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检验科免疫组化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
检验科免疫组化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位置的方法。
在医学检验科中,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免疫组化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是免疫组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采用免疫荧光、酶标记、金标记或放射性标记等技术,将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通过染色或荧光的方式来显示其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染色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等。
二、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
它通过对切片进行蛋白质抗原的恢复处理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法主要应用于病理学领域,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级。
三、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免疫荧光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诊断。
四、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法是一种在电镜下观察和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方法。
它通过在样品上标记抗体或抗原,然后利用电镜来观察并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免疫电镜法主要用于对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和观察,是研究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手段。
五、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是一种能够放大免疫染色信号并提高染色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包括多聚酶法、银增强法、酶蛋白复合物法等。
这些技术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免疫组化技术因其高度敏感、高特异性和定量分析的优势,成为了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免疫组化技术将在临床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免疫组化检测与分析的常见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免疫电镜法以及免疫组化信号放大技术。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 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和组织学检测方法,通过利用免疫学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分子进行检测,主要应用于分析蛋白质分子的表达,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来进行的。
主要包括两种反应:免疫定位反应和信号测定反应。
-免疫定位反应:通过组织抗原表面与抗体的结合,将目标分子定位于细胞或组织的特定位置。
-信号测定反应:将已定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颜色或荧光标记,发出可见信号,用于检测和记录。
步骤: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修复、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一抗染色、二抗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1.标本制备: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常用的样本有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和细胞悬液。
样本制备主要包括取材、固定、包埋等步骤,其中固定是关键步骤,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乙酸乙酯和交联剂等。
2.抗原修复:组织样本在固定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抗原的空间结构改变和蛋白质交联,使其成为免疫组化的目标结构。
为了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常常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包括酶解法、消化法、热解法等。
3.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断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常用的方法包括用蛋白质阻断剂进行封闭、用牛血清白蛋白或BSA预处理等。
4.一抗染色:在经过上述步骤之后,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力,常采用多种放大手段,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二级抗体等。
5.二抗染色:一抗与抗原结合后,用特异性二级抗体进行检测,二级抗体上带有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定位。
6.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特定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同时进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抗体:免疫组化的关键在于合适的抗体选择,需要选择高度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抗体。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那么,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究竟是什么呢?别着急,让我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免疫组化。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就是利用特定的抗体去寻找目标蛋白,然后通过化学染色的方式将这些蛋白标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它们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了。
那么,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没错,就是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这包括:抗体、抗原、酶标板、洗涤缓冲液、PBS缓冲液、DAB染色剂等等。
当然啦,这些材料和设备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哦!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了。
我们需要将抗原加入到酶标板中,然后用洗涤缓冲液将其充分稀释。
接着,我们就可以将待检测的细胞涂布到酶标板上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涂布的时候一定要均匀涂抹,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哦!涂布好细胞之后,我们就需要让它们休息一会儿了。
这个过程叫做“孵育”。
在孵育的过程中,抗体会自己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所使用的抗体和抗原的性质。
孵育完毕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洗涤。
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未结合的抗原和未被抗体识别的细胞残留物。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用到PBS缓冲液或洗涤缓冲液,并且要反复洗几次才能彻底清除所有的残留物。
