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刘备与曹操的权术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权力争夺。
在这个故事里,权力与谋略是主要的背景,各个角色都在为了权力而斗争,展现了种种智慧和战略的巧妙应用。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分析各个角色的权力斗争和谋略手段。
一、曹操——权谋之王曹操是三国中最具权谋的人物之一。
他是汉末乱世的英雄,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
曹操深谙权力的重要性,他利用智谋巧妙地把握和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与刘备、孙权等对手斗智斗勇,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曹操的权谋主要体现在他统一北方,建立魏国的过程中。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拉拢人才、联合各方势力、谋取民心等。
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挑起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也善于运用兵法,在战场上屡屡击败对手,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
二、刘备——仁者无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正面形象,他以仁义之心深受人民拥护。
在权谋斗争中,刘备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刘备的权谋主要表现在他的才干和仁德之道上。
他善于结交人才,重用荀彧、诸葛亮等智谋之士,使自己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发展。
他也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刘备在谋略上虽然没有曹操那般高超,但他以仁义之心感染他的部下和敌人,使得他在三国乱世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的权谋并非背离正道,而是在以仁义为中心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智慧。
三、孙权——智勇双全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权谋和谋略的人物。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事业,在复杂的江东地区统一了各个势力,建立了吴国。
孙权的权谋表现在他善于把握机会和运用人才。
他仔细观察时局,抓住机会与曹魏和刘备展开合作和对抗,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孙权善于发掘并运用人才,提拔了周瑜、张昭等智谋之士,为自己的国家建设提供了智慧和帮助。
四、谋略的对决在权谋的斗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个角色展开了精彩的对决。
三国演义权谋与权力
三国演义权谋与权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中国历史上混乱而又精彩的三国时代。
这一时期充满着权谋与权力的斗争,各个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角逐,以及其中的一些主要人物。
第一章三国乱世权谋的开端三国时代是一个虚弱的统一政权崩溃之后,各个势力争霸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
军事将领如曹操、刘备和孙权都看到了这个机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统治权。
第二章曹操:权力的游戏者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不仅擅长军事战略,还对政治权谋有着独到的见解。
曹操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和手段,成功地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魏国。
他善于利用人际关系,聚拢人才,使得自己的势力日益壮大。
第三章刘备:正道的追求者与曹操不同,刘备是一个重视仁义道德的人。
他努力寻求各个势力的合作,力图通过正当的手段来实现统一。
刘备重视人才选拔和民生建设,吸引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加入他的队伍。
他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权术,但却以其正直和正道的追求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第四章孙权:权谋与权力的平衡孙权是吴国的创始人,也是三国时期东南地区最有实力的势力之一。
孙权早年接管父亲孙坚的势力,在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上展现了出色的能力。
他善于权衡利弊,保持与曹操和刘备的平衡。
孙权通过谨慎的策略,巩固了自己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曹操和刘备对抗。
第五章权谋与权力的教训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训。
首先,我们看到权力的争夺常常伴随着勾心斗角和残酷手段。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拥有正确道义追求的人,在权谋的角逐中也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权力可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可能会导致自身灭亡。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斗争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权谋与权力的重要性。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曹操与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传奇故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曹操为何会放走刘备。
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的谜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曹操为什么要放走刘备。
在历史上,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98年,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而刘备则是一个孤独的逃亡者,没有统治地盘,也没有足够的军队来进行战斗。
虽然曹操和刘备之间存在着长久的敌对关系,但是当时曹操放走刘备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仁慈或者同情,而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
曹操当时在追杀刘备,由于刘备的逃亡一直非常隐秘,曹操也没有找到他,一直到了白帝城时,曹操派遣了骑兵搜查,最终找到了刘备。
曹操当时有两种选择,要么杀了刘备,要么将他囚禁起来。
但是曹操选择了放走刘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位强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杀死刘备,就可能会引起众怒,反而不利于他的政治生涯;同样地,囚禁刘备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政治问题,甚至会被其他人利用来进攻他。
因此,曹操最终决定放走刘备,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
