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_以西安地区为例_朱明敏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作者:许艳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8期[摘要]土遗址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本体已经非常脆弱,而如何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合理的展示手段,一直以来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
本文通过笔者工作中所接触的几处宫殿及场馆遗址保护方式与做法的概述,从现在广泛使用的覆土封闭保护、砖砌封闭保护、棚罩式保护方式,以及土遗址现状保护的陈述和对其保护方式的相互比较,试图对土遗址的保护做初步探索,以期对土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有所促进。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工程;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34-04遗存主体为土质者称土遗址。
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地上及地下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土遗址占其中很大的比例。
如何将这部分遗址合理保护及展示,是近年来遗址保护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对土遗址保护展示手段普遍采取覆土封闭保护、砌体封闭保护及棚罩式保护等几种方式,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和探索。
一、土遗址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现存土遗址的保存情况差别迥异,但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以下因素的威胁:(一)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
主要表现在遗址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大、增长快等方面,破坏程度尤为严重。
(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
有的地方为城市化进程和补偿耕地的需要,开始新的一轮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水系工程,对遗址、生态都有破坏。
(三)未经前期认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采取保护措施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大遗址存在破坏和消极影响。
(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占地、取土等,甚至耕种、植树,特别是遗址重要部位,危害甚大。
(五)来自自然力的破坏。
地震、水灾等对土遗址的破坏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大多数情况是渐变蜕化、风雨剥蚀等。
以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不但给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试论文物遗址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_以西安市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为例
决策参考生产力研究 No.10.2005试论文物遗址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以西安市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为例刘军民1,赵 荣1,周 萍2(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摘 要 本文以唐大明宫遗址御道广场的的规划和建设为例,从文物遗址的特性出发,通过分析大明宫御道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大明宫御道广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并进一步对大明宫御道广场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和城市的形象改善等均有重要的作用,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文物遗址;开发;效益;大明宫御道中图分类号 F1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768(2005)10 0134 02文物遗址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和象征。
西安作为12朝古都,在其周围有大量的文物遗址。
对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大明宫及东西内苑遗址为 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将大明宫遗址保护纳入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大明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1957年公布的保护范围)。
大明宫遗址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一、大明宫御道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一)遗址保护的需求唐大明宫的主殿 含元殿,是当时举行国家重大仪式及庆典的地方,它是一组在功能、布局诸方面均达到完整统一的建筑组群,气势恢弘,集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
目前,该遗址已由中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实施,完成了遗址保护工程,为后人研究唐代古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探究西安市明清古建筑保护之道——以西安市古民居为例
2016年3月号上圆园探究西安市明清古建筑保护之道——以西安市古民居为例安 瑞 孟兆鑫西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从半坡、姜寨的石器时代文明,再到周秦汉唐的泱泱盛世,以及唐以后的西北重镇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1981年,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名城”,1982年,西安名列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规划与保护得到相当重视。
在这些丰饶的历史遗迹中,古建筑尤为令人瞩目,作为历史的化石,中国古建筑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都使得这些传统建筑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建筑大致可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坛建筑、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六大类。
作为民众日常居住场所,民居集中反映了群体的习俗与观念,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民众对于生活的理解,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西安市明清民居现存状况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之道,为西安市一、西安市明清民居遗存状况根据《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统计,西安市现存明清民居共有196处,通过对这些民居的重点走访,笔者发现,这些古民居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成片分布。
城内古民居主要集中在西大街回坊、东木头市两片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
而所属区县民居则以村镇为单位呈集群分布的形势,拆建与改造较为严重。
二是居住环境恶劣。
由于城内古建筑大多分布在人口密集、设施落后的老街区,建筑的供水照明系统落后,卫生设施不健全,导致民居所处环境恶劣,污水横流。
此外,周边任意搭建的板、棚也给古建筑的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三是居住者混杂,权属不明。
这些古建筑往往几经转卖,由原来几跨院大宅被拆分为几个零落的宅院,原居住者恶于此地恶劣的居住环境往往将房屋外租而自家常年搬出,造成一院民居十几户共居的局面。
即使是拥有者自居的民居,鉴于古宅巨大的增值潜力,也是早早分家,造成一院古建筑分数不同所有者的局面。
浅谈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
大遗址 已逐 步位于城市建设区 内 在城 市的改造及
