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的变化》教学背景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关于沉浮的变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变化原理,探究物体密度与水密度之间的关系。
针对本次教学,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水、砖头、木块、篮球和塑料球。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变化原理;2.探究物体密度与水密度之间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4.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探究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观察与比较在讲解物体浮沉变化原理前,先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教师拿出砖头、木块、篮球和塑料球,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有何不同,并让学生尝试对这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加以总结。
第二步:测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手持一块砖头,感受它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感受一下篮球和塑料球的重量。
让学生描述一下它们的不同点。
接着,让学生发现将这些物体放在水中时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在水中的重量变化加以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三步:分析与推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砖头、木块、篮球和塑料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推断出水的密度似乎比它们的密度要大。
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物体能在水中浮起来或下沉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原理与物体的密度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四步:实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将水和不同物体放在一起,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记录自己的发现。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尝试在水中加盐或糖水等其它添加物品,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有何变化。
第五步: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将本次实验的结果及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实验或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变化原理,探究了物体密度与水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内容简要说明:本课教材“沉和浮”的认知水平应达到:1.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才有关系:物体重的沉下去,轻的浮上来。
2.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体积)才有关系:物体大的浮上来,小的沉下去。
3.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多少相同)的轻重有关系:物体在轻的液体中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浮上来。
本课教材“沉与浮”的认知水平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沉浮变化的外在的现象规律。
而隐含在教材中的物质密度、比重、物体的重力、浮力等是物体沉浮内在的科学概念乃至于引力平衡的科学原理都是学生后继学习探究的内容。
不要在此出现上述的科学概念名词、术语。
也不去主动引导学生用“同体积”的液体与固体去比较轻重。
教学目标:1.经历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3.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录像、CAI课件、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生鸡蛋、盐水、塑料杯、等。
课型:科学探究实验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播录像:潜水艇在水中浮和沉2.学生观察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4.学生讨论并交流。
(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办法:1.小组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塑料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改变物体的重量)(1)请同学们打开红色盒,将三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第一个瓶是空的、第二个瓶里装少量水、第三个瓶装满水)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描述塑料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漂浮在水中;塑料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沉与浮
∵木块漂浮
∴F浮=G物=1.2N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F浮=G物
V排=
F浮
液g
1.2N 103kg/ cm3 10N
/ kg
1.2104 m3
120cm3
V露=V物-V排=200cm3:120cm3=80cm3
专题四 漂浮
1、密度计在水和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哪一个大? 放在煤油中液面在密度计的刻线A点,放在水中水 面在密度计A点的上方还是下方?
2、地球上有一个死海,在那里人可以躺在海面上 看报。假定人的平均密度与纯水的密度相当,要使 浸入海水中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体积浮出水面,那么 死海海水的密度约是多少?
3、有一杯水,水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块全部融 化后,杯中水面的位置将?
{实验与思考}
(A)
漂浮
(B)
悬浮
(C)
下沉
(D)
上浮
F浮 >G 物
物体上浮
F浮 =G 物
物体悬浮或漂浮
F浮 <G 物 物体下沉
练习
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 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 多少? 解:F浮= G - F
=1N- 0.87N
=0.13N
解:F浮=G排=2N 2、一物体浸入水中排开了1000cm3水,求受的浮力多大?
