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 朱子本 原文
《大学》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康诰章(传一)《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盘铭章(传二)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邦畿章(传三)《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听讼章(传四)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知本章(传五)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朱子治家格言以及大学注释1-5
朱子治家格言解释大清早,天曚曚亮,我们就该起床,洒扫庭院、台阶时,必须做到内外要整齐,清洁。
黄昏之时,太阳将落,就要准备关好门户,上锁时要亲自检查,不能马虎。
平时用餐时,应当想到一粒米一口饭都是由农民辛苦耕种所得,来之不易。
一条线,一块布,织造也是非常艰辛,要经常记住。
凡事应注意事前的准备功夫,未下雨时就要修缮好房子,同时避免快口渴时才要挖掘水井,否则为时已晚。
平时的生活要以俭朴为原则,即使出席朋友的宴会也不久留。
日常所用的器皿,只要保持卫生清洁,那怕是陶瓷也不见得比不上金银玉石所作。
饮食虽然简单,但只要细心调理,即使是自家庭院里所种的蔬菜,也可媲美那山珍海味。
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兴建华丽堂煌的宅邸,也不一定要有肥沃的良田,要量力而行。
家中要是有三姑六婆(尼姑、女道士、女占师为三姑,媒婆、产婆、流氓婆、巫女、女法师和鴇母为六婆),就会不得安寧。
家中要是罗致美丽的女佣人或是添纳迷人的爱妾,那就是夫妻间的最大不幸。
聘请的工人不要过于俊美,妻子和妾侍不要浓妆艳抹。
古远的祖先虽然太过遥久,举行祭祀时,要诚心诚意,毕恭毕敬。
即使自己的子女,稍为愚昧一些,也要让他们从小接受教育,认真学习。
为人处世,要常存简朴的心态。
教育子女,要用正确的道理,使他们能分辨是非黑白。
不能贪图意外的钱财,喝酒不能过量,要保持清醒。
与别人合作生意时,绝对不能占小便宜,损人利己。
碰到贫困的亲戚或是邻居时,要伸出援助的双手。
刻薄的家风是不会长久平安的,违背了伦理道德,则会加速家庭的崩溃。
对于兄弟、叔侄等,要依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际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援助。
家中的一切,则需要长幼有序,严守典范的家规。
乱听妇言,离弃自己的骨肉,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太过计较父母分给自己多少钱财,而忽视父母亲的重要性,这严重违背了为人子女之道。
挑选女婿时应特别注重好的人品,而不是强调聘金的多少。
娶媳妇时应挑选贤惠端庄,而不是计较陪嫁的厚薄。
社会上,那些见钱眼开、阿諛奉承的人,实在是很可耻的。
《大学章句集注》第三章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章句集注第三章原文及译文注释原文:具体日常行为原理,曰:经营其所为,以治其身;其所治者,亦因其所为也。
故曰:自强不息者,孰能有容颜!朱子曰:唯仁者能容人。
译文:具体的日常行为原理是这样的:通过不断经营自己的所为,来治理自己的身体;而所治理的身体,也是由所做的事情决定的。
因此说:自强不息的人,谁能不拥有容颜呢!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说过: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容纳他人。
注释:这是《大学》第三章的原文及其译文注释。
本章主要探讨了具体的日常行为原理以及自强不息与容颜的关系。
在原文中,作者指出了具体的日常行为原理:“经营其所为,以治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通过不断经营自己的所为,来治理自己的身体。
这里的“所为”指的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举动等具体的行为方式。
而所治理的身体,也是由所做的事情决定的。
这即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通过善于经营自己的所为,我们才能达到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接着,作者进一步指出了自强不息与容颜的关系。
他说:“自强不息者,孰能有容颜!”这句话表明了自强不息对于个人外在形象的重要性。
自强不息的人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不断努力进取,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会使人焕发出自信和活力,同时也会让人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这里的“容颜”并不仅仅指的是外貌,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人格魅力。
只有通过自强不息,我们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内在的美丽。
朱子在《大学章句集注》中对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注解。
他说:“唯仁者能容人。
”这句话强调了容纳他人的重要性。
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包容他人,不会轻易偏见和歧视。
他们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
这种仁德的品质不仅会使人自身受益,还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本章通过对具体日常行为原理的阐述以及自强不息与容颜的关系的探讨,告诉我们要通过不断经营自己的所为,来治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并且只有通过自强不息,我们才能拥有容颜,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内在的美丽。
