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王皓玥(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530000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从古至今通常被划分七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特点,“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和“浪漫主义时期(1820~20世纪初)”自然也不例外。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是杰出艺术家的佼佼者,是古典主义后期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桥梁”似的作曲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两个时期音乐特点的缩影。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小提琴演奏上的“协奏曲之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时距离古典主义的开始已过去56年,古典主义风格相对成熟,并且由于进步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开始萌芽。

相传,此曲创作时,36岁的贝多芬正与他的学生—一位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萌生爱意之时,并且在伯爵小姐的庄园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因而此曲不仅在思想上,也在生活上对贝多芬当时的创作进行概括。

【关键词】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要的区别思想文化方面,“古典主义: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这个时期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

”在法国兴起的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古典主义文化呈现的第一个特点是“为王权服务”。

这一段时间的人们推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想,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思想带领下,体现出它“理性之上”的第二个思想特点。

在这段时期,所有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绘画建筑,都围绕这两个特点进行,例如戏剧创作方面的“三一律”。

尽管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歌颂情感,但是那是被“理性”绑架之后的剩余物。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海顿受命于宫廷,规定了协奏曲应有的题材格式,完全符合古典主义时期思想追求理性和模式的特点。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摘要:本文从演奏学习角度,通过不断练习找出这首曲子的技术难点、音乐处理难点,如运弓方向、弓子在琴弦的触弦点、弓段的分配、乐曲强弱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右手手腕的使用等问题,并以本人的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的练习方法、处理方法都做了解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希望对以后的学习及演奏能带来更大启发。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BaptistVanhalf1 739,5.12-1813,8,20),是出生于18世纪捷克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人们不是闻名于耳,但是他却是一位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且同样有名的音乐大师、作曲家,活跃于当时维也纳音乐界。

1760年,受到伯爵夫人Schaffgotsch的赞赏,把万哈尔带到了维也纳,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yonDi~ersdoff)继续学习音乐。

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有的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从事低音提琴演奏、学习的人,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可谓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低音提琴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万哈尔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包含了交响乐、室内乐、重奏,和乐器独奏等,但是为低音提琴所创作的只有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谓是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经常在低音提琴音乐会上被大师们演奏。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1:Moderato Allegro;ll:adagio;lll:Alle-gro Moderato,这三个乐章把低音提琴快与慢之间音响效果变化,低音提琴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变化,尤其是将泛音音区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乐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用了维也纳大三和弦为主基调,主题明确,和声效果饱满稳定,旋律优美。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与心得作者:郝雨默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21期摘要: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杰出的钢琴家、音乐家、作曲家。

作为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使古典音乐的风格更具有交响性,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又另辟蹊径探寻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180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多产的中期,作者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巨著,是其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流芳后世!此曲旋律直击内心,高贵细腻、曲式丰满庞大,气势如虹,一直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本文通过结合作者生平及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创作个性、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展开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小提琴;音乐创作一、作曲家生平贝多芬,1770年12月生于德国波恩,自幼学习音乐,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

1792年,在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学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确定了作曲家的地位。

18至19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狂飙运动”等一系列巨大的变革,使作者的民主思想趋于成熟。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主义,将古典时期音乐的精华融入“浪漫”主义气息。

在他57年的艺术创作旅程中为后世音乐家们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欧洲音乐史上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二、音乐创作贝多芬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1770-1803年为创作早期,当时作品深受海顿和莫扎特影响,更多的追求一种宁静、优雅,如小提琴一、二、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1803年—1816年的中期创作开始突出个性,强调冲突和精神的升华,创作有更多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三至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将浪漫主义推向高潮。

1816-1827年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晚期,作品包括第九交响曲和《庄严的弥撒》等,这一时期贝多芬更多追求的是音乐的内容。

他创作的初期到晚期也是一个显著的由古典风格到浪漫派风格的过渡阶段,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被认为是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结合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乐的清新、明快和结构严谨与浪漫乐的激情、浪漫和表现力,创作出了一首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保留了古典乐风格特点的杰作。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结构和旋律来看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传统的三部分形式——快板-慢板-快板,这在古典乐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式。

