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

合集下载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答案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答案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填空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和。

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是、、和细菌转化噬菌体感染植物病毒重建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培养法2.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

Griffith 转化因子3.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无毒的R型细胞(活R菌)4.Alfred 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全部遗传信息5.H. 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______也是遗传物质。

RNA6.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______。

单倍体二倍体7.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颠换8.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Col9.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组形式有4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10.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修复系统11.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

基本培养基12.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和变异1案例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和变异1案例

基因突变的特点: 1、自发性,基因突变可自发产生; 2 、不对应性,指突变性状(如抗青霉素)与 引起突变的原因无直接对应关系; 3 、稀有性,通常自发突变的几率在 10-6 ~ 10-9 间; 4、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 率的影响;
5 、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 的影响而大为提高(提高10~105倍); 6 、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遗传性状是稳 定的; 7 、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 向突变,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

储存于DNA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到 mRNA上,后者结构基因区每三联碱基 (密码)代表一种氨基酸,因此密码的 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乃至 高级结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翻译。
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六、微生物的细胞分裂 由于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两者增加, 最后导致微生物细胞的分裂。微生物将 成倍增加的核物质和蛋白质均等地分配 给两个子细胞,在细胞中部形成横隔膜, 最终分裂成两个细胞。
(2) 噬菌体感染实验 Hershey 和Chase (1952)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CAI Fraenkel-Conrat (1956)
2、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余生 物均为DNA。 按其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染色体 DNA和染色体外DNA。
(1)物理诱变 利用物理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称物理诱变。 物理诱变因素有紫外辐射、X-射线、γ-射线、 快中子、β-射线和激光等。
①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引起DNA的 变化。 DNA链上的碱基对紫外辐射很敏感, 因为碱基吸收的光波波长和紫外辐射发射波 波长非常接近。DNA强烈吸收紫辐射引起 DNA结构变化。其变化形式是多方面的, 如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内和分子间的 交联,胞嘧啶和鸟嘌呤的水合作用胸腺嘧啶 二聚体的形成等。

微生物 第7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微生物 第7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

裂解
过程:供体菌
正常噬菌体 + 完全缺陷噬菌体
少量裂解物 + 大量受体菌 遗传稳定的转导子
2020/1/15
完全普遍转导
2020/1/15
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基因重组的方式
– 转化 – 转导 – 接合 – 原生质体融合
2020/1/15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1、转化及其发现:
R型活菌+S型死菌→ →S型活菌 ➢定义:受体菌自然或在人工技术作用下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 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 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转化后的的受 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 ➢有关名词:
2020/1/15
2020/1/15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 创立人:美国人Hershey AND Chase于
1952年 • 研究对象:噬菌体
2020/1/15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创立人:Conrat AND Singer于1956年创立 • 研究对象:TMV AND HRV • 过程:将两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别抽取出来并
(一)遗传物质在7个水平上的形式 1、细胞水平 2、细胞核水平 3、染色体水平 4、核酸水平 5、基因水平 6、密码子水平 2020/1/175 、核苷酸水平
(二)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1)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 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 基因数基本接近由它的基因组大小所估计的基因数 一般不含内含子,遗传信息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个别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犬螺杆菌)和古生菌的rRNA和tRNA 中也发现有内含子或间插序列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酶活性的改变:
大肠埃希菌
乳糖
环境无乳糖,则不产生三种酶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依赖链霉素株 ( 耐药菌株 )
耐药性改变:
二、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
一、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菌落形态变异 毒力变异 酶活力变异 抗药性变异
形态改变1
3-6% NaCl 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 琼脂培基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正常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L型
形态改变2
42-43℃ 炭疽杆菌────→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减弱 10-20天 0.1%石炭酸 变形杆菌(有鞭毛) (无鞭毛)
1923年: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牛型结核杆菌 卡介苗 (有毒) 13年(230代) (弱毒,保持抗原性)
毒力改变2
β-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苷渗透酶 半乳糖苷转酰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菌种保藏中心
单位 缩写
单位名称
单位 缩写
单位名称
各国主要菌种保藏机构
(二) 菌种的复壮 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是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
纯种分离
生物学性状检测 生产性能检测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
KIM
德国微生物研究所菌种收藏室
NCIB
英国国立工业细菌收藏所
MIG
德国发酵红叶研究所微生微生物收藏室
CMI
英联邦真菌研究所
RKI
德国科赫研究所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微生物的知识,习题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习题]一、填空题1.在学习微生物遗传规律时,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必须明确,它们是、、和。

