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的祝福。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宴会活动。

据传,汉武帝时期,宫廷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元宵夜宴,而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欢聚、猜灯谜和观赏花灯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下面会逐一介绍。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下面贴上谜语。

人们可以互相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品。

猜灯谜既能锻炼智力,又能增加节日气氛。

2. 赏花灯:赏花灯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各地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花鸟、美人等各种造型的灯笼。

人们会在夜晚出门欣赏这些花灯,同时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

3. 吃元宵: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就是元宵,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糕点,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家人们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庆祝元宵节的传统表演。

人们穿上龙狮的服装,表演起舞龙舞狮,既能展示技艺,也能庆祝团圆和繁荣。

5.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像灯笼一样的装置,里面点燃蜡烛,然后放在空中飞行。

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向上祈福和放飞困扰和不愉快。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欢聚一堂,感受到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喜庆的氛围。

总结: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包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孔明灯等。

元宵节风俗和来历

元宵节风俗和来历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庆祝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种 民俗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元宵节还逐渐 与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一样,成为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差异
北方地区
在北方地区,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以赏灯为主,同时还有各种民俗表演和游艺活动。人们在 这一天通常会吃元宵或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赏灯活动
唐代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办盛大的赏灯活动,各种精美的花灯和烟火表演使得 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宋代发展说
灯谜出现
宋代时,元宵节增加了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并贴在花灯 上,供人猜测。
节日氛围浓厚
宋代元宵节期间,城市会取消宵禁, 人们可以彻夜狂欢,节日氛围十分浓 厚。
明清传承至今
习俗传承
张生与崔莺莺在元宵夜晚相遇,一见 钟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 情故事。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荣宁两府在元宵节举办了盛大的家宴 和赏灯活动,展现了封建家族的繁华 与衰落。
现代影视作品Biblioteka 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01
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华丽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剧情,展现了
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电视剧《大明宫词》
元宵节风俗
3
赏花灯与猜灯谜
赏花灯
元宵节夜晚,人们会欣赏各种精 美的花灯和烟火,这些花灯造型 各异,寓意吉祥,为节日增添了 浓厚的喜庆氛围。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聚集在花灯下,猜解悬挂 在花灯上的谜语,既锻炼了智力 ,又增进了友谊。
吃元宵或汤圆
元宵
元宵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由糯米 制成,内馅多样,如芝麻、豆沙、果 仁等,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正月圆月之时,人们便喜来庆祝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元宵节承载着丰收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由来和来历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中的宴会习俗。

古时的赏月活动,也演化成为了今天元宵节庆祝的主要内容之一。

元宵节起初是宫廷里举行的一项重要仪式,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而元宵节的名字,则是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供奉、品尝汤圆(俗称元宵)而得名。

另外,元宵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升仙的日子。

为了纪念佛陀的圆寂成佛,此夜佛寺内会点亮灯笼、放放烟花、舞龙舞狮,来庆祝佛教的圣节。

这样,佛教的元宵节和民间的元宵节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民众所庆祝的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背后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汉武帝与女儿的故事。

传说相传,汉武帝非常疼爱他唯一的女儿,公主宛姬。

一年的元宵节,汉武帝陪伴公主宛姬一同赏月。

然而,公主却因为太想念母亲,眼泪流了下来。

汉武帝看在眼里,感到十分心疼,于是悄悄地给了公主一个惊喜。

他在宫廷后院的池塘里,点亮了许许多多的莲花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并令人目不暇接。

从那之后,汉武帝下令每年的元宵节,都要点亮灯笼,以纪念他与公主的温馨时刻。

这个传说也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灯笼的流行习俗之一。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行庆祝活动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

1. 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花灯。

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从小巧精致的灯笼到宏伟壮观的灯彩,犹如艺术品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2. 吃汤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就是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小球状食物,寓意团团圆圆,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安康。

而在吃汤圆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团圆"的感觉。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关于正月十五传说一: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传说二: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传说三: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相关传说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

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

元宵节的来历和寓意1、自我国古代,每年农历的正月成为“元月”,月圆之夜成为“宵”,所以正月十五成为元宵节,自此以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春节的延续,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庆祝,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上风上水,所以也成为“上元节”。

2、元宵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流行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当时称其为“浮元子”,后人成为“元宵”,又称“汤圆”。

以花生、芝麻、桂花、红枣、果仁等各种丰富的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可荤亦可素,风味不同,可蒸煮、煎炸等食用方式,寓意团圆、美满之意。

3、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很多,小编来给大家说两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之一,据说汉武帝时期。