解:v排=1000cm3=10-3m3
ρ m排= 液V排=1x103kg/m3x10-3m3=1kg
F浮=G排= m排g=1kgx10N/kg=10N
3、质量为540g的铝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当它浸没在
酒精,所受的浮力?(ρ铝=2.7g/cm3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沉浮的变化》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沉浮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沉浮现象2.能够简单分辨物品是否会沉浮在水中3.能够简单探究物品沉浮的规律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个大的透明盆子2.准备一些各种材质、大小、形状的物品,例如鸭子玩具,橡皮泥球等(注意要有些物品是会沉的,有些物品是会漂的)3.视频:“沉浮的变化”(如有条件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制作自己的视频)4.讲解卡片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将透明盆子中的水倒出,并询问学生它们是否知道水中会有一些物体浮起来,一些物体会下沉。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丢进一些物品,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规律可循,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察觉规律呢?2. 视频观看播放“沉浮的变化”视频,让学生观看他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被解答。
提醒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的表现,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东西会沉,一些东西会浮。
并且好奇一些特殊物品是否也会浮。
3. 实践探究让学生用所准备的物品在盆子中实践探究,简单分辨物品是否会沉浮在水中,并观察物品沉浮的规律。
可以引发学生对沉浮规律的探究思路,例如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会对物品的浮沉产生影响。
4. 总结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实践结果,总结探究的规律,在总结讨论中学生应回答出两个问题:1.有些不同物品沉浮表现的规律是什么?2.这些规律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5. 拓展练习教师发给学生讲解卡片,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品浮力和沉降的规律,深层次学生需要阅读卡片后自主回答问题。
可以让学生自制物品进行探究。
当然还可以玩玩有趣好玩的组合拼接游戏,集中训练学生思维,手眼协调与沉浮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在实践探究环节中考察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2.在交流讨论环节中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
3.在拓展练习中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实践探究可谓是一环扣一环,环节之间衔接紧密。
出题人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收获教学启示,丰解备思路,准备材料,完善组织,组了一趟令人留念的科普之旅。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通用10篇)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应是与时俱进的。
下面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篇1活动目的: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一、导入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二、试验:沉与浮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
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 ”(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改变物体沉浮实验
1.该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可不涉及具体的浮力大小的比较。
备
注
该实验还可以用一空玻璃瓶来做,可通过瓶中有空气(盖子)与无空气作比较,但据此不易看出与体积的联系,可提示此装置在水中占据的水的空间来作比较,进而引入到与体积的关系上。
小学科学实验详解
实验名称
改变物体沉浮实验
实验类别
演示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
橡皮泥、水槽、水、铝片、牙膏皮等。
实
验
步
骤
实验一: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1.将一团橡皮泥放在水中,观察它的沉与浮。
2.将该团橡皮泥做成船形,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3.思考观察到的现象(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实验二: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以牙膏皮作实验,观开撑成筒状,再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4.思考:在此过程中,牙膏皮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5.讨论交流。
6.再以铝片做实验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10.4沉与浮课件
练习2:小明准备用空矿泉水瓶做一个“救生衣”。已知小明的 质量是50kg,身体平均密度约等于水的密度,为确保安全至少 他的头部要露出水面,头部的体积约占身体总体积的1/10。( 不计空矿泉水瓶的质量和塑料的体积) (1)求小明头部的体积。 (2)请你帮小明计算一下,制作“救生衣” 需要多少个图示的空矿泉水瓶。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V排=V物
F浮
浮力:F浮=ρ液V排g
重力:G物=ρ物V物g
G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
(1)若ρ液>ρ物,则F浮>G ,上浮至漂浮 (2)若ρ液=ρ物,则F浮=G,悬浮在液体中任意位置 (3)若ρ液<ρ物,则F浮<G,下沉至底部
讨论:水中生物是怎样实现浮与沉的?