贝多芬在旋律的创作上也保留了古典音乐的特点,旋律明快、优美,节奏感强烈,整体结构紧凑而有力。

但与此贝多芬在旋律的发展和表现力上注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和情感色彩的变化,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生动,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在乐曲的表现手法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贝多芬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运用了古典乐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序奏、主题的展开与变奏等等。

这些手法都是古典乐时期所遵循的创作规则和技巧。

贝多芬在运用这些手法的也加入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音乐的整体气氛更为激烈、豪放,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旋律更加优美和多变,和声更加丰富立体,节奏感更加灵活多变。

这些表现手法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富有情感、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作曲家在乐队和独奏之间的平衡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贝多芬的时代,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独奏部分通常是比较突出的,而乐队部分只是起配的作用。

但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试图突破这种传统,他在慢板部分通过乐队慢慢引出了独奏的主题,将独奏和乐队的音响融合在一起,使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协奏曲形式。

这种新的尝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也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我们还可以从乐曲的情感表达上看到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在古典音乐时期,音乐的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客观、理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

而在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中,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曲家们追求用音乐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解读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解读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解读
尹富源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1739口1813)十八世纪捷克作曲家,是和海顿同时代的音乐大师。

我们打开音乐词典可以查看到:荷兰籍作曲家(Van Hall)。

但他确是地地道道的捷克作曲家.全名是:JOHANN BAPTIST VANHAL。

1739年出生于捷克Nechanice,波西米亚布拉格东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813年8月逝世于维也纳。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尹富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7.554.4
【相关文献】
1.迪特斯多夫《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J], 李杰
2.德拉戈奈蒂的《A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及其演奏 [J], 张如兴
3.浅谈《A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 [J], 王福立
4.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 [J], 涂琬倩
5.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J], 涂琬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音乐分析角度来“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从音乐分析角度来“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67音乐鉴赏从音乐分析角度来“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贝多芬创作此曲的背景,结构分析与音乐细节分析来大胆假设在这首乐曲中以乐队所代表的贝多芬性格与小提琴所代表的勃伦斯维克伯爵小姐的性格的对比冲突在第一乐章中是如何发展的。

并且简述了贝多芬是如何在由音阶与琶音这种音乐的基本材料构成中创作出了与古典主义所不同的音乐语言与戏剧张力。

关 键 词】【古典风格 创作手法 性格对比 曲式结构一、创作背景1806年是贝多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年,这年秋正直贝多芬来到马尔顿法扎尔的伯爵庄园去度假。

贝多芬正是在这时与丹叶莎·勃伦斯维克伯爵小姐产生的爱情的火花,彼此以纯洁的爱情相处。

并且在这最“明朗的日子里”写出了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为维也纳剧院小提琴首席克莱门特而作,基本上遵循着莫扎特所奠定的双呈示部协奏曲的发展道路,但是他深化的乐队在协奏曲中的作用,乐队与独奏小提琴在全曲中的对立冲突构成了真正的戏剧张力,这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是很少见的。

二、结构分析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所示:尾声(511----535)D大调由上图所知奏鸣曲式中的独奏呈示部最为庞大,多达193小节,并且在乐队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分为c,d两个乐段,而其中的第二乐段d在独奏呈示部的连接部中没有了,反而接进了独奏结束部之后又走了一遍乐队呈示部,而且在再现部后再次接入引进华彩段,贝多芬在这里的曲式安排给人留下了疑问,我将在下文的文本分析进行解说。

三、细节分析(一)乐队呈示部:开始的引子由定音鼓敲出5音动机,这5音动机在全曲中贯穿运用,犹如心跳般在全曲不断承接,对比变化。

乐队呈示部的主部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奏出第一主题,主要由三度的和谐音程构成,是一种庄重典雅的阳刚性格,开头即明晰D大调,双簧管所奏的主题为一个不断级进下行的音列与2个音符的上行构成,犹如一种轻微的感叹,而第二乐句开头就有一个纯四度的上行跳进后又级进下行,形成了一种惊叹后又确定这种感觉的情感。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点分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点分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点分析作者:黄隽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柴可夫斯基及这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呈示其俄罗斯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对整个乐章的演奏要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法要点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作于1878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协奏曲充分发挥独奏小提琴演奏技巧,营造出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有个性、更独特的魅力。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每四年一届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组比赛,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每位选手的必选曲目。

