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力 ,为思 维 的独 特性 ;四是 对某 种 思想 的细节 进行 深入 思考 的 能力 ,为思 维 的深入 性 ;五是 结
合两种 以上思想的能力 ,称为复合思维能力 ;六是不急 于完成工作 ,尽量寻找新方法的能力 ;
七是综合多种复杂因素的能力等等¨ 。结合建筑设计专业 的特点 ,就是注重培养学生 以下几 J
行 设计 答辩 ,鼓 励 学生 展示 自己 的设 计 ,表 达设 计观 点 、设计 思路 ,让 其他 同学进 行 评价 、讨 论 。这 一方 面 培养 了学 生表 达 自己的能力 ,一 方 面在 讨论 过程 中活 跃 了思维 ,开 阔 了眼界 ,弥
补了个人思维的缺陷。在我 国一些建筑院校还采用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 的方式来促进学生
之 问的相互 学 习 、相互 弥 补 ,取 得 了很好 的教 学 效果 。
( ) 个性 化 的教学 三
以往我国建筑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化 ,通常是按建筑类型、规模大小 、复杂程度从低 年级到高年级安排设计课题 ,每个学生都做着 同样的练 习。这种单一 的教学模式有一些弊端。 目前市场需要建筑专业人才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在设计构思上具有独创性 ,对市场有广泛的适 应 能力 。单一而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固化学生的思维 ,削弱 了对学生个性 的培养,不易适应 市 场 的需求 。所 以 ,我们 可 以在 教学 中选 取一 些 能发挥 学 生个 性 、兴趣 、不 同. 620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9 20)003 2 3 071 2(06 14 2- 7 0 0
2 世纪是一个迅猛发展的信息世纪,数字化 的生存方式 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改变 了人们 l 的生活。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 ,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面临挑战 ,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是我国建筑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动力。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题,这需要我们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建筑人才培养的特点。

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浅析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殷珊(南京三江学院建筑系)1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1)它是通过涵盖尽可能多的建筑类型,进行大量的假题假做重复训练,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及具体设计对策。

这无形中造成教师和学生过于依赖经验化的思维模式,当面对新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

(2)它是由任课教师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评判和改正的过程。

这容易使一些自主性差、缺乏自信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放弃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3)它比较注重建筑师自身设计能力的培养,几乎很少涉及在项目中与业主和使用者的合作,忽视设计前期工作,就设计做设计,从而使设计成了无源之水。

(4)它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产品,认为可以经由相同的操作把学生培养成按一定目标模式衡量的相似的合格产品。

2建立开放式教学组合模式2.1建立开放性专业大教室在学生方面,每个年级设计教室要固定,形成“家庭式”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评论,相互激励,这是建筑教育的鲜明特色。

对于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促以及交流程度的局限,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他们是建筑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还可能引发积极的“共生效应”。

另外还应在每个楼层各设有一间开放性大设计教室,供各个年级的学生混合学习使用,以促进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

这样,低年级学生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请教,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在观察低年级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自己当年所作的设计进行反思。

同时,从高年级抽调若干名成绩突出的学生负责控制整个建筑群风格和协调各建筑之间关系,并协同配合教师搞好教学管理工作。

2.2建立立体交叉的开放教学组合在教师方面,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新的体制以主讲教授为主,形成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基础教学岗位相结合的纵向教学梯队。

在纵向梯队的基础上,当课程设计中涉及到建筑技术、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问题时,打破教师专业界限,将相关知识专业的教师包括聘请执业建筑师、规划师等为兼职教师,组织到教学中来,共同指导学生,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各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和思路分析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和思路分析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2-0109-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4.2.0421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教学改革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天工开物之初,人类便从事着建筑活动。

建筑学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在我国传统社会,建筑学教育活动主要是工匠之间的代系传承为主,如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从小在师傅家里做学徒,跟师傅从事建筑图纸的绘制和建筑物的建造。

因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不同,工匠还分泥工、瓦工、木工等多种工种,传统建筑教育主要重视学徒建造技术的培养,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不太重视。

直到民国时期,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文化的影响,我国建筑学教育逐渐演变向系统化、国际化方向演变。

梁思成、杨廷宝、童寯、冯继忠等老一辈建筑师,师从欧美日建筑名师,不仅把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带入了国内,也把先进的建筑学课程教育体系引入国内。

如“布扎”体系(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包豪斯体系、德州骑警体系,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学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渐进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和通讯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建筑学在不断更新技术、创造奇迹,更新的设计理念、更生态的设计方法、更贴合实际的建筑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地完善发展[1]。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建筑学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切合时代需求,进行建筑学教学改革。

通过设计竞赛[2]、翻转课堂、实地调查、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新时代建筑学教育。

