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弱势群体在建筑设计中人文关怀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弱势群体在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分析【摘要】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建筑师,首先必须熟悉了解弱势群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设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和设施;其次,应该了解他们的精神自尊方面的需求,在设计中满足他们“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站在被施舍者角度接受社会的照顾;最后应该考虑他们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体现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抛弃或被社会过分关注和保护的特殊群体。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建筑师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观察,才能用心去设计。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生理需求;社会交往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师应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 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
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
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
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
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
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
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
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 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
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
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
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
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
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
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 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
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
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
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 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
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
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
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
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
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
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
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
这种无拘束
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
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
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5 结束语
根据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建筑师的伦理价值观。
从研究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建筑设计领域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即如何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弱势群体身上,使其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融入社会生活,体现自尊和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永姣.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理探微[j].2003(3) : 82-83.[2]李自明.建筑公正和伦理—从伦理角度论建筑师的职能意识[j].中外建筑,2004(3) :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