虽然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只创作了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但这部作品已是俄国所有作曲家写的小提琴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脍炙人口,旋律优美,被全世界的音乐人奉为经典。

一、创作背景这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是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瑞士一座小城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第二年,在纽约首次演出。

作者原先把这部作品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本来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次演出;但是,由于奥尔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一些地方不便于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此给搁置了两三年。

到1881年底,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茨基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难度,先在维也纳、随后又在伦敦和俄罗斯各地成功地进行演出,为此,柴可夫斯基便更改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热情的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茨基。

此外,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受到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作曲家,他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音乐领域具有重
要的地位,而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更是其创作生涯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成为了古典与浪漫风格交织的典
范之作。

我们来谈谈这部作品中古典主义的特点。

古典主义音乐强调对称、平衡、秩序和逻辑,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处理十分严谨,而这些特点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品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拉开序幕,其优美的旋律在古典主义的基
调下展现了出来。

在协奏曲的主题发展部分,贝多芬运用了清晰明了的对位法,展现了古
典主义音乐中对声部对位的丰富处理。

乐曲的结构也十分精巧,从整体上体现了古典主义
音乐对形式和结构的重视,使得整个乐曲在旋律和和声上呈现出严谨美感。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古典主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对
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也体现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

在乐曲的情感表达上,贝多芬既运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秩序,又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激情
与超验。

整个乐曲表现了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与展现,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首
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对世界与生命的感悟。

在旋律的展开中,贝多芬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生命的热爱。

这种对情感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表达,正是浪漫主
义音乐所追求的。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

卡尔·斯塔米茨《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曲式与演奏分析作者:何楠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是德国曼海姆市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世界音乐表演舞台上至今流传最为广泛、深受听众喜爱的古典音乐曲目之一。

这首协奏曲无论从旋律、和声、节奏等作曲手法上,或在展现中提琴的演奏技巧方面,都具有这一时代明显的特征。

由于乐曲在中提琴演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多年来已经成为音乐院校教学及交响乐队中,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

他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的表演基本功和掌握古典音乐风格与能力的试金石。

也可以说,这首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演奏者学习及掌握古典主义音乐演奏方法和技巧的最佳指南。

关键词:古典音乐;中提琴演奏技巧;旋律;“和声”节奏一、作曲家介绍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年)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市。

他是波西米亚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茨(1717-1757年)的儿子。

约翰·斯塔米茨是曼海姆有名的作曲家,他曾与当地多位作曲家一起为剧院、教堂创作音乐。

约翰·斯塔米茨在音乐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使曼海姆音乐发展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曼海姆式”音乐,并使曼海姆管弦乐团进入一个鼎盛的黄金时代。

约翰·斯塔米茨的儿子卡尔·斯塔米茨,更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曾经跟随他的父亲以及曼海姆其他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学习音乐,随后便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中第二小提琴演奏员。

由于他青年时期不断勤奋努力的学习,和成年时期游学演奏的经历,成为曼海姆管弦乐团的第二代最重要的作曲家,并扩大了曼海姆音乐风格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欧洲众多音乐流派之一的“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尤其偏爱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多首协奏曲。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法(一)高音的演奏小提琴是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的音域最低为小字组sol,而最高可以达到小字四组do甚至更高。

而演奏小提琴,第一需要解决的就是音准问题。

众所周知,小提琴属于无品弦乐器,它的指板没有具体的音准位置指示,因此,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专业演奏者,音准都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

由于《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身就属于难度级别很高的乐曲,因此,里面的高音也是随处可见,其独奏主题便是出现在小提琴的高音音域上。

在进行音准练习时,首先我们必须有比较好的乐感,在平时加强练习听音的能力。

无论专业演奏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适当学习一些视唱练耳课程,这对于高音的演奏是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扎实的基本功是尤为重要的。