2设计竞赛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价值中国自恢复高考之后,建筑学设计竞赛便由《建筑师》等优秀杂志率先举办,如1981年、1982年和1985年《建筑师》杂志均举办了以“建筑师之家”“少年科学宫”为主题的设计竞赛,而其中获奖者,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77级),如崔恺、孟建民、汤桦、王伯伟、吴长福、王兴田、庄惟敏、周恺等,这些建筑师如今已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紧随其后的国内外设计竞赛获奖的建筑师,如张永和、张在元、吴钢、张瑛、朱培等,也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相应 的 ,我们应该基 于一定 的视角从建筑生成 的角度来分析 建筑形 成的原 因,即为什么设计师会 这样处理建筑 ,而不是用另 外 的手 法。场地上或者 什么特殊 的因素导致 了设计 师这样处理建 筑 的某个 问题。 以及 有多少种 因素在方案 的生成 中起 了主要作用 。 这个验证 的过程是设计分析 的主体过程 ,通过 这样 的操作 , 分析者得 出对此作 品的理 解性的诠释 。在设 计过程 中 ,对许多设 计影 响 因素 的判断 和提 取 ,一 部分 来 自设计 者实 际 的生活体 验 和提取 ,另一部分主要 的来 源是运用 “ 设计 生成过程分析 ”的方 法对优 秀实 例和作 品进行认 知 ,故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去探 索和思 考建筑 的设计 过程应该是建筑 设计教学环境 中 比较关键 的内容之
探索和思考 。
( 一 ) 教 学内容 的设 置应引导学生 由被动接 受转向主动 的探 索 学生 的 系统性 设计 思 维往往 是基 于扎 实 的基 本课 程 内容的 学 习 。因此 ,有别于传 统的教学体 系下 ,建筑 制图表达 , 及 墨线 练 习 、水彩 渲染等技法 的课程学 习中纯粹地去模 仿教师 提供 的 已 有 的完整作 业和作 品 ,可以只提供 一个作 品的部分成果 ,来 引导 学 生 自己动 手及 独立思考 的能力 。 ( 二 ) 教 学方法应该 以引导学生思考 建筑 的设计 过程 为重点 建筑 设计 作 品分析 已经 成为 许多 院校 建筑 设计 基础 教学 中 不 可缺少 的一个 环节 。建 筑设计作 品分析可 以说 是一种反设 计 ,
三 、结语
建 筑与 教育 的改革 并不 是一 个终 极 目 标 ,而是一个 与 时俱 进 , 自我调 整完善 的不 断探索和发展 的过程 。上述 内容正是在笔 者教学 实践 中 ,从培养学 生的感性认识 、修养和 自 我 悟性 转 向理 性培养 ,由侧重手工技 巧训练转 向侧重 创造性 、建筑 思维方面训 练 ,及 帮助 学生建立对建 筑学 、城市规 划 、景观学初 步的 、正确 的认识 ,为将来进一 步深 入专业 的学 习打下理论基础 的过程 中的

建筑教育改革介绍建筑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建筑教育改革介绍建筑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建筑教育改革介绍建筑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筑教育改革:介绍建筑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于建筑师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建筑学科教育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建筑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旨在介绍建筑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并探讨其对于学生和行业的影响。

一、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建筑学科教育更侧重于技术和实践,而现代建筑行业对于建筑师的要求更加全面。

因此,建筑学科教育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艺术、人文学科等内容,让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

这种跨学科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建筑学科教育引入了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引入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建筑设计的过程和效果。

三、实践机会和合作交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提升自身能力,建筑学科教育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合作交流的平台。

例如,学校会与建筑事务所、设计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参与机会。

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建筑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其他学生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四、国际化与多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学科教育也开始趋向于国际化和多元化。

学校会与国外建筑学院或组织进行合作,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留学等活动,让他们接触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和理念,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在建筑学科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学校会倡导学生在设计中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将社会责任融入到设计实践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LIFe g - e n -g
( ci cu ea d Cvl gn e n c olUS I n rMo g l , oo n rMo gl , 1 0 0 Chn ) Arht tr n iiEn ier gS h o, T e n oi Ba tuI e n oi 0 4 1 , ia e i n a n a
tahn ,ecigc net aeajs d a dtahn rcm nsrcu otaei icesd A h a et on c c r clm ahn i ec ig tahn o tnsl dut , n ecigf o mo t tr sf r s nrae . t esm mecnet ur uu t c igwt e o u e w t i i e h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 内容涉及结构方案设计 和结构计 算分析 . 在以往 的课程教学 中侧重 于结构 的计算分析 . 而对 结构的方案设计 即 概 念设计 内容讲授 的不是很多 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体系 为 的整体分析 . 在课程教学 中增加 了概念设计 内容 。如在 讲授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时. 着重讲解结构体 系的选择 、 结构平 面和竖向布置 、 平面 和 立面的规则性 、 变形缝的设 置等 . 使学生重视结构概念设计 。 讲解 具 在 体结构体系设计 时 .重点讲授各种 因素对结 构整体受力性能 的影 响 . 在抗震设计中要保证结构的廷 陛。
ga u t n dein n rfr h c ne t o rd ain ein r d ai sg a d eo o m t e o tn s f ga u to d sg .Th o g te e e c i g r fr s td ns a h v a b t r n esa dn o ru h h s ta h n eo m 。su e t c n a e et u d rt ig f e n c riulm dma e asldfu d to o h rciewok i h uu e u rc u a k oi o n ain frtep a tc r nt eftr . n