经典诵读 《大学》 解释 精品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 (2),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3):“作新民(4)。”《诗》曰 (5):“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 (7)。”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8)。
注释: (1)盘铭:镌刻在盘子上的自我警戒性的文字。 (2)苟:果然能够。日新:每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康诰:指《尚书•周书•康诰》。 (4)作新民:振作精神,带动民众共同致力于道德修养。 (5)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6)周虽旧邦:作为诸侯国之一的周国,虽然是时间悠久的邦国。 (7)其命惟新:周朝建立之后,顺天之命而道德昌盛。 (8)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事情都尽到最大努力。
《诗》 云(1):“乐只君子(2), 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3),民之 所恶恶之(4),此之谓民之父母。《诗》 云(5):“节彼南山(6),维石岩岩 (7)。赫赫师尹(8),民具尔瞻 (9)。”有国者不可以不慎(10), 辟则为天下僇矣(11)。《诗》云(1 2):“殷之未丧师(13),克配上帝 (14)。仪监于殷(15),峻命不易 (16)。”道得众则得国(17),失 众则失国。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 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6);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7);致知在格物(8)。
注释 (1)欲:想要。 (2)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国平”。 (3)齐:使人在道德修养上向圣贤君子看齐。 (4)修:在道德上修养。身:自身,自己。 (5)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态端正。 (6)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7)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 (8)格物:对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道能够感知,目的是为了与心相通,认识 自己的本性。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国学经典《大学》白话译文参考
国学经典《大学》白话译文参考《高校》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高校》白话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国学经典《高校》白话译文《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安静,心地安静方能平稳不乱,平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高校》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愿;意欲端正自己心愿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猎取学问;猎取学问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熟悉,熟悉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愿,心愿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行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哄骗自己。
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足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肯定要慎重。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公开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和善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
朱子版《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第一章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本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大学》朱子 原文 注释 译文
《大学》- 朱子本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年—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白话注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人为学的方法,第一是把上天赐予的那个原有的性情,使他明亮,不要被后来的私欲蒙蔽了;再当推我明德的心思到人身上,也要人把这本有的德性,时常使他明亮,将旧有的习性污垢一概洗干净了;最终人我都要保持那原有的明亮的德性而不动摇。
《诗经》中《大雅·文王》篇赞叹周文王说,文王的风度端庄盛美,他德行的光辉继续不断,他对万物毕恭毕敬,他那光明的德性一点也不动摇。做人君主的时候,全把一片仁爱的心尽到百姓身上;做人臣下的时候,全把一片忠诚的心尽到君主身上;为人子女的时候,全把一片孝顺的心尽到父母身上;为人父母的时候,全把一片慈爱的心尽到子女身上;和一国的人交际,全把一片诚信的心尽到朋友身上。这里引《诗经》赞叹文王能明明德而不动摇之后,分举君臣父子朋友的例子。这些全是天理人伦,文王治国也不过以这些为法则,而不能加分毫。只是众人因为气禀物欲,使得原来的明德昏暗,故不能时时恭敬谨慎,自己的德性也便偏离了至善的所在。只有像文王这样的圣人,他的心性表里洞然光明,没有一丝一毫的遮蔽。所以能连续光明,从而安于至善之所在而不动摇。因此百姓作诗赞叹他的德性。后面对于止于至善,又分开来说。所谓止,便是尽心;所谓尽心,便是无时无地不如此。比如君主止于仁,生养百姓是仁,而刑威教化也是仁,若只是执其一端,便不能叫止于仁。比如臣下止于敬,鞠躬尽力是敬,陈善闭邪也是敬,若只是执其一端,便不能叫止于敬。比如子女止于孝,顺意承志是孝,而几谏不违也是孝,若只是执其一端,便不能叫止于孝。至于为人父母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都应当如此去看。至于兄弟夫妇,也便是如此类推。
