一个人在打坐,半夜有只虱子咬了他一口,这个人抓住虱子,想要捏死它,但是一想,不能杀生,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虱子往地上一丢,那只虱子不幸摔断了一条腿,整晚哀哀叫,害我不得安眠。
道宣律师一听,哑口无言,因为昨天晚上真的有一只虱子咬他,被他丢到地上....窥基大师离开后,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地,我进不来!”道宣律师一听,羞愧万分!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玄奘的徒弟)的故事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
唐朝时有位僧人,在终南山精进修行,德行感动天上人送饭来供养他
唐朝时有位僧人,在终南山精进修行,德行感动天上人送饭来供养他唐朝时有位僧人,在终南山精进修行,德行感动天上的人送饭来供养他唐朝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徒弟,是唐朝初年鄂国公尉迟恭的侄儿,17岁出家,奉皇命拜玄奘为师,从玄奘学习梵文及佛教经论,25岁时开始协助玄奘翻译经文。
居说:这位法师颇有天赋,可以一目十行字,耳听百人声,一生著述甚多,有百本疏主之称。
或百本论师,以宣扬唯识思想为宗旨,故又称唯识法师。
那时在终南山有位修行的道宣律师,修行精进,严持戒律,行住坐卧,具足修行人的四大威仪,德行感天动地,天上的人为了向他求福报,每日送饭来供养他。
天人为了向他求福报,每日送饭供养他窥基大师知道了这件事,不觉动了馋嘴的念头,心想自己没出家时,什么样的人间美味都品尝过,唯独没尝过天人的厨艺,当下决定去终南山拜访道宣律师,顺便品尝天厨的美味,这天中午到了终南山,好不容易找到了道宣师的修行之处,向道宣师说明来意,道宣师很是欢迎,当下腾出铺盖安置窥基大师在自己的草屋住下。
窥基大师找到道宣师的修行之处,向道宣师说明来意这时天已是晌午,窥基大师因为走了一上午的路,已是腹中饥饿难耐,就等着天人来给送饭来,已往每到晌午天人老早就把饭送过来了,但是今天就不知为啥天人没有及时把饭送过来,道宣师心中纳闷,就和窥基大师说:今天天人可能有啥事,可能会晚一会把饭给送过来的。
可是一直等到下午未时都过了,后来连下午申时也过了,仍没见天人送饭过来,这时窥基大师因腹中饥饿,就不免瞒怨道宣师,道宣师听了窥基大师的怨言,也并未说什么。
当晚窥基大师就住在道宣师的草屋里,不一会就睡着了,道宣师仍然开始打坐,当道宣师刚要入定时,窥基大师突然打起了呼噜,而且鼾声如雷般的响亮,道宣师用手推了一把窥基大师,这一推不要紧,窥基大师的鼾声反而更响了,道宣师不禁心中瞒怨窥基大师,心想:这算是甚么修行之人呢?自己不修行也就算了,可是你别影响别人修行啊,早知到这样,当初就不该留他住在这里,正想着忽然感觉身上发痒,道宣师一看是有只小虫子爬到自己身上,伸手抓住了这只虫子,如果弄死这只小虫,那可就是破了杀戒了,就将虫子扔在了外面的地上。
奎基法师的故事
奎基法师的故事将门虎子奎基法师,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子。
生有神力,被时人尊为“大力神”,不仅人世问的凡夫俗子无人敢膺,就是上天神祇,庙中法师也避之三舍。
敬德名恭,山西朔州善阳人。
隋朝大业末年从军高阳。
及刘武周与张万岁等聚乱于北方,以为偏将与宋金刚等南侵,先后占据太原、晋州、浍州等地区;后与秦王李世民相持于柏壁,宋金刚以军粮短缺败走突厥,恭与会相等降唐。
又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阔、徐国朗等。
由于他智勇双全,尤精马槊,艺高胆壮,临阵能安静审势,沉着应敌,故能充分发挥伎巧。
他用槊之妙在于善避敌梨,既群槊攒刺也不能伤及其身;又善于夺敌人之槊而还刺敌人,每刺必中。
他与太子元吉,戏于殿前,自己独去其刃,始数交,既三夺其梨,上与诸臣莫不叹服。
玄武门之变,恭又积极支持李世民夺取了帝位。
晚年杜门不出,以声色自娱。
僧俗三车归属一性奎基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力量,弄枪使棒颇有乃父遗风,身手非凡,一般人所望尘莫及。
适逢盛世,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为叹。
喜治游,每次外出,常备三车;一车满载美酒鱼肉等精美食品,一车戴歌伎数人,一车载各种长短兵器。
自己则与数壮士,披锦袍,戴花帽,跨骏马尾随于车后。