2024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2024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2024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浅析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往往注重学生对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代建筑设计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建筑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际项目的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和技术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将建筑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现代建筑设计课程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筑设计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评价的完善教学评价的完善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

现代建筑设计课程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践项目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学评价还应该注重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至关重要的。

“整体观”视野下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整体观”视野下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整体观”视野下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摘要: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分析^p 和协同知识应用的能力是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

通过对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p ,提出了结合“整体观”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实践教学的观点。

在“整体观”导向下,从课程实践的设计实践内容和设计实践推进过程两方面展开了探讨,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p :整体观;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________)11-0026一、“整体观”的基本内涵“整体观”是思维过程中的多角度分析^p 过程,是一种全面分析^p 问题的方法,结合教学思想即是一种强调综合性、协调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以全局观的视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点之间的整合协调,侧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即要引导学生以关联性、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

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与“整合观”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该教学理念可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指明改革方向。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融入“整体观”的思想,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协调知识、关联分析^p 、发散思考、综合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构建。

二、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1、忽视工程技术设计大多数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是通过不同类型园林建筑的方案设计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方法,重点偏向于建筑空间和建筑造型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工程技术的设计。

所以,在独立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实践中,学生常常大谈方案创意,而忽视建筑的材料、构造、结构等工程方面的设计,尺寸之间对接不上、无视材料特性、构造随意乱画等现象频出,各种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硬伤大量存在。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2 过 于重视表 达技 能训 练 .
以上 的教学 内容 主要分 为三个阶段 : 一阶段 为建 筑认 知与 第
初步 了解建筑 的基 受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 的影 响 , 国传统 的建筑设计 基础课 基本表达技法训练 。学生通过感 受身边建筑 , 我 程教学模 式强 调建筑表达 的图面效果 , 教学 的重点在于训练学 生 本形体 、 结构和空 问尺度及 与人 的活动 的关系 , 建立 了基本 的建 的线条、 图、 制 描绘 、 渲染等基本 技能。但随着计算 机制 图与 三维 筑概念 , 达到认识建筑 的 目的。保 留仿宋 字 、 徒手 钢笔画 、 具线 工
使 虚拟 空问在建筑行业 的应用 , 工绘 图与模 型制作 逐渐被 取代 , 条练习与建 筑抄绘 等训 练 , 学生 掌握基本 建筑 设计表 达技法 , 手
大量传统 的手工技能训练遭到 了质疑。在今后 的基 础教学 中, 还 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 。从 基本 表达技法训 练 到对实 际建 要不要进行如此大量 的手工技能训练 , 于这个 问题 , 对 颇有争议。 筑空间认知体验 , 种理 论与 实践 相结 合 的灵 活 的基 础训 练方 这
程学习 , 乃至建筑师的整个职业 生涯都会产 生深远 的影 响。在课 中相关训 练课题较 少 , 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程发展和建设过程 中 , 对社会 全面进 步和经 济发 展的要 求 , 面 传 2 教 学 改革措 施 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暴露出一系列 的问题 , 近几年来我 校 针对传统教 学 中存 在 的问题 , 程教 学小 组 主要从 教 学 目 课 该课程教学小组不断 总结经 验 , 承与创 新并举 , 对传 统教学 标 、 继 针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 了调整与完善 。 模式 的弱点 , 步改 变单 纯强调表 现 的传 统式 的教学模 式 , 逐 积极 开展创新式教 学 , 深化教学改革 , 致力于为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 、 实

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介 绍 转 变 ;在 技 能 培 养 方 面 ,强 调 过 程 图 示 分 析 能 力 的 培 养 , 强 调 研 分 析 能 力 、 划 能 力 及 方 案 规 划 设 计 能 力 的 培 加 策
整合思维理念 , 贾穿 人文 主 义 的设 计关 怀