扩 建 过 程 中 ,城 市 建 设 与 大 遗 址 保护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着 巨大 的 矛 盾 。
3 . 西 安 大遗 址 保 护 初 见成 效 , 但 成 本投 入 高 昂
体现在城 市性质 、城市职能、产业发 展等 方 面,而 且在城 市结 构布 局形态 、城市发 展战略等 诸多方面
城 市 的 快 速 发 展 . 如 何 做 好 两 安 的 火遗址 保 护 与 合
( I ) 大 明宫 遗 址 公 园 建设 成 本高 昂
由 于 西 安 大 遗 址 普 遍 占地 面 积 大 , 在 大 遗 址 的
保 护 方 面成 本 投 入 巨大 。 以 西 安 大 明 宫 考 古 及 遗 址
得 到 了深 刻 地 体 现 。 ( 2 )编 制 大遗 址 保 护 专 项 规 划 西安 先 后对 秦 始 皇 陵 、大 明 宫遗 址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汉 杜 陵遗 址 、姜 寨 遗 址 等 大遗 址 编 制 了 保 护 规 划 ,上 报 国 家 文 物 局 批 复 .经 陕西 省 人 民 政 府 公
压力 【 】 渐 加 剧
【 摘 要】在古都西安.众 多的大遗址是西 安历 史文化名城
的 宝 贵遗 产 。在 做 好 大 遗 址 保 护 的 同 时 .如 何 充 分 发 挥 其
在西安 1 9 5 3 —1 9 7 2年 的城 市 规 划 中 ,已把 文 物
古迹 作为现 代化城市的组成因素 。进 行总体 布硒、
城 市 建筑 I 研究・ 探' 寸I U R B A N I S M A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l R E S E A R C H . D I S C U S S I O N
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作者:张天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8期红色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加强西安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挖掘阐释红色文物价值,对继承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建设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8年7月底,国家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深化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1]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发生了许多难忘的红色传奇故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址,这些革命旧址(遗址)初步统计共有127处。
[2]结合2018年对西安红色遗址的调研,就西安红色遗址保护的经验、存在问题和保护对策做一探讨。
西安红色遗址分类保护经验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十分重视红色遗址和革命遗迹的保护工作,西安市提出要“树好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
[3]由于西安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遗产储量丰富,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文化遗址保护的意识较强。
比如2018年7月陕西省公布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中,革命文物遗址就达157处,占到此次公布的“省保”文物数量的54%,其中西安市增加了3处,反映了省、市对红色遗址保护的高度重视。
西安对红色遗址的保护采取了许多措施,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第一,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4]《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也要求,“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
”[5]因为有法律规定,增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当地政府就要划拨专项经费、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所以各地十分重视红色文化遗址的遴选、申报和认定工作。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为例
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以规划手段控制建设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遗产遗迹,有必要从塑造城市文化特性出发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该文针对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分散性、片面性和破坏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城市特色丧失的可能性,提出应树立城市整体的历史观,分析总结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三态”保护原则.并借此视角探讨未来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有机联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相关文献】
1.浅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的规划发展路径——以西安市大明宫区域规划设计为例 [J], 王晓川;钱方;吴文;宋卓
2.文化遗产集群式分布中主体的保护规划策略——以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J], 申世明;闵铭;龚恺
3.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 郭慧丽
4.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J], 冯维波;谢江沛;王伟伟;张锋
5.在保护中延续历史在建设中塑造未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J], 乔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址保护利用的“多业共生”模式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 收稿 日期 】 02 0—0 2 1—33 【 基金项 目 】 西安 市社 会科 学基 金资 助项 目(2 0 ) 陕 西省 教育 厅专 项科 学研 究项 目( 2K 13 ; 育部 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 青年 项 日 1L8 ; 1J 0 8 ) 教
( 2Y C 1 J ZH0l 6)
【 者简介 】刘卫红(92 )男, 作 18一 , 陕西 山阳人 ,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研 文化遗产保护 与规 划、 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旅
进 入 2 世 纪 后 , 随 我我 国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事 业 的 发 展 和 理 位于西安 市火 车站北部的城市 中心 区 , 以城 市中心区遗址保 1 其 论 建 设 的加 快 , 安 市 委 、 政 府 在 总 结 古 迹 遗 址 保 护 的 经 验 护 展 示 为 中心 , 环 境 及 景 观 改 造 、 设 基 础 上 , 其 成 为 遗 址 西 市 在 建 使 休 教训 , 认真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同时 , 结合《 国务 院关 于加快文化 保护展示 、 闲娱乐 和文化旅 游的重要 场所 。在遗 址外 围区域 , 发展 景观房 地产 , 形成 了遗址保 护利用 与休 闲 旅游业发展 的通知》 国务 院关 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的通 知》 通过 整治环境 , 和《 景观房产 、 文化旅游相结合 的发展模式 。 实现 了遗址保护 等 法规政策及保 护与利 用并重 、 遗址 保护展 示传承 、 化遗产 娱乐 、 文 发展文化遗产 与推 进城市建设 、 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 改善 旅 游等新理念 , 被动为 主动 , 变 将西安 地 区遗址 保护 与城市建 利用 、 使遗址不再是城 市发展与社 区居 民 设、 民生发展等结合 , 提出了西安 “ 国际化 、 市场 化 、 文化 、 人 生 大 明官遗 址区环境等 目标 , 包 , 态 化” 的发展理念 和城市定位 , 以及“ 文化 +旅游 +城市 ” 的城 发展 的“ 袱” 有效的改善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 市 发展模式 。在上述 理念 、 模式指 导下 , 结合 国际化 大都市建 ( )休 闲 文 化 农 园 ” 式 三 “ 模 设, 西安 以遗址 为基 础 , 将遗址 保护与城市环境景 观塑造 、 公共 “ 闲农 园” 休 是生态旅 游和 “ 家乐” 闲旅 游在我 国发展 农 休 文化事业 建设 、 闲娱乐以及影视 、 休 演艺 、 展等其他产业联 动 过程 中的一种模式 。 