2.微生物历来被选为研究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时的重要模式生物,原因是:、、、、、、、、、和等。

3.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①——(1928)和——等(1944)的实验;②等(1952)的实验;以及③(1956)的实验。

4.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可分七个水平,即,,,,,和。

5.每个碱基对(bp)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多数细菌基因组的大小为Mb;目前所知最小基因组的原核生物为,其基因组大小为Mb。

6.典型质粒的核酸分子是,存在于质粒上的特定基因,使微生物获得了若干特殊功能,如、、、、或等,7.质粒具有许多有利于遗传工程操作的优点,包括,,,和等。

常用且典型的质粒载体是且coli的。

8.细菌的质粒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9.基因突变简称,狭义的突变专指;广义的突变则指和。

10.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11.基因突变一般有七个共同特点;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12,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等人的,的,以及等的。

13.点央变是由碱基置换而引起,具体机制有两种,即和。

14.诱发突变可分三类,即、和。

15.在原核微生物中,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即、和。

16.微生物的自发突变一般有三个主要原因:①,②③。

17.紫外线对微生物DNA的损伤,主要产生,通过和等可修复DNA 的损伤。

18.在DNA的切除修复过程中共有四种酶的参与:①,②,③,④;而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种。

19.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目前检出某试样有否“三致”的简便,快速而高效的试验是。

20.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的营养缺陷型,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测定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知识点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经典试验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S型和R型细胞侵染试验
分离后的S型细胞物质对R型细胞的转化
经典试验2. 噬菌体感染实验
经典试验3. 植物病毒重建试验
结论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核酸尤其是DNA才是一切生物遗 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源自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和杂交种育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遗传 :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
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保守)的特性。
变异: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
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概率低、变化幅度大、变后新 性状稳定可遗传。
遗传型(基因型):某生物个体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
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就是遗传 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表型: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
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具现实 性。
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 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只发生 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特点:每一个体都发生变化性状变化的幅 度小;因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粘质沙雷氏菌 : 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
灵杆菌素,在37℃时不产生色素。
一、三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
在的部位和方式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解析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解析

第七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4.艾姆氏试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8. 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 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的内切酶。

11.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的一个群体可以是质粒,也可以是基因组相同的细菌细胞群体。

作为动词,克隆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 填空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的作用有光复活作用和切除修复.2.基因组是指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要点︰四个概念︰遗传型表型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要点︰四个概念︰遗传型表型

第一節微生物的遺傳變異的概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體最本質的屬性之一。

所謂遺傳,講的是發生在親子間的關係,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將自己的一整套遺傳因子穩定地傳遞給下一代的行為或功能,它具有極其穩定的特性。

而變異是指子代與親代之間的不相似性。

遺傳是相對的,變異是絕對的。

遺傳保證了物種的存在和延續,而變異推展了物種的進化和發展。

在學習遺傳、變異內容時,先應清楚掌握以下幾個概念︰(一)遺傳型又稱基因型,指某一生物個體所含有的全部遺傳因子即基因組所攜帶的遺傳訊息。

遺傳型是一種內在可能性或潛力,其實質是遺傳物質上所負載的特定遺傳訊息。

具有某遺傳型的生物只有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透過自身的代謝和發育,才能將它具體化,即產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體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徵及內在特性的總和,是其遺傳型在合適環境下透過代謝和發育而得到的具體體現。

所以,它與遺傳型不同,是一種現實性。

(三)變異指在某種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生物體遺傳物質架構或數量的改變,亦即遺傳型的改變。

變異的特點是在群體中以極低的機率(一般為10-5~10-10)出現,性狀變化的幅度大,且變化后的新性狀是穩定的、可遺傳的。

(四)飾變指一種不涉及遺傳物質架構改變而只發生在轉錄、翻譯水準上的表型變化。

其特點是整個群體中的幾乎每一個體都發生同樣變化;性狀變化的幅度小;因其遺傳物質不變,故飾變是不遺傳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質沙雷氏菌)在25℃下培養時,會產生深紅色的靈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鮮血似的。