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演唱歌曲,演员都必须以最放松的姿态进行演奏和演唱。

整体来看,小提琴的持琴、持弓都要放松,不能太过用力,确保手、臂、手指关节等处于自然弯曲的状态。

同时,演奏者心理也需放松,能够自由调节呼吸和肌肉状态。

这样,不但容易得到比较准确的音准,而且可以提高音色。

具体来看,尽管我们明白放松的重要性,然而在演奏过程中是很难从头保持到尾的。

相比较而言右手的放松似乎要容易一些,而左手由于其指板短小,精密度太高等原因不易放松。

所以,演奏者务必保持左右手的平衡放松状态,达到最佳演奏效果。

而我们知道,小提琴通过左手按弦来改变音的高低,因此,左手的指法、换把、揉弦等等对小提琴音准有着直接的影响。

小提琴的指板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把位越高,同样音程之间的距离就会越小,这对演奏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在演奏高音时,很多演奏者会觉得难以控制,左手稍微移动了一点点手指便会感觉音准错的离谱。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慢练中不断微调手指的位置,找到最终正确的音准。

同时,右手应该加大控制力度,尽量发出完美的音色,尤其不应该因为害怕拉不准而导致不敢发力,声音变虚,含糊其辞。

这些都可以通过慢练,不断体会高音的左手位置,右手力度等方法,从而克服高音技术的演奏障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同时也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在古典和浪漫音乐时期的过渡与融合。

通过分析这首协奏曲中的古典与浪漫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音乐的深远影响。

首先来看这首协奏曲中的古典特点。

古典音乐的特点在于其清晰明了的结构,对称的形式和古典时期的音乐语言。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展现了典型的古典音乐风格,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变奏,严谨的构思和清晰的音乐结构。

协奏曲的开始处即展现了古典音乐的特点,由管弦乐团奏出的乐想是非常清晰、简洁而明了的,这与古典音乐追求对称、整齐的特点相符。

乐章中的旋律变奏也是古典音乐的经典手法,在乐章中不断出现对主题的展开和发展,同时在整个乐章中也充分展现了对称的结构。

这首协奏曲也展现了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虽然在创作时期被归类为古典时期,但这首协奏曲中展现出了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变革与创新。

首先是在旋律和和声上,贝多芬在这首协奏曲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才华,旋律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激昂激情,不再受制于古典音乐中的规范和条条框框。

在表达情感上,贝多芬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再像古典时期的音乐那样侧重于客观外在的表现。

因此在协奏曲中可以听到贝多芬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点。

这首协奏曲还展现了贝多芬对器乐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变革。

在古典时期,协奏曲是一种典型的器乐独奏曲形式,有着固定的结构和风格特点。

而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对协奏曲形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创造了更加富有戏剧性和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

在协奏曲中,小提琴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非常巧妙,既有独奏家的展示和发挥,又与管弦乐团相互呼应,从而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贝多芬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运用也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和独特性。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
章为例
白旭
【摘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闪亮的明星镶嵌在了遥远的夜空中,他的名字叫做——贝多芬。

本文主要从贝多芬的生平、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方面展开论述,揭开作品的神秘面纱,还原真实的贝多芬,让贝多芬的名字在璀璨的星河中更加熠熠生辉。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00)021
【总页数】1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在他57年的艺术创作旅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例如管弦乐作品、钢琴奏鸣曲、交响曲等。

他于1781年跟随老师开始学习钢琴作曲以及小提琴等,并且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期间他获悉了母亲的死讯又回到了波恩并一直照顾家里直至父亲去世。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的作品大多倡导了平等、民主、博爱的精神,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家们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被人们称为“乐圣”。

二、乐曲曲式结构分析——以第一乐章为例
(一)呈示部部分。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主义元素。

在将介绍这首协奏曲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背景。

在正文中,将分析贝多芬作品中体现的古典元素,如对称性、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以及浪漫元素,如个性化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和变化的节奏。

在结论中将探讨古典与浪漫主义在这首作品中是如何相互结合,创造出独特而有力的音乐效果。

通过对这首协奏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作为音乐大师所展现出的风格与成就。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古典元素、浪漫元素、结合、音乐、作曲家、乐章1. 引言1.1 介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其中最为出名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这个乐章以D大调写就,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展现了贝多芬在作曲过程中对于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精湛掌握。

曲子的开头就展示了小提琴和钢琴的对话,交相呼应,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材料的运用能力。

整个乐章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展现了古典主义对于形式的追求。

贝多芬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了浪漫主义的元素,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在旋律方面,贝多芬创造出了富有感情的音乐语言,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打动了听众的心灵。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瞩目,在今天仍然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1.2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背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音乐史上两种重要的艺术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18世纪和19世纪音乐的主导趋势。