曹操放走刘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让刘备重回他的掌控之下。
此时的曹操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统治者,拥有数百万的军队和数千名官员,而刘备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手下只有一些小小的部队和几位忠仆,因此曹操相信自己可以轻松地将刘备收编。
事实上,曹操的预测是正确的,不久之后刘备加入了曹操的麾下,成为了他的重要文臣。
然而,曹操这个决定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成为了曹操的对手,最终发起了一场反叛,这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端。
这场反叛并非刘备本人愿意发起的,而是在曹操手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和虐待,被迫离开他的生活和家庭,只能自行建立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领导者智慧和决策。
这些领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通过精明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为他们的势力赢得了胜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位领导者的智慧决策,并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刘备的圈地计刘备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他的决策非常准确且富有远见。
刘备在借住草庐时,便开始着手计划未来的发展。
他意识到自身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根基。
于是,他提出了“圈地计”,即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控制并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决策体现了刘备的战略智慧和长远眼光。
他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为后来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智慧决策不仅使自己的势力稳步发展,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富有政治才能的领导者之一。
他深谙权谋之道,善于利用机会并以权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决策之一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明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与地位对于建立统一势力的重要性。
他趁机挟持并操纵汉献帝,以他的身份作为天子的陪伴者,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斗争,曹操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有效地控制并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
曹操的智慧决策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也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他的领导智慧和决策能力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决策,使得蜀国在乱世中能够屹立不倒。
其中最为著名的智谋就是他的空城计。
在曹军前来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敌军将领曹休却发现城中无一人存在,只有一位老者在城楼上坐看风云。
这一计策迷惑了曹军,并加上诸葛亮故意放出风声,让敌军误以为蜀军已有退兵之心。
这一空城计巧妙地利用了敌军的恐惧心理和对蜀国实力的误判,成功地吓退了曹军的进攻。
诸葛亮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为蜀国保住了一方安定的局面,也展现了他杰出的才华和智谋。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刘备VS曹操
一、刘备
(一)刘备生平
乘乱起兵,崭露头角 激昂大义,舍身相救 两据徐州,两失徐州 颠沛流离,依附刘表 横跨荆益,大业初成 丢失荆州,惨败夷陵
(二)个性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 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 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 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 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 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 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 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 深得民心。
(二)世人评价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 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 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 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 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yóng 对他说:“汉室将亡, 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曹操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 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 许劭传》,《三国志》 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 《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独断专行的危害 “夷陵之战”最主要的原因这就是刘备不听劝阻、独断专行 导致了决策性的错误,对于蜀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等于亲手 葬送了几十年无数人辛苦打下来的蜀国基业,以至于后来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在伤 了国家根本后再也难以从愿。 无论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亦或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 家,作为领导人,当权利达到一定顶峰后,极易犯独断专行 的错误因为所处的位置和权力欲的膨胀,一言堂,搞一个人 说了算。然而,只可惜,凡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一是没有不 犯错误的,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背景下,有许多饱含智慧和权谋的英雄人物出现,并展现了不同领导风格下的团队合作。
本文将从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主要人物角度来探索《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1. 刘备:仁德之王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伟大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他以其仁德为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刘备富有同情心和善于倾听他人的特质,并且愿意为他人着想。