可是,當培養在37℃下時,群體中的一切個體都不產色素。

如果重新降溫至25℃,所有個體又可恢復產色素能力。

所以,飾變是與變異有著本質差別的另一種現象。

上述的S.marcescens產色素能力也會因發生突變而消失,但其機率僅10-4,且這種消失是不可恢復的。

從遺傳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微生物有著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架構簡單,個體易于變異;營養體一般都是單倍體;易于在成分簡單的合成培養基上大量生長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積不同的最終代謝產物及中間代謝物;菌落形態特徵的可見性與多樣性;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群體中各個體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營養缺陷型;各種微生物一般都有相應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種處于進化過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模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coli的pBR322质粒
3、代表性质粒
(1)F质粒(fertility factor) 又称F因子、 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 大肠杆菌等细菌中决定 “性别”的质粒。可通 过接合转移。
(2)R质粒(resistance factor) 又称R因子或抗药性 质粒,具有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可以在不同细 菌中传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1)严谨型质粒:其复制过程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 步,一般细胞中只含有1~2个质粒;
(2)松弛型质粒:其复制过程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 同步,在细胞中一般有10~15个质粒。
质粒消除:质粒的复制受到理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 复制,而核染色体的复制继续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 胞中不带质粒的现象。
质粒整合:质粒插入到核基因组中的现象,如F因子。
5、基因水平
基因: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核酸片段。每 一个基因的分子量约为6.7×105Da,约含1000~1500bp( 碱基 对),每个细菌一般含有5,000~10,000个基因。
基因概念和种类;原核和真核的基因调控系统(遗传学书)
几个概念:
遗传(heredity):是指亲子关系,上代生物如何将自身 的遗传基因稳定地传给子代的行为和功能,具有保守性。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 有的全部遗传因子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力, 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表型(phenotype):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 征及内在特征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现实性。
DNA能使R型转化为S型。所以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 传物质。
2、噬菌体感染实验
• 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发表了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 质基础的著名实验。首先,他们将E. coli 培养在以放射性32PO43-或 35SO42-作为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结果,可以获得含32P-DNA 的噬菌体或含35S-蛋白质的两种实验用噬菌体。接着他们做了以下两 组实验:
• 当用TMV的RNA与 HRV的蛋白质外壳重 建后的杂合病毒去感 染烟草时,烟叶上出
现的是典型的TMV病 斑。再从中分离出来 的新病毒也是未带有
任何HRV痕迹的典型 TMV病毒。反之,用 HRV的RNA与TMV 的蛋白质外壳进行重 建时,也可获得同样 的结论。这充分说明,
在RNA病毒中,遗传 的物质基础也是核酸。
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
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系统是由一个操纵子(operon)和它的调节 基因(regulator gene)组成的。
一个操纵子又包含3种基因:
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结构基因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来执行多肽(酶及结构蛋白)合成。
操纵基因(operator):操纵基因是与结构基因紧密连锁在一 起的,是阻遏蛋白的附着部位,它能控制结构基 因转录的 开放或关闭。
3、染色体水平 (1)染色体数: 在不同生物体的每个细胞核内,往往有 不同数目的染色体。真核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而原核 生物的核质体中只有一个裸露的、光镜不可见的环状染色 体,所以对原核生物来说,染色体水平实际上与核酸水平 相同。 (2)染色体倍数:除染色体的数目外,染色体的套数也不 同。如果在一个细胞中只有一套相同功能的染色体,它就 是一个单倍体。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微生物,多数都是单倍 体的;包含有两套相同功能 染色体的细胞,就称为双倍体。 只有少数微生物如酿酒酵母的营养细胞以及由两个单倍体 的性细胞通过接合或体细胞融合而形成的合子,才是双倍 体。在原核生物中,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等过程而获得 外源染色体片段时,只能形成一种不稳定的称作部分双倍 体的细胞。
生物
一些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比较
单倍体的染色体 数
分子量约数
核苷酸对数