古典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终结,它强调对称、规则和秩序,追求一种理性、优美和完美的音乐形式。

迪特斯多夫《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迪特斯多夫《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迪特斯多夫《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迪特斯多夫的《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是低音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是低音提琴家们广泛演奏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曲目结构、乐曲特点、演奏技巧等方面对该曲进行分析。

一、曲目结构《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的曲目结构如下:1.第一乐章:Allegro molto moderato2.第二乐章:Scherzo. Vivace3.第三乐章:Adagio4.第四乐章:Allegro moderato该曲四个乐章均为标准的协奏曲结构,第一乐章是快板,展示了独奏乐器的技术功底,第二乐章是舞曲,具有明快的节奏感,第三乐章是慢板,表现了乐曲的深远内涵,第四乐章是快板,展示了独奏和管弦乐队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二、乐曲特点《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是一首优雅而富有表现力的协奏曲,其乐曲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富有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对话性的作品,强调了低音提琴的表现力和音乐表达能力;2.乐曲以D大调为基调,旋律优美、和谐而充满力量感;3.乐曲采用了各种常见的协奏曲形式和曲式,显示了迪特斯多夫对于协奏曲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4.音乐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交响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情感的表现都十分出色。

三、演奏技巧作为低音提琴演奏者,要演奏好《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需要具备以下技巧:1.准确、稳定的指法:低音提琴的音域较低,演奏时需要掌握准确、稳定的指法,确保音准和音色的稳定性;2.丰富的音色变化:低音提琴在演奏中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音色,需要掌握弓法、左手技巧和音色控制等方面的技巧,使音色丰富多变;3.准确的节奏掌控:该曲节奏感较强,需要低音提琴演奏者精确掌握节奏,并且与管弦乐队紧密配合;4.优美的音乐表达:除了基本技巧,低音提琴演奏者需要掌握良好的音乐表达能力,以表现乐曲内涵和情感。

四、总结迪特斯多夫的《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曲式完整、像征繁荣昌盛的低音提琴协奏曲,适合低音提琴演奏者演奏。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融合了古典与浪漫两种音乐风格,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这部作品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充分理解和对音乐语言的独特塑造,给人们带来了音乐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对贝多芬的古典和浪漫风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的生平和音乐风格。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音乐家,他对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都有重要贡献,被誉为“古典乐的最后一位大师”和“浪漫乐的先驱”。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深受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的影响,他早期的作品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后期的作品则呈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是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贝多芬在古典和浪漫两种音乐风格上的独特魅力。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前奏部分就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古典风格。

这个前奏部分缓慢而庄重,整个乐章以严肃的基调开始,小提琴和交响乐团相互呼应着,音乐的韵律感和对位法的运用使整个乐章显得庄重而优雅。

这种古典风格的特点在旋律上体现为清晰、简洁,和声上体现为规范、稳重。

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用音乐语言展现了他对古典风格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创作技巧,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充分掌握和对音乐语言的丰富运用。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和浪漫音乐风格展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大师的丰富创作才华和独特思想情感。

贝多芬通过对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创作出了一部既富有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又充满浪漫主义的音乐情感。

这部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人探讨古典和浪漫音乐风格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范本。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对音乐语言的丰富塑造,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古典与浪漫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意义。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古典与浪漫两种音乐风格的完美结合,这首作品既继承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清晰结构和优美旋律,又融入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激情和个性化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部作品中古典与浪漫音乐特征的体现,以及贝多芬如何巧妙地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

我们来谈谈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古典音乐特征。

古典时期的音乐追求清晰的组织结构和对称的形式,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和对位法的运用。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古典音乐的特征。

整个乐章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部分,快板部分以明快的旋律和对位法为主要特征,展现出古典时期音乐的活泼和优雅;而慢板部分则以柔和的旋律和流畅的和声为主要特征,展现出古典时期音乐的内省和情感。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还运用了古典音乐中常见的主题变奏形式。

这种形式要求对主题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重新呈现,以丰富乐曲的内容和结构。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形式,通过不同的乐音组合和变化,使主题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音乐性格,使整个乐章更加富于变化和张力。