他经常通过解决内部矛盾、提供帮助和互相鼓励来增强自己的团队凝聚力。
2. 曹操:智勇双全曹操被认为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领导者。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行动而闻名,善于运筹帷幄,能够做出决策并迅速实施。
曹操的领导风格强调快速、高效的决策,并且他注重培养严密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一支庞大而有纪律性的团队。
3. 孙权:柔中有刚孙权以及孙权所在的吴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崇尚柔和外交战略、善于利用外部势力的力量来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领导者。
孙权注重处理外交关系,通过巧妙地安排盟友和缓解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来保证团队稳定。
他在家族内部也以让步和包容来维持统一。
4. 团队合作在《三国演义》中,领导者们都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发挥着不同领导风格下的优点,并将不同人才集结在一起。
这些领导者能够激励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目标,并鼓励协作与互相支持。
通过联合各方力量,他们能够战胜强大敌人,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团队的稳定和一致性。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和孙权都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和实践。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领导者应具备仁德、智慧、果断、柔韧等品质。
团队合作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人物及其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与团队合作场景当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三国演义”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权谋智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揭示他背后的策略和思维。
一、初露锋芒——救驾之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初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是在许昌救出被宦官洗脑的汉献帝。
面对皇帝被囚禁的局面,曹操运用了假意撤军的计谋,以诱使董卓内外齐起,最终成功抢救出献帝。
这一计谋不仅显示了曹操的智谋,也让他在北方树立了威望,为日后的征战奠定了基础。
二、智擒孟德——火烧连营之计在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中,曹操使用了火烧乌巢的计策,成功擒获了曹操的死敌之一——吕布。
他事先埋伏了大批军队,然后故意败退,引诱吕布进入火海。
曹操凭借这一计策,彻底击败了吕布,消除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华容道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刘备一直互相猜忌,争夺天下。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军北上,而关羽被留守于南方。
曹操乘机设下华容道之计,诱使刘备杀死了自己的义兄关羽,这使得刘备大感痛苦和后悔,同时也瓦解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计策,削弱了刘备的实力,为日后对抗刘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群雄攻曹——苦肉计之托孤群雄联军攻打曹操时,曹操在虎牢关遭遇到了包拯的包围。
曹操利用苦肉计,假装自己为大小乔所囚禁,并将重要武将曹洪托孤给包拯。
曹操以牺牲自己保全实力,成功脱身,并给予曹洪足够时间撤军。
这一计策不仅保住了曹操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了联军的攻击力量。
五、割须弃袍——易京之计在对应曹军讨伐曹操的战争中,曹操雄踞易京危难之际,他用割须弃袍的计策,绝望地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对天下的统治。
这一计策不仅欺骗了对方,还激发了曹军的斗志和战斗力。
最终,曹操成功地反杀了敌军,保住了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六、草船借箭——曹营地下夫在困守荆州城的时候,曹操面临着敌军的强大攻势。
他想要增加自己的箭矢供给,但是无法从外界获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智谋与权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智谋与权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其智谋和权谋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时期所展现的智谋与权谋,以及这些策略对他的角色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一、智谋的展现曹操是一个极具智谋的统帅,他善于分析形势,制定战略,并灵活运用谋略取得胜利。
首先,他在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智慧。
在赤壁之战中,他经过细致观察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实力,决定借风助火,采取火攻策略,最终成功击退敌军。
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曹操的军事谋略,也体现了他对敌军弱点的把握能力。
其次,曹操还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善于利用人才,广纳贤士,并且重用他们的才能。
例如,他任命荀攸为军师和司空,荀彧为谋士,贾诩为参谋。
这些人对曹操的决策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并帮助他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最后,曹操还在外交和谈判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智慧。
他善于以和为贵,在外交上灵活应对,博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
他与袁绍展开了多次谈判,并最终成功与他们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
这一智谋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为他争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二、权谋的运用除了智谋,曹操还以其权谋手段而闻名于世。
他经常利用权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削弱对手的实力。
首先,他善于布置迷局,陷阱和诡计来击败敌人。
在夏侯惇失明之后,曹操派出假消息,故意让敌人以为王异已经在被俘的情况下暗中逃脱,从而引诱袁尚出兵,最终夏侯惇以大败袁尚。
这种权谋手段使得曹操在暗中操控并击败敌人。
其次,曹操还运用权谋手段来处理内部矛盾和派系斗争。
他善于利用宴会、发布荣誉和提升职位来奖赏忠诚的部下,同时通过降低待遇或惩罚来惩罚不忠的人。
这样的权谋手段使曹操能够维持内部的稳定,并且建立起忠诚的军队。
最后,曹操还善于运用宣传和舆论的力量,塑造自己的形象。
他雄辩而有魅力的演讲能力使大批士兵和百姓对他折服。