宫中有一名宫女名叫“元宵”,此女长期在宫中不得与家中父母相见,因为思念家人整日悲痛不已。

有位大臣东方朔很同情这位宫女,决定帮她,于是对汉武帝说,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或火烧长安,想要逃过此劫,需由元宵姑娘在这一天做一些汤圆,因为火神喜欢吃,并要长安城内全体臣民要张灯结彩供奉火神。

汉武帝决定准奏,于是元宵姑娘见到了家人,从此以后,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流传下来这一天要吃元宵。

4、传说之二,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楚昭王经过长江,见到一些漂浮的食物,是一种带馅的白色甜食,于是请教孔子,孔子曰,此食物外白内红乃复兴之兆头。

楚昭王大喜,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便命臣民仿制这种食物来吃,从此以后,便有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5、元宵虽然寓意好、味道好,但是不宜多吃,糯米的粘性高,尤其小孩子和老人消化系统功能弱,多吃会引起胃酸、烧心等不适。

元宵是高热量、含糖分多的食物,吃完最好喝点汤,并且不要马上睡觉,适当的活动以后方可休息。

6、总之,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每个人都要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而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挑灯笼,逛庙会、看花灯、踩高跷、舞狮子,简直太热闹了,是春节后的最后一次狂欢。

这一天以后,人们又要进入新的一年的辛勤劳作,所以这一天要庆祝一下,表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节”。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也是中国农历历法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点灯献祭太一神灵,祈求国泰民安、丰收吉祥。

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的元宵节,成为了一种传统民俗。

另外,元宵节的起源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元宵节被划定为佛教节日之一,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日和阿罗汉祖师的生日。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寺庙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在夜晚点灯祈福,披上彩绸,围着佛塔绕行,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传统的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一是赏花灯。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花灯挂在门前、院子里或街道上,照亮夜空。

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形式各异,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题材。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方的“灯谜”活动,即在花灯上贴上谜语,让民众猜谜语,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是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象征圆圆满满的美好寓意。

元宵内有馅料,通常有花生、豆沙、玫瑰酱等多种口味。

在品尝元宵的同时,还有一项叫“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然后大家一起猜谜语。

猜中谜语的人会有奖品或者称号,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三是舞龙灯。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神奇的象征。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举行重大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由许多人手持,龙身蜿蜒起伏,灯光闪烁,形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

舞龙灯的活动寓意着人们的祈福和希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放天灯、献花烛灯、祭祀祖先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产。

元宵节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视角。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有着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汉朝的祭祀活动有关。

据说,汉武帝时期,宫中有一位叫“太一神”的神明备受尊崇,每年正月十五,汉武帝都会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太一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节日。

另一种说法则与佛教有关。

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有僧人在正月十五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

这种佛教仪式逐渐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元宵节张灯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火把节。

在古代,人们为了驱赶野兽、祈求丰收,会在正月十五这天点燃火把。

后来,火把逐渐演变成了花灯。

无论元宵节的来历如何,它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赏花灯。

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种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电子灯、卡通灯。

这些花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将夜晚装点得如同白昼。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徜徉在灯海之中,欣赏着美丽的花灯,感受着节日的欢乐氛围。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灯谜一般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灯谜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活常识等各个方面。

猜灯谜既有趣味性,又能增长知识,深受人们的喜爱。

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元宵也叫汤圆,寓意着团圆、美满。

元宵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等。

煮好的元宵白白胖胖、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元宵,共享天伦之乐。

此外,在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的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龙和狮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威风凛凛。

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掌声雷动、热闹非凡。

除了以上这些,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元宵庙会。

庙会上有各种小吃、手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例如吃元宵、解谜、放烟火等。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元宵节的历史和起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明月”的人。

据传,明月是汉武帝的一位宠臣,因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功绩,所以武帝嘉奖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很有权力的官员。

但是,有一天,明月触犯了贪污之罪,被发现之后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明月在一个农村里安居乐业,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娘”的老奶奶,两人常常喝酒聊天。

但是,一天晚上,明月梦见自己被逼到了天宫,被迫离开了地球。

当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刘娘葬在了墓地里。

于是,明月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整个夜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的人,就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燃放烟火,放灯笼,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宠臣。

二、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物品之一。

元宵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和各种口味的馅料,例如芝麻、豆沙、桂花、莲蓉等。

元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种独特的元宵,例如“咸蛋黄元宵”、“四果仁豆沙元宵”等。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吃元宵的比赛,比赛内容多样,例如速度比赛、品尝比赛等。