这部作品也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和情感的丰富性,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和表现。

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深沉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表达。

尤其是在慢板部分,贝多芬通过细腻的音乐动机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使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贝多芬内心的声音和情感的交汇。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还运用了许多浪漫主义音乐的技巧,如自由的和声处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丰富的音乐色彩等。

这些技巧使得整个乐章更加富有激情和个性化,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强烈表现力和自由创造性。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1739.5.12 ~ 1813.8.20),18世纪出生于捷克北部城市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却是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的一位重要且同样有名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音乐大师。

地地道道的捷克籍作曲家,活跃于维也纳音乐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 1739-1799)的学生,他的许多作品受到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称颂。

万哈尔共作有约73首交响曲,是18世纪的主要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据记载,在1774年,35岁的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曾与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以及42岁的海顿、18岁的莫扎特,这四位当时维也纳著名的音乐家在一起演奏一首由莫扎特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海顿和迪特斯多夫演奏小提琴,莫扎特演奏中提琴,万哈尔演奏大提琴。

据这个事件的记录者,爱尔兰男高音歌唱家、作曲家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 ,1762.12.25-1826.10.9. )的叙述,他们都拉的很好,但是在一起演奏却并不卓著,不过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音乐风格,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经典形象。

万哈尔的音乐作品,风格和大多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样旋律优美,积极向上,充满了正面的精神和美好的旋律,集技巧与睿智于一体,为世人所接受。

下面链接可欣赏博若·帕拉季克、鲁伊斯(Edicson Ruiz)演奏版本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牛鑫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海顿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为音乐技法为线索,通过从音乐技法以及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与归纳出海顿鲜明的作曲技法特征,力求管窥出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结合音乐学、美学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海顿的音乐创作风格,抛砖引玉,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对海顿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1809年5月31日猝死于维也纳,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因此常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生活的年代,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

海顿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主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

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

他人生整个创作的转折点是18世纪70年代,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

在1766年到1770年间,海顿经过了一个“浪漫主义激变”时期,而且受当时德国主义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 的影响。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海顿一生共创作了 6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五十八六十二,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从《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炫技性

从《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炫技性

从《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炫技性
《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古典时期协奏曲,旋律清晰明朗,结构紧凑。

虽然作品中有不少炫技性的技巧和华丽的乐句,但这些并非炫耀技巧而是为了服务于作品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

在第一乐章中,大提琴独奏部分的技巧非常丰富。

开头的第一个主题即包含了多次快速的音阶和跨弦,展现出大提琴的技巧性。

接下来的第二个主题则通过大提琴的柔美和歌唱性演绎出协奏曲中的浪漫情感。

而在乐曲中段的过渡部分,大提琴演奏出一段快速的琶音,伴随着交响乐队的强烈节奏,构成了令人惊艳的音乐高潮。

总的来说,在《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炫技性的技巧在服务于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展现出大提琴演奏的风采和技巧水平。

W.F.巴赫的历史贡献以他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W.F.巴赫的历史贡献以他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W.F.巴赫的历史贡献以他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W.F.巴赫是一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在其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被人们称赞为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被认为是他作品中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精神。

我们来了解一下巴赫的生平和他对音乐的贡献。

W.F.巴赫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而他的兄弟也都成为了音乐家。

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很早就展现出了音乐天赋。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接受了包括约翰·西巴尔德·巴赫在内的多位著名音乐家的指导,这些教育使得他对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巴赫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备受赞誉。

他的音乐作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以及管弦乐等多种形式,其风格丰富多样,既有宗教音乐的庄严肃穆,也有室内乐的轻盈欢快。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很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他的音乐成为了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之一。

他还对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后世的音乐家们树立了榜样。

《D大调奏鸣曲》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其第一乐章更是被誉为巴洛克音乐的杰作。

这首奏鸣曲展现了巴赫音乐作品的精华,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精神。

这首奏鸣曲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严谨,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展现了巴赫的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

这首奏鸣曲的演奏要求很高,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展现了巴赫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追求和创新。

这首奏鸣曲展现了巴赫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索和创新,为后世的音乐家们树立了榜样。

巴赫的音乐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其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

