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2、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3、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4、材料题:共l题,15分5、论述题:共1题,20分二、考试重点:以绪论和前三章内容为主。

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4.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5、(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表明(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10、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12、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9、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0、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21.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2.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2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一、简答题范围: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3、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1)从概念看,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区别: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原则的不同。

第一、旧唯物主义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题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应论。

5、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c)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d)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广义: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直接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二)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2月,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1.概念: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无条件的绝对运动1.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1.含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2.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四)时间1.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特点:一维性(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五)空间1.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2.特点:三维性(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六)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二、意识1.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①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3.能动作用(1)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联系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特点:(1)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4)条件性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3.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四、发展1.含义: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4.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分标准: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6.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1)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7.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五、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一)矛盾的同一性1.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二)矛盾的斗争性1.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1.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2.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四)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五)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六、量变质变规律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5.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②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七、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3.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1.含义: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基本特征:(1)客观实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2)自觉能动性(有目的)(3)社会历史性3.基本要素:(1)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2)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3)价值关系5.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二、认识1.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反复性和无限性:寻求真知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感性认识1.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2.形式:(1)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和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2)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3)表象: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3.特点:直接性、具体性(二)理性认识1.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特点:间接性、抽象性(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和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真理1.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1)唯物论:客观性①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2)辩证法:①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②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③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3.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属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充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4、物质的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简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论述)○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简答论述○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要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加以创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着的前提,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非/对抗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无条件/绝对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有条件/相对、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条件,发展是在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是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这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做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想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5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意味着绝对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辅导提纲导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运动的内涵;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内涵;本质与现象;现实与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章:实践的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由与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率计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的内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第五章:金融寡头统治方式;垄断资本;跨国公司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是一次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机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马原理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的螺旋上升等。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机械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类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3.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事物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路•费尔巴哈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是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用一系列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按照逻辑组织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研究存在、真实、知识、善等的意义和本性的一门学问。

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能把它理论化和系统化。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又分为两个方面:A: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B: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相对于B问题来说,A问题是最根本的方面,它是一切哲学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 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6 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 什么是物质?其本质属性是什么?什么是意识?其本质是什么?(意识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8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性质,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性:三维性客观事物都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事物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

9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对时空的认识和度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 什么是联系?它有哪些基本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 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 什么是矛盾?其基本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即“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不能片面理解矛盾的斗争性4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把矛盾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 什么是质、量、度?质变?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二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6 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其辩证关系是什么?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A、掌握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B、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

C、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

2 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其辩证关系是什么?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立足于必然性,抓着偶然性,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一切都看作是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另一种是否认必然性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