每遇山水清幽,林木葱郁所在,则停车纵饮,至醉,则拥女乐遍幸之。
而后运矛挺槊,搏刺以自遣。
人皆不能胜,事闻京师,流言很多,引起了当朝名贵的注意。
唐僧自天竺取经回国后,爱其为宦门之后,有安邦之才,又兼通文字,以立贤首宗旨为名,言天意请于皇帝说:“大唐国中,能承我法嗣者,尉迟子耳。
”此事正中皇帝下怀,即命敬德令玄芙制度。
唐僧说以佛法,仅开示数语,即弃其旧习,开始研习宗乘。
并变易歌伎车为经书车,每次外出,仍以三车同行如故。
生活习俗亦未大变,从不知有成律。
饥则任情恣餐,饱则纳头韵睡。
一日行至镇上,买牛肉数斤啖之,而挂其余于锡端,至宣律师寺内住宿,留三日别去。
仅此三日又引出多少奇谈怪论,以解这位假僧将军之诨,而主持宣律及寺誉也因人而贵。
先是由宣律受天供,不食人间烟火食说起。
窥基的著作
窥基的著作
张爱玲(1920-1995),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家,她有很多作品,最著名的一本叫做《窥基》,1992年出版。
《窥基》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及两个川普家族的故事。
每个川普家庭都有许多人,但只有两个人在故事里完全分享一样的梦想。
玥湛九哥(九老父)希望他的两个女孩都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而另一个家庭,洪家新主谢小兰(小兰),也想让自己的家庭能继续传承。
九哥认为女孩应该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希望女孩们能改变家族命运,所以玥湛弄出一笔钱支持女孩们接受教育,然而一些传统的家人却不赞同,认为这样会有害于川普的声誉。
最终,尽管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九哥依然不屈不挠,利用自己的权力和钱财帮助女孩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小兰也毫不犹豫地决定奉献自己的一切行家。
她想继续传承他们的家族,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成就自己的家庭。
《窥基》以充满思考的方式讨论家庭关系、社会阶级和女性主义,展示了九哥和小兰勇敢坚强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让两个家族朝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书中细致地描述了前景喜悦、心情复杂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把握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不要被外部的力量控制,以展示他们的潜力。
它的故事精彩而活泼,超越了时间的距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公案小故事:外面天黑
公案小故事:外面天黑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
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
从此,德山禅师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一日夜晚,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时间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外面天黑!”
龙潭禅师点了纸烛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龙潭禅师一口气又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于此大悟,立刻向龙潭禅师顶礼,良久不起,龙潭禅师便问道:“现在一片漆黑,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说道:“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
德山禅师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三十余年,八十四岁圆寂!
