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精品课件
《马说》ppt课件
讲授新知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句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哪些句子体现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liyonqiang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 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liyongqiang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 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 者,点明中心:其 真不知马也!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
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进一步从反
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
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
liyongqiang
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
整体感知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哪一句提出了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写什么内容?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liyongqiang
3.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
倍受侮辱
凄惨而死
骈死于槽 枥之间
墨剑飘雨
不以千里称 也
湮没无闻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
马
《马说》优秀课件
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本课件将介绍马的文化意义、 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和文学艺术价值等内容,展望马文化的未来发展。
导言
本节主题是马文化,将概述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为读者打下了解马文化 的基础。
马的文化意义
马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马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代表着勇敢、自由和力量。
马文化的历史渊源
马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交通交往。
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马文化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马的形态特征
马的起源和进化
马起源于古代,通过漫长的进化 过程成为现代马的样貌。
马的外貌特征
马的种类和特点
马有圆形的眼睛、长而匀称的腿、 鲜亮的毛发等独特的外貌特征。
马的文学艺术价值
马在文学中的形象
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作象 征和比喻,代表着勇气、自由 和追求。
马在艺术中的表现
马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形 象,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 形式表现了马的力量和美。
马文化的历史传承
马文化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书 法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 广泛传承和发展。
结尾
通过本课件了解了马文化的意义,突出了马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马文化的未来发展。
马的种类多样,包括白马、黑马、 棕马等,每种马都具有独特的特 点。
马的行为习性
1 马群的生活组织
马是社交性动物,通常以群体的形式育
马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幼驹期、青少年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性。
3 马行为的特点和表现
马具有警觉性高、善于奔跑和高度集体行动等特点,适应了草原等特殊环境。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3张PPT)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 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则属于 “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一 个较为重要,为什么?你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
在作者看来,伯乐更为重要。因为“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这也就是说,没有伯乐的 赏识和调教,再好的马也是枉费。
用马鞭驱赶
竭尽
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通晓
鞭子 面对
识别、识得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 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 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 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 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 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 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 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 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林尽水源
(尽头)
当堂训练
1、选出对红色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D)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马说》课件(共31张PPT)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有一定局限 性的。他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 寄托在封建统治着身上。暴露了他作为地主 阶级文人看不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心态。从 “奴隶人”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
作业
1.背诵全文。
2.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多 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呢?说说你的看法 并与同学讨论。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啊!
结构梳理
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无知
千里马埋没 “才美不外见”
(叙)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情)
“天下无马!” —天下真无马邪(议)
总结全文
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 里马吗?
明确:《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 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 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 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 针砭和控诉。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 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
情和惋惜。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字词解疑
1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马说》课件 (共30张PPT)
疏通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 马鞭驱赶。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
才能、才干。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真不知马也。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 擅长相马
而: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虽:即使
祗:பைடு நூலகம்,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 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知识链接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 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 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 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 大体相似。
词语积累
zhǐ
pián
祗骈
cáo lì
省略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它)也”。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
决定 千里马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 关系的?
词类活用
字词积累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结语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写千里 马被埋没、受辱的遭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及特权阶层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无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鞭,名词用作动 词,用马鞭驱赶
竭尽
通晓
拿 表修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方法
才能,才干
鞭子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 语气
其实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千里 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② 封德彝(568—627): 名伦,字,德彝,唐代官 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 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
——《资治通鉴•唐纪八》 治的人。④患:担忧。
韩愈的观点会导出千里马大概率会被埋没的结果,显然这 是他的激愤之言,切qiè肤之痛。《马说》为全天下被埋没的人 才打抱不平。
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问题 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可夹叙夹议,也可先叙后议。
常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讲道理,或状写事物来托物 寓意。
朗读课文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马说》ppt优秀课件
不同地区的马品种在体型、速度、力量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纯血马以速度快、体型优美著称,而佩尔 什马则以力量大和适应性强闻名。
马匹生理结构与习性分析
马匹生理结构概述
马的生理结构包括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这些结构共同支撑着马匹的生命活动。
马匹习性分析
马是群居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同时它们还有敏锐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在习性方面,马喜欢自 由活动,善于奔跑和跳跃,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此外,马的饮食习惯和消化系统也具有一定 的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饲养管理。
《马说》ppt优秀课 件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马匹品种与特性介绍 • 马术运动与马文化传承 • 艺术创作中的马形象塑造 • 当代社会推广和普及马文化意义和价值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课件背景
《马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对马的描 绘,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本 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04
马术运动与马文化传承
马术运动起源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马术运动
起源于古代军事和交通需 要,逐渐演变为竞技和娱 乐活动。
中世纪骑士精神
马术成为骑士必备技能, 体现骑士精神和荣誉感。
现代马术运动
随着马匹品种的改良和训 练方法的进步,马术运动 逐渐普及和专业化。
现代马术比赛项目介绍
盛装舞步赛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
文章主题深刻
通过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以及 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 人才问题的深刻思考。
思想内涵丰富
文章不仅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发现 人才,还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观点,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30张PPT)
构
世有明君,然后有贤才。
常有,而 不常有。
思
故虽有 ,祗辱于 之手,骈死于 之间,
不以
称也。
世有贤官,然后有良才……
韩宏
愈观 创
这
写 比
吾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
较 乎茫然。故写《马说》,一吐为快也。
样:
构
有司:相当于录取人才的机构。
思
韩愈 这样 设计 关键 吐槽 段
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言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才干 )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才干 )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吐得巧妙,构思新 吐得精准,逻辑严 吐得酣畅,表达爽 吐得成功,结果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韩
宏
观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愈
创 写
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
比 较 假如韩愈不这样吐槽,直接吐,批评那些不重视人才的人,直接把吐
样
: 槽的枪口对准皇帝或官员,他会怎么说?