会 汉宣帝杜 陵遗址在保护 中结合 自身特性移 发 展 。陆续 建设 了大雁 塔北广场 、 大唐芙蓉 园 、 唐城墙 遗址公 植该模 式 , 形成 了“ 遗址保 护 +休 闲农业 +休 闲林业 +文化生 园、 曲江池遗址公 园 、 大唐不夜城 、 大唐西 市遗址 文化商业 区 、 态旅游 ” “ 的 休闲文化农 园” 模式 。汉宣帝 杜陵位于西安市东南 大慈恩寺遗址公 园、 寒窑遗址公 园、 秦二世陵遗址公 园 、 陵遗 角 , 杜 虽然地处城市近郊 , 拥有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但长期 以来 址 公园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 园等 。使遗址 不再成为城市 和社 区 由于文物保护固有思维定势 的制 约 ,使得遗址不断遭 到破 坏 , 发展 的累赘 , 而极大地 改善 了城市环境 , 反 丰富 了西安 文化建 周边 环境 不断恶化 , 区内基础设施 和服 务设 施得不到改善 。为 设 的 内容 , 显 了 西 安 文 化 建 设 的 地 域 特 色 , 升 了西 安 文 化 改变 这种现状 , 彰 提 在绿 色环境 、 色食品及城 郊 区“ 绿 农家 乐” 闲 休 建 设 的 质 量 和 品 位 。为 西安 建 设 文化 型 国 际 大都 市 提供 了 内容 旅游 理念指导下 , 以汉宣帝遗址 区为依 托 , 进行造林 、 园 , 造 形 和内涵支撑 , 丰富了西安旅游产 品体 系 , 改善 了西 安旅 游环境 , 成 了千亩示范生 态园 、 千亩银杏 园 、 千亩柿 子林 、 亩桃林 、 千 千 塑造了新的西安旅游形象 , 构建 了古迹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 。 亩葡 萄园等。在短短 的几年 时间里 , 引进雅 森 、 万达等 2 O余家 这些企业 除了从事所承包林地 二 、 安地 区遗址保 护利用 “ 西 多业 共生” 式的 类型 生态 园林企业 和新 型农业企业 。 模 的管 护与经 营外 , 还从 事“ 农家乐 ” 闲餐饮 娱乐 、 休 盆景 养植与 通 过 对 西 安 地 区遗 址 保 护 利 用 现 状 的 调 研 、 结 分 析 可 以 总 租赁 、 农业采摘休 闲旅游 、 聚集野 战拓展训练等项 目, 并在遗址 发现 , 西安 地区遗址保护利用成功 的范例 中 , 存在着一 种“ 多业
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应用研究
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应用研究摘要:土遗址的文物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以土为主体的文物遗址,由于环境和人为的原因,其建筑的数量和类型较多;结构复杂,很难保护。
基于此,本文对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土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应用1土遗址文物概述土遗址遗迹预防保护的理论体系,包括勘察测绘、风险监测、数学模型等,是国际上新的研究课题;理论模型,算法模型,预警预报,对策建议等。
利用实地考察、收集历史数据、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勘测、测绘,获取文物建筑勘测、测绘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感应器、多参数气象站等手段,对古建筑的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如假设验证、相关分析等,分析了建筑结构的变形、环境、震动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从理论和计算模式出发,研究了文物建筑场地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分析了结构的受力及动态反应;通过对文物建筑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监控资料的可视化、智能分析、风险评估及预测;通过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对文物建筑物的实时健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防护。
土遗址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是指在建筑物受损之前就进行的,运用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体系,可以极大地减少或消除文物建筑的灾害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害采取防护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使其始终保持健康的运作。
2预防性保护意义从上世纪初期罗马开始出现的预防性保护,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本世纪末,预防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它有别于传统的保护方法,而是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监控,并对其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而非等到文物受到损害后再进行保护,从而使文物古迹得到最大的保存。
第二,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定期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隐患;第三,要通过对文物的修复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掘其内部的规律,为文物的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第四,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建筑文物在遭受破坏后再进行修复,而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
文化传承体系下西北地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872023.18 / Historic Blocks and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保护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of Xi’an historical build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do a better job in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northwest area, so as to provide a feasibl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rsonnel. Key words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ulture; Xi’an 历史建筑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先人为中华文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审美创造。
通过特定的历史建筑,人们可以感受和体会到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从而在对建筑的鉴赏中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西安作为一个古城,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
许多朝代在此建立又衰败,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体系在这里逐渐树立起来。
调查西安市古建筑文化保护情况显示,有42%的民众对西安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非常感兴趣,58%的民众有一些兴趣,有70%的民众表示会注意保护古建筑。
由此可见,历史建筑保护观念还需要提升。
1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体系历史建筑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见证了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始终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其中,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作为建筑实体,它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期,可能比较看摘要 历史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累和留存,其无论是在外部构造还是在内部底蕴上都体现着先人的智慧,代表着一个国家悠久的文化内涵。