23
3~~5×1012
5~~7×109
黑腹果蝇
4
7.9×1010
8.0
4.5×107
大肠杆菌
1
2.5×109
3.8×106
噬菌体T4
1
1.1×108
2.0×105
噬菌体λ
1
3.2×107
2、细胞核水平 (1)核内染色体: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外被核膜,核内的
DNA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稳定的染色体; 原核生物的类核无核膜,呈松散的核质体状态存在, DNA也不与任何蛋白质结合。 (2)核外染色体:核外遗传物质 A) 真核生物的“质粒” : 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 共生生物:卡巴颗粒; 酵母菌的2um质粒 B) 原核生物的质粒:F因子、R因子、Col质粒、Ti质粒、 巨大质粒、降解性质粒等。
围锁定在染色体上。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染色体=核酸+蛋白质
核酸:四种不同的核苷酸,A、G、C、T(U); 蛋白质:20种 氨基酸 结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1944年以后,三个经典实验得出结论:核酸是遗传物 质。
一、三个经典实验
1、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医生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作为研究
7、核苷酸水平 核苷酸:最低的突变单位。DNA中: A、T、C、G;
RNA中:A、U、C、G 稀有碱基:5-羟甲基胞嘧啶、5-溴尿嘧啶等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地参与生物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
•腺苷三磷酸(ATP)和鸟苷三磷酸(GTP)是生命活动广泛需要 的能源; •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和2’,5’-寡聚腺苷酸是 代谢调节信号分子;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膘吟二核苷酸磷酸 (NADP+)、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辅酶A (CoA)是 广泛存在的辅酶; •UDP-葡萄糖、CDP-胆碱等参与糖代谢和磷脂代谢。 •肌苷酸(5’-IMP)、鸟苷酸(5’-GMP)是味精的助鲜剂。
1984年后,发现线形质粒。
结构:超螺旋结构,麻花状。
大小:相对分子量106-108,相当基因组的1%大小。
存在意义:质粒上携带某些核基因组上所缺少的基 因,使细菌等原核生物获得了某些对其生存并非不 可缺少的特殊功能,例如接合、产毒、抗药、固氮、 产特殊酶或降解环境毒物等功能。
根据其复制行为分两种类型: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 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其特点是出现频率低、可稳定遗传。
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只发 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其特点是在整个群体 中普遍出现,不能稳定遗传。
本章内容:
启动基因(promotor):启动基因是转录的起始部位,是RNA 多聚酶附着和启动的部位。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不能转录 RNA,不产生任何基因产物。调节基因一般与操纵子有一 定间隔距离(一般小于100个碱基),它是调节操纵子中结构 基因活动的基因。
E. coil 乳糖操纵子模型:
6、密码子水平
密码子: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由DNA链上的三个核 苷酸的特定顺序所决定的。三联密码子一般都用 mRNA上的 3个核苷酸顺序来表示。
存在于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之
中,可引起多种双子叶植物的根癌。Ti质粒是当今植物基 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
(5)Ri质粒(root inducing plasmid):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可侵染双子叶植物的根部,并诱生大量称为 毛状根的不定根。
质粒的重组功能: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染色体间。
2、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质粒具有很多有利于基因工程操作的优点: *体积小,便于DNA的分离和操作 *呈环状,性能稳定 *独立的复制 *拷贝数多,使外源DNA可很快扩增 *存在抗药性基因等选择性标记,便于含质粒克隆
的见出和选择 E. coli的pBR322质粒
• 将TMV放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它的蛋 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 质外壳包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 而且在病斑中分离出正常病毒离子。当然,由于RNA是 裸露的,所以感染频率低。在实验中,还选用了另一株 与TMV近缘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
这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在其 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 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型细胞,并 使R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
1944年,美国科学家Avery等人又对实验进行了修改: •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外培养——没有生长现象 • 活的R型菌——体外培养——只能分离出R型菌 • 二者混合培养——能同时分离出S型菌和R型菌(S型菌 能分离给后代); • 从加热杀死的S型菌分离种种物质,如蛋白质、荚膜多 糖、DNA、RNA等,分别与R型菌体外培养
对象做了几组实验
(2)用活的无荚 膜的菌株注射入小 白鼠中,结果小白 鼠未死;
(3)将S型菌高温杀死 后再注入小白鼠中,结 果小白鼠也健康地活着;
肺炎双球菌
(1)用活的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S型菌株注射入小白 鼠中,结果小白鼠得败血病死亡;
(4)在高温杀死的S 型菌中加入活的R菌 后,再注入小白鼠中, 不仅小鼠死亡,而且 还能从尸体内分离出 活的有荚膜的S型菌 种。
• 从以上实验中可看到,在噬菌体的感染过程中,其蛋 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进入宿主细胞的只有DNA, 但经增殖、装配后,却能产生一大群既有DNA核心又 有蛋白质外壳的完整噬菌体颗粒。这就证明,在其 DNA中,含有包括合成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整套遗传信 息。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 (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上面讲的基因水平,实际上是一个遗传的功能单位,密码 子水平是一个信息单位,而核苷酸水平(即碱基水平)则可认为 是一个最低突变单位或交换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