将天下的物理考究明白,则能分辨善恶事非。如此心之所发的意念能听从已知的道理,不要因为私欲而自我欺骗,这样子心不被外物所动,自然能放得端正。心能放得端正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因为自身的好恶而有所偏向,自然能行规蹈矩。自己能以身作则,家庭自然齐整。家庭能够齐整,则国家自然得到安治。国家得到安治,则天下自然能太平。
《大学》完整版四书之首,原文+注释+白话
《大学》完整版四书之首,原文+注释+白话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约2400字。
相
所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
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划分章节并注释)
《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求学宗旨;继而论述了“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八阶;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
民安)。
《大学》朱子本(自己校对的最正确的版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注释(二)
则动莫甚焉,何以反谓之静乎?⽈:凡⼈之争端,必起于不安其分。
不安其分者,由审察之不明也。
既有⾊相,则易于审察,各安其分⽽争端息矣。
《礼》⽈:‘定⽽后能静,静⽽后能安。
’⾔⼈能定其⼼⽽不移,始能详审⽽不乱,能详审⽽后能安其⾝⼼也。
‘定’、‘静’、‘安’三字,等级不同如此。
”《庄⼦·天道》:“圣⼈之静也,⾮⽈静也,善故静也。
万物⽆⾜以挠⼼者,故静也。
⽔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匠取法焉。
⽔静犹明,⽽况精神。
圣⼈之⼼,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为者,天地之平⽽道德之⾄,帝王圣⼈休焉。
”明·贝琼《清江⽂集·处静轩记》(卷⼗):“镜之空也,物⾄⽽鉴,不能使之不鉴也,鉴万物⽽不为物昏也。
⼼之灵也,事⾄⽽应,不能使之不应也,应万事⽽不为事挠也。
君⼦之学如此⽽已。
”[4] 静⽽后能安宋·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天道》(卷四⼗):“欲尽其性,必先静⼼。
⽔静明平,⼤匠取法。
⽔则静犹能若此,况⼈⼼乎?⼼者精神之宅,静之则精⼀⽽神全,挠之则精竭⽽神疲。
精⼀神全,则其⼼圆明,何所不照。
此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
⼼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于⽆为。
”元·吴澄《吴⽂正集·跋静安堂铭》(卷六⼗三):“古今⼈⾔‘静’字,所指不同,有浅深难易。
程⼦(颢)⾔‘性静者可以为学’,与诸葛公⾔‘⾮静⽆以成学’,此‘静’字稍易,夫⼈皆可勉⽽为。
周⼦⾔‘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与庄⼦⾔‘万物⽆⾜以铙⼼故静’,此‘静’字则难,⾮⽤功圣学者未之能也。
《⼤学》‘静⽽后能安’之‘静’,正与周⼦、庄⼦所指⽆异。
朱⼦以‘⼼不妄动’释之,即《孟⼦》所谓‘不动⼼’也。
孟⼦之学,先穷理知⾔,先集义养⽓,所以能不动⼼。
⼤学之教,穷理知⾔则知⽌,集义养⽓则有定,所以能静也。
‘能静’者,虽应接万变⽽此⼼常如⽌⽔,周⼦所谓‘动⽽⽆动’是也。
安则素其位⽽⾏,⽆⼊不⾃得之意。
《大学》经文依序证释白话心解1-2
第一章全书纲领【原文经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对照《朱子章句集注》本】(简称“对照《集注》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编按:今本没有「在亲亲」句。
「亲民」读作「新民」;其下还有「知止」节、「物有本末」节、「古之欲明明德」节、「物格」节、「自天子」节、「其本乱」节等,朱熹集注都将之同列为「经一章」。
)【白话心解】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整部经就是顺着四纲领来推演细目。
全经的宗旨从纲领开始,全经的次第虽然是一节一节的演述,但不是现在流通版的次序。
《大学》这一部书,是儒门教人的心法,名称叫做大学,是因为开头讲“大学之道”的缘故。
但是大学跟小学不同,大学讲的是立身行道的功夫,最终要到达圣贤的地步,所以叫做大学。
儒门的教化从尧舜开始,也是先圣传授的心法,把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教义,也就是道统心法,用“大学之道”四个字来讲明,也就是三皇五帝代代相传的本体本心。
《大学》的“明明德”,就是‘尧典’“光明伟大德性”的意思;《大学》讲的“亲亲”,就是‘尧典’“和睦父亲三族、母亲三族、妻子三族,九族亲人”的意思;《大学》讲“新民”,也就是‘尧典’“让人民百姓和平安乐”的意思。
以上这三件事,讲的是外王事功。
“止于至善”这个条目,是包括内圣外王,更指明内圣修养的归结处;修心修性的功夫,从粗略到精细,最后归结在止于至善。
所以“止于至善”这句话,是通彻上下内外,是通彻本末始终,也就是尧舜相传“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义理。
所以《大学》的道理完全在四纲领里头,也就是明德止善,而圣圣相传的道统心法,以及儒家的教义,也完全在四纲领里头,读经的人不可以不知道。
后来读《大学》的人,不知道经文少了一个“亲”字,又少了“在新”两个字,因为经文后面有引述“康诰作新民”的话,就怀疑“亲”是“新”的意思,这样的见地很精密,不过却把“亲亲的家道”给遗漏了,儒教的教义就不完整了。
经文的后面有讲到“治国必先齐家”“亲其亲”,以及《中庸》“亲亲为大”这些话,在《孟子》书里有讲到“国之本在家”以及“人人亲其亲”这些话。
《大学》:大人之学,内明外用
《大学》:大人之学,内明外用◎ 王绍培四书之一的《大学》,主旨就是讲怎么“做人”的。
朱熹说《大学》是“大人之学”。
南怀瑾说,虽然传统文化中把做官的人称之为“大人”,但曾子的原意以及朱熹的本意,大学都不是做官的人才来研究的学问。
所谓“大人之学”就是讲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大人”。
“做人”就是要像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老一辈的人喜欢说“做人”。