求:(1)物块受到的浮力;Fra bibliotekN 00
11
22
(2)物块浸在水中的体积。
33 44 55
练习7:水平桌面上有一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容器底有一个质量为
132g、体积120cm3的小球,如图甲所示(ρ水=1.0×103kg/m3,g=10N/kg )
(1)向容器中注入质量为1.6kg的 水时,水深13cm,如图乙所示,
13cm
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甲
乙
丙
(2)再向容器中慢慢加入适量盐并搅拌,直到小球悬浮为止,如图丙所
示,求此时盐水的密度ρ1; (3)继续向容器中加盐并搅拌,某时刻小球静止,将密度计放入盐水中
,测得盐水的密度ρ2=1.2×103kg/m3,求小球浸入盐水的体积。
F浮>G,上浮至漂浮
浸没在液体中 的物体沉与浮 的判断方法
(2)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
S
h1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大班科学沉浮的改变教案1活动目标:1、探究物体由浮变沉、由沉变浮的方法。
2、知道转变物体外形、借助漂移物、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预备:1、金鱼缸5个。
2、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活动过程:一、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玩具吗?你们的玩具一般会装在哪儿呢?有个小女孩,和你们一样也有很多玩具,他喜爱把玩具装在玩具盒里,有一天她抱着心爱的玩具盒经过小河边,被一条小鱼看见了,小鱼忙叫住小女孩说:“小姐姐,你手里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小女孩说:“是我平常爱玩的玩具呀,有利有许多呢?”提问:孩子们,小女孩玩具盒里的玩具就在你们桌上的篓子里,请一个孩子告知我,她的盒子里有些什么玩具?〔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师:小鱼听说小女孩有这么多玩具很倾慕,于是请求道:“小姐姐,能把你的这些玩具借我带回家玩玩吗?”小女孩惊异的说“你的家住在河底下,这些玩具你怎么带回家呀?小鱼紧跟着说:“你把这些玩具放到水里,它们会沉到水底的。
”小女孩迷惑的问:“真的吗?”提问:孩子们这些物品放到水里真的会沉到水底吗?〔个别回答〕二、观测物体的沉浮提问:刚才都是你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猜的对不对呢?〔做试验〕师:好,现在请你们将篓子里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到鱼缸里,然后观测结果。
〔幼儿操作〕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品是沉到水底的?哪些没有沉到水底的?它们在水里是什么现象?〔浮起来〕三、探究如何使水面上物品沉到水底师:小鱼看到橡皮泥、磁铁—————沉到了水底特别快乐,可是发觉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沉下去有很绝望,她再次请求着小女孩:“小姐姐,你能不能再想想方法让那些浮在水面的玩具也沉到水底呀?我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肯定将全部玩具还给你,小女孩站在小河边苦思冥想了起来。
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援助小女孩一起想想方法吗?师:下面请你们一组一组的相互商量一下,想到方法后就动手试一试,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嘉奖他们一张小贴画。
探究科学:深入学习《沉浮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
探究科学:深入学习《沉浮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
一、教案内容和结构介绍《沉浮的变化》这份大班科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科学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培养好奇心,探究物体的沉浮规律,加深对科学实验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2.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设计得非常清晰,分为“热身阶段”、“示范实验阶段”、“互动探究阶段”和“反思点拨阶段”四个部分。
(1)热身阶段先通过教具、图片等形式,让孩子们对沉浮的概念和现象有个简单的了解,引导他们的好奇心。
(2)示范实验阶段老师会利用废物利用等形式,为孩子们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尽量让他们身临其境,参与实验。
比如,让孩子们在清洁用品瓶内加水、加少量食盐,观察盐的重量对沉浮的影响。
在实验中,老师会适当提问,带领孩子们进行探询。
(3)互动探究阶段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感受沉浮变化。
例如,让孩子们分别在杯子中投入不同大小的木块,看看哪个木块会沉下来。
或者让孩子们体验用纸张将小书包浮在水面上,再给小书包加上书本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4)反思点拨阶段在本阶段,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回顾刚才的实验过程,自我检查探究中有没有疑问或者新的发现、体验。
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同时,根据孩子们实验结果,系统地总结归纳什么因素影响物体沉浮,帮助孩子们探究根本规律。
3.教案评价整个教案设计很有新意,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切身体验。
实验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有趣,新奇,能够深入探究物体沉降现象的原因和探讨沉浮的变化规律,探讨和总结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在科学探索方面的发展。
二、学前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学前研究工作,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探究需求,科学教育适宜的教具和示范实验,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学前研究中,老师要深入了解教案的课程准备,准备好教具、实验物资和科学实验示范制作,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
2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
研究物体的,为什么 有的浮在在水 面而有的却沉 入水底?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一、会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与运动关系判断 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实验一
将乒乓球放入水中
上浮—漂浮
实验二
将铜块放入水中
下沉—沉底
实验三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
悬浮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