他还利用历史并以自己为中心编写了《三国志》,使得后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都极为正面。
这种权谋手段使得曹操能够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备强大的影响力。
三国演义之刘备和曹操解析
三国演义之刘备和曹操解析刘备和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两个备受瞩目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着仁义和权谋。
本文将对刘备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才能以及对待人民的态度进行解析。
刘备,字玄德,刘表的儿子,是个正直仁善的人。
他和关羽、张飞一起,被誉为桃园三结义,以义气闻名。
刘备以仁德为己任,对待百姓慈善和蔼。
在经历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历险后,他汇聚了一定的人气和支持,成为了汉室复兴的最大希望。
刘备堪称“人中之君子”,他勤勉好学,谦逊有礼,并且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
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处理政务,他都以诚信和友善为准则。
另外,刘备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在经验丰富的董卓之乱以及从战略家庞统的指导下,他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为自己日后成立的蜀汉奠定了基础。
而曹操,字孟德,原本是个武将家族的出身,后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自己时代的杰出人物。
曹操奉行以权谋为主的行动原则。
他精明强干,擅长政治、军事和经济,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曹操聪明过人,善于分析形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战略思维,不仅稳定了内部的政权,还能够解决外部的军事威胁。
同时,他也是一个开明的统治者,对待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加强农业和商业等方面的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
尽管刘备和曹操在性格和才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却有共同之处。
刘备注重仁义道德,在民间享有盛誉。
他秉承着孔子的思想,推崇仁爱之心,试图重塑汉室昔日兴盛的美好时光。
与此同时,曹操在治国方面也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各个方面的施政措施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曹操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计划,为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结而言,刘备和曹操都是《三国演义》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他们分别代表了仁义和权谋,以及正直和谋略。
虽然刘备和曹操在性格、才能和治国理念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却有着共同之处。
无论是以仁爱之心关怀百姓的刘备,还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发展的曹操,都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国小评 曹操与刘备
尊刘抑曹与尊曹抑刘04010520高天翀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是两个性格、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有着较大差距的人。
他们两个人的成功,也意味着两种不同思想的巅峰。
本文希望从对刘备与曹操的差异分析与后世对两人不同的态度中,分析出其背后的时代变迁。
刘备——完美形象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说要找一个理想模板的话,被提及最多的估计是曹操和诸葛亮了,他们都是天才式的人物。
一个是最符合领导标准的,霸气、多疑、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
一个是最符合职员标准的,算无遗策而且鞠躬尽瘁。
对比刘备,恐怕很少成为现代人的成功模范,刘备太完美了。
1.刘备出身不如孙权等人,可以说是毫无根基。
《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祖刘雄,父刘 弘。
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刘备基本没有依靠家庭的积淀,除了“刘”这个姓和假借的中山王后人的名义,刘备的成就可以说都是靠他个人的努力所得。
2.刘备智慧上看不出过人之处。
《三国》全文中对刘备的谋事上的成功之处描写的较少,或许是因为《三国》的传统就注重表现主公的统治与谋士的策划。
但是像“东吴娶亲时要靠诸葛亮留给的锦囊”;“和鲁肃哭求不归还荆州”这些情节都让人感觉破坏了一个主公应有的形象。
对比诸葛算无遗策的超人智慧,刘备不禁让人感到失望。
刘备性格看上去不如曹操。
综《三国》全篇,刘备给人最大的映像就是一个字——义。
刘备仁义的特点已经超过了他的智、谋。
在现实的情况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靠着仁义获得成功。
在现今大众的思维中,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如同曹操那般的杀伐果断、奸诈、霸气。
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他可以不必那么聪慧,谋事高人一等,但是他必须对团队发展的大方向有所把握。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始终坚持着在个人“仁义”品质上的完美,也导致了如同“襄阳城破,带领百姓一起逃亡”和“关羽、张飞被杀,执意要向东吴报仇”这些较大的损害了团队利益的事情。
相反的,刘备的人格却在这些选择中升华。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淡淡我对曹操、刘备人物矛盾冲突的看法《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看,可谓是“老少皆宜”。
长者们常感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曲折,少者则对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唏嘘不已。
我想不论从哪一方面去品读这部作品,对书中人物矛盾冲突的关注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谈谈我对书中所描写的两位主要人物曹操、刘备的看法。
先说曹操。
曹操的形象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刻画的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特质。
曹操一是个野心家,他从青州起兵一直到成为北方的霸主掌握朝廷大权,整个过程处处显现出他的无穷野心,书中写道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便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哲学。
对于曹操性格中凶残的描写书中有多处,特别是当董承接受汉献帝密诏被曹操发现后,董承等五家老小总共七百余人都被曹操下令杀害,其中竟然连孕妇也不放过,可谓是凶残之极。
再说刘备。
小说中对刘备的政治才能以及道德品质,都极力加以歌颂,将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仁爱的政治领袖形象。
不是说刘备没有野心,没有当帝王的愿望,只是他的表露更为含蓄,更容易使读者所接受。
刘备爱民如子,仁民爱物,对身边的将士和天下的百姓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多处描写。