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考古与文物 2009第2期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赵 荣(陕西省文物局,陕西 西安市 710061)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在此定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
在20158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分布着35750处(不包括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增数量)文物古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90多处。
其中,大遗址是陕西文物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突出的特点:一是分布广。
全省107个市县都有遗址分布,特别是在关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密集;二是数量多。
在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古遗址10497处,陵园遗址(指帝陵陵园遗址或贵族墓园遗址)4368处,占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的将近1/2;三是面积大。
特别是西周周原、丰镐、秦雍城、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大夏统万城、唐长安城等九大都城遗址,面积都在十几平方公里到七、八十平方公里左右;再加上几十座帝王陵墓的陵园遗址,每个陵园遗址占地都在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平方公里;四是种类全。
陕西的大遗址包括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非常丰富,展示和体现出了完整的中国文明史;五是等级高。
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基本都分布在陕西,其地上、地下的建筑遗址、遗迹和文物,均是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是当时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由于大遗址占地面积大,而且一般都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矛盾;二是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三是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
基于整体保护的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为例
基于整体保护的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为例王新文;毕景龙;吕正平【摘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大遗址不仅面临遗产保护的重任,同时面对遗址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传统“单点保护”模式在快速城市化的冲击下已不能适应遗址“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要求,西安市在大明宫遗址保护中探索“整体保护、积极利用”的大遗址保护模式,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为城市中心型大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经验。
%Large site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city are not only faced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of heritage protection, but also faced with various undertaking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uins areas. The traditional"single point of protection"mode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has not been able to adapt to the sit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tection--"authenticity, integrity". The exploration in the Daming palace ruins protection in Xi’an, activelyusing‘site protected mode, the big ruins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ity's overal development’, creates the new experience of great sites protection of city center.【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大遗址;整体保护;可持续发展【作者】王新文;毕景龙;吕正平【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正文语种】中文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
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及实践路径探索——以西安“曲江模式”为例
、
国外文 化遗 址开发 保护 的实 践及 启 示
基 于文 化遗 产 的独特性 和不 可再 生性 以及 在 当代 文 化价 值
感受 文化遗址的精神传承和思想影响 ,广泛的宣传和规模化的 市场运作扩大了文化遗址开发和保护的效果 ,但过度的商业化
行为使其文化遗址逐渐失去了其传统文化内涵 ,这已引起韩国 学者们的关注。法国政府在文化遗址开发保护中的积极作为有 效影晌了民众的保护意识, 政府划定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区, 并 经 由文化遗产局和各地的专 门机构依法调查 、监督文化遗产 的
分析其中关键性路径 ,对探索文化遗址开发保护的创新思路和
实践 举措 具有 现实 重要 的意 义。
一
示区, 营建“ 活的文化” 的博物馆 , 高度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 念,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 同。美国以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来保护文 化遗址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依托文化遗址特征进行创 新性开发 , 使文化遗址展示与文化情景体验融为一体 , 并形成 了
发保护一直难以取得有效的突破和进展 ,因而寻求具有普遍实 践价值的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和实践路径成为理论研究者和 实践探索者共同的追求和意愿 。纵观国内文化遗址开发保护实 践, 近几年得到政府 、 社会乃至学界广泛关注的“ 曲江模式” 具有 积极的探索价值 , 其通过以大项 目带动战略, 在大遗址开发保护
现 状 和维护情 况 , 了全 民保护 遗址 的局 面 。 形成
遗址开发保护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 并提出了强化政府立法 、 提高
民众保护意识 , 拓宽资金来源等多个方面的建议。 从实践过程总 结分析 ,开发主体在市场化手段与公益性 目标实现中的固有矛
西安古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西安古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现在的中国,古遗址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经逐步成熟,而在古遗址的开发利用方面却处于原始的旅游开发模式,需要一种快速根本性的转变。
关键词:大雁塔古遗址开发利用城市产业1、前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
作为构成我国文物古迹主体古遗址,最能体现我国历史文明特色和优势。
西安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物和古遗址的保护问题,社会各界及政府各部门对于古遗址有着高度的重视,但是以西安市大雁塔为例,社会、国家政府为大雁塔区域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保护的成果是大家所能看到的,同时也在保护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大慈恩寺古遗址区域简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3、大雁塔古遗址保护现状概况在大雁塔保护治理方面,西安市民宗委和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实施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整体规划,彻底地整治了塔座周围环境,清除了杂树杂草,改铺供水管道,彻底地改造完善了大雁塔基座防渗、排水工程和塔顶地防渗工程。