洗完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染色了。
这个过程叫做“DAB染色”。
DAB染色剂可以与抗体结合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被标记出来的目标蛋白。
染色的时间通常也只需要几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个叫做“复染”的操作。
复染的目的是让细胞核也被染上颜色,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细胞的整体结构了。
复染通常需要用到碱性染料,比如伊红染料。
不过复染的时间也要控制好哦,过度染色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实验结果。
好了,以上就是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了。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
免疫组化方法范文引言: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应用免疫学理论研究细胞和组织内免疫反应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细胞和组织中抗原分布和表达量的检测。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以乳腺癌为例,探讨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原理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
当抗原通过化学固定、冷冻等方法固定在组织切片上后,通过激活的二抗结合位点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稳定的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这种复合物会通过染色反应显示出来,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抗原分布情况。
二、免疫组化的方法1.抗原获取: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获得抗原。
组织样本可以通过剖析术、活组织检查、活检等方法获得。
为了保持抗原的原始性,一般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缓冲液定型、冷冻保存等。
2.抗体选择:根据所要检测的抗原类型和特异性,选择相应的抗体。
可以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验室的经验选择商业化的抗体,也可以通过自己制备或订制特异性抗体来进行研究。
3.免疫反应:将抗体与组织样本接触,使其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通常,为了增强信号,需要使用带有酶、荧光素、金颗粒等标记物的二抗进行增强。
4.染色和观察: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使用染色方法,如免疫酶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等,以显示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对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免疫组化的应用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来鉴别组织类型、分析肿瘤的分子特征、评估疾病的预后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等。
以乳腺癌为例,以下将探讨免疫组化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1.乳腺癌组织类型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有多种,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外癌等。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针对不同的抗原进行检测,如细胞角蛋白(CK)、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以帮助鉴别乳腺癌的组织类型。
免疫组化实验技术自我总结
免疫组化技术自我总结一、实验步骤(SABC法)1.动物准备成年SD大鼠用1%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剂量1ml/100g)。
2.取材、固定(以取脑组织为例)1) 将麻醉后的动物仰面固定,用水湿润毛皮,暴露心脏。
2) 用剪刀在左心室剪开一道小口,插入灌注针头至主动脉,用止血钳自心室钳紧。
3) 用37℃生理盐水灌注,剪开右心耳,至流出液体变清亮为止。
4) 立即注入Zamboni’s固定液300-400ml(灌注时先快后慢,约15分钟结束。
5) 灌注后剥离脑组织并修块后置于固定液中(6-18h)。
3.玻片处理(可直接购买包被好的防脱载玻片)新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须经清洁液浸泡12-14h,流水充分冲洗后,蒸馏水清洗5次,入95%乙醇2h以上,用精白布擦干,置切片盒内备用。
用前用硌钒明胶包被或者用0.01%多聚赖氨酸等均匀涂在载玻片上,贴片后入烘箱中烤1-2小时,取出置-20℃冰箱内储存。
4.制片切片前将标本移入30%蔗糖溶液中(用固定液配),直到标本沉入瓶底。
在标本上滴上OCT,于-70℃快速冻5分钟,后放入-20℃冰冻切片机内50分钟后准备切片,切片后收集在固定液中或0.01M PBS 4℃保存备用,或贴于载玻片上。
5. 抗体特异性检测及阴性对照运用1:50、1:100、1:200、1:300、1:400、1:500的兔来源的一抗、1:200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以及SABC复合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实验。
一抗对照采用抗原吸收肽、0.01MPBS,二抗对照采用未用生物素标记的IgG以及0.01MPBS。
6.免疫组化1) 贴片或捞片经0.01M PBS漂洗5分钟×3次。
2) 0.3%H2O2,15分钟。
3) 滴加封闭用山羊血清或者0.3% Triton X-100 / 4% BSA封闭液37℃孵育30分钟。
4) 用滤纸吸去多余血清,滴加不同浓度一抗,37℃ 2小时,后入4℃冰箱过夜。
5) 0.01M PBS漂洗5分钟×3次。
免疫组化步骤总结
免疫组化步骤总结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分子在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的步骤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免疫组化步骤主要包括样本制备、抗原修复、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一抗孵育、二抗孵育、信号放大、显色与染色、显微镜观察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1. 样本制备: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可以通过切片、细胞培养等方法获得。
然后,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和乙醛等。
固定后,需要进行脱水和透明化处理,使样本适合于免疫组化的进一步步骤。
2. 抗原修复:有些抗原在固定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丧失免疫反应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
常用的方法有热处理、酶解等,目的是使抗原恢复其免疫原性,提高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进行免疫反应之前,需要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假阳性结果。
可使用一些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牛血清、小鼠血清等,进行预处理,将其涂覆在样本上,阻断不特异性结合位点。
4. 一抗孵育:将特异性抗体(一抗)与样本接触,孵育一定的时间,使抗体与靶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具体选择要根据实验需求和抗体的特异性来确定。
5. 二抗孵育:一抗与抗原结合后,需要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
二抗是与一抗来源物种的免疫球蛋白发生反应的抗体。
二抗可以标记有荧光物质、酶物质等,以便于后续的信号放大和显色。
二抗的选择要根据一抗的来源物种和实验需要来确定。
6. 信号放大:为了增强免疫反应的信号,可以使用一些信号放大的技术。