G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
G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
G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 物体将下沉,最终沉底。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
上浮
F浮=G物 悬浮
漂浮 F浮=G物
F浮<G物
下沉
沉底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V排 =V物 F浮= ρ液 gv排 G物=m物g= ρ物gv物
F浮>G物 物 液
F浮=G物
物 液
F浮<G物 物 液
上浮
F浮
悬浮
F浮
下沉
F浮
G
G
G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 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则小 木块受到的浮力F木 __<____大石块受到的浮力F石;小 木块受到的浮力F木 ___>___G木;大石块受到的浮力F 石 ___<___G石.(填“<”“=”“>”)
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
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在浮力液体中,物体体重和浮力之间的平衡是决定物体是否沉浮的关键因素。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除的液体的重量。
如果物体的重量小于等于排除的液体的重量,它就会浮起来,反之则会沉没。
第一次了解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是在小时候的游泳课上。
老师告诉我们,身体在水中会感受到浮力,因为水会对身体施加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感觉轻盈。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浮力大于身体的重量,使得我们能够浮在水面上。
但是,浮力的大小并不只受物体的密度影响,还受到物体的形状和液体的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以船为例,船的形状使得它的密度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浮在水中。
同时,船的体积较大,排除的水的重量也比较大,从而产生的浮力足以支撑船的重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的现象。
例如,一个扎气球的玩具在未扎气之前会浮在水中,因为气球的形状使得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而当我们扎了气球之后,气球会沉下去,因为扎气球之后,气体被排除,减小了浮力的大小。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对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进行研究也有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设计船只和潜水艇时,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密度,以确保它们能够在液体中浮起或者沉没。
此外,在油田开发中,石油的浮力也被用来推动油井中的石油上升到地面。
这些应用都是基于对浮力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利用。
总结一下,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是由物体的密度、形状以及液体的密度等因素决定的。
在浮力液体中,物体的轻盈感受和它的浮沉状态息息相关。
通过对浮力原理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浮力液体中的轻盈与浮沉现象。
《沉与浮》中班教案及反思8篇
《沉与浮》中班教案及反思8篇教案是老师为了把握课堂节奏提前起草的文字报告,教案在制订的过程中,你们肯定要留意创新教学方法。
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沉与浮》中班教案及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沉与浮》中班教案及反思1活动目标:1.通过玩水,发觉有的材料能浮在水面上,有的材料能沉在水里。
2.在玩水进展幼儿对操作的爱好。
3.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观看发觉现象,并能以实证讨论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试验的乐趣。
活动预备:盛水的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内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铁夹子、木夹子等)活动过程:1.介绍各种材料,引起幼儿的操作爱好。
提问:小伴侣很喜爱玩水,这儿有几盆水,每人还有一个小筐,小筐里有很多东西,你们一样一样地把它们放入水里玩玩,看看会怎么样?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观看幼儿的表现,并引导幼儿边玩边说说自己的发觉。
[(不同的材料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活动建议:活动连续进行,当孩子发觉材料的沉与浮后,再请幼儿将会沉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将能浮起来的材料归类放在一起。
活动反思:1.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大胆尝试,观看物体的沉出现象。
2.在活动中供应了相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意了中班孩子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加了活动的目的性。
4.试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确定。
《沉与浮》中班教案及反思2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看发觉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进展比较、观看力量。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看记录。
3、体验沉浮嬉戏的乐趣,情愿乐观表达自己的发觉。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进展动手观看力、操作力量,把握简洁的试验记录方法。
活动预备:积木(木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玻璃珠、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反思:1、事先没有明确“浮现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试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科学活动沉与浮反思
科学活动沉与浮反思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而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沉与浮的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科学活动中的沉与浮,并进行深入反思。