德山禅师为了不同意禅门顿悟的说法,特地担了他的《金刚经》批注,到南方挑战,刚到南方,被点心婆子一番教训,指示他参访龙潭禅师。
德山禅师未能服膺顿悟的禅道,总因众生一向对自我的自信不够、肯定不够,而总希望诸圣加被,渐渐觉悟。
他以为不见龙不见潭,但崇信禅师告诉他,已到了龙潭,这便是给他一个当下即是的感受。
崇信禅师又把烛光吹熄,这也说明了不可依赖别人,一切要靠自己,德山禅师终于顿悟,即刻表明心迹,依赖性一除,所谓心灯亮了。
老和尚坐缸3年开缸后震惊全场
老和尚坐缸3年开缸后震惊全场据泉州电视台报道,2016年1月10日上午,福建省泉州晋江紫帽山上的普照寺比平常更加祥和,成百上千名信众聚集在这里,诵念佛号,让寺庙充满安宁之感。
在闽南,有许多佛教的信众,今天这个仪式,也是表达了信众对有德高僧的尊敬之情。
泉州紫帽山普照寺住持振宇师父,在文革期间,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出家人都回家了,在崇福寺里面,他是唯一没有回去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晨报网无关。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转载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无特别声明,本站转载之各种内容之版权均属其著作权人所有。
如果我们的转载行为侵犯了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在我们这些晚辈见到的老和尚,他就是自己默默修行,平常都不讲话的这么一个老和尚。
所谓“开缸”,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人圆寂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包括坐缸、封缸、开缸三个主要环节。
在普照寺中圆寂并坐缸的这位老和尚法号福厚,1919年生于晋江青阳,13岁时由泉州崇福寺的妙月和尚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长达81年的修行。
福厚老和尚是泉州崇福寺的首座,也担任过紫帽山普照寺的监院。
他修行虔诚,日常缄默无言,心中默持佛号,后辈称之为“密行尊者”。
2012年,福厚老和尚以94岁高龄圆寂,出于尊敬,普照寺决定以“坐缸”之礼来收敛他的遗体,福厚老和尚以盘腿坐姿被封入缸中。
三年半之后开缸,福厚老和尚体态依然,眉毛、胡须隐隐可见。
在佛教文化当中,只有获得广泛肯定和赞扬的僧人,才有资格在圆寂之后被镀以金身,成为肉身菩萨受人膜拜。
普照寺此举,也显示了福厚老和尚在后辈僧人和信众心里的地位。
佛教对“肉身不坏”之追求,最早源于释迦牟尼佛。
后世僧人选择“坐缸”,主要也就是为了成就所谓的“肉身不坏”,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献也多有记载。
玄奘高足 百部疏主——唐代著名高僧窥基法师
玄奘高足百部疏主——唐代著名高僧窥基法师
黄钟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1986(000)006
【摘要】<正>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法师在所撰《清凉山志》卷三“高僧懿行”中云:“传载高僧者,所以彰夫清凉宝山,实陶化圣贤之域。
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尘体道,以极佛化者,称高僧。
……今之所载,凡有二焉。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黄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窥基法师的五重唯识观 [J], 周祝英
2.现代五台山著名高僧法尊法师 [J], 周祝英
3.玄奘对唐代丝绸之路拓展的历史贡献r——以《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中心 [J], 李芳民
4.淡宁契佛旨,明敏融真如——追忆中国当代著名高僧惟贤法师 [J], 叶露(图);
5.窥基法师 [J], 白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大师:出生于将门世家,经玄奘法师度化出家
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大师:出生于将门世家,经玄奘法师度化出家“身为将门之子,却不想着同祖辈一样,建功立业,反而跑去寺庙出家,他也不想想,有多少人羡慕这显赫的出身。
”“别这样说,听说是玄奘法师亲自上门度化,尉迟小公子能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日后定能成为一代高僧,普度众生。