• 证明:生生不息的汉语之活力 • 活动:给古代汉语找——鉴赏
• 活动:理解韩愈的独特笔法
文化层面——打通 • 证明推陈出新的经典之灵魂
• 活动:让《马说》为我所用
宏观看 中观看 微观看 “逆”观看
读熟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 引言 • 马的历史与文化 • 《马说》全文解析 • 《马说》的主题与思想 • 《马说》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背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 篇杂文,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 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以及 对英才的渴望。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揭 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千里马 常有,伯乐不常有”的现象,呼 吁社会重视和发掘人才。
当代评价与解读
命运观反思
当代学者认为,《马说》反映了 韩愈对命运的深刻反思,这种反 思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
人生观启示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的人生观 ,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是一种宝 贵的启示,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
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文学价值
当代文学评论家认为,《马说》 的文学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 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06
结语
对《马说》的总结
韩愈通过《马说》一文,表达了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无奈,以 及对人才渴望得到应有赏识的愿
望。
文章以马为载体,通过比喻和象 征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中的问题。
韩愈在文中提出的“伯乐相马” 的观点,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对现实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 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限制了 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 会的进步。
分析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文章深入探讨了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主题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在当前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培养、发掘和利用人才成为关注的焦点。 《马说》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cáo lì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或今许义,:或判者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今得义:古义安:全同,样平。安,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省不之以略不 其主以 道语其 ”“。食道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 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 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 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马说》ppt课件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讨论2:请分析文中五个“也”字 的不同表达,请注意朗读时语气 变化。七个“不”字语气的变化。
语言的特点:含蓄 简洁
课文小结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 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它
其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用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而 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但是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提示: 千里马:“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草地”作为一个 统一的生活环境或客观条件,同样会有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家庭、同样的重点班级,同样设备的企业, 有的可以成才,有的一事无成,有的大有作为,有 的被淘汰,有的壮大发展,有的被迫倒闭。(自身 不努力) 伯乐:《马说》当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 不靠他人) 食马者: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要限制人才的 发展方向。 机遇:等待机遇、抓住机遇,勇于表现。 大环境:公平、和平、发展
中考试题选
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然后有千里马。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马说》ppt课件
激发创作热情
《马说》表达了韩愈自己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激发了后世人们的创作 热情,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对文学的启示
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马说》表达了韩愈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体现了文 学的社会作用,启示人们文学创作要关注现实、服务社会。
《马说》ppt优秀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 • 《马说》内容分析 • 《马说》的文学影响 • 与《马说》相关的文化现象 • 如何赏析《马说》 • 《马说》的现实意义
01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1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
韩愈的文学观念以文为“百代之师”,他主张 “返璞归真”,反对纤巧浮华。
02
《马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选入教材,成为中学生
的必读篇目之一。
《马说》以其深刻的思想、严谨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深受读
03
者喜爱。
02
《马说》内容分析
文章主题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马术运动中的技能、战术与 竞技精神
通过分析各种马术技能和比赛战术,强调了竞 技精神和马术运动中马匹的重要性
文章中还涉及到了马术运动中的技巧、马匹管 理、教练员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人文关怀
呼吁社会关注人才的命运,表达了对公正和自由 的渴望。
《马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重要的文学地位
《马说》作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
对后世的影响
《马说》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影 响了后世许多文学作品,成为一 种文化传统。
在课本中的地位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学习任务5:
设想新的身份
设想新的身份。假如 在当下,你是伯乐, 你将会怎样对待千里 马?假如你是现代社 会里的食马者,你又 会怎么做?