一、沉与浮的概念及原理沉与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也是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而该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等于其自身的重量。
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则物体会沉入液体。
二、科学活动中的沉与浮在科学实验中,沉与浮通常与密度、体积、形状等因素有关。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盐水的浓度来控制物体的浮沉状态;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来观察其在液体中的浮力变化。
沉与浮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物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性质以及力学规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并探究其中涉及的关键因素。
三、沉与浮反思科学活动中的沉与浮不仅仅是物理现象的表象,更是让我们思考的一个窗口。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沉与浮告诉我们物体的性质是多样的。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密度、体积和形状,因此在液体中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这提醒我们要客观看待事物,不要因为某一方面的表现而片面地评判其全貌。
其次,沉与浮告诉我们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成正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力学定律。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规律和联系,通过抓住本质,来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
最后,沉与浮反映了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而可靠的信息,从而推导出科学规律。
科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科学活动中的沉与浮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寻科学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2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2 改变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或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
2.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和实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实验。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并解释物体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状态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原理。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水槽、水、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小船模型(可装重物)、盐、量杯、搅拌棒等。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有些物体会沉在水底,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那么,我们能否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可能的改变方法。
2. 新课学习•实验一:改变物体的重量•演示使用橡皮泥制作小船模型,并逐渐增加小船上的重物,观察小船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船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之一:改变物体的重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演示将小石块放入水中,然后逐渐将小石块压入水中,观察小石块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石块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之二:改变排开水的体积。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三:改变水的密度•演示在水中加入盐并搅拌,观察小木块在盐水中的沉浮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小木块在盐水中沉浮状态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水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各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不同方法和原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一、猜测活动: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幼儿科学课科技小制作PPT:沉与浮的变化
2. 把橡皮泥捏成小船状,放入水中,观察 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3. 把塑料立方块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 浮情况。
4. 用橡皮筋把绿色和黄色、绿色和红色的 塑料立方块分别捆绑在一起,观察它们的沉 浮情况。
5. 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搅拌溶化, 再观察塑料立方块的沉浮情况。
小结:
1. 物体浮沉条件 ⑴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 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⑵物体浮沉条件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的状态。
1. 将塑料杯中倒入半杯水,然后将橡皮泥 捏成块状放入杯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物体名称 塑料瓶 苹果 橡皮泥 树叶 螺丝钉 塑料尺 铅笔
预测在水中是浮
√
√ √ √
预测在水中是沉
√ √ √
√ √
橡皮泥 螺丝钉
钥匙
小石头
沉下去的物体
浮起来的物体
苹果 塑料瓶 树叶 铅笔 塑料尺子
橡皮泥的浮与沉
为什么橡皮泥捏成船形就不会沉下去了?
加盐后方块为什么会浮起来?
盐水选种 ——利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
沉与浮的变化
木头浮在水面
热带鱼在悬浮在水中。
海豚浮在水面上。
潜水艇可以在大海里 漂浮,悬浮,上升下潜
人在死海里漂浮, 悠闲的阅读
飞艇在空中可以自 由上升下降
热气球可以在空中 停留,上升,下潜
请你看看老师为你们 准备了什么什么?
请你猜一猜如果这些物 品放到水中会怎么样呢?