在古塔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大雁塔古遗址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在开发利用方面西安市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雁塔北广场的建设与落成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以此来宣传古文化遗址,这种方式的正确与否还在激烈的讨论中,但是就大雁塔北广场的建设对于大慈恩寺遗址的保护利用而言,其存在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这部分的不合理因素在其中,主要存在于设计和管理方面,大雁塔北广场作为大雁塔古遗址保护的一项措施值得肯定,同时也是与大雁塔古遗址一个最不协调的内容之一。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优秀论文]
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或游牧文明的产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功能,而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这些已经消失的优秀文化传
54
统,如传统戏剧、工艺、古乐、曲艺、庙会活动等,应该加以发掘和恢复,使他们重新回到人们的城市生活中。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历史城镇活力、增强城镇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安的仿唐歌舞,以及南门的入门仪式,还有绍兴市提出要恢复古代社戏;国外许多知名的历史城镇在一定区域内恢复马车等传统的交通方式。这样既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3.4.1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的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国家立法只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将国家法律深化、具体化并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对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4.1.1地方立法的意义
以与我国历史保护法律制度相似的日本为例,其整个法律体系实质上是以地方立法为核心的,“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往往只是确定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全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部分,而更广大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保护”1641,而且,地方立法的内容甚至更为广泛,反过来还推动国家立法的发展。例如,日本的《古都保存法》中为涵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村落的保护工作,在一些城镇通过制定条例的方式先后开展起来。1968年《金泽市传统环境保存条例》、《仓敷市传统美观保存条例》为最初的尝试。1971年有《柳川市传统美观保护条例》,1972年有《京都市市接地景观保存条例》等保护条例的制定。由于声势浩大的市民保护运动和地方自治体制定的各种保护条例的推动,1975年7月《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I“。
在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的保护立法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陕西文物遗址保护主要方式探析-文物保护论文-历史论文
陕西文物遗址保护主要方式探析-文物保护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陕西以地下文物资源丰富而着称,尤其是古遗址数量众多,历史价值大、等级高。
根据2011 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数据可知古遗址、古墓葬的数量为37820处,占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总数49058处的77.1%[1].在十二五期间,陕西有15 处列入全国150 处大遗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如何做好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是陕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另一方面,尤其长期裸露的夯土文物遗址,由于强度低、易风化、保护难度大等原因,也是困扰陕西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
建国以来,陕西在文物遗址保护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努力,积极探索。
截至目前,完成了近三十项文物遗址保护工程。
陕西文物遗址的保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至1985年为起步阶段;1985年至2005 年为探索阶段;2005 年至今为发展阶段,这也基本代表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发展的历程。
特别是在大型文物遗址保护方面,陕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这些保护展示工程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陕西文物遗址保护主要方式总体上讲,对文物古迹的修缮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和重点修复四类工程[2],文物遗址亦不例外。
其中,日常保养严格来讲不能归为工程一类,应属于日常管护工作。
陕西靖边统万城永安台、南台墩的保护属于重点修复工程,而榆林部分明长城、镇北台款贡城的修缮采取了现状修整的方式,但这两类保护工程不在此讨论范畴。
防护加固是为防止文物古迹损伤而采取的加固措施。
所有的措施都不得对原有实物造成损伤,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环境特征[3].陕西对大型重要文物遗址的保护以防护加固工程为主,以下均围绕此类保护工程展开研究探讨。
对一般文物遗址考古发掘后大都以回填方式保护,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防护保护方式。
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型文物遗址,基于开放展示的需要,主要采取保护性覆盖和保护性建筑两种方式;结合复原展示的保护工程,又可进一步分为展示性保护和非展示性保护是一种针对遗址本体全封闭式的工程手段,采取隔离病害因素,消除隐患的主动治疗.保护性覆盖必须接触文物本体的保护方式。
大遗址保护中西安模式的启示
大遗址保护中西安模式的启示摘要:大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研究大遗址保护对我们城市规划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这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建设城市,彰显城市特色,保持文化多样性,守望这些坐落在西安周围大遗址所组成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家园。
关键词:大遗址;历史沿革;保护思路一、分析西安市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1、西安市大遗址的基本概况西安是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在我们城市周边分布着周丰镐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大遗址。
西安是大遗址非常集中的地区,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的规模就超过100平方公里;西安的大遗址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的特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
正因为西安的大遗址规模大、等级高,而像大宫殿遗址(大明宫、秦阿房宫遗址)、明清西安城城垣、周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包含大明宫遗址、曲江池遗址、大小雁塔等古建筑),都位于西安城市的目前或未来发展的热点区域。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的“西安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使城市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理念”,即运用规划手段,寻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运用生态技术,寻求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运用经营理念,寻求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建国后西安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始终贯彻于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之中,也体现充分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和策略。