新野之战撤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带领全城的百姓撤退,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百姓。
小说中,经常将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描写,有意的制造二者的人物矛盾冲突。
刘备忠诚厚道,谦恭待人,曹操囚禁徐庶之母逼徐庶归附,而刘备竟为救徐庶之母而放走徐庶;曹操对张松傲慢无礼,而刘备却对张松以礼相待。
这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正是作者采用这样的对比手法,将刘备刻画成为了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
正是基于作者这样一种带有“拥刘反曹”倾向的描写,使得现在的许多读者都更喜欢刘皇叔,对曹阿瞒则带有一定的偏见。
曹操与刘备三国演义中势不两立的对手
曹操与刘备三国演义中势不两立的对手曹操与刘备:三国演义中势不两立的对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
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是两位备受关注的角色。
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而错综复杂,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本文将从两位主角的背景、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等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对立与较量。
一、背景与家族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出身于汉末明将曹腾家族,家境殷实。
而刘备,字玄德,沛国谯人,是汉室宗亲,出身于刘骏一族,家道中落。
从家族背景来看,曹操在兵权方面占有优势,而刘备则更具历史血脉的正统性。
二、军事才能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善于用兵,深得士兵们的尊敬和支持,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征服了众多敌人,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而刘备虽然在军事策略方面不及曹操,但他具备吸纳人才和结交人脉的天赋,深受百姓爱戴。
他将军队建设成为一支能够持续发展的力量,并最终成功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三、政治手腕曹操和刘备都是出色的政治家。
曹操善于运筹帷幄,精通权术,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政治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在治国方面以务实著称,实行许多有益于百姓的改革措施。
刘备则以仁德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并设立了许多政策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四、关系对立尽管曹操和刘备都是雄才伟略的领袖,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权力争斗使得他们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手。
曹操是权力的追求者,他以曹魏政权为中心,努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刘备则以复兴汉室为目标,他想要重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他们之间的目标不同导致了彼此的冲突,给整个三国局势带来了动荡与混乱。
五、演义中的较量《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较量可以说是激烈而持久的。
曹操企图消灭刘备并统一中国,而刘备则追求自己的雄图并反抗曹魏的统治。
他们在赤壁之战、定军山之战等多次战役中交锋,最终刘备成功将曹魏打败,并建立了蜀汉政权。
六、历史等价线下的对比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仍有其历史背景。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曹操与刘备的领导能力与治国理念
曹操与刘备的领导能力与治国理念曹操和刘备是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两位杰出领导人。
他们分别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曹操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治国理念赢得了历史的称赞,而刘备则以其仁爱和谦卑的领导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崇敬。
本文将分别从两位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和治国理念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不同之处。
首先,曹操的领导能力突出体现在其出色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上。
曹操以其出众的智谋,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诸侯势力,并且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强大国家。
曹操深谙兵法,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和战术手段,使得其所率领的军队战无不胜。
他注重培养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有效的组织,使军队成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力量。
此外,曹操还重视人才选拔,他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使得他的统治得以长期稳定。
曹操的领导风格威严而高效,他注重集权管理,一切决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人们对他的领导感到安心和依赖。
相比之下,刘备的领导能力表现为他的仁爱和谦卑。
刘备对待部下和民众总是充满温暖和关怀,他视之为自己的财富,并且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刘备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重视团队合作,他尊重并信任他人的能力,因此他的团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士气。
刘备强调仁德和仁义的治国理念,他尊重人的感受,重视民生改善,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刘备的领导风格鼓舞人心,他以其慈祥的形象成为人们的信任对象,因此人们愿意为他效力。
在治国理念方面,曹操注重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他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强调纪律和法制的建设。
曹操重视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提倡节约和勤政,使得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在外交方面,曹操采取灵活的策略,以强硬的手段对外,维护国家的利益并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曹操的治国理念注重实际效果,他以快速高效的决策和专注的执行能力赢得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而刘备的治国理念则以仁爱为核心。
他倡导仁政,尊重民众权益,在政务中重视民意的体现。
辩论曹操与刘备谁更适合当领导者