”“哎,将门世家的后代,日后再怎么不成器也能保一生荣华富贵,非得去寺庙守什么清规戒律。
”“人各有志嘛。
”长安街上,众人议论纷纷的,正是打算出家的尉迟洪道,这年他不过14岁,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位青雉少年日后会成为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窥基大师。
窥基于632年出生于朔州,后来随父搬到长安。
他的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担任过左金吾将军,伯父是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在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皇位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窥基自小秉性聪慧,熟读经书,深得父亲喜爱。
按照正常发展,他日后应该走上求仕的道路。
但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他对世俗有些心灰意冷。
第一,窥基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后院妻妾众多,失去母亲的窥基不免受到些冷眼,他时常感到孤单。
第二,家族变故。
他的伯父尉迟敬德为人讦直,常居功自傲,公开批评他人,与大臣交恶,有次,他在宫宴上,因为座位上下首的问题与人起了冲突,引得李世民不快,将他排出京城。
他自此游仙问道,不问世事。
窥基看在眼里,开始淡泊名利。
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国,开始着手经文翻译,收揽优秀译经人才,一天,他偶然在路上碰到了窥基,见他举止脱俗,又懂梵文,便起了度他出家的心思。
隔天,玄奘来到尉迟府上,同尉迟敬宗说起窥基有佛缘,尉迟敬宗起初不舍爱子出家,但玄奘说窥基是难得的僧才,他出家于社稷有益,于家有利,是盖世功德。
尉迟敬宗在这番大义的劝说下,终是松了口。
公元648年,窥基正式出家剃度,成为玄奘座下弟子,学习印度文和佛教知识。
他天资聪颖,进步神速,凡是经文都能通达其意。
22岁时,唐高宗下旨将窥基封为大僧。
25岁时,他开始译经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一坐坐了几千年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一个钟头。
你看古来那个窥基祖师,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个地方,一坐坐了几千年,不知道究竟坐了几千年?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
蓄窝在那儿住还不说,还生小鸟,小鸟又生小鸟,在那儿不知道几辈子了,这鸟雀的世纪不知道是多少个世纪了,人的世纪也不容易计算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像● 投错胎,走错路可是玄奘法师一看,啊!这个老修行入定了,虽然是没有气,但是可不是死了,衣服都烂了,就是尘土蒙着,身上的尘土有半寸厚。
玄奘法师也就没有事找事干:“我叫他出定,好同这个老修行谈一谈。
”于是打了一下引磬,啊,这个老修行在这几千万年来,都没有人来到这儿给他开静,现在他出定了,但是身不能动弹了!身虽然不能动弹,可是能说话,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啊?”这就好像那个尤孝子问我似的。
但玄奘法师可就和他老老实实的说:“我是从唐朝来的,我想到印度去取经。
你在这儿这么装死有什么意思呢?”“喔,我是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等释迦牟尼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一千多年啰!”“真的吗?”“什么真的假的,你在这个地方睡觉,睡得这么久了,你真是睡得糊涂了。
”老修行一听说;“那不要紧,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我再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他说完,就又要入定了。
玄奘法师说:“你先不要又入定去,我现在有事情和你商量。
”这个老修行不愿意管闲事:“你有什么事情?我不管你的事情啊,你到这儿来打我闲岔,我在这儿入定,入得很自在的,很好的,你多事,我不管你的事!”“这不是我的事啊!”“那么谁的事?”“这是佛的事。
”“喔,佛有什么事啊?”“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槃,佛法仍然在世间,须要有人来弘扬佛法。