2、西安市历次总体规划对遗址保护的要求建国以来,在几代城建、规划、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西安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西安已制定并实施了四轮总体规划,对于包含大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保护措施和手段,随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措施的逐渐完善而逐渐提高。
西安市遗址保护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明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和“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奋斗目标,对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更为科学的调整,努力将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
一、西安大遗址保护的主要成就和基本做法。
1、科学规划、完善法规、依法保护大遗址西安市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其中遗址类国保单位14处,省保单位24处,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姜寨遗址和汉杜陵等五处大遗址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0处大遗址保护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的历次城市规划都妥善地处理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明遗产的保护关系,重大建设避开了古迹遗址。
我们近期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突出了大区域、大系统的保护理念,划分出四个重点保护带,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强调要加强周沣镐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及古帝王陵墓的保护,形成全市统一的古遗址保护体系。
西安从整体上保护大遗址的措施之一,就是不断加大保护工作力度,把对古迹遗址的保护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
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四大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编制并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杜陵保护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汉长安城保护规划已完成,准备上报国家文物局;秦阿房宫保护规划已开始编制;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紫线”。
这些重要举措使西安地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2、完善管理机构,构建广泛的群众保护体系。
根据西安大遗址分布的特点和保护需要,1994年以来,西安市先后有重点地为四大地址设立专门文物管理机构,并征用部分土地进行保护管理;在遗址区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巡查联保网络,联合公安机关有效地遏制了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的犯罪活动。
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问题的理性思考——以汉长安城遗址项目的启动实施为例
关于大遗址保 护利用问题 的理性思考
— —
以汉长安城遗址项 目的启动实施为例
马建 昌 ,张 颖z
( 1 .西北 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西安 7 1 0 0 6 9 ;2.西安武警工程大学 理学院,西安 7 1 0 0 8 6 )
摘
要 :在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复兴步伐 不断加 快的背景下,大遗址 的保护利用成为 当地政府和 文物主管部门
有 抓 住 历 史 机 遇 ,充 分 权 衡 各 种 因 素 ,才 能 有 合 理 可 行 的 行动和举措。
我 国历史上 占有政 治、经济 、文化、军事 重要 地位 的原 始 聚 落、古代都城 、宫殿和墓 葬群 、宗教遗 址、水利设施 遗 址 、交通设施遗 址 、军事设施 遗址 、手 工业遗址 、其他建
大 遗址是指 “ 大 型 古 文 化 遗 址 ,是 由遗 存 及 其 相 关 环 境 组 成 。 一 般 是 指 在 我 国考 古 学 文 化 上具 有 重 大 意 义 或 在
坷曲折 ,但总 的来说 ,珍惜 文化遗产 ,是 中华 民族 的一 个 优 秀文化传统 。但 在具体 的历史时期和 时空环境 下 ,遗 产 的保 护 利 用 都 会 被 附 加 上 许 多客 观 因素 。 所 以 , 在 现 阶 段 的国情下 ,实施 大遗址保 护利 用项 目,必须要将 其放在 特 定的时空条件下 和坐标体 系中去理解和 考量。一 句话 ,只
号 。如 果 这 样 ,等 待 我 们 的 不 是 “ 右 ” 的失 误 ,就 是 “ 左”
必须解决 的一件大事。本文以汉长安城遗 址的保护利用 为例 ,对大遗址项 目实施启动要考虑 的多方价值诉求等进 行 了系统分析 ,强调指 出:项 目的实施要找准 时空定位和坐标体 系,兼顾属地和行业管理部 门的价值判断;实现
西安城市大遗址保护问题研究
区内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局限 , 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近年来 , 国际社 会对人类文化遗 产 日益关 注 , 我国对文化 遗址 保护问题 高度重视 。汉 长安城遗址 、 唐大明宫遗址 等一系列保护 展示项 目都被 列入 国家重 点 投资保护项 目。这是协调 解决遗址保 护与经济建设矛盾 , 改善遗址 区 域 内居 民生活环境 的难得 机遇 。但是 , 由于 国家投 资仅用于对文 物本 体的保护和展示 , 不能用于征地和其它建设 , 遗址保护 的土地 问题使保 护展示工程受到一定影响。 2 . 3大遗产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遭到破 坏 遗产保护和利用 的矛 盾突出表现在遗产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的破 坏 。申报世 界文化 遗产要 求“ 不但要保护文物的个体 , 而且要保护文物 的环境 、 历史 地段以及城镇的历史风貌” 。周边环境问题不但影响 了西 安 城墙等世界级 遗产 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工作 , 也影响 了西 安 申报世界 遗产城市 。长期 以来 的城市 单一 中心 的发 展模式 , 既破坏 了古城范 围 内的历史风貌和文物环境 , 也 限制 了城市发展 , 造成交通等一 系列 发展
西安地市大遗址保 护问题砜 穷
西安 邮 电大 学 库 瑞
[ 摘 要] 西安城 市大遗址保护应 以建设 “ 世 界级文明旅 游 目的地” 的新城 市文化 为 目标 , 构建 西安 大遗 址价值评估体 系和 大遗址保 护 与发展 的生态建设 系统 , 依据人 文关怀理念下的文化遗产发展 思路 , 实现道德背景 下的新 型保 护开发模 式 , 即“ 政策保护+慈善基 金+ 民众素质” 综合开发模 式。 [ 关键词 ] 大遗址保护 西安 各个发展 阶段涉及政 治 、 宗教 、 军事 、 科技、 工业 、 农业 、 建筑 、 交通 、 水利等方面历史 文化信息 , 具有 规 模宏大 、 价值重大 、 影 响深远等特点 的大型聚落 、 城址 、 宫室 、 陵寝 墓葬 等遗址 、 遗址群 。我 国大遗址 数量众 多 , 但长期 以来对其采取回填保护 和现状 维持的“ 死保 ” 模式 , 导致公 众参与缺失 、 破坏行为频发 , 使 遗址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受 到极大限制。大遗址构成了我国古代文明史史 迹 的主体 , 是 中华 民族文 明与文化发展史 的珍 贵物证 , 具有遗存 丰富 、 历史 信息 蕴涵量 大 、 现存景观宏伟等特点和不可再生 、 不可替代 的价值 与地位 。西安城 市大遗址分 布密集 , 是 国内典型的大遗址 保护与开发 利用的区域。研究西安城市大遗址保护问题能为 国内大遗址保护 问题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探究
西安大遗址现状西安大遗址是10000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大遗址勾勒出历史演进发展的脉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文旅资源,在促进西安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基础资源。