养 ; 调 公 众 参 与 、 化 和 观 念 多 元 化 的 关 注 , 养 正确 的 价 强 文 培 值 观 。 这 一 阶段 的 学 习 使 学 生 开 始 领 悟 到 规 划 设 计 的 思 维
功 能 、 式 、 问 、 境 的 概 念 , 养 学 生 的设 计 构 思 与 表 达 形 空 环 培
教 学 方 法 , 发 同学 们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极 性 , 设 计 激 积 在
本 的 设 计 思 想 。存 教 学 过 程 中通 过 建 筑 设 计 础 知识 、 筑 建 赏 析 和美 学 的 学 习逐 步 培 养起 设 计 观 念 。 强 对 于 物 质 空 间 加 建 筑 构 成 和物 质空 间设 汁 的 了解 , 握 空 间组 织 原 则 和 方 法 , t 掌
进 行 初 步 建 筑 设 计 及 建 筑 空 间 分析 , 解 建 筑 设 计 的 基 本 程 理
教 学 方 法 的 应 用 对 于 同学 们 设 计 素 质 能 力 的 培 养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计 教 学 的初 始 阶 段 . 设 要 求 完 成 一 至 两 个 方 案 的 快 速 方 案 设 计 , 养 同 学 们 的 快 速 设 培
模 式 和 方 法 , 有 一 定 的规 划 设 计 的 罔 解 分 析 思 考 能 力 。 具 32改 革 教 学 方 法 。 强 学 习的 主 动 性 . 增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建筑设计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艺术、科学、工程和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教育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

本篇文章将探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最新趋势和实践,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从职业导向到全球化视野,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

1. 教育课程的多样化近年来,建筑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这种多样化体现在几个方面:1.1 跨学科整合现代建筑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建筑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等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

1.2 专业方向的细分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建筑、数字化建筑等等。

因此,许多高等院校开始设置专业方向,例如设计管理、建筑经济、以及历史保护等,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专业领域。

1.3 技术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建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设计软件和工具,如CAD、Revit、SketchUp等。

此外,在数据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内的知识也变得日益重要。

现代建筑课程开始将这些新兴技能纳入教学大纲,以确保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提升课堂效果,以此吸引学生并使其更深入理解建筑设计。

2.1 实践导向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实践环节同样至关重要。

许多院校实现了“教室与现场”的无缝连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和施工。

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作品集,为将来的求职做好准备。

2.2 项目基础学习项目基础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通过完成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参与实质项目,从中学习团队合作、时间管理及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CDIO模式的地方高校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地方高校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地方高校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

田从祥;李文清;刘显成;朱国庆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4)1
【摘要】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学专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立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地方高校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结合地方高校实况,引入CDIO教育理念,运用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方面出发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将课程
体系、应用型特色平台、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出高素
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改革提供路径。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田从祥;李文清;刘显成;朱国庆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A+T·CDIO一体化课程设计纲要2.0版”的应用与实践——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2.基于CDIO模式的西部地方高校电子技
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3.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机械方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4.R+CDIO模式下广西地方高校《广告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5.基于CDIO 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 建立开放式教学组合模式
21 建 立开放 性专 业大教 室 .
在 学生 方 面 , 每个 年 级设 计 教 室要 固定 , 成 形
在教 师方 面 , 改变原有 的教学模 式 , 的体制 以 新 主讲 教授 为主 , 形成关 键 岗位 、 点 岗位 、 础教学 重 基
岗位相结合 的纵 向教学 梯队 瞰 。在纵 向梯 队 的基础 上, 当课程 设计 中涉及 到建 筑技术 、 建筑 结构 、 水暖 电等专业 问题 时 , 打破教师专 业界 限 , 将相关 知识专 业 的教师包括 聘请执业建筑 师 、规划师等 为兼职教 师 , 织 到教学 中来 , 同指 导学 生 , 于学生更 深 组 共 利 入地掌握各专业 的知识 , 使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 。 23 建立 交互开 放的 课程重 组 . 在一 定范 围 内, 全 面协调 专 业 主干设 计课 与 要
22 建立 立体 交叉 的开放 教学 组合 .
量 的假题 假 做重 复训 练, 图使学 生掌 握各 种类 型 力 建 筑 的特点 及具 体设 计 对 策 。这 无 形 中造 成教 师 和学 生过 于依赖 经验化 的思 维模式 , 当面对新 的 问 题时, 就会无 所适从 。 2 )它 是 由任课 教 师按 自己的价值标 准 和审美 趣 味对 学生 的创 作 成果 评 判 和改 正 的过 程 。这 容 易使 一些 自主性 差 、缺 乏 自信 的 学生 对 教师 产 生 依赖 心理 , 而放弃 了发 挥创 造力 的机会 。 从 3 它 比较注重 建筑 师 自身设计 能力 的培养 , ) 几 乎 很少 涉及 在项 目中与 业主 和使用 者 的合 作 . 忽视 设 计 前期 工 作 , 就设 计 做 设 计, 而 使设 计 成 了无 从 源之水 。 4 它把 学生视 作教育 的产 品 . 为可 以经 由相 ) 认 同 的操作 把 学生 培养 成 按一 定 目标 模 式衡 量 的相 似 的合格 产 品 。