常用的信号放大方法有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Biotin-Streptavidin Syste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目标物质的信号增强,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7. 显色与染色:信号放大后,需要进行显色与染色步骤。
这一步骤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染色剂,如荧光染料、酶标记物等。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
的表达和定位。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再通过
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抗体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制备:将组织或细胞样品固定、切片或涂片
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抗体结合和检测。
2.抗原修复:对于某些抗原易于
失活或难以检测的样品,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如加热、酶解等,以恢
复抗原的结构和活性。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加入样品中,与目标蛋
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或多克隆,也可以是直接标
记或间接标记的。
4.洗涤:用缓冲液洗涤样品,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以减少假阳性的干扰。
5.检测标记:将荧光标记、酶标记或金标记等标记
物加入样品中,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以便于检测和定位。
6.显色或荧光:
通过染色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的分布和定位,
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总之,免疫组化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
发等领域。
6年免疫组化经验总结
6年免疫组化经验总结做过病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看似容易,但真想把它做好,还是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和摸索经验。
我从事病理实验已有6 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病理相关实验,刚开始啥也不懂,一味按照网上操作流程来做,但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最终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学习,在论坛内学习、请教,并结合实践操作,我经历了初级——查找资料和摸索方法;中级——问题求助和不断总结;高级——难题解答和经验分享这三个阶段,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1.要求做冰冻切片的不一定能做石蜡切片,这是我向一老师请教得出的结论。
因为作石蜡切片时要高温烤片,可能会破坏组织的抗原性,如果组织的抗原性较稳定,则可作石蜡切片;但是要求做石蜡切片的,可作冰冻切片。
2.冰冻切片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保存组织的抗原免疫活性,做免疫组化时不需抗原修复这一步。
缺点是细胞内易形成冰晶而破坏细胞结构,可能会使抗原弥散;切片厚度较石蜡的厚,做的片子没石蜡的漂亮。
当你买一抗时,目录上都写着做什么样的切片,如果它写着只能做冰冻,就不能做石蜡,如写着两者都可,那就都能做。
3.石蜡切片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且容易存放在室温,而冰冻切片比较麻烦,一定要存在-80oC 的低温冰箱中,尤其是用来做原位杂交的切片,为了防止 RNA 降解,保存一贯很重要。
由于石蜡切片可以切到4 μm 左右,所以原位杂交探针容易渗透到组织中去,容易成功,而且得到的颜色/形态都较冰冻切片好。
1.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的选择。
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的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像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
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来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就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但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避免)。
免疫组化实战经验总结
免疫组化实战经验总结1、切好的切片最好放在4摄氏度左右冰箱里,抗原较不容易丧失。
把要做的切片先分好,做几个抗体可分几盒,还有不正常组织与正常组织要分开。
其余做预实验用。
2、选择实验要做的抗体时,要结合他们的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分别表达率。
3、试剂盒的选择可结合生物素强弱的情况。
如:肝组织生物素含量高,S-P试剂盒生物素含量也高,故不能配合使用。
4、关于抗体试剂等购买,可多家比较,尽可能询问详细。
最好买下该公司的阳性片。
切记尽可能不要先付钱,等预实验成功后再付,还有尽可能节省,因为会有太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是需要花钱解决的。
买的量尽可能一次性到位,能省就省,风险大的尽量不要省。
若实验过程有问题,大可尽量与该公司技术部联系,寻求解决方案。
若是怀疑抗体质量问题,可要求换货,态度要强硬,协议流程一次到位,不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否则最终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
若是抗体浓缩液,个人觉得国内的应该都可以做出阳性来,不是国内买不到的话,可考虑国产的,可便宜很多。
5、每次开始做时,都必须先清点实验的必需品是否齐全。
想好可能发生的意外,并先想好补救措施。
6、首次预实验先拿出多张不同的组织切片按最常规的条件进行,若没阳性再拿多张不同组织片(可以与首次相同),条件要适当改进,可先找出一个阳性区域,再深入改进。
7、烤片(单一或综合)程度要适情况而定,可中途拿出甩一甩,尽可能先放在烤箱里烤3小时以上。
切勿把片烤得太久了。
程度刚好,脱蜡效果才会好。
注意做好不同条件的切片标记。
注意温度稳定,再烤片。
8、抗原修复与烤片:温度高低,缓冲系统。
9、二甲苯脱蜡,若是天气太冷,可先把二甲苯整罐放进烤箱加热,同时也可把片放在二甲苯里一起加热脱蜡,这样会更彻底,效果会更好,若是天气不会太冷,那还是室温下脱蜡,要不可能会适得其反。
时间也是适情况而定。
10、脱水与水化。
酒精梯度不同。
高低相反。
11、甲醛固定会导致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定位和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方法涉及一系列步骤,包括样本固定、抗原检测与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可视化和结果分析。
以下是免疫组化方法及步骤的详细介绍。
一、样本固定免疫组化实验的第一步是固定样本,通常使用福尔马林或乙醛等化学物质进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并防止蛋白质的降解。
固定过程中,需要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或膜上,以便之后的实验操作。
可使用刷子或杆状工具将样本涂布在载玻片上,或者使用离心管和离心机将细胞沉淀在载膜上。
二、抗原检测与标记样本固定后,下一步是检测和标记目标抗原。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供选择: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直接法在一个步骤中同时检测和标记抗原。
直接法可以快速获得结果,但受到抗体的特异性和标记物的可用性的限制。
2.间接法:间接法需要两个步骤,先使用特异性初级抗体与抗原结合,再使用标记有染料或标记物的二级抗体与初级抗体结合。
间接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多重标记和检测多个蛋白质。
三、抗体与抗原结合蛋白质和抗体结合是免疫组化的关键步骤。