他的音乐成为了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之一,影响着后世数百年的音乐创作。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为当时的音乐界带来新的风貌和风格,更是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浅析
摘要:本文从演奏学习角度,通过不断练习找出这首曲子的技术难点、音乐处理难点,如运弓方向、弓子在琴弦的触弦点、弓段的分配、乐曲强弱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右手手腕的使用等问题,并以本人的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的练习方法、处理方法都做了解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希望对以后的学习及演奏能带来更大启发。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Baptist
Vanhal
f1 739,5.12-1813,8,20),是出生于18世纪捷克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人们不是闻名于耳,但是他却是一位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且同样有名的音乐大师、作曲家,活跃于当时维也纳音乐界。

1760年,受到伯爵夫人Schaffgotsch的赞赏,把万哈尔带到了维也纳,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yonDi~ersdoff)继续学习音乐。

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有的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从事低音提琴演奏、学习的人,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可谓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低音提琴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万哈尔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包含了交响乐、室内乐、重奏,和乐器独奏等,但是为低音提琴所创作的只有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谓是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经常在低音提琴音乐会上被大师们演奏。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1:Moderato Allegro;ll:adagio;lll:Alle-gro Moderato,这三个乐章把低音提琴快与慢之间音响效果变化,低音提琴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变化,尤其是将泛音音区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乐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用了维也纳大三和弦为主基调,主题明确,和声效果饱满稳定,旋律优美。

本文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并以在第一乐章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来做解决:谱例1
一、呈示部
乐曲由20小节的歌唱性主题引子引入,呈示部一开始就由主和弦发展开来,在对谱例1的演奏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就是,像这种古典主义的音乐,对比显得非常的重要,强弱之间的对比、连弓法与顿弓法之间的对比,不同触弦点之间的对比等,在接触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时候,我发现在古典音乐中对强弱之间的要求非常严格,fff、ff、f、mf、p、PP、mp都有着很明确的要求,我发现在平时的演奏中要特别的注意,像此曲是四拍子,有着很工整结构(强、弱、次强、弱),在练习时首先要有这种清晰地概念,心中有着强拍弱拍的意识,这样在演奏时才
不会把节奏弄乱,不会把曲子的流动性弄乱,也有助于我们稳定演奏的速度。

乐句之间的对比,像这份谱例1中对于力度符号的标记很少,除了连线与顿音的区别外,那我们怎么才能拉出不一样的感觉呢?首先我从谱例21主题旋律的进入到第26小节开始,做多一点的渐强,到28小节做渐弱,然后再从29小节弱起做渐强到31小节,也就是一直到这一乐句的结束。

同时要注意的是,随着从弱到强的变化,弓子也应该是越拉越长,弓速越来越快(弓速越快琴弦震动越快),弓压逐渐加强(弓压越大琴弦震动幅度越大)并且弓子应该慢慢的从指板处移向琴马处,反之也是一样。

下面我就来说说原因:(1)从26小节到28小节是一个上行音节到下行音节的过程,从听觉效果上来说由于是从低音到高音,我们首先会有从弱到强的自然感觉,反之会有从强变弱的感觉。

再加上我们弓速和弓压的不断的变化,强时触弦点靠近琴码,弓速变快,弓压变强,工具变长,弱时反之的方法。

就能做出很明显的强弱对比。

从29小节开始就是一个完全的上行音节,根据音的自然走向(由低到高),所以我们演奏时应由弱到强。

而且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我发现这样演奏及处理方法都是可行的。

谱例2
谱例2是呈示部的再发展,在这一段中又出现新的问题,(1)保留指的运用,这个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因为在所有的弦乐器中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低音提琴的琴弦又粗又硬,发音慢等原因,保留指对低音提琴的演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37小节,这看似简单的旋律如果用低音提琴来演奏,可是不简单,首先如果采用都在G弦上演奏的话,每一个音都要换一次把位,这在这首曲子的速度要求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左手会跟不上换把的速度,但是我们发现第七把位上可以不换把位的演奏这几个音,这就是弦乐中所指的横把位,在横把位演奏时我们要注意,需尽量的提前做好下一个音的演奏准备,也就是要用好这个横把位的保留指法(保留指法有很多种,宗旨就是尽量减少换把和减少手指的动作)我在谱例2中第37小节就用了同时用手指压住三个音的保留指法,这样大大减轻了左手换指的负担,也减轻了要不断换弦的右手运弓压力,帮助了左右手的协调。