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日圈田园
关于建筑 设计课程教学 改革 的思考
摘要: 如何 对建 筑 设计 课 程教 学现 状 加 以深 入研 究 , 探 索教 学 改革 途 径 , 提 高课 程 教 学质 量 是广 大 建 筑设 计课 程 教 学工 作者 探 讨 的重 要课 题 。本 文在 分析 建筑 设 计课 程教 学现 状 的基 础 上 , 探 讨 了建筑 设 计课 程教 学 改革 的几 点 意见 。 关键 词 l 建 筑 设计 教 学 改 革 理进 行 人才 培 养定 位 。 积 极探 索 与建 筑设 计 专业 特 色相适 应 的多 样 化人 才培 养模 式 。如 “ 专业 + 方 向” 的应用 型人 才 培养 模式 , 以及 “ 合格+ 特长” 的特 色化 人才 培养 模 式 等等 。 其次 , 在进 行人 才 培养模 式 定位 的 基础 上 , 转 变传 统教 学 模式 , 实施 “ 通识 式 基础 教学 、 渐进 式 专业 教学 、 开放 式 实 践教 学 、 自主 式发 展 教学 ” 的 四维 人 才 培养 教 学模 式 , 构建 民主 、 宽松 、 开放 、 和谐 的教 学环 境 , 为 学生 提供 创 造 、 创 新 的平 台 。 鼓 励学 生 大胆 开展 创新 性 设计 , 并 在 各种 实践 活
学” 模 式屡 见 不鲜 , 教师 十年 如一 日照本 宣科 , 学 生 一 届又 一 届机 械 地重 复 往 届学 生 的设 计过 程 。学 生 的课堂 学 习积 极性 得不 到 提 高 , 更 谈不 上 创新 思 维

2 . 加 强课 程 资 源开 发 , 丰 富教 学 内容
进入 二 十一 世 纪 以来 , 人们 开 始 注 重 生态 建 筑 、 节 能建 筑 、 智 能建 筑 等 。 新 技术 、 新 材料 、 新 工 艺 的开发 , 推 动 了建筑 设 计理 念 的更 新 。社 会 建筑 设 计 事 业 对建 筑设 计人 才 提 出 了专深 、 精通 、 创新 、 前卫 的 要求 。 这就 要 求建 筑 设 计 专业 学 生需 要不 断 更新 原有 的知识 体 系 , 研究 新 领域 、 掌 握新 知 识 。 因此 , 在 建 筑设 计 的教学 中 , 应 加 强课 程 资源 的开 发 , 丰 富教 学 内容 。 首先 , 在省 编 课程 与 新 课程 开 发 的 协调 上 , 教 师应 合 理 把 握省 编 课 程 与 生 成课 程 的关 系 。教 育教 学不 仅 仅只 是 为了 完成 省 编教 材 规定 的 内容 , 更应 注 重 的是 学生 学 习的 实效 性 和对 知识 掌握 的 实际 性 。 且 省 编教 材也 有待 进 一 步 完善 以及 省 编教 材本 身 也给 教 师开 发校 本课 程 留有 余 地 。 因此 , 教师 应 在 顾 虑 省编 教 材规 定 完成 内容 的基 础 上 , 进行 理 性 协 调 , 注重 在 教学 内容 的合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Ab s t r a c t : I n vi e w o f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 o f t h e b a s i c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e s i g n i n t h e s t u d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r e . i t g i y e s t h o r o u g h a na l y s i s
2 教学思路的改革
传统 的 建 筑 设 计 基 础 教 学 注 重培 养 学
门课程 , 肩负 着 对 初 学 者 的 启蒙 教 育 , 是 整 设 计 课 程 教 学 中发 现 , 很 多 在 一 年 级 训练
o n t h e e xp e r i e nc e s o f o t he r d o me s t i c un i v e r s i t i e s , t h e t e a c hi n g i d e a ,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t a n d t e a c hi n g met h o d w e r e d i s c us s e d a n d a t t e mp t e d. Ch a n g i n g t h e t r a d i t i o na l t e a c hi n g c o n c e p t , 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t e a c hi n g c o n t e n t a n d up d a t i n g t e a c hi ng me t h o d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Th e i d e a o f ”t h r e e i n o n e ” wa s r e a l i z e d i n t e a c hi n g p r a c t i c e. Th e a b i l i t y o f m a n i p u l a t i ve, o b s e r va t i o n, t h i n ki n g a n d l a ng u a g e e x p r e s s i o n we r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An d t h e ke y i de a s o f t h e f ut ur e r e f o r m a r e p u t f o r wa r d i n t h e t e x t .