大遗址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其珍稀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它进行保护。
西安大遗址规模大、分布广、保存完整、遗存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古代宫殿遗址、古代都城遗址、古塞城遗址、古代陵墓遗址。
拥有世界级遗址14处、国家级遗址44处、省级遗址72处、市县级遗址181处。
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西安大遗址有9处:阿房宫遗址、杨官寨遗址、丰镐遗址、栎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帝陵、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姜寨遗址、秦始皇陵。
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可以说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困难重重,抢救保护祖国珍稀的大遗址,任重道远。
当前,西安依据现实需要和国家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正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建立比较完备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体系。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大遗址面临着诸如人口增长、工业化、环境恶化、城镇再发展、地区经济和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另外,由于人们对大遗址保护重视程度不足,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也会导致一些大遗址面临被破坏的威胁。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大型拆迁建设项目的实施会对地下遗址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人口迁移、基本建设工程、土地利用调整、环境整治和房屋拆迁改建等都会对大遗址产生影响。
遗址保护区的居民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大遗址的保护,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
西安大遗址保护西安是最早开展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城市,无论是遗址数量和价值,还是本体保护、工程建设、遗址展示与阐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位居全国首列,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土遗址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保护利用应尽量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其中原真性原则对应遗产保护,可读性原则对应遗产利用。
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可大致分为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
室内模式对保护遗址本身的原真性较为得力,但在原真环境保存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适用于经过考古发掘清理,需要展示多种遗迹现象的土遗址;露天模式在保护环境原真以及提高可读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应与室内模式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适用于原有形制不复杂,较为规整、对称的土遗址。
关键词:土遗址遗址保护保护原则保护利用模式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3-23作者简介朱明敏(1985~),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以西安地区为例朱明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0)一引言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1]。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物或构筑物绝大多数沿袭的是土木结构传统,木质建筑构件容易腐朽,保存下来的多为土质遗存,所以土遗址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中占很大比例。
在前六批(含增补与合并)公布的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和古墓葬为710处[2],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属于土遗址范畴,可以说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工作之重点。
西安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很多保护经验。
本文拟通过分析土遗址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土遗址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西安地区目前使用的几种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特点和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保护案例,得出各种保护利用模式的优缺点、适用遗址类型和条件,从而为以后的土遗址保护提供借鉴。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以“5片4线1圈”、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对已开展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总结和探讨就更加必要了。
二土遗址的分类和特点(一)土遗址的分类土遗址虽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但其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土遗址,采取的保护、展示方式等肯定不同,故要讨论其保护利用模式就必须先将土遗址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适当的分类。
最简单的是按土遗址的保存状态来分,有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两大类;其二是按遗址的文物性质来分,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和古墓葬等类别;其三是以遗址的原功能进行区分,如灰坑、窑址、窖穴、沟渠、道路、城门城墙、夯土台基、建筑墙体、建筑基址、封土、墓穴、陪葬坑等。
按照以上标准划分出来的类别并不是互斥的,在很多情况下,一处遗址可能会同时包含以上多个类别,比如,一座帝王陵墓,它既有属于地面遗存的封土,又有属于地下遗存的墓穴、陪葬坑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它不仅包括多个灰坑、窖穴、房址等复杂遗迹,还可能会有大片的墓葬群。
上述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探讨保护利遗产保护理论18《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总第221期用模式而对土遗址种类进行大致的界定,土遗址的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土遗址十分脆弱且易受其保存环境影响土遗址的物质组成决定了其本体较其它材质的文物(如石质文物)而言是相当脆弱的,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土遗址容易受到环境中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损毁,故保护措施恰当与否,关键在于对其保存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对土遗址进行保护时,保护人员一方面使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尽量提高土遗址本体的强度;另一方面是强化对土遗址的管理,在采用技术保护措施的同时,配备各种辅助手段(包括经营、管理手段)来改善土遗址的保存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从而有效地延长土遗址的保存寿命。
(三)土遗址的可读性差可读性,也称为“可观赏性”,即人们了解遗址所携带深刻信息内涵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让人看明白的遗址可读性越高。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或构筑物绝大多数沿袭的是土木结构传统,但木质建筑构件不易保存,很大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消失,遗存下来的夯土、土坯墙体及建筑地面遗迹就像是一句完整话中的“只言片语”,这势必导致保存下来的大多数土遗址可读性很差。