我小时候就常常听家长说:“你将来是要做人的。
”这话的意思,当然是说,你现在虽然也是一个人,但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明白它把自然的人跟人文的人是分开来看待的。
有些人一辈子都只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也能娶妻生子,也能胜任某些工作,但是他没有人格的意识,不懂什么是“做人”。
“做人”就是要像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立身处世,发挥一个人的全部内在规定性,这就是所谓的“做人”了。
现在已经少有人理解到这层意思,有时候我们听说谁谁“会做人”,往往指的是他善于跟人打交道,人缘好,能占便宜,会尝甜头。
这个跟“做人”的本意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现在的家长亦不大会说“做人”了,如果说,也是指要懂些人情世故,学会搞人际关系。
家长们要自己的子女要好好读书、学习,至于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或者想到的是“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个可以养家活口的人,或者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做人”。
从“做人”到“做一个有用的人”,其中的落差之大,确实会令人有今不如昔之叹。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做人”。
这个教育的理念堪称先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是工具。
人要先堂堂正正做一个人,然后才是做事。
如果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事自然不在话下。
这跟现在的教育一开始就把一个人按照某种工具来设计,反而忽略了怎么做人,确乎是高下立判的。
所谓“大人之学”就是讲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大人”。
那么,什么是“大人”呢?南怀瑾说“大人”就是《易经·乾卦·文言》中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大学朱熹版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瞧您自己,就像能瞧见您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瞧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不?!”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与家族;管理好家庭与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就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就是不可能的。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就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大学》注释(十三)
《大学》注释(十三)【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译文】因此君子首先要以诚心守德。
有人则有人民(归附),有人民则有国土,有国土则有财富,有财富则有国用。
德为本,财为末。
以本为外,以末为内,是以利为尚,使人民争斗而生劫夺之心。
因此,财聚于上则民散于下,财散于民则民归附于上。
所以,出言不逊,必定招来逆辞;不义之财,必定散于非义。
《康诰》说:“天命不是长久不变的。
”施行仁善者就能得到,不行善者则会失去。
【注释】[1] 孔颖达《疏》:“此明治国之道,在贵德贱财。
”元·许谦《读四书丛说》(卷一):“为人上者,明德为本,而财用为末。
财固是国家所必用而不可无者,但当修德为本,絜矩而取于民有制。
‘德者本也’至‘施夺’,言当修德而絜矩取民财有制。
‘财聚’、‘财散’两句。
财聚民散,言不能絜矩,取于民无制之害。
财散民聚,言能絜矩取于民有制之利。
散财,不是要上之人把财与人,只是取其当得者,而不过盖土地所生,年年只有许多数目。
上取之多,则在下少。
‘言悖货悖’四句,又以言之出入比货出入,不能絜矩,取于民无制之害。
引《书》以结之,与前《文王》诗相应。
”明·赵南星《学庸正说》(卷上):“夫絜矩者,其施之于天下,则谓之道;其本之于身心,则谓之德。
是故君子欲以絜矩平天下,必先格致诚正以慎乎德,斋戒神明,惟恐其昏于欲也。
有德,则被德者皆于我乎归附,斯有人矣。
有人,则归德者皆入我之版图,斯有土矣。
有土,则任土作贡,不患财之不足矣。
有财,则量入为出,不患用之不周矣。
夫慎德非为财用也,而财用自足。
是德固不可与财等论也。
德其本乎絜矩以平天下,而德实基之,安得不谓之本?若财虽有国之所必需,而无关于理乱之数,特末务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注解】.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庶shù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朱注】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白话】上面是经文一章,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
十章传文是曾参的见解,是他的学生记录,竹简版本多有错乱,现依据程颐校订,再考证经书,分整章节次序如下。
.【原文】『1』《康诰gào》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白话】《尚书?周书?康诰》上说“能弘扬光明的品德。
”《尚书?商书?太甲》上说:“要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辉使命。
”《尚书?虞书?尧典》上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注解】《康诰gào》:《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克:能够。
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顾:思念。
諟shì: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朱注】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白话】上面是传文第一章,解释“明明德”。