2024年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024年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024年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亟需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种改革应当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国际视野、技术工具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改革的关键。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项目式学习(PBL)、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的更新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

随着建筑设计和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将建筑设计与其他相关领域如环境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既能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评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国际视野的拓展对于建筑设计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技术工具的利用对于提高建筑设计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以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以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设计专业课的过渡 , 力争达到使学生受到设 计启蒙教育 , 启发 创造性思 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为后修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的目的 。 本文作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 学规划与 建筑 工程学院 , 筑学 专业 建 办 学 时 间 从 20 年 开 始 , 全 国 具 有 本 专 业 的 高 校 相 比较 , 历 浅 , 02 与 资 基
础 条 件 薄 弱 , 临 问题 较 多 , 要 表 现 在 :1 学 生 基 础 较 薄 弱 。 合 能 面 主 () 综
力不足 ;2 办学时 间较短 , () 经验不足 , 教师队伍年 青 ;3 学校 自身所处 ()
地 域 较 为 落 后 , 围可 以 参 考 和 借 鉴 的 教 学 模 式 比 较 少 。 面 对 这 样 的 周 形 势 , 们 必须 从 实际 出 发 , 据 自 身 的 基 础 条 件 , 步 完 善 教 学 内 容 我 根 逐 和教学方法 , 循序 渐进 , 免 揠 苗 助 长 。 避
描 色 彩 、 筑 制 图 、 筑概 论 等 先 修 课 程 的 基 础 上 , 用 过 程 化 的 教 学 建 建 运
模 式 , 观 察 、 析 、 思 、 示 表 达 、 型 实 验 等 基 本 技 能 的 训l 中 , 在 分 构 图 模 练 初 步 掌 握 建 筑 与 环 境 方 案设 计 的 基 本 原 理 与 研 究 基 本 技 能 , 成 向 建 筑 完
在进 入 建筑 设 计 之 前 应 该 及 早 开 始 训l 学 生 的 建 筑 认 知 能 力 、 力 、 现 能 力 等 各 方 面 的 基 本 素 质 。建 筑 认 知 能 力 交 表 包 含 宏 观 和 微观 两个 层 面 。从 宏 观 层 面 上 讲 , 指 的 是 了解 建 筑 设 计 它 的 基 本 知 识 结构 , 括 科 学 、 学 、 术 的 系 统 化 、 合 化 的 广 义建 筑 学 包 哲 艺 综 的 实 践 和 理论 知 识 。从 微 观 的 层 面 上 来 说 , 筑 认 知 能 力 特 指 对 建 筑 建 结 构 、 筑 主 要构 造 、 要 建 筑 构 件 以 及 建 筑 材 料 等 物 质 属 性 的基 本 认 建 主 知 , 部 分 的 能 力通 过 测 绘 、 绘 以 及模 型 制 作 的 方 式 结 合 课 堂 讲 解 得 此 抄 到 训 练 ; 间 是建 筑 的 灵 魂 , 间 设 计 是 建 筑 设 计 的 根 本 , 已 经 达 成 空 空 这 业 界 的 共 识 。但 是 , 于 刚 刚 步 入 大 学 的 学 生 来 说 , 空 间 的认 知 和 体 对 对 验 却 是 难 点 , 部 分 的 能 力 通 过 大 师 作 品赏 析 、 成 训 练 结 合 课 堂 讲 解 此 构 得 到 提 高 ; 筑 学 学 生 的 交 流 能 力 主 要包 括 语 言 交 流 和 图 示 交 流 能 力 。 建 语 言 交流 能 力指 的 是 能 够 清 晰 、 理 地 向别 人 阐 述 自 己 的 想 法 , 释 自 条 解 己 的 方 案 , 图 示交 流 能 力 指 的 是 学 生 可 以 用 概 括 、 练 、 确 的 徒 手 而 精 准 草 图 与他 人 交 流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建 筑 师 的 表 达 语 言 , 握 一 整 套 完 整 掌 的 建 筑表 达 手段 , 会 用 行 业 语 言 传 达设 计 构 思 和 进 行 交 流 ; 谓 表 现 学 所 能 力 是 指 能够 熟 练 地 掌 握 ~ 种 或 几 种 表 现 手 法 , 活 地 运 用 一种 或 几 灵 种 表 现 工 具 , 钢 笔 、 笔 、 彩 、 粉 、 克 笔 、 型 等 , 终 将 建 筑 设 如 铅 水 水 马 模 最 想 转 换为 生 动 、 真 的 二 维 平 面 图 形 和三 维 效果 图 , 实 有 效 地 传 达 出 逼 忠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材改革策略研究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材改革策略研究

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为落实该方案,教育部于2019年6月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下简称“三教”改革)[1],是职业院校关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2],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推进“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决定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于教材的改革“职教20条”在第(九)条指出:一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二是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三是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3]。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及时更新解决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模块化设计,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制与指导,开展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工作手册式形制等。

研究高职教材的改革策略,实现其专业和职业特性,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成为紧迫的工作。

1高职院校教材的现状与问题1)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尚未纳入教材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技术变革,如绿色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也随之更新,但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导致专业教学内容不能实时对接职业岗位的要求,与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许多职业教育教材以已出版的本科教育教材为编写参考依据;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的工作经验,对最新的技术、工艺、规范、材料等内容了解不深入;三是新的纸质教材使用需要经历编写、审稿、出版、发行到征订等过程,耗时耗力,不能随时更新行业企业的前沿动态和跟随未来发展趋势[4]。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