三土遗址保护利用原则目前学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原则的讨论主要是集中在对国际保护理念和原则的理解、阐释和概括上。
如张成渝通过分析国际上相关的公约、宣言等,结合中国的文化遗产工作实践,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3]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4]。
阮仪三则提出保护遗产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要有“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四性要求[5]。
而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别,笔者认为对其保护利用须遵循两条原则,即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6]中,但在遗产保护逐渐发展为全球性工作后,宪章中对遗产原真性的要求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7]。
例如雅典卫城、罗马万神庙等西方古典建筑由于是石质结构的,所以能屹立一两千年而不倒。
相比之下,东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就无法保存那么久,建筑在使用过程总是要不断地进行维修或是重建,这一点以日本为典型[8]。
为了突破《威尼斯宪章》的局限性,改变以欧洲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唯一标准来定义原真性的现实状况,各国遗产保护专家在日本奈良,经过激烈的辩论,通过了《奈良原真性文件》。
该文件对原真性原则进行了重新界定,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不能依据固定标准进行价值和原真性的基本评判,并指出遗产原真性关键在于各种信息源的可信性。
也就说只要信息源是真实的,那么依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产现状是允许的。
随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依照《奈良原真性文件》之精神,指出凡是要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文化遗产都必须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并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9],这就使原真性原则成为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和遗产保护所需依据的关键。
从上文论述可知,“原真性”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其中,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就是指遗产的所处环境,环境的原真涵盖遗产本体和遗产本体以外文化概念的真实和完整[10]。
由此看来,在文化遗产领域,“原真性”和“完整性”本质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再者,土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别,其保存现状多为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把“完整性”单列成一项土遗址保护原则,似乎有求全责备之嫌。
所以在针对土遗址的保护而考察“原真性”和“完整性”这两项原则时,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此外,我们对文化遗产实行的保护并不是单纯的冻结式保护,而是要在遵循原真性原则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其本该具有的社会功能。
所以,在对土遗址实施保护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其利用问题,要让人们正确而又直观地了解古代遗址。
而展示是土遗址利用的一个最重要方式,加之我国土遗址普遍具有可读性差的缺点,故在讨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时,应当还要加一条可读性原则。
在不违背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或技术措施尽量提高遗址可读性,要让普通的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较为容易且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这是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唯一结合点[11]。
四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剖析(一)保护利用模式分类和典型案例由于土遗址保存状况的好坏总是和保存环境有密切关系,经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笔者根据19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遗址在实施保护措施后保存环境的差异,将西安地区的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归为两个大类:即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每个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表一)。
1.室内模式室内模式也可称为“博物馆模式”,一般指在完成发掘、清理工作的遗址上,建立遗址博物馆或保护厅,供人们游览、参观和研究。
室内模式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半封闭模式,另一种是全封闭模式。
半封闭模式是指遗址本体处在保护建筑之内,可以免受风、雨等自然因素的直接破坏,但是室内的遗址保存环境仍会受室外环境的影响,有些影响还具有破坏性质。
此外,由于保护建筑外观的不同,会对遗址的整体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可把半封闭模式分为普通建筑半封闭模式和模拟建筑半封闭模式。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普通建筑半封闭式博物馆,标志着我国遗址保护“室内模式”的开始,随后,这种模式在许多地方得到推行,例如西安秦兵马俑坑保护大厅、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的保护建筑外观都是现代的,其建造之目的是为了防止遗址被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破坏,而这样一类的现代建筑在建造时并没有考虑保护建筑对土遗址所处整体环境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在古遗址上总是显得相当突兀。
模拟建筑半封闭模式则是在考虑保护建筑对土遗址的保护作用外,还对保护建筑的外观进行处理,通常是使用仿古建筑,以期达到协调遗址整体环境的目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工程。
保护人员在阳陵南阙门遗址外围增建保护建筑,建筑内部设置参观遗址的走廊和平台,建筑外观为砖木仿汉装饰风格,灰陶筒瓦屋面,子母阙高低错落有序、气势恢宏[12],淡化了保护建筑和整个陵园环境的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陵园遗址空间视觉效果的整体性。
此外,唐乾陵东西乳阙和西安城墙含光门遗址也采用了这一模式。
全封闭模式是将土遗址保存环境同外界环境和参观环境完全隔离开来,并人为控制遗址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保存状态。
目前,使用全封闭保护利用模式的只有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一个实例。
该保护展示厅内采用防腐金属结构和特种玻璃对帝陵东司马道北侧的10条陪葬坑进行全面封闭,将文物环境和自然环境、参观环境隔离开来,对遗址进行全封闭式保护[13]。
20《东南文化》2011年第3期总第221期2.露天模式在对土遗址保护进行探索与实践时,人们发现室内模式对大型土遗址不合适,因为修建保护建筑把大型土遗址遮盖起来,首先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建造大型保护建筑的工程技术难度很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其次是保护建筑会破坏遗址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阻隔了原本的空间视觉效果,扰乱了总体布局,从而容易造成遗址整体环境的破坏。
所以,保护人员在使用室内模式对土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又引入了日本遗址公园中常用的复原设计和“重建”手段来再现历史场景的露天模式,即对土遗址本体或其表面采取保护措施,但不在遗址外围修建保护性建筑,使其在室外条件下长久的保存和展示。
露天模式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复原,另一种为原状标识。
复原模式是将保护措施直接实施在遗址本体上,采用覆土包砖等方法恢复其形制布局,这样既保护了遗址本体,又有利于展示参观。
首次使用复原模式进行保护的是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