吃元宵也有一些特别的民俗,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将元宵煮熟之后在锅里加些酱油和葱花,称为“汤圆”或“元宵汤”,这也是一道美食。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放烟火:元宵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燃放烟火。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烟火来庆祝这个节日,祈愿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在现代,人们还会购买各种花型烟花和爆竹,在晚上点燃,形成五颜六色的烟花喷射,引得众人欢呼。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中国元宵节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2我喜欢旳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旳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旳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旳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元宵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旳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旳人众多。

一般是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光十色旳灯笼上让人猜。

我喜欢猜灯谜,喜欢有趣旳元宵节。

我爱元宵节!中国元宵节的来历3我喜欢的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的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庆祝,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由来和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受到佛教传统节日灯节的影响,加上中国传统的元宵赏灯活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宫中有一位豆蔻年华的宫女叫元宵,她聪颖美丽,深受皇帝宠爱。

元宵非常聪明,她曾经帮助皇帝解救了一个权臣设计陷害皇帝的阴谋,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

为了感谢元宵的帮助,皇帝下令在元宵的生日当晚燃放烟花,并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以纪念元宵对皇帝的贡献。

此后,元宵节逐渐成为一个庆祝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举行燃放烟花、赏灯、猜灯谜等活动。

二、传说故事在元宵节的背后,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1. 关于灯节起源的传说相传,灯节的起源与一位名叫佛波罗摩的头陀有关。

佛波罗摩是释迦摩尼的亲信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智慧。

一天,他在燃烧火焰的时候,突然触摸到火焰,火焰并没有烧伤他的手指。

佛波罗摩将这种奇特的现象告诉了释迦摩尼,并且提出了用灯火来纪念这一神奇时刻的建议。

释迦摩尼接受了佛波罗摩的建议,并传下了灯节的传统。

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点亮灯笼和烛光,用以纪念这一奇迹和佛陀的智慧。

2. 关于元宵节消灾的传说另一个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是与灯插有关的。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灯火可以驱散厄运和恶灵。

据说,夜晚的时候,恶鬼和妖精们会出来作怪,吃人的魂魄。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点起灯笼,制造出光明和温暖,恶鬼们就会被吓跑。

为了避免恶鬼偷袭,人们会在屋子里、大街上、庙宇和灯谜会等地方挂起灯笼、点燃烛光。

这样,他们相信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幸福,并且消灾避难。

三、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是一个富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节日,人们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1. 赏灯活动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灯。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如 今 ,北方 叫 元 宵 ,南 方称 汤 圆 。元 宵依 馅 论 ,分 有 馅 和 无 馅 两 种 ,有 馅 元 宵 又 有 咸 、 甜 、荤 、 素 之 分 ;按 制 作 方 法 分 , 有 手 中 搓 制 、元 宵机制 和竹匾 水滚等诸 种 ;按粉制 区 别,则有糯米面 、高梁米面等。 2 猜 灯 谜
一 直延 续 到今天 。
灯 在 台湾 民间具 有 光 明 与添 丁 的涵 义 ,点
◇ ④ 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 表 生 男孩 , 因此 往 昔元 宵节 妇 女都 会 刻 意在 灯
下游 走 ,希 望 “钻 灯脚 生 卵葩 ”(就 是钻 到灯 下
游走 ,好 生 男孩)。
吃 “汤 圆 ”是 元 宵 节 的一 项 重要 习俗 。汤 圆 ,又 名 “汤 团 ”、 “元 宵 ”。吃 汤 圆 的风俗 始 于宋 代 , 当 时 的汤 圆称 “浮 圆子 ”,亦 称 “汤 圆子 ”、 “乳糖 圆子 ”、 “汤 丸 ”、 “汤 团 ”,生 意 人 则 美 其 名 日: “元 宝 ”。宋 元 元 初 时 ,汤 圆 已成 为元 宵节 的 应 节食 品 ,所 以人 们又 称 它 为 “元 宵 ”。
元宵放灯 的习俗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 灯市 ,当时的京城长安 已是拥有百万人 1:3的世界最
大 都 市 ,社 会 富庶 。在 皇 帝 的 亲 自倡 导下 ,元
宵 灯 节Leabharlann 办得 越 来 越 豪华 。 中唐 以后 , 已发展 成 为全 民性 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 685—762)时
的开 元盛 世 ,长 安 的灯 市 规模 很 大 ,燃 灯 五 万
尚等 。
表演 者 扮相 滑 稽 ,能 唤起 观众 的极 大兴趣 。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北京上元灯会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大家都很看重,那么元宵节是怎么 来的,关于元宵节的传说都有哪些呢?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是春节 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 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在元宵节里,人们的风俗通常是张挂灯笼、放爆竹、烟花、吃汤圆。在福建等地 区,通常以庭人数确定挂灯笼的数目,所以以前人们在挂灯笼时挂得越多越好,寓 意多子多孙。 元宵节的民间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踩高跷,打腰鼓,舞驴子,舞狮子,猜灯 谜等。其中以舞狮子和猜灯谜最为重要,有趣。舞狮需要2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另 外还有一个人带面具扮演女人或者胖娃娃。狮子或蹦或跳,打滚,鞠躬,为人们祝贺 新春。猜灯谜是将谜语贴在灯笼上,以供游人猜,猜对者当场即可得奖。