你入定等弥勒尊佛,这还有很久的时间呢!最低限度也要十几万年之后,这十几万年你什么事情也不干,这太没有意思啦!”“那我,我能干什么事啊?”老修行连自己能干什么事,他都不知道啊!玄奘法师说:“你帮我弘扬佛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还在世间上呢!现在没有什么人发愿弘扬佛法了。
你去到大唐国,等我取经回来,你好帮助我弘扬佛法。
”老修行本来不愿意去,但是想一想,时间太久了,唉,还是去作一作戏,到那地方看看,逢场作戏!他这一念想要作戏去,说:“那我怎么样去呀?”“你从这儿向东,走到大唐国,你看房子是黄琉璃瓦的,你就到那家去投生,等我回来,你好帮我弘扬佛法。
”这个老修行大约眼睛也没有睁开呢,就这么说:“好,我去了啊!”一边走路一边好像没睡醒觉,等到了唐朝这个大唐国,眼睛还睁不开,一看那个房子是绿色的瓦,但是他没有睁开眼睛,就以为是黄的,于是就到这个绿琉璃瓦的家里去投生出世了。
● 出家太苦了,我不出家!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也到那儿学佛法,听了很多法师讲经,跟了很多法师修禅定,一去去了十四年。
十四年了,他就想,他有一个老同参到中国去了,他要回来找一找这个人啦!于是在印度把事情都办好了,就向回走。
在他要去印度的时候,和唐太宗有一个约会,唐太宗问他说:“国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他说:“现在你看这松树,枝子向西歪着,这棵松树什么时候向东歪,那个时候我就要回来啦!”这是一个预言。
有这么一天,唐太宗一看,宫殿前面这一棵树,枝杈都向东弯了,唐太宗就想起玄奘法师走的时候说过,他回来时,这树就会向东弯。
现在所有的树枝都向东弯了,喔,这玄奘法师回来了!他就带着文武百官到西门去迎接国师,果然就迎着玄奘法师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来第一句就说:“皇帝陛下!恭喜你又生一个儿子啊!”“没有啊!你走时我那个太子,现在还是这一个太子,我没有多啊!”“不对,我给你派了个儿子,怎么会没有?”“国师!你是不是作梦啊?怎么尽说梦话呢!”玄奘法师听皇帝说没有,于是就作观来查查看。
喔,这个老修行真是走错路了!他一观察,知道这个老修行因为眼睛没有睁开,跑到大将尉迟恭的家里去托生了,做了尉迟恭的一个侄子。
玄奘法师就向皇帝说:“这个尉迟恭的侄子一定要出家,跟着我弘扬佛法。
”就说他是怎么怎么一回事。
尉迟恭无所谓的,他叫他侄子出家。
但和他侄子一商量,他侄子不肯出家,说:“不行,我不能出家!我怎么可以舍得世间这么好的东西?出家太苦了,我不出家!”那么玄奘法师又去找皇帝了,说:“皇帝陛下!你要帮我的忙,因为佛教在中国当兴了。
这个人前生是一个老修行,我叫他来托生的,他现在迷了不出家。
你得要下一道诏书,叫他奉旨出家,如果他不出家就得杀了他。
这样子,他就不得不出家了。
”你看,在那个君主时代,皇帝说话,谁也不可以不听的!于是唐太宗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尉迟恭这个侄子跟着玄奘法师出家。
● 条件讲好了,我才出家尉迟恭的侄子说:“皇帝叫我出家,好,我去和皇帝讲条件!这条件讲好了,才出家,不合乎条件我是不出家的。
”究竟怎么讲这条件呢?在玄奘法师请唐太宗下诏书的时候,已经对唐太宗说了:“我相信这一道诏书下给尉迟恭的侄子,他会来向皇帝要求出家的条件,无论他要求什么条件,你都可以答应他。
”尉迟恭的侄子就去见皇帝说:“本来我不愿出家,皇帝一定要叫我出家,我不敢不出家。
可是,请求皇帝答应我三个条件。
”皇帝说:“喔,你要出家啊,不要说三个,三十个条件我也答应你,你就说说你这个条件吧!”他说:“我这第一个条件:出家人不准喝酒的,但是我不能戒酒啊!我出家后,走到什么地方,必须要有四匹马拉着一车最好的美酒跟在我后边。
这是第一个条件,皇帝您可以答应我吗?”皇帝本来不想答应他这个喝酒的条件,因为佛教里的五戒,其中一条就是戒酒,但是玄奘法师又预先告诉他,无论对方要求什么条件都答应他,皇帝因为相信玄奘法师,于是说:“可以,你是例外,我可以答应你,你不要愁你这个喝酒!”尉迟恭这个侄子,以为皇帝不应承,他就可以不出家,谁知皇帝答应他了。
皇帝问他:“你第二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我最欢喜吃肉,而出家人吃斋,不吃肉。
我因为生到武将的家庭里,学武的人一定要吃肉,我出家之后要有一车肉跟着我。
这个肉要新鲜的,一天都不能搁。
”因为当时也没有什么冰箱,用一块冰装在一个箱子里头就叫冰箱了。
所以他说:“必须要新鲜的肉,每一天都要换新鲜的,一定要有够我一天吃的肉放在车上,车上这箱子里头放很多冰,把肉放在箱子里。
”皇帝想:你这么馋,肉都放不下!不过玄奘法师早就叫他答应他啦,就说;“也可以,第二个条件我也答应你,我供养你肉吃,供养你酒喝,那么你说一说你第三个条件啰!”尉迟恭的侄子说:“这第三个条件哪,我相信你不会许可的。