1、儒家认为,一个能干的人没品德的话,越能干,越会做坏事,这不叫贤人,叫奸人。
曹操就说不然,才跟性可以分开,才干是一个事情,品性是另一个事情。
我只要用他的才,同时使用另一套制度来制衡他,使他坏的品性不能危害于我。
2、陈寿三国志中用折而不挠概括刘备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3、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陈宫问其故,曰“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人负我”4、曹操杀杨修,活,一盒酥,梦中杀人,5、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
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6、曹操借刀杀祢衡,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
7、曹操屠城徐州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黄巾军降将)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也就在这一年,曹操亲帅大军杀奔徐州为父复仇,没有抓住元凶,便血洗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万人。
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城邑无复行人”,“遂略地至琅玡、东海,所过残灭”。
最终导致本来可以德威并用而降服的徐州,却变成陶谦宁愿把城池给另一枭雄刘备,也不愿降曹,这一事件的另一后果是,后来新野百姓听说是曹操来攻,竟然宁愿跟着刘备走,也不愿意事曹8、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9、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
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崔琰推荐错了人。
崔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三国演义权谋与的博弈
三国演义权谋与的博弈《三国演义》权谋与博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它道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个混乱、充满权谋与博弈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的时期之一,也是一个国家从混乱到统一的时期。
《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智慧思考,成为了揭示权谋与博弈的经典之作。
一、权谋的展开《三国演义》中的权谋纷争始于三国鼎立的时期。
刘备、曹操和孙权三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各展其所长,驱使百计权谋和计策。
他们通过智勇双全的谋士,展开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权谋游戏。
1. 策略与计谋曹操的权谋思维让人印象深刻。
他通过编写《孟德新书》、宣扬自己的智慧,建立了强大的谋士团队。
而他运用诸多计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同样,刘备和孙权也有自己独特的计策,分别凭借助权谋和智慧得以稳固自己势力。
2. 灵活的外交手腕权谋与博弈不仅仅在战场上进行,外交手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备使用纳贤、器重贤士等策略,吸引了关羽、张飞等人的归附,为其争取到了更多的帮助。
与此同时,曹操也在智胜的谋略下争取了不少外交利益,为自己的统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二、权谋背后的博弈《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博弈并没有发生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而是牵涉到许多不同领域的角力。
1. 政治斗争三国时期,政治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各个势力内部的权利斗争,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都是《三国演义》中反复出现的情节。
例如,刘备与刘表、刘璋的关系、曹操与袁绍的争斗等,展现了权谋与博弈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2. 军事竞争权谋与博弈在军事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曹操和孙权通过决策、部署、兵法等手段,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其中,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战役,更是体现了权谋与博弈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三、权谋与博弈的智慧《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博弈并不仅仅是为了权力和荣耀,更是展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以及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1. 智者谋略在《三国演义》中,谋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纷争的时代。
为了生存和发展,各个势力勇猛善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战略思维。
本文将从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出发,分析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并对其影响进行剖析。
一、谋事在人:刘备的和平思维刘备以“仁者爱人”为核心思想,奉行温和、仁爱的政策,广纳贤士,以人为本,倡导和平与稳定。
他深明仁者无敌之理,坚持以德服人,使得南方势力对他寄予厚望。
刘备以“卧龙”诸葛亮为军师,聪明才智、知人善任。
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了战略愿景的实现。
二、韬光养晦:曹操的谋略之道曹操以“有备无患”为战略原则,充分发挥兵力之强,以独特谋略制胜,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
他善于韬光养晦,避免与敌人直接对抗,力求在敌人疲惫时乘机发起进攻。
曹操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与利用,深入敌方背后,实行秘密布局,使得敌人无法预料。
三、分而治之:孙权的灵活战术孙权在战略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战术,利用地理优势和敌人之间的矛盾,实施灵活战术,从而取得了不少胜利。
他善于联合各军队,共同作战,在战术上充分利用水军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草船借箭”等作战方法。
孙权也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拉拢各方势力,增强自身的实力。
四、变法创新:刘备、曹操与孙权的差异在战略思维方面,刘备、曹操和孙权有着不同的特点。
刘备强调和平与仁爱,注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倡导和谐的国家关系。
曹操则注重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手段,以干练的谋略和强大的权力为基础,规模辽阔。
孙权灵活应变,注重战略的灵活性,依靠水军和外交手段,融合南方地理特点。
五、战略延续:三国遗产与影响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备、曹操和孙权各自的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备的和平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影响了后来天下一统的统治者。