(2)扩展指法的运用。

例如在谱例2中的第39小节,这个小节出现了(G B D)这三个音,这三个音占了低音提琴一个半的把位距离,在演奏中虽然可以用不断的换把来解决,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演奏会出现许多杂音,同时会增加左手音准的负担,还有可能影响到演奏的速度等,是很笨的一种演奏方法,经过自己平时的练习演奏经验,决定在这里使用扩展指法,顾名思义,扩展指法就是有意识的打开手指之间的距离,以增加手指在把位中的长度,从而使手指能控制一个半把位的音区,经过尽量的打开手指,适应这种指法的练习,我能够轻松的演奏39小节了。

虽然扩展指法能使我们走很多的捷径,但它也受很多限制比如说1)手小的人不能用2)有时手指没有完全打开,导致要扩展的那个音偏低3)需要左手手指有力量等。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

所以平时我们要养成练习保留指发和扩展指法的习惯和概念。

谱例3
从第63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展开部分第一主题变奏,与乐曲的开头相比
较,音整个提高了五度,在这里的演奏处理上面,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来演奏,虽然看起来两段之间没有任何表情和力度记号变化,但是力度、表情的变化与音的高低变化是相呼应的,之所以在这里要提高五度,更是为了强调主题旋律,力度的增加便可以直接表现这点。

还需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力度增加了,但是也要注意弱音的存在,就比如是四拍子本身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等。

另外,如果想要处理好这两段之间的对比或者是传承关系,对弓子的处理也很重要,在弱拍时弓速不宜太快,弓段最好是在上弓段等等,同时揉弦的快慢也要注意,现在在低音提琴的高音区演奏时,由于高音比低音震动要快,更容易被听到,但是所需要的力量要比低音区多,所以揉弦的速度也应该相应的比低音区揉弦要快些,反之在低音区的演奏时,揉弦的速度也要稍缓一些,做好上述这些才能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保证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的完整动听。

谱例4
在这首低音提琴协奏曲中,会出现大段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4),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在拉的时候会出现杂音,开始我以为左手的问题,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以及一些资料的讲解,我在右手的运弓上面找到了原因,原来在用右手运弓时我的手腕的动作太多导致的,动作越多,出现杂音的概率就越大,要减少杂音的出现,就要有意识的去控制右手手腕,减少多余的手腕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适应这种方法后,换弓和换弦时所产生的杂音明显少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减少手腕运动,手臂也能够使用更多的用上力量,拉琴时的声音变大,变得浑厚。

接下来看下华彩的演奏:
华彩(Cadenza)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

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乐队通常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

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

这首D 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的华彩是由维也纳艺术教育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 根据此曲所改编创作乐段,40小节的华彩在整个乐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这段华彩也把低音提琴的魅力,独奏性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习演奏这段华彩时我碰到了些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双音的使用。

低音提琴是以四度为标准的定弦方法,这点和小提琴等弦乐器有着很大区别,在横把位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双音在低音提琴的古典曲目中并不多见,这首协奏曲的华彩是由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所写的,其中用了很多的双音来展示(谱例5),这些双音无疑增加了华彩的演奏难度,但是同时更加展示了低音提琴这门乐器的神奇。

练习双音,需要娴熟的保留指技巧和横把位音概念,还有良好的和声音响概念,以及有力的手指,良好的音准,这些都是拉好双音的前提,然后开始练习在拉出双音的时候换把,慢慢的加强双音换把的准确性。

谱例5
音乐性
这段华彩运用了非凡的演奏技巧,同时又始终与主题紧密相联系,又因为是大师级演奏家所创作的华彩,所以在技巧、力度符号、表情符号、弓法、指法等,都做了很细致的标记和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不仅要把技巧学会,在音乐等方面的处理上也很重要,我们对华彩中每一个符号的要求都要理解,华彩是整首乐曲的再次升华,我们只有把音乐和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的真正精髓。

这首乐曲是低音提琴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生动,富有活力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向了那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展现绚丽技巧的华彩又让我们看到了低音提琴的另一面,激情、厚重、动听等,通过学习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使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使自己对低音提琴艺术、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