待检样本上固定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可以直接检测或通过信号增强来检测。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时间和温度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通常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孵育,并在孵育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抗体与抗原接触时间。
四、可视化可视化是将抗原抗体结合信号转化为可见光信号的过程。
最常见的可视化方法之一是使用酶标测定法。
酶标测定法将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到标记物(如荧光素黄标记的二级抗体)上,然后通过加入底物(如DAB)产生可见的色素反应。
除了酶标测定法外,还有其他可视化方法,如免疫荧光技术和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技术使用标记的荧光染料标记一级或二级抗体,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
原位杂交使用与DNA序列互补的标记探针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通过可视化标记(如荧光)来检测靶标。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特定抗原结合的方法,以此可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IHC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癌症诊断、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
以下是免疫组化实验的常用方法:1.样本处理:通常以石蜡包埋切片作为实验样本。
首先,从固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取得标本,然后进行脱水、透明化和浸蜡等处理。
接下来,使用切片机将组织或细胞切割成厚度为3-5μm的切片。
2.抗原恢复:由于样本的固定和包埋可能导致抗原的损伤,因此需要对切片进行抗原恢复处理。
常见的抗原恢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法和酸性水解法。
热处理是将切片置于缓冲液中,在高温下进行退火。
酶解法是使用胰蛋白酶等酶对切片进行消化。
酸性水解法则使用盐酸或酶进行酸性处理。
3.抗体结合:选择特异性的一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
一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以经商业采购或自家制备。
将一抗体加入待检测切片上,让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4. 第二抗体结合:待检测切片上结合了一抗体的抗原后,需要添加第二抗体与一抗体结合。
第二抗体通常是反相应物免疫球蛋白(Secondary Antibody),如反人IgG,反兔IgG等。
第二抗体上常会标记有发光物质、酶标记物或荧光染料,用于可视化结果。
5.可视化和显色:根据选择的第二抗体,可以选择显色方法。
例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的第二抗体可以使用3,3'-二氨基联苯思(DAB)作为底物,呈棕色或棕黄色;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可以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6.伪染色:为了辅助观察和识别目标组织或细胞,可以进行伪染色。
常见的伪染色方法有对比染色、核染色和细胞质染色等。
7.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进行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实验。
阴性对照是在实验中将第一抗体替换为非特异性抗体或缺少抗体的处理组织或细胞组织;阳性对照是在实验中使用已知表达目标蛋白的组织或细胞进行处理。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得难处就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您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得不对得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就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就是相互成反比得(相对),其中浓度就是最重要得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得速度、时间决定反应得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与,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您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得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得优势就是定位与定性。
相比于其她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就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得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得前提就是高质量得染色切片.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就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得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就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得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就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得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就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就是排除方法与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就是排除有无一抗外得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得应用广泛,就是当前实验研究得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得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就是怕您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得鉴定标准就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得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得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得切片与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得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得难处就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您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得不对得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就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就是相互成反比得(相对),其中浓度就是最重要得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得速度、时间决定反应得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与,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您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得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得优势就是定位与定性。