假如我是伯乐: (1)我会利用多种机会,测试下眼前的马是否 是千里马。 (2)我会各尽其才,让千里马发挥它的才能, 从而带来更大益处。 …… 假如我是食马者: (1)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 (2)采取温顺的方式对待他们,饲养它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依旧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 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 得志,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视,所作《马说》。
写作目的
文章阐释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抒发作者对有志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愤 慨,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统治者的嘲讽。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一次 有时
千里马特征: (1)千里马遇到伯乐很难,命 运无常 (2)本领非凡,日行千里 (3)所要求的环境也高
01
学习任务2: 想一想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的命运
zhǐ
状语后置,在马槽之中 pián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 同“袛(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1段),说 明伯乐对千里马 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 示千里马被埋 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总 结全文,点名主 旨“不知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写出有关马的四字成语, 或者诗词名句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驷马难追、 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 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 ……
马说优秀课件(51页)
马说优秀课件(51页)一、引言二、作者简介1. 韩愈,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退之,号昌黎。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匠”和“百代文宗”之称,著有《昌黎先生集》。
2.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通过比喻马与伯乐的关系,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方法。
三、课文解读1. 课件第一页至第十页,详细介绍了《马说》的背景、主题和结构。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层次结构。
2. 第十一页至第二十页,逐段解读《马说》的内容,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段落大意。
让学生全面掌握文章的内涵。
3. 第二十一页至第三十页,深入分析《马说》中的比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马与伯乐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阐述的人才观。
4. 第三十一页至第四十页,结合历史背景,探讨《马说》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明白文章所传达的人才理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5. 第四十一页至第五十页,拓展延伸,列举其他与人才相关的名篇佳作,如《伯乐相马》、《孟子·告子下》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人才观念。
四、教学建议1. 教师可根据课件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重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互动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人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马说》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五、教学互动环节1. 课件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如问答、讨论、角色扮演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体会作者通过比喻传达的人才理念。
六、拓展阅读与写作1. 课件提供了与《马说》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论语》、《资治通鉴》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人才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2. 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如以“人才的重要性”为题,让学生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马说》ppt课件(40页)
⑴一个人突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 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
⑵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干的人被压制 、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 友即使平凡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 道,___________________〞。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鸣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意
6. 运其真用无排马比邪?将其“真食不知马马者也〞。 的浅薄愚妄写得淋漓尽 致语句: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以下哪位古人?
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千里而食也。是 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
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 力不够,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干〔本领〕,但是吃不饱,力 气不够,它的才干和特长也就 显现不出来,想要跟一般的马 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
代词,代千里马
策 之不 以其 道,食之不能 尽其 材,
有关马的诗词
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 猎》〕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说说伯乐、千里马及食马者的含义。
伯乐 外见 千里马 埋没食马者
〔常有〕
能发现、赏识、
人才
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 识人才的统治
《马说》优秀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2020/12/27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大概、恐怕 20
故虽有名马
虽
虽有千里之能
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用,把 介词,按照
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但是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接连词,来
2020/12/27
2020/12/27
15
代马 用鞭子打
策
正确的 竭尽
按照 方法
通“才”,才
能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拿着 马鞭
面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
语气助词
无实义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表反问
2020/12/27
通“耶”, 大概,或许,
表示疑问,
表推测
相当于“吗”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
2020/12/27
养它.
14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 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 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 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 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 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 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说》ppt课件
译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文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吃一次 吃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有时
同“饲”,喂。
千里而食也。
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文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
能力,才能。
文言词语积累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今义: 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
文言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策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文言词语积累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完) (使……尽,竭尽)
而伯乐不常有 而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示修饰)
文言词语积累
词类活用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名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让···竭尽 )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
挑战读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文中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
喻指善于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比喻人才
喻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 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
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 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 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 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 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再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 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 叹。《马说》就是在这个时 候写出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zhǐ pián chēng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shí sù dàn s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sì shí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xiàn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s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马 说
韩愈
复习检测
1、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复习检测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 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你同意这个观 点吗?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 应具备条件怎样的素质?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
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
马 说
韩愈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 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世 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 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 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师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