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的资料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分享的元宵节的资料【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1、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

众人听说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

大家听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

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打灯笼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打灯笼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打灯笼的来历和风俗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打灯笼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风俗活动。

那么,元宵节打灯笼的来历是什么呢?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祈福仪式和驱邪活动。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瑶姬的仙女,为了救济天下的苍生,经常现身于人间,帮助人们驱散灾祸和疾病。

而正月十五这一天,据说瑶姬会降临凡间,投下神秘的光球,为人们带来福祉和平安。

人们为了纪念并庆贺瑶姬的降临,便燃放烟花爆竹,点燃灯笼,用火把照亮夜空,以示欢庆。

二、元宵节打灯笼的意义元宵节打灯笼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瑶姬的降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在其中。

首先,元宵节的时候,天气逐渐转暖,春意盎然,人们将灯笼点燃,寓意驱散寒冷,迎接温暖的春天的到来。

此外,灯笼也象征着人们追求光明的心境。

在节日的夜晚,各种彩色的灯笼亮起,照亮了夜空,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其次,元宵节打灯笼也有祈求福祉的意义。

中国人认为,灯笼火光闪烁,能够征服邪恶、驱散灾祸,带来好运和福气。

因此,人们在元宵节时,会在灯笼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期盼能够得到实现。

三、元宵节打灯笼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打灯笼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这一活动在各个地方都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在南方城市,特别是江南地区,元宵节时,街道上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有的是纸质的,有的是竹制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会聚集在街头巷尾,一边欣赏灯笼的美丽,一边品尝传统的元宵汤圆,其甜蜜的味道象征团圆和美满。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喜欢制作和放飞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薄纸制成的灯笼,底部贴上蜡烛,点燃后可以升空飘飞。

当夜幕降临,孔明灯点燃后,美丽的火光在夜空中闪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除了南北方的灯笼风俗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灯笼风俗在中国各地流传。

比如在四川乐山,人们在元宵节点燃巨型灯笼,高达数十米,照亮整个城市,场面壮观。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022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

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

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50字以内)

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50字以内)
3.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游戏活动。人们会在红灯笼下挂上一些写有谜语的灯谜,大家可以通过猜谜语来增进智慧和娱乐。猜灯谜的过程有凝聚人心、调动思维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元宵节的乐趣。
4.
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也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活动。龙具有中国人民的传统象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吉祥。舞龙舞狮是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编排和表演来模拟龙和狮子的动作,以此来庆祝节日。
5.
在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元宵游园会。游园会通常在公园或广场上举行,吸引了大量的人潮。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特色小吃,欣赏舞狮舞龙表演,参加各类文艺演出,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元宵游园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庆祝节日的平台,让人们放松身心、尽情欢乐。
三、总结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寓意着团圆、和谐和吉祥,同时也代表着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节日的由来与汉武帝和杨贵妃的故事密切相关,而元宵节的风俗活动如点灯放焰火、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以及元宵游园会等,都丰富多彩、富有民俗特色。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抒发情感、追求美好生活的载体。让我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与家人团聚欢庆,共同度过一个温暖祥和、充满喜悦和祝福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风俗
1.
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点灯放焰火。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种红灯笼、彩色蜡烛和烟花爆竹,将欢乐和祝福带到每个家庭。在许多地方,还会举办大型的灯会活动,悬挂各种精美的灯笼,形成绚丽多彩的灯光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2.
元宵节的重要传多样,如芝麻、豆沙、红枣等。吃汤圆意味着团圆和家庭的和睦,也象征着新年的开端和美好的期盼。
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它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源远流长,起源于汉朝的宴会风俗,后来逐渐演变为节日庆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
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
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

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

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

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
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在很久之前,凶禽猛兽是非常的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们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当时的人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以后,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然后就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
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内心非常的开心。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以上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