相比于其她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就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得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得前提就是高质量得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就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得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就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得必备条件。
ﻫ性对照与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就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得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就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就是排除方法与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就是排除有无一抗外得非特异性染色、5、免疫组化得应用广泛,就是当前实验研究得最重要方法之一、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得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就是怕您学术造假吧、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得鉴定标准就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得染色切片、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得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得切片与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得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总结
免疫组化总结1、酶免疫组化的关键环节1)标本固定:固定的目的是①防止标本从玻片上脱落;②除去防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结果;③固定的标本易于保存。
固定剂的选择一般用4%多聚甲醛,但睾丸组织、眼可能要选用Bouin’s 液或mDF 液效果较好。
2)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水用梯度乙醇(由低到高)充分脱水、对组织要完全浸蜡、切片时刀片要干净和锋利。
否则,容易裂片和脱片等。
3)脱蜡和水化:这是为了后面的抗体等试剂能够充分与组织中抗原等结合反应。
脱蜡可以先60 度20min,然后立即二甲苯1-3 分别10min(这个时间是由二甲苯新鲜程度和室温等综合决定的),但当天制好的切片一般先60 度3-4h。
水化用梯度乙醇(由高到低)。
若脱蜡和水化不全易出现局灶性反应和浸洗不全,而产生非特异性背景着色。
4)抗原修复:由于组织中部分抗原在甲醛或多聚甲醛固定过程中,发生了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从而失去抗原性;通过抗原修复,使得细胞内抗原决定族重新暴露,提高抗原检测率。
常用的修复方法从强到弱一般分为三种,高压修复、微波修复、胰酶修复。
修复液也分为若干种(具体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量的:中性的、高pH 的等)。
我们实验室一般用微波修复中火6min*4 次,效果不错。
注意微波修复后自然冷却30min 左右(只要你觉得修复液的温度达室温即可)。
5)细胞通透:目的是使抗体能够充分地进入胞内进行结合反应。
一般用Triton X-100、蛋白酶k 等通透液。
如Triton X-100 可以溶解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上的脂质而使抗体及大分子结构的物质进入胞浆和胞核内,故在细胞免疫组化时尤为推荐使用,这样抗体就能顺利进入胞内与相应抗原结合。
在免疫组织化学(>10um 厚切片)和免疫细胞化学中一般用Triton X-100 作为细胞通透剂,在膜上打孔。
同时也是一种去污剂,一般在PBS 中加入后终浓度是0.05%即可,而前者终浓度是0.5%-1%。
免疫组化(IHC)经验
免疫组化经验总(好假哟)一、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的比较?1.要求做冰冻切片的不一定能做石蜡切片,这是我向一老师请教得出的结论。
因为作石蜡切片时要高温烤片,可能会破坏组织的抗原性,如果组织的抗原性较稳定,则可作石蜡切片;但是要求做石蜡切片的,可作冰冻切片。
2.冰冻切片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保存组织的抗原免疫活性,做免疫组化时不需抗原修复这一步。
缺点是细胞内易形成冰晶而破坏细胞结构,可能会使抗原弥散;切片厚度较石蜡的厚,做的片子没石蜡的漂亮。
当你买一抗时,目录上都写着做什么样的切片,如果它写着只能做冰冻,就不能做石蜡,如写着两者都可,那就都能做。
3.石蜡切片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且容易存放在室温,而冰冻切片比较麻烦,一定要存在 -80℃的低温冰箱中,尤其是用来做原位杂交的切片,为了防止 RNA 降解,保存一贯很重要。
由于石蜡切片可以切到 4 μm 左右,所以原位杂交探针容易渗透到组织中去,容易成功,而且得到的颜色/形态都较冰冻切片好。
二、一抗的选择要点和技巧是什么?1.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的选择。
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的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像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
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来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就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但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避免)。
2.应用范围的选择。
有的一抗只能用于 WB ( Western blotting)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沉淀等;甚至表明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
3.种属反应性的选择。
这一点很重要,表明这种抗体可能存在种属差异,且这种抗体适合检测哪种种属动物体内的抗原。
4.种属来源,一般兔来源的多是多克隆;而小鼠来源的多是单克隆,但也有另外。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做过病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看似容易,但真想把它做好,还是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和摸索经验。
我从事病理实验已有6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病理相关实验,刚开始啥也不懂,一味按照网上操作流程来做,但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最终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学习,从一些在论坛内学习、请教,并结合实践操作,我经历了初级——查找资料和摸索方法;中级——问题求助和不断总结;高级——难题解答和经验分享这三个阶段,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以免疫组化实验为例来详述。
从我接触的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发现,他们的确是免疫组化“新手”,他们只注重如何做和最终的结果,但对为什么这样做不太感兴趣。
他们常按照网上所说的方法,摸索好的抗体浓度和条件后做出很漂亮的染色结果后,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了,结果不求上进,更换一种新抗体后或实验出现异常结果后就很难做出来了。
当然,免疫组化对于我来说,做过很多,但也不能说什么都会,只不过我做的多了,失败多了和思考多了,可能比新手多了解一些其中的诀窍,拿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此外,我个人经验不可能面面俱到,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手一起分享、纠正和补充。