”皇帝说:“你说出来看看,或者我许可你呢!”他说了,第三个条件是:因为他有生以来就欢喜女人,欢喜美女,所以他出家之后,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美女在他后边跟着。
皇帝说:“这真是!出家人怎么可以要美女呢?”但是玄奘法师又叫他答应,于是他说:“好,第三个条件我也答应你。
现在你应该出家啦!”● 三车都回去,我不要了!这个尉迟恭的侄子以为这三个条件,皇帝一个条件都不会应承,想不到三个条件皇帝都答应了,这回他就要出家啦!皇帝就给他预备一车美女、一车酒、一车肉,共三车,送他出家去。
这时候,文武百官和很多的出家人都知道他奉旨出家,就送他到庙上去出家。
到了大兴善寺,这个大兴善寺,从方丈室到山门口,有十个mile(英哩)这么长的路,每一天晚间关山门,要骑着马去关的。
那么从皇城送他去出家,接近大兴善寺那儿,就听见寺里钟鼓齐鸣。
这是庙上有大的法事,就要撞钟打鼓。
那个钟不是像我们这个钟这么小,那个钟扣在地上,十几个人都站在钟里边都可以的,就那么大的钟!那鼓也很大的,这个鼓钟声差不多十里路远都可以听得见的!那么他朝着庙来了,一听到庙上的钟鼓响,豁然间开悟了:“喔,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啊!头上有那么多鸟在上面抱窝,我在那儿入定,我答应玄奘法师来帮着他弘扬佛法。
”他得宿命通了,就向后面摆手,说:“你们这些车都回去了,我不要了!”美女也不要了,酒也不要了,肉也不要了,把这三车都打发回去了。
因为他出家的时候有这个典故,所以在中国,称窥基祖师为“三车祖师”。
● 修行,要忍苦忍痛这窥基法师最聪明,他能“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
怎么叫“目下十行字”呢?就是你看一行字,他可以看十行,比你快十倍。
例如,你读这本英文书,一个钟头读完,他十分钟就读完了,甚至于五分钟就把这一本书读完了。
这不是马马虎虎看,他也一个字一个字看,但他看得快。
“耳听百人音”,一百个人同时说话,他也分别得清楚你讲什么、他讲什么。
不是像我们,有两个人讲话,你就听不清楚那个是说什么。
这太笨了!窥基祖师帮着玄奘法师翻译很多很多经典,所以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典,多数是窥基祖师帮着翻译的。
这个老修行,在那儿坐了几千年,甚至于万年以上,也不觉得腿痛腰酸,也不觉得辛苦。
所以我们坐这二十几个钟头,这不算一回事。
无论什么事情,你认为它很平常,不是很重要的,就没有麻烦了。
你若认为这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很重要的,那就很多麻烦了。
所以修行,要忍苦又要忍痛,不要怕腿痛。
你现在怕腿痛不修行,不关上地狱门、不关上饿鬼门、不关上畜牲门,将来那个痛苦更厉害。
所以我们现在以忍一时的痛,来得永远的快乐!在座的各位善知识!我不知道哪一位有好像三车祖师的这种根基,也不知道哪一位有好像五车祖师的那个来历。
所以你们各人要向前勇猛精进,不要落人后!或者你们前生有的是比丘,或者有的是比丘尼,或者有的比丘变成比丘尼,或者有的比丘尼变成比丘,这都没有一定的。
各位都要打起精神来,把一切的困苦困难都打破,你就会有所成就了。
你如果腿痛了,可以骗一骗你那个腿。
怎么样骗法呢?你这么样说:“你不要痛呐,我才坐下嘛!我坐下只有一分钟,一分钟你就受不了了?只有一分钟嘛!”你若能这样子骗你的腿:“才一分钟,等一等再痛,现在才一分钟啊!”那么你坐二十一个钟头也好像一分钟似的,这样它就不痛了。
这个方法,你试一试看,如果不灵,再另想方法,Ok?要是这个方法你用灵验了,这就是妙法。
● 到道宣律师那儿去赶斋!窥基祖师生在一个武将的家庭里,所以他的性情很豪爽,身体长得很胖很高很大。
虽然他记忆力非常好,学问也很好,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他很粗气,就是不文雅,不是像文人那么样文质彬彬的。
他虽然不吃肉,吃斋了,但是吃得很胖。
有一次他听说终南山有一个道宣律师,修行非常的好,非常有道德,也非常有学问,总而言之没有一样不好的,样样都好。
感动了什么呢?他的道德感动了天人给他送饭。
他一天吃一餐,专门修持戒律。
他坐着一定要端端正正的像一座钟,站着一定要像一棵松,走路像轻风,躺着像一张弓。
这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做得非常之好。
因为严守戒律,守得清净了,天人就想在他的面前来求福报,于是就发心给他送饭,每逢中午就给他送天人所吃的饭作供养。
窥基法师听人说,道宣律师是天人给他送饭,他就想:没出家以前,所有的肉类都吃遍;出家以后,所有的斋菜也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天上这饭的味道,这天厨妙供,究竟是什么滋味呢?他这时候啊就打妄想了:“我到道宣律师那地方去赶斋!”因为在佛教里头,出家人和出家人无论从哪里来的,有东西大家吃,有地方大家住,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