曹操的韬光养晦和实际政治手段,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借鉴。
孙权的灵活战术和联合作战思想,对后来军事战略有着不小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与实际应用,展示了三个势力在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
帝王术的最高境界
帝王术的最高境界一.刘备之奸术三国中,刘备和曹操两大阴谋主之间,曾经上演一段脍炙人口的“青梅煮酒”的故事。
这是这两大阴谋主唯一的一次直接过招,这次过招中,曹操以龙为喻,大论天下英雄,在他眼里,天下一时豪杰,或是冢中枯骨,或是好谋无断,或是虚名无实,或是守户之犬,就连面对面这个被他称为唯一对手的刘备,也不过是“迅雷风烈必变”之辈。
而面对天下第一奸霸之主的曹操的挟风雷之势的惊天一论,刘备竟然轻描淡写的虚招一出,不着痕迹地将曹操的雷霆一击化为乌有。
由此而见,若论天下英雄,曹操雄霸三国、傲视古今无人可比。
但要说论阴谋主,阴气十足的刘备却要站在曹操之上,列于三国阴谋主的之首。
中国人向来有以擅长阴柔见长的绵绵之功的爱好,刘备便是奉行这一原则,使得扫荡群雄、纵横捭阖的曹操只要一遇到死皮赖脸的刘备,便无可奈何,垂头丧气。
所以老白唬也只能以白唬刘备作为开篇,以突出“阴谋”二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依老白唬看来,未必。
至少装了一辈子仁义之君的刘备,临死之言非为善类。
先主(刘备)泣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老白唬读到此处,如芒刺背。
不知诸葛亮是不是心寒之至,但以孔明之智,恐怕早已心知肚明,否则怎会“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刘备)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与此地分别。
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表面看来推心置腹,实际上心疑诸葛亮久矣,真是防诸葛亮甚于防川。
论赵云之胆识,在老白唬看来恐怕十倍于关羽,实是三国武将中第一人。
虽然长期以来未受重用,但一直充当刘备贴身护卫,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曾两次营救少主阿斗。
按说,刘备临终嘱咐赵云并不为之过,但如果同托孤于孔明一起来看的话,“早晚看觑吾子”其中深意便非同寻常。
三国演义刘备与孙权的智谋与联盟
三国演义刘备与孙权的智谋与联盟刘备和孙权两位伟大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他们在乱世中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领导能力。
他们不仅具备独特的政治眼光,还展现了崇高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探讨刘备和孙权如何利用他们的智谋和策略,成功地建立了联盟并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带来了重大影响。
首先,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智谋首次展现在赤壁之战中。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勃发的开始。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通过火攻等欺敌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操。
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还显示了他们的智谋和谋略。
通过联合起来,刘备和孙权共同对抗外敌,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打开了未来更大规模的合作之门。
其次,刘备和孙权的智谋和联盟反映在他们对敌意的敏锐察觉和灵活应对中。
在形势紧张的时刻,他们能够明智地调整策略,以确保联盟的稳定和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当曹操提出派遣周瑜到荆州时,刘备通过分析局势,认识到这是曹操对联盟的破坏行动,他拒绝了曹操的要求。
刘备的决策表明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而这也使得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得以延续下去。
此外,刘备和孙权的智谋还体现在他们的外交手腕和对待臣民的智慧上。
他们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处理内外事务,以确保联盟的长期发展。
例如,刘备曾经通过娶亲的方式,与孙尚香结为夫妇,进一步巩固了他与孙权的亲密关系。
而孙权则通过重用和信任诸葛亮,将一部分军事和政治事务委托给他,进一步加强了与刘备的合作。
这些智谋和外交手腕为两位政治家赢得了自己臣民的支持和敬爱,也为联盟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的合作,而且在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中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刘备将关羽作为人质给予孙权,展现了他对联盟的忠诚和信任,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关羽的在东吴时期的立场,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使得两地均能够共同受益。
总之,刘备和孙权是三国演义中最受赞赏的角色之一,他们通过智谋和联盟的方式,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并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刘备与曹操的权术
【摘要】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小说,生动描绘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画卷,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形象塑造方面,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如诸葛亮与周瑜的智力比拼,曹操与刘备的权术比拼等等,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脍炙人口。
本文将就刘备与曹操的权术对比展开论述。
【关键词】刘备曹操;儒术法术;拥刘反曹
昔有秦皇汉武,今有润之中正,古往今来,能者必先通权术,然后大业乃成。
《韩非子·难三》亦有云: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曹操本是权臣,自然善用权术,这不比多说,但想刘备“贩屦织席为业”,最后却能鼎立三国,由此可见,“术”在政治斗争中的关键意义。
一、刘备之术——儒术
《三国演义》有“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而刘备虽是“仁义之主”,却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但是,作者对刘备的善用儒术,动之以情,以情留人却是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番。
刘备其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景帝阁下玄孙,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温文儒雅,在相貌上已是有一派儒士风范,这或许亦是对其善用的“儒术”的一种呼应。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肆宣扬儒家的儒术,讲求仁义与道德。
而《演义》中刘备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身为一个有野心的皇室贵胄,在皇室蒙受灾难、地位不稳时,刘备毅然以“匡扶正统”的名义出山,欲与众豪杰同分一杯羹。