2009年9月第10卷 第3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09Vol .10 No .3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3刘 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 要:《建筑设计基础训练》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运用当代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先进理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建筑设计师助手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全新职业化的课程特色。

关键词:职业化特色;建筑设计师助手;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教改背景我院自2002年建筑系成立之初就开设了“建筑初步”(现在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这门课程,一直被列为专业主干课程。

整个课程体系沿袭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以着重强调建筑表达的图面表现,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线条、制图、描绘、渲染等基本技能,形成一套以绘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严谨和完善的教学方法,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003年学校升为高等职院后,相比于普通高校本科五年制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教学实践时间的短促;学生入学的基础差异;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等,我校为了适应高层次的职业化特点及社会化需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定位,在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针对面向21世纪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我院建筑系结合湖南及周边省份的专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调研,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课程开发与设计,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和建筑设计师岗位,将核心专业课程《建筑设计基础训练》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对课程的改革。

二、课程教改的理论依据《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吸收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a ti ona l Co mpetency Syste m atized Curricul um 缩写为VOCSCU M )开发模式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教改教研探索与实践,按照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融合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对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进行的分析,构建以就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ONGGUOYEJINJIAOYU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张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摘要: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教学的专题设计,多学科综合指导的“全程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一条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精英模式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专题;实践建构;多学科教学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级教改项目(JY—B201022)中国的建筑教育大致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学习引进,再到借鉴创新”的过程。

近代中国兴起的早期建筑教育基本是由留学生回国创办发展起来的,这些早期的留学生给中国带回了建筑教育学科以及相应的建筑教育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参照“布扎”体系,即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s)。

“布扎”体系倡导经典设计法则和样式学习,其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类型学建筑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相应技术要求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几组单元模块的重复训练,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以及具体设计对策,希望学生能藉此悟出设计原则、方法[1]。

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对“布扎”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需求和大规模培养学生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建筑’正日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Art)转换为一门‘实用技术和工程实践’(Practice)”。

[1]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图面表现的构图游戏,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设计深度的降低,使得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靠最终图纸效果,成为只供欣赏的绘画艺术。

并且,以类型学为主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设定,导致学生在近四年的设计过程中,对一些环节重复性地反复研讨,缺少对设计多样性设计思想的正确认识。

当前,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不容乐观。

受到国内市场急功近利的无序状态干扰和国外竞争的冲击,建筑学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受到建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影响,建筑教学的改革必然纷繁多样。

在分析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背景的前提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求在稳定中发展前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多元化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研讨式课堂教学架构现阶段实行的建筑设计教学以“精英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逐个辅导,直接导致“有效课时”这块大蛋糕被平均切成小块分配,教师每节课都在疲于奔命地辅导学生,而每个学生却收获甚微。

同时,一些共性的问题反复出现,教师重复指导,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效能,学生很难形成有效交流,无法获取更多设计信息和灵感,教学效果不佳。

设计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集中讲评方案,重点问题着重强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对任一方案的评审当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变单一辅导为集体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现象单个辅导,使得单个问题讲解透彻,重复解答机会减少,扩大了学生信息量,随时激发思维,促进思考。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变。

研讨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转换教学角色,提42第页中国冶金教育2012年第6期高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方法为:学生根据设计题目进行问题研究,每个阶段将成果汇报并进行集体讨论。

学生成为课堂主角,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而且有助于培养未来职业建筑师表达方案的能力。

同时,研讨课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而是教师的角色从辅导者转化为总导演,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热情,更需要在课堂上就一些问题作全局的把握,控制和引导学生思路向设定的方向发展;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供协助,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及时纠正错误观念,总结问题。

教师要适时提出条件性假设,共同探讨解题思路,不断提示和启发,带动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然后选择一种可行性强的方向进行深入。

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加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

学生本身处于同一个年龄和心理阶段,可以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专业整体设计思想及水平的提高。

因此,研讨式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整合教室资源,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合用一间大教室,其优点是可以促进学习交流,形成良好地学习氛围;不足之处是处于同一个训练阶段,水平相差无几,无法形成相互间帮、带、学的互助式学习。

因此,尝试年级之间混搭合班模式,藉此促进年级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式学习。

第二步是提供模型室和会展区,形成群体交流的氛围。

定期举办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作业展,推选优胜者做经验讲解;系里定期举办建筑系内部竞赛,并由学生自己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规范化理论教学架构由于受到课时与学生人数比例的限制,教师辅导只能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解答,不可能展开。

教学模式就像医生诊断只开处方而不讲病理。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需要罗列出存在问题的“处方”,还需要传授解决问题的“医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授给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这就需要增加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讲解,进一步强化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

目前的建筑设计教学进行的“发任务书,集中授课,阶段辅导,定稿表现”的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着随意性,教与学之间缺乏系统而明确的知识理论作为师生交流的载体,师生交流不同步。