液体的密度 ρ液有关, ρ液越大, F浮浮力
越大。 ρ物< ρ液,物体上浮; ρ物> ρ液,物体下沉。
干瘪、虫蛀的种子 会上浮直至漂浮, 而饱满的种子下沉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沉浮变化》微教案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沉浮变化》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2.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物体(木块、塑料球、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水桶,水。
2.教具:图片、幻灯片、实物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引起幼儿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吗?”引导幼儿思考。
2.引导探究(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水桶中,请幼儿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表现,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这个物体在水里是会沉下去的,那个物体在水里是会浮起来的”。
通过这种实践观察,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3.实验活动(30分钟)教师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分发给小组,让幼儿自由探索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然后,教师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分享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不同材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例如:金属制品沉下去,塑料制品浮起来。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一起总结各个材质物体的沉浮规律,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继续展示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让幼儿预测并解释观察结果,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和观察思维。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请你们根据刚刚学到的沉浮规律,预测一下这个物体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四、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归纳和总结沉浮规律。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回答提问的方式来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次微教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并通过交流和归纳总结来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启蒙:初次接触《沉浮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
科学启蒙:初次接触《沉浮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观察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球,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两个球的重量是一样的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认为两个球的重量是一样的。
接着,我把两个球放入水中,发现一个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另一个球则会沉到水底。
孩子们对此非常好奇,向我提出了许多有关物体重量和浮力的问题。
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同样的重量却有不同的浮力”这一概念。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线下实验。
我提前准备了几个不同的物品,包括创意造型的小玩具、塑料瓶盖、橡皮泥等。
我要求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材质的浮力实验,在一个水箱里进行实验,探究物体沉浮的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不同物品的沉浮情况和物品的形态、材质、重量等均有关系。
除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物体沉浮的变化,我还教给他们简单的实验思路和实验过程的记录方法。
除了实验外,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好奇心。
为此,我在课堂上分享了许多涉及科学方面的有趣故事,如引力、世界大爆炸等。
同时,我也邀请了孩子们的父母一起来到课堂上分享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关于物质变化、化学反应等的有趣经历和见解。
这样,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知识,也在家庭中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在我的授课中,我认为与孩子的互动沟通至关重要。
我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以他们的视角出发,吸引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学习。
在课堂上,我会时不时地邀请孩子分享他们对于浮力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肯定他们的表现,另一方面为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提供了机会。
在我这次的授课中,《沉浮的变化》这个主题激发了孩子们对物质沉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实验和与家长的互动,他们逐渐理解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规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从学校和家庭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我相信,这样的科学启蒙教育,能够启迪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成就未来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浮沉与什么有关?
与物体密度有关吗? 铁钉在水中会下沉。 木头浮在水面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小钢朋铁友轮们船:也能漂浮在水面,为什么? 让它我改们变开了动什脑么筋,想使一钢想铁漂浮在水面?
神奇的死海
位于远东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死 海,任何人进入死海,都能漂浮在水面上
物体的沉与浮
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上? 钢铁轮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木头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铁钉会在水里下沉 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下吧
改变物体的平均密度,改变了物体所收的浮力
归 纳总结
实验二: 对比发现,原先下沉的黄绿组合 在水溶解1/4的食盐之后浮起来
对比发现,原先下沉的红绿组合在水溶 解2/4的食盐之后浮起来
改变溶液的密度,改变了物体所收的浮力
钢铁密度比水大,为什 铁钉在水中会下沉。 么轮船漂浮呢?
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时,ρ物是
物体的沉浮条件1:
物体的沉浮条件2:
物体的沉浮条件3:
F浮 G
F浮=G
悬浮
物体的沉浮条件4: F浮
G
漂浮
F浮= G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F浮
F浮
G
F浮>G 上浮
F浮
G
F浮=G 悬浮
G
F浮<G 下沉
F浮
G
F浮=G 漂浮
结论
⑴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
它所受到的 浮 力和 重 力的大小。
实验一
1
实验一
1
实验一
和之前的对比发现,红绿组合和黄绿组合都下沉了
1
实验二
1
实验二
¼ 的食用盐溶解,黄绿组合浮起来了
1
实验二
再溶解¼ 的食用后,红绿组合浮起来了
归 纳总结
实验一: 对比发现,原先绿色的小方块, 在和较重的黄色和红色方框捆绑 后下沉了 左边杯子中的 黄绿组合的浮力<自身的重力 红绿组合的浮力<自身的重力
⑵物体浮沉条件
实验序号
浮沉条件
受力图示
上浮
F浮>G
F浮
G
下沉
F浮<G
F浮
悬浮
F浮=G
F浮
G
G
漂浮
F浮=G
F浮
G
1.认识沉浮现象,学会受力分析
2.了解哪些因素影响物体的所受的浮 力
1
实验准备
1
实验一
为方便拍摄和观察,将塑料杯换成玻璃杯,步骤都是相同的
1
实验一
1
实验一
红色密度>黄色>水>绿色
1
物体的密度(平均密度),而不是构成该物 体的物质的密度
神奇的死海
死海海水的含盐量为普通海水的6倍,致使 人体受到的浮力要大于自身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