在分羹过程中,刘备始终以“仁义”的面孔出场,他多次说道: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张飞怒鞭督邮,刘备“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
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攻下徐州后,刘备接纳丧家之犬吕布;刘璋设立的鸿门宴上,庞统建议刘备在会面时杀刘璋,刘备却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而在生灵涂炭、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刘备广施仁政,为他的立足、拓展、建国、称帝打下基础。
用人方面刘备处处使用他的儒术,用“仁义”收买人心。
在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时,刘备曾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中,最后一访时,开始孔明始终推辞,不愿出山,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不愿出山,刘备就涕泗横流,以情动之,再以天下苍生为砝码劝服诸葛亮,以理晓之,终于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
而之后的创业过程中,刘备更是对其尊宠有加,甚至临死时对诸葛亮说“毕彼可取而代也”。
然而,诚如鲁迅所言,《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刘备即使尊重诸葛亮,和他私下感情再好,但他真的心甘情愿将子孙的江山对其拱手相让?“彼可取而待也”其实是想试探并且保证诸葛亮的忠贞度。
这样,即使诸葛亮真的夺取江山,凭借刘备的“仁义”之名,他也无法名正言顺的居于尊位,更何况还有早就被“托孤”的赵云的存在?可见刘备“仁义”背后的虚情假意。
鲁迅于1934 年写过《儒术》等文,揭露儒术是一些士大夫的政治术和帝王
的统治术,旨在迷惑百姓,蛊惑民心,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
而刘备扮演“仁君”,满口“仁义”,也只是以仁义之名谋取霸业之实。
他在仁义的外衣下游刃有余的运用着儒术,周旋于各权臣之间,笼络人心,终于完成自己的千秋霸业。
二、曹操之术——法术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有勇有谋,杀伐决断,绝不拖泥带水。
虽然孟德也有横槊赋诗、风流倜傥的浪漫儒侠之气,但《演义》着墨最多的还是曹操狠、绝、智的法家精神。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曹操的霸气世界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初平二年,曹操行潭课此,逃出京都长安,路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拿获。
可是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为英雄,挂印弃宫,与曹操一同往谯郡逃去。
行至成皋,二人到吕伯奢庄上去投宿。
吕老本是曹操父亲的好友,对曹操的行为也很敬佩,便请他们在庄上留宿一宵,自往三里路外去沽美酒,准备款待二人。
曹操与陈宫听见后园有人在讲:“杀两口,杀两口”,以为是要杀他与陈宫,便不问情由,把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光,结果发现是误会。
与陈宫行至庄口,正遇沽酒回来的吕伯奢,便将吕老一并杀了。
曹操的用人思想也是立足于法家的权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杀祢衡则自己“并不露面”,让朋友黄祖去作武器的批判,借黄刀而杀祢。
这一点,连荀彧也不明其诡计,曹操只好明说:“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
”曹操知道祢衡是敢于直言的士人,自己动手消灭他,会失去天下士人之心,所以便施借刀杀人的诡计,果然祢衡很快就人头落地。
而曹操的用人观是:名至实归,以利留人,这也暗合了法家的思想观。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管子亦有言曰: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夏侯渊在与蜀汉的战争中不幸阵亡之后,曹操善待其家人,让其子夏侯衡娶自己的侄女;曹真的父亲曹邵,在为曹操募兵时被人杀害。
曹操就收养了曹真,让他享受与曹丕等人一样的待遇;典韦是曹操起兵初期的第一猛将,在与张绣战斗中为保护曹操而死。
曹操对其子典满极为关心、照顾。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她用实实在在的名利将雄才紧紧笼络在手,誓死为其效忠。
然而,当手下的人才与曹操自身的利益相违背时,曹操便会直接灭口,曹操杀杨修,一是曹操妒才,而杨修恃才放旷,不受约束,让曹操忍无可忍;二是杨修参与曹操曹丕的兄弟之争,威胁曹操的家族利益,使曹操生“杀心”。
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在总体上是一个腐朽的阶层,尤为儒家士人所轻。
而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当时社会所鄙薄的宦官出身,曹操之父曹嵩,亦不知所出。
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以法家之“术”用人,是曹操必然的选择。
但曹操的用人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曹操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曹操死后,曹丕成功代汉,但魏国内部却潜伏着反魏的暗流。
一些对曹操政权不满的士族,一直在等待推翻曹魏政权的时机。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已蠢蠢欲动,曹操几次想杀之却没能痛下杀手,最终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杀害魏国皇帝,曹魏最终败亡于司马懿之手。
《演义》本身就是一部权术之术,是兵书中的典范,故有“少不读水浒,老
不读三国”之说。
综观三国中的开国皇帝——刘备和曹操,虽一个奉行儒术,一个奉行法术,但都殊途同归,都是出于政治野心,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王国,福荫后世子孙。
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也正是刘备儒术中的“仁义”使其成为一位“仁义重德”之君,不仅在当时谋得霸业,赢得大多数人的“尊刘抑曹”,更在后世受人敬仰。
参考书目:【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潘逸,也论曹操的用人之道,[M].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
【3】聚财高手刘备,林凡
提纲:
1、《三国演义》概述
2、刘备的权术——儒术(重情义账)
世人对刘备的定位:正统皇帝为民请命懦弱智不及诸葛
转折:韬光养晦、不露才
善于用人、识人诸葛亮、
善于笼络人心:
总结:受儒家影响,善用儒术
3、曹操的权术——法术(利益帐)
世人对曹操的定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没有转折:杀柏翁
对法术的运用:杀杨修、孔融
但惜才:对关羽
总结:受法家影响,善用法术
4、条条大道通罗马:
都是为了谋得至尊地位对权利的占有欲
尊刘抑曹体现的社会价值取向
2019年4月自考02628管理经济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2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试题卷上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属于管理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是
A.需求理论
B.沟通理论
C.激励理论
D.创新理论
2.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先减后增
3.按照不同时点顺序排列的一种经济变量的一系列数值称为
A.线性序列数据
B.移动平均数据
C.时间序列数据
D.横截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