不同的教师教学理念和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侧重点也因人而异,逐渐形成了建筑教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

学生对此不明就里———到底应该重点把握哪些方面,只能自我摸索,用“试错法”不断地淘汰和选择,试图以此得到明确的设计成果。

甚至有学生“模仿”各种流行风格和流派,寻找一条通往合乎“评判标准”的设计捷径。

由于传统的设计训练题目设定问题,设计练习在程序上完全模拟一个建筑师实际作业的程序,甚至直接采取与真实项目结合作为设计训练项目。

这就需要学生接手任务之始就要对所有的因素和条件进行通盘考虑,分析所有利弊因素,并进一步作出判断、总结,形成创作的基础,结合实用功能、艺术形象、工程技术等方面逐步调整和修正,最终完成设计。

这些对于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来讲也许没有太大难度,但对学生而言,必须在一开始就能肯定其设计构思的合理性,并分析其可行性。

然而,由于众多条件的叠加,往往使得学生很难抓住设计训练的主要矛盾,时常出现设计进行到中期甚至后期又重新设计的情况。

其后果的一个显现就是学生的两极分化:有“悟性”的学生逐步找到窍门,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则一直处于困惑和迷茫的思考中。

甚至有些学生对设计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对建筑设计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这就需要对师生交流载体进行明确限定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规范化,明确地提出并有计划地贯穿在设计教学中。

大致可以概括为:建筑的功能组织、空间布局、基地特征、场所精神、形态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和设计方式方法教学。

在教改中,尝试将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重新设定,由每学期的两个大设计调整为每学期一个大设计,同时平行设置小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和专项性训练。

大设计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及深度训练;小设计按照基础理论教学分部、分项,模块化设定专题训练组织教学。

设定一个或几个设计主题作为主导43第页ZHONGGUOYEJINJIAOYU因素,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创作的出发点,其余的设计问题则被理解为设计的修正因素,参与到设计的后续阶段中。

小设计题目的设定可以根据学生整体水平拟定,一般可以先从建筑的基本要素如功能组织、文脉分析、环境因素等环节作为主导要素进行设定,教师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相应的题目设计。

在基础知识体系得到强化后,再进一步从建筑构造、结构、材料等角度设定。

在专项训练开始前,需要教师根据每项专题进行专项知识讲座,完成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总结。

其优势在于,在不同阶段,学生必须面对相应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阶段性结论。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师生交流的基本知识载体明晰化,有助于学生把握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和掌握较为理性的设计判断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专项训练的进程主要表现为理性推导的过程,教学重点真正成为探讨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

三、建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早期建筑的研究,能体会建筑的最初阶段已经具有的技术内涵。

“在规定的发源地希腊,……,艺术完全被称为Teche,它是一直单纯的、多样的揭示……”[2]。

然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的本源被掩饰起来。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建筑属于“雕虫小技,君子不齿”———“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古今来未闻有恃术而能起衰振弱也。

”[3]道器分离的观念一直长久存在。

西方的“布扎”在观念上即是把建筑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其体系中的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培养比例感、构图技巧、绘图技法,装饰部件的赏析[4]。

目前,全国高校的很多建筑学专业也都意识到建筑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追求艺术表现,转而更多的以实用技术和工程实践来展示现代建筑美学的内涵。

从现状来看,学生的方案设计缺乏深度,太过注重方案的表现,而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又不够。

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乍看图面效果评价很高,可是细看却经不起推敲,由于技术方面的缺陷可能导致整个方案的失败。

当今,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单纯从功能布局和艺术装饰角度去评价已经不现实,对材料的精准应用以及对建构技术的精确应用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

实践教学就是强调对真实的物质和技术因素重新定位。

实践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其数量不在少数)来说,自身根本没有太多设计实践的机会,或者即使有也只是涉足极浅,基本就是方案设计师,缺乏足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往往在痛苦中迫使自己的教学侧重转向艺术,只能向形式求救。

对学生而言,缺乏实践操作和从实践中体验观察的能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已经退化到没有兴趣亲自动手实现自我成果的地步,仅仅陶醉于纸面艺术的自我满足;对建筑的材料应用及技术实现的建造过程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应该是施工单位甚至是建筑工人的问题。

忽略建筑艺术是由技术支撑下的观念表达,否定建筑以物质的形式肩承文化的意义,以致脱离建筑的物质性本源,“务实的建筑”,逐渐走向虚无。

实践教学亟待强调对建筑材料、结构、构造、施工的重新认识和把握,改变认为建筑属于表现艺术的观点,从根本上认识建筑的本源,以此来引发对建筑的思考和再认识。

同时,现阶段推行的类型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对于很多诸如影剧院之类的建筑类型,建筑师可能一生都不会接触到。

本文并不主张删除这些类型的建筑训练,而是强调对某些建筑类型的特殊技术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