在这里,我需要感谢中华病理网、丁香通、小木虫论坛给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上海舜田生物技术人员花老师给我实验很多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免疫组化个人感悟:1、其实免疫组化,我个人感觉方法和操作都不是很难,关键是结果出现异常时该如何去解决?我认为首先需要掌握好免疫组化实验的原理,知道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目的,这样你才能大胆地去改革和纠正一些错误的步骤,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比如温度有4℃、室温、37℃。
我推荐4℃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内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相关分子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适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等,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抗体选择、抗体标记、免疫染色反应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1.样品制备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和处理适当的样品。
样品可以是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细胞悬液等。
常用的样品制备技术包括固定、包埋和切片等步骤。
例如,对于组织切片,可以使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然后将组织包埋在石蜡中,最后切割成适当的厚度(通常为4-10μm)。
2.抗体选择选择适当的抗体是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的关键。
抗体的选择应基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和抗体的靶向性。
常用的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能够提供更高的特异性和一致性,而多克隆抗体的优势在于更好的识别多个蛋白质表位。
3.抗体标记为了能够对目标蛋白质进行可视化,需要将抗体标记。
这一步骤通常是通过将抗体与荧光染料、酶或金属颗粒等标记物结合来实现。
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标记物(如荧光素、荧光蛋白等)、酶标记物(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和金属颗粒(如金、银等)。
选择合适的标记物应考虑实验目的、设备可用性和信号灵敏度等因素。
4.免疫染色反应免疫染色反应是免疫组化实验的核心步骤。
该步骤包括抗原解层、抗体结合、洗涤和可视化等过程。
-抗原解层:解层是为了暴露目标蛋白质,从而使抗体能够与其结合。
解层的方法可以包括热解层、酶解层和酸解层等。
-抗体结合:在解层后,样品与标记抗体的混合溶液孵育在一起,使抗体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不同的抗体结合时间和温度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实验进行优化。
-洗涤:为了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非特异性结合物,需要对样品进行洗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1 、定义
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 、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 、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
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 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 、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
1)免疫荧光方法
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
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
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
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 法、SP 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
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 A 蛋白)等作为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
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
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
如应用银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5 、被检测的物质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6 、特点
1)特异性强。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化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 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2)敏感性高。
在应用免疫组化的起始阶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有直接法、间接法等敏感性不高的技术,那时的抗体只能稀释几倍、几十倍;现在由于ABC 法或SP 三步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这样高敏感性的抗体抗原反应,使免疫组化方法越来越方便地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工作。
3)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该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可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抗原的准确定位,因而可同时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这样就可以进行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对病理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7 、从蛋白水平检测角度,免疫组化技术与Western blotting 、ELISA 的异同
1)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也是利用抗体抗原反应原理,结合化学发光等技术来检查组织或细胞样品内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可能更加准确;当然Western blotting 也可定性和定位(通过提取膜蛋白或核蛋白、胞浆蛋白分别检测其中抗原含量,进而间接反映它们的定位),但敏感性远远低于免疫组化技术。
2)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利用抗体-抗原-抗原结合反应原理来检查体液或组织匀浆中蛋白含量的检测。
与免疫组化技术相比,定量最准确,是分泌性蛋白检测首选方法之一。
8、免疫组化个人经验总结
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 度、室温、37 度,我推荐4 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 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 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 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7、实验方法需要动手+ 动脑。
如今我还不敢说我在免疫组化什么都知道。
我只所以今天敢在这里说这说那,这是因为我经过了反复的动手+动脑,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实践,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理论知识中去解决,最终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