【原文】『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其命维新。
.【白话】商汤在《盘铭》上说:“如果一天能够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自新之后还要不断自新。
”《尚书?周书?康诰》上说:“激励人们弃旧图新。
”《诗经?大雅?文王》上说:“周朝虽然是旧诸侯国,却能够承受天命除旧布新。
”所以,君子无处不追求至善臻美的境界。
【注解】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苟:如果。
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作:振作,激励。
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语助词,无意义。
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朱注】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白话】上面是传文第二章,解释“新民”。
【原文】《诗》云:「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于止,知其所止,可」子曰:蛮黄鸟,止于丘隅。
ním「缗云: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白话】《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广阔千里的京城,是平民都向往的居处。
”《诗经?小雅?緜蛮》中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丘边山冈林中”。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注解】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
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
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缗mín蛮:即绵蛮,鸟叫声。
隅yú:角落。
止:栖息。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wū):叹词。
缉:继续。
熙:光明。
【原文】『4』《诗》云:「瞻彼淇澳yù,菉lù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xuān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赫兮喧兮」恂栗也;者,兮」僩「瑟兮自修也;者,「如琢如磨」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白话】《诗经?卫风?淇澳》中说:“看那淇水弯弯的河畔,碧绿的竹子茂盛闪烁。
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威仪庄重而严肃,品德正大而光明。
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使人永远不能遗忘。
”这里所说的“如切如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琢如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瑟兮僴兮”,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赫兮喧兮”,是指仪态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周颂?烈文》中说:“啊!前代文王、武王的美德,使人不能遗忘。
”前王尊重贤明的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前王能够与平民同享欢乐,又使平民获得恩泽。
这便是前代君王虽已去世多年,而后代却永不遗忘的缘故。
【注解】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澳(yù):水边。
菉(lù):碧绿。
斐:文采。
瑟兮僩(xià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
赫兮喧(xuān)兮:显耀盛大的样子。
諠(xuān):《诗经》原文作“谖”,遗忘。
道:说、言的意思。
恂(xún)栗:恐惧,戒:叹词。
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此以:因ū)hūw惧。
於戏(.此。
没(mò)世:去世。
【朱注】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白话】上面是传文第三章,解释“止于至善”。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白话】孔子说:“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并且在内心里十分畏服。
这可以称之为懂识道理的根本。
【注解】“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民志:民心,人心。
【朱注】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白话】上面是传文第四章,解释“本末”。
【原文】『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白话】这便称之为懂得道理的根本,可以说是使辩知到达了完美的境界。
.【朱注】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白话】上面是传文第五章,解释“格物致知”的内涵,然而该部分现在已经遗失。
我近来私下采用程颐的观点补足。
程颐说:“经文所讲辩识在于穷究事理,是说想让我们有明确的认识,需要接触每种事物用心研究其理。
因为人的心最灵巧,其能力没有不能辩识的。
而天下的物也无不包含着理,只是由于我们对于理未能穷尽,因此认识才不完全。
故此《大学》先教导学者在接触天下万物之时,应根据自己已经懂得的理去究尽万物万事之理,以达到辩识的极点。
这样长久用功,终有一天会豁然通悟,万物的表里内外、精微粗浅无不辩识,我们的认识在总体上、在运用上无不洞察明白。
这便称之为明辩物理,便达到了辩识的顶点。
字即为朱熹《格物补传》134【注解】上文.【原文】『1』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